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请爷爷奶奶不要再提孩子的手了,这个动作很危险

请爷爷奶奶不要再提孩子的手了,这个动作很危险
发表人:骨科王医生

今天我们要讲的病是小孩子特别容易发生的一种外伤性疾病:桡骨小头半脱位。发病的原因是家长不当牵拉孩子的小手,特别是喜欢牵着小孩走的爷爷奶奶。

 

 

很多家长并没有重视这一块,这次为什么讲到呢?主要是因为我一个朋友突然电话找我咨询,我才想起这是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点。所以今天就来给大家科普一下。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也希望我们不管是父母还是上一辈的老人,带孩子的时候都能避免这个错误做法。

 

小孩发病的症状是什么?

手动不了,不愿意去拿任何东西,哭闹不止,这个就是桡骨小头半脱位最典型的症状,因为大多发生在4岁以下,所以还不会太流利的表达,常常是以哭的形式表达出来,然后伴随的是整个手臂不能动弹。尤其是在大人牵拉了小孩的手以后出现的哭闹,千万不要认为是小孩子的无理哭闹,要在意一下是不是小孩子手臂都动不了了。

 

 

为什么小孩子会发这个病呢?

讲出来的道理是很简单的,因为小孩子在很小的时候环状韧带还没有发育完全,环状韧带就是保护桡骨小头不脱位的重要装置,4岁以后大部分小朋友就会长好,之后就不太容易会发作。

 

 

脱位了怎么办?

桡骨小头半脱位是最容易诊断及治疗的疾病,有经验的医生直接就可以从症状判断出来,但是必要时还需要拍片排除是不是有肘关节骨折的可能性。一旦小孩子出现桡骨小头半脱位的症状,及时的将小孩送到医院进行手法复位,不需要打麻醉,手法复位后也不需要进行任何的固定。手法复位过程通常也很简单,通常几秒钟就能搞定,除了极少数情况不能很好地复位需要手术治疗。

 

 

手法复位方法如图:先将前臂旋后,伸肘稍加牵引,拇指压肘前桡骨小头处,屈曲肘关节,必要时前后旋转前臂,可感到复位的响声,复位后肘部及前臂可活动自如。(如果这段专业的话能看懂,家长其实也可以尝试复位)

 

桡骨小头半脱位一般没有后遗症,但也应该尽量避免发生,特别是爷爷奶奶带小孩的时候,千万不要猛烈地提拉小孩的手,尤其是边旋转边提拉就更容易脱位了。平时牵拉小孩的手时,如果能连着袖子一起拉,将大大减少桡骨小头半脱位的机会,你知道了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桡骨头半脱位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急诊科平静的夜晚被一位父亲急促的喘息声打破,只见一位焦急的父亲抱着3岁左右的小孩儿快步跑入急诊室,身后是同样焦急、疑惑、无奈的一家人。“大夫,你快看看我家娃娃,突然就不让碰手臂了,平常喜欢玩的玩具,今天说什么也不碰,给他好吃的,他也不伸手拿”父亲激动的问道。

     

    医生马上开始检查,先是伸手准备去拉小孩儿的左手,小孩躲闪了几下便开始嚎啕大哭起来;一旁的爷爷显得有些激动:“前几天我都是牵着他的手玩耍,今天怎么都不牵我”。“来,用那只手拿住叔叔的笔”大夫打趣的逗着小孩,小孩眼里充满了好奇,想要去拿,却又怎么都不伸手。在医生再三的“哄诱”下,小孩侧了下身子,试图换只手拿。“用另一只手,好吗?”医生说道。重复了好几次,孩子就是不肯拿。“来,宝宝,把手给叔叔看看”。小孩逐渐平静下来,只见医生一手抓住小孩的上臂,一手放在小孩的手肘下。

     

     

    前后拉伸,旋转了一下,小孩停止了哭泣。“你们有牵过小孩的手臂吗,或者有摔倒什么的吗?”医生问道。“有!前天接小孩回家,他非要荡秋千,说是在幼儿园没玩够,我和他妈妈就抓着他的手臂,来回荡了好几次”父亲回答道。“这是桡骨小头半脱位”医生解释到。

     

    相信很多家庭都碰到过这种问题,那么,给大家科普一下桡骨小头半脱位。肘关节是有桡骨、尺骨以及肱骨组成的一个关节,外周有韧带和肌肉组织包绕。但是对于刚开始发育的小孩来说,这些韧带、软组织是薄弱的,在外力的牵拉下,桡骨小头很容易脱出,造成小孩的手肘不能动,韧带、软组织一旦受损,恢复速度缓慢,脱位的可能性就会变大,很大的可能再次发生脱位。

     

     

    肘关节的韧带和软组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更加厚实,因而这个病好发于小孩子,而随着小孩长大,一般不在发生。小孩子因为太小,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当桡骨小头脱位发生的时候,为了避免疼痛加重,他们都会选择不在去运动手臂、肘关节。

     

    那么,怎样避免宝宝桡骨小头半脱位呢?避免大人领小儿上台阶、牵拉胳膊,避免小儿自己提重物,观察小孩是否有外伤史。当发现小儿发生桡骨小头半脱位的时候应该及时就医、复位,复位后予以屈肘位悬吊一周左右,在平常穿衣中应注意先穿患肢,在穿健侧的衣袖,避免再次牵拉,限制小儿患肢的活动量,防治脱位的再次发生。

  • 找到避免宝宝过敏的好方法

    湿疹、荨麻疹、哮喘,对于这些症状妈妈们的内心备受煎熬。所以,现在有些准妈妈怕宝宝过敏,在怀孕期间就开始回避过敏原食物,希望能尽可能降低宝宝的过敏风险,那么是否真的有效呢?

