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传染病的的流行过程和特征

传染病的的流行过程和特征
发表人:主治医师王亚萍

随着新冠肺炎的出现和爆发,人们对传染病的发生、传播、诊断、预防、治疗越来越重视。

传染病不像其他疾病,由于它本身的一些特性,让人们提起传染病,都很畏惧。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传染源,可以是患者本人例如乙肝、艾滋病,也可以是动物,例如肾综合征出血热,传染源就是鼠类。

传播途径的种类很多,消化道、呼吸道、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等。

有的疾病只有一种传播途径,例如流感,主要是通过飞沫传播,有的疾病有多种传播途径,例如肾综合征出血热,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接触、虫媒、母婴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一般都是人。

传染病的特征,分为基本特征和临床特征。

基本特征,是几乎每个传染病都具有的特征,包括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等。

临床特征,1 根据疾病发展阶段分为,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复发与再燃、后遗症期。

2 常见症状和体征:发热,发疹。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2月20日,网传北京市西城区外国语附小某班级因发热学生较多,由线下转为居家线上教学4天,经媒体记者核实,该消息属实,学生发热原因为甲流。京东健康邀请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白澎,为我们答疑解惑:

     

    甲流感染和普通感冒,有什么区别?

     

    两者均属感冒,只是感染的病原体不同

     

    最近高感染率的甲流与普通感冒均属于感冒,区别在于病原体的不同,治疗手段也存在着差异。甲流是由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而普通感冒的病原体就比较复杂了,可能涉及鼻病毒、腺病毒、细菌等等。

     

    甲流和普通感冒的临床症状也不全一样

     

    从临床症状上来看,有相似之处,比如:发烧、咳嗽、咽痛等。但两者也存在细微差别,甲流多会引起高热(一般可能烧到39℃-40℃),全身症状也很重,可能还会伴有头痛、全身明显肌肉酸疼,还可能合并一些并发症,像肺炎,严重者可能出现呼吸衰竭,甚至会危及生命;而普通感冒大部分会出现低热,伴随流鼻涕、打喷嚏、咳嗽等。甲流的传染性比普通感冒更强些,人群扩散能力更大,这也解释了近期甲流大规模流行的现象。

     

    对症治疗,是甲流和普通流感的共性

     

    甲流和普通感冒,均是需要通过对症来完成治疗的。其中,甲流需要使用抗病毒的药品,如:磷酸奥司他韦(别名:达菲);而普通感冒,则不需要使用特殊抗病毒的药物。

     

    哪些人是甲流易感人群?

     

    免疫力低下或缺乏的人群更易感

     

    甲流的易感人群和新冠易感人群非常相似。像老人(特别是平时合并慢性疾病者)、儿童等,免疫功能也比较弱,特别容易感染甲流病毒,另外孕产妇也易感。自身免疫缺乏,指的是罹患艾滋病、长期使用激素的患者,也很难防止甲流的“侵犯”。

     

    近期如出现发烧、咳嗽等症状,该怎么办?甲流会流行多久?

     

    低热可以居家治疗,高热要高度重视

     

    如果只是单纯的低烧、低热、嗓子不舒服、流鼻涕,不一定非要去医院就诊,在家自服感冒药即可缓解症状,如感冒冲剂、连花清瘟。但体温超过38.5℃以上,且全身症状比较严重的,周身酸疼、头疼难忍的时候,还是要及时医院就诊,发热门诊是首选,可以先做些病原学检查,如是甲流感染,尽快使用上达菲等抗病毒药品是最好的。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降低并发症的风险,比如鼻窦炎、肺炎、支气管炎等,3-5天症状不好转甚至加重,建议不论是甲流还是普通感冒,都要快速去医院就诊。

     

    甲流大约会流行1个月

     

    历史医学文献的研究上,的确没有明确指出甲流的流行有个时间范围。但据我的临床经验,并综合流行的地域、人群的特点及季节等因素来看,一般甲流易在冬春季节发生,大约的流行时间会在1个月左右。

  •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患儿于出疹前1周至出疹后5 天均有病毒排出,它可以通过呼吸道传播,也可以通过口、鼻、眼的分泌物直接接触传播,传染性强。多见于幼儿,冬、春两季容易发病。孕妇在妊娠早期3个月内感染风疹病毒后,可以经过胎盘传染给胎儿,发生先天性风疹,出现心脏、眼、耳等器官畸形。、

     

     

    一、风疹疾病分类

     

    先天性风疹


    先天性风疹是孕妇在妊娠早期感染风疹病毒所致的先天性疾病,孕妇感染后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可导致死胎、流产或早产,但更多表现为各种畸形或多脏器损害如视网膜病变、先天性心脏病等。

     

    后天性风疹(获得性风疹)


    后天感染风疹病毒所致的疾病,潜伏期为14~21日,平均18日,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1~2天后开始出现皮疹、淋巴结肿大。

     

    二、风疹的病因

     

    目前多认为皮疹是由于风疹病毒引起的抗原抗体复合物,造成真皮上层的毛细血管炎所致。先天性风疹的发病机制还不太清楚,总的来说,主要是环境因素导致发病。此病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进行传播,好发于胎儿期、1~9岁的儿童以及成年男性,主要由接触传染以及孕妇感染诱发。

     

    病毒感染是风疹的主要病因。目前已知的是患者感染风疹后,由于风疹病毒引起的抗原抗体复合物造成真皮上层的毛细血管炎所致,先天性发病机制不明。


    三、风疹的诱发因素

     

    服用免疫抑制剂。多见于老人、儿童服用免疫抑制剂后,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接触风疹病毒后极易发生此病。艾滋病患者。艾滋病患者因为艾滋病病毒破坏体内免疫系统,导致其体内免疫力低下,容易引发风疹病毒感染。

     

     

