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气血升降的阴阳

气血升降的阴阳
发表人:主治医师王兴凯

人体气血在体表的运行是有升降的,《内经》提出“阳受气于四肢”,推动这个阳的气血在体表运行的能力是来自于四肢的末端,也就是说在体表运行的气血属于“阳”(相对在脏腑或体内组织系统运行的气血就为“阴”),所以十二正经的井穴(井为出)都在手指和脚趾位置。但是,由手指生出的能量(气)所推动的气血,是沿着手上行到头在向下到脚,而由脚趾生出的气所推动的气血,正好反向运行。这里,由足上行的气血出自五脏(属于手足三阴),为阴,所以《内经》还得出结论“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而由手到头再下行到足的气血出自六腑(属于手足三阳)为阳,所以也称“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这里,如果人体采取举手过头的姿势,阳气就是从手经头到足、阴气就使从足到手。这里包含了”阳中阴阳“的理论应用。

根据《内经》在介绍十二经脉的走向时,手足三阳经脉(注意,不是“手足三阳经”)都是能(沿着体表较浅)到达头部,而手足三阴经脉的走势就不同了,有的到胸口直接“别”走手,有的另“络”达口舌咽喉部位,还有少阴心和厥阴肝两经脉沿着咽喉上达“目系”(是否指脑干部位),而厥阴肝经脉更上达头顶百会。所以,前段介绍的阳气和阴气,与经脉气血的阴阳应该也不是一个概念。

这里首先补充说明下,如果从升降的阴阳来说,阳气是降为阴,阴气为升是阳。所以《内经》又有”阴阳异位“之说,也就是说,在研究不同对象的时候,由于研究的标准不一样,所以阴阳的概念可以互异。这里如果从物质层面以及和脏腑关系来考量,足出阴气、手出阳气;如果研究升降功能,则足出为升为阳、手出为降为阴。所以,这里我们可以理解起于足的阴气和起于手的阳气,虽然都可以统称为“阳”,但上行的阴气相对下行的阳气,从升降出入的功能来讲,由腑生发出的、下行的阳气还具有推动气血“出”的功能,而由五脏生出的、上行的阴气具 有推动气血“入”的功能(前面介绍过,“入”和肾的功能密切,包括肾上腺)。进而,结合外邪侵入的部位来说。《内经》认为以风为主的外邪(包括风热、风湿、风寒等)和以寒湿为主的外邪,虽然都是由外而内的侵入人体,但其上下部位又是不同的。“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风邪等往往由人体的颈面等上部侵入、而寒湿外邪往往由脚侵入,日常说寒从脚底生,寒湿关节疾病也常发于腿脚等就是这个道理。结合前段介绍脏腑所生气血,在外阳运行时,上下的不同,风为主的外邪往往先伤害到三阳正经系统和六腑,所以生阳病;而寒湿会直接伤害三阴正经和五脏,故生阴病。

人体的气血有升降也有出入。出为阳,五脏外出的气血由足到头再到手,是升;而六腑外出的气血正好相反,为降。通常,把升定义为阳、降定义为阴。这就是阳中又有阴阳的概念。而气血的“入”的机制,又由肾来控制(具体的机制参看前文),入为阴。肾脏外出的气血是升、是阳,所以相对“入”的“阴”的功能而言,就是阳中之阴了。所以,这里就有三个层次的阴阳的概念,实际《内经》中对阴阳概念的应用更为复杂。

阴阳理论是《内经》的基本理论之一,并应用于对疾病机理和病症的理解。理解《内经》的同时,一方面要把握阴阳的相对性,有阴必有阳,其次要看到阴阳的层次性,针对叙述中的阴阳,有没有存在更高层次的阴阳,这样综合来理解,或能准确把握。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中医对“阴虚”和“阳亏”的认识

     

    “阴虚枕头潮”,说的是阴虚者在睡觉时容易出现盗汗现象,导致枕头都被浸湿了;“阳虚床不暖“,说的是阳虚者在睡觉时被窝始终暖不起来。

     

