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很多1-4岁的宝宝的一侧胳膊在没有外伤,比如摔伤等,只是被家长牵拉手部,或是没有牵拉的情况下,突然活动减少是怎么了?
像图中的这个宝宝,在地上玩耍,不肯起来,被家属牵拉右手后,出现右胳膊不让活动,活动减少,一动就哭闹的情况。
其实这是发生了桡骨小头半脱位、小儿桡骨头半脱位又称牵拉肘,多见于4岁以下的幼儿,是临床中很常见的肘部损伤之一。男孩多于女孩。左侧多于右侧。脱位次数过多,易形成习惯性脱位,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骨与软骨发育的逐步完善,脱位次数会逐渐减少,7岁以上还发生的较为少见。
病因:多为间接暴力所致。当幼儿肘关节处于伸直位时,腕部受到纵向牵拉,或幼儿的前臂在旋前位被成人用力向上提拉,即可造成桡骨头半脱位。幼儿的桡骨头发育尚不完全,环状韧带松弛,当肘关节在伸直位时,突然受到牵拉,肱桡关节间隙加大,关节内负压骤然增加,关节囊和环状韧带被吸入肱桡关节间隙,桡骨头被环状韧带卡住,不能回归原位,从而形成半脱位。
如何判断:
1.孩子的手臂有纵向被牵拉的外伤史。
2.孩子哭闹,手臂不肯活动,也拒绝别人触摸。
3.肘关节无明显肿胀,呈半屈曲或伸直,前臂不能屈曲或抬举,拒绝被动活动。
4. 通常X片检查往往无明显异常。
复位方法:用一手轻轻托住儿童肘关节,用另一只手一边屈曲一边旋转儿童前臂,感觉”咔”一下弹响,提示复位。此时屈曲儿童肘关节时,不会再次诱发疼痛或哭闹。宝宝也可以自己缓慢将胳膊抬起屈曲。
上图是复位后的宝宝已可以自己屈曲上抬前臂。疼痛症状的缓解有的宝宝可以复位后即刻缓解,有的需要第二天才能完全正常活动。
预防和预后
一旦发生牵拉肘,复位后,孩子就有可能发生再次脱位。预防的主要办法是:
避免牵拉前臂或手部。但有的家长会说我都知道,可是孩子自己翻身或玩的时候也会发生脱位啊!!!
其实这是孩子韧带松弛导致,可以到儿童保健科,或儿童骨科就诊。检查孩子的韧带松弛情况,以及孩子的骨密度,血液中钙,铁,锌,硒的水平,及25-OH-D的水平,并依据检验结果,及时给予孩子补充微量元素及维生素D。加强孩子肌肉的力量练习,减少或避免再次半脱位的发生。
我是儿童骨科李涛医生,祝愿所有的宝宝健康,快乐,平安,成长!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桡骨头半脱位,也被称为桡骨头亚脱位或桡骨头不稳定,是指桡骨头部分从尺骨突出或滑出正常位置的情况可以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复位和固定等方法进行合理治疗。
1.一般治疗:在初期出现半脱位时,可以应用冷敷来减轻疼痛和肿胀。同时,需要避免使用受伤的手臂,给予足够的休息,以避免进一步损伤。
2.药物治疗:如果疼痛比较剧烈,可采用非甾体抗炎药物进行止痛治疗,如布洛芬、塞来昔布等。
3.复位和固定:对于桡骨头半脱位,复位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步骤。可通过手法复位将桡骨头重新放置到正常的位置上。复位后,可使用石膏、夹板或其他支具来固定手腕和前臂,以保持桡骨头的稳定性,促进愈合。
一旦出现桡骨头半脱位的现象,需尽快到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治疗。
今天我们要讲的病是小孩子特别容易发生的一种外伤性疾病:桡骨小头半脱位。发病的原因是家长不当牵拉孩子的小手,特别是喜欢牵着小孩走的爷爷奶奶。
很多家长并没有重视这一块,这次为什么讲到呢?主要是因为我一个朋友突然电话找我咨询,我才想起这是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点。所以今天就来给大家科普一下。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也希望我们不管是父母还是上一辈的老人,带孩子的时候都能避免这个错误做法。
