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突破传统治疗,新型基因治疗有良好应用前景

突破传统治疗,新型基因治疗有良好应用前景
发表人:侯艳娇医生

谈到基因治疗的原则要从两个方面来说,一个是选择目的基因的原则,一个是选择受体细胞的原则。选择目的基因的原则包括:

 

①待研究基因的异常是疾病发生的根源。

 

②该基因遗传的分子机制已经研究清楚。

 

③基因已经被克隆,且表达调控机制较为清楚。

 

④转移的基因在受体细胞内最好能够完整地、稳定地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中,并能适量表达功能性蛋白质。基因治疗中选择的目的基因可以来自染色体的基因组,也可以来自mRNA的互补DNA(cDNA),而且以后者居多。

 

 

另外,目的基因必须置于合适的启动子控制之下,且必须含有完整的信号肽,只有这样,目的基因才可能获得适当的表达。
选择受体细胞的原则包括:

 

①最好选择组织特异性细胞,以便使外源基因只在该特异性组织细胞中表达,而在其他组织中不表达或表达水平很低。

 

②细胞要易于从体内取出,有增殖趋势,且生命周期较长。

 

③离体的细胞应能接受外源基因转染。

 

④细胞经过体外基因操作后能够存活下来,并能安全输送回体内。


我国基因治疗现状如何我国基因治疗的研究工作开展得相对较早,1991年开展的B型血友病的基因疗研究获得了很好的疗效。之后,在基因导入和基因治疗临床试验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恶性脑胶质瘤、恶性肿瘤、梗死性外周血管病等6种基因治疗方案已进人末研究。

 

在基因治疗的关键技术研究方面我国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建立了靶向内客效非病毒型导入系统、通用型病毒载体-AAV、HSV载体、人造血干细胞的博、定向分化及基因导入技术。

 

 

目前,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基因治疗已从实验金阶段过渡到临床试验阶段,目前已用于治疗的包括恶性肿瘤、心脏病、关节炎、风湿病等疑难病症。

 

值得一提的是,基因治疗现已在黑色素瘤、镰刀状贫血、LDL(低胆甾醇血症)、囊性纤维变、血友病等疾病的治疗方面有显著的疗效。此外,基因治方还被用来预防病毒性疾病和肿瘤,以及人类亚健康状态的治疗,如肥胖、秃顶、疲劳、衰老等。


血友病是由于凝血因子VII(甲型血友病)或凝血因子IX(乙型血友病)基因缺陷引起的X性染色体隐性疾病。因抗血友病因子蛋白无须精确调节及不要求组织特异性表达,血友病很可能在遗传性疾病中最适合基因治疗。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近日,一项刊登于国际杂志Journal of Biomedical Nanotechn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exas)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设备,其能够给治疗癌症及其它疾病的药物运输带来革命性的变革,研究者指出,目前很多药物释放系统的问题就是我们需要采用特殊的最小剂量的药物来有效治疗疾病,但最大的限制就是我们并不知道这种药物释放系统中能够携带多少药物才能够使得患者没有副作用。

      由于这些限制,需要频繁剂量使用药物治疗的患者就需要每天服药或者去找大夫进行药物注射,研究者开发的这项新型设备就免去了这些不必要的过程,因为这种设备是一种微型可植入的药物运输系统。Hood说道,这是一种可植入式的胶囊,利用药用液体进行填充,而这种特殊的药用液体能够利用大约5000个纳米通道调节药物的释放速率,这样我们就能够给患者进行合适水平的药物供给,从而避免药物过量引发副作用。

      这种胶囊能够数天或数周运输药物,据研究者表示,这种新型胶囊还能够用于多种疾病中药物的释放,尤其在治疗癌症上表现尤为出色。在HIV疗法中我们可以利用药物来攻击病毒的要害从而使得患者的疾病症状得到缓解,但危险就是如果患者停止服药后,其机体药物的浓度会低于有效的作用剂量,这样病毒就会开始死灰复燃,并且对疗法产生耐受性。