    从中医角度讲,人的体质与健康有很大关系。“阴虚”是阴液不足、津血亏损、滋润荣养不足而产生的病理变化,常表现为夜间盗汗、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形体消瘦、口燥咽干等症状,“枕头潮”就是阴虚盗汗的具体表现。“阳亏”是人体阳气不足、机能衰弱、代谢减退的病理变化,如果平时经常有畏寒怕冷、手足不温、大便稀溏、口唇色淡、脉虚弱等症状,很可能就是阳亏。

     

     

    “枕头潮”的调理方法

     

    1. 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物,比如当归六黄汤、六味地黄丸等,可起到滋阴泻火、固表止汗之效。

     

    2. 食疗,多吃些鸭肉、猪肉、海参、海鲜、奶制品、豆制品等,不宜吃羊肉、牛肉等易上火食物。蔬菜水果多吃梨、藕、百合、莲子、木耳、银耳、香蕉、火龙果、苦瓜等。这些性味多甘寒性凉,都有滋阴清热的功效。

     

    3. 日常注意事项:早睡早起,有利滋补阴液和充养肝血;阴虚体质的人通常口渴喜饮,但一定不要喝冷水和冰水,尽量喝温开水,保证饮水充足。可以泡一些有滋阴润燥、养肝祛火功效的代茶饮,如麦冬、菊花、枸杞、金银花、西洋参、蜂蜜等。

     

    “床不暖”的调理方法

     

    1. 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物,比如右归丸等,诸药配合,滋阴益肾、养肝补脾,可温补肾阳。

     

    2. 阳虚者适合吃一些偏于温热的食物,如动物肉类蛋类食物,牛肉、羊肉、猪肚、韭菜、辣椒、肉桂等,生姜红糖茶也不错。

     

    3. 日常注意事项:阳虚畏寒之人在严寒的冬季,要“避寒就温”,在春夏之季要注意培补阳气。夏季人体阳气趋向体表,毛孔、腠理开疏,阳虚体质的人睡眠时不要让电扇直吹;室内外温差不要过大。阳虚体质之人还要加强体育锻炼,做到坚持不懈,如散步、慢跑、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和各种舞蹈活动等,也可常晒日光浴强壮卫阳。

     

    4. 每天按摩命门穴(位于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肾俞(位于腰部,和肚脐同一水平线的脊椎左右两边双指宽处)、关元(手放在脐下,四横指处即是)和足三里(外膝眼直向下四横指处)等穴位,有一定改善。

     

      

     

    特别提醒,肿瘤、糖尿病,结核、甲亢、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容易出现潮热、盗汗阴虚的表现,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疾病的人容易出现怕冷等阳虚的表现,建议尽早就医。

  • 作者:胥小鹏

    阴虚火旺和气血不足作为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往往会导致患者朋友出现气血亏虚,精神萎靡,身体虚弱,免疫力下降的症状,为此,建议患者朋友应该要积极地到医院接受相关的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制定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那么,阴虚火旺气血不足吃什么药比较好呢?

    1、生脉饮。阴虚火旺气血不足发生以后,往往会导致抵抗力下降,易着凉感冒等,为此,建议患者朋友可以选择使用一些生脉饮来进行辅助治疗,生脉饮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口服液,可以很好地缓解和改善气血不足所引起的气虚症状,同时还应该注意在饮食和生活起居上加以注意。

    2、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中成药,具有滋阴养血的功效和作用,所以阴虚火旺气血不足的患者朋友可以使用一些六味地黄丸来进行调理,坚持调理一段时间以后,就可以有效地改善自己气虚乏力等有关症状。

    3、驴胶补血冲剂。目前,可以用于治疗阴虚火旺气血不足的药物有很多种,在治疗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选择使用一些驴胶补血冲剂来进行治疗,驴胶补血冲剂能够帮助患者调理阴虚火旺气血不足的不适反应。

    4、饮食调理。患者朋友在使用以上这些药物的时候,还应该注意饮食方面的调整,可以适当的多吃些滋肾阴,补气血的食物,避免吃一些油腻的难以消化的食物,也不要吃一些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同时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多到户外参加一些适量的运动,以增强自身的体质,减少和避免这一疾病的发生。

