当前位置:首页>

中药配伍里,七组相须,李时珍说同类不可离

中药配伍里,七组相须,李时珍说同类不可离
发表人:黄继斌

君臣佐使、引经报使、相须为用这三点,是中草药配伍原则里的主要部分。今天,我们来说说“相须为用”这一点。

 

李时珍也说: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麻黄汤里的麻黄与桂枝,两者性味相同,但彼此并不能互相替代。

 

当然,后世医家在“相须”的配伍上,也有了更多的补充与发展,主要注重于“同类”的原则。如下七种“相须”,就是非常有特色的、和以往的“相须为用”有所差异的例子:

 

1、金银花与忍冬藤

 

金银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味中草药,从植物学门类来看,它属于“忍冬科多年生、半常绿木质藤本忍冬”的干燥花蕾,性味甘寒,可入肺、心、胃三经。是最常用的清热解毒、散痈消肿之物,古代医家说它是“疮痈要药”。

 

 

忍冬藤,其实就是金银花的藤,它无论性味还是归经,都和与金银花非常相似。此外,还善于通利经络,常被用于风湿热痹引起的红肿热痛、屈伸不利。因此,两者配伍,更能加强清热解毒之功,风热痹症通络止痛时常用金银花与忍冬藤。

 

2、益母草与茺蔚子

 

益母草是常用的调经活血之药,《本草纲目》认为,它性味辛苦微寒,能入肝心膀胱三经,有活血祛瘀、利水消肿、清热解毒之功效。为妇科经产圣药。“益母”之名由此而来。

 

茺蔚子就是益母草的果实,《本草纲目》认为,它性味辛甘而凉,能入肝经。也有活血调经、清肝明目之用。


两者配伍相须为用,既能增加益母草活血调经之力,又可起到晾肝明目之功。益母草与茺蔚子

 

3、天花粉与瓜壳

 

这两种东西,都是同一根藤上“产”出来的。天花粉是栝楼的根茎,瓜壳则是栝楼的果实外皮。

 

天花粉辛味甘苦微寒,能入肺胃二经,主要是清热生津、消肿排脓。常用于肺胃有热的消渴、疮疖之类。


瓜壳性味和天花粉差不多,能入肺胃大肠三经。李时珍认为它能清热化痰,宽胸散结。常用于肺热咳嗽、利气宽胸。但是,当两者配伍使用时,清肺胃之功得到加强,尤其是肺热炽盛、肺痈之类的问题,常相须为用。

 

4、槟榔与大腹皮

 

槟榔是棕榈科常绿乔木槟榔的成熟种子(可不是市面上那种嚼食的槟榔哦),性味辛苦微温,能入大肠经和胃经。是一种消食化积、驱虫消疳、行气利水的中草药。

 

大腹皮就是槟榔的外皮,是一种理气药。性味辛温,能入脾、胃、大肠、小肠经,有行气导滞、利水消肿之效。因为辛散温通而下行,既善于行气宽中,又能利水消肿。常用于胃肠积滞、水湿内停引起的脘腹胀满、水肿脚气、以及湿气较重引起的里急后重。

 

当这两者配伍时,能彼此相助,加强了理气消胀、利水通便之功。

 

5、枳实与枳壳

 

简单来说,枳实是桔子的“幼年”,古代医家常捡果肉刚开始成型即落地的小果子。性味辛苦微寒,能入脾胃大肠三经,有破气消积、导滞通便、消痰除痞之用。


而枳壳则是桔子稍大一些、却又还没有成熟时的落果果皮。性味苦酸微寒,也能入肺脾大肠三经。有理气宽胸、行气导滞之效。和枳实比起来,枳壳柔缓一些,长于理气宽胸,消胀除痞,用于胸腹气滞,痞满胀痛。

 

古代医家常有枳实与枳壳配伍为用的,两者相须,能宽胸利膈、宣肺下气,且能“胸腹并治,理气消痞”。

 

6、青皮与陈皮

 

这两种和枳实与枳壳的关系差不多。青皮是桔子没有彻底成熟时的果皮,而陈皮则是充分成熟后的果皮。一般青皮以新晒即用,而陈皮则以陈放为良。

 

 