     

    一、避免宝宝过敏,孕期食物回避,不靠谱

    其实,这样做是不但没有科学依据。


    而且孕妈盲目进行孕期饮食回避,长期以往食物摄入种类过少,可能会引起某些营养成分供应不足,影响孕妈和胎宝健康。

    二、妊娠期预防宝宝过敏,这3个建议最可靠

    1.孕期饮食均衡

     

    在孕期和哺乳期均衡营养,食物多样化,增加全谷物和根茎类食品的摄入。吃天然食物,减少油炸和加工食品。

     

    2.最好选择自然分娩

     

    自然分娩的宝宝可以通过妈妈的产道和外周微生物来增加益生菌定植率,从而促进宝宝免疫系统发育,有助于预防宝宝食物过敏。

     

    3.最好选择母乳喂养

     

    母乳是最适合新生宝宝的食物。母乳中含益生菌,可以提高宝宝免疫力,且母乳的分子量小,不易过敏。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三、养育期预防过敏?判断清楚后预防是关键

    1.谨慎选择配方奶粉

     

    对于能母乳喂养的宝宝们来说,要谨慎的选择配方奶粉。适度水解配方奶有助于预防牛奶蛋白过敏。深度水解配方奶有助于减轻过敏现象。如果妈妈们经医生评估为母乳不足,则应根据宝宝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婴儿配方奶粉。

     

    2.妈妈尽量延长母乳喂养时间

     

    母乳喂养至少1岁,最好到2岁,这将有助于宝宝产生免疫。当然实现这一点对大多数乳母来说,是很难的,毕竟很少有人能长期做全职妈妈。所以,我们可以选择第二种方法来预防缓解。

     

    3.适当选择益生菌

     

    最好有明确分类学定义的菌株,可用于婴幼儿配方食品中的菌种,包括鼠李糖乳杆菌LGG、动物双歧杆菌Bb-12。如不知道如何选择,可以使用纽曼思益生菌。相较药物而言,优质益生菌能在无任何副作用前提下,防治婴幼儿过敏、湿疹、便秘等常见疾病。

     

    4.记录饮食日记

     

    辅食添加时,家长要学会记饮食日记。记录下宝宝添加食物前,后表现,自己排便,睡眠等情况。每一种新食物的添加要从少量开始,尝试2-3天后,再逐渐增加至适合量。如:知道一种食物过敏后,根据过敏症状轻重,持续时间等情况,需要完全避免这种食物1-3个月时间不等。最好能够结合医生的建议。这样可避免宝宝对这种食物的终身过敏,确保他均衡营养。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在家长们的眼里,孩子总是脆弱的,经常稍不注意,就会小病大病找上门来。如果是普通的感冒发烧还好,如果是一些传染病或是炎症问题,不及时解决可能会威胁到宝宝的生命!

     

    今天,我就给大家来说一下小儿中耳炎!

     

    中耳炎

     

    中耳炎,尤其是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多发生于儿童,主要表现为耳内闷胀、耳区胀痛、听力下降或耳鸣,孩子还会出现迟钝和注意力不集中,伴有发热、头痛、发力和食欲下降等症状。

     

    如果没有及时治疗或者治疗不当,一旦转变为慢性中耳炎,不仅会导致宝宝听力下降,还会诱发严重的并发症。

     

     

    可见,中耳炎对孩子来说可大可小,需要引起家长们的注意。以下是几个平时日常生活中容易导致宝宝得中耳炎的行为,家长们可别再做了!

     

    (1)经常掏耳朵

     

    耳屎是人体耵聍腺产生的油脂分泌物,不仅可以减弱声波对耳膜的刺激,还能粘住灰尘和细菌,从而保护我们的耳道。

     

    但有些有洁癖的家长一看到孩子耳朵不干净,就喜欢给孩子掏耳屎,如果经常这样的话,很容易会把宝宝的鼓膜刺破,引发中耳炎。

     

    其实,耳道内的细胞在新陈代谢中是可以迁移的,耳屎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会自行从耳道掉落。因此,我们不必频繁给孩子掏耳屎。如果孩子耳屎表现粘稠,可以用儿童专用的耳屎棒掏一掏浅处的耳屎,但一定要切记不要掏得太深。

     

    (2)拍打孩子脸部

     

    孩子的脸甚至还没有家长的一个“巴掌”大,如果家长为了教育孩子拍打其脸部的话,很有可能会打到孩子的耳朵,耳膜会因为受到较大冲击而遭受损伤。严重会出现穿孔,各种细菌、异物经过损伤的耳膜进入中二,引发中耳炎。

     

    有些情况下还会导致孩子失聪,所以家长们一定要慎重!

     

     

    (3)错误擤鼻涕

     

    小孩子不会擤鼻涕,一般都是家长辅助的。但很多家长给孩子擤鼻涕都是用手指捏住其两侧鼻翼,让孩子使劲将鼻涕擤出来。

     

    这种办法会给孩子的鼻腔造成较大压力,使鼻涕从鼻后孔喷出,到达咽鼓管,从而引发中耳炎。

     

    最正确的做法是,捏住一侧鼻翼,擤完一侧后再擤另外一侧,以免伤到孩子的鼓膜、

     

    (4)错误喂奶

     

    如果让孩子平躺着喝奶,非常容易导致呛奶,奶水逆流至鼻咽部,就会诱发急性中耳炎。

     

    在喂奶时,最好让孩子头略微抬高,呈半卧位的姿势。如果孩子出现呛奶,家长要将其身体侧过来,头稍高,使嘴角处于低处,让奶水流出。

     

    如果你有对孩子做过以上这些错误行为,一定要及时改正了!小心不经意间的举动害了孩子!

