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随着大家对健康的越来越重视,很多人都已经很了解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这对于几年前的国人来说是一个很陌生的词汇,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关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相关知识,看一看你明白不明白。
一、低密度脂蛋白是怎么回事?
高脂血症大家都很了解,但是如果问你高脂血症都有哪几种类型,恐怕很多人都回答不上来了,高脂血症有以下几种类型常见的主要有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以及混合型高脂血症!而在这些高脂血症中,低密度脂蛋白的作用越来越被医学界所认知!因为很多实验和研究发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素和重要的罪魁祸首,所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很重要的风向标。
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血管会怎么样?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那么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但这并不是完全绝对的。如果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看成是血管堵塞的直接指标,恐怕有点儿太牵强,毕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动脉粥样化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也不是意味着只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就一定有血管堵塞。但可以理解的是,如果低密度脂透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那么也就意味着血管堵塞的风险大大增加,概率大大增加。
三、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应该怎么办?
既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以后风险很大,危险很高,那么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以后我们应该怎么办呢?降低血脂的方法主要就是管住嘴,迈开腿以及必要的药物治疗,如果我们不能控制饮食,减少胆固醇等引起高脂血症食物的摄入,那么降低血脂恐怕不能从源头上解决,如果我们不能改变生活方式进行适量运动,那么血脂的降低也只能仅仅只有药物,而且如果需要口服药物药物治疗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最有效最好的方法,没有之一。
所以一旦发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管住嘴迈开腿,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恐怕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关于低密度脂蛋白,你了解以上这些知识吗?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您。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人鱼线马甲线我都要,腰间的赘肉咔咔掉”,一夜之间,刘畊宏成为了各大平台最受欢迎的健身博主,不少网友化身为“刘畊宏男孩/女孩”,上至60大妈,下至几岁孩童,纷纷开始了居家隔离的健身项目。
暴汗运动带走了我们身上多余脂肪的同时,也让我们拥有了更加健康的体魄。
脂肪少了的好处不用多说,光一条降血脂,就能让我们的心脑血管更加通畅!
我们都知道血管是身体的公路系统,在传送血液的同时也将氧气、营养物质、代谢废物等运输至相应的部位,因此,一旦血管发生堵塞,产生的后果可以说十分严重。
可随着现代生活模式的改变,熬夜、应酬、加班仿佛已经成了常态,而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无一不损伤着我们体内的公路系统,让原本“通畅”渐渐“堵”了起来。
而人体的血管又有动脉、静脉之分,它们各自有不同的分工,发生堵塞的机制也各不相同。
血管内层的内膜由内皮细胞构成。当我们的动脉内皮受到损伤后,血液中的脂质成分就容易进入到管壁内部,在体内炎症反应的刺激下,逐渐形成了我们常说的动脉粥样硬化。
这时候的动脉就像长了水垢的水管,如果斑块表层比较稳定,那么会引起局部血流速度减慢,导致血供不足,例如当我们下肢出现严重动脉粥样斑块时,就容易出现下肢发凉、疼痛的情况;
可一旦斑块质地较脆,就容易发生破裂,释放出来的斑块内成分进入到血液中,并引起血管痉挛、血栓形成,最终导致我们的动脉发生堵塞,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心梗和脑梗。
而我们的静脉管壁比较薄,管腔大、血流慢,因此,静脉系统的血管堵塞更常见于血栓形成或脱落,例如对长期卧床的人来说,下肢静脉血栓便是十分常见的并发症。
当血管完全堵塞后,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发生相应部位的缺血、缺氧,一旦持续时间较长,就容易出现组织器官坏死的情况。
如果不凑巧的发生在心脏或大脑这种非常重要的器官,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
说了这么多,想必大家对血管堵塞也有了一定的认知。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得先知道哪些人的血管比较容易发生堵塞。
一般来说,临床上血管堵塞常见的高危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制动、血液高凝、血液瘀滞等等。
所以“三高”、“肥胖”和“血液系统疾病”的人群,都是血管堵塞的常“光顾”的对象。
而相对应的,预防血管堵塞的发生的方法,就藏在其中。
● 日常生活中积极的运动,控制好体重;
● 将血压、血脂和血糖调整在正常范围;
● 饮食上少吃油腻荤腥的食物,减少脂肪的摄入;
● 生活习惯上戒烟、戒酒等;
这些都是能预防血管堵塞的有效措施。
最后呢,在5月18日“全国血管健康日”到来之际,希望大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不要给血管堵塞“可乘之机”。
当然,如果不幸真的“堵”了,大家也不要太过惶恐,及时就医,方是上策;
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去判断到底是动脉系统出了问题还是静脉系统出了问题,然后再进行相应的处理。
还有一些已经有过血管堵塞的朋友,平时一定要规律用药、定期随访,对自己的健康负责,让血管保持通畅!