两者都是性味辛苦微温之品,所不同的是,青皮能入肝、胆、胃经,有疏肝下气、消积化滞之用,长于疏肝胆、破结气。


陈皮却入脾、肺二经,有行气健脾、降逆止呕、燥湿化痰之效,《本草汇言》说:“欲调气健脾者,橘皮之功居首焉”。


所以,两者配伍使用,对肝郁横脾之证有相须之功。

 

7、生地黄与熟地黄

 

生地黄和熟地黄,其实就是同一个东西。所不同的是,生地黄是挖回来洗净晒干入药,熟地黄则需要继续炙炒、炮制后使用。

 

因此,生地黄性味甘苦而寒,熟地黄性味甘温。生地黄主归心肝肺三经血分,熟地黄则入肝肾二经。生地黄偏于活血凉血,熟地黄偏于补血益精。

 

两者配伍,起到相须之用,既能凉血养血,又能补血行血。


总之,之所以说上述七种是特殊的“相须”,就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点:虽然是“两味”,但却“本是同根生”。物产虽同,却又像兄弟姐妹一般各有个性,正所谓殊途同归是也。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提起中医养生的方法,很多人会说“喝枸杞茶”“喝当归黄芪茶”“吃阿胶”之类的,总之就是,各类中药吃起来。什么?难道说中医养生就是买买买?NO!中医养生可不是“中药养生”!

     

     

    什么是中医养生呢?

     

    中医养生是一种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达到未病先防、消除不适、已病促愈、病后复原的保健目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其深度思想可以概括为“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三点。《黄帝内经》中强调,养生要顺应自然界的季节气候变化,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使人体内外环境和谐统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黄帝内经》养生保健、防治疾病的指导思想,体现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

     

     

    中医养生有哪些观念呢?

     

    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调整。

     

    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阴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阳则为能量。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发冷的,都属于阴。

     

     

    身体之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所以,中医养生高度强调阴阳平衡的健康观。

     

    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保养,更注意心境的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二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

     

    养生不只是老年人的事

     

    千万别认为养生只是老年人的事,而且养生也不仅仅是为了长寿。养生在于调和阴阳、流通气血、保持身体健康;同时提高心理的调适能力。好皮肤也是养出来的,对任何年纪的人来说,养生都是有必要的。

     

    但是,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质、不同地域的人,养生方法不可“一刀切”。

     

     

    好的身体不是“吃”出来的,而是“顺”出来的。因时因地因人采取合适自己的生活方式,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 三七又称“金不换”,药效卓越

     

    三七在古书中被称为“金不换”,这足以说明其疗效卓越,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对于三七止血活血也早有记载,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证明了三七有良好的止血、活血双相调节作用,与我们常说“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相符合,同时还有一定的补血作用,可以促进血液中血细胞的再生。

     

    三七是五加科三七的根,性甘、微苦,温。功效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临床常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刺痛,跌打肿痛等,为止血、疗伤的要药。不仅可以内服还能外用,内服药方法多为研末冲服,故临床常用剂型为三七粉。

     

     

    但三七粉并不能替代西药进行降压治疗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三七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发现,三七不仅在血液系统有很好的疗效,同时对于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物质代谢系统,以及抗炎、抗衰老、抗肿瘤等多方面具有生理活性。

     

    三七的主要活性成分为三七总皂苷,研究表明三七总皂苷可以扩张冠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对于冠心病有很好的疗效。目前有药理实验研究认为,三七有扩血管、降血压的作用,但是具体的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证实。此外,诸多研究证明三七对于糖尿病、心律失常、高脂血症等有一定的疗效。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此类研究并未进行临床试验,仅仅是细胞和动物试验,到底实验是否真实不确定,最重要的是,并没有可靠证据能证明三七能够直接代替西药来降压!

     

    根据《内科学》教材、欧美以及中国的相关指南可以给出答案:原发性高血压病(就是我们讨论的这种、最常见的“高血压”)几乎都不能根治,需要终生服用降压药物控制,而降压药物中并未提价三七粉或其它三七产品。

     

    注意,由于高血压病患者人数众多,很多推销人员看中了这一块市场,他们对高血压侃侃而谈,宣称三七等中药能根治血压,这里特别要来辟谣!警惕那些说治高血压吃三七的人!高血压病的朋友们其实不必担心焦虑,高血压病虽然是一个需要终生服药治疗的疾病,我们如果能坚持吃药,同时注重运动、减肥、戒烟、低盐低脂饮食……这些良好的生活方式,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拥有健康的生活!

