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早期症状
咳嗽一般作为肺炎最早出现的症状,视病原体不同,可表现为干咳,后逐渐出现咳痰,或开始就出现咳嗽及咳痰。
发热及全身酸痛、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也是肺炎较早出现的症状,由于病原体不同,以及治疗的影响,热性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典型症状
肺炎的常见症状有咳嗽、咳痰,有时还会有浓痰或血痰,并伴有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等症状。2 岁以下的婴幼儿起病急,发病前数日多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气促、肺部固定啰音等。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小儿肺炎低烧不退可物理降温、药物治疗、对症治疗去处理。
1.物理降温:肺炎是由病原体,比如细菌、病毒、真菌等引起的肺部感染,当感染持续时患儿可能会低烧不退。使用物理降温方法降温,比如用温水擦拭身体、多喝温开水、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2.药物治疗:患儿正在接受治疗,但仍然低烧不退,可能是病原体对药物产生抗药性或者药物剂量、疗程不足等原因,此时去医院就诊,做常规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菌的药物去治疗,比如遵医嘱用头孢克肟、阿莫西林、阿奇霉素等药物。
3.对症治疗:肺炎患儿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常见胸腔积液、肺脓肿等,这些并发症可能导致低烧持续不退,肺炎出现胸腔积液以抗感染治疗为主,根据经验或痰培养选择抗生素,比如青霉素、头孢噻肟等,配合对乙酰氨基酚退热,胸腔积液较多引起了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通过胸腔穿刺放液治疗。
小儿肺炎低烧不退的原因比较多,建议去医院检查清楚后针对性治疗,以上药物遵医嘱使用。
在疫情常态化的当下,新冠检测成了疫情防控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目前,新冠检测主要有三种方式,分别为核酸检测、抗原检测、抗体检测,三种方法的检测机制、检测成本以及检测灵敏度各有不同。
国内主要以核酸检测为主,而海外的新冠检测则以抗原检测为主。
核酸检测灵敏度最高,是新冠肺炎确诊的“金标准”,但检测要求高,成本也较高,一般24小时出结果,检测耗时较长。而抗原检测操作简单方便,不需要专用仪器,最快15分钟出结果,缺点在于灵敏度不及核酸检测。
抗体检测在操作、时间方面与抗原检测类似,但无法检测处于感染窗口期的患者。
2020年12月,华大因源研制的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取得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医疗器械注册证。该试剂盒采用免疫层析夹心法,结合荧光微球作为示踪标记物,对疑似新冠病毒感染人群的口咽拭子、鼻咽拭子样本中的新冠病毒N抗原进行检测。该检测试剂盒具有检测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稳定性好、结果快速等特点。
去年年底,华大基因副总经理、华大因源CEO陈唯军在2021中国品牌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时曾透露,为了适应更简单的居家自我检测需求,华大基因第一时间研制的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15分钟内可完成全部检测。
抗原检测主要应用于对疑似人群早期分流和快速管理,作为补充手段可以用于特定人群的筛查,有利于提高早发现能力。
国家医政医管局3月11日发布的《关于印发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应用方案(试行)的通知》中提到:
抗原检测结果要进行以下处理:
1. 抗原检测阳性的,不论是否有呼吸道、发热等症状,居民应当立即向所在社区(村镇)报告,由社区(村镇)联系急救中心按照新冠肺炎疫情相关人员转运工作指南,将居民转运至设置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进行核酸检测。阳性人员使用后的采样拭子、采样管、检测卡等装入密封袋一并转运至医疗机构作为医疗废物处置。
2. 抗原检测阴性的,无症状的居民可密切观察,需要时再进行抗原检测或核酸检测;有症状的居民,建议尽快前往设置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就诊,进行核酸检测;如不便就诊,则应当居家自我隔离,避免外出活动,连续5天每天进行一次抗原自测。
几乎每个家长都带孩子打过疫苗。从出生开始,国家就给孩子制定了免疫规划以防范疾病的发生。比如威胁孩子身体健康的肺炎,也有针对对应病原菌的疫苗。而肺炎疫苗往往都是二类疫苗,需要家长再交钱才能打,价格还不便宜。
关于肺炎疫苗,有疫苗医生说,这个疫苗,宝宝不用打。但也有疫苗医生说,这个疫苗,最好打。这样家长就发愁了!宝宝的肺炎疫苗究竟需不需要打呢?