    患者朋友在发生阴虚火旺气血不足以后,建议患者朋友首先应该要到医院接受相关的检查,就会检查结果可以口服一些六味地黄丸或者是刺五加来进行治疗,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多吃益气补血的食物,通过改善饮食来配合药物的治疗,这样有利于患者病情的尽快恢复。

  • 很多女性和老人都会有气血两虚的症状,气虚是指身体比较虚弱,精神不济,营养不良等引起的,血虚是指体内血液不通畅,缺血导致人没精神,既气虚又血虚的人就是气血两虚,一般气血两虚都是成对出现的,有气虚就会有血虚,导致人的身体素质不好,那么气血两虚的调理与治疗 方法是什么呢?

    气血两虚的调理和治疗方法之一:补充气血

    气血亏虚说明体内缺气血,要补气养血,而脾胃和肝脏是控制人体气血的部位,要补气养血则要多吃补血的食物比如猪肝,红枣枸杞等,动物的肝脏也是对身体有好处的,其次,要调理好肠胃,促进营养食物的吸收,肠胃好的话可以将所吃进去的营养物质转化为气血,肠胃不好的人气血相对也会比较弱。

    气血两虚的调理和治疗方法之二:控制情绪

    如果一个人经常处在生气的情绪之下,容易导致血气运行不畅,怒气攻心,从而导致气血亏虚。所以一个人的心情对身体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情,身心舒畅的话,体内的气血就会通畅,也没有那么容易气血亏虚了。还有气血亏虚的人要多注意休息,不要熬夜,压力过大都会导致情绪不好。

    气血亏虚的调理和治疗方法之三:运动

    我们都知道经常运动的人大多身体都比较好,因为运动可以促进肠胃的蠕动,让肠胃变得更加健康。还能促进体内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让体内的营养物质更好的转化成气血,所以经常运动是可以改善气血两虚的症状的。

    气血两虚的调理与治疗主要从几大方面去调理,饮食,运动,心情相结合效果会更加好。当大家出现心烦意乱,脸色苍白,嗜睡乏力等状态,就要注意了很可能是气血亏虚引起的,要及时进行调理。

  • 按:气血亏虚是很多人身体普遍存在的状态,不同的人表现会有不同,因为生理特点的不同,气血亏虚在女性表现得会更加突出。

     

    今天,关于这个问题,我为大家做一期答疑。

     

     

    1、患者:气血亏虚主要会有什么表现?

     

    郑医生:气血不足多会表现于身体困倦乏力、手脚冰凉、记忆力下降、月经周期紊乱、月经量少等;或表现为皮肤松弛、皮肤萎黄暗黄、精神憔悴、睡眠质量差等,一般出现以上的表现,并伴有舌像淡白、脉细弱,那一般就是属于气血两虚的状态,必须及时调养,以恢复身体健康。

     

     

     

    2、患者问:如何通过药物或者食疗的方法改善气血亏虚?

     

    郑医生答:在日常生活中,掌握一些补养气血的常见食疗或中药,或者掌握一些适合自己的中成药,对于自己调理好气血两虚的状态,都会很有帮助。

     

    常见的补气的中药,以人参、黄芪为代表,温补的选择红参或高丽参;如果伴有气阴两虚的可以选择西洋参或者太子参;一般平补气血的可以选择党参,功效虽然稍弱,但是一般不良反应也比较少,比较平和。黄芪有非常好的补气作用,功效也不逊色于参类,黄芪对于增强免疫力、对于中气不足,中气下陷等病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平常可以泡茶饮用。

     

    常见的补血的中药,比如当归,有补血活血、润肠通便的功效;熟地黄以滋补肝肾为主,也有比较好的补血作用;阿胶比较昂贵,是传统的补血的中药材,补血同时也有良好的止血的效果。

     

    其他,平常的食材比如大枣、龙眼肉,都有不错的补气养血的功效,药性平和,价格亲民,不良反应也少,普遍老百姓都能接受,平常煲汤制作药膳,也多使用这些食材。

     

     

    3、患者问:有没有哪些中成药能够补气血?