    四、风疹的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胎儿期或半岁以上人群的易感性高,但由于免疫力随着年龄增长升高,故易患年龄在1~9岁之间,发病年龄以1~5岁为多,成人亦可发病。男性多于女性,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五、风疹的传播途径

     

    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病毒存在于患者及隐性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中,通过咳嗽、喷嚏及活动等方式,飞沫被易感者吸入而感染。亦可通过污染了患者粪便及尿的食具、衣物及生活用品等发生接触感染,通过胎盘及母乳亦可传播,以妊娠早期为最髙。

  • 作者:李春苗

    艾滋病毒有多种传播方式,患者在平时要了解更多这方面的知识。将对预防艾滋病非常有帮助。如果得了艾滋病,不要太担心。患者要注重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并及时治疗,一般来说,这种疾病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疗和控制。接下来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性是怎么传播艾滋病病毒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让我们了解一下艾滋病传播的条件,艾滋病性传播的情况是靠体液接触,间接接触的可能性很小,艾滋病可以通过血液和性交以及唾液传播,通常会更加注意其中的一些内容,艾滋病患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必须优先预防这种疾病。如果人们经常去一些公共场所或休闲场所和酒店等,他们需要注意一些卫生,以免引起感染,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私密处的卫生。

    感染艾滋病不应该太担心,我们平时必须更加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不要经常熬夜,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很重要,很多人认为只要用药物和手术来治疗它,保持良好饮食和生活习惯的重要性大于吃药的重要性。患者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饮食健康,吃一些服用营养的东西,避免使用刺激性的食物,平时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另外一定要在医生的建议下服用药物,以免造成药物过敏。

    综上所述就是关于性是怎么传播艾滋病病毒的详细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总之,艾滋病性传播的状况是需要接触体液,这可以通过戴避孕套来预防,效果相当好,但是我们必须注意防止避孕套损坏。除了性传播,也可以通过唾液和血液传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预防,这是该疾病的主要阶段。

  • 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他们习惯将东西码成直线、走路要顺着砖格走、不停地看手机、不断的洗手……他们往往被贴上“完美主义”标签。但事实上,如果一种行为或思想到了无法自控且不断重复,已经给身心造成负担、痛苦的程度,那就很有可能是疾病了!

     

     

    强迫症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精神障碍疾病,其实并不少见,但大众对他的认识还非常的有限,我们来一起看看强迫症有哪些特征吧:

     

    1、起病早。强迫症在青年群体中的患病率为老人的两倍,平均发病年龄为19-29岁,随着年龄的增加,患病率有所降低。

     

    2、病程长。一项对普通人群特定精神障碍知晓率的调查发现,强迫障碍知晓率是最低的,为11.5%,而强迫症是逐渐发展严重的,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患者的症状会逐渐消退,但仍有大约10%病人会进一步恶化。由于未认识直到发病,他们往往忍受了7-10年的痛苦才走进强迫症诊室。

     

    3、患病率。根据2019年全国精神疾病流行病调查发现,强迫症的终生患病率为2.4%左右,也就是说大约每40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患有强迫症,男女的患病比率相当。

     

    4、临床症状相似。强迫症主要分为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而在临床研究中又可分为几个亚型,如强迫洗涤、强迫检查、强迫计数、强迫仪式动作等等。尽管不同的文化、社会差异会影响强迫症的表现方式,但在全球范围内,其症状依然有高度的一致性。

     

     

    强迫症的共病

     

    强迫症从来不会“单独作案”,不管到哪儿都要带上一两个“同伙”,也就是强迫症的共病。约56%-83%的强迫障碍至少共患一种其他精神障碍,包括抑郁障碍、双相情感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社交恐怖障碍、神经性厌食症和贪食症、抽动障碍和一系列的强迫谱系障碍等都是强迫障碍常见的共患病。其中强迫症合并抑郁障碍占总数的48.8%,居强迫症合并疾病之首,而强迫症患者抑郁障碍的患病率是普通人群的8-10倍;强迫症的焦虑症状以精神焦虑为主,可以合并多种焦虑障碍,其中24%的强迫症患者合并有单纯恐怖症、社交恐怖症等;28%的强迫症患者合并有人格障碍,仅次于合并抑郁障碍,同时不少研究证实,强迫症与强迫型、回避型、偏执型等人格障碍有一定的关系,这些患者常常存在过分敏感、人际关系欠佳、情绪不稳、空虚感、过分追求完美、犹豫不决等特征[1]

     

     

    强迫症的疾病负担

     

    强迫症会使患者各个维度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的损害,包括主观健康感受、社会关系、工作能力、享受生活的能力等等。他们会因为疾病而无法继续正常工作、生活,甚至可能因此致残。不仅如此,强迫症还会给家庭成员造成重大的负担。社会活动的减少容易导致隔离感、压抑感的增加,而男性强迫症患者更易长期失业、接受经济援助。所以无论是患者还是家属,对于疾病千万不能讳疾忌医或有思想负担,早诊断,早治疗,对疾病会有一个较好的预后。

     

    参考文献
    [1] 贾艳滨,张璐.除了强迫症,可能还伴有……——强迫症共病浅谈[J].心理与健康,2017(03):78.
  • 你知道吗?其实在100多年前,肺癌还是一种比较罕见的的癌症,而如今当它一跃成为全世界最常见、死亡率最高的癌症时,也成为了全球性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所以无论是对疾病的预防,还是探索新的诊疗方法,对肺癌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疾病因素的研究都是尤为重要的。

     

     

    一、世界肺癌流行趋势

     