     

     

    三七粉是药不是保健品,服用需要注意5点

     

    三七虽有多方面的疗效,但是并非“神药”,再好的药材也是“药”,是药就有三分毒,不是像保健品那样人人都能用。除了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用药,还有以下情况需要注意:

     

    1. 三七不宜与蚕豆、鱼类以及冷酸食物一起食用,因为会影响三七的吸收,是功效减弱。

     

    2. 感冒的人不宜服用三七。

     

    3. 三七不宜吃太多,每天6-9克,分次食用。

     

    4. 女性朋友月经期间不宜食用三七粉,因为三七有活血的功效,会导致月经量的增多。

     

    5. 怀孕期间不宜服用三七粉。

  • 在中药当中很多药物虽然同出一物,但是要是药用部位不同那么它的药物作用也会不同,比如生姜和生姜皮。有的是同出一物,药用部位相同,但采摘季节不同,药物的作用效果也不相同,比如橘红和青皮。但是同出一物,药用部位相同,摘季节也相同,如果颜色不同,依然会有药物作用的不同,比如今天我要讲到的赤芍和白芍。

     

    赤芍、白芍都是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不过赤芍还有一个药物来源是毛茛科植物川赤芍,一般在夏、秋二季采挖。虽然两个药物在植物学上并无多大区别,但是在中药中却是截然不同的两味药物。

     

     

    中医认为,赤芍味苦、性微寒,归肝经。具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的作用。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就记载道:“芍药赤者小利,俗方以止痛,乃不减当归。”用于治疗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等病证。煎服用量为6~12g。血虚无瘀之症及痈疽已溃者慎服,反藜芦。

     

    赤芍是一个性寒的活血药,有很好的凉血活血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等证,常配伍一些清热解毒和凉血止血药物。赤芍的活血散瘀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瘀血证,如治疗血热瘀滞,出现痛经,可与益母草、丹参等药物活血调经药物同用;如治疗血瘀癥瘕腹痛,可与桂枝、牡丹、茯苓粉等活血消癥药物同用。

     

     

    赤芍药还可以用于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及热毒壅盛、痈肿疮疡等证。而且赤芍专入肝经,可以清泻肝经火热,用于治疗肝火上攻,导致的目赤肿痛或目生翳障等症。

     

    中医认为,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具有养血调经、柔肝止痛、敛阴止汗、平肝潜阳的作用。用于治疗头痛眩晕、胁痛、腹痛、四肢挛痛、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等病症。煎服用量为6~15g。虚寒之证不宜单独应用,反藜芦。

     

     

    白芍既是补血药又是调经药,对于血虚证和月经不调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如治疗血虚出现面黄、月经不调,可与熟地、当归等补血药物配伍;又如对于治疗经行腹痛,可配伍止痛药延胡索同用;还如治疗阴虚血热的月经过多、崩漏,可与阿胶、地骨皮配伍。白芍味酸能收,可敛阴止汗。配伍解表、补气、清虚热等方面的药物,可以治疗表虚止汗、气虚自汗及阴虚盗汗等汗证。

     

    芍药的止痛作用,是养血、柔肝作用的结果,治疗血虚肝郁,胁肋头痛每与当归、白术、柴胡等药物配伍;治疗血虚肝所失养出现的筋脉拘急疼痛,常与甘草配伍;治疗肝脾不和,腹痛泄泻,常与白术、防风等药物配伍。最后白芍还能治疗肝阳上亢,对于肝阳上亢的眩晕头痛,常与地黄、牛膝、赭石等药物搭配使用。

  • 俗话说“冬令进补,开春打虎”、“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至刚过,又有好多人去医院开膏方、去药店买补品用来调补身体,在冬季适当地进补对一些大病体虚、手术后或者各种慢性疾病导致身体虚弱者是非常有好处的,但是对于身体健康的人来说妄服补药却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搞不好还会出大问题的。

     

    《余听鸿医案》中就记载了这样的一个医案:广东有一郑某人,将上好的人参放到老鸭腹中,煮熟后食用,五天后视物模糊,十天后两目失明。随后就诊于清代名医费伯雄处,费老对患者说此病不须服药,每日喝一碗梨汤,保持大便通利每日达两到三次。患者服用梨汁十天后,“双目见物”,一月后,视力完全恢复,“能察秋毫”。费老不愧是一代名医,面对如此棘手的病案,却能用食疗的方法治愈,对于一般临床大夫来说很难做到,正如书中所说:“治法虽极平淡,非伯雄先生做不到”。

     

     

    那么为何食用人参会出现突发性的双目失明呢?费老为何用人人熟知的梨汤就能治疗这样的患者呢?