我国目前常见的肺炎疫苗
肺炎疫苗,大部分是进口疫苗,价格相对比较贵,往往都是自费,划分为二类疫苗,这些主要还是受到国情、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市场上出现很多可以预防肺炎的疫苗,这些疫苗由于针对的病原菌不同,可以叠加使用。比如以下:
1)肺炎13价疫苗
用于2岁以下婴幼儿,主要针对的是肺炎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是肺炎的主要感染病原菌之一,接种后抗体至少保持5年。
2)23价疫苗
用于2岁以上人群,但是由于免疫效果差,有效性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并不常规推荐。
3)HIB疫苗
2岁以内儿童接种,预防B型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侵袭性肺炎,除了有单独的疫苗,也有跟其他一起的联合疫苗制剂。
宝宝到底打不打肺炎疫苗?
首先,一类、二类疫苗,并非像有些人说的,只需要打免费的就行,自费的不必要。其实一类和二类疫苗的分类也是相对的,并非一成不变的。家长在给孩子打疫苗的时候,免费的定然要打,而二类自费的,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在为宝宝选择。
其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十三价肺炎球菌疫苗最好要打,这个疫苗主要用来预防肺炎,毕竟宝宝患肺炎的概率还是比较高的,治疗起来,不但医疗费非常多,而且,宝宝还非常受罪。很多过来人都知道,宝宝一旦肺炎严重了,住院治疗各方面都是负担。
此外,肺炎疫苗其实有好多种,比如7价、13价、23价。从接种年龄、预防肺炎种类来说,13价是最好的选择,在宝宝2个月的时候,就可以接种了。如果宝宝体质比较差,可以在宝宝满了2周岁之后,再接种一剂23价,体质好,就不需要再接种23价了。
张文宏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到一类疫苗是必打,有几种二类疫苗提倡打。其中就包括治疗肺炎的13价肺炎疫苗、hib疫苗、流感疫苗等。钟南山院士也曾经大力呼吁儿童积极接种肺炎疫苗,预防各种肺部感染。
宝宝打肺炎疫苗要注意什么?
其实和打其它类型的疫苗一样,宝宝打疫苗也是有注意事项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首先要如实告诉医生宝宝的各项身体状况,如果你的宝宝是早产儿,或者宝宝存在否营养不良的情况都要如实告诉医生等,这种沟通非常有必要,也是为了让医生准确判断宝宝是否有打疫苗的禁忌症。
2)如果宝宝感冒了、拉肚子或发烧时,最好等宝宝病情好了之后再进行接种疫苗。
3)刚刚接种疫苗的宝宝接种疫苗后应在接种地点留观15~30分钟,不应该急着回家,一旦宝宝发生不良反应可以及时就医。等到一切正常,没有不良反应再回家,这样做主要防止较严重副作用发生时能够及时进行处理,尽管这种几率非常低。
总之,肺炎对于免疫力并不完善的儿童而言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疾病,所以打疫苗可以提前做好防范措施,给宝宝上一个保险,但是由于肺炎的感染病原菌有很多,也有很多是没有疫苗的,所以即使打了疫苗,也要注意卫生。
参考文献
[1]朱航,黄蓉娜,杨汝沛,马林.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预防社区获得性肺炎效果的Meta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8,04:422-426.
小儿支气管肺炎是累及支气管壁和肺泡的炎症,为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肺炎,2岁以内儿童多发。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北方多发生于冬春寒冷季节及气候骤变时。重型支气管肺炎是指肺炎病情危重,除了有全身症状重,表现为反复高热不退,精神差、气急、呻吟、拒食、呼吸困难、全身发绀等外。还表现为肺外的其他系统表现,如心功能衰竭、肺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等其他脏器的功能不全。
一、小儿支气管肺炎的发病原因
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病因主要是病原体感染呼吸道,最常见为细菌和病毒感染,也可由病毒和细菌混合感染。发达国家儿童肺炎病原体以病毒为主。主要有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及鼻病毒等。发展中国家则以细菌为主,细菌感染仍以肺炎链球菌多见,近年来支原体、衣原体和流感嗜血杆菌感染有增加趋势。小儿支气管肺炎通常由呼吸道和密切接触进行传播,多见于免疫力低下的儿童、特应性体质的儿童、营养不良的儿童、支气管局部结构异常的儿童。
二、如何诊断小儿支气管肺炎?
支气管肺炎的诊断比较简单,一般有发热、咳嗽、呼吸急促的症状。肺部听诊闻及中、细湿啰音和(或)胸部影像学有肺炎的改变均可诊断为支气管肺炎。确诊支气管肺炎后应进一步了解引起肺炎的可能病原体和病情的轻重。
三、小儿支气管肺炎需要和哪些疾病鉴别?
