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作者 | 李瑛
文章首发于 | 李瑛主任微博
有时候我也会抽时间和患者聊几句家常,那天听一位妈妈说:“哪里也不比家里安全”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家庭中的安全隐患其实是最不易被大家察觉的!
下面我列举一些家中往往被忽视掉的安全隐患,可能有80%—90%的家庭都没发觉这些危险的存在。
一、家里的各种门
①家里如果有孩子,尽量不要用玻璃门,玻璃门和玻璃橱柜很容易出现安全问题。
②建议在客厅给家里每个门都留一把备用钥匙,以免孩子在屋子里把自己反锁起来。
③如果门里放了有危险的东西,那就一定要锁起来。
好好检查下家里的门是否合适很关键!
二、厨房
厨房虽然不是孩子经常出入的地方,但里面有盛放开水的暖瓶、烧水的茶壶,玻璃制的杯子 ,一定要有密封盖,或是放到高出,以免意外洒出烫到孩子。
三、灶台和餐桌
①灶台有火有煤气天然气,相信大部分家长也会提起十二分精神!让孩子远离灶台,并且灶台周围所有调味品等都要放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
②餐桌上用固定的餐布代替移动的桌布,以防孩子拽动桌布时,桌上的东西掉落砸伤孩子。
四、卫生间
①放在卫生间和浴室中的消毒液、洗衣粉、剃须刀一定要锁好或者放到孩子够不到的地方。
②卫生间不建议用玻璃浴房,尤其家里有小孩子容易有危险。
③还有孩子对马桶非常感兴趣,所以我们用完马桶,一定要及时盖好。
五、孩子的活动居室
①每天都要对孩子活动的区域进行地毯式的搜索,用吸尘器把小的细的颗粒吸起来以免孩子误吸。
②居室物品的摆放也要慎重讲究,比较重的东西,比如电视、书籍放到柜子时,柜子要和墙体固定在一起,以免孩子在攀爬或拿东西的时候意外摔伤,有东西掉落砸伤孩子。
因此家里的细节安全预防无处不在,各位宝爸宝妈们一定要注意起来!赶紧按照上面的清单排查一下吧!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这个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关注!高度近视(600+)遗传可能性较大,特别是存在病理性近视时会遗传。而中低度近视则基本不会遗传,但要注意环境因素的影响。
现在随着80后,90后甚至00后的近视率越来越高,更多的人担心下一代也会成为四只眼。到底近视能不能遗传?不药不药博士查阅了一些文献,下面是总结: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近视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种共同作用是非常复杂的,就像肥胖一样,也有遗传因素,更有后天饮食和环境因素。
先说说遗传部分:
一种观点认为是眼球结构可以遗传,就是说爸妈一方近视,而孩子恰好遗传了相同的眼球结构,则孩子也可能有近视。
另一种观点认为是存在与近视有关的基因。文献中比较一致的结论是高度近视(600+)和遗传有很大关系。中度近视以下,是否与遗传有关则存在争议。已经确定有5个基因与高度近视相关。
高度近视中有一种病态近视成为病理性近视,这种疾病被确认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这种近视起发于5~10岁,其患病率约为1%~2%。进展很快,可继发眼底病变、青光眼、白内障等眼部问题。
再说说环境因素:
近视和近距离的工作,学习,阅读之间存在正相关。大学生的近视眼发病率已经达到70%。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不能排除家庭阅读氛围浓厚时,孩子的近视可能性增大的问题。这不属于遗传,但确实孩子的近视受到父母及家庭环境的影响。统计分析的结果也表明,那些父母视力都正常的孩子比父母高度近视者的孩子,患近视的可能性会降低!
综合以上分析,不药不药赞同这样的观点:高度近视(600+)遗传可能性较大,特别是存在病理性近视。而中低度近视则基本不会遗传,但要注意环境因素的影响。
如何保护眼睛?