     

    余听鸿进一步解释:“能容各物者,其气必虚。其体本实,再充而益之,气有余,即是火,煎熬津液为痰,清窍充塞不灵。”意思就是体虚之人,适当地进补是可以的,这时药物在体内也能发挥其应有的功效,但若是体健之人,进补人参、党参、黄芪、阿胶、甚至冬虫夏草、三七之类的药物的话就会出现充而满溢、郁而化火、壅塞阻滞之象,这时的药物不但不能发挥其功效,反而成了致病的毒药。这也是中药在古时不叫中药而名毒药的原因。

     

    我们的双目之所以能视物、辨色,是 “五脏六腑之精气上注”的原因,若气机壅塞阻滞,精气不能上注于目,于是出现双目失明。

     

     

    当然我们在临床上遇到的更多的过服补药的患者是气机郁而化火的情况,出现诸如便秘、流鼻血、口舌颜面生疮、月经先期等多种多样的症状。

     

    如何治疗呢?《黄帝内经》云:“益者损之”、“实者泻之”,所以本医案中费老用性寒凉,具有清热、生津、化痰、润燥的青梨来泻有余的实火,通过让患者泄泻的方法清内热、泻实火,畅气机,开郁滞,从而达到气机通畅,阴阳平调的目的。

     

    如果大家服用补药后出现类似的情况,可以试着熬煮梨汤来喝,但慢性肠炎、糖尿病患者或者脾胃虚寒的人还是少喝为好。

     

    该医案告诫我们补药不能滥用,临证处方要时刻心存谨慎!

  • 两年前笔者外出旅游,晚上住在一家青年旅社。快要睡觉时候,突然一位舍友出现腹痛难忍的情况,赶紧下床,跑去卫生间,过了十多分钟才回来,一脸的痛苦表情。刚刚上了床,还没躺下,肚子又痛起来,急忙跑了出去,又过了十多分钟,慢慢地扶着墙走进来,脸色惨白。刚要上床,又停下来,看情况又要出去。他的同伴上去搀扶着他,问他说:"你没事吧?怎么拉肚子没完了?"他有气无力地回答,肚子特别难受,想把东西都排出去,可一直感觉排不干净,肛门有重坠的感觉。

     

     

    笔者推测应该是急性肠炎犯了,将随身带的香连丸取出来给他吃。他的同伴还在手机上查了一下香连丸的主要治疗功能。他半信半疑的吃了,过了一会儿肚子疼得就没那么厉害了。

     

    在古代,中医师外出都要随身携带一些中成药以备不时之需,香连丸就是其中的一种。香连丸作为一种中成药,最早见于《兵部手集方》,其主要成分是萸黄连(黄连与吴茱萸同炒,炒后去掉吴茱萸)和木香,功效是清热化湿、行气止痛,主要治疗热痢、下痢赤白、腹痛、里急后重等。里急后重是医学的专业术语,主要表现为下腹部急迫疼痛,很想解大便,但又没办法一泄为快。

     

     

    临床治疗的症状有:肛门灼热,舌头红、舌苔黄腻,下腹部疼痛剧烈,排便不爽,严重可见下痢赤白脓血。服药期间,不要吃生冷、油腻食物,辛辣的也不要吃。注意孕妇慎用,小儿和老人减量。对于体寒的人,可见怕冷,手脚冰凉,大便稀且次数较多,喜欢喝热水等症状者,用药须慎重。

     

    急性肠炎多发于夏秋两季,如果外出时间较长,可以随身带上一瓶香连丸,以备不时之需,也可以帮助他人。在饮食无节制、生活重享受的今天,各种胃肠疾病都是可能出现的,即使是冬天,在外出期间,带上一瓶也是有必要的。

  • 很多人都被便秘困扰过,尤其是中老年人和年轻女性,以及体质偏虚、瘦弱的人群,这类人便秘类型多属于中医辨证里的“虚证便秘”,这种“虚证”的根本原因是“气虚”“阴虚”或是“气阴两虚”。

     

    气虚常见于肺气虚和脾气虚,脾运化食物需要气作为动力去推动,气虚导致脾运化能力下降,糟粕没有了气推动,自然不会往前走。

     

    阴虚常见于肾阴虚,人体津液用于滋润和营养机体,阴不足生燥热,身体会吸收水分来补充缺少的阴,阴虚的人,肠道和排泄物都因为缺水而干燥,易发生便秘。这便是“无水行舟”。

     

     

    如何辨别气虚还是阴虚?