     

    郑医生答:补气血,有一些中成药可以直接选择,是比较方便老百姓服用。比如经典的补气养血配方八珍丸,就是由补气名方四君子汤加四物汤组成;十全大补丸也是在八珍汤的基础上加味而成,增强了补养气血的作用;其他的比较著名的补气血配方有归脾丸,也是在补气血的药物的基础上,加上一些宁心安神的作用的药物,以补益心脾、宁心安神;另外还有像乌鸡白凤丸,也有很好的补养气血的作用,不同的是,乌鸡白凤丸兼有补肝肾调经功效,比较适合腰膝酸软、面色萎黄、面容憔悴、月经不调的女性。

     

    还有,各类的阿胶膏,大多是补血的功效为主,配方上多数也兼有一些补气的药材,因为补气能生血,能够同时促进气血生成。

     

     

     

    “以上介绍的这些中药材或者中成药,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症状选择使用,但如果自己身体的症状复杂临床症状多样,建议要找专业中医生就诊,以开出更有针对性的处方,不宜自行乱服药。

     

    在临床上治疗气血两虚,很多人服用补气血药物也会出现肠胃不适或者上火的现象,尤其是有些脾胃不好导致的气血两虚,治疗上要以调理脾胃为主,不能单纯的补气血,否则的话会加重脾胃的负担,脾胃不能运化,就会导致郁热上火,反而不利于疾病的恢复。

     

    在生活上,气血不足的人也要注意运动要适量,注意不要太操劳,不要太熬夜,少吃生冷寒凉的食品,注意调节好自己的情绪状态,才更有助于疾病的恢复。”

  • 今天和大量聊聊张景岳的医理,探讨一下左归丸、命门学说、右归丸的相关知识。

     

    张景岳(又名张介宾)深受薛立斋的影响,对于薛立斋的益火多用仲景八味丸,壮水多用六味地黄丸(也是当时医界的主流观点),张景岳认为两方俱用茯苓、泽泻,渗利太过,他探求益肾升阳之方(仲景八味丸)和滋补肾水之剂(六味地黄丸)后发现,壮水之方源于益火之方的化裁,在构方上形成水火互根并存的一对医方,并思考是否暗含肾之阴阳并生互补的一种身体观认知。

     

     

    此外通过他的临证,他认为在治疗“精气大损,年力俱衰,真阴内乏,虚痰假火等证”,不应该用渗利之品。正如他所言:“第真阴既虚,则不宜再泄,二方俱用茯苓、泽泻渗利太过,即仲景金匮(指金匮肾气丸),亦为利水而设,虽曰于大补之中,加此何害,然未免减去补力,而奏功为难矣”。

     

    张介宾所处时代正值河间、丹溪等学说盛行,但他认为:“自河间主火之说行,而丹溪以寒苦为补阴,举世宗之,莫能禁止”。并认为“专用寒凉,伐此阳气,其害已甚”。又因为“阳非有余,阴常不足”,故而反对一味用寒凉之药耗损真阴。所以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基础上,提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胜而泉源不竭。

     

    左归丸、右归丸中均以熟地黄为君,左归丸主治真阴肾水不足,药物阴阳俱用,寓阳中求阴之意;而右归丸主治元阳不足,部分药物与左归丸相同,增补肉桂、附子等药以助元阳。同时也应注意到张介宾创制的左归丸、右归丸在临证使用时非常灵活,随症加减药物的情况极为常见。

     

    在左归丸随症加减中,如遇小便不利时,可加茯苓,不再拘泥茯苓、泽泻的渗利之说;遇大便燥结,去菟丝子、加肉从蓉,以去菟丝子助阳固泄之效;遇真阴失守,虚火上炎,则去枸杞子、鹿角胶这类偏热性的药物,加用药性纯阴至静的女贞子、麦冬。正如张介宾所言,临证“当察微甚缓急,而用随其人,斯为尽善”。

     

    我们继续讨论左归丸,右归丸的方药思路,现代方剂学从药理学与统计学上分析,但古人十分重视方药体系的传承,所以才有左归丸、右归丸从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的这一脉传承。我们不妨从药物功效、配属关系的认识,对左归丸、右归丸的组方方解分别进行分析。

