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糖尿病(二)

糖尿病(二)
发表人:住院医师许炜

检查

1.血糖

是诊断糖尿病的惟一标准。有明显“三多一少”症状者,只要一次异常血糖值即可诊断。无症状者诊断糖尿病需要两次异常血糖值。可疑者需做 75g 葡萄糖耐量试验。

2.尿糖

常为阳性。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160~180 毫克/分升)时尿糖阳性。肾糖阈增高时即使血糖达到糖尿病诊断可呈阴性。因此,尿糖测定不作为诊断标准。

3.尿酮体

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时尿酮体阳性。

4.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

是葡萄糖与血红蛋白非酶促反应结合的产物,反应不可逆,HbA1c 水平稳定,可反映取血前 2 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判断血糖控制状态最有价值的指标。

5.糖化血清蛋白

是血糖与血清白蛋白非酶促反应结合的产物,反映取血前 1~3 周的平均血糖水平。

6.血清胰岛素和 C 肽水平

反映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2 型糖尿病早期或肥胖型血清胰岛素正常或增高,随着病情的发展,胰岛功能逐渐减退,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

7.血脂

糖尿病患者常见血脂异常,在血糖控制不良时尤为明显。表现为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

8.免疫指标

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和谷氨酸脱羧酶(GAD)抗体是 1 型糖尿病体液免疫异常的三项重要指标,其中以 GAD 抗体阳性率高,持续时间长,对 1 型糖尿病的诊断价值大。在 1 型糖尿病的一级亲属中也有一定的阳性率,有预测 1 型糖尿病的意义。

9.尿白蛋白排泄量,放免或酶联方法

可灵敏地检出尿白蛋白排出量,早期糖尿病肾病尿白蛋白轻度升高。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多少对糖尿病有一点了解的人都知道,糖尿病在临床上根据其严重程度是被分为1型和2型两种,而且越往后其症状越严重。专家介绍,糖尿病可以说是一种不治之症,一旦患上只能采取药物控制病情的方法。那么,糖尿病最严重之时,是什么情况呢?


    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多由于基因遗传缺陷导致,少数患者由病毒感染所导致。而2型糖尿病大部分由于成年后不良生活习惯导致,仅少数患者是由于遗传导致。

     


    众所周知,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类疾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不能正常产生而导致的代谢功能障碍性疾病,而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内产生胰岛素的功能并非完全丧失,因此可以通过药物注射或口服刺激体内胰岛素的分泌,部分患者治疗一段时间后胰岛素功能可以正常产生,部分患者需长期治疗。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的病因较为复杂,遗传因素、环境污染、饮食、肥胖、不良生活方式等等都是导致2型糖尿病的原因之一,目前该病的发病年龄集中在30岁以后,大部分患者发病期在30-55岁之间。


    糖尿病一般会伴随很多慢性并发症联合疾病,患者通常罹患糖尿病后身体会出现许多因糖尿病引起的合并症,如;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眼疾、心脑血管疾病等都是由糖尿病变转变而来,这些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其中糖尿病肾病是并发症中危害最大也是发病率最高的。

     


    糖尿病肾病是导致患者致死率最高的并发症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并发症最常见的一种,由于体内内分泌失调,胰岛素分泌不足,早期可导致糖尿病患者肾脏代谢困难形成肾小球肾炎,且由于患者自身代谢紊乱,肾病治疗存在一定困难,最终随着患者病情加重形成肾衰竭,因此在糖尿病患者发现自身罹患合并症时应及早就医。


    通过上文关于糖尿病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糖尿病若较为严重,是会引发肾衰竭的,因此,对于此病我们应积极重视。另外,专家提醒,患上糖尿病除了按时服药外,还应在饮食上注意糖分的摄取,且要每餐所吃的食物量要少一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糖尿病是一种全身代谢紊乱性疾病,由于糖尿病病人的胰岛素相对或绝对分泌不足,使机体不能适当地利用糖和储存糖,如此一来会使得糖尿病患者的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长此以往会导致肾缺氧,继而肾缺血最终使肾功能受损。近日,哈医大二院主任任野平教授向大家介绍了一些糖尿病性肾病治疗和预防方面的知识。

      糖尿病性肾病从轻到重分为五期。第一期和第二期时,病人没有什么异常感觉,仅少数病人有时会出现血压偏高的情况,有些患者是通过B超检查、CT等才发现肾脏增大的。从第三期开始,患者的尿液中会出现尿蛋白,持续有微量白蛋白排出,便说明患者的肾脏出现了问题。在第三期如果及时进行合理的治疗,肾病是有恢复可能的。如果病情再发展,进入了第四期临床肾病,病人会出现浮肿。而到了第五期便是肾功能衰竭期,病人出现尿毒症症状,情况便很差了。