手动不了,不愿意去拿任何东西,哭闹不止,这个就是桡骨小头半脱位最典型的症状,因为大多发生在4岁以下,所以还不会太流利的表达,常常是以哭的形式表达出来,然后伴随的是整个手臂不能动弹。尤其是在大人牵拉了小孩的手以后出现的哭闹,千万不要认为是小孩子的无理哭闹,要在意一下是不是小孩子手臂都动不了了。
讲出来的道理是很简单的,因为小孩子在很小的时候环状韧带还没有发育完全,环状韧带就是保护桡骨小头不脱位的重要装置,4岁以后大部分小朋友就会长好,之后就不太容易会发作。
桡骨小头半脱位是最容易诊断及治疗的疾病,有经验的医生直接就可以从症状判断出来,但是必要时还需要拍片排除是不是有肘关节骨折的可能性。一旦小孩子出现桡骨小头半脱位的症状,及时的将小孩送到医院进行手法复位,不需要打麻醉,手法复位后也不需要进行任何的固定。手法复位过程通常也很简单,通常几秒钟就能搞定,除了极少数情况不能很好地复位需要手术治疗。
手法复位方法如图:先将前臂旋后,伸肘稍加牵引,拇指压肘前桡骨小头处,屈曲肘关节,必要时前后旋转前臂,可感到复位的响声,复位后肘部及前臂可活动自如。(如果这段专业的话能看懂,家长其实也可以尝试复位)
桡骨小头半脱位一般没有后遗症,但也应该尽量避免发生,特别是爷爷奶奶带小孩的时候,千万不要猛烈地提拉小孩的手,尤其是边旋转边提拉就更容易脱位了。平时牵拉小孩的手时,如果能连着袖子一起拉,将大大减少桡骨小头半脱位的机会,你知道了吗?
老年人一活动就喘,大体上有几种可能,但怎样缓解,需要根据是什么疾病来判断!咱们一起来看看一活动就喘的可能性都有那些?
一、心功能不全
心衰病人,尤其是左心功能不全以及全心功能不全的病人,会出现一活动就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活动耐量下降的情况。而鉴别是否是心功能不全,除外症状以后,还需要有心脏彩超的支持,以及BNP的升高,可以诊断心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的治疗,主要是改善症状及改善预后治疗。
二、肺动脉高压
各种原因引起的肺动脉高压的患者,会出现活动后就喘的情况,诸如先天性心脏病引起的,肺栓塞后引起的,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的,肺动脉高压的诊断需要结合胸部x线或者胸部CT等发现肺动脉增宽,心脏彩超证实肺动脉压力升高,才能诊断。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主要是降低肺动脉高压以及延缓肺动脉高压患者的预后。
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阻肺的患者,到肺功能严重受损的情况下,也会出现活动后就喘的情况,而慢阻肺的诊断,需要肺部CT以及肺功能的测定才能诊断,而诊断后的治疗,需要氧疗以及改善肺功能预后及对症处理。
四、严重肺部感染
严重的肺部感染,因为感染较重,也会出现活动后就喘的情况,此时诊断主要依据感染学的相关指标,比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沉、降钙素原、肺部影像学检查等诊断。治疗主要是抗感染以及对症处理,注意相关并发症。
五、哮喘
哮喘会出现活动后就喘,但哮喘的病人有明确的发作性的规律,诊断需要有肺功能测定以及影像学检查来诊断。治疗主要是缓解气道痉挛,以及相关并发症。
六、神经官能症
神经官能症也会出现活动后就喘,因为神经官能症可以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表现,其诊断主要是排除器质性疾病才能确诊,治疗也主要是心理疏导、心理治疗以及药物治疗。
其他疾病也会出现活动后就喘的症状,比如甲亢,比如严重的恶病质,比如电解质紊乱等等,需要综合考虑,根据证据做出正确判断,并给以对症处理,才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
活动后就喘,也需要因病试治。
又到了流感高发的季节,家长们的选择困难症也如期而至。哪怕科普看了一茬又一茬,具体到自家娃身上,依然还是那个解不开的纠结“打还是不打?”
