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推荐,在成年人(>18岁)中,具有下列任何一个及以上的糖尿病危险因素者,即为糖尿病高危人群:
(1)年龄≥40岁;
(2)糖尿病前期(IGT、IFG或两者同时存在);
(3)超重[体重指数(BMI)≥24kg/m2]或肥胖(BMI≥28kg/m2)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4)静坐生活方式;
(5)一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
(6)有妊娠期糖尿病史的妇女;
(7)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1mmHg=0.133kPa],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
(8)血脂异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1mmol/L和(或)三酰甘油≥2.22mmol/L],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
(9)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
(10)有一过性类固醇糖尿病病史者;
(11)PCOS患者或伴有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临床状态(如黑棘皮征等);
(12)长期接受他汀类药物、抗精神病药物和(或)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患者。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功能减退导致的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症。出现的症状有视力下降,四肢麻木疼痛,餐后低血糖,白内障等。在接受治疗的同时,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注意调养,预防并发症。首先,控制饮食。其次,戒烟戒酒。锻炼运动,严格控制血糖,最后,做好筛查。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的原因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症。一般是由于自身免疫系统缺陷,病毒感染,遗传因素等导致的。常见的症状有视力下降,白内障,四肢麻木疼痛,餐后低血糖等等。在接受治疗的同时,在生活中也需要多加注意,仔细调养,预防并发症,接下来就为朋友们简单介绍一下预防并发症的几个方法吧。
1、饮食控制
饮食疗法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常用方法。应遵循饮食原则,低糖,低脂肪,低盐,中等蛋白质,高纤维,少量的膳食。平衡指的是热量的摄入和消耗的平衡,病人需要根据体力活动,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每天摄入的总热量。
2、戒烟喝酒
戒烟应该是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的一个组成部分。吸烟可显著增加胰岛素抵抗,增加血糖,导致内皮功能障碍,促进冠心病和糖尿病肾病的发展。因此,糖尿病患者应该戒烟。此外,酒精的控制可以增加高密度脂蛋白,清除自由基,促进血液循环。
3、锻炼运动
日常运动不是辅助疗法,它是治疗肥胖症的主要方法。运动后必须在饭后半小时内进行,锻炼效果在24小时后消失,所以每天必须锻炼半小时。锻炼达到中等强度,运动可以选择走,上下楼梯,游泳,乒乓球等,可以因人而异。
4、严格控制血糖
严格控制血糖是防治糖尿病眼病的根本措施。因此,患者应及时监测血糖、饮食、运动或用药,最终控制血糖。如果觉得眼睛不舒服必须定期做眼部检查。
5、做好筛查工作
对于糖尿病患者,重要的是要了解糖尿病的具体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和糖尿病肾病。一般来说,这些并发症会发生在1型糖尿病确诊5年后,因此,1型糖尿病患者应在5年后及时筛查。糖尿病会加重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发展,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应立即筛查心血管疾病。
如果是糖尿病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就需要注意糖类的摄取,有的患者会因饮食中的糖类无法估算就会产生恐惧因此戒掉了,就会造成营养素加速流失。因此,我们该如何保持一边的摄取营养一边的控制血糖的水平呢?在平时我们除了“少吃精制糖”、“控制糖量”,以外,还应该从饮食、运动、治疗等一起控制血糖,还要了解自己的身体所需的营养素,因此就要树立正确的营养摄取观念,轻松地应对血糖的控制。
为了预防肾脏发生病变,我们就要控制好高血糖、高血压与高血脂的症状,并且适量的摄取蛋白质。因此我们除了控制糖的摄入量,还要适当的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量。因为适量的摄取蛋白质的含量也是保护肾脏和预防肾脏发生病变的关键。
糖尿病的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神经病变,若是因为我们疏于预防和照顾,如果病情出现恶化就难以复原,甚至还会面临截肢的命运。糖尿病的患者还会出现多尿的症状,就会造成水溶性维生素与矿物质的大量流失。患者如果长期服用降血糖药物,就会造成维生素B12的缺乏,因此就会引发贫血的症状或者末梢神经发生病变。因此在平时我们要注重保护手和足部外,还要适量的摄取锌、铬、镁、钙等矿物质。我们还要补充体内流失的维生素B12.