    在全球范围内的不同地区、不同人种中,肺癌都是主要的癌症发病和癌症死因之一。GLOBOCAN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世界肺癌新发例数为209.4万,死亡例数176.1万,居恶性肿瘤发病、死亡的第1位,其中男性肺癌新发例数为137.8万,占男性恶性肿瘤发病总数的14.5%,死亡118.8万例,居男性恶性肿瘤发病、死亡第1位;女性肺癌新发病例数为72.2万,占女性恶性肿瘤发病总数的8.4%,居女性恶行肿瘤发病第3位,死亡58万例,居女性恶性肿瘤死亡第2位。

     

     

    二、中国肺癌流行趋势

     

    根据2017发布的《中国恶性肿瘤学科发展报告》中显示,中国的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分别占全球的35.78%和37.56%,居世界首位,是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且仍在继续上升。而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数据统计来看,在性别上,男性的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显著高于女性;在地区上,城市地区肺癌的发病率、死亡率略高于农村地区,这可能与快速、不成熟的工业化以及城市中汽车的不断使用而引起的空气污染有关;在年龄上,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男性高发年龄段为75岁及以上人群,而女性为60岁以上。

     

    三、致病因素

     

    1、吸烟与二手烟

     

    肺癌的流行已被证实是全世界卷烟广泛成瘾的结果,烟草燃烧后可产生多环芳烃等50余种致癌物质,而这些致癌物质可导致DNA的损伤、突变,最终发展为肺癌。据估计,在世界范围内,每年男性中80%的肺癌病例和女性中50%的肺癌病例是由吸烟引起的。而我国是世界上男性吸烟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烟民总人数在3亿左右,暴露于二手烟的不吸烟人群数量估计在7.4亿左右,虽然女性吸烟率显著下降,但女性肺癌发病率仍高于大多数恶性肿瘤,主要就是由二手烟暴露所致。

     

     

    2、空气污染

     

    一项研究显示,在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预计超过一半的肺癌死亡患者可归因于环境中的细颗粒物。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二手烟草烟雾、甲醛等挥发性有机物、厨房油烟、室内燃料燃烧废气等,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肺癌的发病率会随着每天做饭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室外空气污染则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废气、交通废气等,早期的生态学研究发现,超过50%的肺癌发生在城市地区,与农村地区相比,最有可能是工业来源的污染空气和机动车尾气。

     

    3、职业暴露

     

    铝的产生、砷、石棉、双氯甲基醚、铍、镉、六价铬、焦炭和煤气化烟气、结晶硅石、镍、氡和烟灰,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确定的对肺有致癌作用的12种职业暴露因素。例如大量接触石棉会导致肺癌、间皮瘤,根据对接触石棉工人的癌症死亡率进行的研究显示,肺癌死亡率显着升高。

     

    此外,遗传因素、饮食不均衡、辐射暴露、精神心理因素等也会导致肺癌发病率的上升,发现、了解这些可以帮助我们从病因学角度预防肺癌,制定有效、实用的公共卫生政策,例如控制空气污染、限制吸烟的法律、对青少年进行禁烟教育,以此减少肺癌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弗雷迪B,雅克F,伊莎贝尔S,等。2018年全球癌症统计:全球185个国家36例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GLOBOCAN估计[J].CA癌症杂志,2018,68(6):394-424.
    [2]康姗,马毅,刘超,等.XRCC1基因多态性与非小细胞肺癌风险的结合[J].Int J Clin Exp Pathol,2015,8(4):4171-4176.
  • 氧气如何送达人体各处的?血管是怎么一点点堵住的?为何呼吸系统总受病菌侵犯…

     

    病菌入侵,呼吸系统如何守疆护土?

     

    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座城,那么呼吸系统就是守护城池的堡垒,它直面病毒、细菌等外敌的侵袭,一旦被攻破,流感、麻疹、水痘等传染病就会传播开来。

     

    为了抵御病菌,呼吸系统做出了哪些努力?《生命时报》带你看看流感病毒入侵人体全过程。

     

    审核专家

    航空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  窦志芳

     

    秋冬季节交替、气温转冷,潜伏在四处的病菌也倾巢而出,伺机攻破人体的防线。不小心“中招”的费先生躺在床上感叹:“我怎么又得流感了!”

     

     

    时间回溯到两天前,寒潮突然来袭,刚出家门的费先生打着哆嗦吸了口冷气。一些“运气不错”的病菌,顺着空气成功混进鼻腔,向呼吸道发起进攻。

     

     

    突破第一道封锁线:鼻毛

     

    病菌侵入人体、在通过鼻腔时,呼吸道的第一道防线——鼻毛会奋起反抗,挡住一部分病菌入侵。

     

     

    一些病原微生物侥幸越过这道关卡,抵达前方的气管。

     

     

    进攻第二道关卡:气管黏液

     

    气管遇到“入侵部队”,会发动上皮细胞分泌含有多种免疫球蛋白的黏液,同时摆动如麦浪一般的纤毛,将病原微生物、灰尘等牢牢粘住,拼命推出气管。

     

     

    随着第二道关卡守卫的努力,此时的费先生觉得嗓子痒痒的,咳出了一口痰。

     

     

    破坏第三道屏障:肺泡

     

    由于冷空气的刺激,纤毛的力气不如平时那样强大,部分漏网之鱼闯过气管,到达肺部。

     

    肺部派出肺泡里的“巨噬细胞”正面迎敌,但无奈寡不敌众,无法消灭数量庞大的病原微生物大军。

     

     

    在体内流窜作案

     

    最终,狡猾的病菌攻破了呼吸系统的免疫屏障,开始在咽部、气管、肺部的细胞内安家、繁殖,引发感染,造成费先生出现体温升高、咳嗽流涕、全身酸痛等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呼吸道气管的纤毛摆动是一个很重要的保护机制。人在受凉后,纤毛摆动速度会减慢、甚至脱落,气道分泌物增加,从而导致防御机制下降。因此,很多呼吸道疾病都是从受凉开始,尤其在秋冬季节,此类病症更易高发。

     