一、血管堵塞多少才可以诊断冠心病?
冠心病一般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诊断中,只有造影证实血管狭窄50%以上,才可以考虑冠心病!所以,如果造影证实了血管40%-50%左右,那么还不到冠心病诊断的50%的标准,也就不能称之为冠心病!
二、血管狭窄后是否严重看什么?
那么是不是40%-50%就不严重了呢?这个也不是,也需要看狭窄的部位和血管,比如左主干狭窄50%,那么就是非常严重的情况了!但如果是小分支狭窄50%,那么就无需特殊处理和关注!所以,血管狭窄部位很重要!其次就是看狭窄处是否稳定,如果狭窄处的斑块性质不稳定,那么也是会有急性心血管事件的,但如果狭窄部位稳定,狭窄再严重一点也会比较安全!
三、发现这些狭窄后怎么办?
一旦发现冠脉狭窄,那么需要做的有很多,但主要是冠心病的二级预防!具体是对已经发生冠心病和其它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的患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目的是改善症状、防止病情进展、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病残率,同时防止疾病的复发。需要做的主要是,抗血小板聚集和他汀药物是需要口服的,他汀类药物,即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药,是目前最有效的降脂药物,不仅能强效地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而且能一定程度上降低三酰甘油,还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所以他汀类药物也可以称为较全面的调脂药。另外控制好血压血糖和血脂,也是很重要!再者戒除吸烟喝酒等不良习惯,也可以避免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发现狭窄后也不需要非常担心,毕竟40%-50%对于64岁的年龄来说,也是新陈代谢和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
看懂了吗?亲!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您!
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李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身体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大家对高血脂这种疾病的了解比较多。其实,高血脂还有一个与其名称相似的疾病,那就是高脂血。
这两种疾病虽然有一字之差,但是在症状表现上有很多不同点,如果大家不加以区分的话,将会很容易混淆了这两种病。那么该如何区分高脂血和高血脂。
高血脂与高脂血可通过血脂测试进行区分
一般测血脂包括四项: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前三项高于正常值,后一项低于正常值时,对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影响较大,促使其发病、恶化、致死、致残。
“高血脂”和“高脂血”这两个词其实都是一种误称
因为上述4种脂类,并不都是“高有害”,对于HDL-C而言,是高有利,低有弊,所以应更其名为“血脂异常”,而“降血脂药”也称为“调脂药”。这样就合情理了。
胆固醇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是人体必不可少的活性物质之一,但异常时易促成动脉粥样硬化。胆固醇类脂质沉积于血管壁,形成粥样斑块,加上血流动力学影响,细胞因子作用,使斑块破溃,致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发生脑梗塞、心肌梗死,可以致命、致残。
调脂治疗首先要使LDL-C降低,降低程度因人而异
LDL-C小于或等于3.64毫摩尔为正常。如果有冠心病、糖尿病,则要求小于2.6毫摩尔才算达标。TG增高和HDL-C降低,常见于糖尿病、肥胖者,也是冠心病的易患因素。国际上许多大规模试验已证实,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有一级预防、二级预防的作用,且安全;但长期用药,易出现肌无力。
肌痛时应测血清酶;如有肌溶现象,要及时停药。用药时要认真阅读药物说明书。对于轻度血脂异常者,控制饮食,增加体育活动,戒烟节酒,这些生活方式的改善也能奏效。
看了专家的介绍,相信大家已经明白了区分高脂血和高血脂的方法,建议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注意预防,因为不管是高脂血还是高血脂,在当今社会的发病率非常的高,如果不加注意,不管男女老少,都会患病。
“鸡蛋的蛋黄胆固醇含量比较高,所以网络上有很多传言认为心血管疾病患者不能吃蛋黄,这可信吗?”