      然而,研究者开发的这种新型胶囊或许就能够持续运输抵御HIV的药物来维持患者的疾病状况,Hood指出,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新型胶囊来将药物可的松运输到关节中避免关节疼痛、频繁注射,甚至还能够帮助癌症患者更好地进行免疫疗法。免疫疗法背后的想法实际上就是运输混合的免疫药物制剂来攻击患者机体癌细胞,因此免疫系统就会被激活来消灭癌细胞。

      最后研究者表示,该设备当前的原型并没有变化,其能够进行皮下注射,但研究者希望通过后期更为深入的研究来开发3D打印技术制造出能够被吞服的新型、易于进行生物降解的改进版设备。

  • 我国基因治疗现状如何


    我国基因治疗的研究工作开展得相对较早,1991年开展的B型血友病的基因治疗研究获得了很好的疗效。之后,在基因导入和基因治疗临床试验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恶性脑胶质瘤、恶性肿瘤、梗死性外周血管病等6种基因治疗方案已进入临床研究。在基因治疗的关键技术研究方面我国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建立了靶向性高效非病毒型导入系统、通用型病毒载体-AAV、HSV载体、人造血干细胞的扩增、定向分化及基因导入技术。

     

    目前,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基因治疗已从实验室阶段过渡到临床试验阶段,目前已用于治疗的包括恶性肿瘤、心脏病、关节炎、风湿病等疑难病症。值得一提的是,基因治疗现已在黑色素瘤、镰刀状贫血、LDL(低胆甾醇血症)、囊性纤维变、血友病等疾病的治疗方面有显著的疗效。此外,基因治疗还被用来预防病毒性疾病和肿瘤,以及人类亚健康状态的治疗,如肥胖、秃顶、疲劳、衰老等。

     


    基因治疗需要遵守哪些原则


    谈到基因治疗的原则要从两个方面来说,一个是选择目的基因的原则,一个是选择受体细胞的原则。


    选择目的基因的原则包括:


    ①待研究基因的异常是疾病发生的根源;


    ②该基因遗传的分子机制已经研究清楚;


    ③基因已经被克隆,且表达调控机制较为清楚;

     

     


    ④转移的基因在受体细胞内最好能够完整地、稳定地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中,并能适量表达功能性蛋白质。基因治疗中选择的目的基因可以来自染色体的基因组,也可以来自mRNA的互补DNA(cDNA),而且以后者居多。另外,目的基因必须置于合适的启动子控制之下,且必须含有完整的信号肽,只有这样,目的基因才可能获得适当的表达。


    选择受体细胞的原则包括:①最好选择组织特异性细胞,以便使外源基因只在该特异性组织细胞中表达,而在其他组织中不表达或表达水平很低。②细胞要易于从体内取出,有增殖趋势,且生命周期较长。③离体的细胞应能接受外源基因转染。④细胞经过体外基因操作后能够存活下来,并能安全输送回体内。

     

  •   免疫治疗作为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的超级新星,获批的适应证已经覆盖了十余种实体瘤和血液肿瘤。在近期举行的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上,免疫治疗更是大放异彩,公布了多项重磅研究长期随访结果。这无疑显示出了免疫治疗为长期生存带来的可能,给学术界和患者带来了新期盼。

      除了肺癌和黑色素瘤的长期随访积极结果的公布,头颈部鳞癌也公布了4年生存数据,持续向5年长生存突破靠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将有一大批癌症通过免疫治疗提高5年生存率,摆脱预后差的“绝症”帽子,其中就有头颈部鳞癌。

      为什么是头颈部鳞癌?