急性支气管炎:一般不发热或仅有低热,全身状况好,以咳嗽为主要症状,肺部可闻及干湿啰音,多不固定,随咳嗽而改变。胸部X线检查示肺纹理增多、排列紊乱。若鉴别困难,则按肺炎处理。
支气管异物:有异物吸入史,突然出现呛咳,可有肺不张和肺气肿,可以此鉴别。若病程迁延,有继发感染则类似肺炎或合并肺炎,需注意鉴别。
支气管哮喘:儿童哮喘可无明显喘息发作,主要表现为持续性咳嗽,胸部X线检查示肺纹理增多、排列紊乱和肺气肿,易与本病混淆。患儿具有过敏体质,肺功能检查及支气管激发和支气管舒张试验有助于鉴别。
肺结核:一般有结核接触史,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胸部X线检查示肺部有结核病灶可资鉴别。粟粒性肺结核可有气促和发绀,从而与肺炎极其相似,但肺部啰音不明显。
当患儿出现发热、咳嗽、气促等典型临床表现时,应及时去儿科就诊。进行血常规检查、病原学检查、胸部X线检查,以便明确诊断。
一、外周血检查
白细胞检查:细菌性肺炎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并有核左移现象,胞质可有中毒颗粒。病毒性肺炎的白细胞计数大多正常或偏低,亦有少数升高者,时有淋巴细胞增高或出现异型淋巴细胞。
C反应蛋白:细菌感染时血清C反应蛋白值多上升,非细菌感染时则上升不明显。
降钙素原:细菌感染时可升高,抗菌药物治疗有效时,可迅速下降。
二、病原学检查
细菌学检查:细菌培养和涂片是采集气管吸取物、肺泡灌洗液、胸腔积液、脓液和血标本做细菌培养和鉴定。同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对明确细菌性病原和指导治疗有意义,亦可做涂片染色镜检进行初筛试验。此外,血清学检测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抗体水平,荧光多重PCR检测细菌特异基因,如肺炎链球菌编码溶血素(ply)基因。
病毒学检查:病毒分离是通过感染肺组织、支气管肺泡灌洗液、鼻咽分泌物病毒培养、分离,是病毒病原诊断的可靠方法。病毒抗体检测的经典方法有免疫荧光试验(IF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特异性抗病毒IgM升高可早期诊断,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进行性升高,急性期和恢复期(间隔2~4周)IgG抗体升高≥4倍为阳性。但由于费时太长,往往只作为回顾性诊断,限制了其临床实际应用。病毒抗原检测是采取咽拭子、鼻咽分泌物、气管吸取物或肺泡灌洗液涂片,或快速培养后细胞涂片,使用病毒特异性抗体(包括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技术、免疫酶法或放射免疫法可发现特异性病毒抗原。病毒特异性基因检测是采用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或聚合酶链反应(PCR)、反转录PCR等技术检测呼吸道分泌物中病毒基因片段。
其他病原学检查:如肺炎支原体、衣原体、嗜肺军团菌可通过冷凝集试验、血清特异性抗体等检查进行检测。
三、胸部X线检查
早期肺纹理增强,透光度减低,以后两肺下野、中内带出现大小不等的点状或小斑片状影,或融合成大片状阴影,甚至波及节段。对于一般状况良好且可以在门诊治疗的疑似肺炎患儿,无需常规行胸片检查。胸部X线检查未能显示肺炎征象而临床又高度怀疑肺炎、难以明确炎症部位、需同时了解有无纵隔内病变等,可行胸部CT检查。但需注意,胸部CT扫描和胸部侧位片不宜列为常规。对于临床上肺炎已康复,一般状况良好的患儿,无需反复胸部X线检查。
为了杜绝新冠肺炎在人群中的传播,除了不吃野生动物、戴口罩、不去人多的地方,其实时下最关键的是——要返城开工了啊!这段时间怎么办?!作为医院的工作人员,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记住这几点,让您和家人更安心。
1.乘坐飞机、火车或长途汽车返程途中,因为人员密度大,不确定因素多。所以,最好一直戴着口罩,哪怕是睡觉也戴着吧。另外,建议在乘坐电梯时,能不手扶扶手的就不尽量不扶着,如果担心有危险也可以戴手套抓着扶手,可以避免摔倒。
2.有一个地方风险最大,特别需要注意,就是洗手间。使用公用洗手间时,建议自带消毒纸巾,不仅可以擦拭马桶圈和水龙头、门把手,还可以在没有洗手液或香皂的时候好好擦擦手,毕竟比清水洗或不洗手有用。