其实关于打不打流感疫苗这件事,家长之所以会犹豫再三,无非两个原因:一是不确定是不是真的有预防效果;二是担心疫苗的副作用。
先来说说预防效果,这个可没人能拍着胸脯保证:打完彻底不会得流感。那是纯属瞎说。真要这样流感早就绝迹了不是么。由于流感病毒本身种类就多,每年流行的种类还会变化,并且往往是多种并存,所以本身就不可能防住所有流感病毒。
但是呢,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FDA每年都会根据上一年的流行情况,预测当年可能会流行的4种流感病毒,因此每年的流感疫苗所针对的目标病毒类型都会有微调,以达到准确预防的目的。大家经常听到的“三价”、“四价”之分,指的就是疫苗对抗流感病毒的种类数,三价对抗三种,四价对抗四种,它们的防护效果都很好。
有人会问那会不会预测有误呢?全部猜错的几率不大,毕竟事物是有发展规律的,而权威组织获取信息样本的途径,以及研究预测的方法都有保障,推测起来的准确度也更高。即使没有全猜对,那至少对猜中的部分病毒引发的流感,可以起到较好的防护效果,一点防护没有强吧。
至于疫苗带来的副作用,首先要肯定的是疫苗的安全性,能获准上市的疫苗,每款都必须经过一套极为严苛的流程,流程中的每一步,又有更多细致繁琐的规范操作要求和评价标准,以确保最终上市疫苗的安全有效性,所以家长们大可不必担心。
而副作用是所有疫苗都可能出现的,并不只存在于流感疫苗。通常打完流感疫苗后不会有太多不适,偶尔出现注射部位疼痛、短暂发热、略感疲惫等症状,也都会很快好转。并且国内注射用流感疫苗,基本都是灭活疫苗,并不会导致很重的流感症状(如持续高热、浑身酸痛等)。
和轻微的疫苗反应相比,流感属于重型感冒,感染后对宝宝造成严重后果的几率更高,危害更大,相比之下还是多防护一些才更明智。所以大家不必太过担心副作用,只要注意避免接种禁忌症就好。
妈妈们聚在一起谈论的最多的是自家宝贝吃饭的话题,但孩子们都不爱吃饭。
有个说法是孩子不爱吃饭,是因为缺锌了导致的,要赶紧给孩子补锌。
说起补锌,和补钙一样,因为宣传深入人。当宝宝不想吃饭时,真就是缺锌吗?宝宝缺锌有什么症状?要怎么补锌?补锌需要注意些什么?
不爱吃饭不能用来作为判断孩子缺锌的依据
宝宝缺锌,确实不会好好吃饭,因为锌与唾液蛋白结合成味觉素,会使宝宝保持对食物正常的味觉,如果缺锌的话,会导致宝宝食欲下降。但是,导致孩子不好好吃饭的原因太多了,比如食材过于单一,食物不合宝宝胃口,就餐氛围不好,吃饭的时候干扰因素太多,或者饭前吃过太多零食,总是强迫宝宝吃饭等。所以说,缺锌会导致孩子食欲下降,但是如果孩子不好好吃饭,不一定是缺锌导致的。
缺锌了的宝宝有什么表现
如果孩子不好好吃饭,还需要结合其他表现来看是不是因为缺锌导致的。特别是出现以下症状时,急需要注意,妈妈可以带孩子去医院,请医生帮忙判断。
1、头发枯黄、身材矮小;
2、食欲差、厌食、挑食;
3、舌苔厚、有地图舌、口腔溃疡 ;
4、抵抗能力差、反复湿疹、呼吸道疾病感染、经常腹泻。
怎么给宝宝补锌
一般情况下,我建议通过食物给孩子补锌。母乳中的锌吸收率是非常高的,所以建议在宝宝出生后,最好能母乳喂养。除母乳外,含锌量比较丰富的食物有以下几种:
海产品:生蚝、牡蛎、蚌肉、龙虾、蟹等。
肉类:牛肉、猪肉、鸡肉等。
坚果:腰果、杏仁、花生等(建议磨碎后再给宝宝食用,防止呛入气管引起窒息)。
豆类:黄豆、豌豆、扁豆等。
谷物:全谷物、强化早餐谷物等。
乳制品:牛奶、奶酪等。
当然,如果你的宝宝已经严重缺锌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补锌。
特别注意,补锌不可过量
宝宝过量的补锌会导致锌中毒,引起呕吐、头痛、腹泻、抽搐等不良症状。还会影响铁的吸收,容易造成宝宝缺铁性贫血。从而导致宝宝情绪低落,无精打采,全身乏力,严重地影响了宝宝的身心健康。高锌还会影响钙和镁的代谢。
这段时间,身边“咳咳咳”的人越来越多,尤其婴幼儿容易中招。很多人都以为是感冒,其实很可能是“百日咳”。
近日,国家疾控局发布的通告显示(图1),一种古老的传染性疾病——“百日咳”卷土重来,今年1-2月,全国报告百日咳32380例,是2023年同期(1421例)的近23倍,已致13例死亡[1]。
通告一发布,很多人担心起来:百日咳是什么病?怎么判断孩子的咳嗽是不是百日咳?怎么做才能保护自己和家人不受百日咳伤害呢?