糖尿病的患者由于长期的血糖升高就会对末梢神经的微血管造成一定的伤害,明显的症状就是眼部会出现问题会发生视网膜病变。因此未来预防视网膜发生病变,在平时除了积极控制血糖与定期检查外,还要注意对眼睛的保养。在平时可以多摄取对眼睛有益的营养素,比如叶黄素、维生素A、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糖尿病患者也会因为多尿导致体内的钙、磷等元素流失,胰岛素分泌的不足对造骨细胞的活性也有很大影响,因此糖尿病患者还会出现骨质疏松的症状。如果要预防骨质疏松,在饮食中要及时的补钙,也要摄取适量的维生素D3。
糖尿病其实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因此只要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多注意,就可以起到预防由糖尿病引发的并发症。
大约三分之一的人会患上了糖尿病,但其中超过84%的人并不知道他们患上了糖尿病。国家卫生部还指出,糖尿病前期症状不明显,一般人不易察觉,常常需要借血糖检测才能发现。下面是糖尿病前期的进一步介绍,只要早期发现,就有机会预防二型糖尿病。糖尿病前期的患者有机会通过改变饮食,适当运动,或辅助用药来控制血糖,从而预防或延缓糖尿病的发生。
DM是指血糖高于正常值,但仍未达到DM诊断标准的阶段。此时,病人有机会通过改变饮食、适当的锻炼或药物辅助使血糖恢复正常,从而预防或延迟糖尿病的发生。
糖尿病前期之后,患上二型糖尿病、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可能会随之增加。根据糖尿病前期检测方法的不同,可分为空腹血糖偏高和血糖耐受性异常两类。空腹时血糖高于标准值,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IFG常与胰岛素抗性有关。如IFG异常,则推荐进一步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也称为糖耐力试验,即受试者口服葡萄糖,被肠道吸收后,血糖升高,从而刺激胰岛素分泌,约30~60分钟后观察血糖浓度峰值。测得结果是异常的话,就是IGT。
早期糖尿病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家族史和遗传因素是主要原因之一,此外还有肥胖,缺乏锻炼,腹部脂肪过多等,都是重要因素。通常,由胰腺分泌的胰岛素能将葡萄糖提供给细胞作为能量来源,从而降低血糖值。随着血糖值开始下降,体内的胰岛素分泌就会自动减少。但是,糖尿病前期患者胰脏不能正常工作,也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也不能产生细胞的抗性(也称为胰岛素阻抗),无法使细胞顺利地利用葡萄糖,导致高血糖在血液中积累。
糖尿病前期或第二型糖尿病的判断很简单,只需检查血样即可知道,共分为三种方法。以下是糖尿病前期的血糖检测标准,血糖值在以下数值范围内,即:糖化血色素浓度在5.7~6.4%之间,空腹血糖浓度在100~125mg/dl(毫克/公合),OGTT血糖浓度在140~199mg/dl之间。
第二型糖尿病前期的防治
在确诊自己患上糖尿病之前,首先不要气馁,只要开始调整生活形态,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多锻炼,控制体重,仍然有机会逆转,预防第二型糖尿病的发生。降低血糖并稳定血糖。该研究表明,如果生活习惯得不到及时改善,平均每年有七分之一的糖尿病前期患者会发展成糖尿病。健康福利部国民健康署亦提醒,不论血糖是否正常,日常生活中均需加强自我健康行为管理。
在饮食上,少吃红肉和加工过的肉类,少喝含糖的饮料。多种蔬菜,大豆,白肉,坚果,全谷物等,并摄取适量水果。此外,要多锻炼,控制好血压,胆固醇。
糖尿病是由于机体内胰岛素供应不足或机体细胞利用胰岛素能力下降而引起的一种代谢疾病,其最主要的特点是患者血糖值高于正常人群,糖尿病可分为三类: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其他类型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的90%,1型糖尿病偏向于先天疾病,并非完全是先天疾病,一般人也有机会患1型糖尿病,但这只是相对较少。而且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是由于进食过多的精制食物,以及由于缺乏运动而使人体摄入的热量远远高于摄入的热量,从而导致体内胰岛素代谢出现问题,从而引起糖尿病。
通常很难发现糖尿病症状,建议通过健康检查观察血糖值的变化,如果早期发现糖尿病问题,还可以通过药物、饮食控制和锻炼等方法,才能与疾病共存,也能保持未来的生活质量。
尿频,口渴:当血糖升高,体内不能充分利用,肾将多余的糖分排入尿液,同时也连带排出体内的水分,因而会出现尿频的现象,排尿过多体内就会缺乏水分,从而引起口渴。
饥饿感:血液中的糖不能充分利用,导致身体能量不足,病人想吃精致食物以缓解饥饿感,但却让病情加重。
减肥:肥胖是导致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当血液中的葡萄糖没有被充分利用时,人体开始摄入储存在体内的脂肪来补充热量,此时患者的体重可能迅速下降。
视觉障碍:高血糖可引起视网膜病变,出现视线模糊,眼疲劳等症状。
