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糖尿病

糖尿病
发表人:住院医师张文原

1.什么是高血糖和糖尿病?

概念:指血糖高于正常值,空腹血糖>6.1mmol/L,餐后 2 小时血糖>7.8mmol/L,都是高血糖,常伴口渴、多饮、乏力、体重减轻等症状。长期高血糖会使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发生病变,需要尽早治疗。高血糖不是疾病的诊断,只是一种血糖监测结果的判定,高血糖不完全等于糖尿病。

2.糖尿病是因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和胰岛素利用障碍引起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疾病,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

3.高血糖对身体的影响

A.糖、脂肪、蛋白质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三大基础物质,高血糖导致糖代谢紊乱,致使整个代谢系统出现异常。

B.长期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及神经,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周围神经病变。

C.高血糖状态下,葡萄糖不能够很好地被机体吸收利用,而从尿中大量丢失,机体免疫力下降。

D.高血糖由大量葡萄糖随尿排泄,可引起渗透性利尿;且多尿能带走体内的电解质,导致水,电解质紊乱。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糖尿病疾病介绍:
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点的代谢性疾病。正常情况下,胰腺释放胰岛素,帮助身体储存和利用食物中的糖和脂肪。当胰腺分泌胰岛素减少,或身体对胰岛素反应敏感性降低时,就会导致糖尿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多少对糖尿病有一点了解的人都知道,糖尿病在临床上根据其严重程度是被分为1型和2型两种,而且越往后其症状越严重。专家介绍,糖尿病可以说是一种不治之症,一旦患上只能采取药物控制病情的方法。那么,糖尿病最严重之时,是什么情况呢?


    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多由于基因遗传缺陷导致,少数患者由病毒感染所导致。而2型糖尿病大部分由于成年后不良生活习惯导致,仅少数患者是由于遗传导致。

     


    众所周知,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类疾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不能正常产生而导致的代谢功能障碍性疾病,而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内产生胰岛素的功能并非完全丧失,因此可以通过药物注射或口服刺激体内胰岛素的分泌,部分患者治疗一段时间后胰岛素功能可以正常产生,部分患者需长期治疗。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的病因较为复杂,遗传因素、环境污染、饮食、肥胖、不良生活方式等等都是导致2型糖尿病的原因之一,目前该病的发病年龄集中在30岁以后,大部分患者发病期在30-55岁之间。


    糖尿病一般会伴随很多慢性并发症联合疾病,患者通常罹患糖尿病后身体会出现许多因糖尿病引起的合并症,如;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眼疾、心脑血管疾病等都是由糖尿病变转变而来,这些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其中糖尿病肾病是并发症中危害最大也是发病率最高的。

     


    糖尿病肾病是导致患者致死率最高的并发症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并发症最常见的一种,由于体内内分泌失调,胰岛素分泌不足,早期可导致糖尿病患者肾脏代谢困难形成肾小球肾炎,且由于患者自身代谢紊乱,肾病治疗存在一定困难,最终随着患者病情加重形成肾衰竭,因此在糖尿病患者发现自身罹患合并症时应及早就医。


    通过上文关于糖尿病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糖尿病若较为严重,是会引发肾衰竭的,因此,对于此病我们应积极重视。另外,专家提醒,患上糖尿病除了按时服药外,还应在饮食上注意糖分的摄取,且要每餐所吃的食物量要少一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众所周知,糖尿病作为我国发病率居高不下的一种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朋友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要想治疗糖尿病就必须要了解糖尿病,首先也就应该了解糖尿病有几种类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其中最主要,发病率最多的两种吧!


    糖尿病根据发病的机理不同被分成四种类型,其中发病最多的是1型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

     

    以往通常被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10%,但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多起病急,“三多一少”症状比较明显,容易发生酮症,有些患者首次就诊时就表现为酮症酸中毒。其血糖水平波动较大,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很低。这一类型糖尿病患者一般需要依赖胰岛素治疗或对外源性胰岛素绝对依赖,必须用外源性胰岛素治疗,否则将会反复出现酮症酸中毒,甚至导致死亡。随着病情的发展,胰岛β细胞功进行行破坏,最终患者必须要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控制血糖水平和抑制酮体生成。


    2型糖尿病

     

     

    以往通常被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或成年发病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0%。多发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或老年人,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2型糖尿病患者多数起病比较缓慢,体型较肥胖,病情较轻,有口干、口渴等症状,也有不少人甚至无症状,较少出现酮症。

     

    在临床上,“三多”症状可以不明显,往往在体检时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被发现。多数患者在饮食控制及口服降糖药治疗后可稳定控制血糖。但有一些患者,尤其是糖尿病病史较长,大于20年的,形体消瘦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会出现胰岛素水平的低下,需要用外源性胰岛素控制血糖。


    此外还有少数病人患的是妊娠糖尿病或特殊型糖尿病。


    朋友们,大家是不是对于糖尿病的几种类型都有了大致的了解了呢?只有在了解了糖尿病的几种类型,才能了解它的环保机理,进而也才能通过这些,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治疗它。相信通过治疗,能够有效的控制糖尿病的发病率,大家也就能够生活得更加幸福、快乐。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糖尿病属于内分泌系统代谢疾病,被称为“百病之母”,会引起各种并发症。由于糖尿病的并发症多而且严重,所以要及时发现及时治疗,以减少一些并发症的发生。那么糖尿病的症状有哪些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了解一下糖尿病的症状。

    1.多食

    由于大量尿糖丢失,如每日失糖500克以上,机体处于半饥饿状态,能量缺乏需要补充引起食欲亢进,食量增加。同时又因高血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因而病人易产生饥饿感,食欲亢进,老有吃不饱的感觉,甚至每天吃五六次饭,主食达1~1.5公斤,副食也比正常人明显增多,还不能满足食欲。