      头颈部鳞癌是一种具有高度免疫缺陷的肿瘤,而且七成以上患者确诊时已经处于中晚期阶段,肿瘤出现局部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使用手术或放疗的疗效并不理想,5年生存率不足40%。更遗憾的是,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癌患者接受标准治疗后,局部复发率约为50%~60%,远处转移复发率约为4%~26%,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头颈部鳞癌病理类型为鳞状细胞癌(鳞癌),对常规药物治疗比如化疗敏感程度一般,可能是治疗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需要更有针对性的新型药物打开突破口。

      免疫治疗已经在肺鳞癌、食管鳞癌和头颈部鳞癌中证明了优于标准化疗方案的疗效,陆续获批多种鳞癌适应证,展示了对鳞癌的明显偏好,为鳞癌治疗带来全新曙光。今年ESMO上,KEYNOTE-048研究更新了长期随访4年生存率的全新突破,为头颈部鳞癌患者带来长生存新曙光。

      头颈部鳞癌的长生存飞跃

      KEYNOTE-048研究是一项III期临床试验,证实了帕博利珠单抗单药和联合化疗两种方案,对比常规治疗方案用于复发或转移性头颈部鳞癌患者一线治疗,都可以显著延长生存期。凭借优秀的数据结果,帕博利珠单抗于2019年6月一举拿下两个FDA批准的头颈部鳞癌一线适应证,也陆续获得了NCCN(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指南和CSCO(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的权威推荐,无论是单药还是联合化疗。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的肿瘤医学部副主任兼一期临床试验中心主任郭晔教授说:“KEYNOTE-048研究是头颈部鳞癌中一个跨时代的研究,奠定了帕博利珠单抗一线治疗复发转移头颈鳞癌的经典地位。PD-L1阳性(CPS≥20)患者使用帕博利珠单抗的OS明显优于传统的化疗联合靶向治疗方案,一线可以不用化疗。”

      毋庸置疑,帕博利珠单抗单独使用可以为头颈部鳞癌患者带来疗效确切、不良反应更低的治疗新选择。在PD-L1阳性人群中,帕博利珠单抗对比常规治疗,总生存期延长了4.1个月(14.9个月 vs 10.8个月),降低了39%的疾病死亡风险;缓解持续时间超过5倍(23.4个月 vs 4.2个月),4年生存率近乎3倍(21.6% vs 8.0%),带来了持续的长期生存获益。帕博利珠单抗相对常规治疗方案,安全性更好,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四分之一(17.0% vs 69.3%),患者的使用感受更好。

      更令人期待的是,KEYNOTE-048研究中约一半患者接受了后续治疗,而且使用帕博利珠单抗的患者,第二次无进展生存期更长(11.7个月 vs 9.4个月)。意味着头颈部鳞癌患者选择早用帕博利珠单抗,也可以对后续治疗产生增幅,持续获得生存获益,助力长生存。

      目前,帕博利珠单抗单药一线治疗头颈部鳞癌的上市申请也已经递交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并被纳入优先审评名单。期待帕博利珠单抗下一个新适应证获批,为中国头颈部鳞癌患者点亮治疗新希望,为漫漫抗癌长路指引前行方向。

  • 转基因食品话问题一直处在风口浪尖!老百姓也是谈转基因色变!但是如果中药也靠转基因生产,岂不是要炸了锅?

     

    不药博士是反对转基因的!


    目前转基因食物在安全性方面争论不休。但是就从安全性角度考虑,作为一个不确定的转基因物种,已经有些许报道证明了其对动物有害。虽然对人的直接危害还没报道,但是保不齐的事情,后果可能悔之晚矣!

     

     

    不管是农作物,还是中草药作物,作为吃进去的食物,是一样的道理。但中药还有另一个中药的作用,它不仅是吃进去的,而且是用来治病的。转基因后的中草药的药性到底改变了多少,其毒性是否有增加,目前都是未知数。
    举个例子,常见的抗虫基因Bt(苏云金芽孢杆菌)基因和Ht基因,转入植物后,前者能产生一种毒性蛋白,不需要农药,直接杀虫。后者能够帮助作物抗除草剂。虽然这些异源毒性蛋白尚未证据显示其对人类有致毒致敏作用,但我想任何一个患者,都不敢尝试吧?