      糖尿病性肾病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如果说最佳治疗方案,还是应以预防为主。任教授认为,如能在糖尿病性肾病的前三期发现,合理地使用一些药物,则可有效地逆转糖尿病肾病,使患者的肾功能恢复正常。因此,在早期对糖尿病肾病进行正确诊断并给予有效地干预治疗非常关键,如果一旦到了晚期,治疗效果便不是很理想了。

      任教授介绍说,糖尿病性肾病在治疗上,可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使用生黄芪、山药、当归及大黄等具有改善肾内血液循环、降低尿蛋白及肌酐作用的中药,在西医治疗的同时采用这些中药进行辅佐治疗,效果会更明显。对已出现水肿的患者,如果水肿明显可应用利尿剂。对于已进入尿毒症期的患者可采用透析疗法,包括腹膜透析及血液透析。

      关于糖尿病性肾病的饮食,目前主张在糖尿肾病的早期,即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豆制品摄入过多造成体内废物肌酐过量从而造成肾脏的分解负担,它是形成糖尿病性肾病的原因之一。三期以上的糖尿病性肾病患者,应当实施低蛋白饮食的方法,即每天每公斤体重进食0.6克优质蛋白为宜,但对于那些长期透析患者来说,由于营养缺乏较为严重,因此这时应该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

      糖尿病肾病的患者在胰岛素保证的前提下,可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以保证机体有足够的热量。除了蛋白质,糖尿病性肾病的患者还应该严格控制盐的摄入,正常人每人每天应摄入6克盐,糖尿病性肾病的患者应摄入4克盐以下。

      至于糖尿病患者口服药物方面,应选吸收快且对肾脏影响较小且不易引起低血糖反应的药物。目前,糖尿病性肾病的首选药物仍是胰岛素,因为及早使用胰岛素,可以延缓甚至防止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任教授特别强调,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因害怕使用胰岛素会产生依赖性而不愿意使用胰岛素,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但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性肾病患者,由于肾脏对胰岛素的降解明显减少,所以对这类病人在应用胰岛素时,要经常监测血糖,及时调整剂量,以免发生低血糖的情况。

  • 众所周知,糖尿病作为我国发病率居高不下的一种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朋友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要想治疗糖尿病就必须要了解糖尿病,首先也就应该了解糖尿病有几种类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其中最主要,发病率最多的两种吧!


    糖尿病根据发病的机理不同被分成四种类型,其中发病最多的是1型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

     

    以往通常被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10%,但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多起病急,“三多一少”症状比较明显,容易发生酮症,有些患者首次就诊时就表现为酮症酸中毒。其血糖水平波动较大,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很低。这一类型糖尿病患者一般需要依赖胰岛素治疗或对外源性胰岛素绝对依赖,必须用外源性胰岛素治疗,否则将会反复出现酮症酸中毒,甚至导致死亡。随着病情的发展,胰岛β细胞功进行行破坏,最终患者必须要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控制血糖水平和抑制酮体生成。


    2型糖尿病

     

     

    以往通常被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或成年发病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0%。多发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或老年人,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2型糖尿病患者多数起病比较缓慢,体型较肥胖,病情较轻,有口干、口渴等症状,也有不少人甚至无症状,较少出现酮症。

     

    在临床上,“三多”症状可以不明显,往往在体检时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被发现。多数患者在饮食控制及口服降糖药治疗后可稳定控制血糖。但有一些患者,尤其是糖尿病病史较长,大于20年的,形体消瘦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会出现胰岛素水平的低下,需要用外源性胰岛素控制血糖。


    此外还有少数病人患的是妊娠糖尿病或特殊型糖尿病。


    朋友们,大家是不是对于糖尿病的几种类型都有了大致的了解了呢?只有在了解了糖尿病的几种类型,才能了解它的环保机理,进而也才能通过这些,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治疗它。相信通过治疗,能够有效的控制糖尿病的发病率,大家也就能够生活得更加幸福、快乐。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糖尿病属于内分泌系统代谢疾病,被称为“百病之母”,会引起各种并发症。由于糖尿病的并发症多而且严重,所以要及时发现及时治疗,以减少一些并发症的发生。那么糖尿病的症状有哪些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了解一下糖尿病的症状。

