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韦祠财

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 

 

【诊断标准】 

1.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感,反酸、胃内容物反流;其他少见或不典型的相关症状:咽喉部不 适、胸痛、吞咽痛、咳嗽、哮喘。 
2.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1)食管粘膜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溃疡、食管狭窄;
(2)食管黏膜无明显病变;
(3)内镜下食管胃交界近端出现橘红色柱状上皮,柱状上皮交界与食管胃交界分离,组织 病理学检查食管远段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所取代。 
3. 24 小时食管 pH 监测:pH4.2%,pH50 次,反流持续≥5 分钟次 数≥3,最长反流持续时间>9.2/分。 

4.食管阻抗监测:结合 pH 同步监测确定反流是酸反流(pH4)。非 酸反流还可进一步分为弱酸反流(pH4~7)和弱碱反流(pH>7)。                                                 符合以上 1+2(1)项诊断糜烂性食管炎(EE);1+2(2)+3 或 4 项诊断非糜烂性反流病;或 1+2(3)项诊断 Barrett 食管。 

【入院指征】
符合以下情形之一时,可入院治疗:
1.严重烧心和反流、非心源性胸痛或吞咽困难症状。
2.内镜检查食管重度糜烂、溃疡、狭窄、Barrett 食管、食管癌。
3.食管出血。
【住院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生化。
2.X 线钡透、上消化道内镜、食管粘膜病理活检。
3.24 小时胆汁反流监测、24 小时食管 pH 监测、食管阻抗监测、食管动力。
【住院治疗】
1.抑酸药物治疗。
2.促动力药治疗。
3.手术治疗。
【出院指征】
症状好转,生命体征平稳。
【出院带药】
1.抑酸药物。

2.促胃肠动力药

 

温馨提示:这是我的线上工作室,后续如有任何健康问题需要咨询的,可以通过微信扫一扫“线上复诊二维码”向我咨询。(包括看病就医、开中药/西药处方、购药等等,非常方便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慢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处方 ℞

1.保持心情舒畅; 2.管住嘴,迈开腿; 3.规律口服药物(降压药√、降糖药√)治疗; 4.定期到卫生站(或卫生院)测量血压或血糖。 韦祠财主治医师 普宁市赤岗镇卫生院 2021 年 1 月 1 日

韦祠财

主治医师

普宁市赤岗镇卫生院

1309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 ——中医“人”的九种体质

韦祠财

主治医师

普宁市赤岗镇卫生院

1304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韦祠财医生为您详解,何谓“气虚质”?

气虚体质内脏功能不强,常因外邪或内在饮食积滞产生内热等虚实夹杂之症。 一、气虚质可能会? 短气懒言,便秘,易疲劳,消化不良。 二、气虚,究竟是什么意思? 容易累,有点点懒,经常气短,心慌,出虚汗。 人活一口气,气虚质是肺、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气的化生不足。 三、气虚质的困扰? 肌肉松软,皮肉(肚皮,眼皮,屁股,脸)下垂。 脾主肌肉和四肢,脾气虚,四肢肌肉就松软无力。 气短懒言,疲乏神倦。 头晕,健忘。 节气变化容易感冒。 多汗,自汗,出虚汗,运动更甚。 没食欲,消化不良,经常腹胀,大便困难。 面色姜或淡白。 头发没有光泽。 或者胃强脾弱:食欲很好,食速很快为胃强;同时饭后腹胀明显,容易疲乏无力,这是脾虚难化。 四、我为什么会气虚? 母亲怀孕时营养不足,妊娠反应强烈持久不能进食、早产、喂养不当。或父母一方是气虚质。 大病、久病之后,元气大伤。 神过劳,长期过度用脑,劳伤心思,思虑伤脾。 形过劳,曾经是重体力劳动者或者是职业运动员。 长期节食会造成人体摄入营养不足,形成气虚。 喜欢吃冰冷寒凉、肥甘厚腻,缺乏运动。 七情郁结,不开心,尤其是吃饭时生气。 五、这些是气虚最需要警惕的身体松软肥胖: 气虚发胖多是吃的东西消化不掉形成痰湿,滞留在皮下就是肥胖,到肝脏就是脂肪肝,进入血液血脂增高,堆在腹部是将军肚。多数是块头大,不中用,精力不济。 高血脂:气虚则血流不畅,导致血脂堆积。 内脏下垂:气虚不能提升,肾、胃等内脏容易下垂。严重还会有重症肌无力。 慢性疲芳劳综合症:活力降低,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肺气虚是关键因素。 鼻咽癌:气虚者经常感冒从而导致反复鼻塞,再加上气滞滞于此,久之容易致病。 六、日常建议 (一)饮食有原则: 多吃性平偏温、具有补益作用而且好消化的食物。 冷饮、冰箱里刚拿出来的食物一定不要再碰,寒凉最伤脾胃。 喝水要小口,温饮,避免大量猛饮,容易出现脾胃发胀,促生痰湿体体质。 气虚消化功能不佳,要细嚼慢咽,七分饱,否则容易脾胃积滞。 (二)规律运动: 选择缓慢的有氧运动,慢跑,瑜伽,登山,散步等。避免过度运动,加重气虚体质。 (三)起居有常: 谨慎风寒,不要过劳。不熬夜,细嚼慢咽、七分饱。 (四)关注穴位: 经常敲打足三里,益血补气又健脾。 (五)精神养生: 遇事不要考虑过多,学会感受直觉,多移情于琴棋书画、唱歌跳舞、和朋友交流。

韦祠财

主治医师

普宁市赤岗镇卫生院

1300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