     

    中药材历来讲究原产地,一旦改变了环境,不管是外在环境,还是改变内在的基因,都会使药性发生改变。而药材的批量种植,势必会用大量的农药化肥等,提高产量。而如果种植转入抗性基因中药材,减少农药化肥的投入,又能使产量倍增,对种植户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说实话,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给一个植物导入一种或数种基因太简单了。很容易的就能改变植物的某些遗传特性,培育高产、抗虫、抗寒、抗除草剂等的新品种。你们常见的中草药,可能早已经排队进入了转基因的研究行列,有的已经在通过转基因的方式进行批量种植生产,而有的正在研究之中。

     

    枸杞,再熟悉不过了吧?尤其是宁夏枸杞,作为道地药材,是很出名的。转入抗蚜虫基因的枸杞你还敢吃吗?而抗蚜虫转基因枸杞作物作为国家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已经获得验收。

     

    再看看你们熟悉的抗疟药青蒿,也早已经转入卡那霉素抗性基因了。

     

    当然这些转基因药材是否在市场上销售,不得而知。但是国家应该建立监管体制,特别是这种治病救人的中药材,更要追本溯源,明示标出转基因来源。

     

     

    转基因,一直都是争论的焦点!你认为转基因后的中药能否用于治病救人?欢迎留言讨论!

     

    欢迎关注不药博士!

  •  罗氏公司一直致力于病毒性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在80年代开发出大分子40KD PEG干扰素(派罗欣)后于90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从单用Pegasys治疗慢性丙肝到联合派罗欣与病毒唑治疗慢性丙肝患者开展了大规模的临床试验。
      
         单用派罗欣治疗非肝硬化和肝硬化慢性丙肝的Ⅱ期临床试验均发表在2000年的《新英格兰杂志》上,研究发现单用派罗欣较单用无论在治疗非肝硬化和肝硬化患者均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治疗非肝硬化慢性丙肝SVR分别为39%∶19%(P=0.0001),而丙肝肝硬化SVR分别达30%∶8%(P=0.001)。
      
         联合派罗欣与病毒唑治疗慢性丙肝的Ⅲ期临床试验发表在2002年的《新英格兰杂志》上,研究发现联合派罗欣与病毒唑较干扰素联合病毒唑和单用派罗欣均取得了显著的疗效,SVR分别为56%∶44%∶29%(P<0.001)。
      
         这些临床试验充分证实了派罗欣作为第二代大分子PEG干扰素较普通干扰素明显提高了慢性丙肝的治愈率,因此在FDA成功申请到了单用和联合病毒唑治疗慢性丙肝的适应症。
      
         同时派罗欣与病毒唑治疗慢性丙肝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的结果(NV15942)在2002年EASL上引起了轰动,该项研究首次证实治疗基因1型慢性丙肝需要派罗欣联合高剂量病毒唑治疗1年,而治疗基因非1型慢性丙肝只需派罗欣联合低剂量病毒唑治疗半年。这项临床试验的结果为欧洲和美国制定慢性丙肝的治疗指南提供了依据,这项临床试验也将发表在2003年《柳叶刀》杂志上。
      
         派罗欣在治疗以往干扰素无效和复发的慢性丙肝也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在2001年AASLD上报道派罗欣联合病毒唑治疗干扰素无效和复发的慢性丙肝分别取得25%和61%的病毒学反应。
      
         此外罗氏公司仍在进行特殊慢性丙肝人群的临床研究,包括ALT正常、HIV/HCV重叠感染、合并晚期肾病、儿童等,其中前2项研究将在今年的EASL和AASLD上公布其结果。
      