     

    气虚便秘:脸色晦暗、有便意,难排出、容易出汗、气短心悸、虚劳咳嗽。

     

    阴虚便秘:潮热盗汗、羊粪样干硬便、腰酸耳鸣、口干舌燥。

     

    既存在气虚症状,又有阴虚症状,则属于气阴两虚型便秘,便秘作为慢性病人长期存在的症状,气阴两伤可能性较大。

     

     

    便秘了,我们该怎么办?

     

    1、补气,增加排便动力;

     

    2、滋阴,补充肠道液体;

     

    3、泻浊,清除肠道障碍物。

     

    补气治秘之要药:人参、白术

     

    人参:人参与黄芪虽都有补气效果,但人参补气作用更强,而黄芪的补气相比稍弱,但另具备止渴生津和安神的作用。

     

    白术:健脾生津,润肠通便。

     

    补阴治秘之要药:何首乌、阿胶、芦荟

     

    何首乌:滋阴、养血、通便三重功效,阴虚便秘者首选药材,对肾阴虚有良好补益作用。

     

    阿胶:除了津液,血也属于阴的范畴,阴虚兼血虚,则推荐阿胶,阿胶在补血方面的确有功效。

     

    芦荟:阴虚则热,阴虚的人存在内热,肝火旺,情绪差等情况,芦荟可清肝火,可润肠通便。

     

    泻浊润下:推荐决明子、枳实等药物。

     

    决明子:决明子有明目效果,配合芦荟效果更佳,具有清肝明目,通便。

     

    枳实:理气宽中、行滞消胀,促进消化道蠕动,解决糟粕滞留问题。

      

    如果您存在气虚或者阴虚的问题,却使用了“泻”效果治疗便秘药物,那么可能会导致身体的虚症更加明显,从而导致身体更加虚弱。

     

    因此,对于气虚、阴虚以及气阴两虚型便秘的治疗,最好的办法就是“以补益五脏为主”,补气补阴,然后再辅助通便。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中医养生,强调食疗,除了三餐,还有日常的茶饮,也能起到不错的调养效果。

     

    今天来给大家介绍几款中药茶饮,健康好轻松~

     

    一、冬瓜皮玉米须茶

     

    取冬瓜皮15g,玉米须15g,赤小豆20g,薏苡仁20g,煮水代茶饮,有非常好的利水作用。

     

    冬瓜皮利水渗湿,玉米须利尿泻热,赤小豆利水消肿,薏苡仁清热利湿除痹,四者合用,有非常好的清热利尿的作用,非常适合肾炎患者、小便不利、水肿肥胖者食用,导湿热从小便出。

     

    冬瓜皮和玉米须其实都是食材不食用的部分,平时可以收集起来,晒干备用,也可以直接用鲜的冬瓜皮和玉米须煮水,利水消肿。

     

     

    二、红颜茶

     

    谁不喜欢脸色红润有光泽,可是因为爱吃生冷、衣着少等原因,大多数女生脾胃受损、体质偏寒,所以脸色苍白无华。

     

    不要急,试试这款茶!

     

    用红枣10枚,桂圆5g,枸杞5g,藏红花5根,可煮水或焖泡,代茶饮。

     

    红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桂圆补益气血、宁心安神,枸杞子滋肝肾阴,藏红花活血化瘀、解郁安神,四者合用,补血活血效果不错,适合体虚有瘀的女生服用。

     

    同样要注意的是,孕妇和有出血倾向的人不要喝~

     

    有出血倾向的人,可以吃五红汤,用红枣、红豆、枸杞、红皮花生、红糖,共煮食用,补血效果好,同时,花生红衣有凝血效果。

     

    脾胃虚弱的人,可以同时吃健脾胃的中成药或药膳,像山药芡实薏仁粥,补气血效果翻倍。

     

    三、枸杞菊花茶

     

    枸杞菊花茶的搭配,应该是很多人都知道的神仙组合。

     

    要注意的是,枸杞和杭白菊一起喝,平肝明目的效果会更好。

     

    而野菊花一般和桑叶搭配,清热解毒、清肝明目,也是大名鼎鼎的“桑菊饮”。风热感冒初期,用这个搭配能够缓解风热感冒引起的症状。

     

    四、润燥茶

     

    秋天一到,燥邪当道,皮肤干得像沙漠,起皮皲裂,怎么办?