可以经常做做眼保健操,主要是通过按摩眼部穴位,调整眼及头部的血液循环,调节肌肉,改善眼的疲劳,预防近视等眼部疾病的目的。
【不药博士】简介:滚吧!疾病!来吧!健康!关注不药博士,就是关注健康!健康生活,不生病,不吃药!
某一天,你发现孩子鼻音变重,鼻子下面挂着两条鼻涕虫,甚至冒出鼻涕泡,第一反应是孩子感冒了,于是你给孩子吃了感冒药,结果并没有什么明显的效果。
这时候,你是不是开始怀疑药效了?
先别着急,在吃药之前,你有没有好好判断一下是不是感冒呢?
出现鼻塞、流鼻涕的症状,除了感冒,还有可能是鼻炎。
感冒是一种最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症状表现为:打喷嚏、咳嗽、鼻塞、流鼻涕、发热等等。由病毒或者细菌感染引起,分为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
鼻炎是一种鼻腔炎性疾病,由病毒、细菌、理化因子以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引起的鼻腔黏膜炎症。症状表现为:鼻塞、鼻内干燥、痒感、流鼻涕等等,主要局限于鼻部。鼻炎又分为急性鼻炎、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变态反应性鼻炎、干燥性鼻炎等。
鼻炎和感冒的症状有些类似,一时之间可能区分不出,如果症状持续时间久,主要是鼻部不适,要警惕鼻炎。
天气转凉,稍不注意小孩子就发热了,家长第一想到的就是炎症,确实如此,但值得注意的是,有没有传染病的可能性。
在发热的同时,如果身体各处出现皮疹,要考虑是否出现了水痘。
如果是突然出现畏寒、高热,并且伴有头痛、全身酸痛、乏力体弱等症状,可能是流感。
如果急性发热伴有咽痛、咽峡部黏膜小疱疹和浅表溃疡,很可能患有疱疹性咽峡炎。
在发热同时有手、足、口以及臀部和肛周出现皮疹、溃疡,甚至伴有咳嗽、流涕、恶心呕吐、发疹等症状,要警惕手足口病。
怀疑有这些疾病时,不要犹豫,建议及时去定点医疗机构就诊。第一时间将小伙伴们隔离开,防止出现人传人的现象。
进入干燥、寒冷的冬季,大人的皮肤都会出现起皮、干燥等问题,小孩子的肌肤就更是如此。家长要时常多加注意,摸摸孩子的皮肤是否有变化。
如果孩子出现皮肤干燥、轻度脱皮的症状,这属于正常现象。
如果孩子皮肤摸上去有些许粗糙,少量脱皮,这种情况需要每天多涂抹润肤霜,减少洗澡次数,少用肥皂沐浴露。
要是孩子的皮肤很干,晚上不停地抓,在四肢和小屁股蛋留下一条条的抓痕。这属于干性湿疹,是一种皮肤病,需要去医院皮肤科就诊。
如果在小腿的胫前、手臂或者腰腹部出现脱皮,呈淡褐色鳞片状,要考虑是否为鱼鳞病。鱼鳞病是一种皮肤病,在冬季容易加重,这种情况需要配合医生的指导,每天使用尿素软膏和涂抹润肤霜。
一旦出现大量脱皮、发痒、发疹之类的症状,要及时去医院就诊,避免更严重的现象发生。
孩子沉迷于电子产品,除了会造成眼睛干涩痒,还会对心理造成影响,过分沉迷于虚拟世界,就会脱离真实世界。要远离电子产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毕竟,有些家长也沉迷于电子产品。
刚开始,可以限制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使用结束后,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公园散步,教孩子参与一些娱乐活动,比如打羽毛球、篮球、乒乓球、游泳、画画、跳舞、手工制作等,逐步培养孩子的兴趣,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平常多和孩子互动,用亲子活动替代电子产品,可以带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去了解自然,亲近自然,接触自然界的小动物,让孩子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依然能体会自然的物种多样性。
最关键的是,家长要以身作则,不然,孩子问起你,为什么要我远离,你却在玩手机,你怎么和他解释?