    广大人群对呼吸道传染病普遍易感,其中儿童、老年人、体弱者、营养不良或慢性疾病患者、过度劳累者等更容易患病。建议大家外出时及时增添衣物,重点护好头颈部、腰部和足部等寒气入口,不给病菌可乘之机。

  • 我们经常会在电视上看到“全球结核病疫情上升”或者“中国结核病疫情严重”的播报,对于这种骇人听闻的标题,现在的老百姓并不会感到害怕。在我们的潜意识里,觉得人类基本上“战胜”了肺结核。

     

    然而70年前,结核病位列死亡榜榜首,“十病九痨”、“谈痨色变”成了当时人民的常态。

     

    鲁迅、巴金、郁达夫、陈果夫都曾罹患过结核病,鲁迅先生就是因为肺结核去世的。

     

    痨病和肺结核——过去和现在

     

    “过去”的肺痨:1936年的一份报告显示,当时中国患痨的患者约有2700万人,每年死于痨病的人约有140万之多。也就是说,每1分钟就会死亡26个痨病患者[1];

     

    “现代”的肺结核:根据2000年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我国现有的结核菌感染者4亿人,结核病患者约500万人,每年因患结核病死亡的患者达到15万人[2] 。

     

    那么,这70年间究竟是什么造成了结核病在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呢?

     

     

    转折点:西医传入中国

     

    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中国传教,也首次将“西洋医学”传入中国[3] 。在古代中国,西医作为“舶来品”,伴随着近代历史波澜壮阔的变革而变化。

     

    中医在近代受到攻击的一个主要原因——缺少集体免疫的能力。中医更擅长救治个体,而不能演变成集体的保健行动。

     

    现代的中国人,身体越来越服从于国家整体规划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中医就很难满足社会的规划需求。

     

    1945年至今,中国由于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等有效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还有卡介苗等预防措施的普及与推广,结核病的死亡率和患病率已经大幅度的下降了。

     

    换言之,抗菌药物及疫苗的广泛应用,开启了人类有效应对结核杆菌的新篇章。

     

    结核杆菌哪儿来的?

     

    作为一个传染病,控制源头、分析变异等因素,是控制病情发展的重点方向。

     

    研究表明,结核杆菌已经和人类共同生存和进化至少7万年了。[4]结核杆菌起源于非洲,并伴随着人类“走出非洲”的迁徙传播至全球。

     

     

    在我国高度流行的北京家族( Beijing family)菌株属于Lineage2;除北京家族菌株外,Lineage4菌株也在我国广泛流行,特别是在我国南方地区。

     

    追踪传播规律是防控的关键

     

    作为传染性疾病,掌握其传播规律是防控的关键。在与患者接触过程中,健康人通过呼吸道吸入带菌的飞沫后建立肺部感染。

     

    然而,仅约5%的感染者会在2年内发病(近期感染, recent infection),其余95%的感染者会进入长期无症状的潜伏感染状态,其中约5%的感染者会在几年或几十年后从潜伏状态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内因复燃,reactivation)。

     

    近期感染病例对应了近期发生的传播事件,一个地区结核病疫情中近期感染病例的比例反应了当地结核病的近期传播率( recenttransmission rate)。

     

    中国疾控中心宣:掐断传染源

     

    肺结核病人使劲咳嗽、咳痰、打喷嚏,或者大声说话的时候,会把带有结核菌的飞沫播散到空气中,这些飞沫被周围人群吸入将会造成感染。

     

    传染期肺结核患者应该停工、休学、隔离治疗,独居一室,尽量避免去公共场所,尤其是封闭场所。传染期的患者去公共场所时应主动佩戴口罩,要养成不随地吐痰的卫生习惯,用纸将痰包起来进行焚烧。

     

    病人咳嗽、打喷嚏时,要用手帕或肘部掩住口鼻,避免直接面对他人,减少结核菌的传播。

     

    新冠病毒、SARS,会成为下一下结核杆菌吗?

     

    经过中国和世界人民的不断奋斗,鼠疫、疟疾、2003年经历非典、2020年再次经历新冠,无数人期盼病人减少的同时,更加期待病毒能随着切断传染源、疫苗研制、细胞因子等技术的不断突破而减少,甚至是消失!

     

    所以说,病毒的肆虐和消亡何尝不是人类的进化史呢!

     

    参考文献:

    [1]童星门:《中国防痨协会的过去和未来》,《中国防痨协会第三届征募大会特刊》,1936年,第13页。

    [2]彭卫生等:《新编结核病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年。

    [3]董少新:《形神之间——早期西洋医学入华史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4]Comas I . Coscolla M,Tao L,et al. Out-of-Africa migration and Neolithic co- expansion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with modern humans [J]. Nature Genetics,2013,45(10):1176-U311.

     

    审稿人 | 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 呼吸内科 副主任医师 张峰

    责任编辑 | 黑凤梨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 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是一组单链RNA病毒,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可以感染人和动物,并具有传染性,冠状病毒可分为a、β、γ、δ四群,在能感染人类的α和β群中,目前已知有七种冠状病毒会对人类致病,包括HCoV-229E、HCoV-NL63、HCoV-OC43、HCoV-HKU1、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和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

     

    冠状病毒是怎么传播致病的?


    传染源主要是冠状病毒感染者,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包括: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尤其是新型冠状病毒);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造成感染。

     

    如何预防感染冠状病毒?