其它可能出现的症状包括末梢神经反应,皮肤瘙痒,伤口不容易愈合,女性则可出现月经异常,男性可出现阳痿等。
饮食控制:患者对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均衡营养的需求与正常人群相同,应养成定时定量的习惯,最重要的是总热量要固定。
锻炼治疗:辅助性的饮食控制治疗,病人可以通过锻炼增加热量消耗,促进脂肪代谢,改善胰岛素的作用功能,达到降血糖的效果。
降糖药:最初服用的药物剂量较小,为了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应与饮食控制和锻炼同时进行。
注射液胰岛素:主要是针对患有第一型糖尿病、第二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妊娠、手术前后血糖过高等病患而采用的降糖药。
糖尿病其实没有真正的治疗手段,只要病人在日常饮食上有所控制,就可以控制血糖的平衡,才能保证未来生活的质量。
患上这种疾病的时候在饮食上就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往往因为人们一时的疏忽大意就导致了病情的加重,所以在患病的早期及时治疗显得尤为重要,那早期糖尿病的采取什么方法治疗才更有效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吧。
一、糖尿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对于早期患者,除了预防以外,建议采用“糖尿病”的饮食与运动疗养法进行治疗。
1、控制体重:大家是否很想知道早期糖尿病的采取什么方法治疗呢,其实避免肥胖和超重,很多疾病引起的原因都跟肥胖相关,专家解析要从体重指数和腰围来衡量一个人的肥胖程度。预防糖尿病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控制体重,既要关注血糖,也要关注患者在治疗的过程当中体重变化。
2、早预防:生活方式与药物治疗提醒新旧糖尿病患者都必须尽早对病情进行预防措施,。持之以恒的保证良好规律的生活习惯,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药物治疗,尽早控制糖尿病的发展。
3、双目标:兼顾血糖控制和心血管保护早期糖尿病的治疗,专家指出糖尿病是一个终身性的疾病,既要在近期控制好血糖,同时也要考虑远期减少病人并发症的发生率,当有糖尿病的症状时,大家要及时的治疗糖尿病,以免造成更大的伤害。
二、糖尿病患者应怎样吃水果:
水果中含糖,所以糖尿病患者应在血糖控制良好后再吃水果,而含葡萄糖较多的葡萄、香蕉、荔枝、枣、红果等不要吃,可以吃梨、桃、草莓、柚子等,每天吃1--2个水果便可。水果可作为加餐吃或餐前吃。如果能在吃水果前及吃水果后两小时测血糖或尿糖,对了解自己能不能吃此种水果,吃的是不是过量很有帮助。
三、糖尿病人的进食方法:
1.糖尿病患者应注意少食多餐,有条件上下午安排间食及睡前进食,即保证吸收,又减轻对胰岛负担。
2.早餐量要少,上午肝糖原分解旺盛,易发生早餐后高血糖。
相信大家在看完上述介绍的内容之后对早期糖尿病采取什么方法治疗这个问题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了,我们可以看出,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一定是要药物和食物辅助进行治疗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在这里祝您早日恢复健康。
作者 | 杨明博
(1)年龄≥40岁。
(2)有糖尿病前期(IGT、IFG或二者共存)史。
(3)超重(BMI≥24 kg/m2)或肥胖(BMI≥28 kg/m2)和(或)中心性肥胖(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
注:ADA建议亚裔人群BMI≥23 kg/m2便需筛查
(4)静坐生活方式。
(5)一级亲属中有T2DM家族史。
(6)有GDM或巨大儿(出生体重≥4 kg)生产史的女性。
(7)高血压[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
(8)血脂异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1 mmol/L和(或)甘油三酯≥2.22 mmol/L],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
(9)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
(10)有一过性类固醇糖尿病病史者。
(11)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或伴有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临床状态(如黑棘皮征等)。
(12)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和(或)抗抑郁药物治疗及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随着我国糖尿病患者的越来越多,网络上关于糖尿病预防的文章铺天盖地,内容的参差不齐很容易让患者进入治疗的误区,从而影响病症的治疗。那到底如何才能有效的预防糖尿呢?