假期到了,空闲的时间比平时多,这段时间正好可以和孩子好好沟通交流,辅导孩子作业,记得辅导作业的时候千万要沉住气,不能青筋暴起。
及时了解孩子内心想法,促进亲子关系,形成有益的环境,岂不美哉?
祝愿大家拥有一个美好的假期!
癌症高居不治之症榜首,在我国,每年新发癌症患者将近400万,因癌症去世患者234万,且还在增高,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
早期癌症其实并不是那么可怕,早发现早治疗能避免很多遗憾发生!五项发病率最高的癌症和对应的防查方法,方法其实很简单,却被很多人忽视。
一,肺癌。
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最快,对人群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近50年来许多国家都报道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明显增高,男性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占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一位,女性发病率占第二位,死亡率占第二位。
筛查项目;低剂量螺旋CT,一年一次。
虽然,每年体检时都会拍X光胸片,但因为分辨率低,真等到查出肺癌常常已是晚期了。所以,对于肺癌高危人群,目前一般推荐低剂量螺旋CT,它的敏感度是常规X光片的4~10倍。
二,胃癌。
胃癌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各种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首位,胃癌发病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别,在我国的西北与东部沿海地区胃癌发病率比南方地区明显较高。好发年龄在50岁以上,男女发病率之比为2:1。由于饮食结构的改变、工作压力增大以及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等原因,使得胃癌呈现年轻化倾向。
筛查项目:胃镜检查和血清肿瘤标志物,1-2年一次。
三,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癌肿的增大而表现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泻、腹泻与便秘交替、局部腹痛等症状,晚期则出现贫血、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
筛查项目:结肠镜检查,愈创木脂粪便隐血试验(FOBT),3-5年一次
结直肠癌筛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肠镜检查。但很多人心理上抗拒肠镜,轻易错过了
早期发现癌症的好机会。据统计,50岁以上人群中,中国和美国目前结直肠癌筛查覆盖率分别为15%和60%,这就是我国直肠癌发现晚死亡率高的原因。
四,肝癌
肝癌是指发生于肝脏的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两种,一般多是原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是指发生在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的癌肿,该疾病是我国第四位的常见恶性肿瘤及第三位的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
筛查项目:肝脏超声检查和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测,1年一次
五,乳腺癌
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由乳房组织发展成的癌症。乳腺癌中99%发生在女性,男性仅占1%。 乳腺癌已成为当前社会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其病因尚未完全清楚,研究发现乳腺癌的发病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具有乳腺癌高危因素的女性容易患乳腺癌。
筛查项目:乳房X线钼靶检查和B超,1-2年一次。
一般说来,女性从40岁开始就应该开始定期做筛查,但如果你有以上高危人群情况之一,20岁以后就要引起警惕,早做筛查了。
作者 | 李瑛
文章首发于 | 李瑛主任微博
通常我们说的"传染病"和"感染病"不是一个概念。传染病具备非常强的传播能力,速度非常快,并且每一种传染源都有它特定的传播途径和特定的易感人群。
每一种病都有高发季节,有很多传染性很强的疾病都是在春季最为常见。
那么这时候疫苗的作用就得到了充分体现,接种一次传染病疫苗以后,就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是终身抵抗该类病毒的能力,并且不再感染该病原。
为什么说春季是传染病多发季?
惊蛰过后,万物复苏,同时这也包括蠢蠢欲动的"细菌"。再加上大家在室内度过一个冬天,春天来了公共场所人流涌动,在这种情况下,更加的容易使一些传染源在人群中传播。
春季是一个多风的季节,这不仅为我们带来了温暖的空气,同时也在为植物"播撒"种子,与此同时也会携带一些细菌和病毒。
手足口病
一般在天气特别炎热的夏天之后开始逐渐衰减,也就是说春季是他的多发季节。
猩红热
主要导致感染的原因是,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属于细菌感染,不是病毒感染。那么目前还没有针对性的疫苗可以注射,不过对于临床确诊并不复杂,确诊以后遵从医嘱,配合治疗。
其他的春季常见传染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发热伴皮疹。
有哪些常见的出疹性疾病呢?