    2.多饮

    由于多尿,水分丢失过多,发生细胞内脱水,刺激口渴中枢,出现烦渴多饮,饮水量和饮水次数都增多,以此补充水分。排尿越多,饮水也越多,形成正比关系。

    3.多尿

    尿量增多,每昼夜尿量达3000~5000毫升,最高可达10000毫升以上。排尿次数也增多,一二个小时就可能小便1次,有的病人甚至每昼夜可达30 余次。糖尿病人血糖浓度增高,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特别是肾小球滤出而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以致形成渗透性利尿,出现多尿。血糖越高,排出的尿糖越多,尿量也越多。

    4.消瘦

    体重减少,由于胰岛素不足,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使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速来补充能量和热量。其结果使体内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被大量消耗,再加上水分的丢失,病人体重减轻、形体消瘦,严重者体重可下降数十斤,以致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同样,病程时间越长,血糖越高;病情越重,消瘦也就越明显。

    以上“三多一少”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通过以上对糖尿病症状的了解,相信您对于糖尿病的严重性有了更加严肃地认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所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抽烟不喝酒等都是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

  • 国庆节去探望一位多年未见的老邻居,老人家85岁,除了有20年病史的糖尿病之外,身体没有别的大碍,精神矍铄,气宇轩昂,生活巨细都独立完成,极少依赖儿女,我们这些小辈不得不由衷地佩服老人的乐观豁达和顽强的自律精神。

    就在我们纷纷对老人表现赞叹敬佩之余,老人却一个劲摇头摆手:快别表扬我了!现在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年轻时管不住自己,太贪糖了!记得单位每年发5斤劳保糖,十天半个月就让我拌稀饭、喝糖水给吃光了,夏天几乎每天都得1-2根冰棍,参加个婚礼拿回的喜糖也没几天功夫就吃个净光,这不一口气给自己吃出个糖尿病!

    吃糖多真能吃出糖尿病?这个说法其实不止是第一次从这位老人口中听说,身边不少得了糖尿病的朋友也有相同的认识。

    可真相果真如此吗?当然不是。

    糖尿病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糖尿病的发生,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机体无法有效利用糖分导致的。人体内惟一能降低血糖、促进血糖利用的生物活性物质就是胰岛素。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都是胰岛素出了问题。胰岛素的问题有两种,一种是分泌不足,一种是作用不足。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所导致的被称为1型糖尿病。胰岛素分泌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内产生了抗胰岛B细胞的抗体,多数情况。由于这些抗体的存在,胰岛B细胞受到损害,不能有效地分泌胰岛素,1型与遗传因素关系更为密切。

    而2型糖尿病,则是因为周围组织器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或者发生了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素即使分泌,也无法起到作用。也就是说,如果是正常人,胰岛素功能没有问题,它能使血中的葡萄糖顺利进入各器官组织的细胞中,为它们提供能量。正常时,进餐后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增多,而在空腹时分泌胰岛素会明显减少,因此正常人血糖浓度虽然随进餐有所波动,但在胰岛素的调节下,能使这种波动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相反,如果用胰岛功能出现障碍如果缺少胰岛素这把金钥匙或者金钥匙坏了,血液中的葡萄糖就无法敲开组织细胞的大门,无法进入细胞提供能量,机体既无法利用糖,也不能把糖存储起来,而是任其进入血液,血液中的糖比正常人的含量大得多,血液中的糖因此会升高并引起糖尿病。

    所以说,患糖尿病,首先是您的胰岛功能出现了问题,没有办法象正常人一样把吃进去的糖分解利用掉,使糖长期地堆积在血液中而导致的,而并不是因为你猛个劲地吃糖给吃出来的。所以,我的这位邻居大爷年轻的时候一定是先出现胰岛素功能的障碍,而他并不知道,还毫不节制地吃糖,当然是雪上加霜喽。

    过量吃糖与糖尿病一点关系都没有吗?

    虽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糖也绝对脱不了干系。众所周知,糖也是产能大户,每克糖能产生4千卡的能量,吃了糖如果不减少其他食物,就必然发胖,造成体脂肪过多,特别是内脏脂肪过多,就会带来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血压、血脂上升等的综合效果,胰岛素功能出现问题,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就恐怕要加入糖尿病大军了。

    而且单纯的游离糖,它除了能量什么都没有,想要代谢分解掉这点糖,还需要很多维生素帮忙,糖多了必然会造成营养素供需的矛盾,多糖实在是对身体无益。如果你一直大量地吃糖,包括白糖、砂糖、红糖、糖块、雪糕、冰淇淋等,先是不知不觉地会发胖,下一步,很有可能离糖尿病就不远了。

    虽然多吃糖不能直接导致糖尿病,但反过来的因果关系却是千真万确的成立,那就是得了糖尿病,就一定要少吃、少吃、少吃糖了!那种甜甜香香的糖块、饮料、雪糕等加工类甜品,绝对是糖尿病人的禁区,除了能量,不能给人体提供任何营养素,而那些没什么甜味、但升糖速度很快的精制米面,比如白米饭、白馒头、白米粥、白面条,还包括粘性较大的糯米饭、黄米饭、粘豆包等,糖尿病要尽量少吃。

    另外提醒大家,民间普遍认可的大枣、蜂蜜,升糖指数都非常高,大枣甚至超过了葡萄糖,对需要从大枣中补充维生素C的朋友来说非常适合,但糖尿病人就要敬而远之了。

  • 很多人每当说到“糖尿病”就谈虎色变, 今天我们就来剖析这只“老虎”到底咋样呢?

    首先我们就说说什么叫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分为1型和2型。1型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大多见于30岁以下;2型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多见于成年人,大多见于30岁以上。

    糖尿病的诊断有哪些呢?