     

    现代很多医家认为左右归丸组方可以分三层结构,左归丸组方第一层结构由“熟地黄、山药、山萸肉”构成(即六味地黄的三补),这是化裁于金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一系。去掉三泻(泽泻、茯苓、丹皮)成为的药对,意为重滋补而去渗湿泄水。第二层结构中,菟丝子、鹿角胶、枸杞子这组药对在宋代《圣济总录》补益门的“地黄石解丸”方中曾出现过,三药皆可滋肾补虚,鹿角胶益精养血,温补肾阳,此为之前我们说的“善补阴者,阳中求阴”。第三层结构中,龟甲胶滋阴潜阳,妙用于骨蒸潮热,川牛膝不但有滋补肝肾的功效,还善于引经下行,针对腰膝酸软,并可调和诸药。

     

    左归丸、右归丸的创制皆受“真阴论”篇影响,张介宾认为,两肾属水、命门属火,阴为有形之体,阳不可无阴,肾水、元阳不足皆以补有形之阴为本。故而右归丸组方第一、二层结构基本同于左归丸(左归丸山萸肉四两,右归丸山萸肉三两),与左归丸之间有同根互生的特性,即我们之前说的“善补阳者,阴中求阳”。构成右归丸第三层结构的有“肉桂、附子、杜仲、当归”。其中肉桂、附子(六味地黄丸化裁掉金匮肾气丸的两味药)与熟地黄同用,起温补命门,引火归原之效。

     

    杜仲归经属肾经为主,强筋骨,善治腰膝酸痛,虽性温,但补精填髓,为阳中有阴;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此药阴中有阳,为血中之气药,阴中阳虚者,也能养血。当归、杜仲配用,既与主治相符,又寓含阴阳平衡之义。

     


     

    总之,张介宾创制左归丸、右归丸,并非一味固守“六味之方”,而是基于对命门的阐释、真阴论的观点及对药物的体认,在继承以往医方的基础上有所发挥,创制出阴阳水火同根互生的左归丸、右归丸。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一分钟自测是否气血双虚

     

    1、皮肤干燥、面色苍白或暗黄,没有血色,容易长皱纹

     

    2、口唇发白、指甲没有血色、眼睑颜色淡白

     

    3、四肢乏力、失眠多梦

     

    4、头发干枯毛糙,脱发、白发多

     

    5、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恶心腹胀、有便秘或腹泻的情况

     

    6、气血虚会导致血瘀,血瘀证表现为口唇紫暗,舌头有瘀点或瘀斑、舌下络脉青紫、粗壮

     

    7、女性月经周期长,月经量少,痛经

     

     

    在中医的理论中,“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是人体生命健康的主力军,是构成人体的两大基本物质。气为阳,血为阴,气是动力,血是基础。两者相辅相成,任何一种的不足势必会对另一种产生影响。补血要先补气。

     

    1、补血四物汤

     

    四物汤是我们中医常用的理气活血的方子,由熟地黄、川穹、当归、白芍4味中药组成。

     

    食材:当归9克、川芎6克、白芍9克、熟地黄12克

     

    做法:煎煮饮用,早晚空腹饮用

     

    熟地黄补血滋阴、川穹活血行气、当归补血活血、活血化瘀,四物汤用于补血和血,可以提升人的精气神,改善精神、身体疲劳;具有止痛镇静的作用。

     

    注意:火热亢盛、湿热内盛的患者禁用

     

     

    2、补气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主治脾胃气虚,由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

     

    食材:党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甘草6克

     

    做法:煎煮饮用,腹泻、大便溏浠用炒白术;便秘、大便干结用生白术

     

    党参补肺生精、健脾益胃;白术燥湿利水、固表益气;茯苓健脾止泻、利水消肿;甘草清热解毒、补脾益气。这4味药都比较平和,适合气虚的人服用。

     

    注意:肝郁气滞者、上火、突发疾病如发烧、感冒患者禁用。

  • 以下内容选自京东互联网医院医患问答,为保护患者的隐私,相关信息已隐去。

     