  •   每个家庭都希望有一个健康、活泼、漂亮、聪颖的小宝宝。但若准妈妈在妊娠期用药不当,往往会引起流产或使胎儿患有功能性疾患,甚至造成先天性畸形,从而导致家庭的不幸。严格来讲,在妇女的整个妊娠期间,使用中西药都应慎重。 

    禁止使用药物
      由药物引起的胎儿损害或畸形,一般发生在妊娠的头3个月内,特别是前8周内最为突出。因为着床后的受精卵,每个细胞都有各自的特殊功能,并开始进行分化,逐渐形成不同的组织和器官的雏形。在这个重要阶段,如果孕妇用了某些药物,一些组织和器官的细胞就会停止生长发育,造成残缺不全出现畸形。
    所以下面列举的药物对于孕妇来说应当禁止使用:
      抗肿瘤药物:如马利兰(白消安)、乐疾宁(巯嘌呤)、癌得星(环磷酰胺)、甲氨蝶呤及苯乙酸氮芥等。
      激素类药物:如可的松、强的松龙、安宫黄体酮、睾丸酮、已烯雌酚(人工合成的雌激素)和口服避孕药等。
      抗癞痫药与抗惊厥药:如苯妥英钠(大仑丁)、卡马西平(痛惊宁、酰胺咪嗪)、扑痫酮及三甲双酮等。
      镇静药:如安宁、利眠宁、氟哌丁苯(氟哌啶醇)及反应停等。
      抗抑郁药:如丙咪嗪、苯丙胺等。
      抗过敏药:如扑尔敏、安其敏、敏克静、晕海宁(乘晕宁)和苯海拉明(苯那君、可他敏)等。
      放射性药物:如放射性碘等。

    避免使用药物
      在整个妊娠期间,即使对母体不致造成危害的药物,对胎儿却可能产生损害作用。这主要是由于胎儿的器官功能尚不完善的缘故。例如,当胎儿肝脏中缺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时,不能将药物的代谢产物与之结合,从尿中排出;又如胎儿脑屏障的渗透性较高,药物容易透过屏障在脑中积聚;再如胎儿肾脏的功能较低,对药物的排泄缓慢,也容易发生蓄积中毒。因此,对于孕妇而言以下药物应避免使用:
      催眠药:鲁米那、速可眠、阿米妥和安宁、水合氯醛等。
      抗生素:四环素、土霉素、强力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等。
      抗疟药:喹宁、氯喹、乙胺嘧啶等。
      缩瞳药:毛果芸香碱(匹鲁卡品)、毒扁豆碱等。
      导泻药:硫酸镁、蓖麻油等。
      安定药:氯丙嗪等。
      抗凝血药:双香豆素、华法林等。
      口服降糖药:氯磺丙脲、甲糖宁等。
      抗甲状腺药:他巴唑、碘化钾、丙硫氧啶等。
      妇科用药:麦角制剂,脑垂体后叶素等。

    慎重使用药物
      对孕妇于分娩前2周内的用药,同样不能忽视。因为有的药物能使胎儿心动过缓或心动过速,进而出现惊厥、发绀、呼吸抑制等现象;也有的会抑制新生儿的造血功能,或引起严重的黄疸与溶血性贫血;另有的能使新生儿产生低血糖;还有的会导致胎儿死亡。所以孕妇在服用下列药物要特别慎重。
      抗生素:青霉素、红霉素、氯霉素、新生霉素等。
      维生素:维生素K3与维生素K4等。
      抗菌药:磺胺类与呋喃妥因等。
      麻醉药:乙醚、氯仿、氟烷等。
      镇痛药:吗啡、度冷丁、美散痛、安侬痛等。
      解痉药:颠茄制剂、东莨菪碱等。
      散瞳药:硫酸阿托品、后马托品等。
      利尿药:双氢氯噻嗪等。
      兴奋药:苯甲酸钠咖啡因等。
      降血压药:利血平、六甲胺等。
      抗心律失常药:利多卡因等。
      口服降糖药:降糖灵(苯乙双胍)等。
      药物对胎儿的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药物的性质、剂量、疗程长短与毒性的强弱,以及胎盘的通透性和胎儿遗传素质对药物的敏感性等因素。例如,一般在口服避孕药中所含的激素量很少,不会造成畸形,但剂量增长2~3倍,则会潜伏着一定的危险性。因此,目前倾向于以停药半年后,怀孕为好。又如维生素A、D,在孕期服用适量,将有助于胎儿的生长,但如果大量服用,则会引起胎儿的骨骼发育异常,先天性白内障,新生儿血钙过高,以及智力障碍等不良后果。再如青霉素,在全孕期,使用常规剂量是比较安全的,但在近分娩期使用,就会破坏胎儿的红细胞而引起黄疸,甚至导致死亡。
      总的说来,孕妇用药一定要权衡利弊得失,慎重对待。尤其在妊娠的头3个月内,对胎儿有损害或致畸的药物要尽量地避免使用。必须应用时,一定要严格掌握药物的剂量与服用时间,以及避免联合用药。而那些对于胎儿的作用不甚明确的新药更要禁用。未经医生同意,孕妇千万不要随便用药。

  •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有所提高,老龄化的发展,国家开始提倡二胎政策,很多女性面临分娩时对多种分娩方式进行选择,但有些女性因恐惧疼痛等原因而选择剖腹产,但是剖腹产的不良反应比较多,医生都比较提倡准妈妈顺产。

     

     

    无痛分娩不但能大大降低剖宫产率,而且也缓解了分娩的痛苦。但是很多人不了解无痛分娩,对这种分娩方式产生了很多误解,特别是老一辈人认为,无痛分娩的麻醉剂能让孩子变傻,所以,在分娩方式的选择时,婆婆和媳妇就产生很大的分歧。

     

    今天我们就了解一下什么是无痛分娩。

     

    什么是无痛分娩呢?