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开始逐年流失,如果不刻意锻炼,肌肉流失的速度会越来越快,到七十岁左右的时候甚至会流失掉50%的肌肉。
而现在多见的2型糖尿病,与肌肉的丢失就有着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因为胰岛素想要发挥降血糖的作用的话,就离不开胰岛素受体这个帮手的帮助,而这个厉害的帮手就隐藏在你的肌肉细胞之中。可随着你的你年龄增长和运动量的减少,这个帮手的的数量也在急剧减少,离开了帮手的帮忙,胰岛素对降糖的能力也就渐渐下降了。
所以,勤锻炼,保持肌肉活力也是预防糖尿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质量急剧上升,每天都在摄入超标的热量,加之过度缺乏锻炼,肥胖也就成了大多数人绕不开的问题。
而你不知道的是,肥胖人群也是糖尿病患者的高发人群,想要避免肥胖,有效的预防糖尿病,不如就这样做:谷物为主,少油少盐,饭吃八分饱。
说句实话,你的肠胃对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各类营养吸收消化的速度是不一样的,而因为一些个体的差异,在人体对食物吸收之后,哪些是升糖容易,哪些是不易升糖的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没有特定的可降糖的食物,食物都会引起升糖,不过是快慢问题罢了。
不过就算是升糖速度慢的食物,也需要你去合理的搭配。
导致糖尿病的诱因有很多,撇开外在看内在,精神世界的活动和糖尿病也有着不浅的联系。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工作量也在频频增加,越来越多的人为了养家糊口通宵工作,这就造成了太多紧张、疲累的精神压力。导致患者人体的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无法控制,也就患上了糖尿病。
所以精神活动不可忽视,预防糖尿病,应该由一个平和理性的心态来面对。
从健康发展到糖尿病的过程中,我们都要经历“糖前期”的状态,在这样一个“过度”时期,如果能够调整好饮食习惯,那么糖尿病的发生将会得到延缓,甚至逆转。吃真的是太重要了。
合理控制总热量,不要“吃多了”
我们怎么知道一天需要多少热量呢?这得根据我们的理想体重来计算。人体的理想体重=身高(cm ) -105,通常成人每日应摄入的热量为理想体重乘以30~35kcal。
举个例子,白领小张身高165cm,理想体重就是165-105=55kg,她每日应摄入55X(30~35)=1650~1925kcal,此数值可根据年龄、工作强度等适度增减。
合理分配营养,不要“吃偏了”
记住三个“五”,膳食中碳水、脂肪、蛋白质分别占总热量的50%、25%,15%。
1. 主食界“胰岛素”——扁豆
不同种类碳水化合物引起血糖升高的速度和程度不同,就像不同材质的“弹簧”使物体弹起来的高度不一样一个道理,这个“弹力”用食物血糖生成指数GI来衡量。
GI值越高,说明食物越易引起血糖升高,影响胰岛素水平和敏感性,从而增加糖尿病风险。低于 55%为低GI食物,55%-70%为中GI食物,大于70%为高GI食物。
这里推荐大家一种GI为26的主食,俗称食物界的“胰岛素”—扁豆,食用扁豆有助于降低血糖水平。研究显示,用豆类代替米饭可显著降低血糖水平20%以上。血糖水平受所摄入的淀粉含量的影响,扁豆可以减缓食物消化所产生的的糖类进入血液,吸收缓慢意味着进食后可能不会产生葡萄糖高峰,从而控制血糖水平。
2. 蛋白质界“主角”——肉蛋奶
每克蛋白质可释放4kal热量,这样的话,成人每日应保证一袋牛奶加一个鸡蛋,不吃牛奶和鸡蛋的人应保证每日吃6两瘦肉。
3. 蔬菜界“降糖大使”——白蘑菇
有一种神奇的蔬菜能“降糖”,它就是白蘑菇。首先,蔬菜富含膳食纤维,延缓食物吸收,降低餐后血糖高峰,有利于改善糖、脂代谢紊乱。此外,食用蘑菇会引发肠道细菌间的连锁反应,扩大一种叫普雷沃氏菌的数量,这种菌能生成丙酸和琥珀酸,改变“降糖”基因表达,而这些基因参与大脑与肠道之间的“沟通”,有助于控制葡萄糖的生成。
规律三餐习惯,“少食多餐”不通用
少食多餐的饮食方式是一种针对于糖尿病病人的饮食指导,但这种方式对糖前期的患者可不适用,因为多次进食会引起血糖多次波动,反而增加糖尿病的风险。所以糖前期的患者一定要规律三次、定时定量,可按每日三餐分配为1:2:2或1:1:1等模式分次进餐。
糖尿病的危害十分巨大,可导致周围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肾功能衰竭等严重疾病。因此在糖尿病前期,一定要及时控制饮食,养成规律科学的进食习惯,延缓糖尿病的发生!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随着社会发展,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糖尿病越加年轻化,研究调查表明,我国18周岁以上患糖尿病的几率约10%,也就是说每10个人中就有1个成年人患糖尿病!