    1、疫苗接种:目前已有多款安全有效的疫苗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针对其他冠状病毒的疫苗仍在研究当中。

     

    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可以减少新冠病毒感染和发病,是降低重症和死亡发生率的有效手段,符合接种条件者均应接种。符合加强免疫条件的接种对象,应及时进行加强免疫接种。

     

    2、一般预防措施: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均衡营养、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提高健康素养,养成勤洗手;做好个人防护,外出戴口罩;施行公筷制等生活方式,打喷嚏或咳嗽时应掩住口鼻;保持室内通风良好。

     

    感染冠状病毒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常见的人冠状病毒(包括229E、NL63、OC43和HKU1型),通常会引起轻度或中度的上呼吸道疾病,如感冒。症状主要包括流鼻涕、头痛、咳嗽、咽喉痛、发热等,有时会引起肺炎或支气管炎等下呼吸道疾病,心肺疾病患者、免疫力低下人群、婴儿和老年人中较为常见。

     

    MERS-CoV、SARS-CoV和SARS-CoV-2常引起较为严重症状。

     

    MERS症状通常包括发热、咳嗽和呼吸急促,甚至发展为肺炎,病死率约为34.4%。

     

    SARS症状通常包括发热、畏寒和身体疼痛,甚至发展为肺炎,病死率约为9.6%。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体后,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以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等为开始症状,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肉疼痛和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表现为呼吸急促、憋喘等症状,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危重病人可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进而危及生命。

     

    哪些人容易感染冠状病毒?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或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可获得一定时期的免疫力。

     

    免疫力低下者(如糖尿病、癌症患者、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患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人群等)、儿童、老年人、与患者或病毒携带者曾共处于密闭空间或密切接触的人群等更容易被传染。

     

    病情危重者多见于老年人、有慢性基础疾病者、晚期妊娠、围产期女性、重度吸烟者等。

     

    感染后的发病过程? 


    潜伏期:冠状病毒感染后,潜伏期一般为1-14天,多为2-4天。

     

    疾病进展及预后:冠状病毒感染为自限性疾病,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绝大多数患者为轻型,热程多不超过3天,少数病人病情危重。

     

    冠状病毒存在二次感染或多次感染的可能。

     

    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冠状病毒感染后遗症,包括乏力或疲倦、思维障碍或不能集中精力、呼吸急促或困难、头痛、头晕、心跳加速、胸口疼痛、咳嗽、关节或肌肉疼痛、抑郁或焦虑、发热、嗅觉或味觉丧失等。这些症状可以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更长时间。

     

    防范措施


    在加强自我防护的同时,注意自我健康监测。尤其是儿童、孕产妇和老年人,需家属协助、配合症状监测和就诊。做好个人防护,不去人群聚集区域,勤洗手,保持良好个人和环境卫生,适当运动,充足休息,增强体质。

     

    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咳嗽、无力、肌肉酸痛、鼻塞、流涕、咽干、咽痛、腹泻、呕吐等症状,且怀疑与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或无症状感染者有接触史,建议及时咨询医生或就诊。

     

    出现呼吸困难、昏迷、面色苍白、皮肤苍白、心率加快、抽搐、惊厥、意识障碍等症状,应立即至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

     

    除新型冠状病毒外,尚没有严格证明有效的抗冠状病毒药物,治疗原则主要为对症治疗和防止向重症进展。对于新冠病毒感染,可在确诊后尽早给予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阿兹夫定片、莫诺拉韦胶囊或单克隆抗体等进行抗病毒治疗。

     

    注意:以上用药和治疗为科普内容,用药请遵医嘱,避免自行用药。

     

    参考文献:
    [1] 李兰娟,任红. 传染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李凡,徐志凯. 医学微生物学 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3] 宋枚芳,申川,魏梦平,等. 高致病性冠状病毒及其疫苗的研究进展[J]. 中华传染病杂志.2022.40(01):51-56.DOI:10.3760/cma.j.cn311365-20210308-00085.
    [4] 蒋荣猛,谢正德,姜毅,等. 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第五版)[J].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3.38(01):20-30. DOI:10.3760/cma.j.cn101070-20230114-00036.
    [5] 齐海梅,王建业,中华预防医学会老年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等. 中国老年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居家管理指导意见(2023)[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3,42(04):386-392. DOI:10.3760/cma.j.issn.0254-9026.2023.04.002.
  • 滔滔洪水来袭时,我们最在意的往往是找到一个能够躲避洪水的安身之所,而找到安身之所后,食物便成为了我们最关心的问题。但我们在解决食物问题的时候,不应该忽略了食品安全的问题。

     

     

    洪水席卷大地,不仅会冲垮街道、房屋等建筑物,还会冲过下水道、厕所、垃圾堆等地方,即使是某些看起来比较清澈的水流,也会裹挟着大量肉眼无法看见的细菌、病毒,如伤寒沙门菌、霍乱弧菌等,会导致痢疾、伤寒、甲肝、霍乱等疾病。

     

    洪水中还隐藏着某些寄生虫,如血吸虫、钩虫等,导致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寄生虫病。积水还会导致蚊虫滋生,导致疟疾、乙脑等传染病的发生。因此躲避水灾时,也要密切注意食品安全。

     

     

    哪怕比较口渴,也应避免直接饮用洪水、积水,自来水也应该尽量避免直接饮用,因为洪水爆发时自来水条件往往难以达到饮用水准,最好煮沸后再饮用,或者喝瓶装水、桶装水。应该避免食用生鲜,潮湿的天气与环境,导致生鲜往往容易滋生细菌、寄生虫,应该煮熟后再食用。被水浸泡过的蔬菜,应该仔细清洗后在高温下煮熟后食用。如果是水果,建议削皮后再食用。

     

    大雨滂沱时,保存食物往往会成为一个难题,潮湿的环境会容易让食品发霉、变质,因此在保存食品时,要注意保持食物干燥,将其保存在通风干燥的地方,特别是米面等。如果冰箱还运转,可以储存在低温冰箱里。如果是肉类,可以在表面涂抹一些食用油再保存。

  • 暴雨、洪涝灾害过后,由于天气潮湿,细菌易滋生。另外,水源易遭到污染,食物容易变质,再加上人员接触污水机会增多,因此,各类传染病极易传播,我们要充分做好预防工作。