针对大家的问题,京东健康特别整理了一篇百日咳家庭防护和就医攻略。
图1:国家疾控局发布的2024年1-2月百日咳发病数和死亡数
Part 1:什么是百日咳?和感冒有什么区别?
很多年轻家长对百日咳比较陌生,其实在百日咳疫苗问世之前,这种古老的传染病曾是导致6月龄以下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百日咳,它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从名字不难看出,这种疾病的咳嗽时间特别长,一般来说可持续2~3个月,很不好治。
百日咳主要通过空气传播,人群普遍易感,特别是6月龄以下未及时接种疫苗的婴儿威胁最大。
百日咳初期与感冒症状相似,容易混淆。两者的区别主要在后期。
一般来说,感冒症状通常在一周内逐渐好转,而患了百日咳的婴幼儿一般经过7~10天左右,才会出现明显的阵发性、痉挛性剧咳。
剧烈的痉挛性咳嗽常引起反射性呕吐,还可导致面部充血、毛细血管破裂,出现球结膜出血、面部皮肤出现出血点等表现。
最后孩子可能咳出大量黏液,并由于大力吸气而出现犹如鸡鸣样吼声,昼轻夜重[2]。因此,在古代中医称其为“鸡咳”或“鹭鸶咳”。
也有一部分百日咳患者痉咳期症状相对较轻,仅表现为持续2-4周的慢性咳嗽,特别是青少年或成人百日咳患者,常常没有典型痉咳,表现为阵发性咳嗽和暂时性缓解交替,持续 2 周以上。
如果有以上症状,千万别掉以轻心,一定要去看医生。
Part 2:百日咳为什么突然间增多?
百日咳很早就被纳入了国家免疫规划,我国为3月龄婴幼儿免费接种百白破疫苗,自计划免疫实施后,百日咳的发生率已经大为减少。
但近年来,不止我国,全球范围来看,很多疫苗覆盖率高的国家出现了“百日咳再现”。
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因疫情导致了很多地区儿童没能按时、及时接种疫苗。
根据我国百日咳发病数据来看,百日咳的发病患者群主要是以未接种或者未全程接种百日咳疫苗的婴幼儿为主。
二是百日咳病毒近年来在不断变异。
根据复旦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百日咳鲍特菌MLVA型别变迁研究结果显示,2016—2022年,百日咳型别在不断变化:百日咳型由2016年的MT32型、27型到2022年主要转变为MT28型。MT28型在上海首次报道。
MT28型毒力较强,引起小范围的扩散流行。MT28型红霉素耐药率超过80%,和原始的百日咳疫苗组发生免疫逃逸。
监测结果提示:百日咳疫苗保护性抗体降低,现有百日咳疫苗对目前流行的百日咳菌株不耐受[3]。
人类和疾病的抗争是个漫长的过程,也不用过于担心,虽然患病病例有增多,但仍在可控范围内。
Part 3:婴幼儿打了疫苗,为什么还会感染百日咳?