近年来科学研究表明控制体重与健康饮食有助控制糖尿病,降低患病的几率。
所以糖尿病患者非常注重控制体重与饮食,而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那么糖尿病人群该如何减肥呢?接下来咱们就来了解一下~
(一)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 是胰岛素分泌的缺陷或和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的一组以慢性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正常人血糖为空腹血糖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患者为空腹血糖≥7.0mmol/L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慢性高血糖可导致多种组织,特别是眼、肾脏、神经、心血管的长期损伤、功能缺陷和衰竭,所以可怕的不是糖尿病,而是糖尿病的并发症。
糖尿病分为两种,一种为1型糖尿病,一种为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患者的4~5%,多发于儿童、青少年,主要是胰岛β细胞被破坏,导致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
2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患者的90%,多发于成年人,大多数人都是糖尿病,主要是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身体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即胰岛素抵抗)所致。
(二)糖尿病患者为什么要控制体重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研究调查表明:长期肥胖者,糖尿病发病率可高达普通人群的4倍之多。
统计表明,糖尿病在体重正常人群中的发病率仅为0.7%,体重超过正常值20%,糖尿病发病率为2%;体重超过正常值50%,其发病率可高达10%以上。而且在2型糖尿病人中80%是肥胖者。
所以,控制体重对于2型糖尿病尤为严重,脂肪率越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就会降低。
(二)肥胖为什么会引起糖尿病
相比于正常体重人群,肥胖的人更容易形成“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指血液当中的糖很难进入到细胞里面,造成血液中血糖高居不下。胰岛素抵抗还会反过来促进糖类物质转化成脂肪,使胖者更胖。
(三)糖尿病患者如何减肥
糖尿病患者的体重主要有两大因素影响,运动和饮食,那么如何进行运动和饮食如何选择,怎么做才好呢,下面就是给大家一些建议:
1. 运动管理
适量的运动有助于控制血糖和体重,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建议可以采用散步,快步走、健美操、跳舞、打太极拳、跑步、游泳等。
保持每周有氧运动150分钟/周;也就是平均一周2-3次,每次60分钟,中等强度即可。抗阻力运动建议每周2次。
2. 饮食管理
饮食管理是高血糖人群的体重管理基础,饮食原则是控制总能量、低糖(选择低升糖指数的食物)、低脂、适量蛋白质、限盐、富含膳食纤维的饮食。
是不是看到这里,大家就有点懵了,什么是升糖呢?
那么这里,就给大家额外插入一个小点~
升糖指数,全称“血糖生成指数”,简称GI。是指食物进入人体两个小时内血糖升高的相对速度,主要是用来衡量某种食物或某种膳食组成对血糖浓度影响的一个指标,有助于专业人士进行参考与指导。
营养师建议:高血糖人群瘦身过程中饮食要注意忌甜,忌盐,忌油腻,忌辣,忌烟,忌酒,主食不能完全断,避免引起低血糖~
那么食物该如何选择呢?平常要怎么吃呢?别急,下面给出一张适合糖尿病患者瘦身的参考食谱与饮食替换建议~
糖尿病的预防可以说是对于糖尿病来说是特别重要的一步,因为糖尿病的前期往往不会显现出来异常,一旦发生了症状就已经晚了,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就可以早早的预防,做好提前准备,以免发展成为后期的糖尿病,非常麻烦。
以「少油、少盐、少糖、高纤维」为主
避免暴饮暴食,尽量少吃一些胆固醇含量高的食品,比如动物的内脏,又或者是经过加工的含糖食品,像是糖水罐头。
尽量的少使用煎和油炸的烹调方式,最好是使用植物性油脂,不适用动物油脂。
糖分含量特别高的饮料最好别喝,日常生活中其实最好的就是水。使用水来代替任何饮料。
定期检测血糖、血压、血脂
规律运动
参考「333原则」,即每週运动3次以上,每次至少30分钟,并达到每分钟脉搏130下状态。你可以选择散步、健走、慢跑、游泳、自行车等类型,运动的最好时机是在吃完饭过半个小时以后。如果饭后没有时间或者其他原因,可以在运动之前吃点小零食小点心,千万不要空腹运动,以免血糖不足反而产生低血糖症状。