麻疹和风疹;流行性的腮腺炎;水痘等。这些传染病的共同特点都是发烧。
孩子发烧,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来医院呢?
如果发烧期间出皮疹,那么一定要到医院门诊(发热伴皮疹的情况一定不能掉以轻心)。
在门诊中出现过这样两种状况,有的孩子打了疫苗依然感染了病菌,有的还没来得及打,却先感染了病毒。所以家长们要提高警惕,如果出现发烧伴皮疹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
春季传染病都会有体温升高的现象,只是需要额外观察皮疹的形态,其中"手足口病"的皮疹是非常典型的。
第一个典型:
手足口病会出现在手掌心和脚掌心,另外还有一些会出现在口腔和咽颊部。
第二个典型:
疹子的形态典型,主要有”四不”:不疼;不痒;不结痂;不留疤。
轻症自愈,警惕重症。
有许多家长会误认为,打了手足口疫苗以后就不会感染手足口病,其实不然,一旦感染重症手足口病需要马上送医院。
1.看热程
如果孩子确诊手足口病,且发烧三天以后还有高热,一定要带孩子到医院就诊。
2.看症状
如果孩子出现咳嗽、高热、精神状态萎靡,那么也建议及时医院就诊。
近些年发现有一些小月龄的孩子得"水痘"。因为水痘的疫苗一般是在一岁以后才接种的,病例却出现在了一岁以内。
因为水痘是层出不穷的反反复复的出现,孩子的皮肤很不舒服,主要的护理就是止痒,同时也可以外用一些预防感染的药膏,避免孩子抓破以后感染结痂。
皮肤护理的同时更应该注意的是"水痘肺炎",水痘引起来肺炎之后是"水痘脑炎"。比较小的孩子比较容易出现呼吸道的问题,大一点的孩子常出现脑膜刺激伴有的呕吐现象,所以家长一定要警惕这些严重的并发症。
猩红热
猩红热对小孩子来讲发病率并不是特别高,通常出现在学龄前期,发热不明显,有一个典型的症状就是"草莓舌"(舌头出现红肿形似草莓),如果在发病初期就能得到治疗的话,可以很好的抑制病情的加重。另外,猩红热会引起链球菌相关感染性的肾炎肾损伤,一般出现猩红热的孩子都要做尿常规的检查。
麻疹和风疹
随着我们疫苗的接种,在小孩子人群里并不多见,通常发病是在耳后部位开始,逐渐到全身。虽然孩子已经接种了该类疫苗,那些抵抗力比较差的孩子在春季也要多加注意。
近视眼这个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关注!
近视是屈光不正的一种
当眼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其聚焦在视网膜之前,这导致视网膜上不能形成清晰像,称为近视眼(myopia)。此时检查验光则会提示近视度数,例如通常称近视50度,记录为“-0.50D”。
在眼调节放松的状态下,外界的平行光进入眼内,其焦点正好落在视网膜上,则形成清晰像,此称为正视;若焦点无法落在视网膜上,则称为非正视,也就是屈光不正。
高度近视(600+)遗传可能性较大,特别是存在病理性近视时会遗传。而中低度近视则基本不会遗传,但要注意环境因素的影响。
现在随着80后,90后甚至00后的近视率越来越高,更多的人担心下一代也会成为四只眼。到底近视能不能遗传?不药博士查阅了一些文献,下面是总结: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近视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种共同作用是非常复杂的,就像肥胖一样,也有遗传因素,更有后天饮食和环境因素。
先说说遗传部分:
一种观点认为是眼球结构可以遗传,就是说爸妈一方近视,而孩子恰好遗传了相同的眼球结构,则孩子也可能有近视。
另一种观点认为是存在与近视有关的基因。文献中比较一致的结论是高度近视(600+)和遗传有很大关系。中度近视以下,是否与遗传有关则存在争议。已经确定有5个基因与高度近视相关。
高度近视中有一种病态近视成为病理性近视,这种疾病被确认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这种近视起发于5~10岁,其患病率约为1%~2%。进展很快,可继发眼底病变、青光眼、白内障等眼部问题。
再说说环境因素:
近视和近距离的工作,学习,阅读之间存在正相关。大学生的近视眼发病率已经达到70%。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不能排除家庭阅读氛围浓厚时,孩子的近视可能性增大的问题。这不属于遗传,但确实孩子的近视受到父母及家庭环境的影响。统计分析的结果也表明,那些父母视力都正常的孩子比父母高度近视者的孩子,患近视的可能性会降低!