     

    无痛分娩这一概念在国内目前已经比较普遍,而在医学临床中无痛分娩指的是分娩镇痛。麻醉师在孕妇背后腰部,取低浓度的麻醉药物,注射到脊椎硬膜外腔中,真正的实现了阻断孕妇腰部以及腰部以下的痛觉神经传导,并降低了孕妇分娩疼痛感。


    在整个分娩过程中孕妇可以自行活动,轻松和愉快的完成了整个分娩过程。

     

    适用于无痛分娩的人群有哪些呢?

     

    无痛分娩虽然适用于大多数孕妇,但仍有部分孕妇不适合无痛分娩。

     

    1. 曾经做过腰椎畸形类手术;

     

    2. 有过产前休克和出血性疾病史的孕妇;

     

    3. 孕妇有凝血类疾病;

     

    4. 呼吸系统疾病以及脏器类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孕妇要慎用此种分娩方式。

     

     

    无痛分娩的优势有哪些呢?

     

    1. 全球普及:无痛分娩源起于国外,美国分娩镇痛率能达到90%左右,英国可以达到85%左右,我国则在40%以上;

     

    2. 成熟、安全的分娩方式:无痛分娩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采用硬膜外麻醉的麻醉方式,其麻药浓度和剖宫产相比仅有1/5,麻药仅有微乎其微的可能通过母体血液穿过胎盘,对胎儿没有什么硬性影响;


    3. 降低剖宫产率:很多准妈妈害怕疼痛选择剖宫产分娩方式,从而显著增加了剖宫产率。无痛分娩因具有无痛、恢复快等特点,开始成为部分产妇的首选分娩方式。

     

    无痛分娩的劣势有哪些呢?

     

    在临床中无论是哪种药物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但是副作用的程度是因人而已。

     

    无痛分娩采用的麻醉方式,目前是最安全有效的,虽然会有些产妇出现下肢异常、 腰疼等反应,但是发生几率比较低,不适感不会很严重,后期不需要任何治疗可自行消失,所以想采用无痛分娩方式的准妈妈大可放心。


    无论什么生产方式,只要能让母子平安,就是最好的选择。准妈妈们不要过度紧张,只要在生产过程中,放轻松、积极配合医生,宝宝都会顺利降生的。

  • 小孩发烧了,这个时候,不少父母都会焦急万分,手忙脚乱,恨不得马上让孩子吃药或者去医院,迫切寻求降温措施,以至于不合理的应用激素类药物退热,反而引起一些不良后果。

     

    正确认识小儿发烧,这些误解你有么?

     

    1、发烧一定要吃药

      

    发烧可以帮助孩子的机体对抗感染,所以除非发烧让孩子特别不舒服,不然没有必要吃退热药。因为吃退热药并不能让高温降至正常,只是让孩子感觉舒服一点。比如孩子发烧38.5℃以上并且感觉烦躁不安、睡不好、吃不好,退烧药的确会让孩子舒服很多(体温稍降就开始玩了有没有),还可以降低脱水的风险。如果你决定带孩子去儿科诊所,去之前就可以服用退烧药,不必等到医生看完后再给,因为孩子在舒服的时候更配合儿医的检查,而只有做好检查医生才能及时发现病因对症处理

     

     

    2、发烧会导致脑损伤

     

    每个正常的大脑都有内在的恒温机制可以防止体温太高而损伤脑组织。一个正常的孩子在一般生病发烧时是不会导致器官受损的

     

    3、温度计上量出高温就需要去急诊

     

    发烧是一种症状而不是疾病本身,真正的敌人是细菌和病毒。当细菌和病毒入侵时,正常小孩的机体会用发烧来抵抗外来病原体的感染,所以发烧其实说明了你的小孩有坚强的自身免疫防御系统。所以,除非罕见情况,孩子在感染期间出现高烧并不是决定要不要去急诊的指标。

      

    4、小孩体温越高病情越重

      

    其实,发热的高低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不一定想关,比如幼儿急疹的患儿往往是高热,但一般情况较好,预后也好;败血症、脓毒症的患儿,即使体温不是很高,但一般情况差、中毒症状重、预后较差。因此,家长学会观察和判断孩子发热的“内在含义”及“预后好坏”非常重要,可避免不必要的过度治疗或避免耽误严重疾病的治疗。

      

    5、退热药只给一半剂量

     

    药物的剂量是根据孩子的体重来算的,而不是年龄。有的家长说:“我真的不希望给孩子吃药,所以我只给一半量”。可是有时候半量不会起任何作用,还不如不给。总之,如果你觉得你的孩子需要使用退热药,一定要给足正确的量。

     

    那么什么情况属于家长不必过度担心的“良性发热”呢?