     

    燥邪自然要滋阴茶来对抗,用北沙参5g、玉竹5g、麦冬5g,煮水代茶饮,长期饮用,可使皮肤滋润有光泽。

     

    北沙参、玉竹、麦冬都是非常好的滋阴润燥的药材,合用之后,滋阴润燥效果翻倍,对抗秋冬皮肤干燥有一手!同时,三者都是归肺经,润肺效果好,肺好,毛孔自然就细腻了。

     

    五、益母玫瑰茶

     

    血瘀痛经,小腹胀痛,按了更痛,经血量少,经行不畅,经血偏紫暗色,有血块,血块排出后,痛感减轻,同时胸胁、乳房胀痛,舌头是紫暗色的,有瘀点。

     

    这种情况可以用益母草、玫瑰花各5g,用沸水焖泡,代茶饮。

     

    益母草活血调经,玫瑰花活血化瘀、疏肝解郁,两者合用,活血化瘀调经的效果好,血瘀痛经的女孩子可以从经前一周开始喝,安稳度过姨妈期。

     

    注意,这款茶饮主要是活血化瘀作用,孕妇和有出血倾向的人不要喝~

     

     

    六、薄荷茶

     

    有些人会在阳台上种一些薄荷,清新雅致,同时,薄荷也很实用。

     

    薄荷叶可以作为调料,也可以用来泡茶,摘下几叶,放进水里,喝一口,清冽芳香,清理头目,在风热感冒初期的时候,咽喉疼痛,头痛,喝薄荷茶有不错的效果。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作者 |  周纡

    文章首发于 | 北京天坛医院公众号

     

     

    近期热播的电视剧《老中医》第一集就讲到两位中医为同一位患者开出不同的药方,患者着急治病,同时服用,结果导致当即丧命。这个情节让不少观众产生疑虑:难道医生给患者服用了毒药?

     

    其实,剧中两位中医对患者病情的判断是一致的,开出的药方也不乏“补中益气汤”这样的名方,但是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呢?

     

    这就需要谈到中医方剂的配伍禁忌,简单地说,就是从中医的观点看,有些药禁止一起用,否则可能会产生副作用,增加毒性,最常见的就“十八反”“十九畏”。就像剧中赵闽堂所说:“中药讲究的是十八反、十九畏,相生相克,配伍严谨,切不可胡乱来。”

     

    十八反歌诀,最早见于金代张从正《儒门事亲》:“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具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说的是甘草不能与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三味药同用;乌头不能与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五种药同用;藜芦不能与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六种药同用。

     

    十九畏歌诀,首见于明代刘纯《医经小学》:“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这两个歌诀流传甚广,多年的实践可见,“十八反”“十九畏”确实有一定道理,如甘遂与甘草合用,可能会增加毒性;川乌草乌是祛风湿、温经止痛的,不应该与清热凉血的犀角同用。但有关这方面的争论在中医界也一直没有停止过,一些医生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有些药物配伍在不同个体产生的作用也不尽相同,所以还要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情况做出判断。

     

    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自身的偏性,纠正人体的阴阳失调。只要辨证准确、合理配伍,药物在有效治疗疾病的同时,是不会损伤身体的;而如果辨证错误、配伍失当,即使用药看似平和安全,也有可能事倍功半,甚至产生不好的效果。

  • 作者 | 李晓强

    文章首发于 | 李晓强医师公众号

     

    一监生,中年妻丧,继娶幼室,乃娇态人也。自服补肾助阳之药,以致肾水受伤,不能上制心火,左颧发生一泡,先紫后黑,麻木不知痛痒。凡黑者肾经之毒也,其毒岂浅?且喜疮之四边尚未走散,此犹可取。随用针刺疔上,量别药不济其事,用冰蛳散厚糊作条插入患孔,用糊纸密封,勿令泄气。朝服加减八味丸以滋肾水,午服盖气养荣汤接补真气以滋不足,晚用琥珀蜡矾丸护心解毒。候至十一日外,疔根与药结成一块,根据期脱落,次用生肌敛口、补助调理脾胃之剂,二十日而愈。后因此公不慎调理,失于保节,几及三年,复成虚损劳瘵而殁。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疔疮论第十七·疔疮治验》

