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加工食品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食品添加剂就被广泛应用到加工食品中。许多色香味俱全的“美味食品”,其实是靠各类添加剂“调”出来的。公众谈食品添加剂色变,而食品专业人士却认为:“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工业的灵魂”、“没有食品添加剂工业,就没有现代化食品工业”。食品添加剂到底是魔鬼还是天使?人们之所以对食品添加剂惶恐,主要是因为缺乏对它的了解,今天我们一起来揭开食品添加剂的神秘面纱,对食品添加剂了解的越多,才会越有选择权和主动权。
食品添加剂是什么呢?
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其中,营养强化剂、食用香料等都属于食品添加剂。
我国批准使用的添加剂一共有2400多种。每一种添加剂都经过严格的毒理学实验,再根据人群的特点、食品的种类和可能的每日摄入量,制定出食用的安全限量。因此,只要是经国家批准并在使用过程中遵守使用标准,食品添加剂就是安全的。
根据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一般符合以下要求:
①不应对人体产生任何健康危害;
②不应掩盖食品腐败变质;
③不应掩盖食品本身或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或以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的食品添加剂;
④不应降低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
⑤在达到预期目的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在食品中的食用量。
当然,食品添加剂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超范围、超量使用。柠檬黄是一种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 可以在膨化食品、冰淇淋、果汁饮料等食品中使用,但是在粉丝中加入柠檬黄等人工合成色素,就属于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作为消费者为了避免选择这种超范围、超量使用的食品,建议大家在购买加工食品时,尽量要到大超市选择大企业生产的产品,相对来说还是有一定保障的。
原来它们是非法添加物
众所周知的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吊白块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都是不属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属于违禁使用的非法添加物。
不含食品添加剂未必真安全
有时候我们会在食品包装上看到,“本产品不含某某食品添加剂”的字样。其实潜台词就是说这个食品更安全!但事实上并非完全如此。
有些食品不添加食品添加剂,反而是不安全的。比如防腐剂是可以抑制食品腐败的,因为腐败后的食品引起中毒的危害要大得多;抗氧化剂也能控制油脂中过氧化物的生成,而过氧化物对细胞的衰老,各种疾病的产生影响很大。所以并不是一点不添加食品添加剂的食物就更安全。应该辩证的去看待。
据统计,我们每人每天平均添加剂摄入可高达10~40种。尤其是城市人比较多,超市依赖族,一天可能吃进添加剂50多种。
所以,就算是不考虑非法添加剂,虽然食品添加剂安全性高,但是还是建议少吃为好。作为一名普通消费者,应该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多了解食品安全相关知识。选购食品时先看标签,买那些标签中添加剂少的食品,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少喝饮料。不要购买颜色过艳、味道过浓、口感异常的食品。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小张儿,你脸色看起来咋这么差,熬夜追剧啦?”
“Dr.京…我又失眠了!你看看我这大黑眼圈儿,我妈说咱家多了个国宝!”
“嗯...是挺像,我给你买点竹笋啃啃?”
“可别打趣了,我听好多人说褪黑素对失眠挺管用的,要不我也给自己整点儿?”
“褪黑素是挺多人吃,但你这情况还是慎重考虑吧……”
褪黑素是什么?有人说它非常好用,是失眠克星,助眠神器!也有人说这玩意儿压根没用,全是炒出来的!那现在就让Dr.京带大家好好研究研究它!
褪黑素(Melatonin,MT)是由脑松果体分泌的激素之一,因此又被称为松果体素。褪黑素白天分泌受抑制,晚上分泌活跃,褪黑素分泌的昼夜节律变化是人体形成生物钟的关键[1]。
换言之,褪黑素就像是助眠师,它会在夜晚提醒你的身体该睡觉了,调节你的昼夜节律、帮助睡眠。
大家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那褪黑素不就和安眠药一样吗?只要失眠的时候吃一点就可以啦。但事情可没那么简单......
人体里除了褪黑素还有神经系统和其他的激素,在你焦虑、想事情的时候,神经系统亢奋会让你的神经细胞嗨起来,人也跟着清醒了。
这时候你补充再多褪黑素都没用,因为不是褪黑素分泌不足导致你失眠,而是其他原因,如果失眠不是褪黑素变化的结果,补充就难有价值。
褪黑素本来就是人体分泌的一种激素,当你想睡但褪黑素又不分泌的时候,那就可以吃点儿来助眠了。比如那些倒班、倒时差,需要在白天睡觉的人。
褪黑素能缓解倒时差带来的困倦,减轻轮班工作导致的睡不着,以及调整睡眠时相(把夜猫子掰回来)等等。
另外,一些老年人自身褪黑素分泌不足导致失眠,这种时候吃褪黑素也能起作用。
有些人可能会说,褪黑素本来就是我们身体会分泌的一种激素,那额外补的褪黑素能有啥副作用?随便吃没关系。那你可就想错了!