    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即三多(多饮、多尿、多食)一少(体重减轻)和血糖高。

    化验检测:

    • 空腹血糖受损:空腹血糖≥6.1mmol/L,少于<7.0mmol/L,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7.8mmol/L;
    • 糖耐量异常:空腹血糖<7.0mmol/L,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 ≥7.8 mmol/L,而少于<11.1mmol/L;
    • 空腹血糖受损及糖耐量异常统称为糖调节受损(即糖尿病前期)。

    诊断标准:

    • 具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且随机静脉血浆葡萄糖≥11.1 mmol/;
    • 或者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7.0 mmol/L或者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h血浆葡萄糖≥11.1mmol/L。

         

    注意: 如果化验结果大于以上参考值,但无典型糖尿病症状,需改日复查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或葡萄糖负荷后2h血浆葡萄糖以确认。

        

    症状典型易诊断;多数患者无症状,化验检测是关键,两次异常可诊断。

       

    血糖监测的注意事项

    1)空腹状态指至少8小时没有进食热量;

         

    2)随机血糖指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不能用来诊断空腹血糖异常或糖耐量异常。)

          

    3)餐后2小时血糖监测:是指吃第一口饭计算时间,10分钟之内吃完,2小时后抽血检查。

    在临床中经常有患者问医生血糖值到底以哪个时间点为准啊? 

    不同的时间点有不同的参考值,而且有些特殊情况不能诊断糖尿病,例如急性感染、创伤或其他应激情况下可出现暂时性血糖增高,若没有明确的糖尿病病史,不能以此诊断糖尿病,须在应激消除后复查,再确定糖代谢状态。 

    糖尿病的危害有哪些呢?

    长期碳水化合物以及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或衰竭 ,即为人们常常所说的眼睛看不清,甚至看不见,肾脏损害蛋白尿,最终发展为尿毒症,以及手足麻木,针刺感等损害,而且糖尿病容易引起中风、心肌梗死,烂足、截肢等等。

                     

    这些都是对身体所带来的危害。并且在日常的生活中也带来一些麻烦,例如经常监测血糖带来的痛苦,吃东西是需要有讲究,药物要坚持服用,有些注射胰岛素的出门携带不方便等等。确实如此啊! 

    那么我们如何预防呢? 

    首先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如下几点:

        

    1)了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相关内容,其中管理人群里包括了辖区内18岁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并且有优先覆盖糖尿病患者管理的具体措施;

       

    2)积极签约家庭医生,能为患者提供全方位、连续性、 负责式的医疗健康管理服务 ,能与上级医院建立协作机制,可以为患者做好双向转诊服务,让患者及时得到有效治疗。

        

    3)积极参与学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乡镇卫生院的医生有定期的健康讲座,以及看糖尿病的科普文章等收集相关糖尿病知识,加强自我管理;

        

    4)高危人群每年至少测量1次空腹血糖 ,条件允许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或者两者同时做更有利于避免糖尿病的漏诊。

        

    5)生活干预:

        

     a:合理膳食

        

    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所提供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50%-65%,由脂肪提供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20%-30%,肾功能正常的糖尿病患者,蛋白质的摄入量可占供能比的15%-20%,保证优质蛋白质比例超过三分之一。

        

    b:适当增加日常活动,减少坐姿时间

        

    运动时间: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每周至少150分钟;运动强度:中等强度运动时有点用力,微感疲倦,休息后可恢复,心跳和呼吸加快但不急促。

           

    运动类型: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车、打太极拳、游泳、慢跑等)血糖控制极差且伴有急性并发症或严重慢性并发症时,不应进行运动治疗。

        

    c:限盐

        

    食盐摄入量限制在每天6g以内,有心衰、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控制在5g以内。

        

    d:控制体重

        

    理想体重Kg=身高(厘米)-105

        

    超重/肥胖患者减重的目标是3-6个月减轻体重5%-10%,消瘦者应通过合理的营养计划达到并长期维持理想体重。

        

    e:戒烟限酒: 不推荐糖尿病患者饮酒

        

    若饮酒应计算酒精中所含的总能量 女性一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15 g,男性不超过25 g。(15g酒精相当于350ml啤酒,150ml葡萄酒,50g 38度白酒,30g 52度白酒)

        

    f:心理平衡: 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情愉悦

        

    何时启动降糖药物治疗?

    • 生活方式干预是2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应贯穿于糖尿病治疗的始终 对初诊而血糖水平不是太高的糖尿病患者,医生根据病情及患者意愿采取单纯生活方式干预 。
    • 如果单纯生活方式干预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应及时开始药物治疗。 
    • 民间有很多同志喜欢道听旁说用什么偏方,用什么食物(例如南瓜、红薯治疗糖尿病),这可是不科学的,请遵循医生医嘱科学治疗。

    降糖药的种类有哪些呢?   

    降糖药物分口服降糖和注射胰岛素两种。用药期间有何注意事项啊? 

           

     1)治疗期间应注意监测血糖(空腹及餐后),3-6个月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

         

      2)及时发现低血糖:例如有心悸、焦虑、出汗、饥饿感,严重时可出现如神志改变、认知障碍、抽搐和昏迷等 ,有条件时可以测一个血糖,如血糖<3.9mmol/L更支持低血糖诊断。  

          

     3)药物遵医嘱按时服用,饮食定量定时。    

        

         

    看了这些之后,大家对糖尿病就有了一个基本的轮廓,一个初步的认识了吧?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要正确地看待这个病,保持乐观的心态,豁达的心情,注意糖尿病饮食原则,坚持运动,定期监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微量蛋白尿、血脂、血压、体重、腰围等,及时注意药物调整,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得了这个病也不至于那么可怕吧!