     

    一、洪灾后常见传染病及预防

     

    呼吸道传染病:由于人群密集,人体抵抗力下降,有可能发生呼吸道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肺结核等。

    肠道传染病:伤寒、肝炎、霍乱、痢疾、感染性腹泻等肠道传染病;主要症状有发热、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和里急后重等。

    预防:搞好环境卫生,加强厕所及粪便管理,消灭苍蝇。

     

    疟疾、乙型脑炎等因蚊虫叮咬而传播的疾病;

    预防:搞好环境卫生,加强厕所及粪便管理,消灭蚊虫。

     

     

    食用霉变食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 

    预防:管理好水源、饮食,处理好粪便。

     

    皮肤病:湿疹、皮炎、蚊虫叮咬等都是灾区常见的疾病。

    预防:不同皮肤病有不同的治疗手段。总的来说要保持皮肤的干净卫生,使用蚊帐。

     

    二、如何做好饮食卫生

     

    饮食卫生八个“不”

     

    要严防“病从口入”,除强调食品一定要煮熟煮透外,生活中还必须注意“饮食卫生八个不”:

     

    一是不喝生水,尤其不能喝已污染的水和未消毒的水。

    二是不食用被水淹过或受其他原因污染的面粉、挂面、饼干、面包等食物。

    三是不吃毒死、病死、淹死和死因不明的家禽、家畜和水产品。“淹死”或其他死因不明的禽畜、水产品可能受毒物或病菌污染,此类食品也不能上市销售。

    四是不吃未洗净的瓜果。未洗净或污染水洗过的瓜果,可能沾有病菌、病毒,吃了很容易得病。

     

     

    五是不吃凉拌菜。由于卫生条件,凉菜特别是卤菜在制作过程中容易污染,吃了容易生病。

    六是不吃馊饭菜。饭菜馊了以后,即使经过重新蒸煮仍不能吃。要吃新鲜的饭菜,吃剩的饭菜要煮开或蒸透后存放,下顿再吃时,还要重新加热煮透。

    七是不吃发霉的米面和发芽的花生、土豆。

    八是不搞大型的聚餐活动。大汛过后置办宴席,卫生条件差,食物易污染,参加宴会的人中如果有病人或带菌者,易把病传给别人。

     

    三、如何搞好饮水卫生

     

    专家建议,对于水灾地区来说,应饮用纯净水、矿泉水、瓶装水、开水。不提倡喝生水,因为生水可能含有大量致病微生物,饮用后容易导致腹泻等疾病。饮用开水是灾害期间最简便易行的卫生用水,应该大力提倡。

     

    四、洪涝灾害后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

     

    1. 勤洗手

     

    吃东西前后要洗手,便前便后要洗手。

     

    洗手时最好打肥皂,并在流水下冲洗,手指缝、手腕都要洗到,擦手用的毛巾必须干净。不要与别人共用毛巾和脸盆。防止感染红眼病等疾病。

     

     

    2. 乐观情绪

     

    保持心情愉快,良好的心情,可以增强对疾病的免疫力。泥石流灾害是暂时的,即使灾害会带来一些生活上的困难,仍然要坚持注意个人卫生。出现发热、拉肚子要及时找医生诊治,不要乱吃药。

     

    3. 搞好环境卫生

     

    住宅或帐篷附近不要有堵洼积水,保持住宅或帐篷内的干燥。

     

    禽畜粪便、垃圾要尽可能远离住宅或帐篷。远离水井等水源。并且及时清扫和消毒。

     

    五、杀虫灭鼠 

     

    ●防治蚊蝇

     

    蚊子可以传播疾病、乙型脑炎等多种疾病。家中应备有蚊帐、蚊香,防止蚊虫叮咬。蚊子通常把幼虫生在水里繁殖,喜欢躲藏在草丛和垃圾里。消除住宅和暂居地附近的垃圾,填平坑洼。倒掉盆罐中的积水,搞好环境卫生,可以减少蚊子传播疾病的危险。

      

    大面积洪水泛滥之后将会出现许多大大小小积水,形成大量蚊虫滋生繁殖的场所,洪水中淹死的牲畜、垃圾、粪便等会腐败、霉变,成为蝇类大量滋生繁殖的场所。为了防止灾后疫病的发生,必须及时采取有效的杀虫、灭蝇措施。

     

    1.住房的门窗尽可能装上纱网,防止蚊蝇侵入室内。床上使用蚊帐,必要时使用经药液浸泡的蚊帐。

    2.保护好食品,防止蝇类、老鼠及其他昆虫接触而受污染。

    3.清除蚊蝇滋生地。住房、简易灾蓬、活动房周围等地点应清除小块积水,尽可能地减少或清除零星滋生地。

    4.室内速效喷洒或滞留喷洒,可用各种商品喷射剂、气雾剂。按每平方米50毫升的量,用喷雾器对四壁、天花板等蚊蝇经常栖息的表面均匀喷洒。

    5.室外速效喷洒,将80%敌敌畏乳油加水稀释成0.1%浓度,用量每平方米1毫升,用压缩喷雾器均匀喷洒。

    6.室内厕所、垃圾场地灭蝇蛆,可用敌百虫、马拉硫磷、倍硫磷喷洒。

     

    苍蝇可以传播霍乱、痢疾等多种疾病。要特别注意防止苍蝇叮咬食物。搞好环境卫生、搞好厕所卫生,可以减少苍蝇传播疾病的危害。

     

     

    ●灭鼠措施

     

    老鼠可传播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鼠疫等疾病。要注意防鼠灭鼠。使用药物灭鼠必须采用安全、高效的慢性灭鼠药。禁用“毒鼠强”等剧毒药。

     