综合以上分析,不药不药赞同这样的观点:高度近视(600+)遗传可能性较大,特别是存在病理性近视。而中低度近视则基本不会遗传,但要注意环境因素的影响。
欢迎关注不药博士!
最近几天,气温下降的厉害,让人倍感凉意。而伴随着冷空气而来的,可能还有种种疾病威胁。
妈妈们发现,家里宝宝出现了咳嗽、流涕等症状。在目前的情况下,大家不免有些担心害怕。
可妈妈们别忘了,疾病盯上的可不仅仅只是孩子,家中老人同样也需特别关注。
就拿流感来说,重症流感除了会发生在孩子身上,老人感染流感病毒后也较易发展为重症病例。如果不给予重视预防,便容易让病毒或疾病乘虚而入,对健康产生一定的危害。
带状疱疹,作为一种中老年人易发且可能易被忽略的疾病,尤其偏爱50岁以上的人群,给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扰。
有些人不清楚,带状疱疹是什么?
带状疱疹(俗称:缠腰龙、蛇缠腰、生蛇等)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皮肤病。
和流感一样,带状疱疹也有自己喜欢欺负的“对象”。
得了带状疱疹后,患者常常会感到疼痛难忍。急性期疼痛如灼烧、电击、刀刺般,可能更甚于分娩阵痛、类风湿关节炎、慢性癌痛等。
(图片来源于彩虹育儿公众号的读者留言,个别案例,症状因人而异)
除此之外,约9%~34%的带状疱疹患者会发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30%~50%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疼痛持续超过1年,部分甚至达10年或更长。
带状疱疹皮疹愈合后仍持续1个月及以上的疼痛即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也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带状疱疹的治疗目标是缓解急性期疼痛,缩短皮损持续时间,防止皮损扩散,预防或减轻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等并发症。
临床上,带状疱疹存在着误诊的情况。特别是带状疱疹前驱期无皮损仅有疼痛时诊断较困难。
发生在胸部——容易误诊为心绞痛;
发生在腹部——容易误诊为胆结石、胆囊炎、阑尾炎;
患者皮损不典型时——可能被误诊为其他皮肤病,如:接触性皮炎、虫咬性皮炎、脓疱疮等。
带状疱疹患者可能因为误诊错过24-72小时的有效治疗时间。
抗病毒药物治疗能有效缩短病程,加速皮疹愈合,减少病毒播散到内脏。
具体治疗应咨询专业医生。
带状疱疹治疗方法有限,接种疫苗是预防带状疱疹的有效手段,可以显著降低带状疱疹疾病负担。
对于子女来说,父母晚年身体健康,便是面对生活最大的底气。
最好不要等到父母患病才注意到他们的身体健康,父母等不起,我们也等不起。注意预防,及时行孝,善待自己的父母和家人,他们好了我们才能好。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18 年版)[J].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18(1): 1-5.
2.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带状疱疹专家共识工作组.带状疱疹中国专家共识.中华皮肤科杂志,2018,51(6):403-408.