          

    有大量的研究证明不少糖尿病患者因为注意了以上这些事项,他们依然吃的美美的,睡得香香的,活的潇洒自如,延年益寿哦!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很多人对糖尿病还算了解,但对于糖尿病的并发症却知之甚少。今天咱们一起走进传说中的糖尿病并发症,看看糖尿病的并发症都是什么时候出现?如何早发现和早预防?

     

     

    一、糖尿病都有哪些并发症?

     

    糖尿病导致的并发症很多,而且很多都是比较重的并发症,严重的甚至会危及生命。糖尿病的并发症有很多,比如视网膜眼底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冠心病、脑梗塞等,甚至血糖控制不佳,糖尿病本身也会出现糖尿病各种酸中毒等情况,糖尿病的并发症也可谓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但糖尿病损害最多的,依然是血管,由血管病变衍生出的各种病变是主要的并发症。

     

    二、糖尿病并发症几年的时候会出现?

     

    我理解提问者的意思,糖尿病3年的时候会出现什么并发症?5年的时候会出现什么并发症?10年的时候会出现什么并发症?但实际上,糖尿病确实时间越长,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也就越高,但绝对没有这样的时间规律可以遵循。

     

    如果我们血糖控制得好,可能我们可以和糖尿病和谐共处一辈子,但如果我们血糖控制的不好,可能我们很快就会被糖尿病的并发症所淹没,无论是你半年还是一年的糖尿病。

     

    三、如何早发现早治疗糖尿病?

     

    糖尿病的早期并不一定有症状,很多人都是因为糖尿病的并发症而就诊才发现糖尿病,或者是体检时发现糖尿病。所以如何才能早发现糖尿病呢?有人说这样的症状,那样的症状可能是糖尿病,我觉得症状不一定更早,但体检却会比症状更早的发现糖尿病。

     

    随着大家对健康的重视,体检越来越多,而血糖几乎是每一个患者体检时的必备项目,所以如果你没有体检过,我建议您也要定期监测一下血糖,这样就能最早的发现和识别糖尿病。 

     

     

    看懂了吗?糖尿病很可怕,并发症更可怕,但如果我们有方法,糖尿病也可以早期发现。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您!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李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身体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 有人说糖尿病不算病,少吃甜的就行,其他该吃吃该喝喝,不能太当回事。如果疾病都这么好对付,那可真是太幸福了。通常,认为糖尿病“不叫事儿”主要是因为病情较轻,没有什么严重的症状,对生活的影响也不是很大,所以轻视它。但是,如果不严格控制的话,并发症是非常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死亡。

     

     

    竟然有这么多人不知道自己患病

     

    我国自从1980年第一次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以来到今天,糖尿病患病率已翻了十多倍。据2013年统计,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就已达1.14亿。对于普通人来说,与感冒、腹泻等疾病相比,糖尿病的症状不太容易识别,不查血糖的话很难自己发现,所以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知晓自己已经患病。

                                                 

    在已经接受治疗的患者中,也有一半以上的人血糖、体重控制不达标,血压控制不达标者更是有70%以上。

     

    不控制的危害有多大

     

    糖尿病患者如果不严格控制血糖,会有诸多并发症出现,涉及心、脑、肾、眼、足、周围神经等部位。

     

    (1)糖尿病足:糖尿病导致的下肢周围神经病变以及下肢血管病变,软组织被破坏、骨关节畸形、溃烂、感染,严重者则需要截止。在我国,有20%左右50 岁以上糖尿病患者出现下肢动脉病变。在一项有1684例截肢患者参与的统计中,有475例为糖尿病足截肢。

     

    (2)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是糖尿病的主要大血管并发症,同时,心血管并发症成为糖尿病患者的首要死亡原因。据统计,在三甲医院住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约为17.1%。此外,约20%~40%的患者会出现脑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动脉硬化、脑萎缩、脑出血等。

     

    (3)糖尿病肾病:是2型糖尿病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我国约有21.3%的糖尿病患者患有慢性肾脏病;糖尿病肾病已超过肾小球肾炎,成为我国住院患者慢性肾脏病的首要病因。

     

     

     

    (4)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是导致成人失明的一大原因。在2型糖尿病成人患者中,约20%~40%的患者出现视网膜病变,约8%的人因此丧失视力。

     

    糖尿病也有“预警期”

     

    糖尿病在发病之前有一个“预警期”,称为“糖尿病前期”。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还不算是真正的糖尿病患者,在这一时期严格控制饮食、作息,规律运动,是可以恢复正常的。

     

     

    一般空腹血糖>6.1,餐后2小时血糖>7.8,但没有达到糖尿病的标准(空腹血糖>7.0,餐后2小时血糖>11.1),则为糖尿病前期。我国糖尿病“后备力量”十分庞大,预估约有1.48亿人。

     

    所以,即便没有糖尿病的人,也要注意自己的血糖,饮食不要过于“放纵”,还要规律运动,定期体检,在糖前期及时发现,及时控制。

     

  • 二甲双胍与阿卡波糖都是糖尿病患者常用的降糖药物。那么,哪一种降血糖的速度更快呢?其实,药物并没有好与坏之分,但有“适合”与“不适合”的区别。这两种药物降糖的作用机理不同,很难去说哪种降血糖更快,患者应根据自身的血糖情况选择不同的药物。


    下面将与你一一细说二甲双胍与阿卡波糖,想必您看完后会心中有数吧。

     


    二甲双胍


    大多数人糖尿病人对二甲双胍都很熟悉,二甲双胍,是非常经典有效的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也是国际上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甚至一些1型糖尿病的患者,在一些情况下也可以服用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作用


    二甲双胍,主要是可以抑制肝糖原输出,同时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以及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它不需要依赖胰岛细胞功能,所以2型跟1型糖尿病均可用。


    主要适用人群


    二甲双胍适用于通过饮食或者运动调理不能很好控制血糖2型糖尿病患者,也适用于糖尿病前期、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等,尤其适用于体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