影响机体褪黑素分泌
长期服用外源性褪黑素,会导致机体褪黑素分泌减少。当停用褪黑素时,自身分泌功能有可能无法完全恢复,从而对外源性褪黑素形成依赖,导致睡眠功能紊乱,加重失眠症状。
加重肝肾负担
长期超量使用褪黑素,会加重肝肾负担,还可能发生头疼、胃肠道不良反应、抑郁焦虑等情况。
影响生育
褪黑素热潮刚刚兴起不久,美国卫生部的专家就在一个专门研讨会上提出警告:若任意而不分青红皂白地乱吃,可能会有危险。
一位研究人员表示,市面上的褪黑素产品剂量太高,因此有的会造成低体温、释放过多泌乳激素导致不孕,还有降低男性性欲的副作用[2]。
影响精神
过多服用外源性褪黑素,易使人精神不佳,出现注意力分散、反应速度和敏感度降低等现象。因此,驾车、机械作业、从事危险操作者一定要谨慎服用。
安眠药不能多吃,褪黑素也不能多吃,那我到底该拿失眠怎么办?!别急,让Dr.京来教你一些不用借助药物的助眠手段:
睡前半小时尽量不要接触手机和电脑
研究发现,睡前只要使用2小时带有背光显示屏的电子产品,就可导致褪黑激素被抑制22%,从而引发睡觉时间减少、易被打断等睡眠问题[3]。
不要焦虑
不要过度思考,睡前可进行适当放松,如热水泡脚、听助眠音乐等,给自己建立一个良好的入眠状态。
规律作息
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早睡早起,形成一个较为固定的作息表,每天的睡眠时间尽量要保持在7小时以上。
若想要了解更多关于睡眠的健康建议,欢迎进入京东健康在线问诊,咨询专业的医生,快速了解详细的建议。Dr.京希望大家都能睡得香香,精神倍棒!
蜂蜜是由蜜蜂制成的甜的糖浆状液体。许多人喜欢抹在面包上吃或当成甜味剂食用。市场上有如此多的蜂蜜品种,您可能会想知道,是否所有形式的蜂蜜都是安全的。
蜂蜜开始时是蜜蜂收集的花蜜。
然后,蜜蜂反复消耗、消化和反刍蜂箱内的花蜜,以产生蜂蜜。
然后,他们将蜂蜜放入六角蜂蜡中,重复此过程,直到装满为止。
蜂蜡装满后,蜜蜂用蜡盖住蜂蜡。然后由养蜂人收集以提取蜂蜜。
蜂蜜的类型因植物来源、提取方法以及蜂蜜的加工或保存方式而异。
尽管营养含量会因蜂蜜的类型而异,但一汤匙(约21克)的蜂蜜通常可提供约64卡路里的热量和约17克的碳水化合物,并且几乎不提供蛋白质、纤维或脂肪。
它只含有微量的各种微量营养素,但却是有益植物化合物和抗氧化剂的集中来源。
面筋是在某些谷物中发现的一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使面团具有弹性和弹性结构。虽然大多数人都可以忍受麸质而没有任何副作用,但是患有乳糜泻或对麸质过敏的人需要从饮食中消除麸质。这意味着消除含麸质的谷物,例如小麦、大麦、黑麦和黑小麦。在燕麦产品中也发现了麸质,这些产品已经被交叉污染或在一家生产含麸质谷物的工厂中加工过。
蜂蜜天然不含麸质,因为这些谷物都不用于它的制备。但是,如果在还生产含麸质食品的工厂中加工蜂蜜,则可能存在交叉污染的风险。尽管蜂蜜天然不含麸质,但某些蜂蜜味食品可能含有这一类蛋白质。此外,如果产品没有标明无麸质,蜂蜜沙拉调料或蜂蜜味蘸酱,如蜂蜜芥末,可能含有麸质。
检查蜂蜜是否不含麸质的最好方法是仔细阅读标签。
根据规定,任何标有无麸质的食品中的麸质含量必须少于百万分之20(ppm)。
这是可检测到的最低水平,对于大多数无麸质饮食的人来说是安全的。但是,标记无麸质产品是自愿的。因此,即使某些无麸质蜂蜜或蜂蜜产品不含麸质,也可能不包含该标签。检查成分表中可能含有面筋的成分始终是一个好主意。如果包含小麦、大麦、黑麦或用这些谷物制成的成分,则该产品不是不含麸质的。此外,您可以检查标签上是否有过敏原声明。法律要求食品公司在标签上注明常见的过敏原,包括小麦。
面膜,身为女性朋友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护肤利器,在给人们带来丝滑肌肤的同时,也饱受争议。不少人认为,面膜并不能起到保湿、美白、抗皱的功能,所谓的护肤功能都是护肤品商家做的一种营销手段。
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今天就来好好的了解一下面膜。
不同面膜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撕剥型面膜:高分子胶;水分;酒精
乳霜型面膜:质地与护肤霜相似
精油面膜:小分子精油
棉布式面膜:高浓度保养精华液
膜粉型面膜:水和软膜粉
当然了,除了市面上这些常见的面膜之外,还有很多类型的自制面膜,这些自制面膜大多数都是由食材或者中药材制作成的,例如咖啡除皱面膜、咖啡美白面膜、淡斑面膜、牛奶面膜、粉刺露等等。
由于这些原材料来源比较正规,作用比较温和,因此很少会对皮肤造成不良的影响。但是还要注意整个操作过程的安全性和卫生性,及时地将这些面膜使用完,避免霉菌的过度增长,最终给机体造成不良的影响。
在商家的宣传下,不同面膜具备了以下功能
清洁型面膜:清洁毛孔中的脏东西、多余的油脂、去除老化角质
保湿面膜:软化角质层;帮助肌肤锁住水分
舒缓面膜:消除肌肤的疲劳感;让肌肤更加的舒适
紧肤面膜:收缩毛孔;紧致肌肤
再生面膜:促进肌肤新陈代谢;软化表皮组织
美白面膜:彻底清除死皮细胞;清洁、美白皮肤
既然现有的面膜种类那么多,作用那么齐全,为什么还会有孕妇面膜的存在?