     

    发热时一般情况很好,能吃、能喝、能玩,尤其退热处理后玩耍正常,同时皮肤、口唇、舌头颜色正常;呼吸、心率基本正常;对刺激反应正常,保持清醒,有笑容,无过分哭闹或过分安静;皮肤、眼睑无水肿,黏膜湿润;无包块、皮疹、关节肿痛、惊厥抽风、精神萎靡、皮肤苍白发灰等;外周血象、C反应蛋白不高。

     

  • 01

     

    2020年年初,因为疫情原因,幼儿园未开学。家住上海静安区的姚大妈便在家照顾五岁的孙子。

     

    孩子正是调皮的时候,往往这边还没收拾好,那边又弄乱了。姚大妈逐渐感到身体有些吃不消。

     

    4月23日,姚大妈右胸、后背、腰部突然隐隐作痛。三天后,腋下、前胸竟长出了一簇簇的小水疱,疼痛难忍。

                          

    因为老伴曾得过带状疱疹,姚大妈对它并不陌生,便第一时间找到了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带状疱疹神经痛诊疗中心主任许纲看诊。

     

    经检查,姚大妈确实患上了带状疱疹。医生开了一些抗病毒的药后,便让老人回去好好休息。

     

     

    02

     

    就在姚大妈身上疹子逐渐消退时,小孙子的脸上、身上零零星星也出现了一些小红疹。

     

    孩子自己说不疼但是痒。家人以为是蚊子咬的,就没放在心上。

     

      

    5天后,更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姚大妈40岁的儿子出现了感冒症状:低烧、全身酸疼、乏力、无食欲。

     

    当天晚上,身上便冒出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丘疹、红疹,头上、脸上、前胸后背、四肢裆下,密密麻麻全都是,又疼又痒!

     

    急诊医生诊断为“成人散播性水痘”

     

    03

     

    40岁的大人也会得水痘?

     

    姚大妈不相信,她坚持认为儿子得的也是带疱,再次向许纲医生求助。

     

    许医生检查后肯定地说,确实是“成人散播性水痘”,就连跟着一起来的小孙子,之前误以为的“蚊虫叮咬”,其实也是水痘。而根源正是姚大妈身上的带状疱疹。

     

    许医生解释道,两者会被混淆,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因为水痘和带状疱疹都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所引起。而“红疹”和“水疱”则是两者在皮肤上的典型表现。

     

     

    一般情况下,“水痘”患者在前期会出现“瘙痒”症状,而“带状疱疹”则更多的是让人感到痛不欲生。

     

    一旦家里有人患上了带状疱疹,与有密切接触的婴幼儿、孕妇、免疫力低下者及未接种水痘疫苗者等,均有可能通过呼吸道或接触被传染。

     

    初次感染病毒的人很可能会表现为水痘症状(婴幼儿多见),亦可能没有明显症状。

     

    但无论有没有症状,病毒都会在体内潜伏,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再次发作,则表现为带状疱疹。

     

    04

     

    姚大妈不解,那同样是水痘,为什么5岁的小孙子情况轻微,而40岁的儿子却严重得多?

     

    医生解释说,因为宝宝在小时候接种过水痘疫苗,有疫苗的保护才躲过一劫。

     

    可能是因为接种者免疫力低;也有可能是疫苗接种后,效力逐渐降低有关。

     

    姚大妈的儿子则是一个少见的意外!

     

    他的体内缺乏水痘抗体,对这个病毒没有抵抗力,与孩子的“亲密”接触中,不幸“中彩”。

     

    通常情况下,成人性水痘的发作会比青少年更为严重,皮疹数量多,范围也更广,往往还伴有明显的神经毒性反应,周身难受,疼痛刺痒,甚至存在致命危险。

     

    万幸的是,服用抗病毒药物3天后,姚大妈儿子周身疼痛瘙痒及不适表现逐渐消退了。

     

    最后,医生提醒姚大妈,家里如果有人患上带状疱疹,一定要注意以下三点:

     

     

    据统计,中国50岁及以上人群每年新发带状疱疹病例约为156万。

     

    而要想给家长最好的保护,除了宝宝要及时接种水痘疫苗外,老人更要及时接种带状疱疹疫苗。

     

    提前预防,才能不被带状疱疹侵扰!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最近门诊来了一位大娘带着一个襁褓中的婴儿来看病。大娘说,这个孩子是她的孙子,现在才5个多月,但是最近几天一直是发烧的状态,用了退烧药当时降下去体温,过不了多久还是会烧起来,这让她很担心!

     

     

    我从病因开始问起,希望能得到有效的证据作为诊疗参考。没想到刚一问孩子为什么会发烧,这位大娘已经是委屈又气愤的样子了,开始跟我抱怨自己的儿媳妇:“我就说他妈妈不会带孩子吧,好好地开什么窗通风啊,最后把孩子折腾病了,说她还一百个不乐意!”从大娘的抱怨中,我了解到孩子的父母都是80后上班族,平时也没空带孩子,大多数时间都是孩子的奶奶在带。然而孩子奶奶无意中的一句话,却让我捕捉到了重要信息,她说:“趁他父母不在,我赶紧带他来看看中医”。

     

    我隐约意识到,孩子的父母对于奶奶来纯中医门诊这件事可能不知情,草率处理并不是负责的表现。于是我耐心地劝说孩子的奶奶,这件事应该告诉孩子父母,他们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不让他们知情是不妥当的。孩子的奶奶一开始很不情愿,找出了理由来搪塞我,但在我的坚持下还是拨通了儿媳妇的电话。我坐在大娘旁边,明显感觉到了孩子母亲的强烈反对,言辞间满是谴责…大娘悻悻地挂掉了电话,但还是坚持要求大夫给开中药退烧,抱着孩子在诊室不走。

     

     

    这个情景,让大夫很是为难。我跟大娘解释道:“不开药的原因,是因为孩子父母作为第一监护人,并不同意您这样的处理方式。作为一家人,您最好还是征得大家同意,统一了意见再来就医比较妥当,否则即使开完药,回家后也可能因为吃药而引起不必要的家庭矛盾!”反复劝说下,最后大娘抱着孩子无奈地走了,刚出诊室就接到了儿媳妇催着回家的电话,“我知道了,我们不看了不就得了嘛,孩子出了事你们自己负责就好!我尽力了!”