    二甲双胍可与其他口服抗糖尿病药物联合应用,也可以与胰岛素联合应用,减轻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波动。


    用法用量


    根据糖尿病治疗指南,二甲双胍的常规剂量可以为1g,2次/天。


    但具体用量,还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血糖、年龄、体重等具体情况来定。


    常见副作用


    胃肠道症状,表现为口干、口苦、金属胃、厌食、恶心、呕吐、腹泻,建议从小剂量开始,慢慢增加药物剂量,停药后不适症状往往可自行缓解。


    偶有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等。


    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也可导致维生素B12的吸收障碍,但极少引发贫血。


    严重的不良反应是容易诱发乳酸性酸中毒,尤其是在肝肾功能受损、心功能不全、缺氧的状态下。二甲双胍本身不会伤肝或伤肾,但肾功能不好的时候会影响药物的排泄,或会导致药物的蓄积或者乳酸酸中毒等问题,所以不太适合肾功能不全的情况。

     


    阿卡波糖


    阿卡波糖作用


    阿卡波糖片,也是糖尿病治疗的一线用药。主要是通过抑制小肠壁细胞和寡糖竞争,抑制酶的活性,从而延缓碳水化合物的降解,使肠道延缓对葡萄糖的吸收,降低餐后餐后血糖的升高。


    通俗点说,就是阿卡波糖能够抑制或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而一个人餐后血糖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其摄入的碳水化合物的量,也就是米饭、馒头等主食的摄入量。所以阿卡波糖主要是以降低餐后血糖为主。


    主要适用人群


    阿卡波糖片主要用于2型糖尿病餐后血糖升高者。


    用法用量


    用餐前即可正片吞服或与前几口食物一起咀嚼服用,一般一日3次,每次1片。具体用量还需听从医嘱。


    常与二甲双胍、胰岛素、磺脲类降糖药物合用。一般建议从小剂量开始服用,可以减轻肠道的副反应。


    常见副作用


    主要副作用是胃肠胀气、排气增多、肝酶升高、肠鸣音、皮疹或荨麻疹。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服用阿卡波糖后,患者出现了低血糖,不能通过进食碳水化合物来纠正,而是要喝甜饮料或者直接口服葡萄糖。


    综上所述,阿卡波糖与二甲双胍主要是降糖的作用机理不同,所以也很难说哪种降糖速度快,患者需要根据身体情况及血糖情况来进行选择,下面再具体来对比一下。


    阿卡波糖与二甲双胍


    作用机理


    二甲双胍:主要通过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和改善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而降低血糖。


    阿卡波糖:通过延缓糖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


    适合人群


    二甲双胍:适合于糖尿病伴有肥胖者。如空腹血糖升高或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同时升高的患者;肝肾功能较好而BMI又高的青壮年,建议用二甲双胍。


    阿卡波糖:适合于餐后血糖高的患者。如单纯性的餐后血糖升高;以淀粉类食物为主的人群,建议用阿卡波糖。

     

    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都是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的降糖药物,都属于一线药物,两者可以联合使用,并无好坏之分,也没有降糖速度的快与慢的区别。


    因为这两个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有所差异的,建议糖尿病患者根据自身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合的药物。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超过80%的 II 型糖尿病与肥胖的人,都与缺乏运动有关。

    实际上,不论是行走还是剧烈运动,均能降低糖尿病发病的危险。一般情况下,运动强度越大,发生糖尿病的相对危险性就越低。每周一次的快走或骑车运动,就能显著改善空腹血糖水平的控制和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如果每天都进行规律的体育运动,糖尿病发病的相对危险性更能下降15%~60%。因此,提高身体活动水平,即运动锻炼,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重要基石之一。

    那么,和正常人相比,糖尿病人在运动前,要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呢?

    1 到医院做一次全面体检。

    检查项目包括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压、心电图、眼底、肾功能、心电图及心功能等等,看看有无心血管、神经以及其它方面的并发症。与医生共同讨论如何适当运动。

    2 你的脚,更加脆弱

    每次运动前细检查足部并选择合脚的鞋袜。要特别注意鞋底平整,不能有沙、石之类的异物。因为糖尿病的脚,比一般人的脚更加脆弱。

    3 随身携带“糖尿病急救卡片”

    卡片上应写上姓名、亲友联系方式,写明你是糖尿病病人。如果出现意外,便于他人采取急救措施及帮助联系患者家人。

    4 随身携带升糖食品

    如糖块、巧克力等,以备发生低血糖时急用。当然,这些产品有一些共同的缺点,就是天热,容易融化,升糖慢。京东商城有一款产品,叫“低糖卫士”,为国内知名糖尿病专家多年心血结晶,易吸收,升糖快,不融化,便于携带,效果极佳。

    5 结伴而行

    让同伴知道你是一位糖尿病病人,如果出现意外情况应如何处理。

    6 有下列七种情况者不宜进行体育锻炼

    (1)有急性并发症或急性感染;

    (2)有增殖性视网膜病变;

    (3)有严重神经精神病变;

    (4)有糖尿病足溃疡;

    (5)近期发生心肌梗死、脑中风、合并心功能不全、糖尿病肾病大量蛋白尿;

    (6)血压控制欠佳时

    (7)血糖控制很差或血糖波动较大时、常发生低血糖症状者。

    在国外,针对糖尿病人的运动,如何运动,多大的运动量,等等,是有专业的医生会给糖尿病人开具一段时间内的【运动处方】的,就像给病人开具 二甲双胍、瑞格列奈,或者胰岛素一样, 是作为糖尿病人诊疗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所以,在国外,糖尿病人是按照医生的【处方】去运动的。

  •  

    年纪轻轻就查出血糖升高,老了该怎么办?