发出这个疑问的是我的一个朋友,他在网上看到有一些观点认为蛋黄的胆固醇高,因此不适合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食用。他父亲得了冠心病,但是每天都吃2个鸡蛋,怎么劝都劝不动,他因此特别担心这样会加速冠心病的进展,所以才问了我上面的问题。
蛋黄的胆固醇含量高不假,但是是不是这就意味着心血管疾病患者就不能吃了呢?
1.人们对鸡蛋的恐惧,来源于一个关于兔子的实验:
在1913年的时候,俄罗斯的一个病理学家做了一项关于兔子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他每天给兔子喂食很多的胆固醇,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发现这些兔子的血管普遍都出现了动脉粥样化的情况,由此得出结论吃鸡蛋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在1937年的时候,有生物学家提出,如果在吃鸡蛋的时候不吃蛋黄,就可以防止胆固醇升高,并且还能远离心血管疾病。
一个叫做安塞•基斯的科学家本来也支持膳食胆固醇学说,但是他自己做的研究却发现了一个矛盾的现象,即无论给参加试验的人员吃多少的胆固醇,甚至是每天吃2000mg(相当于15个鸡蛋的胆固醇含量)的超量胆固醇,这些参与者的胆固醇好像都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
瑞典的一个医生拿自己做实验,最开始的时候每天吃一个鸡蛋,后来改成一天吃8个鸡蛋,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血脂不但没有升高,反而还降低了!
兔子吃了很多的胆固醇以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有明显的增加,那为何人吃了同样多的胆固醇,好像变化并不大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后来有科学家考虑可能和兔子是食草动物有关!
我们都知道在自然的情况下,兔子吃到的胆固醇是很少的,长期的进化使得兔子没有调节胆固醇的能力。但是人类就不一样了,每天本身就会制造1000~2000mg的胆固醇,这个是人体胆固醇的最主要的来源,而从食物中摄取的胆固醇的比例大概在20%左右。
与此同时,人类的食物中本身就含有比较多的胆固醇,长期的进化使得人体具有调节胆固醇的能力。对于这句话,可能都不太理解,这里我来解释一下。如果你吃的胆固醇多了以后,那人体合成的胆固醇就会减少;相反,当你吃的胆固醇少的时候,人体制造的胆固醇就会多一些。
2.吃蛋黄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吗?每天吃多少鸡蛋合适?
可能大家的潜意识认为人吃了多少东西就吸收多少,事实上并非如此!人不是杯子,不是说你往里面倒多少东西,杯子里就有多少东西,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和摄入的营养物质之间并不一定成正比。
上面已经说了,人体本身是具有调节胆固醇的能力的。大家估计都知道这个事实,即使有些人虽然饮食很清淡,但是血脂依然偏高,这个主要的原因是血脂的调节能力出了问题。
人体血脂的最主要来源是肝脏合成,其次才是从食物中摄取,如果每天摄入的胆固醇不是特别高的话,那对血脂的影响是很小的。换句话说,适当吃点蛋黄也不会引起血脂升高,更不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不过需要注意,虽然人体对胆固醇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但是如果超过了这个调节能力,胆固醇依然会升高,胆固醇高了以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会增加。也就是说,蛋黄的太多,超出了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就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美国
在之前的《美国人饮食指南》中提出了每天摄入的胆固醇不超过300mg的建议,不过后来的很多实验研究证实了从食物中摄入的胆固醇对人体血液中胆固醇的水平的影响是很小的,因此在2015年的时候美国卫生部和美国膳食指南咨询委员会就取消了每天300mg胆固醇摄入量的建议。