     

    看着大娘抱着孙子走出门诊的落寞背影,再想想电话另一边儿媳妇声嘶力竭的“命令”,不禁感慨“小儿难养”。一方面现代社会孩子越来越金贵,父母得子不易,爷爷奶奶也视若掌上明珠,两辈人常常因为养孩子理念及习惯差异而闹矛盾,有的甚至导致儿子儿媳闹到离婚。另一方面,关于孩子生病是看中医还是看西医,常常是家庭矛盾的导火索。也曾见过儿子儿媳妇责怪老人带孩子看西医的情况。因为他们认为抗生素等西药副作用较大,所以排斥西医。


    笔者在此要告诉大家的是,中西医各有优势,找到负责任的医生,能解决问题才是关键!还有,不论如何,做子女的应该尊重老人,即使有不同意见,也应该好好说,动辄“训斥”,实在不妥。

  • 虽说目前大多数医院已经叫停了一定范围内的门诊输液。

    但是很多老人家们还是经常来医院要求输液,说是:

    血管堵了、血脂高了、血稠了,就要通过输液通血管,清理血管垃圾。


    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输液没有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反而还会让老人家承担不必要的药物过敏风险。
    所以家里的老人如果想要通过输液预防某些疾病,大伙儿一定要劝劝,可以把这篇文章发给他们。

     

    血管堵了,输液冲不开


    阿公阿婆好,我是北京天坛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生王佳玉。

    咱们正常的血管内壁非常光滑,血液在里面顺畅的流动。

     


    而堵塞的血管内皮上会出现一个像饺子一样的鼓包。


    鼓包里面主要是巨噬细胞吞噬“坏胆固醇”后的产物,“坏胆固醇”也就是低密度脂蛋白,是引发高血脂的罪魁祸首。


    血液中的坏胆固醇就像水管里的沙子,坏胆固醇太多,会钻进动脉血管内皮。

     


    进入血管内皮坏胆固醇被巨噬细胞吞噬,形成泡沫细胞,泡沫细胞破裂与胆固醇一起在血管内壁形成饺子状的鼓包,也就是粥样斑块。


    根据粥样斑块表面会有纤维帽,有的薄,有的厚。

     


    所以,我们血管内壁的斑块是积聚在血管内皮下的,短时间输液并不能疏通血管。


    有时候,输完液之后,会舒服很多,那也是输液药物的作用。


    输液药物具有抗血小板、扩张血管、改善痉挛等作用,可能在输液当时改善症状,但是药物完全代谢掉后,这些作用随之消失。


    而且静脉输液还会增加输液速度快发生心力衰竭,或者药物过敏等不良反应。

     

     

    血液稠了,输液也不能稀释


    血液粘稠是老百姓对血脂升高的俗称。


    血脂是指血液中的脂质成分,主要包括甘油三酯、胆固醇和类脂。


    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将胆固醇运送到血管里,由于血液内血脂水平的升高,血液流动的速度会减缓。
    静脉输液能增加循环血容量,只是暂时稀释血液,并不能降低血液内血脂水平。

     

    怎么样才是真的通血管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关键是管理好血脂,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1.改变生活习惯
    造成血脂升高的原因主要包括高脂饮食、缺乏运动、肥胖、吸烟、年龄及遗传。


    除了年龄和遗传,其他因素都能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来缓解,这是我们血脂控制的基石。


    多吃水果、蔬菜,少吃肥肉,减少烹调过程中油脂的使用,用蒸、煮等烹调方式代替油炸、爆炒等。

     

    2.加快血脂的代谢
    适当的运动如健步走、慢跑、游泳、骑行、瑜伽等,都能够增加血脂的代谢效率,但是老年人注意要运动适度。如果是活动不便者,也可以进行简单的抗阻力锻炼。

    3.加强自我健康管理
    由于血脂升高是缓慢过程,早期常无任何症状,因此,常规体检能够及时发现血脂异常。

     

    对于20-40岁的成年人,至少每5 年测量1次血脂。

     

    40 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应该每年检测血脂。

     

    对于冠心病、脑卒中患者及高血压、高血糖、吸烟、肥胖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高危人群,最好每3-6个月测定1次血脂。


    4.积极有效的药物治疗

    他汀类药物是目前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降低胆固醇重要和有效的药物。


    这是一种胆固醇生物合成酶抑制剂,能够抑制肝脏胆固醇的合成,减少血液中坏胆固醇水平,稳定和逆转斑块,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贝特类、依哲麦布以及PCSK-9抑制剂也是目前临床上经常使用的控制血脂的药物。


    由于这些药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患者,应长期口服药物积极控制血脂水平,并定期检测,根据医生的建议调整药物剂量,而不能自行停药。


    几次静脉输液并不能疏通血管,真正能减少血管阻塞是按照医嘱按时服用口服药物,达到长期而稳定的效果。

     

     

    作者 | 佳玉 心血管外科

    责任编辑 | 毛十三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 那天,我带着一岁三个月大的宝宝,通过网络平台预约了关节科的潘医生。宝宝的手臂最近总脱臼,让我们非常担心。潘医生在详细询问了我的情况后,告诉我这很可能是桡骨小头半脱位,并解释了这种病症的特点和治疗方法。

    潘医生的专业让我感到安心,她不仅给出了详细的建议,还耐心地解答了我关于术后注意事项的各种疑问。她说,孩子现在应该避免用力牵拉手臂,尤其是在四岁之前,因为容易再次脱位。