     

    的确,血糖更像是一个隐形杀手,一天两天可能不会造成特殊不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高血糖引起的并发症却是不容忽视的。数据显示,我国18岁以上成年人,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占10.4%,60岁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率高达20%以上,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居世界榜首,未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占总数的63%。

     

    那么,血糖升高,究竟有哪些表现呢?

     

    第一,最典型的表现,三多一少,所谓三多是指多饮多尿多食,所谓一少,即体重下降,但这里要说的是,并非所有的患者都一定会有这么典型的表现,有的患者仅仅有其中一种不适,比如很多患者以消瘦入院,在检查的时候意外发现罹患糖尿病。

     

    第二,皮肤瘙痒,很多糖尿病患者可以仅仅以皮肤瘙痒为首发表现,就诊的时候误以为是皮肤病,其实却是高血糖所致。

     

    第三,视物模糊,如果血糖很高,会使眼睛的房水,晶体渗透压发生改变,从而引起视物模糊,此时患者不一定会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第四,糖尿病最可怕的是并发症,比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很多患者以并发症来就诊,才发现原来是罹患了糖尿病,事实上,这样的患者可能很久前就有血糖升高的症状,只是一直未引起重视,糖尿病并发症的症状主要是视物模糊,浮肿,蛋白尿,肢体麻木。

     

     

    45岁以后是糖尿病的高发年龄,我国的糖尿病患者大约一亿,这个比例是非常惊人的,而且它在以疯狂快的速度逐年增长,除了1型糖尿病之外,大多数患者属于2型糖尿病,它的发生与遗传,后天生活因素密切相关。

     

    第一,控制好你的BMI指数,所谓BMI指数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正常的BMI指数是18.5-23.9,超过最高上限,也是糖尿病发生的高危因素。

     

    第二,每天摄入一定量的膳食纤维,主要来自粗粮,新鲜蔬菜。

     

    第三,45岁以后定期检查血糖和血脂,有条件的可以做一下眼底检查,做好预防。

     

    第四,远离酒和碳酸饮料,多饮白开水。

     

    第五,适当运动,运动不仅能控制体重,还能辅助降低血糖。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脂肪肝,作为现代社会常见的慢性肝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沉默杀手”。了解脂肪肝的形成原因和治疗方法,对于预防和治疗脂肪肝具有重要意义。

      一、脂肪肝的形成原因

      1. 饮食因素

      饮食不均衡,过量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是导致脂肪肝的主要因素之一。长期高热量饮食会导致体内脂肪堆积,进而转化为肝脏脂肪。

      2. 酒精摄入

      长期大量饮酒,酒精会直接损害肝脏细胞,导致肝脏脂肪代谢紊乱,形成脂肪肝。

      3.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代谢紊乱,容易导致脂肪在肝脏内堆积,形成脂肪肝。

      4. 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某些抗癫痫药等,也会导致脂肪肝。

      5. 肥胖

      肥胖者由于体内脂肪过多,容易导致脂肪在肝脏内堆积,形成脂肪肝。

      二、脂肪肝的治疗方法

      1. 生活方式调整

      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增加运动等,是治疗脂肪肝的基础。

      2. 药物治疗

      对于重度脂肪肝患者,药物治疗是必要的。常用的药物包括贝特类药物、熊去氧胆酸等。

      3. 降糖治疗

      对于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以改善脂肪肝。

      4. 肝脏保护剂

      肝脏保护剂如谷胱甘肽、水飞蓟素等,可以帮助改善肝脏功能。

      三、脂肪肝的预防

      1.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戒烟限酒、合理饮食、增加运动,是预防脂肪肝的关键。

      2. 控制体重

      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肥胖。

      3.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脂肪肝。

  • 全身疼痛是生活中常见的症状,其病因繁多,涉及多个系统。以下是一些常见引起全身疼痛的原因:

    1. 产后全身酸痛:产后女性由于血脉空虚、气血运行不畅,容易出现关节疼痛和全身酸痛,但皮肤表面通常没有红肿。

    2. 中风:中风患者常出现手脚、腿部、膝盖以及四肢酸痛无力,伴随酸痛、发麻和针刺感。

    3.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容易出现周围神经病变,导致手脚、腿部酸痛无力。

    4. 运动过度:长期不运动的人突然进行剧烈运动,会导致全身酸痛,但通常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一段时间后可自行消退。

    5. 感冒:感冒病毒侵袭人体,会导致全身肌肉酸痛,伴随发热、咳嗽等症状。

    6. 肌肉劳损: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或过度使用肌肉,会导致肌肉劳损,出现局部或全身酸痛。

    7. 精神压力:长期精神压力大,会导致肌肉紧张,出现全身酸痛。

    针对全身疼痛的治疗,首先要明确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例如,感冒引起的全身酸痛,可服用抗感冒药物和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缓释胶囊等解热镇痛药。运动过度引起的全身酸痛,可通过按摩、热敷、针灸、刮痧、拔罐、药浴等理疗方法缓解。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可通过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治疗,如口服甲钴胺或静脉滴注硫辛酸。精神压力引起的全身酸痛,可通过放松身心、调整心态等方法缓解。

    此外,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预防全身疼痛的发生。

  • 糖尿病性神经病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为了缓解病情,患者需要关注饮食方面的调整。本文将为您介绍糖尿病性神经病的食疗方法以及饮食原则,帮助您更好地控制病情。