因为市面上的很多面膜中都有激素存在,而孕妇如果敷用了这些面膜的话,这些激素就有可能被吸收入孕妇的毛孔中,进而进入孕妇的体内,对胎儿造成不好的影响。
因此,孕妇就可以选择纯植物类型的面膜进行使用,这样的话会更加的安全。
除此之外,孕妇在选择护肤品的时候,一定要格外的慎重, 尽量选择那些温和性比较强,安全性也比较高的护肤品。
最近,浙江省杭州市一位年轻女性,由于天天敷大量的面膜,出现了脸部过敏,皮肤溃烂的情况。
那么,面膜可以天天敷吗?
面膜是不被建议天天敷的,如果每天敷的话,并不会达到预计的效果,还会很有可能由于密集补水而导致皮肤吸收过多的养分,增加皮肤的负担,损伤皮肤的角质层。
护肤专家建议:敷面膜的频率,尽可能控制在一周两到三次最好。
除此之外,我们也不能一次性敷面膜敷太久,也就是超过二十分钟,不然皮肤里的水分会反流到面膜片里,让皮肤不仅得不到本应该可以补充的水分,还会反过来造成皮肤干燥、脆弱。
关于面膜的那些谣言
有人说,面膜的功能越多越好。这样的说法其实并不靠谱,因为面膜的功能比较少的话,其中所含的成分也是相对来说更少的,对皮肤造成的伤害也会更少。现在市面上很多的面膜商家,为了提升自己商品的竞争力,将越来越多的功能添加到面膜里,其实这样是一种误导消费者的行为,因为不合适的成分会让顾客的脸上出现营养过剩,或者是脂肪粒的情况。
面膜保湿、美白、抗皱的光环下,到底哪个才是真?
实际上,绝大多数的面膜,真正的功能就只有保湿,起到湿润我们角质层的功能,美白和抗皱的功能很多时候都是言过其实。
而且面膜里的大分子物质基本很难穿透我们的肌肤角质层,难以作用于深层肌肤。
那些可以立马见效的美白、抗皱的面膜,很多都是添加了汞元素,糖皮质激素,或者是荧光增白剂等等。
超过一定量的话,就会让我们的机体出现汞中毒的症状,或者是激素依赖性皮炎,增加我们肝脏与肾脏的负担。
在化妆品行业和护肤品行业兴起的今天,各个商家都在加大力度宣传自己的产品,我们不能被这些表面现象所迷惑,而是要多去观察和留意这些产品的成分和性能。
不要盲目的尝试不够靠谱的产品,可以先用自己的手掌试用,如果没有出现过敏现象或者是其他不适症状的话,再去用在脸上。
朋友圈里的面膜代购,有相当一部分是没有正规生产渠道的,摇身一变就成了“万能”的变美神器。
这些商家正是利用了人们急切的变美之心,才能够从中捞取一大笔利润。
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固然没错,但是不能够太过于急功近利,而是要学会从饮食、作息和生活心态上做出改变,美好的东西和事物总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不然就会很容易掉进别人布下的消费陷阱中。
既然面膜并没有传说中那样的神奇,为什么有这么多明星热衷于敷面膜?
这是由于很多的明星日常作息紊乱,经常日夜颠倒的工作,因此常常让肌肤处在一个容易流失水分的状态。
通过及时的敷用面膜,可以达到很好的补充水分的效果。
面膜里的玻尿酸、胶原蛋白、神经酰胺等等成分,也可以很好地美白与滋润我们的肌肤。
但是,明星们频繁的在镜头前敷用面膜的行为,并不值得我们去效仿。
这可能是有一定的商业利益存在,有的明星为了给某个面膜品牌做代言,就在镜头前故意夸这种面膜,存在着夸张的吹捧行为。我们在观看这些明星推荐护肤品的时候,一定要睁大眼睛去认真的辨别。每种类型的面膜,适用的群体是不尽相同的,不能光听明星的个人推荐就盲目的使用不适合自己的护肤品。
最后,我们就来总结下关于面膜的日常使用技巧
①不要频繁的敷用面膜
如果想要将面膜的功能发挥的更好,可以将面膜的使用频率控制在一周两到三次,这样既能够让我们的肌肤保持在不缺水的状态,也可以避免给我们的肌肤造成太多的负担。太过于频繁地使用面膜的话,还会让我们的肌肤变得更加依赖面膜,自身的肌肤水平衡调节能力变差。
②将使用面膜的频率控制在15-20分钟
如果敷面膜的时间过短,会导致面膜中的营养成分不能被有效的吸收完全,如果敷面膜的时间过长,会导致皮肤中的水分被反流到面膜里。在生活中,很多人为了不浪费面膜包装里的精华液,会选择将面膜敷到干燥为止,实际上这是一种很错误的做法,这些精华液不仅不能被我们的肌肤很好地吸收,还会让我们的肌肤更加干燥。因此,在每次敷面膜的时候,将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是最好的。
③按照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面膜
事实上,很多人对于面膜的需求都停留在补水的阶段,没必要去花费大价钱买各种各样花里胡哨的面膜来保养。因为如果过分看重面膜的功能而忽略了自己的实际需求的话,很有可能会适得其反的给自己带来肌肤问题,例如红肿、溃疡、脂肪粒、真菌感染等等。