    “名医问诊”是为了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推出的功能,帮助全国各地的患者解决医疗难题。

     

    您可以在京东App搜索“顾景辉”,即可在线咨询医生。

     

    综合您很多症状的表现,诊断属于中医厥阴病的范畴。


    厥阴病的病机呢,是因为气机逆乱,阳气分布不均匀造成的,所以治疗上以调节气机,然后平衡阴阳为治疗原则。


    您可能是因为平常情绪不好,或者是压力比较大或者饮食上嗜食一些辛辣寒凉,这种食物造成了人体的这种气血亏耗,气机逆乱。


    所以建议您平常饮食上忌辛辣寒凉,调节情绪。


    日常生活中,您也需要注意身体的调理,禁烟禁酒,少吃辛辣油腻寒凉的食物,养成良好的作息。

     


    同时,建议您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用药建议:

    乌梅敛肝定惊。

    乌梅丸是寒热并用之剂,专治一些寒热夹杂的症状;

    黄连、黄柏清热燥湿;

    桂枝、附子、干姜、细辛,温中散寒;

    人参、当归,补气和血。

     

    作者 | 顾景辉 副主任医师 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医内科

    责任编辑 | 毛十三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 高血压一直是老年人最担心的问题,血压一高,头晕、心慌是小事,各种并发症才是他们最畏惧的。然而,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加上血管老化,让老年人的血压居高不下,这种状态到了秋冬季节,表现得尤为明显!


    天气渐渐凉了,如果大家有每天监测血压的习惯,就会发现这个季节血压水平比起以往,有了上涨的趋势。其实高血压的高发时节也就是秋冬季节,外界的低温也会给血管带来压力,导致血压升高。所以在降温的时候,老年人应该更加重视血压的异常波动,谨防血压飙升。

     

    高血压为什么容易找上我们?

     

    遗传因素

     

    其实超过一半的高血压患者,都是因为遗传因素而陷入“困境”的,如果你家里有人患有高血压,那么你出现高血压的几率也会比普通人高。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你需要更加重视预防高血压,避免高血压找上门。

      
    饮食因素

     

    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都好了,在“吃”的方面几乎不用发愁,很多人为了品尝美食,早已放弃了“减肥计划”,面对诱人的食物,多数人的选择都是饱餐一顿。“不辜负”美食的想法,确实没什么值得诟病的,但是,不控制热量摄入,经常吃一些高脂肪、高糖分、高盐分的食物,也是高血压频发的重要原因。

     

    情绪因素

     

    虽然大家的生活条件好了,但也意味着工作压力大了,很多朋友都需要长期加班、熬夜,为工作、生活烦恼,其实这些精神压力也是能“压垮”一个人的,长期处于这种生活状态下,人的神经也会过度紧张,心情压抑,很容易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


    长期吸烟饮酒

     

    可能大家觉得烟和酒都是生活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但你知道它们对我们的身体会造成多大的伤害吗?烟酒无度,我们的血管也会受到刺激,血管的压力大了,老化的速度加快了,心血管疾病说来就来。

     

    其他因素

     

    除了以上几种原因以外,体重超标、体脂过高,血糖偏高,胆固醇偏高等问题都可能诱发高血压,如果你有这些困扰,也需要注意一下。

     

    血压升高在很多朋友心里可能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只有患者自己才知道,每一次血压波动,都让人胆战心惊。所以,稳定血压才是最关键的问题。

      
    如何稳定血压?