3. Dworkin RH, et al.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herpes zoster. Clin Infect Dis. 2007 Jan 1;44 Suppl 1: S1-26.
4. Harpaz R, Ortega-Sanchez IR, Seward JF; 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Practices (ACIP),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Prevention of herpes zoster: recommendations of the 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Practices (ACIP). MMWR Recomm Rep. 2008 Jun;57(RR-5):1-30.
5. Katz, Joel & Melzack, R. (2011). The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 Development,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and usefulness of the long form, short form, and short form-2. Handbook of Pain Assessment. 45-66.
6.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共识编写专家组.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6; 22(3):161-167.
7. 权娅茹, 李长贵. 水痘和带状疱疹及其疫苗. 中国食品药品监管, 2019, 183(04):87-91.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有些家长无意间发现宝宝两边阴囊大小不一样,宝宝还小的时候可能还不是特别担心。当孩子几岁的时候还是两边不一样,便开始着急。
对于孩子隐睾的情况, 是否严重?为什么会出现隐睾?需不需要手术?
什么是隐睾?
隐睾是小儿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的畸形。是指一侧或双侧睾丸未能降至阴囊,停在下降路径中的任何一个部位,或睾丸在阴囊以外的位置,也可以包含睾丸缺失(有证据显示睾丸缺失患儿最初睾丸存在,但在发育过程中消失,其最大可能为精索扭转或血管意外)。
为什么会出现隐睾?
其实在胎儿早期,蛋蛋不是在阴囊里而是在肚子里,跟肾脏一样都在腹膜的后方,随着胎儿的发育,蛋蛋会逐渐沿着腹膜后向腹股沟再向阴囊下降。如果在胎儿发育过程中,睾丸的下降过程发生障碍,“抛锚”于下降途中,阴囊里找不到睾丸,就发生了隐睾症。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目前的说法有很多。比如孩子早产,这个下降过程还没完成就生出来了,这也是为什么早产的孩子隐睾发病率高的原因。再比如妈妈怀孕的年龄大了、太胖了、内分泌有问题等等。
隐睾在男性新生儿发病率为3%-4%,早产儿中发病率约为30%,是正常成熟儿的6倍左右。出生后睾丸仍有自行下降可能,一般在出生后3-6个月。1岁以后睾丸基本不会自行下降。1周岁时发生率为1%,成人约0.7%。单侧约占75%,双侧约占25%,右侧明显多于左侧。
隐睾有什么危害?
睾丸未降及其相关疾病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包括腹股沟疝、睾丸扭转、睾丸外伤、生育能力低下和睾丸癌。其中生育能力下降和睾丸癌最为严重。睾丸的生精过程受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对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
孩子出现隐睾需要手术吗?
宝宝在出生时多数下降不全的睾丸可在半年内自行下降。若睾丸仍下降不全,在 1 周岁前开始影响生育力。对于先天性睾丸下降不全,推荐手术治疗在 6 月龄后尽早进行,一定要在 2 周岁前完成。对于后来在儿童期出现睾丸上升的患儿,一般来说应当在发现后 6 个月内进行手术。