         派罗欣治疗慢性乙肝的Ⅱ期临床试验已证实半年疗程的派罗欣较普通干扰素取得了更显著的SVR。大规模的Ⅲ期临床试验正在全球进行中,将在2004~2005年发表研究结果,全球都在密切关注着这项临床试验的结果。
      
         总之,派罗欣已在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中证实了其较普通干扰素治疗慢性丙肝的优势,毋庸置疑派罗欣联合病毒唑将替代普通干扰素联合病毒唑成为慢性丙肝治疗的金标准,我们期待着派罗欣治疗特殊人群慢性丙肝和慢性乙肝的临床试验结果。罗氏公司的派罗欣将为更多的病毒性肝炎病人带来福音。

    解疑答惑,请进肝病论坛>>

  • 溃疡性结肠炎一般很难自愈,患者可通过日常护理、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病情。

    1. 日常护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应加强自身护理,控制饮食卫生,饮食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进食过于油腻、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严禁变质过期食物。日常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遵循少食多餐,忌暴饮暴食等。

    2. 药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遵医嘱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如美沙拉嗪等;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等进行治疗,以改善病情。

    3. 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出现大出血、穿孔、癌变等情况的患者可通过全结直肠切除术、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等方式进行手术治疗。建议患者严格遵照医嘱用药,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同时加强术后护理,注意观察术后恢复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诊治。

  • 去年10月,一位老人家来医院体检,各项指标都正常,只有幽门螺杆菌阳性。老人也没有任何不适。但出人意料的是,做胃镜检查却是进展期胃癌!好在发现的比较及时,做了胃切除手术后,目前已经康复。同样是去年10月份,一位35岁的女性胃癌患者,一直有消化不良、胃胀反酸等毛病,但没有重视。后来在医院检查,碳14呼气阳性3个+,胃镜发现可疑病灶,病理结果是胃腺癌。好在发现及时,病灶在1cm左右,做了手术,目前恢复良好。要说这两位胃癌患者有什么共同之处,那肯定就是感染幽门螺杆菌而不自知了。今天,杜医生就跟大家讲讲,感染幽门螺杆菌后,身体会出现哪些症状。

     

     

    啥是幽门螺杆菌呢?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螺旋样的厌氧菌,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种能在胃里生存的细菌。该细菌主要通过粪—口传播,最喜欢上完厕所不洗手,紧接着就吃东西或者抹嘴巴的人。此外,幽门螺杆菌也会通过口—口传播,经常出现“一人感染全家遭殃”的现象。

     

    感染幽门螺杆菌,嘴里会出现3个异常


    1、老是一侧流口水

     

    幽门螺杆菌会分泌一种神经毒素,感染者的神经会受到刺激,稍微严重的患者,会出现神经紊乱,出现不自觉流口水的症状。

     

    2、难以去除的口臭

     

    八成以上的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出现口臭的问题,而且这种臭是怎么刷牙都刷不掉的,这主要是因为细菌寄生在牙齿间隙里,帮助牙菌斑大量繁殖。

      

    3、不自觉地打嗝

     

    幽门螺杆菌寄生在胃肠道,会刺激胃酸的分泌。胃酸大量分泌,病菌没杀死,反而会损伤胃黏膜,引起消化性溃疡和胃食管反流。反流的时候,不仅有食物,还有胃气,感染者会经常不自觉地打嗝。

     

     

    幽门螺杆菌不仅致病,还致癌,14亿国人,700万胃癌“候选人”!


    感染幽门螺杆菌,不仅胃病反复好不了,患胃癌的风险也会增加。我国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高达50%~67%,也就是说,几乎每2个人中,就有1个人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研究还发现,感染者中大约有1%的人最终会演变成胃癌。而我国有14亿人口,有7亿人感染,即便是1%的感染者不加治疗,那么也会有700万人是胃癌的候选人。

  • 低密度脂蛋白是血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也被看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直接参与者,也因为此,低密度脂蛋白被看作是冠心病、脑梗塞等疾病的重要元凶。所以,在所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治疗中,低密度脂蛋白都被看做是最需要降低的一个指标。但低密度脂蛋白要降低多少,才能符合我们的要求,才能降低事件,减少并发症呢?