总而言之,很多人对于面膜的使用和理解都停留在一个比较浅显的层面,并没有真正地全面掌握面膜的相关知识,也并没有正确的使用面膜。
在日常生活中,选择面膜只需要选择保湿功能不错的就好,没必要过于追求花里胡哨的东西,如果一定要选择功能强大的面膜的话,尽可能认准大品牌生产的护肤品。怀孕期间的妇女,不要选择含有化学成分的面膜,而是要尽可能的使用孕妇面膜,或者用自制的方式去给自己护肤。
最近风油精又上热搜了!这次是因为我国运动员在比赛前闻风油精提神,画面迅速被国内外媒体捕捉到。
有网友戏称:别国运动员赛前筋膜枪放松,咱们国家的除了喝热水就是风油精。
玩笑之余,不免有些朋友也会疑惑,风油精到底有什么功效?为什么选手们总是要闻风油精?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国宝”风油精那点事儿。
风油精,大家都很熟悉,就是绿色小瓶里装的淡绿色的油状液体,倒出来闻一闻,有特殊的香气,清凉感觉十足。
风油精的主要成分为:薄荷脑、樟脑、桉油、丁香酚、水杨酸甲酯。
其中,薄荷脑为一种医用刺激药,当作用于皮肤或粘膜时可有清凉止痒作用,内服的话可作为驱风药,用于头痛及鼻、咽、喉炎症等 [1];
樟脑则外用有除湿杀虫、散寒止痛、止痒的作用,内服可以开窍辟秽,能够治疗疥癣、牙痛、跌打损伤。
并且樟脑气味芳香,吸入还可以治疗心脑血管引起的神志昏迷,伴随气出口臭、烦躁不宁、舌苔黄腻有开窍作用 [2];
桉油可祛风止痛,一般外敷用于治疗皮肤瘙痒、神经痛等问题;
丁香酚则是一种具有抗菌、活血化瘀、镇痛的香料;
水杨酸甲酯也是一种香料,具有赋香、抗菌的功能。想必看到这些成分,朋友们大概也能猜出来风油精有什么妙用了吧。
前文说到,风油精的主要成分为薄荷脑、樟脑、桉油、丁香酚、水杨酸甲酯,这都是具有功效的中成药物。
因此,风油精的主要功能也是:
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外敷涂抹后可以对于普通跌打损伤起到治疗作用;
清凉止痒:例如被蚊虫或者其他昆虫叮咬后,由于酸性毒液刺激作用,我们常常会感觉到皮肤刺痒,此时涂抹风油精也会有止痒作用;
由于具有薄荷脑等香料成分,因此风油精也具备了芳香通窍、清凉提神的作用,可以在人昏昏欲睡、精神不佳时闻一闻起到提神效果,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国家的运动健儿们纷纷在赛前闻风油精的原因啦 [3]。
由于风油精本身并不含有什么兴奋剂、刺激剂、激素等的比赛违禁成分,因此赛前使用风油精提神醒脑以求发挥正常水平是完全可取的。
并且,朋友们通过成分表也能发现,薄荷脑、樟脑、桉油、丁香酚、水杨酸甲酯这些成分其实都是可以食用的成分。
因此,当外用涂抹或闻风油精效果不佳时,可以选择直接口服3-4滴风油精来达到上述功效哦,不过具体还是需要遵循风油精说明书进行口服。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风油精具有强烈的清凉性和刺激性,因此如果患有胃肠炎或者其他胃肠道疾病的患者还是不建议口服哦,外用即可,以免刺激胃肠道引起不适。
那么,除了风油精,我们大中华还有什么功能起效、值得常备的“东方神药”呢?
马应龙痔疮膏
俗话说“十男九痔”,家中常备马应龙痔疮膏可以有效缓解痔疮的带来的疼痛。它是一种浅灰黄色的软膏,气香、有清凉感,能够清热燥湿,活血消肿去腐生肌,适用于各类痔疮和肛裂。
同时,除了痔疮,马应龙甚至对皮肤痤疮、溃烂伤口、皮炎都有较好的效果,可谓是一剂神药了 [4]。
人丹
人丹的成分和风油精有部分重合,由薄荷脑、肉桂、甘草、儿茶、木香、冰片、桔梗、樟脑、小茴香、草豆蔻、丁香罗勒油组成,有驱风健胃的功效,能治疗消化不良,恶心呕吐,晕船,轻度中暑,酒醉饱滞。
藿香正气水
藿香正气水则是由苍术、陈皮、厚朴(姜制)、白芷、茯苓、大腹皮、生半夏、甘草浸膏、广藿香油、紫苏叶油所组成,能够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
如果发生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肠胃型感冒时可以服用。
清凉油
清凉油和风油精比较相似,主要成分为:薄荷脑、薄荷素油、樟脑、桉油、丁香油、肉桂油、樟脑油。
可以用于清凉散热、醒脑提神、止痒止痛,也可用于感冒头痛、中暑、晕车、蚊虫叮咬止痒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清凉油是不可以食用的哦。
怎么样,看到我大中华有如此多神药,大家是不是信心满满?
Dr.京祝愿所有奥运健儿都能赛出精神、赛出成绩!