    一、糖尿病性神经病食疗方法

    1. 酸枣仁粥:取酸枣仁30克,加水煎煮后去渣取汁,与50克粳米同煮成粥,加适量红糖调味即可。每日1次,连用1周为一疗程。

    2. 桂圆莲子粥:桂圆15克,莲子10克,大米50克,同入锅中加水煮粥。早晚均可食用。

    3. 龙眼肉芡实汤:龙眼肉、炒枣仁各10克,芡实米12克,共同煮汤。睡前饮用。

    4. 鲜芦根酸枣仁茶:鲜芦根45-60克,酸枣仁15克,加水同煎。每日饮服数次。

    5. 百合糖水:百合60-100克,白糖少许。煮百合至熟烂,加入白糖煮至糖化。分次食用。

    二、糖尿病性神经病患者饮食原则

    1. 控制总热能:根据患者的体重和活动量,合理控制每日摄入的热量,以维持正常体重或略低于理想体重。

    2. 适量碳水化合物:糖类应占总热能的60%左右,每日进食量可在250-300克,肥胖者应控制在150-200克。

    3. 充足食物纤维: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有助于降低血糖、改善糖耐量。常见的膳食纤维食物有蔬菜、麦麸、豆类、整谷等。

    4. 充足蛋白质:蛋白质应占总热能的10%-20%,优质蛋白来源包括乳、蛋、瘦肉、鱼、虾、豆制品等。

    5. 控制脂肪摄入:脂肪应占总热能的25%-30%,限制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6. 充足维生素和无机盐: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尤其是维生素B族、维生素C、铬、锌、钙等。

    7. 适量饮酒:糖尿病患者应适量饮酒,避免饮酒过量导致血糖升高或低血糖。

    8. 合理安排三餐:每餐都应含有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以减缓葡萄糖的吸收。

    9. 控制油炸食品、粉条薯类食品及水果:学会掌握各种食品交换的方法,达到平衡营养。

  •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在我国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关于糖尿病的治疗,许多患者都迫切想知道:有专门治糖尿病的吗?下面我将结合我的临床经验,为大家介绍一些糖尿病的治疗方法。

    一、药物治疗

    1. 胰岛素治疗: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分为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和长效胰岛素。短效胰岛素在皮下注射后20分钟左右开始起效,可以维持5~8小时,一般在三餐前注射15~20分钟注射。中效胰岛素皮下注射后需一小时以上才会起效,可以维持12~14小时,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可以保持夜间胰岛素基础水平。长效胰岛素起效时间在3~4小时,作用时间可以持续24~36小时,需要与口服降糖药或短效胰岛素联合使用。

    2. 口服降糖药:目前市面上有多种口服降糖药,如磺脲类、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二、饮食治疗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治疗非常重要,要遵循以下原则:

    1. 控制总热量摄入: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性别、活动量等因素,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

    2. 限制碳水化合物摄入: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和糖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3. 增加蛋白质摄入: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鱼、肉、蛋、奶等。

    4. 适量摄入脂肪:选择健康的脂肪,如橄榄油、鱼油等。

    三、运动治疗

    适量运动有助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运动方式包括有氧运动、抗阻运动等,运动时间建议每周至少150分钟。

    四、监测血糖

    糖尿病患者要定期监测血糖,了解自己的血糖控制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五、心理治疗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治疗和自我管理。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糖尿病的治疗需要综合多种方法,患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积极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血糖水平持续高于正常值。临床上,糖尿病病人常表现为多尿、多饮、多食、疲乏、消瘦等症状。然而,许多糖尿病患者都面临着另一个困扰——皮肤病。那么,糖尿病患者为什么容易患上皮肤病呢?本文将为您一一解答。

    首先,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升高,导致皮肤表面的糖分增加,为细菌和真菌的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这使得糖尿病患者更容易患上毛囊炎、疖肿、痈以及皮肤溃疡等皮肤病。

    其次,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功能下降,抗病能力减弱。这使得他们在面对外界病原体时,更容易受到感染。尤其是皮肤表面的微生物屏障作用降低,更容易受到细菌和真菌的侵袭。

    此外,糖尿病患者出汗较多,皮肤潮湿,这有利于细菌的繁殖和生长。因此,糖尿病患者更容易患上体股癣、足癣、指(趾)甲癣和念珠菌感染性甲沟炎等皮肤病。

    轻型糖尿病患者多肥胖,容易出汗。血糖、尿糖及机体组织中糖含量增高,常伴发间擦性皮炎和顽固性皮肤瘙痒症。女性患者还可能因尿糖刺激而患上阴部瘙痒症。

    重型糖尿病患者多消瘦,皮肤干燥。糖代谢紊乱也可能导致皮肤瘙痒症。

    为了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患者的皮肤病,首先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有效地控制血糖。同时,患者应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治疗伴发的皮肤感染,控制感染灶,避免病情发展和加重。

  • 儿童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对患者生长发育产生诸多不良影响。

    首先,糖尿病对大血管和神经产生严重影响,导致血管硬化、神经损伤,进而引发视力、听力、运动等功能障碍,影响儿童身心发育。

    其次,儿童免疫力较低,糖尿病患者的抵抗力更弱,容易感染各种疾病,特别是呼吸道感染。感染会加重病情,影响儿童生长发育。

    此外,糖尿病还会导致儿童身高发育受阻,出现身材矮小、体型瘦弱等症状。然而,通过良好的血糖控制、充足的营养摄入以及科学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改善上述情况。

    在治疗方面,二甲双胍是目前治疗儿童糖尿病的主要药物,具有副作用小、安全等优点。此外,父母还需关注孩子的饮食习惯,避免高糖、高热量食物的摄入,确保饮食均衡,补充充足的营养。

    运动也是调节血糖的有效方式,儿童在运动过程中消耗热量,有助于控制血糖。因此,家长应鼓励孩子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对于患有糖尿病的儿童,父母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病情变化,定期带孩子去医院就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儿童糖尿病对患者生长发育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家长要重视孩子的病情,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

  • 近年来,糖尿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为了表彰在糖尿病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研工作者,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设立了科学贡献奖。2019年,贾伟平教授凭借其在糖尿病领域的卓越贡献,荣获此殊荣。