前面提到,百日咳病毒近年来在不断变异,是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还有个客观事实:百日咳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维持时间不够长,保护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
目前我国使用的疫苗是白喉类毒素、无细胞百日咳苗、破伤风类毒素(DTaP)三联疫苗。
接种时间为3月龄、4月龄、5月龄、18月龄时各接种1剂次。通常疫苗接种3~5 年后保护性抗体水平下降,12年后抗体几乎消失。
由于婴幼儿预防接种时间间隔较长,没有全程接种疫苗的儿童,百日咳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完成首剂次百日咳疫苗的接种后,保护有效性只能达到45%,如果完成3剂次的基础免疫,保护有效性能提高到98%左右。
建议所有适龄婴幼儿都应在免疫程序里尽早完成疫苗全程接种,以远离百日咳感染风险。如果有流行时易感人群仍需加强接种[2]。
需要警惕的是,百日咳不只是一种儿童疾病。
在许多国家观察到的流行病学数据表明,由于青少年和成人的疫苗获得性免疫力已经减弱,导致大量未受保护的人群可能感染百日咳。
百日咳的典型临床特征包括阵发性咳嗽和百日咳。但在成年人中,症状多少不太典型,难以识别,这大大增加了成年人传染给家庭成员的风险。
Part 4:怎么防范百日咳?
对于婴幼儿,最好的防护办法是及时全程接种百日咳疫苗。
目前我国没有针对成年人的百日咳疫苗,也尚未推荐在成年人群进行加强免疫。
为了保护自己,也避免家人感染,不管婴幼儿、青少年,还是成年人,都可以通过以下手段来防范百日咳。
1.及早识别并就医
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人感染百日咳后的症状不一,符合以下任一项条件者,应高度怀疑是百日咳,就请尽快到医院就诊,做百日咳鲍特菌等检查,以排查百日咳[2],然后根据医嘱服药:
(1)阵发性痉挛性咳嗽,病程≥2 周;
(2)婴儿有反复发作的呼吸暂停、窒息、发绀和心动过缓症状,或有间歇的阵发性咳嗽,有百日咳流行病学暴露史或者确诊病例接触史;
(3)大龄儿童、青少年、成人持续 2 周以上咳嗽,不伴发热,无其他原因可解释,有百日咳流行病学暴露史或者确诊病例接触史。
2.做好隔离
百日咳经呼吸道飞沫传播,许多咳嗽的青少年及成年人,可能使隐性带菌者及不典型症状的患者,也有传染性。
因此,需要对百日咳病人进行隔离,以保护婴幼儿等易感人群。
3.日常防护
稍微令人安心的是,百日咳杆菌对外界抵抗力较弱,无需消毒处理。
日常防护需要注意的是:保持室内通风,让衣物在阳光下暴晒,对痰液及口鼻分泌物进行消毒处理,勤洗手,戴口罩。
希望所有人远离百日咳,健健康康的享受春光~
小儿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呼吸系统疾病,可表现为咳嗽、咳痰、喘息等不适症状,可根据患者病情合理选择抗生素药物。镇咳祛痰药物、解痉平喘药物等进行治疗。
1.抗生素药物:可依据患者所在地的常见病原菌经验型选用抗生素药物,一般以口服为主,如果症状严重,可静脉给药。常用药物有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头孢呋辛等。如果进行了细菌培养实验,可根据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
2.镇咳祛痰药物:如果患者咳嗽、咳痰的症状比较明显,可以采用镇咳祛痰的药物进行治疗,如复方甘草合剂、复方氯化铵合剂、溴己新、盐酸氨溴索,干咳患者,可以采用镇咳药物治疗,如右美沙芬等。
3.解痉平喘药物:如果出现气喘等不适,可以采用支气管扩张剂进行缓解,如氨茶碱、氨茶碱控释剂等。
具体药物的使用,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合理选择。
随着国家“三孩”政策的迅速推广,新一批的“15后”“20后”宝宝们也快速降临了,但对很多新手宝妈宝爸们来说,宝宝从出生到入学,什么时间应该接种什么疫苗,他们并不清楚,甚至可以说是一头雾水。
其实按国家计划免疫程序,儿童需要在6岁以前按时按量地完成5种疫苗的接种,即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
但市面的疫苗却远不止这些,那么哪些是真正值得接种的呢?