作者 | 李晓强
文章首发于 | 李晓强医师公众号
小章是一位文艺工作者,一头乌黑飘逸的长发,惹得很多人羡慕不已。但近期她却烦恼不已,因为她的鬓角有两处杏仁大小头皮没头发了,而且越来越大。担心会持续加重,睡眠质量也越来越差了。
今天,我就跟大家聊聊斑秃,小章的脱发就属于这种类型。
斑秃,俗称“鬼剃头”,以头部发生圆形、椭圆形、非炎性、局限性头发脱失为特点,局部皮肤正常,无自觉症状。其原因尚不完全明确,目前认为机体免疫功能的紊乱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同时与精神神经因素、血管舒缩功能、遗传、内分泌失调、感染、中毒等因素有关。
1 自身免疫因素:斑秃之所以被认为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点:a 早期斑秃患者在脱发部位毛囊下端有淋巴细胞浸润。b 应用糖皮质激素可使脱发过程逆转,部分并发自身组织抗体的患者,治疗后抗体消失。c 斑秃常与一些肯定的或可能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并发,如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恶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Addison病、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溃疡性结肠炎、低γ球蛋白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白癜风等。d 斑秃者血清中发现抗自身组织的抗体,如抗肾上腺抗体、抗平滑肌抗体等。e 斑秃患者T淋巴细胞数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减少,有自身抗体的患者比没有自身抗体的患者减少更多。
2 精神神经因素:精神神经因素为诱发及促使病情加重的原因,有的患者在发病前长期焦虑、忧愁或悲伤,有的在精神紧张或情绪不安时发病,也有的在突然惊恐或悲痛之中迅速发生斑秃。医学发现,脱发患者常有较突出的个性特征,41%以上的患者属内向和不稳定性格,70%以上患者有失眠多梦、入睡困难、早醒等睡眠失调。其发病机制可能是由于患者精神紧张,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紧张性增高,头皮血管持续性收缩,造成毛根部血液循环障碍,细胞功能减退而发病。
3 遗传因素:有10%-20%的斑秃患者有家族史,遗传过敏性体质者易伴发斑秃。这些提示遗传可能是病因之一。
4 血管机能紊乱:80%斑秃患者有脑血流量异常,头皮局部供血不足,有人发现若颅骨与头皮匹配不良,头皮过于紧张,致使局部血流不畅,也会引起脱发。
5 内分泌失调:甲状腺疾病、糖尿病、白癜风、硬皮病中斑秃的发生率增高。斑秃易出现于更年期,妇女妊娠期斑秃可自愈,但在分娩中又可复发,这可能与体内激素水平有关。
6 感染、中毒:有的斑秃病人同时有龋齿或扁桃体炎等感染病灶,有研究表明斑秃可能和这些疾病有关,因为细菌等的感染可导致炎症介质的产生,对毛发生长有一定影响。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很多人烹饪菜肴时,喜欢放入点味精或鸡精,让食物更加美味。不过,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这种说法:放入味精的菜肴好像就意味着是不健康的食物。这是因为很多人觉得,味精是用化学方法所合成的物质,并没有什么营养,长期吃的话还有害身体健康,甚至可以致癌、导致高血压。但是鸡精就大不相同了,是用鸡肉为原料制作而成的,不仅营养丰富,而且非常安全。有人甚至说,味精是害人精,鸡精才是安全营养的调味品?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给出答案:味精不是害人精,它和鸡精都不是什么有害调料,相对而言味精含钠量稍多而已。
什么是味精和鸡精?
味精据说最早是日本的化学家池田菊苗发明的,必须说,这位化学家的这个发明应该是吃货们的福音。100多年前,池田菊苗酷爱高汤的鲜美,他灵机一动,从海带汤里浓缩提取出了一些晶体,可以提供高汤的「鲜」味,这种晶体就是谷氨酸钠,味精于是诞生了。
今天,味精的生产多以以含蛋白质较多的原料(如小麦、大豆等)经过水解法制作而成或以淀粉为原料经过发酵方法制作而成,呈粉末状或结晶状,其主要成分依然为谷氨酸钠。
而鸡精是以谷氨酸钠、食用盐、鸡肉(或鸡骨)的粉末或其浓缩抽提物、呈味核苷酸二钠以及其他可食用辅料为原料,添加或者不添加香辛料和食用香料等增香剂,经过混合、干燥等工序制作而成的,为具有鸡的鲜味以及香味的复合型调味料。所以,味精的主要成分就是谷氨酸钠,而鸡精的主要成分其实就是味精(谷氨酸钠)加食用盐。
味精是害人精,可以致癌、导致高血压?
有些人不喜欢味精,觉得味精是经过化工合成的因而对我们身体健康有害,而鸡精由于更具有天然性而更安全。这种认识其实就是一种很大的误解,也是不科学的。味精是利用擅长分泌谷氨酸的细菌发酵得到的,一般的原料就是玉米淀粉,所以味精也算得上是一种天然的食品,对我们的身体健康而言是安全的。
有很多人说,在高温下味精中的谷氨酸钠可转变成焦谷氨酸钠,而焦谷氨酸可致癌。这又是什么回事呢?然而经实验证明,味精在一百摄氏度下加热半小时,仅仅有0.3%的谷氨酸钠转化为焦谷氨酸钠,这个量非常微小,几乎可以忽略。而且有研究表明,焦谷氨酸钠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并没有损害。
还有一些人说,味精摄入过多会导致钠摄入量增加,从而导致高血压。这种说法让不少人对味精望而止步。摄入大量的钠盐确实可能导致高血压、心脏病以及脑卒中等疾病,但是味精的钠含量只有百分之十二,仅仅是食用盐的钠含量(百分之三十九)的三分之一,而且只需要加入少量味精就可以大大改善低盐食物的口味。因此,味精并没有比食用盐更容易导致高血压。不过,我们为了健康起见,我们在烹饪时,如果已经放了味精,应该减少食用盐的使用量。
相较于味精,鸡精才是安全营养的调味品?