    贾伟平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糖尿病专家,长期致力于糖尿病的临床诊治和科研工作。她针对中国人群糖尿病的特点,在遗传机制、流行病学、诊断与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遗传机制方面,贾伟平教授及其团队发现了一系列与糖尿病相关的遗传位点,为糖尿病的预防提供了重要依据。在流行病学方面,她领导的研究团队对全国范围内的糖尿病患病情况进行了调查,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了数据支持。在诊断与治疗方面,贾伟平教授提出了许多创新性观点,如早期筛查、个体化治疗等,为糖尿病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除了在科研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外,贾伟平教授还积极投身临床实践,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她倡导“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关注患者的需求,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科学贡献奖的设立,旨在表彰我国糖尿病领域的优秀科研成果和科研工作者,鼓励更多医生投身糖尿病科研工作,推动中国糖尿病领域的科研进步与学术繁荣。贾伟平教授的获奖,充分体现了我国糖尿病领域的科研实力和水平。

  •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其中,血糖控制是糖尿病患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目前,药物治疗是控制血糖的主要手段,而运动则是辅助治疗的重要手段。

    然而,许多糖尿病患者为了追求更好的减肥效果,常常选择空腹进行运动。殊不知,空腹运动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存在着巨大的风险。

    首先,糖尿病患者服用降糖药物,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肝糖原的分解来降低血糖。而空腹运动时,人体需要消耗能量,但血糖水平尚未得到有效补充,导致血糖下降过快,容易引发低血糖反应。低血糖会导致头晕、出汗、心慌、乏力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昏迷,危及生命。

    其次,空腹运动还会影响消化吸收。正常情况下,饭后1-2小时是人体血糖水平相对稳定的时期,此时进行运动,既能有效消耗能量,又能避免低血糖的发生。而空腹运动则会导致消化功能受到影响,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

    那么,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进行运动呢?首先,要选择合适的运动时间。一般来说,餐后1-2小时是进行运动的最佳时机。此外,糖尿病患者还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强度。常见的运动方式包括散步、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

    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胰岛素注射是控制血糖的主要手段。因此,在进行运动时,应注意胰岛素注射的时间。一般来说,注射胰岛素后1-2小时进行运动,既能保证血糖水平稳定,又能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总之,糖尿病患者在进行运动时,应充分了解自身病情,选择合适的运动时间、方式和强度,并注意预防低血糖的发生。同时,家属和亲友也应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及时提供帮助和支持。

  • 低血糖症是老年人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了解其发病原因对于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

    一、引发低血糖的常见原因:

    1. 胰岛B细胞瘤(胰岛素瘤):这种肿瘤会自主分泌胰岛素,导致血糖过低。

    2. 胰岛外肿瘤:某些肿瘤细胞会分泌胰岛素样物质,引发低血糖。

    3. 外源性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过量使用这些药物会导致血糖过低。

    4. 严重肝病:肝脏功能受损会导致糖原储存减少,糖异生减少,引发低血糖。

    5. 乙醇:过量饮酒会导致血糖过低。

    6. 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这些腺体分泌的激素对血糖调节有重要作用,功能低下会导致低血糖。

    二、餐后低血糖的常见原因:

    1. 胃大部切除术后:由于胃排空加快,葡萄糖吸收过快,导致餐后早期低血糖。

    2. 2型糖尿病早期:特别是肥胖患者,胰岛素分泌峰落后于血糖高峰,导致餐后晚期低血糖。

    三、低血糖的发病机制:

    低血糖会导致交感神经和肾上腺髓质兴奋,分泌肾上腺素等激素,提高血糖水平。但持续低血糖会导致脑细胞功能受损,严重者可引发昏迷甚至死亡。

    四、预防与治疗:

    1.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低血糖症。

    2. 严格遵医嘱,合理使用胰岛素和降糖药。

    3. 适量饮酒,避免过量饮酒。

    4.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控制体重。

    5. 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及时就医。

  • 孕期对于糖妈妈来说,饮食控制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一方面,摄入过多可能导致血糖水平升高,对母婴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摄入过少又可能导致胎儿营养不良。那么,糖妈妈究竟该如何在孕期科学饮食,既保证自身健康,又确保胎儿发育所需营养呢?本文将为您详细解答。

    1. 主食不可少,粗细搭配更健康

    许多糖妈妈认为主食容易导致血糖升高,因此选择少吃或不吃主食。然而,这种做法并不可取。专家建议,糖妈妈在保证每天总热量的前提下,主食应占总热量的60%,即一天三餐每餐约100克左右。同时,主食应以粗粮为主,如红薯、玉米等,粗细粮搭配食用,既能满足营养需求,又能增加饱腹感。

    2. 关注升糖指数,选择低GI食物

    在主食的选择上,应尽量选择升糖指数较低的食物,如糙米、燕麦等。避免食用高GI食物,如白米饭、白面食等。此外,烹饪方式也应尽量简单,如蒸、煮、炖等,避免油炸、烧烤等高油脂烹饪方式。

    3. 少吃多餐,合理分配热量

    糖妈妈可以采取少吃多餐的饮食方式,将一天的热量合理分配到三餐及两餐之间。这样可以避免血糖波动过大,同时满足胎儿对营养的需求。在两餐之间,可以适量食用水果、牛奶等,但要注意控制热量摄入。

    4. 适当运动,促进血糖稳定

    除了饮食控制外,适当运动也是糖妈妈保持血糖稳定的重要手段。建议在饭后半小时进行散步等有氧运动,时间控制在半小时至一小时,以微微出汗、心跳加快为宜。

    5. 定期监测,及时调整

    糖妈妈在孕期应定期监测血糖水平,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饮食和运动计划。如血糖控制不稳定,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指导。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