    在潘医生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如何帮助孩子复位手臂,并且了解到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虽然孩子比较喜欢动,但潘医生告诉我,只要避免用力牵拉,孩子可以正常活动,不必过于担心。

    在与潘医生的交流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她的专业、耐心和关心。她没有因为我是远程患者就降低服务质量,反而更加细致地询问了我的需求,让我感到非常温暖。

    这次线上问诊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互联网医院带来的便利。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外出,我都可以随时向专业医生咨询,及时了解病情,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 桡骨骨折是儿童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尤其在桡骨远端骨折中尤为常见。对于儿童桡骨骨折的护理,家长朋友们需要了解以下注意事项。

    首先,定期复查是确保骨折愈合的关键。通常情况下,在儿童桡骨骨折复位后的第一周、第一个月和第三个月,医生会安排拍片复查,观察骨折恢复情况、是否有移位等。根据复查结果,医生会调整治疗方案,因此定期复查至关重要。

    其次,保证充足的休息对骨折恢复至关重要。过量运动可能会刺激患处,影响骨折愈合。因此,家长要避免让孩子进行过度活动,尤其是受伤的上肢。此外,儿童桡骨骨折患者在一年内不能负重,也不能提重物。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关节灵活性和骨折愈合。家长可以指导孩子进行适当的拉伸运动,但要避免过度运动造成二次伤害。

    在饮食方面,家长要保证孩子摄入充足的营养,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和富含胶原蛋白的食物,如猪蹄、鸡肉等,有助于骨折愈合。

    除了以上注意事项,家长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2. 按照医嘱使用石膏或夹板固定患处。

    3. 避免让孩子接触热水、蒸汽等高温环境。

    4. 出现红肿、疼痛等症状时,及时就医。

    总之,儿童桡骨骨折的治疗和护理需要家长和医生的共同努力。只要遵循医嘱,做好日常护理,孩子骨折愈合的可能性很大。

  • 与医生的温馨互动

    那是一个晴朗的下午,我带着7个月大的宝宝在客厅里玩耍。宝宝突然翻了个身,压到了胳膊,发出一声嘎嘣的响声。我顿时紧张起来,立刻抱起宝宝查看情况。

    我立刻拨通了京东互联网医院的电话,医生接听了我的电话。我详细描述了宝宝的情况,医生在电话那头耐心地询问了细节,并告诉我可能的情况。

    医生建议我带宝宝去医院进行检查。到了医院,医生仔细查看了宝宝的情况,并没有发现骨折或其他明显的异常。但医生告诉我,桡骨头半脱位这种问题拍片是看不出来的,需要医生手动查体。

    我听从了医生的建议,带宝宝去了医院。医生通过手动查体,确认了桡骨头半脱位的情况,并告诉我需要医生手法复位。医生告诉我,复位后宝宝应该就可以正常活动了。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带宝宝进行了复位。复位后,宝宝的手臂活动自如,不再哭泣。医生告诉我,这种情况一般不需要特别治疗,只需要注意不要再次发生类似情况即可。

    在此期间,医生一直保持着耐心和细致,给予我很多有用的建议。我深深感受到了医生的专业素养和对患者的关爱。这次经历让我对互联网医院和线上问诊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对医生这个职业充满了敬意。

  • 服务已开始,我感到有些紧张,但医生的声音很温和,让我安心了许多。

    医生提醒了我一些诊疗注意事项,然后开始询问我的病情。他询问了受伤的具体情况,包括时间、疼痛的位置和程度等。

    医生在仔细听了我描述的症状后,给出了初步的诊断——桡骨头半脱位。听到这个结果,我松了一口气,因为我知道这是一种相对常见的儿童伤病。

    医生建议进行手法复位,但我担心节假日医院急诊可能因为新冠而繁忙。医生告诉我,可以尝试自己复位,并建议我上网搜索相关视频学习。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尝试了复位,但似乎并不成功。医生鼓励我多尝试,如果实在不行,就只能去医院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了。

    最终,我带孩子去了医院,医生在确认了病情后,顺利地将孩子的手臂复位。我对医生的专业和耐心感到非常感激。

    医生的回复仅为建议;如您对该医生的服务满意,可在问诊记录中发起复诊;如需诊疗,请前往医院就诊。

    问诊已结束,服务已结束,后续如您有任何病情变化或不适,请及时上线咨询或线下医院就诊。

  • 桡骨小头半脱位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肘部损伤之一,多发于1-4岁儿童,其中3-4岁发病率最高,约占62.5%。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患病,且左侧比右侧更为常见。

    当宝宝出现桡骨小头半脱位时,家长需要了解其发病率以及病症是否可自行恢复,这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桡骨小头半脱位发生后,自然恢复的概率较低。早期可通过医生的帮助进行复位和锻炼,以促进病情恢复。例如,医生可以通过旋转宝宝的手臂,同时用拇指按压桡骨头,达到复位的目的。在复位过程中,家长应避免对宝宝的胳膊和手造成二次伤害。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骼逐渐发育成熟,桡骨小头半脱位有望自行恢复,无需其他治疗。

    然而,对于无法自行恢复的桡骨小头半脱位患者,家长切勿盲目等待疾病自行恢复,而应寻求医生的帮助,避免病情恶化。

    桡骨小头半脱位是一种关节疾病,患者应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以便尽早确诊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由于疾病复杂,早期确诊困难,且部分年龄较大的儿童,由于骨骼发育自行复位,因此,早期确诊和及时治疗尤为重要。