3.途中就餐,如果途中仅仅吃一两次饭,方便的话可以自带餐具或使用一次性餐具,至少需要带着勺子或筷子。并且吃饭时不要多说话,免得飞沫传播细菌或病毒。途中如果吃水果,建议选择可以撕去皮直接食用的香蕉、橘子等等。
4.一定记得多喝水,饮水过少不仅不利于及时排除体内代谢废物,而且也容易口腔溃疡、咽喉肿痛、腹胀便秘等等。
1.这段时间戴口罩是必须坚持的。比较讲究的话也可以戴手套,尤其是乘坐公共交通时更需要注意,实在不行就提前一小时出门,免得人群拥挤。同事见面拱拱手或挥挥手,不用握手拥抱了,这时候大家都彼此理解,免得人家不配合时尴尬。
2.就餐时依然建议使用自带餐具,免得出现纰漏交叉感染。而且吃饭时不建议多说话,尽量不到人群聚集的地方去。这段时间尤其需要提高蔬果摄入量,饮食结构至少有1/2的是新鲜蔬菜和水果,另外一半是蛋白质类食物和主食。
3.午间休息时建议找个阳光好、人又少的空间晒晒太阳、呼吸呼吸新鲜空气,阳光下细菌和病毒较少,而且晒晒太阳也可以提高免疫力。这段时间就不建议去健身房了,毕竟空气混浊不流通的话更容易传播病毒。
4.在公司或单位乘坐电梯也需要注意,除了戴口罩,还尽量不用手指内侧点击楼层按钮,如果怕用餐巾纸垫着让人笑话,也可以用手指外侧关节触碰楼层按钮。电梯里面不要交谈,遇到熟人点头或挥手都不失礼仪。
特殊时期,细节之处多注意,为自己和家人多一点安全保障是最重要的。毕竟在健康面前,一切都是浮云。
小圆细胞肿瘤是一种恶性肿瘤,其具体预后和生存期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没有一个具体的数值。如癌症类型和分期、治疗方法和效果、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等。
1.癌症类型和分期:不同类型的癌症有不同的生存率。早期诊断和治疗通常与较好的预后相关。癌症分期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早期分期(如I或II期)相对于晚期分期(如III或IV期)通常有更好的生存机会。
2.治疗方法和效果: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疗、靶向治疗等。不同类型的肿瘤会有不同的推荐治疗方法。积极的多模式治疗往往能提高生存机会。治疗的效果也是影响生存率的重要因素。
3.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包括年龄、性别、身体状况以及存在的其他疾病或病理情况等,都可能影响生存率。
此外,治疗后的一个生活方式和保养方法,都可影响到患者的一个生存率。一旦出现小圆细胞肿瘤,需尽快到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治疗。
过敏性咳嗽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无痰的,表现为干咳。过敏性咳嗽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接触了过敏性物质,诱发了过敏反应从而对支气管、气道引起相应的损伤,刺激位于支气管内的咳嗽感受器产生咳嗽动作。由于并不是感染性因素所导致,不会出现感染性炎症的特征,也就不会出现明显的炎性渗出,所以绝大多数表现为干咳,以阵发性干咳最为常见。
但是在临床上也有极少部分合并有感染,特别是合并细菌感染时往往就容易出现咳痰症状。不同体质的过敏性咳嗽患者症状会不一样,具体需要通过医生的检查来判断并给予相应治疗。
一天要上三次厕所,48岁的何女士担心自己罹患了大肠癌,所以来到医院想检查一下。
医生告诉何女士,从你描述的情况来看,虽然一天有三次大便,但是排便习惯很规律,而且大便的性状和颜色也没有什么异常,所以罹患大肠癌的可能并不大。
不过为了万无一失,何女士还是接受了肠镜检查,通过检查,最终排除了大肠癌。
事实上,像何女士这样的患者不是很多,有些人,一天好几次大便,他们特别担心,担心自己是不是罹患了大肠癌,有些人,好几天才解一次大便,他们也担心自己是不是罹患了大肠癌,今天,我们就重点来说说,一天三次大便和三天一次大便,究竟哪个有异常。
第一,一天三次大便,是腹泻吗?
很多人觉得大便次数太多不好,因为是腹泻的信号,事实上,仅凭次数来判断是不是腹泻,其实并不正确,很多人虽然大便次数多,但是大便的颜色,外观都完全正常,腹泻,通常有大便性状的改变,大便呈稀水样或蛋花汤样,没有形状。
单纯从大便的频率,并不能判断是不是大肠癌,还要看大便的性状,以及排便是否规律。
第二,三天一次大便,是便秘吗?