下面,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一份0-6岁儿童疫苗接种全攻略,供各位宝爸宝妈参考~
在我国,疫苗一般分为两类,即“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通俗地讲,就是“免费疫苗”和“自费疫苗”。
免费疫苗
又称一类疫苗,一般是由国家或当地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在没有特殊情况下,必须要求接种的疫苗。
这类疫苗建议在宝宝到达对应年岁时及时进行接种,否则可能会影响到以后的学习和工作。
常见的免费疫苗种类和最佳接种时间如下图所示:
很多朋友的手臂上都有一个类似“小梅花”样的伤疤,其实这就是接种被称为“人生第一针”的卡介苗后留下的,一般会在新生儿出生后的24小时内注射。
自费疫苗
又称二类疫苗,一般是由国家卫生组织推荐的,儿童家长自愿选择、需要付费的一种疫苗,这类疫苗是对免费疫苗的有力补充,能够更全面地保护宝宝们的身体健康。
这类疫苗,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各位家长选择一些对应疾病比较常见的、严重程度较高的来接种,比如下面这几种:
轮状病毒疫苗
秋冬季节的儿童腹泻多是由于感染轮状病毒引起的,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腹泻脱水,威胁到宝宝的生命安全。
而且这种疾病相对多发,建议各位家长能够给宝宝提前接种疫苗,防患于未然。
此疫苗共需要接种三针,费用大概是300元/针左右;第1针是在宝宝6-12周的时候接种;第2针在10周-22周接种;第三针在32周前打完。
Hib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
B型流感嗜血杆菌可导致多种侵袭性疾病,如脑膜炎、肺炎、败血症等,这些疾病会严重威胁宝宝的健康,而且流感病毒在我国5岁以下的儿童中的传播率很高,甚至可以达到60%,所以接种Hib疫苗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且Hib疫苗的抗病毒率高达94.7%,效果持续时间也长,一次接种,八年有效。
不同厂家的Hib疫苗接种次数也不相同,有2基础+1加强型的,也有3基础型的,还有3基础+1加强型的,国产疫苗价格一般在60-100元/针,进口的在120元左右/针。
手足口病疫苗
手足口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儿童传染病,每年的4-6月都有很多5岁以下的儿童被感染。及时接种疫苗可以很大程度上的让宝宝们免受手足口病的危害,就算不幸感染了病毒,也不会发展成重症。
此疫苗需要接种两针,接种年龄是6月龄和7月龄,一针的价格在190元左右。
水痘疫苗
水痘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疾病,12岁之前的儿童极易感染,它的传染性极强,传染率达到65%-100%,一般一个人感染,就会传染一大片人群;
而且一旦抠破它,还会留下很难看的痘印。
水痘疫苗接种后的预防效果可达到70%-100%,一般需要打两针,第一针建议在孩子一岁至一岁半之间打,第二针建议在三岁后打。
国产水痘疫苗价格为160-230元一针,进口价格为300-350元(部分省市免费接种)。
联合疫苗
联合疫苗可以让宝宝少受罪,爸妈少辛苦,大大减少了宝宝的接种次数,也可以节约很多时间。
联合疫苗的价格不同厂家各不相同,如何选择,建议各位家长去正规医院咨询。
说了这么多,相信各位宝妈宝爸现在对疫苗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还是会有一些宝爸宝妈不清楚为什么要给宝宝们接种疫苗,或许会有这样的担心:孩子这么小的年纪,接种了疫苗会不会对身体有害呢?