     

    口服降压药

     

    相信很多高血压患者身边都会随时准备这降压药,这种药物在关键时刻,就是“救命良药”。如果发生了紧急情况,降压药就是高血压患者最需要的。其实,高血压和糖尿病一样,都是无法完全治愈的疾病,只能依靠药物和个人的良好习惯进行改善,稳定血压。

     

    而高血压之所以在很多人眼里都不是事儿,就是因为在血压控制得很好的时候,高血压患者跟正常人无异。但是,一旦忘记服药,或者血压飙升,随时都可能出现脑梗、心梗等问题。所以大家一定要严格遵循医嘱,切不可盲目停药。

      


    注意保暖

     

    到了秋冬季节,早晚温差大,这个时候也是高血压的频发时期,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在这段时间做好保暖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到血压的稳定以及身体的健康。在出门的时候,一定要记得添衣防寒,避免受冻。

     

    饮食要清淡

     

    可能我们在饮食上已经习惯了重口味食物,但为了预防高血压,这种习惯也是时候该改变了。高盐、高油、高脂是血压升高的“助力”,为了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我们平时一定要做好防范措施。尤其是高血压患者,无论面前的食物多么诱人,你需要考虑的只有稳定血压的问题。

     


    定期复查,每日监测血压

     

    除了日常饮食习惯的调整以外,每天监测血压和定期去医院进行复查,也是高血压患者必须坚持的事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了解自己的血压波动情况,及时调整,与医生沟通。当然,即便是没有高血压的症状,为了了解自己的血压情况,也建议大家养成监测血压的习惯,能帮我们更好地预防高血压。

     

    总结: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随时备上降压药是最不能遗漏的一点,平时要注意饮食清淡,戒烟戒酒,避免熬夜,多出去散散心,不要长时间处于悲伤、抑郁、愤怒的情绪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我们抵御疾病的关键。

  • 人们通常对肾虚这个词耳熟能详,但一旦被问及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就傻傻分不清楚了。有的无论肾阴虚还是肾阳虚,都是期待用六味地黄丸来搞定,可六味地黄丸只适用于肾阴虚,不适合肾阳虚,药不对症,往往适得其反。那么,肾阴虚和肾阳虚如何区分呢?我们先来从阴阳二字上来分析,所谓阳,我们可以理解为阳光、温暖、向上等,如果阳虚了,该发热的不发热了,肯定就会出现寒冷的表现;相反,阴可以理解为夜晚、冰凉、向下等,如果阴虚了,该制冷的不制冷了,肯定就会出现虚热的现象。

     

     

     作为人体先天之本的肾,主管着人体的生殖系统,骨骼体系,水液调节系统,如果这些系统发生阴虚或者阳虚,自然身体也会抗议,出现一系列病变。那么,肾阴虚和肾阳虚究竟各自会出现什么样的典型症候呢?

     

    肾阴虚,会有一些什么表现呢?我们还是先来看看肾阴有些什么作用吧。肾阴其实就是肾的阴气阴液,是一身之阴的根本,对全身有着凉润、濡养、收敛和制约过度阳热的作用。一旦肾阴虚了,也就是说这些功能将会出现异常,一系列的肾阴虚症状也就应运而生了。一般而言,肾阴虚会出现腰膝酸软、双腿无力,眩晕耳鸣,脱发齿松,盗汗失眠,梦呓磨牙,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颧红,溲黄便干。舌脉上经常会表现为舌红少津,脉细数。男子阳强易举或阳痿、早泄、遗精,女子经少经闭,或见崩漏。

     

     

    肾阳虚呢?又会有一些什么样的表现呢?我们同样先来温习一下肾阳的作用吧。肾阳其实就是肾脏中的阳气,对全身有着温煦、推动、气化等作用。一旦肾阳虚了,那么,这些功能也将会受到掣肘。一般来说,肾阳虚会出现腰膝酸痛,或腰背冷痛,畏寒肢冷,尤以下肢为甚;头目眩晕,精神萎靡,面色白或黎黑;或大便久泄不止,完谷不化,五更泄泻;或浮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甚则腹部胀痛,心悸咳喘。舌脉上时常会表现为舌淡胖苔白,脉沉弱。男性易阳痿早泄,女性易宫寒不孕。

     

     

    肾阴虚和肾阳虚在有些症状上,还是有一些共性的,比如说腰膝酸软,四肢乏力,但区别在于,肾阳虚会表现出手脚发凉,而肾阴虚则表现为五心烦热;在性功能上,都有阳痿早泄,但肾阴虚往往伴有性功能异常(或亢奋,或下降),而肾阳虚则是性功能下降,无亢奋。当然,在现实生活中,肾阴虚和肾阳虚有时候并不是那么泾渭分明,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说到这里,人们还是有一个误区,就是认为女人属阴,所以女人常阴虚,男人属阳,常常阳虚。实际上,肾虚不分男女。无论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如果亏损到一定程度之后,也会阴损及阳,阳损及阴,导致肾阴肾阳两虚的情况。