    1.多食

    由于大量尿糖丢失,如每日失糖500克以上,机体处于半饥饿状态,能量缺乏需要补充引起食欲亢进,食量增加。同时又因高血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因而病人易产生饥饿感,食欲亢进,老有吃不饱的感觉,甚至每天吃五六次饭,主食达1~1.5公斤,副食也比正常人明显增多,还不能满足食欲。

    2.多饮

    由于多尿,水分丢失过多,发生细胞内脱水,刺激口渴中枢,出现烦渴多饮,饮水量和饮水次数都增多,以此补充水分。排尿越多,饮水也越多,形成正比关系。

    3.多尿

    尿量增多,每昼夜尿量达3000~5000毫升,最高可达10000毫升以上。排尿次数也增多,一二个小时就可能小便1次,有的病人甚至每昼夜可达30 余次。糖尿病人血糖浓度增高,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特别是肾小球滤出而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以致形成渗透性利尿,出现多尿。血糖越高,排出的尿糖越多,尿量也越多。

    4.消瘦

    体重减少,由于胰岛素不足,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使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速来补充能量和热量。其结果使体内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被大量消耗,再加上水分的丢失,病人体重减轻、形体消瘦,严重者体重可下降数十斤,以致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同样,病程时间越长,血糖越高;病情越重,消瘦也就越明显。

    以上“三多一少”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通过以上对糖尿病症状的了解,相信您对于糖尿病的严重性有了更加严肃地认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所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抽烟不喝酒等都是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

  •  

    超过80%的 II 型糖尿病与肥胖的人,都与缺乏运动有关。

    实际上,不论是行走还是剧烈运动,均能降低糖尿病发病的危险。一般情况下,运动强度越大,发生糖尿病的相对危险性就越低。每周一次的快走或骑车运动,就能显著改善空腹血糖水平的控制和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如果每天都进行规律的体育运动,糖尿病发病的相对危险性更能下降15%~60%。因此,提高身体活动水平,即运动锻炼,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重要基石之一。

    那么,和正常人相比,糖尿病人在运动前,要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呢?

    1 到医院做一次全面体检。

    检查项目包括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压、心电图、眼底、肾功能、心电图及心功能等等,看看有无心血管、神经以及其它方面的并发症。与医生共同讨论如何适当运动。

    2 你的脚,更加脆弱

    每次运动前细检查足部并选择合脚的鞋袜。要特别注意鞋底平整,不能有沙、石之类的异物。因为糖尿病的脚,比一般人的脚更加脆弱。

    3 随身携带“糖尿病急救卡片”

    卡片上应写上姓名、亲友联系方式,写明你是糖尿病病人。如果出现意外,便于他人采取急救措施及帮助联系患者家人。

    4 随身携带升糖食品

    如糖块、巧克力等,以备发生低血糖时急用。当然,这些产品有一些共同的缺点,就是天热,容易融化,升糖慢。京东商城有一款产品,叫“低糖卫士”,为国内知名糖尿病专家多年心血结晶,易吸收,升糖快,不融化,便于携带,效果极佳。

    5 结伴而行

    让同伴知道你是一位糖尿病病人,如果出现意外情况应如何处理。

    6 有下列七种情况者不宜进行体育锻炼

    (1)有急性并发症或急性感染;

    (2)有增殖性视网膜病变;

    (3)有严重神经精神病变;

    (4)有糖尿病足溃疡;

    (5)近期发生心肌梗死、脑中风、合并心功能不全、糖尿病肾病大量蛋白尿;

    (6)血压控制欠佳时

    (7)血糖控制很差或血糖波动较大时、常发生低血糖症状者。

    在国外,针对糖尿病人的运动,如何运动,多大的运动量,等等,是有专业的医生会给糖尿病人开具一段时间内的【运动处方】的,就像给病人开具 二甲双胍、瑞格列奈,或者胰岛素一样, 是作为糖尿病人诊疗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所以,在国外,糖尿病人是按照医生的【处方】去运动的。

  •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影响着全球数亿人的健康。在对抗糖尿病的战斗中,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是一种新型的降糖药物,它通过独特的作用机制,帮助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改善生活质量。那么,SGLT-2抑制剂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SGLT-2是什么。SGLT-2全称为“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主要存在于肾脏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肾脏重吸收葡萄糖的过程主要由SGLT-2介导。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较正常人群偏高,在此时,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也增加,从而使患者体内血糖水平更不稳定。