其实,疫苗都是灭了活性的病毒抗原,它能够激活宝宝体内的免疫系统,在宝宝们的身体内形成对应的抗体,让宝宝们在面对真正的病毒时,拥有对抗它们的“武器”,防止疾病的感染。
接种的时间,一般建议在年龄较小的时候接种,因为这个时候,身体的抵抗力还没有那么强,正是需要“人为保护”的时候。
但在疫苗接种完成后,需要在医院留观30分钟,无过敏反应后方可回家。
回家后暂时不要给宝宝洗澡,保持注射部位皮肤的干燥清洁,宝宝在接种后的2至3天内也不要进行剧烈运动,饮食上也需要注意,别让宝宝吃刺激性的东西,适当多喝些温开水,多吃水果蔬菜。
当然了,疫苗对宝宝的身体来讲是外来物,在免疫系统激活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定的反应,常见的有接种部位红肿疼痛,偶尔会伴有发烧的情况;也有个别宝宝会出现全身或局部的不良反应。
此时不少家长会比较紧张,害怕“是不是疫苗有什么问题?”,有些家长甚至因此不让宝宝打疫苗了,但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宝宝打完疫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一般来说都比较轻微,不需做特殊处理,2到3天后症状就会自行消退,宝宝们也会渐渐好起来。
但是,如果不良反应持续时间较长,或者出现了高烧、昏迷、抽搐等异常反应,就要及时带宝宝去医院就诊,在医生的帮助下处理这些症状。
孩子突然不爱吃饭、腹痛、腹胀、腹泻、晚上哭闹、咳嗽感冒……这些症状把家长弄得焦头烂额,干着急……
古语有云: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小儿百病、积食为先”。
意思是说孩子食积、虫积乃百病之源,孩子因为饮食过快、暴饮暴食、生冷零食吃的太多,使得孩子的脾胃很容易虚弱。
当脾胃虚弱了,积食就来了,随之而来的就是前面说到的这些各种症状,那么家长如何来判断孩子是否积食呢?
积食对宝宝正常的危害有哪些呢?有没有好的办法来解决积食问题呢?
今天我们就跟大家一起来聊聊关于积食的问题。
孩子是否积食,看看有没有这4个“信号”就知道,家长们别忽视
信号1:不爱吃饭
这样的场景你或许很熟悉,“到了吃饭点孩子不愿意上桌”、“好不容易上桌吃2两口就饱了”。
如果经常出现,家长们可就要注意了,这或是积食发出的第一个信号。
如果没有及时的进行干预和调理,继续强迫孩子吃饭,可能会增加宝宝脾胃的负担,加重积食的症状。
信号2:看看大便
健康的孩子每天排便此处大概是1~2次之间,随着年龄的增长,排便次数会变少。
孩子积食前面有讲到是脾胃的问题,当脾胃出现问题,便秘、腹胀、腹泻是非常常见的症状,尤其是大便出现干结、有酸腐味,更是积食的表现,妈妈们务必要警惕。
信号3:舌苔
舌诊在中医辨证上应用是很广泛的,健康的孩子舌苔是白腻的,当孩子脾虚了,舌苔就会发黄且厚重,张开嘴还会散发出酸腐的气味,这是因为食物在胃里堆积无法消化,气味从口里传出来了。
这种症状,通常出现在积食有一段时间了,家长们可别大意了。
信号四:夜啼
孩子经常半夜哭闹甚至是说梦话,很多时间大人以为是孩子没睡好,中医认为夜啼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跟积食是有关系的,妈妈们要马上处理,积食会让孩子越来越不舒服的。
积食不为人知的危害,家长们不可小觑
很多家长误以为积食就是孩子不爱吃饭,其实并非如此,宝宝的脏腑比较娇嫩,如果孩子积食得不到积食的调理,对宝宝的脏腑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1、常给宝宝揉揉肚子
经常按揉肚子,可以促进宝宝摄入的食物的消化。
按摩手法:如下图顺时针揉推宝宝小肚子,不仅能促进宝宝肠胃蠕动,还对排气和排便有很好的帮助。宝爸宝妈们都要学会。
2、山楂泡水喝
山楂大家很熟悉了,不仅是孩子喜欢吃,大人也喜欢吃,它可以健脾开胃、消食化滞,孩子经常不吃饭,很多家长都会给孩子吃吃山楂膏或者山楂片。
单纯的吃山楂虽然可以促进消化,但是对于长期积食的孩子来说,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因为积食的原因多数是由于脾胃虚弱导致的,通常中医会搭配上麦芽、鸡内金、怀山药、茯苓、大枣等多种食材一起,让孩子服用,以达到健脾和胃、消食化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