     

    总之,肾为先天之本,我们要好好保护好我们的肾,毕竟,“肾好,身体才好”。

  • 甲亢是目前非常常见的疾病。它是一种甲状腺疾病,而且是多发性的。由于患者年龄、病程及病理改变的不同,各脏器的异常情况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完全相同,甲亢对人体的危害很大,所以必须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表现为高代谢综合征、精神亢奋。大多数疾病是由气、火、痰、瘀交织而成,其中以“火”最为突出。

     

    临床多见心、肝、胃之虚火及阴虚火。真正的火也被称为强火,“强烈火吃气”,这可能会导致阴损伤和天然气消费在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但它会导致气血两虚、阴阴不足的肝脏和肾脏很长一段时间,甚至缺阴和阳多动综合症和杨多动,所以有症状,比如怕热、出汗、心悸、暴饮暴食、消瘦、手指和舌头颤抖,等等。

     

    一般的饮食原则是添加维生素含量高的清淡蔬菜和水果,营养瘦肉、鸡、蛋、淡水鱼等,同时添加银耳、香菇、贻贝、燕窝等。此外,对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合理饮食,避免暴饮暴食,注意饮食卫生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医药对甲亢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对人有很好的滋阴补阳作用。针对这一现象,本文简要介绍中医食疗的方法,希望能有所帮助。

     

    1、白虎汤合知柏地黄汤

     

    生石膏要熬制备用。取知母、甘草、生地黄、山药、山茱萸、麦冬、生牡蛎、五味子、玄参、香附、丹皮酚,加水煎煮,每日1剂,对甲亢患者有滋阴泻火、软化祛瘀的功效。更适用于阴虚、多动、心悸、出汗、易怒、过敏、体重减轻、舌红脉黄的甲亢患者。

     

    生地黄

     

    2、黄芪生脉饮合杞菊地黄汤

     

    黄芪、党参、麦冬、五味子、枸杞、地黄、何首乌、何首乌、何首乌、水煎剂,每日1次,具有益气养阴、平肝抑阳的功效。一般适用于心悸、出汗、消瘦、乏力、腰膝无力、舌红、苔薄黄、脉细气阴两虚的甲亢患者。

     

    3、消遥散合六君子汤

     

    柴胡10克,当归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甘草6克,半夏10克,陈皮6克,根茎10克,山药15克,白芥子6克,丹参30克,黄芩10克,党参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养肝健脾,化痰消瘿。用于肝郁脾虚,精神抑郁、吞咽困难、乏力、便溏、月经不调、舌苔薄白、脉弦细等症状。

     
    茯苓

     

    4、山药鹅汤

     

    材料:山药30克、鼠尾草15克、竹15克、鹅肉250克。调味:葱3克,姜3克,精盐3克,味精1克。将鹅肉洗净,放入砂锅中煮滚,去掉汁。所有药品装入纱布袋中以满足良好的需求。砂锅放在火上,放入鹅肉、药袋、葱、姜、盐,小火炖至肉熟,放入味精熬开。食汤,阴益气,止渴。鹅肉益气补虚,胃止渴。适合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患者服用。

     

     

    中医讲究“标本兼治”和“防病”,所以甲亢的治疗和预防同等重要。从中医治疗的整体来看,治标治本,修复肝脾肺脏腑功能。调节免疫,减少自身免疫损伤,加速甲状腺素的降解,降低甲状腺激素靶器官和组织对激素的敏感性,实现内脏功能的恢复,促进机体自身免疫系统的修复,实现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以及患者自身心态的调整,从而正确认识病因,治疗注意事项等。

     

    本病多因阴虚肝郁,肝阳上亢,心阴不足所致。治疗原则是滋阴平肝潜阳,同时也要养血安神。这些都是甲亢患者需要注意的事情。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