     

     

        解析:

     

         疔疮是中医外科常见病之一,一直以来都占据中医皮肤浅表感染性疾病的重要位置。西医以病原学为基础的命名疾病,因此,在西医进入中国时,将很多皮肤感染性疾病命名为中文时,直接用了痈、疽、疖、疮等,没有借用疔的概念,因此,现代很少有人知道疔疮这个曾经广泛使用的名词,至于其确切意义更是知之甚少。总而言之,疔疮是急性感染性疾病,起初多位皮肤浅表感染,后发展迅速,甚至出现败血症等全身症状。正如陈氏在《疔疮论第十七》中说:“夫疔疮者,乃外科迅速之病也。有朝发夕死,随发随死,有三日、五日而不死,一月、半月而终死。”

     

        对其病因,西医以病菌致病说统而概之。而中医却较为多元化。具体如下:

     

        “且如毒气发于心经者,生为火焰疔。其患多生唇口、手掌、指节间,其发初生一点红黄小泡,抓动痒痛非常,左右肢体麻木;重则寒热交作,头晕眼花,心烦发躁,言语昏愦,此等出于心经之病也。

     

        毒气发于肝经者,生为紫燕疔。其患多生手足、腰胁、筋骨之间,初生便作紫泡,次日破流血水,三日后串筋烂骨,疼痛苦楚;重则眼红目昧,指甲纯青,舌强神昏,睡语惊愦,此等出于肝经之病也。

     

        毒气发于脾经者生为黄鼓疔。其发初生黄泡,光亮明润,四边红色缠绕,其患初生口角、腮颧、眼胞上下及太阳正面之处,发之便作麻痒,绷急硬强;重则恶心呕吐,肢体木痛,寒热交作,烦渴干哕,此等出于脾经之病也。

     

        毒气发于肺经者生为白刃疔。其发初生白泡,顶硬根突,破流脂水,痒痛骤然,易腐易陷;重则腮损咽焦,毛耸肌热,咳吐脓痰,鼻掀气急,此等出于肺经之病也。

     

        毒气发于肾经者生为黑靥疔。其患多生耳窍,胸腹、腰肾偏僻软肉之间,其发初生黑斑紫泡,毒串皮肤,渐攻肌肉,顽硬如疔痛,彻骨髓;重则手足青紫,惊悸沉困,软陷孔深,目睛透露,此等出于肾经之病也。”

     

        此等细致入微的症状描述,是值得我们今天的临床医生学习的。虽然我们拥有前所未有的诊断技术和辅助工具,但我们仍然应该继承医学前辈的观察能力和发扬古人以临床为基础的探索精神。我们必须承认西医在病原学上的成就,但我们应该明白,在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病原体并不是全部的“因”。任何结果都是有着多元化的“因”。疾病也不例外。

     

        根据病史和症状本案之病当为黑靥疔,既然病位在肾,那治疗原则基本也就相差不言了。

     

         古人用药讲究因时因地因人,从来就不会拘泥于某方,用法也不会拘泥于一日一次或一日两次。很多古人的医案都记述了很多种复杂的中药服用方法,有餐前服、有餐后服、有餐后服、有清晨服、有晌午服、有日暮服、有子时服、有一日一次、有一日两次、有一日三次、甚至有一个时辰(2小时)服一次、有冷服、有热服,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至于药引那就更是复杂多样了。不知何时几乎所有的汤药都变成了一日两次,试看今天的所有的中医医生,几乎用药都是一日中药,分早晚两次服用。陈氏以早晨服加减八味丸以滋肾水,中午服盖气养荣汤接补真气以滋不足,晚上服用琥珀蜡矾丸护心解毒。这种用药思路恐怕是我们今天的中医人都应该学习和深思的。自古用药之病都有联合配伍、联合方法、多样化、多靶点的治疗思路。西医常用多路径、多靶点的条理分明的体系化诊疗思路。而中医却仅仅满足于方剂内的配伍,给病人仅喝一碗汤药就想要立竿见影,这岂非痴人说梦?