    这时,SGLT-2抑制剂就发挥了作用。SGLT-2抑制剂可以阻断SGLT-2的作用,降低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使更多的葡萄糖通过尿液排出体外,从而降低血糖水平。这种降糖机制与其他降糖药物(如胰岛素或二甲双胍)不同,它不依赖胰岛素的作用,也不会引起低血糖的副作用。

    另外,SGLT-2抑制剂还有一些额外的好处。首先,由于通过尿液排出的葡萄糖含有“热量”,所以使用SGLT-2抑制剂可以帮助患者减轻体重。其次,SGLT-2抑制剂可以降低血压。这是因为排尿量增加,体内的钠离子减少,从而降低了血压。最后,一些研究还发现,SGLT-2抑制剂对改善心血管疾病和肾脏疾病也有一定的效果。

    然而,SGLT-2抑制剂也并非没有副作用。由于其作用机制,可能会增加尿路感染和真菌感染的风险。此外,尽管SGLT-2抑制剂不会引起低血糖,但如果与其他可能引起低血糖的药物(如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联合使用,还是有可能发生低血糖的情况。

    总的来说,SGLT-2抑制剂通过独特的作用机制,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然而,任何药物都有其适应证和副作用的风险,使用时需遵医嘱,定期监测血糖和肾功能,以确保疗效和安全。

  • 糖尿病眼病,也被称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并发症中的一种。它是由于血糖控制不良,导致视网膜微血管病变,进而影响视力。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视力损失甚至失明。因此,对于得了糖尿病眼病该怎么办,我们需要有清晰的认识和应对策略。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糖尿病眼病的发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通常是随着糖尿病的病程逐渐发展的。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做好日常的血糖控制,这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眼病的关键。

    其次,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每年至少应进行一次眼底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迹象。如果出现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等症状,应立即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得了糖尿病眼病后,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目前,糖尿病眼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激光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激光治疗是通过烧灼病变的视网膜组织,阻止其进一步恶化。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注射药物,抑制异常血管的生长。手术治疗主要用于治疗严重的糖尿病眼病,如视网膜脱离或者玻璃体积血等。

    在治疗的同时,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保持规律的作息,充足的睡眠,健康的饮食,适量的运动,都有助于控制血糖,减少糖尿病眼病的发生和发展。

    最后,心理调适也是非常重要的。得了糖尿病眼病,可能会对患者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可能会有恐惧、焦虑、抑郁等情绪。这时,患者应积极面对,保持乐观的心态,同时,亲友的支持和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的来说,得了糖尿病眼病,我们要做好血糖控制,定期进行眼部检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良好的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糖尿病眼病,保护我们的视力。

  • 二甲双胍是一种常用的口服降血糖药物,用于治疗 2 型糖尿病。虽然二甲双胍是相对安全的药物,但可能引起一些副作用,包括胃肠道问题、食欲减退、乳酸酸中毒、肝功能异常、维生素 B12 缺乏等。

    1.胃肠道问题:

    如恶心、呕吐、腹泻、腹胀和胃灼热感,通常这些症状在开始治疗时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减轻或消失;

    2.食欲减退:

    部分患者在使用二甲双胍后可能会出现食欲减退,导致食量减少;

    3.乳酸酸中毒:

    二甲双胍使用过程中可能引发乳酸酸中毒,尽管这种情况相对罕见,但可能会在肾功能受损或药物滥用时发生。乳酸酸中毒可能导致肌肉痛、呼吸困难、心悸和意识丧失等症状,属于紧急情况,需要立即就医;

    4.肝功能异常:

    二甲双胍在个别患者中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尤其是在有肝疾病史或饮酒过量的人群中;

    5.维生素 B12 缺乏:

    长期使用二甲双胍可能导致维生素 B12 吸收不良,进而引发维生素 B12 缺乏。维生素 B12 缺乏可导致贫血、神经系统问题和记忆力下降等症状。如果正在使用二甲双胍并身体出现不适,应咨询医生,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提供适当的建议。

  • 二甲双胍与阿卡波糖都是糖尿病患者常用的降糖药物。那么,哪一种降血糖的速度更快呢?其实,药物并没有好与坏之分,但有“适合”与“不适合”的区别。这两种药物降糖的作用机理不同,很难去说哪种降血糖更快,患者应根据自身的血糖情况选择不同的药物。


    下面将与你一一细说二甲双胍与阿卡波糖,想必您看完后会心中有数吧。

     