鸡精调出的味道之所以鲜美,主要还是因由于含有味精之故。另外,鸡精中的一些助鲜剂,也有着调味之功效,与谷氨酸钠结合,可使鸡精调出来的味道更加鲜美。至于鸡精中的鸡肉味道,是因为含有鸡肉或鸡骨粉的原因。鸡精的成分虽然比味精复杂一些,营养价值也更加全面一点。但鸡精和味精一样,在食物中只是起到增鲜和调味目的,用量非常少,只有食物量的千分之几。因此,笔者认为比较味精和鸡精的营养价值以及安全性,其实意义并不大。
结语
总之,味精和鸡精都是比较安全营养的调味品,都不是害人精。当然,凡事过犹不及,使用味精和鸡精时应控制好用量,不要以为多多益善,放得太多反而不好。
最近,一个橘子相关的视频再一次将环己基氨基磺酸钠推上风口浪尖,搞得一众吃瓜群众望瓜却步,这个世界到底我们还能吃什么?(⊙o⊙)…纳尼?环己基氨基磺酸钠是个什么东东。听着这个学名您可能会一头雾水,但是它的俗名您一定耳熟能详,甜蜜素!
环己基氨基磺酸钠,又名甜蜜素,是一种白色、无臭的白色针状、片状结晶,期无水品为白色结晶粉末或针状结晶。是以环己胺为原料,氯磺酸或氨基磺酸化合成环己基氨基酸磺酸后与氢氧化钠租用而制得的一种食品添加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环己基氨基磺酸钠(又名甜蜜素)GB 1886.37-2015]。
根据-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的规定,甜蜜素作为一种甜味剂,仅能在冷冻饮品(食用冰除外)、水果罐头、果酱、蜜饯凉果、凉果类、话化类、果糕类、腌渍的蔬菜、熟制豆类、腐乳类、带壳煮制坚果与籽类、脱壳煮制坚果与籽类、面包、糕点、饼干、复合调味料、饮料类(包装饮用水除外)、配制酒、果冻等19类食品中添加使用,且不同种类的食品都有相应的最大使用量要求,从0.65g/kg-8.0g/kg不等。
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7年10月20日发布的2017年第8号令中,允许甜蜜素使用范围扩大到方便米面制品(仅限调味面制品)(食品类别06.07)。
“甜蜜素”在美国曾经是一种消费量很大的人工甜味剂,被公认为安全物质,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69年。这一年美国国家科学院研究委员会收到有关甜蜜素为致癌物的实验证据,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为此立即发布规定严格限制使用,并于1970年8月发出了全面禁止的命令。1982年9月,Abbott实验室和能量控制委员会在大量试验事实的基础上,以最新的研究事实证明甜蜜素的食用安全性,许多国际组织也相继发表大量评论明确表示甜蜜素为安全物质。
世界上有包括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在内的40多个国家禁止使用甜蜜素作为食品甜味剂;另外有我国、欧盟、澳大利亚、新西兰在内的80多个国家允许在食品中添加甜蜜素。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评估结果,该物质的每日允许摄入量不超过11 mg/kg•bw。
甜蜜素是禁止在除以上几类食品中添加的,更不用说添加到新鲜水果中。当然,在利益的驱使下,非法商家是否会做出这样的非法举动呢?咱们从以下两个可能的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从水果生长过程中或者采摘后果农是否会喷洒甜蜜素呢?
这个做法呢,我们不能确保他会不会使用。但是,水果在生长过程中,果皮会分泌一层薄薄由酯类小结晶体所构成的天然蜡质,这是水果天生的保护层,就像人体皮肤会分泌油脂提供保护和保湿的功效一样,不但有防水功效,也能减少水分被太阳照射而蒸发散失,还可防御昆虫和微生物侵袭。而甜蜜素是水溶性的,不溶于油脂,故而即使在水果生长过程中或者水果表面喷洒了甜蜜素,甜蜜素也不能进入水果内部。我们买回来的水果,只要清洗干净或者削皮食用就完全不用担心了。
其次既然喷洒没有用,那么商家会不会给水果注射甜蜜素增甜呢?
这个问题就更不用担心了。注射进去的东西在水果内部不能扩散,如果想让整个水果变甜,那就要对水果进行全方位的注射,如此一来,造成植物细胞细胞壁的破坏,此时水果的细胞液就会流出来,水果短时间内就会腐烂变质。除非知道您买了水果了,当着您的面注射,并且忠告您回家会要及时食用,否者该水果会很快变质。所以,商家估计没有谁会冒着这么大的风险。
当然,事非万全,也不排除不良商贩对甜蜜素的非法使用。我们在购买包装食品时一定要注意看食品的配料表,看是否有甜蜜素添加。在购买新鲜蔬菜水果时,回家食用前只要用清水清洗干净,就大可不必为甜蜜素烦恼了。正常成熟的水果中,本身就含有大量的糖分,这份甜蜜,足够满足我们的小味蕾咯。
前段时间,张静初、陶虹等几位明星的言论在网上引起了广泛争议。
事情是这样的:在一部名为《素食行者》的所谓“纪录片”里,她们几位和一些“科学家”,以及企业高管等站出来现身说法,倡导吃素,并以各种耸人听闻的“证据”和伪科学理论来污名化吃肉。另一方面,又选用一些画面来渲染屠宰的残忍,以打感情牌的方式来博取同情心。
总而言之一句话:“吃素好,吃肉有罪。”
这个短片一经公布,立刻在网上引来了口诛笔伐。有些人指责这些明星自己“大鱼大肉”之后又来教导人吃素,还有人联想到了此前网上流传的“将中国人吃肉和巴西热带雨林毁灭联系起来”的暴论,认为片子的背后是国外一些无良媒体来向中国人进行别有用心的宣传。
那么,抛开这些立场之争,仅仅站在科学的角度,纯吃素真的有益健康吗?正确的饮食方式又应该是怎样的?