    洪灾期间,受灾群众往高处集中,鼠类也往高处迁移,在高地或堤坝出现鼠类相对集中现象,因此增加鼠类和人群接触的机会,可能发生相关传染病的流行。

     

    此外,洪水来势迅猛,也可能使鼠类来不及迁移而被淹死。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防鼠、灭鼠对策。

     

    六、暴雨洪灾后常见病的治疗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肠道传染病,以急性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与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排脓血样便等肠道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

     

    (1)单验方

    1.大蒜10~15g捣烂,马齿苋30~60g,煎水1碗,冲入蒜泥,过滤得汁,1日2次分服。

    2.马齿苋60~90g,扁豆花10~12g,水煎加红糖,口服2次。

    3.取马齿苋30g,地锦草20g,用水300ml,煎煮20分钟,每日分两次煎煮取汁150ml混匀服用。

     

    (2)中成药

    香连丸(片)、黄连素片等。

     

    (3)基本方药

    白头翁汤加味。方药组成:白头翁10g、秦皮10g、黄连10g、黄芩10g、白芍10g、马齿苋20g、苦参20g、广木香5g、砂仁3g。颗粒剂或中药饮片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

    葛根芩连汤。方药组成:葛根15g,黄连9g,甘草6g,黄芩9g。颗粒剂或中药饮片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

     

     

    急性胃肠炎

     

    急性胃肠炎是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临床表现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本病常见于夏秋季,其发生多由于饮食不当,暴饮暴食;或食入生冷腐馊、秽浊不洁的食物。

     

    (1)单验方

    石榴果皮20~40g,水煎后加红糖适量,1日分2次服。马齿苋30g,地锦草20g,用水300ml,煎煮20分钟,每日分两次煎煮取汁150ml混匀服用。

     

    (2)中成药

    藿香正气水(胶囊)、黄连素片、葛根芩连片等。

     

    (3)基本方药

    葛根芩连汤。方药组成:葛根15g,黄连9g,甘草6g,黄芩9g。颗粒剂或中药饮片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

     

    感冒

     

    感冒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包括细菌、病毒等感染。临床常表现为鼻塞、流涕、喷嚏、咽痛以及恶寒、发热、咳嗽等一系列症状, 起病较急,四时皆有,夏季汛期感冒,易感受当令之暑邪,暑湿并重。

     

    风寒感冒

    临床上主要表现:

    主症及舌脉:鼻塞,流清涕,恶寒,肢体酸楚甚则酸痛,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次症:喷嚏,咽痒,咳嗽,发热,无汗,头痛。

     

    (1)单验方

    1.生姜汤。生姜20~30g,红糖20g,加适量水,煮沸,代茶频服。

    2.生姜芥菜汤。新鲜芥菜500克洗净切断,生姜10克切片,加水2000ml,煎至1000ml,用食盐调味后分次饮服。

     

    (2)中成药

    感冒清热颗粒, 每次12 g ( 含糖型) /6 g ( 无糖型) ,每日 2 次,冲服;外感风寒初起,正柴胡饮颗粒, 每次3 g, 每日3 次,冲服;挟湿证者, 柴连口服液,每次10 ml, 每日 3 次,口服;风寒表虚证,表虚感冒颗粒,每次10~20 g, 每日2 ~ 3 次,冲服,或桂枝颗粒,每次 5g,每日3 次,冲服。

     

    (3)基本方药

    荆防败毒散 ( 《摄生众妙方》) 加减:荆芥 9 g, 防风 9 g, 羌活 9 g, 柴胡 6 g, 紫苏 9 g,枳壳 9 g, 桔梗 9 g, 炙甘草 6 g。颗粒剂或中药饮片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

     

     

    风热感冒

    临床上主要表现:

    主症及舌脉:发热, 恶风, 咽干甚则咽痛, 舌尖红, 舌苔薄白干或薄黄, 脉浮或浮数。

    次症:鼻塞, 流浊涕, 鼻窍干热, 口干, 口渴, 咽痒, 咳嗽, 肢体酸楚, 头痛。

     

    (1)单验方

    1.薄荷粥。薄荷煎取药汁候凉,取粳米加水煮粥,待粥将成时,加入薄荷汁及适量冰糖。稍温即服。

    2.桑菊薄荷饮。桑叶10g、菊花10g、薄荷6g、淡竹叶3g,加适量水,煮沸,代茶频服。

     

    (2)中成药

    银翘解毒颗粒, 每次 15 g, 每日3 次, 口 服; 感 冒 清 胶 囊, 每 次 1 ~ 2 粒( 0. 5 g /粒) , 每日 3 次, 口服; 发热、咽痛、痰稠较甚 者, 金 莲 清 热 胶 囊, 每 次 4 粒 ( 0. 4 g /粒) , 每日 3 次, 口服。疏风解毒胶囊, 每次 4粒 ( 0. 52 g /粒) , 每日 3 次, 口服; 咽痛较甚者,穿心莲内酯滴丸, 每次 0. 15 g, 每日 3 次, 口服。

     

    (3)基本方药

    银翘散( 《温病条辨》) 合桑菊饮 ( 《温病条辨》) : 金银花 9 g, 连翘 12 g, 荆芥 6 g, 桑叶 6 g, 菊花 9 g, 牛蒡子 9 g, 薄荷 6 g ( 后下) , 苦杏仁 9 g, 竹叶 6 g, 桔梗 6 g, 甘草 6 g。

     

    暑湿感冒

    临床上主要表现:

    主症及舌脉:发热,恶风,身热不扬,汗出不畅,肢体困重,头重如裹,胸闷,纳呆,口黏腻,舌苔白腻或黄腻。

    次症:鼻塞,流涕,头痛,无汗,少汗, 口渴,心烦,舌质红, 脉濡或滑或濡数。

     