调适压力
不管是处于一个压力大的生活环境,还是工作上有不顺心的工作压力,都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很大的负荷,有时候超负荷运作时间久了,就会荷尔蒙分泌紊乱,体内的肝糖会被分解为血糖,进一步提高患病风险,所以大家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压方式,不管是游戏,运动,看剧都可以,但是切记不要因为压力过大而暴饮暴食,这样反而对身体会产生很大的伤害。
虽然糖尿病的纪录横跨千年,但其病因与治疗方法却是近代的产物,人类在1900年左右发现糖尿病与胰岛素有关,而历史上第一位经「胰岛素注射法」成功救活的糖尿病患者则出现在1922年。在过去,糖尿病一直是个不治之症。
到了现在的时间我们的医疗手段不断的发展,医术也越来越高明,对于糖尿病来说已经是一个普遍的疾病,治疗手段也非常的多,对于病情的掌握也越来越熟练,所以即使不幸的患上糖尿病也不用过度惊慌,只要多听医生的话,进行良好的康复性治疗,可以有效保持病情。但是糖尿病的最好治疗手段还是日常生活的预防,只有生活习惯好,疾病自然会远离你。
那个下午,我坐在电脑前,紧张地等待着与医生的线上问诊。屏幕那头,是那位我信任的内分泌科医生,他总是那么温和,让我感到安心。我们开始了对话,我详细描述了自己的病情——糖尿病。医生一边听,一边在键盘上敲打着,似乎在认真思考。随后,他询问了我一些问题,并给出了专业的建议。
‘您需要的是ozempic 3ml笔,这是一种针对糖尿病的药物,可以帮助您控制血糖。’医生的话语让我心中一暖,仿佛看到了希望。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按照医生的处方用药,病情逐渐得到了控制。每次线上问诊,医生都会耐心地解答我的疑问,让我对糖尿病有了更深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医生的专业和敬业。
那天,当我收到医生发来的处方审核通过的消息时,心中充满了感激。我知道,这背后是医生的专业知识和对患者的关爱。我也在问诊结束后,在界面上点击了‘表扬医生’,希望表达我的感谢。
与医生的线上问诊,让我感受到了互联网医疗的便捷。它不仅节省了我的时间,还让我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更好地控制了自己的病情。我相信,在互联网医疗的助力下,我的生活会越来越美好。
我是一名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年轻女性,生活中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拥有一个健康的宝宝。然而,最近的一次体检结果却让我心生恐惧——空腹血糖五点多。虽然医生告诉我这个数值在正常范围内,但我仍然担心一旦怀孕,血糖会超标,影响到宝宝的健康。
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时,我发现了一个名为“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平台,决定尝试线上问诊。通过视频通话,我遇到了李医生,一位非常专业和耐心的医生。李医生详细询问了我的症状和生活习惯,并告诉我,空腹血糖五点多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关键是要控制好饮食和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李医生还建议我进行糖耐量检查,以便更准确地了解我的血糖情况。检查结果显示,我还没有达到糖尿病的标准,但需要继续注意饮食和运动,避免血糖升高。李医生也提醒我,怀孕期间血糖容易升高,所以要特别注意控制甜食的摄入,多吃蛋白质类的食物,并且合理控制体重。
通过与李医生的交流,我不仅了解了如何管理自己的血糖,还学到了很多关于孕期保健的知识。最重要的是,李医生让我明白了,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比任何药物都更重要。现在,我已经开始严格控制血糖,空腹血糖也稳定在五点多左右。虽然我还没有怀孕,但我相信,只要我继续按照李医生的建议去做,宝宝一定会健康成长。
三个月前,我被诊断为糖尿病,这对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然而,在这段艰难的时光里,我遇到了一位好医生,他不仅医术精湛,更是一个充满同理心的倾听者。
刚开始,我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和用药一无所知,医生耐心地为我解释了病情和治疗方案。他告诉我,治疗糖尿病需要综合考虑生活方式、饮食和药物。在用药方面,他根据我的病情变化调整了治疗方案。
记得有一次,我因为血糖波动较大,有些焦虑。医生在了解了我的情况后,没有只是简单地说“别担心”,而是详细询问了我近期的用药情况和生活习惯。他告诉我,肌酐值偏高可能是因为我之前服用的药物不合适,于是为我调整了药物。