    二甲双胍


    大多数人糖尿病人对二甲双胍都很熟悉,二甲双胍,是非常经典有效的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也是国际上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甚至一些1型糖尿病的患者,在一些情况下也可以服用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作用


    二甲双胍,主要是可以抑制肝糖原输出,同时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以及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它不需要依赖胰岛细胞功能,所以2型跟1型糖尿病均可用。


    主要适用人群


    二甲双胍适用于通过饮食或者运动调理不能很好控制血糖2型糖尿病患者,也适用于糖尿病前期、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等,尤其适用于体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


    二甲双胍可与其他口服抗糖尿病药物联合应用,也可以与胰岛素联合应用,减轻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波动。


    用法用量


    根据糖尿病治疗指南,二甲双胍的常规剂量可以为1g,2次/天。


    但具体用量,还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血糖、年龄、体重等具体情况来定。


    常见副作用


    胃肠道症状,表现为口干、口苦、金属胃、厌食、恶心、呕吐、腹泻,建议从小剂量开始,慢慢增加药物剂量,停药后不适症状往往可自行缓解。


    偶有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等。


    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也可导致维生素B12的吸收障碍,但极少引发贫血。


    严重的不良反应是容易诱发乳酸性酸中毒,尤其是在肝肾功能受损、心功能不全、缺氧的状态下。二甲双胍本身不会伤肝或伤肾,但肾功能不好的时候会影响药物的排泄,或会导致药物的蓄积或者乳酸酸中毒等问题,所以不太适合肾功能不全的情况。

     


    阿卡波糖


    阿卡波糖作用


    阿卡波糖片,也是糖尿病治疗的一线用药。主要是通过抑制小肠壁细胞和寡糖竞争,抑制酶的活性,从而延缓碳水化合物的降解,使肠道延缓对葡萄糖的吸收,降低餐后餐后血糖的升高。


    通俗点说,就是阿卡波糖能够抑制或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而一个人餐后血糖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其摄入的碳水化合物的量,也就是米饭、馒头等主食的摄入量。所以阿卡波糖主要是以降低餐后血糖为主。


    主要适用人群


    阿卡波糖片主要用于2型糖尿病餐后血糖升高者。


    用法用量


    用餐前即可正片吞服或与前几口食物一起咀嚼服用,一般一日3次,每次1片。具体用量还需听从医嘱。


    常与二甲双胍、胰岛素、磺脲类降糖药物合用。一般建议从小剂量开始服用,可以减轻肠道的副反应。


    常见副作用


    主要副作用是胃肠胀气、排气增多、肝酶升高、肠鸣音、皮疹或荨麻疹。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服用阿卡波糖后,患者出现了低血糖,不能通过进食碳水化合物来纠正,而是要喝甜饮料或者直接口服葡萄糖。


    综上所述,阿卡波糖与二甲双胍主要是降糖的作用机理不同,所以也很难说哪种降糖速度快,患者需要根据身体情况及血糖情况来进行选择,下面再具体来对比一下。


    阿卡波糖与二甲双胍


    作用机理


    二甲双胍:主要通过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和改善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而降低血糖。


    阿卡波糖:通过延缓糖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


    适合人群


    二甲双胍:适合于糖尿病伴有肥胖者。如空腹血糖升高或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同时升高的患者;肝肾功能较好而BMI又高的青壮年,建议用二甲双胍。


    阿卡波糖:适合于餐后血糖高的患者。如单纯性的餐后血糖升高;以淀粉类食物为主的人群,建议用阿卡波糖。

     

    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都是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的降糖药物,都属于一线药物,两者可以联合使用,并无好坏之分,也没有降糖速度的快与慢的区别。


    因为这两个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有所差异的,建议糖尿病患者根据自身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合的药物。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监测和综合管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定期复查是综合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糖尿病患者需要多久复查一次?又有哪些注意事项呢?下面就来为大家详细介绍。

    糖尿病患者的复查频次:

    1.血糖监测: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常规的血糖监测是非常重要的。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每天需要监测多次;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至少每周监测一次。血糖监测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血糖控制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过去2-3个月内血糖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糖尿病患者一般每3-6个月需要复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

    3.其他检查:除了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患者还需要定期检查血脂、血压、肾功能、眼底等,一般每半年到一年复查一次。

    定期复查是为了帮助自己更及时地掌握疾病情况和进展。同时,也需要注意日常饮食控制、加强运动、注意药物治疗、预防并发症和心理调适等,以更好地综合管理自己的病情。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