实际上与人体胆固醇最相关的食物成分是饱和脂肪酸,根据膳食指南的建议,每天摄入的饱和脂肪酸不能超过总热量的10%。对于一个70kg的成年人来说,如果每天进行中等的活动量,那每天摄入的能量在2000kcal左右,通过饱和脂肪酸获得的能量是2000×10%=200kcal。
1g的饱和脂肪酸产生的热量是9kcal,那每天摄入的饱和脂肪酸不超过200/9,近似等于22g。一个鸡蛋含有的饱和脂肪酸大概是1.6g,所以每天最多摄入的鸡蛋数量是22/1.6,近似等于13个鸡蛋。换句话说,你每天不吃别的饱和脂肪酸(比如动物油、椰子油、棕榈油等),每天最多能吃13个鸡蛋。
肾脏
不过话说回来,吃的鸡蛋太多,即便不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但是也不太合理。人体胃肠道的吸收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超出了一定的量以后,那就不再吸收了,这对食物来说是一种浪费。与此同时,鸡蛋中蛋白质的含量比较高,吃的太多以后,会增加肝脏和肾脏的负担。虽然单个鸡蛋中的能量不高,但是吃多了以后会使人摄入的热量增加,这会增加肥胖的概率。
每天吃多少鸡蛋并没有固定的答案,需要结合个人的情况而定。根据我国的膳食指南,在饮食正常的情况下,每周不要吃超过7个鸡蛋。对于特殊情况者标准也不太一样,老年人可以每天吃1~2个鸡蛋、重体力劳动者和青少年以及儿童每天可以吃2~3个鸡蛋、慢性病(如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患者每周可以吃2~4个鸡蛋。
早在几年前,高血脂就被人们称之为中老年人的专利病,但如今,高血脂的人群越来越广泛,更多的年轻人的血脂都在悄悄升高。高血脂看似对身体没有太大影响,但超标到一定的数值后就会造成心脑血管疾病突发。
血脂升高的因素一般都是来自饮食,在高血脂的各大元凶中蛋黄是最被人们熟知的。蛋黄虽然营养丰富,但蛋黄含有的胆固醇是数一数二的,一颗蛋黄中胆固醇含量为15毫克,喜欢吃蛋黄或蛋黄制品就会造成血液中的胆固醇超标。
但高血脂的元凶可不止蛋黄,医生指出:这3物吃一餐等于喝一桶油
1、猪肝
猪肝是常常出现在我们餐桌的肉类,它营养丰富可补充铁元素,但它含有的胆固醇含量也不低。猪肝等内脏食物被称为三高疾病的元凶,经常食用的情况下就会造成血脂变稠,形成血栓堵塞血管。
2、红烧肉
在众多中老年人中,大多数都喜欢吃香喷喷的红烧肉喝酒下饭,虽然满足的胃口,但是血脂却在悄悄升高。食用过量的情况就会造成脂肪超出身体代谢,那么就容易造成血脂浓度升高,引起血管堵塞。
3、炖肉
啤酒焖鸭,香菇鸡,焖猪蹄等经过炖焖等肉类是引起血脂升高的来源之一,患上高血脂的人可不能多吃。这类食物经过炖焖后会有大量的油脂产生,经常食用就会引起脂肪堆积造成血脂浓度升高,血液会越来越浓。
高血脂不是小病,以下危害要重视:
1、形成血栓,堵塞血管
2、血管变硬,动脉硬化
3、血糖,血压同时升高
4、引起冠心病,心绞痛
5、引起脑梗,造成瘫痪
6、引起糖尿病,肾衰竭
7、引起心肌梗死
血脂升高危害大,该如何降血脂?
1、给血管洗洗澡
血脂浓度越来越浓,血管的压力也会变大,血管会同时被血脂和血栓堵塞。高血脂人群除了对饮食忌口外,要每天吃几口养护血管的营养物,给血管洗洗澡。
2、饮食管控
血脂高的人要做好饮食忌口,不能吃高脂肪的肥肉油炸食物,不能吃高胆固醇的内脏食物,也不能吃高糖的甜品蛋糕等。饮食要清淡营养,多吃维生素丰富的蔬菜瓜果。
3、保持运动
高血脂一般都喜欢找上一些吃了不运动身体肥胖的人群,因此,进行运动非常必要。运动时大量出汗能燃烧体内脂肪,促进血液循坏,避免血栓形成堵塞血管。运动时多选择轻量运动,不可过于剧烈。
低密度脂蛋白,是血脂血浆脂蛋白的其中一类。人体血液中有4类脂肪,胆固醇、中性脂肪、游离脂肪酸和磷脂类。低密度脂蛋白是由中密度脂蛋白在肝脏内转化而来,肝脏也可以直接合成,分泌少量。
低密度脂蛋白(LDL)是血浆中胆固醇含量最多的一种脂蛋白。大约胆固醇的含量在一半以上,65%的血浆胆固醇存在于低密度脂蛋白中,是所有血浆脂蛋白中首要的致动脉硬化性脂蛋白,所以,被称之为”坏的胆固醇”。
“低,低点好;高,高点好”这是我们医生常说的一句话,也许你有点不明白,其实它所说的就是血脂四项中的两项:低指的是低密度脂蛋白,高则是高密度脂蛋白。
那么为什么我们说高密度脂蛋白高点好,低密度脂蛋白低点好呢?