很多人想每一天都有大便,因为觉得大便里有很多毒素,及时排出才能更有利于身体的健康。
可也有一些人,三天才解一次大便,他们担心,这么久才解一次大便,毒素会伤害肠道。
事实上,是不是便秘,不能只看大便的次数,还需要看大便排出是否困难,大便是否干结,大便的颜色和性状是否正常。如果这些都很正常,那么问题也不是很大。
每个人的排便习惯不同,有的人一天一次,有的人一天两次,有的人两天或三天才一次,但只要大便性状,颜色,排便习惯正常,那么,就无需担心。
大肠癌多发生在中年以上的男性,以40~70岁最为多见,但20世纪末发现30岁以下者亦不少见。男女两性发病比例约为2:1。本病和其他恶性肿瘤一样,发病原因仍不清楚,可以发生在结肠或直肠的任何部位,但以直肠、乙状结肠最为多见,其余依次见于盲肠、升结肠、降结肠及横结肠。癌瘤大多数为腺癌,少数为鳞状上皮癌及粘液癌。本病可以通过淋巴、血液循环及直接蔓延等途径,播散到其他组织和脏器。
这段时间,身边“咳咳咳”的人越来越多,尤其婴幼儿容易中招。很多人都以为是感冒,其实很可能是“百日咳”。
近日,国家疾控局发布的通告显示(图1),一种古老的传染性疾病——“百日咳”卷土重来,今年1-2月,全国报告百日咳32380例,是2023年同期(1421例)的近23倍,已致13例死亡[1]。
通告一发布,很多人担心起来:百日咳是什么病?怎么判断孩子的咳嗽是不是百日咳?怎么做才能保护自己和家人不受百日咳伤害呢?
针对大家的问题,京东健康特别整理了一篇百日咳家庭防护和就医攻略。
图1:国家疾控局发布的2024年1-2月百日咳发病数和死亡数
Part 1:什么是百日咳?和感冒有什么区别?
很多年轻家长对百日咳比较陌生,其实在百日咳疫苗问世之前,这种古老的传染病曾是导致6月龄以下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百日咳,它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从名字不难看出,这种疾病的咳嗽时间特别长,一般来说可持续2~3个月,很不好治。
百日咳主要通过空气传播,人群普遍易感,特别是6月龄以下未及时接种疫苗的婴儿威胁最大。
百日咳初期与感冒症状相似,容易混淆。两者的区别主要在后期。
一般来说,感冒症状通常在一周内逐渐好转,而患了百日咳的婴幼儿一般经过7~10天左右,才会出现明显的阵发性、痉挛性剧咳。
剧烈的痉挛性咳嗽常引起反射性呕吐,还可导致面部充血、毛细血管破裂,出现球结膜出血、面部皮肤出现出血点等表现。
最后孩子可能咳出大量黏液,并由于大力吸气而出现犹如鸡鸣样吼声,昼轻夜重[2]。因此,在古代中医称其为“鸡咳”或“鹭鸶咳”。
也有一部分百日咳患者痉咳期症状相对较轻,仅表现为持续2-4周的慢性咳嗽,特别是青少年或成人百日咳患者,常常没有典型痉咳,表现为阵发性咳嗽和暂时性缓解交替,持续 2 周以上。
如果有以上症状,千万别掉以轻心,一定要去看医生。
Part 2:百日咳为什么突然间增多?
百日咳很早就被纳入了国家免疫规划,我国为3月龄婴幼儿免费接种百白破疫苗,自计划免疫实施后,百日咳的发生率已经大为减少。
但近年来,不止我国,全球范围来看,很多疫苗覆盖率高的国家出现了“百日咳再现”。
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因疫情导致了很多地区儿童没能按时、及时接种疫苗。
根据我国百日咳发病数据来看,百日咳的发病患者群主要是以未接种或者未全程接种百日咳疫苗的婴幼儿为主。
二是百日咳病毒近年来在不断变异。
根据复旦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百日咳鲍特菌MLVA型别变迁研究结果显示,2016—2022年,百日咳型别在不断变化:百日咳型由2016年的MT32型、27型到2022年主要转变为MT28型。MT28型在上海首次报道。
MT28型毒力较强,引起小范围的扩散流行。MT28型红霉素耐药率超过80%,和原始的百日咳疫苗组发生免疫逃逸。
监测结果提示:百日咳疫苗保护性抗体降低,现有百日咳疫苗对目前流行的百日咳菌株不耐受[3]。
人类和疾病的抗争是个漫长的过程,也不用过于担心,虽然患病病例有增多,但仍在可控范围内。
Part 3:婴幼儿打了疫苗,为什么还会感染百日咳?