目的为保全患者生育能力,避免精神心理不良影响,减少性功能不正常情况,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通常建议在0-6个月时采取观察等待的方法,等待患儿隐睾自行下降;6个月-2岁时候优先采取内分泌治疗,促使睾酮升高以促进睾丸下移。如内分泌治疗失败,加以采取手术治疗即睾丸下降固定术,最佳的手术时间是18个月以内;对于青春期睾丸仍未下降的患儿,推荐行睾丸切除术,预防以后癌变。
这里要注意,睾丸回缩这种生理现象。
男性的睾丸有提睾肌,当受凉或者受到刺激后提睾肌就会收缩,睾丸会回缩到阴囊的上方。当我们在比较高的温度下或者洗热水澡时,观察阴囊内的睾丸是否会下降到阴囊内,如果能下降到阴囊内就是正常现象。睾丸回缩不代表有疾病,它只要不在腹股沟区就没有任何问题。睾丸在阴囊内,可以发挥睾丸的正常生精功能。当阴囊收缩时就会导致睾丸回缩,阴囊的收缩和舒张可以调节阴囊的温度,大家不要担心。
所以,如果发现睾丸不在阴囊内,不要着急,建议多次不同时间给予检查阴囊内是否有睾丸。当然,是不是要手术,以及选择什么样的手术,应该先去医院好好检查,交给专业的医生判断和处理。
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裕,所谓“饱暖思淫欲”,当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得到极大满足以后,就会有更多的精力以及时间去追求生存以外的东西,而排在首位的自然就是身体健康,虽然现在我们的医疗技术以及饮食水平都得到了提高,但是人们的健康指数却不增反减,人们生病的概率越来越高,除了一些常见疾病以外,还不断有新型疾病出现。
它们虽然都不会对生命健康产生太大的威胁,却会导致健康指数越来越低,甚至有很多人常年处于亚健康的状态,再加上经历了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人们的养生意识变得越来越强烈。
现在人们追求健康的方式主要包括,吃各种保养品,进行大量的身体锻炼,还有就是经常做身体检查,而且很多公司已经将体检当作公司福利,可是很多人在进行体检的时候,因为时间比较仓促,所以经常只做某几项比较快速的检查,忽略那些比较耗时的项目,可是这样非但得不到任何结果,而且还白花冤枉钱。
体质指数
体质指数又叫做BMI,是一种检测人体胖瘦程度以及身体健康指数的检查,一般是由体重的千克数除以身高的米数得出的结果,而正常情况下,体质指数应该保持在18.5-23之间,这也是身体健康的标准范围,可是近些年,因为生活以及工作模式的改变,导致很多人养成了各种各样不良的饮食习惯以及作息规律,使得过度肥胖的人越来越多,而一旦过度肥胖,不仅会对血管产生挤压,诱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而且会增加各器官的运行负担,加速身体衰老,所以体质指数在体检过程中不可忽略。
胸部检查
胸部检查就是通过X光对胸内部器官进行观察,而胸部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器官,那就是心脏以及肺部,心脏作为我们身体的发动机,它给血液循环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通过胸部检查能够有效判断心脏的活性以及健康状况;而肺部是我们主要的呼吸器官,我们体内各器官运行过程中都需要肺部提供大量的氧气,所以通过肺部检查能够及时掌握心肺功能。
尿常规检查
尿检是一个非常重要也比较耗时间的检查,所以很多人经常忽略。我们每天都需要喝大量的水,但是能被身体吸收利用的只有小部分,剩余的部分都要通过肾脏代谢排出体外,而尿常规检查不止能判断肾脏的健康状况,还可以对身体内部多个器官进行检查,因为小便中除了水分以外,还有身体各器官代谢产生的废物,所以这项检查非常关键。
血常规检查
我们体内遍布着大量的血管,它们都为血液循环保驾护航,而血液循环过程中给身体各处提供者温度,能量以及营养,所以能够通过血常规检查得出血液各项指标的高低,白细胞,红细胞的数量以及身体各器官的运行状况,自然也不可忽略。
腹部检查
我们腹部可以说是身体多个功能性器官的聚集地,比如肠胃,肝脏,肾脏以及女性的子宫卵巢,而通过腹部检查,能够有效地看到它们的运行情况,一旦出现任何问题,也都能过及时发现,并且尽早采取有效的缓解措施,将伤害降到最低。
电视剧中常常看到有人激动时呼吸急促,不得不掏出口喷剂缓解症状,一旦没带药呼吸就会越发困难,甚至面临生命危险……经过其他角色解释,原来这个人患了哮喘。
哮喘一定会喘吗?为什么有的人只是咳嗽,医生也说这不是感冒而是哮喘呢?