按我们正常对检验报告单的理解,只要不高不低,在标准范围内最好,可是到了血脂四项的检查结果的时候,我们往往看到的结果却是低密度脂蛋白低点好,高密度脂蛋白高点好!
高密度脂蛋白(HDL)其实由胆固醇(C)、磷脂、载脂蛋白和少量脂肪酸组成,但是临床上测定时候,测定血液中HDL—C就是HDL水平!正常值单位在1.16-1.55mmol/L。但其并不是说说高了不好,而是高点好更好,因为高密度脂蛋白可以把血液中多余的脂肪类物质运输至肝脏中分解,从而达到降低血脂的作用,高密度脂蛋白就像是运货车,坐力越大越有利于血脂的控制,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有很大的作用。
相反,低密度脂蛋白低点好,它也是运货车,那可能你就想,运货车那不是越多越好吗?那可不是,运货也得看你从哪里送往哪里,方向不对,适得其反,而低密度脂蛋白就是这样的,把肝脏中脂肪类物质运到细胞中去,供细胞利用的,这时候如果把过多的脂肪类组织送细胞,会影响细胞正常形态,而且最主要的是运输脂肪过程是在血液血管中进行的,太多车,容易拥堵,导致沉积使得血管变厚,容易形成斑块,会提高动脉粥样硬化风险,最后可能引起冠心病、脑卒中等严重性疾病。所以低密度脂蛋白也被称为“坏”胆固醇!
目前,市场上大多数降低血脂的药物,都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药物,对于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药物比较少!
冠心病是各种原因导致的冠状动脉血管狭窄或者闭塞,进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的一种疾病。冠心病一般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
冠心病的范围可能更广泛,还包括炎症、栓塞等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世界卫生组织将冠心病分为5大类:无症状心肌缺血(隐匿性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脏病)和猝死5种临床类型。
临床中常常分为稳定性冠心病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无论是大血管还是小血管,只要是血管引起了心肌缺血,都可以称之为冠心病,但冠心病有轻有重,和患者病变的血管关系密切。那么如果有病变的是小血管,我们该怎么办呢?
一、有症状!
无论是大血管还是小血管,都可以造成患者的冠心病症状,因体力活动、情绪激动等诱发,突感心前区疼痛,多为发作性绞痛或压榨痛,也可为憋闷感。如果患者的症状持续,那么即便是小血管,也是需要进行有效地治疗,以便改善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
二、有危险!
很多人想当然的认为大血管病变就比小血管病变严重,其实一般情况下都是这样。但如果患者的小血管供应的心肌非常重要,那么同样会有危及生命的情况发生,此时的小血管同样也会有恶性心律失常、猝死等风险的发生,也需要额外注意。
三、有心脏扩大!
大血管更容易导致心衰,导致心脏扩大等并发症,而小血管即便小,按道理来讲也会出现这些并发症。所以如果有心脏扩大,影响心功能的情况下,小血管也是需要干预的。
四、不需要干预!
有的血管特别的小,患者也没有症状,也没有相关风险,更没有引起和导致心脏扩大,这类患者的小血管病变,是可以不进行干预的。
亲,看懂了吗?血管大小有别,但并不意味着小血管就不需要处理。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您!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李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身体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随着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样造成的后果是一些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增加,而且这类疾病有年轻化的趋势。在这些慢性病之中,比较常见的就是高血压。
得了这种疾病以后,由于目前无法治愈,所以需要终生服药,而且很多人都被告知需要戒烟酒,所以不少人对高血压是愤恨的。虽然大家都对高血压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高血压的形成过程,为了让大家理解,我来分享一下相关知识。
维持血压需要什么条件?