前面提到,百日咳病毒近年来在不断变异,是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还有个客观事实:百日咳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维持时间不够长,保护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
目前我国使用的疫苗是白喉类毒素、无细胞百日咳苗、破伤风类毒素(DTaP)三联疫苗。
接种时间为3月龄、4月龄、5月龄、18月龄时各接种1剂次。通常疫苗接种3~5 年后保护性抗体水平下降,12年后抗体几乎消失。
由于婴幼儿预防接种时间间隔较长,没有全程接种疫苗的儿童,百日咳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完成首剂次百日咳疫苗的接种后,保护有效性只能达到45%,如果完成3剂次的基础免疫,保护有效性能提高到98%左右。
建议所有适龄婴幼儿都应在免疫程序里尽早完成疫苗全程接种,以远离百日咳感染风险。如果有流行时易感人群仍需加强接种[2]。
需要警惕的是,百日咳不只是一种儿童疾病。
在许多国家观察到的流行病学数据表明,由于青少年和成人的疫苗获得性免疫力已经减弱,导致大量未受保护的人群可能感染百日咳。
百日咳的典型临床特征包括阵发性咳嗽和百日咳。但在成年人中,症状多少不太典型,难以识别,这大大增加了成年人传染给家庭成员的风险。
Part 4:怎么防范百日咳?
对于婴幼儿,最好的防护办法是及时全程接种百日咳疫苗。
目前我国没有针对成年人的百日咳疫苗,也尚未推荐在成年人群进行加强免疫。
为了保护自己,也避免家人感染,不管婴幼儿、青少年,还是成年人,都可以通过以下手段来防范百日咳。
1.及早识别并就医
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人感染百日咳后的症状不一,符合以下任一项条件者,应高度怀疑是百日咳,就请尽快到医院就诊,做百日咳鲍特菌等检查,以排查百日咳[2],然后根据医嘱服药:
(1)阵发性痉挛性咳嗽,病程≥2 周;
(2)婴儿有反复发作的呼吸暂停、窒息、发绀和心动过缓症状,或有间歇的阵发性咳嗽,有百日咳流行病学暴露史或者确诊病例接触史;
(3)大龄儿童、青少年、成人持续 2 周以上咳嗽,不伴发热,无其他原因可解释,有百日咳流行病学暴露史或者确诊病例接触史。
2.做好隔离
百日咳经呼吸道飞沫传播,许多咳嗽的青少年及成年人,可能使隐性带菌者及不典型症状的患者,也有传染性。
因此,需要对百日咳病人进行隔离,以保护婴幼儿等易感人群。
3.日常防护
稍微令人安心的是,百日咳杆菌对外界抵抗力较弱,无需消毒处理。
日常防护需要注意的是:保持室内通风,让衣物在阳光下暴晒,对痰液及口鼻分泌物进行消毒处理,勤洗手,戴口罩。
希望所有人远离百日咳,健健康康的享受春光~
干咳,这一看似普通的症状,却可能隐藏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风险。虽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和乏力,但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这些症状。有些患者可能仅表现为干咳,这让他们误以为只是普通感冒或支气管炎。
事实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除了干咳,一些患者可能还会出现嗅觉和味觉减退、咽痛、鼻塞、流鼻涕、结膜炎、肌肉酸痛、腹泻等症状。随着病情进展,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甚至可能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性休克、代谢性酸中毒,甚至神经系统损伤、肢体缺血性坏死等。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可能只有轻微的呼吸道症状,甚至没有明显的发热。这就需要我们在面对干咳等疑似症状时,提高警惕,及时就医进行核酸检测,以便尽早确诊。
为了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我们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此外,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也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手段。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目前,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病毒药物、对症支持治疗等。对于轻症患者,可在家中进行隔离治疗;重症患者则需在医疗机构接受治疗。此外,一些中药和免疫调节剂也被用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总之,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我们要保持警惕,做好个人防护,及时就医,共同抗击疫情。
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其预防和治疗一直是医学领域关注的重点。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肺炎,我们需要了解其病因、传播途径以及预防措施。
一、肺炎的病因和传播途径
肺炎主要由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引起。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或直接接触传播。吸烟、饮酒、免疫力低下、慢性疾病等因素都会增加患肺炎的风险。
二、预防肺炎的措施
1. 戒烟戒酒:吸烟会刺激呼吸道黏膜,降低免疫力,增加患肺炎的风险。饮酒也会削弱免疫力,导致上呼吸道感染,从而诱发肺炎。
2. 增强免疫力:通过合理膳食、适度锻炼、充足睡眠等方式,提高自身免疫力,降低患肺炎的风险。
3. 注意保暖:在寒冷季节,要注意保暖,避免感冒,因为感冒容易诱发肺炎。
4.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期通风,减少细菌和病毒的滋生。
5. 接种疫苗:接种肺炎疫苗和流感疫苗可以预防肺炎和流感,降低感染风险。
三、肺炎的治疗
肺炎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对症治疗。根据病原体的类型,使用相应的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或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同时,患者需要保持充足的休息、营养摄入和水分摄入,以促进康复。
四、总结
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预防和治疗肺炎需要我们关注病因、传播途径以及预防措施。通过戒烟戒酒、增强免疫力、注意保暖、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以及接种疫苗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肺炎的发生。同时,了解肺炎的治疗方法,及时就医,也是治疗肺炎的关键。