     

     

        古人的治疗思路连贯有序、严谨慎密,才能仅靠中医治愈复杂多变的疾病。而今,只以一剂汤药之病,当然疗效不佳。自知疗效不佳,便只能佐以西药,既然中西医同用,疾病治愈了,恐怕连医生也不知道是何药起了作用。当然,为并不反对中西药并用,只是忧心本末倒置后,中医就危险了。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夏天是阴雨绵绵的天气。中医认为,湿气通过脾脏,所以老年人在夏季容易出现脾虚的情况。脾气虚是指脾功能不足,它的特点是进食少而不香,进食后腹胀,人懒惰无力,四肢无力。如果继续发展,将出现四肢发冷,大便稀疏,腹部发冷和肿胀。因此,脾气虚的老年人应及时进行调整和补充。

     

    据医生介绍,漫长的夏季(即阴历的六月、七月和八月)是最适合养脾的方法。漫长的夏季的气候特征是潮湿,这与人体的脾脏息息相关。所谓的湿气可以通过脾脏。因此,漫长的夏季是加强滋养和治疗脾脏的重要阶段。

     

    长夏也是人体脾胃消化吸收营养的好时期。因此,在七月和八月期间,应该多吃一些能健脾的食物。为了健康可以吃更多的肉类食物,也可以吃白术,山药和白扁豆。为了保持脾气,在夏季应多吃些豆类,这可以使脾气健壮并促进湿润。适合夏季使用的豆类包括:绿豆,可以清热除湿,健脾;白扁豆,可以健脾;赤小豆可以健脾,养血,养心。红米豆可以健脾和补血;黑豆可以滋养肝脾。

     

    1、薏米

     

    薏仁是植物薏苡仁的种子,薏米具有利尿利湿、抗癌、镇静镇痛、抑制骨收缩、健脾泄泻、祛麻痹、排脓等功效,还可以美容,还可以治疗扁平疣等疾病。薏米是一种多年生植物,茎直立,叶披针形,其具有了很高的营养价值,它被誉为世界禾本科植物之王。在欧洲,它被称为生命健康的朋友。

     

     

    古人视大麦为天然宝藏,用于祭祀。现代人认为薏米是一种有营养的消暑佳品。它既可食又可药用。薏仁是一种常见的中药。它也是一种常见的食物。它是一种常见的利尿剂和吸湿剂。它的主要成分是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它可以消除皱纹,美白皮肤,治疗褐斑,能使斑点消失并滋润皮肤,它也被用作节食用品。

     

    另外,它对面部痤疮和皮肤粗糙有明显的作用,还具有吸收紫外线的能力。它的提取物可以添加到化妆品中以达到防晒和抗紫外线的作用。大麦本身具有保湿皮肤,美白,保湿和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调节月经和缓解疼痛,当应用于皮肤时,它具有天然的美白效果。它可以改善皮肤的新陈代谢和保湿功能,还具有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2、茯苓

     

    慈禧太后曾用茯苓作为重要的保健和长寿药物。它不仅可以自己常食用,还可以制成饼,并奖赏给大臣们吃。其的味道平淡,温和,具有健脾健胃,补脑健体,利尿利湿,安神,安神的重要功能。它被称为中药八宝之一。它不仅可以增强身体,还可以消除一些致病的因素,它是健脾消湿必不可少的中药。

     

    3、木瓜

     

    说到木瓜,大多数人可能会想到番木瓜。尽管木瓜具有增强脾胃的功效,但皱皮木瓜或者木瓜仍被用作药物。其具有酸味,性温,有很好的祛风除湿的作用,可以祛湿。对于风湿性肌肉挛缩,特别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肌肉挛缩,通常的治疗方法是使用,还具有消食作用,可以用于消化不良症。

     

    4、砂仁

     

    砂仁不仅是补脾健湿的中药,还是生活中广泛使用的香料。砂仁具有辛辣,温和的性质,可回到脾,胃和肾脏的经络,可以缓解湿热和食欲,健脾和减轻腹泻,调节气。它具有消除湿气和健脾的良好效果。在温度上有很好的效果。古人认为它是使脾气恢复健胃的重要药物。因此,通常可以湿气或气滞痛引起的腹胀,以及脾胃的其他疾病,特别是对于那些因冷,湿气停滞的人都可以常用。该产品可以温暖胃,减轻呕吐和腹泻,加热脾脏。

     

    能够补脾健湿的中药有很多,上文只是对其中的几例进行了讲解。一些湿气重的湿疹患者应当在日常饮食中禁食辛辣食物和发物的食物,多吃一些健脾趋势的食物。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