     

     

    一、低密度没有下限,越低越好?


    原来一直认为,低密度脂蛋白的降低,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尽可能的减少事件,但降得过低是否有害,一直存在争议。直到19年的8月31日,欧洲心脏病学会和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发布最新的“血脂异常指南”。指南在“欧洲心脏杂志”上发布,其结果直接颠覆了我们的想象,指南明确的指出,低密度脂蛋白越低越好,不设下限。降得更低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才足以预防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在心血管病高风险和特别高风险的患者。但新指南直接提出无下限,可见欧洲心脏病学会还是经过认真讨论后的积极决定!可见降低血脂对于冠心病的重要性! 


    二、低密度降得越低越好有什么依据?


    为什么不对低密度脂蛋白的降低做出最低下限呢?难道不是这样的过低对我们人体健康可以产生危害吗?目前的研究还没有发现低密度脂蛋白所谓的安全下限,那为什么就没有下限了?陈大夫个人认为,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我们现在的降脂药物和降脂相方法,还不足以把低密度脂蛋白降的过低以引起健康危害。第二个原因可能就是为了更加提高降脂治疗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和地位,让我们充分认识降脂的重要性!可能这两个原因是欧洲心脏病学会,不对低密度脂蛋白做出最低下限的关键原因。

     

     

    三、怎样降低低密度脂蛋白?

     

    降低低密度脂蛋白,需要在饮食、运动、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我们姑且不谈饮食运动和生活方式干预,直接讲述药物的治疗。药物治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指南推荐中,首先仍然是首选他汀类药物,如果他汀类药物不能使得低密度脂蛋白达标,那么建议联合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联合降脂治疗。对于药物不能耐受或者仍然不能使得低密度达标的患者,可以使用PCSK9抑制剂使用使得低密度脂蛋白达标。PCSK9抑制剂是近两年上市的新型药物,是一类抑制PCSK9(Kexin样前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家族的第9个成员)的化合物,是一类最新的降脂新药。

     

    而低密度没有下限等所有这些都提示我们,需要充分认识降脂治疗,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如果你的认识还停留在要不要降脂治疗的层次上,那么你就大错特错。降脂治疗没有下限,所以不要为降脂找借口和理由了!

     

    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您!

  • 心律失常是很常见的疾病,虽然说心律失常出现的几率非常的高,但是每一个人出现的心律失常表现可能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不是说所有的心律失常患者都应该接受治疗。我们在治疗的过程中首先就应该了解自己的病情,只有结合我们的病情才能够选择到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

     


    所谓心律失常,就是我们心脏的传导路径出现了相应的问题而引起的。一般的情况下,我们的心脏在一分钟内会跳60到100左右,在运动或者是休息之后可能会出现相应的增减,但是对于心律失常患者来说就可能会出现异常的现象,一起来了解一下有哪些心律失常是需要治疗的呢?


    1、房性心动过速,在心律失常中大概占据6%的几率,如果病情比较轻微,那么可能会出现短时间的发作,如果病情比较严重,可能在很多年内都会不间断的发作,那么最终就会引起心功能不全或者是心脏扩大,有一部分的患者在使用药物之后可能会痊愈,但是有40%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难度。

     


    2、室性早搏及时接受治疗,预后还是比较好的。有一部分的患者可能并没有出现任何的症状,只有在接受体检的时候才能够发现,如果长时间出现早搏,也会导致心功能出现不全的现象,我们可以选择射频消融治疗或者是服用相应的药物。


    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也是心律失常的其中一种,这样的一种情况出现,我们就可以使用心电图,那么就能够让自己的病情得到一定的控制,减少疾病进一步恶化的现象。