小儿链球菌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疾病,主要发生在儿童群体中。该病的症状主要包括体温升高、咳嗽以及嗜睡等。
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儿童可能会出现咳嗽、咳痰和喘息等症状,同时伴随体温升高。此外,儿童还可能出现嗜睡、疲劳和精神状态不佳的表现。通过X光检查,可以发现肺部出现均匀密度增加的阴影,肺叶体积也可能增大。如果炎症被重新吸收,还可能出现脓肿和空洞。
小儿链球菌肺炎的治疗方法与支气管肺炎类似,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青霉素敏感的患者首选青霉素或阿莫西林,青霉素中间体患者首选大剂量青霉素G或阿莫西林。对于青霉素耐药或有危险因素的患者,首选药物包括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和万古霉素。青霉素过敏的儿童可静脉注射红霉素,改善后可口服。治疗应持续1~2周,或发热完全缓解后3~5天。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注意并发症的发生,如脓胸、肺脓肿、心包炎、心肌炎和中毒性肝炎等。脓胸需要及时抽吸,并采用药物治疗。抗生素的选择应根据咽拭子培养的肺炎链球菌敏感性试验结果进行。患者需要积极配合检查和医生的治疗计划,卧床休息,多吃流质食物,补充液体和电解质,保持尿密度在1.020以下。
小儿链球菌肺炎的预防措施包括加强儿童营养、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等。同时,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者,也是预防该病的重要措施。
在儿童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避免病情加重。
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疾病,其病因复杂,主要包括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多种病原体。其中,由肺炎球菌引起的肺炎最为常见,约占肺炎病例的83%。据统计,全球约有5-10%的健康成人和20-40%的健康儿童携带肺炎球菌。
肺炎球菌通常寄居在正常人的鼻咽部,一般情况下不会引起疾病。但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如感冒、劳累、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心脏病、长期吸烟等,肺炎球菌就会乘机侵入人体,引发肺炎,并可能导致中耳炎、鼻窦炎、脑膜炎、心内膜炎、败血症等并发症。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肺炎球菌对多种药物产生了耐药性,给治疗带来了新的挑战。
引起肺炎的病原体主要包括:
(一)细菌性肺炎:需氧革兰染色阳性球菌,如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等;需氧革兰染色阴性菌,如肺炎克雷白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埃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厌氧杆菌如棒状杆菌、梭形杆菌等。
(二)病毒性肺炎:如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麻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
(三)支原体肺炎:由肺炎支气体引起。
(四)真菌性肺炎:如白色念珠菌、曲菌、放线菌等。
(五)其他病原体所致肺炎:如立克次体(如Q热立克次体)、衣原体(如鹦鹉热衣原体)、弓形体(如鼠弓形体)、原虫(如卡氐肺孢子虫)、寄生虫(如肺包虫、肺吸虫、肺血吸虫)等。机体免疫力低下者(如艾滋病患者)容易伴发肺部卡氏肺包子虫、军团菌、鸟形分支杆菌、结核菌、弓形体等感染。
小儿心脏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其症状与缺损大小和程度密切相关。
早期症状可能不明显,但随着缺损增大,孩子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
1. 呼吸困难:由于心脏中隔缺损,血液会从心脏左侧流向右侧,导致肺部血量增加,孩子可能出现呼吸急促、气促等症状。
2. 感染:由于肺部血量增加,孩子更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如感冒、肺炎、哮喘等。
3. 发育迟缓:心脏负担加重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导致体重和身高增长缓慢。
4. 心功能不全:严重的心脏缺损可能导致心脏功能不全,出现心力衰竭等症状。
针对小儿心脏室间隔缺损的治疗,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
1. 药物治疗:适用于缺损较小的孩子,通过药物控制症状,延缓病情进展。
2. 手术治疗:适用于缺损较大或药物治疗无效的孩子,通过手术修复缺损,改善心脏功能。
此外,家长还需注意以下事项:
1. 定期复查:孩子出生后,家长应定期带孩子进行心脏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2. 注意营养:保证孩子充足的营养摄入,促进生长发育。
3. 避免感染:尽量减少孩子接触感染源,预防呼吸道感染。
4. 适当运动:鼓励孩子进行适当的运动,增强体质。
麻疹病毒肺炎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呼吸道疾病,尤其在婴幼儿中较为常见。这种疾病多在疾病早期出现,患者常表现为呼吸道症状的明显加重。
常见的症状包括高烧不退、咳嗽加剧、呼吸急促以及发绀等。在肺部听诊时,可闻及干湿啰音,提示肺部存在炎症反应。
麻疹病毒肺炎的治疗主要包括对症治疗、支持疗法和预防并发症。在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药物包括乙酰氨基酚、右美沙芬和头孢西丁等。乙酰氨基酚可以退热和缓解疼痛,右美沙芬可以镇咳,头孢西丁则用于预防继发细菌感染。在手术治疗方面,当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等危急情况时,可能需要进行气管切开术。
在饮食方面,患者应选择营养丰富、清淡且容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肥腻、胆固醇过高的食物。
麻疹病毒肺炎的预防措施包括接种麻疹疫苗、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以及避免接触麻疹患者等。