    (1)单验方

    1.香银汤。金银花10g、连翘10g、荷叶10g、淡豆豉10g、大豆黄卷15g,香薷10g,加水300ml,煎至150ml,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2.荷叶生姜饮。荷叶10g、生姜3片,加适量水,煮沸,代茶频饮。

     

    (2)中成药

    藿香正气类, 每次5~10 ml( 口服液) 、3 粒 ( 胶囊,0.3g/粒) 、2~4 粒 ( 软胶囊,0. 45g/粒) 、1~2 袋 ( 滴丸,2. 6g/袋) ,每日2 次, 口服。

     

    (3)基本方药

    藿香正气散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藿香 9 g, 佩兰 9 g, 金银花 12 g, 紫苏 9 g,白芷 6 g, 淡豆豉 9 g, 桔梗 6 g, 淡竹叶 6 g, 茯苓15 g, 滑石 15 g ( 包煎) , 陈皮 9 g, 生姜 6 g。

     

    咳嗽

     

    咳嗽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多见于呼吸道感染、肿瘤等疾病,是水灾之后常见的疾病之一。

     

    风寒咳嗽

    临床主要表现:咳嗽声重,咳痰稀白,咽痒,气急,常伴有头痛、鼻塞、流清涕、怕冷、无汗等。

     

    (1)单验方

    1.姜葱粥。生姜、葱白各20g,粳米150g。入米煮粥,待熟时加生姜、葱白,稍煮即可,趁热食用。

    2.杏仁萝卜煎。杏仁(甜)10g、生姜3片、白萝卜100g、水煎服,每日1剂。

    3.川贝5g,用白梨一个蒸熟服用;

    4.杏仁10g、萝卜子10g,水煎服;

    5.青果10g、白萝卜100g,切片,煎水频服。

     

    (2)中成药

    通宣理肺类, 每次 7 g ( 丸剂) 、9 g ( 颗粒) 、2 粒 ( 胶囊, 0. 36 g /粒) , 每日 2 或 3次, 口服。小青龙合剂类, 每次 6 g ( 无糖型颗粒) /13 g ( 有 糖 型 颗 粒 ) 、3 ~ 6 粒 ( 胶 囊,0. 36 g /粒) , 每日 3 次, 口服。冬菀止咳颗粒,每次 5 g, 每日 3 次, 口服。

     

    (3)基本方药

    三拗汤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合止嗽散 ( 《医学心悟》) 加减:炙麻黄 6 g, 苦杏仁9 g, 白前 9 g, 荆芥 9 g, 防风 9 g, 紫苏子 9 g, 陈皮 9 g, 桔梗 6 g, 百部 12 g, 款冬花 12 g, 炙甘草3 g。

     

    风热咳嗽

    临床主要表现:咳嗽频频,气粗声哑、咽喉疼痛、咳吐黄痰,或痰粘咳吐不爽,口渴欲饮,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等。

     

    (1)单验方

    黄芩10g、车前草15g,加水300ml煎煮15~20分钟,每日分两次煎煮取汁150ml混匀服用,每日一剂。

     

    (2)中成药

    感咳双清胶囊, 每次 0. 6 g, 每日3 次, 口服。急支糖浆, 每次 20 ~ 30 ml, 每日 3 或 4 次, 口服。痰多兼有胸闷者, 蛇胆川贝口服液, 每次 10 ml, 每日 2 次, 口服。

     

    (3)基本方药

    桑菊饮 ( 《温病条辨》) 加 减:桑 叶9 g, 菊花 6 g, 苦杏仁 9 g, 连翘 12 g, 牛蒡子 12 g,前胡 12 g, 黄芩 9 g, 薄荷 6 g ( 后下) , 桔梗 9 g,芦根 12 g, 甘草 3 g。

     

     

    小儿腹泻病

     

    小儿腹泻是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疾病。在临床上主要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两大类,感染性腹泻主要包括细菌性肠炎和病毒性肠炎。非感染性腹泻多由于喂养不当引起,少数由于对牛奶或某种食物过敏或不耐受,亦可由于气候突然变化如腹部受凉,致使肠蠕动加快、消化功能紊乱而发生腹泻。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外感邪气,内伤乳食及脾胃失调有关。

     

    湿热泻

    多见于夏秋季,多为产毒性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性腹泻。

    临床主要表现:起病急,腹泻频繁,大便稀或呈水样,肛门灼热,发热,烦躁,口渴喜饮,恶心呕吐,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

     

    (1)单验方

    1.用荷叶5g,扁豆花10g,冰糖5g,煎成200ml以作饮料。

    2.脐部敷贴法。用生苍术、生黄芩(比例2:1)为末,用藿香正气水调成糊状,敷脐,每日换药1次。

     

    (2)中成药

    葛根芩连微丸、苍术止泻口服液、双芩止泻口服液等。

     

    (3)基本方药

    葛根芩连汤。 方药组成:葛根10g,黄芩5g,黄连3g,炙甘草6g,茯苓10g,车前子10g,苍术10g。 1~3岁小儿每日服用1/2剂量;4~6岁每日服用2/3剂量,7岁及以上服用全量。颗粒剂或中药饮片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

     

    风寒泻

    临床主要表现:大便清稀,肠鸣腹痛,可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淡红。

     

    (1)单验方

    用丁香1份,肉桂2份,共研末,每用1-3g,醋调敷脐,外用胶布粘贴,每日换药1次。

     

    (2)中成药

    藿香正气液,每服5-10ml,1日3次。

     

    (3)基本方药

    藿香正气散。方药组成:藿香10g,苏叶10g,茯苓10g,白术10g,陈皮8g,姜半夏8g,甘草3g,生姜5g,大枣10g。1~3岁小儿每日服用1/2剂量;4~6岁每日服用2/3剂量,7岁及以上服用全量。颗粒剂或中药饮片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