哮喘
哮喘又叫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的慢性气道疾病,主要特征就是气道会出现慢性炎症反应。
在临床上表现的症状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等。哮喘一般会在夜晚或者凌晨发作症状、加重病情,大多数患者都可以自行缓解或通过治疗缓解。
从发病机制上观察,哮喘是由于外界或人体内部存在的某种过敏原,所引起的支气管高度敏感性的疾病。
发病过程一般是由支气管对刺激物产生的过度敏感反应,导致支气管发生大范围的痉挛或者转变成狭窄状态,进而导致带有咆哮音的呼吸困难。
通常情况下,哮喘病的发病时间为数分钟到数小时不等,经过药物治疗逐渐好转。但是,严重情况的哮喘会持续数日,甚至数周,更有甚者,会在一天之内发病数次不止,令病患痛苦不已。
胸闷气短
当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的情况,患者必须起身端坐,平躺就会导致喘气声音变大,加重病情。
面对这种情况,静坐等十几分钟到几个小时之内症状会逐渐消退,病症就会得到缓解。
咳嗽咳痰
当支气管黏膜受到了刺激,便会出现咳嗽咳痰的症状。
患者先是受到刺激后干咳不已,随着病情加重,便会出现大量脓性分泌物,显现出咳痰症状,此时一定要多加注意,稍有不慎会加重窒息的风险。
疼痛无力
因为呼吸肌疲劳,病情严重的患者呼吸过程中会出现严重的胸部疼痛。
此外,部分幼儿和老人在病情严重阶段还会出现头晕头疼、发烧呕吐、无力嗜睡,甚至大小便失禁等症状。
影响哮喘的发病机制有很多,比如遗传因素、季节因素、年龄因素、环境因素等等。经研究,在父母患有哮喘的情况下,子女的哮喘病发病率的确会高一些。
但据调查发现,很多成人哮喘病症在儿童时期就会显现出来。所以当家长看到儿童出现咳嗽咳痰、胸闷气短等症状后,需及时找医生问诊,早发现、早治疗,就会将病症从小加以控制,将会极大降低成年后哮喘发病的概率。
此外,通过长期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与抗病能力,也会将哮喘得到控制。
因此,对于有哮喘遗传可能性的孩子,家长朋友们不需要过度忧虑,虽然哮喘病有一定的遗传性,但是做到及时预防,孩子也会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
很多人听到「激素」二字就将它与「危险」联系在了一起,认为激素的副作用有很多,对身体伤害很大,容易产生依赖,所以不能用激素治疗哮喘。
但是,哮喘本质是气道炎症,而糖皮质激素是治疗此病最有效的药物,经专家研究以及临床用药得出:激素吸入是目前治疗哮喘的首选疗法,而且通过激素吸入的方式,药物吸入量仅为0.1%,副作用极小。
因此,一定要对药物有正确的看待态度,理性用药,遵循医嘱。
感觉「治好了」能停药吗?
部分患者看到自己症状缓解后就不再继续用药,结果导致病情不断反复并出现了加重倾向。
因此,哮喘用药一定要遵循医嘱,按照病情评估、治疗和检测这三个步骤,循序渐进停药,切不可操之过急。
1. 不抽烟、不喝酒:香烟和酒精都会对咽喉部位产生刺激,进而导致咳嗽,严重会诱发哮喘发作,甚至加重病情。
2. 稳定情绪:减少出现生气、发火等情绪激动的情况。
3. 保持室内清洁:对居住的房屋、被单被罩、贴身衣物等定期清洗、及时更换。
4. 室内多通风:让室内空气流通,保持呼吸通畅,秋冬气节还可以放加湿器,避免空气过于干燥。
5. 佩戴口罩:外出尽量佩戴口罩,注意环境中的粉尘物质。
6. 运动:可以通过一些中低强度的运动,如慢跑、散步等,强身健体,增强身体抵抗力。
7. 定期检查:遵循医嘱,按照要求定期检查,及时了解病情并加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