若怀疑患有麻疹病毒肺炎,应及时就医,以便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儿童病毒性肺炎是小儿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其治疗周期因个体差异和病情轻重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病毒性肺炎的治疗时间大约在1到2周左右。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病毒的种类、病情的轻重以及患者的器官功能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普通呼吸道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或腺病毒引起的肺部感染,通常经过1到2周的治疗即可治愈。然而,对于特殊病毒性肺炎或重症肺炎,患者可能需要接受更长时间的治疗,甚至可能伴有系统受累的情况,此时需要同时进行抗病毒治疗和对症治疗。
对症治疗主要包括退热、止咳、保持合理饮食等。如果出现并发症,应及时处理。此外,患者需要保持卧床休息,室内空气流通以防止交叉感染。必要时,可能需要进行静脉输液和吸氧治疗。
在饮食方面,病毒性肺炎患者应选择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等。发烧时,可以选择半流质饮食。患者可以多吃水果和蔬菜,如雪梨、西瓜等。需要注意的是,发烧时可能会伴有体液流失,因此应避免食用辛辣、咸味食物。随着病情的恢复,可以逐渐增加营养摄入。
病毒性肺炎是一种传染性疾病,患者在急性期应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如操场、游泳池、商场等,以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支气管肺炎,又称小叶性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尤其在儿童中较为常见。它主要由病毒、细菌等病原体引起,导致支气管壁和肺泡发生炎症。除了儿童,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者、慢性病患者等也容易受到支气管肺炎的侵袭。
支气管肺炎的主要症状包括咳嗽、咳痰、发热、呼吸急促等。若不及时治疗,病情可能加重,引发心血管、神经、消化等系统功能障碍,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治疗支气管肺炎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通常,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诊断。一旦确诊,应及时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治疗期间,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休息,多饮水,注意饮食卫生,增强免疫力。
除了药物治疗,支气管肺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支气管肺炎的治愈标准主要包括:咳嗽、咳痰症状减轻或消失,无发热,临床状态稳定,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正常。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定期复查,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总之,支气管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葡萄球菌肺炎,作为一种常见的肺部感染疾病,其致病菌为葡萄球菌。这种疾病通常发生在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中,如糖尿病、血液病、肝病、营养不良或酒精中毒等。此外,流感、麻疹等病毒性疾病也容易引发葡萄球菌肺炎。
葡萄球菌肺炎的典型症状包括高烧、胸痛、咳嗽和脓性痰等。病情发展迅速,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肺脓肿、囊肿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疗葡萄球菌肺炎,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戒酒、避免刺激性食物等。此外,加强营养、提高免疫力也是预防葡萄球菌肺炎的重要措施。
葡萄球菌肺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支持治疗和手术治疗。抗生素治疗是治疗葡萄球菌肺炎的关键,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支持治疗主要包括补充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手术治疗适用于肺脓肿、囊肿等严重并发症。
葡萄球菌肺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葡萄球菌肺炎是一种严重的肺部感染疾病,患者应引起高度重视。通过积极预防和治疗,可以有效降低葡萄球菌肺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细菌性脑膜炎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可影响各个年龄段的人群。该疾病由多种细菌引起,如脑膜炎球菌、流感杆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细菌性脑膜炎的主要症状包括高烧、头痛、呕吐、瘀斑、皮肤瘀斑和颈部僵硬。严重时,患者可能出现躁狂、抽搐,并迅速进入昏迷状态。如果不及时治疗,细菌性脑膜炎可能导致呼吸和循环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细菌性脑膜炎的治疗主要依靠抗生素,具体药物需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确定。常见的抗生素包括氨苄西林、头孢匹林等。此外,针对颅内压升高的患者,医生会使用甘露醇等药物进行降颅压治疗。
预防细菌性脑膜炎的关键在于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及时接种疫苗。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尽早确诊和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细菌性脑膜炎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细菌性脑膜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通过了解疾病知识,提高防范意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