    4、窦性心动过速也属于一种心理性的心律失常,可能是因为外在因素而引起的。一般的情况下,我们只需要适当性地进行休息,那么就能够缓解,完全不需要接受特殊治疗,但是这种情况可能也会存在一定的病理性,比如说患有心肌炎或者是甲亢就可能会引起这种情况的出现。


    当我们看完全文,对于有哪些心律失常是需要治疗的有了相应的了解,为了让自己的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那么我们一定要及时接受治疗,属于生理性的心律失常,可以通过适当性的休息来进行缓解,这一些对于我们的病情来说都会有一定的帮助。

  • 心脏健康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意义重大,有一颗健康的心脏,是最幸运的事情之一,这世上有很多人,一直生活在心脏病的阴影之下,尤其是家里有遗传病史的,更是压力重重,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心脏病就如同洪水猛兽一般,占据我们的生活。

     


    心脏病之所以被大家当作洪水猛兽,是因为我们全身各个器官都需要心脏这个“水泵”带来血液和营养,才能正常运转,当心脏出现问题的时候,所有器官都会受到影响,尤其是心脏本身也会出现心衰、心梗等症状,时刻威胁着我们的健康,这也是人们畏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体内的各个器官都会老化,包括心脏,心脏病也“蹲守”在我们身边,随时准备进攻。所以老年人往往更容易成为心脏病的“重点关注”对象,而他们在面对心脏病的时候,也更无能为力。

      
    心衰的5个信号,若你有所了解,或许能在关键时刻救你一命

     

    信号一:胸闷,经常觉得呼吸不畅,喘不过来气;

     

    信号二:头晕头痛,头昏脑涨;

     

    信号三:频频出汗,在温度适宜的时候也会冒一身汗;

     

    信号四:身体疲乏,没什么力气,精神状态不佳;

     

    信号五:活动耐力减低,动不动就需要休息。

     

    心衰在中老年人身上更加普遍,而它的病因也很简单,心力衰竭,往往跟高血压、心梗、冠心病、肺动脉瓣狭窄、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有关,但是,心理上的一些情绪因素也会造成心衰,如精神高度紧张、心理压力过大、劳累过度等,这都是心衰的病因。

      


    对于老年人来说,想要预防心衰,还需要做到以下4点:

     

    药物治疗

     

    心脏病患者是需要随身带药的,因为我们无法预判心脏病什么时候会发作,所以随时准备好服用药物才是最保险的举措。同时,心衰患者平时也可以服用一些有扩张血管作用的利尿剂来减轻心脏的压力,但不论是哪种药物,都需要在询问医生之后再服用,切不可盲目吃药或随意增减药量。

      
    清淡饮食,控制摄入

     

    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吃一些容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是最合理的,但是有些老人平时就爱吃一些油腻、重口味的食物,其实这种习惯就是对心脏的不负责。想要维持心脏健康,饮食上就要注意多吃蔬果,摄入优质蛋白,低糖、低脂、低盐。

     

    平时多休息

     

    过度劳累、精神压力大都会增加心衰的发作风险,可能我们现在还意识不到劳累过度的危害性,但当心衰发生时,后悔就来不及了。注意休息,适当锻炼,是老年人应该养成的生活习惯,虽然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参与、帮忙,但到了这个年纪,尽量不要让自己太过劳累,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才是对心脏负责的表现。

      
    定期复查

     

    不论病情是否稳定,都不能放松警惕,定期复查是我们预防心衰,及时发现异常的重要方式,如果大家不在意的话,那么一旦病情发生变化,再治疗可能就晚了。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要按时服药、调整作息之外,也要重视定期复查的意义,这样才能让医生根据我们目前的情况,给出合适的建议。

      
    总结:心衰最容易“找上”老年人,因为他们的心脏是最容易“攻击”的,如果想要心脏健康、强壮,在生活中就必须坚持良好的习惯。戒烟戒酒、合理饮食、定期体检,是我们预防疾病最基础的做法,希望你别嫌麻烦。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