在医生的帮助下,我学会了如何监测血糖、如何合理饮食、如何进行适当的运动。他总是鼓励我,让我感受到了温暖和力量。在他的指导下,我的血糖逐渐稳定,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始终关注我的隐私和个人信息,让我感到非常安心。每次咨询,他都会详细记录我的病情和用药情况,以便更好地为我制定治疗方案。
如今,我已经习惯了与医生进行线上沟通,这种方式既方便又高效。感谢这位好医生,是他让我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
那是去年的一个晴朗下午,我带着母亲走进了京东互联网医院,心中充满了期待。母亲今年86岁,患有糖尿病十多年,近年来身体状况一直不太好。我们选择了内分泌科,希望能够在线上得到专业医生的帮助。
医生***非常耐心,详细询问了母亲的病情和用药情况。母亲患有糖尿病多年,曾经因为脑梗住院治疗,但是没有留下后遗症。半年前,母亲的血糖控制得不太好,于是医生调整了用药方案,将原来的糖适平停用,改为拜糖平和达格列净。虽然用药后血糖有所控制,但是母亲近一年逐渐消瘦,体重从110多斤降至98斤,让我们非常担忧。
医生***听了我们的描述后,耐心地解释说,80岁以上的老人确实不适合服用二甲双胍,因为它可能会导致消瘦。于是,我们从7月14号开始逐渐减少二甲双胍的用量,从每天4片减至3片,再减至2片。尽管如此,血糖的控制依然不理想。
医生***在了解了母亲的病情后,给出了专业的建议。他告诉我们,达格列净是一种降糖新药,虽然它的减体重作用比二甲双胍更明显,但减体重并不是副作用,正是因为它能减一点体重,所以受到很多糖尿病患者的欢迎。他还说,不建议换成格列美脲,因为格列美脲容易让老年人发生低血糖。最后,医生***告诉我们,母亲目前的用药方案是合理且安全的。
在医生***的建议下,我们调整了母亲的用药方案。现在,母亲每天服用络活喜氨氯地平降压药和调整后的降糖药。虽然用药后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但我们都对医生***的医术和专业性充满了信任。
那天,我怀着忐忑的心情,通过互联网医院预约了一位内分泌科的医生。虽然从未见过面,但我知道,这位医生将为我解答困扰已久的疑问。
医生的热情和耐心让我感到安心。他详细询问了我的病情,包括确诊二型糖尿病三个月,以及服用二甲双胍恩格烈静片的情况。
我告诉他,最近感觉尿量变少了,担心是不是药物的原因。医生耐心地解释说,这种药物不会导致尿量变少,同时提醒我,服用恩格烈静片需要大量饮水。
我按照医生的建议,增加了一天的饮水量,但尿量并没有明显增加。医生告诉我,这可能是正常的,因为我们的身体还有一些隐性的失水。
我还提到,餐后血糖的回落较慢,担心是否需要换药。医生告诉我,餐后血糖控制在9左右是可以的,但如果回落较慢,可能需要调整剂量或改变服药方式。
医生的专业知识和建议让我感到十分安心。他不仅为我解答了疑问,还为我制定了详细的饮食和服药计划。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逐渐调整了自己的生活习惯,血糖也得到了控制。虽然只是线上问诊,但我却感受到了医生的专业和关怀。
我一直以为自己很健康,直到那天我在家用新买的血糖仪测了一下餐后的血糖,结果显示8.5。我的心一下子就悬了起来,开始回想起最近的生活习惯。读研究生以来,锻炼的时间越来越少,饭量却越来越大。再加上外公有糖尿病的家族史,我不禁担心自己是否已经患上了糖尿病。
我赶紧在网上查找相关信息,发现我的症状可能是胰岛素抵抗和糖耐量受损引起的。更令我不安的是,空腹血糖5.4,糖化血红蛋白5,口干喝水不缓解,这些都可能是糖尿病的前兆。我试图挂号去医院看病,但上海的医院排队太长,根本挂不上近期的号。于是,我决定尝试一下京东健康的线上问诊服务。
在与医生交流的过程中,我才知道自己的情况并不是糖尿病,而是糖耐异常。医生告诉我,我的血糖虽然高于正常值,但还没有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医生建议我增加无氧增肌的运动量,控制饮食,尤其是主食的摄入量。同时,医生也提醒我,血糖仪只是参考,真正的诊断还需要通过糖耐量测试来确定。
我按照医生的建议开始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减少主食的摄入量,增加运动量。每天早上、中午、晚上各吃1-2两的主食,蔬菜和瘦肉的摄入量也适当增加。同时,我也开始规律锻炼,选择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健身操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的血糖终于回到了正常水平。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互联网医院的便捷和实用性。它不仅可以为我提供及时的医疗咨询,还可以根据我的具体情况给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更重要的是,医生在整个过程中都非常耐心和专业,帮助我克服了焦虑和恐惧,重新找回了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在30多岁就面临着健康问题。尤其是当我被告知可能患有糖尿病前期时,我的心情可以用“崩溃”来形容。每天都在担心自己的身体,担心未来的生活质量。幸运的是,我找到了一个非常专业的医生,他不仅解答了我的问题,还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建议。