今天,就让Dr.京来为大家答疑解惑吧~
必须承认:素食当然是有很多好处的。
蔬菜、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这些都是人体必需。特别是膳食纤维,它有助于减少人体对有害物质的吸收,可降低肠癌等疾病的发生,因此有“第七大营养素”之称,而这么重要的东西,只存在于杂粮、水果、蔬菜中,肉类没有。
所以吃素是对健康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那些吃肉过多(尤其是腌制、熏制的肉食),或是肥胖人群,以及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更是如此。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就明确指出:应该做到“餐餐有蔬菜”,保证每天摄入300~500g蔬菜,其中深色蔬菜应该占一半(通常来说颜色越深,其中钙、铁、胡萝卜素、维生素B2、维生素C等的含量就越多)。水果也是,应保证每天摄入200~350g新鲜水果。
但,凡事就怕走极端。
问题不在于吃素,而在于“只吃素”。
肉类作为重要的蛋白质来源,在我们的食谱中同样是不可或缺的。
细胞的增殖,全靠蛋白质作为原料,可谓是人体的根本组成部分(这也是为什么蛋白质的另一个名字被称作“朊”),
还看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其中也明确指出:应适量吃鱼、禽、蛋、瘦肉,推荐平均每天摄入鱼、禽、蛋和瘦肉总量120~200g。
很多重要的营养物质,像维生素B12、锌、n-3多不饱和脂肪酸、钙、维生素D等都是主要由肉类提供,其中红肉还是血红素铁的重要来源,有助于避免缺铁性贫血等疾病;鱼类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脂肪含量也相对较低。
所以,真要是“戒”了肉食,那很可能存在上述物质摄入不足的风险。特别是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要多吃肉。
无论我们以怎样的态度对待饮食这件事,我们的肌体对于营养的需求都是客观存在的。
还说回那个倡导吃素的宣传片。
我想,网友们之所以反应这么剧烈,还有一大原因是:目前中国人的人均肉食消费量在世界上依然排不上号。就算以环境污染的角度来看,对环境污染最大的是牛肉,而中国的人均牛肉消费量也是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更远低于美国、阿根廷等国家。
在这种情况下,还要让中国人少吃肉,无异于让瘦子减肥。
其实,随着中国这些年的经济发展,国人逐渐能摄入更加充足的肉蛋奶,才有了这些年中国人在体质上的节节攀升——从1985年到2019年,中国人的平均身高增长了9厘米,增幅为全球第一。
体育比赛上的突破也是一样。就像今年刚刚在百米决赛上创造亚洲记录的苏炳添,为了训练也会大量食用牛肉。
至于视频中始终在渲染的“吃肉残忍”的氛围,
如果说呼吁让屠宰的过程变得更加人道一些,那是没问题的。
但,这和吃不吃是两回事。
总而言之,素和肉都是人体的必需,大可不必在这件事上走极端。如果是因为长期大鱼大肉而引发健康隐患,所以改变习惯多吃素,这当然是好的;可如果说是因为盲目地相信了一些伪科学理论,而甚至给吃肉这件事戴上道德的枷锁,那就很荒谬了。
阿莫西林和呋喃唑酮是抗菌药物,奥美拉唑是抑制胃酸分泌药物,胶体果胶铋是胃粘膜保护剂,它们组合在一起是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有效药物。幽门螺杆菌是寄居在胃里的细菌,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甚至胃恶性肿瘤的罪魁祸首,因此在一定情况下需要对幽门螺杆菌进行根除治疗。
这些药物该饭前还是饭后服?