    在5岁以下的儿童中,桡骨小头半脱位发生后,宝宝可能会出现手臂无法抬起、疼痛难忍等症状。此时,可以通过中药治疗迅速复位,无需手术治疗。但对于病情严重或活动能力受限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最后,家长在桡骨小头半脱位发病率较高的年龄段,应注意避免宝宝患病。平时应加强对宝宝手臂的保护,避免过度牵拉和扭伤。

  • 桡骨小头半脱位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肘部损伤,尤其在2-4岁儿童中较为常见。这种损伤主要是由于桡骨头尚未发育完全,环状韧带较松弛,当受到强力牵拉时,容易发生半脱位。

    如何诊断桡骨小头半脱位?以下是一些关键要点:

    1. 常见于2-4岁儿童,有提拉手臂的受伤史。

    2. 患儿会出现肘部疼痛、不敢活动患肢等症状。

    3. 复位时无需麻醉,手法复位即可。

    4. 复位后需用三角巾悬吊一周。

    5. 注意避免提拉患儿手臂,防止复发。

    6. 5岁左右桡骨头长大,就不易脱出了。

    7. 桡骨小头脱位多为先天性,很少见。

    8. 桡骨小头脱位可尝试闭合复位。

    9. 复位后石膏固定4-6周。

    10. 桡骨小头脱位手术治疗需在3岁以后。

    11. 较大儿童桡骨小头脱位时可考虑桡骨小头切除术。

    此外,桡骨小头半脱位还需与肘关节软组织损伤、肱骨外髁骨折、桡骨小头骨折等相鉴别。

  • 在某一天的清晨,小明不小心摔倒了,右胳膊一用力就疼得哭起来。虽然能够轻微活动,但仍然感到疼痛难忍。于是,他的家长带着他来到了互联网医院进行线上问诊。

    经过医生的详细询问和观察,医生猜测可能是桡骨头半脱位,建议家长尝试自行复位。在医生的指导下,家长尝试了几次复位,但小明仍然感到疼痛不适。

    医生建议家长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但由于当地疫情严重,家长有些犹豫。医生耐心解释并给予建议,最终小明被送往医院确诊为骨折,并接受了进一步的治疗。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小明恢复得很好,虽然石膏捂着有些不适,但医生给予了专业的建议和指导,让家长放心照顾。

  • 桡骨头半脱位是一种常见的儿童骨科疾病,尤其在3-5岁儿童中较为常见。这是因为在此年龄段,桡骨头周围的韧带尚未发育完全,容易在受到突然的牵拉或扭伤时发生半脱位。

    桡骨头半脱位的主要症状包括:肘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在日常生活中,儿童在玩耍、奔跑或跌倒时,很容易发生桡骨头半脱位。

    针对桡骨头半脱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法复位和手术治疗。手法复位是治疗桡骨头半脱位的首选方法,由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操作。复位成功后,患者需进行适当的制动和固定,避免再次发生脱位。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尽量避免过度牵拉孩子的胳膊,以免造成桡骨头半脱位。此外,加强儿童肘关节的锻炼,提高关节的稳定性,也有助于预防桡骨头半脱位的发生。

    桡骨头半脱位患者应前往正规医院就诊,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在治疗期间,患者需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并注意肘部的休息和保养。

    桡骨头半脱位是一种常见的儿童骨科疾病,了解其病因、症状、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有助于家长及时发现并处理孩子的病情,避免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 那天,阳光明媚,我抱着我的六个月宝宝在公园里散步。突然,一阵风起,宝宝的小手臂被一阵力道拉扯了一下,我立刻听到了一声清脆的‘卡’响。宝宝并没有哭闹,反而还伸着手臂,想拿嘴里的玩具。我立刻紧张起来,担心宝宝的手臂会不会脱臼。

    回到家后,我立刻打开电脑,预约了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小儿骨科专家。医生非常耐心地询问了宝宝的情况,详细地了解了事发经过,并询问了我之前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我如实回答,医生则告诉我,这种情况桡骨小头半脱位的可能性比较大。

    医生建议我观察宝宝手臂的活动情况,并询问了我是否能看到宝宝自己举过头顶。我尝试着让宝宝自己平躺,然后让他自己伸直手臂,宝宝很轻松地就做到了。医生告诉我,如果宝宝能举过头顶,那么说明问题不大。

    我如释重负,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地了。医生还告诉我,平时要小心看护宝宝,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感谢医生的耐心解答和专业的指导,让我对宝宝的健康有了更多的信心。

  • 今天是个晴朗的周末,小明的手突然不愿意动了。妈妈担心极了,她想到了互联网医院,这可是个方便快捷的问诊方式。于是,妈妈在一家知名的互联网医院上留言,描述了小明的症状。

    不一会儿,一位负责的医生助理回复了妈妈。她耐心地询问了小明的情况,并告知妈妈,主任医生正在忙碌,但会尽快回复。妈妈感到很安心,觉得医生助理的服务态度很好。

    很快,主任医生给出了回复。他详细询问了小明手部不愿意动的情况,包括具体位置、是否有疼痛感等。经过一番询问,医生初步判断小明可能是桡骨小头半脱位了。听到这个诊断,妈妈虽然有些担忧,但医生的专业和耐心让她放心了许多。

    医生建议小明尽快去医院进行手法复位。妈妈询问了附近的医院,医生推荐了市区的新华医院和儿童医院,以及松江的第一人民医院。妈妈决定先联系一下第一人民医院,看看是否能够接诊。

    整个问诊过程中,医生的专业素养、耐心和细致让妈妈感到非常满意。她觉得,互联网医院让医疗咨询变得更加便捷,也让患者感受到了温暖和关爱。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