血压顾名思义就是流动的血液对血管侧壁的压力,这里强调是流动的血液,否则抛开这个谈血压是不合适的。既然血压是指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那毫无疑问,不管如何血管内都要有一定的血液量,否则血液太少,压根就对血管壁没有产生作用力,自然也就谈不上血压。可能很多朋友不太理解,就拿水管来说吧,只有水管内有一定的水,水管才能维持一定的形状,水才能对内侧壁产生压力。
其次是心脏要射血,因为只有心脏射血血液才能够流动,血压维持到一定程度,人体才能正常工作。
最后维持血压就需要一定的外周血管阻力,可能大家对这个不太理解,其实血管阻力和血管的内径有很大关系,当血管收缩的时候,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升高。当血管阻力减少,外周血管舒张,血液流向别的地方,血压降低。
高血压是如何形成的?
其实就目前通过上面的一些来说,对于高血压的病因还不是特别明确,但是对高血压的研究也是一直在进行,所以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通过我对上述血压的解释,我相信大家应该能够掌握这些知识。高血压的未必是需要有充足的血液量,但是只要心脏还能正常射血,那血压就有可能会升高。
无论是原发性高血压还是说继发性高血压,具体的形成机制都和上述的机制有关,比如交感神经兴奋、经常吃咸食、血管收缩、分泌某些激素等。
就拿吃咸食来说吧,长期的这种行为会使自己的口味变重,这个时候就需要吃更咸的食物来满足自己的味蕾。这些吃进去的食盐会进入血管内,使血管内的渗透压增加,而根据高中学习的渗透压理论,液体是从低渗透压向高渗透压移动,这个时候血管外的水分就会进入到血液内。由于血管的容积就那样大,这个时候进来的水多了,自然血压也容易升高。经常吃的太咸也会使人体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增加,而这种激素中的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都有一定的升压作用,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血压升高。
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人们也越来越重视身体的健康。特别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可能比以前的人们更重视保健和养生。随着网络信息爆炸化,网上也会有很多科普文章对慢性病进行科普和介绍。
这些文章经常会提到的一个观点就是:血液粘稠度高会形成血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我认识的一个王先生就是在体检的时候查出来血粘度增高,他听说阿司匹林可以降低血液粘度,预防血栓形成, 所以就来询问我。那么血液粘度高就要吃阿司匹林吗?
血液粘度高就要吃阿司匹林吗?
不一定,原因如下:
1)血液粘度高并不一定会发生血栓
血栓形成是一种多因素参予复杂生理化过程,血管的促凝和纤溶是一种平衡状态。目前认为外面常说的血栓形成大多是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及表面损伤后,血管内膜下基底胶原、微纤维暴露,引起血小板粘附、聚集并激活凝血系统,在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患者凝血活性增强,纤溶活力下降。也就是说想要血栓形成,血液粘度高是一方面,还需要出现血管表面的损伤导致的动脉斑块形成。
如果是光滑完整的血管,即使血液粘度增高也不会发生血栓。而且在医学上血液粘度还跟很多因素有关,不仅仅是血栓,比如脱水、高脂血症、纤维蛋白原异常、血细胞升高等,都会导致血液粘度增高。如果体检前一天出汗较多,喝水较少,也是可能会因为血液浓缩而血粘度增高。所以单单只看这一个项目是不能判断血栓风险的。还需要评估其他的高危因素,比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等。
2)阿司匹林并不能降低血液粘度
阿司匹林是脑血管疾病预防的药物之一,但是阿司匹林并不能降低血液粘稠度。阿司匹林预防心肌梗死、脑梗死等疾病的原因是因为它是一种血小板环氧酶抑制剂,可通过抑制 cox-1 从而抑制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进而转化为 TXA2的过程,降低血小板聚集的发生从而达到减少血栓形成的目的[2]。
简而言之就是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而防止血栓形成,并不能影响血液的粘稠度。所以血液粘度高吃阿司匹林也不对,而是应该找到血液粘度高的原因,再进行处理。
总结
人体是一个很复杂的结构,我们不能想当然地随意用药。如果体检发现问题,应该去专业的医生那里进行系统性的评估,再选择合适自己的预防和治疗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沈庆乐,张存琪,林闽溪,李培英,周建耀. 冠心病患者血栓前状态与血液粘度变化的临床意义[J]. 福建医药杂志,2000,03:36-37.
[2] 何依凡. 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的研究进展[J]. 健康之友,2018,14: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