一般来说,药物是饭前还是饭后吃,需要考虑几方面因素:1、药物对胃粘膜有无刺激性;2、胃酸是否会破坏药物,影响药效;2、食物是否会降低药物吸收。
1)2个饭后吃的
阿莫西林和呋喃唑酮因为食物对药物吸收的影响不大,同时对胃粘膜有一定的刺激性,另外呋喃唑酮比较容易引起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为更好地保护胃粘膜,所以推荐饭后半小时服用。
2)2个饭前吃的
奥美拉唑由于在胃酸的作用下容易分解失效,所以制成肠溶片使用。肠溶片要求药物快速到达小肠从而崩解吸收,食物的存在一方面可阻碍药物快速进入肠道,另一方面会使胃内PH值升高,导致药物在胃内提前崩解,从而影响药物吸收,所以奥美拉唑推荐餐前半小时至1小时服用。
胶体果胶铋需要在胃酸的作用下在胃粘膜表面形成保护膜,食物的存在会妨碍保护膜的形成,所以建议餐前半小时服用。
吃这些药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1.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用药疗程为10-14天,所以服药应足疗程,切勿擅自停药。
2.阿莫西林是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其过敏反应比较突出,严重时可引起过敏性休克,所以首次使用前应进行皮肤过敏试验,皮试阴性后才能使用。
3.胶体果胶铋不得与牛奶同时服用,否则将使其药效减弱。服用该药过程中大便颜色会变成黑褐色,这是正常现象,停药后1-2天大便颜色即会恢复正常,如果没有其他不适,不用过于担心。
4.呋喃唑酮禁用于有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俗称蚕豆病)的人群,否则容易发生溶血性贫血。另外服用阿莫西林和呋喃唑酮期间禁止饮酒或食用含酒精的食物,因可能会引起双硫仑样反应,出现恶心、头痛、胸闷、潮红、血压升高、心动过速等不适。
5.奥美拉唑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较多,例如能降低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的药效,所以如果合并有冠心病已进行支架植入术后长期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最好换用其他抑酸药例如雷贝拉唑或泮托拉唑。另外房颤需要服用华法林的患者也需要注意,奥美拉唑会延缓华法林的清除,增强药效,可能会引起出血,同时服用时建议加强监测凝血功能。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上述药物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如果在用药过程中出现任何不适,应该立即就医。服用上述药物足疗程停药后一个月,应再次进行HP(幽门螺杆菌)检测,以评估根除效果。
说起巧克力,它不仅象征着爱情信物,也是社交聚会中必不可少的甜品,常常占据着食品界的C位。
但有人说紧张时吃块儿巧克力可以缓解压力和抑郁,吃巧克力可以防治心血管疾病,也有黑巧克力对糖尿病患者有帮助、可以预防感冒的说法。
甚至有些朋友每逢生病时,就会吃一块甜蜜的巧克力,香甜的味道让自己瞬间感觉已经好了,仿佛巧克力有着治百病的功效。
吃巧克力也有很多注意事项,怎么吃才能实现巧克力自由?
“巧克力治百病”这个说法就要谈起“可可”这种成分。看一下巧克力的包装,基本上都能看到可可脂、可可液块这两种可可的衍生物。
而可可脂是可可豆加工后提炼出来的油脂,它是天然的抗氧化剂,不仅不会使胆固醇升高,而且还保护心脏。所以,巧克力治百病是有一点点理论依据的,但一定不能当做药来使用,也要注意食用量。
前面提到了“可可”这种成分。可可中含有一种多酚类的物质叫黄烷醇,黄烷酮存在于巧克力的苦味之中,你吃的巧克力越苦,黄烷酮一般来讲就是越多的。
黄烷酮更是绝佳抗氧化剂,对于维持人正常的血压,维持健康的血流,保护心脑血管、提高记忆力有着很好的作用。但这种成分也仅存在于黑巧克力中,且越苦的黑巧含量越多。依次推理黑巧克力≈苦≈黄烷酮高≈健康物质。
目前很多商家为了让巧克力味道更好,都会刻意去除带有黄烷酮的这种苦味,加入一些甜味物质,来让口感更好。而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的糖分,是一种让人心情愉悦的物质,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姑娘不开心的时候,会给自己买个奶油蛋糕的原因了。吃甜食真的会让人感到快乐,但也增加了身体的负担。
一看品牌:
对于普通人来说,一般的巧克力包装都很精美,很难通过外包去识辨巧克力的好坏,主要还是看品牌和价格。大品牌、价格高,而且有一定时间积累的品牌,一般质量都不错,可放心购买即可。
二看成分:
可可粉、可可脂、果仁、砂糖、牛奶是巧克力的主要成分,如果前面多了一个代字就最好就不要买了,糖分含量多的也就不要买了。
三看颜色 :
巧克力打开之后可以看下颜色,品质好的巧克力颜色应该是深棕色,而且有光泽,表面光滑细腻,颜色看起来不会太深也不会太浅。
四捏柔软 :
最后可以把巧克力捂在手里,要是很快变软就是好的巧克力。
什么人吃什么样的巧克力,Dr.京来为你具体分析:
黑巧克力
黑巧克力是比较纯的巧克力,最接近巧克力的原味。黑巧克力一般比较贵,但是有一些苦,且纯度越高的黑巧克力越苦,黑巧克力有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低血糖的发生,是一种比较健康的巧克力。
白巧克力
这种巧克力不含可可粉,但含有牛奶,所以呈现出白色。白巧克力的糖分比较多,一般比较甜。这种巧克力能少吃就少吃,最好不吃。
牛奶巧克力
之所以叫牛奶巧克力是因为在黑巧克力的基础上加了乳类,它可以看作是和巧克力和白巧克力的中和产品,这种巧克力也要适量。
巧克力制品
夹心巧克力、果仁巧克力等等。这种巧克力制品一般含糖量也非常高。而且含有很多其他的食品添加剂,吃的时候也要适量。
有特殊疾病,比如糖尿病患者,坚决不能吃巧克力,以免加重病情。同时,巧克力中的热量也不容忽视,爱美的姑娘可以吃高纯度的黑巧克力,可以减少热量的摄入。
不管怎样,过犹不及,吃巧克力也适可而止,一般一天不要超过50g。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比如在户外或者进行大量的体力劳动,需要消耗大量的热量时,可以准备一些巧克力,比如夹心的巧克力或者牛奶巧克力,这样可以及时补充热量。
现在,你知道「巧克力」该如何吃了吗?Dr.京愿意和大家一起,让吃东西不再有负担,入口的食物都变得健健康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