在我们初次交流时,我告诉他我的尿酸水平已经下降了很多,但我仍然很担心自己的糖尿病前期。医生首先询问了我的身高和体重,然后又问了我目前正在使用的治疗药物。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实际上非常重要,因为它们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我的整体健康状况。
当我告诉他我正在服用优甲乐、胆维丁片、珍牡肾骨胶囊和奥利司他时,医生建议我增加优甲乐的剂量,并减少胆维丁片的用量。这些调整听起来微不足道,但对我的健康来说却至关重要。
在整个过程中,医生始终保持着耐心和专业的态度。他不仅回答了我的问题,还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建议,帮助我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虽然我还需要继续复诊和调整治疗方案,但我已经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在逐渐恢复。
那天,我拖着疲惫的身体来到了互联网医院的全科咨询平台,心情沉重。自从发现空腹血糖偏高,我就一直在寻找解决办法。在等待的时间里,我遇到了杨医生,她温柔的声音让我感到一丝安慰。
杨医生详细阅读了我的病情描述和化验单,告诉我目前还处于糖尿病前期,没有明显进展。她耐心地为我解释了饮食控制的要点,告诉我如何通过调整饮食来控制血糖。她还建议我加强运动,并提醒我按时休息,早睡早起。
我咨询了她关于药物治疗的必要性,她告诉我目前暂时不建议服用药物,有逆转的可能性。听到这个消息,我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了。
在咨询的过程中,我发现杨医生非常专业,她不仅解答了我的问题,还给了我很多实用的建议。她让我明白了糖尿病前期并不可怕,只要通过合理的饮食和运动,就可以控制病情。
虽然杨医生没有提供其他联系方式,但我对她的服务非常满意。我相信,在杨医生的帮助下,我一定可以战胜病魔。
那天,阳光明媚,我带着父亲来到了江苏镇江的一家互联网医院,希望在线上得到医生的帮助。父亲患有糖尿病已有两年,血糖控制一直不稳定。在医生***的耐心询问下,我们详细地描述了他的病情和用药情况。
医生***首先询问了父亲的身高体重,然后询问了是否有其他疾病和用药史。在看到我发送的病情描述和图片后,他进一步了解了父亲的治疗方案和近期的血糖水平。
父亲告诉我,他已经用药三个月左右了,但血糖控制仍然不理想。医生***询问了父亲的饮食和运动情况,得知他只有偶尔散步,饮食也没有特别控制。医生***又询问了父亲三个月前的血糖水平和糖化血红蛋白值,得知糖化血红蛋白为7.9。
医生***在了解了这些信息后,给出了专业的建议。他建议父亲加强饮食控制,坚持运动,并将德谷门冬胰岛素的剂量增加2单位,而口服药则不需要调整。父亲听从了医生的建议,并表示感谢。
在与医生***的交流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他的专业和耐心。他不仅给出了详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还给予了父亲极大的心理支持。这让我对互联网医院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对医生的专业素养感到钦佩。
那天,我正在家中,突然感到一阵头晕,血糖似乎有些不稳定。我立刻打开了手机,找到了***医生,他是我通过互联网医院预约的全科医生。在详细描述了我的症状后,他耐心地询问了我一些问题,确保他对我的病情有全面的了解。
医生询问了我是否曾经确诊过糖尿病,是否使用过度拉糖肽,以及我对该药物是否有过敏史或不良反应。我一一回答了他的问题,并告诉他我对度拉糖肽的用法用量有所了解。
很快,医生为我开具了处方,并详细说明了药物的用量和使用方法。我感到非常安心,因为我知道他在为我制定治疗方案时非常细致和谨慎。
在用药期间,我确实感到身体有所改善,但我也非常注意观察是否有任何不适。有一天,我因为工作忙碌而忘记了服药,直到晚上才想起。我立刻联系了医生,他耐心地为我解答了疑问,并告诉我如何调整用药计划。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我的血糖逐渐稳定,我也对互联网医院的服务感到非常满意。医生的专业知识、耐心和关心让我感到温暖。现在,我甚至可以通过互联网医院直接预约药品,这为我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我决定继续关注这位医生,并在必要时进行复诊。我相信,有了他的帮助,我的健康状况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