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孩子抑郁症家长该怎么办?

孩子抑郁症家长该怎么办?
发表人:陈建国

 

一般孩子得抑郁症与自身家庭教育和成长经历有很大关系。


首先,家长要充分理解和关心孩子并给予孩子所需的爱,让其感到快乐。若家长给予孩子的爱是他们不需要的,则会成为孩子的负担。


另外,不要跟孩子讲道理和过分关注。第三家长平时要轻松愉快,以此感染孩子,起到好的效果。

 

时间在不断的流逝,孩子也在慢慢长大,在未来的日子里孩子会经历很多有喜、有乐、有悲、有痛的事,希望所有的孩子能
永远保持一个快乐的心境,健康成长。

想要了解更多,可观看我的视频:

https://v.qq.com/x/page/y3254blspn0.html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抑郁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有人说,考验两个人是否有共同语言的一个方法,就是看他们是否在追同一部剧。

     

    追剧成了一部分人日常休闲的常态,遇到心仪的影视剧,就算工作再忙、时间再紧,也要见缝插针地看。

     

     

    明知道熬夜追剧伤身,却仍然义无反顾?最近一项研究显示:爱追剧的人,抑郁风险更高。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解读为什么人们爱追剧,并教你如何避免追剧带来的伤害。

     

    受访专家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麦舜翩

    武汉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 陈曼华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骨伤科主任 屈留新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脊柱外科中心主任 吴小涛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眼科主治医师 张瑞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 汪天宇

     

    爱追剧,抑郁风险高

     

    发表在《美国精神病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上的一项研究中,哈佛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家领导的研究团队,利用来自英国生物库中超过100000名参与者的基因组数据,发现了几种可能加剧抑郁症的习惯和行为。

     

    研究人员发现,花更多时间看电视与预约随访时患抑郁症的风险更大有关。

     

     

    研究团队通过分析病例数据库中106个潜在风险因素,创建了一个综合因素比较。这些因素包括生活方式(如运动、睡眠、饮食和使用媒体模式),社交参与频率和环境等变量。

     

    结果显示,社会、睡眠、媒体、饮食和运动相关的许多因素都与抑郁症有着前瞻性的联系,甚至在高危人群中也是如此。

     

    研究人员发现,花更多时间看电视与预约随访时患抑郁症的风险更大有关。另一方面,定期的社会活动会有保护性作用。例如,和信任的朋友和家人一起,在降低个体患抑郁症风险方面特别有效。

     

    这就是说,我们需要更多的家庭(沟通、倾诉)时间,和更少的“沙发土豆”(瘫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式生活来帮助避免抑郁情绪。

     

    为什么人们爱追剧

     

    花钱充会员、通宵达旦地看,在等待更新的期间也常常围绕剧情展开讨论。

     

    为什么影视剧能有如此大的魅力,能让无数观众牵肠挂肚、欲罢不能?

     

     

    有助于减压

    以宫斗剧为例,网络上对这种类型影视剧的讨论,有一个词语出现得相当频繁——“爽”。剧中主角往往是在经历多次打压后进行报复,一次次漂亮的反击让观众们感觉十分解气,获得情绪宣泄的畅快感。

     

    实质上,对这一套路乐此不疲反映了人们在现实生活的压抑和憋屈。人们内心暗暗渴望像主角一样对待不公平的事,这一心理需求被编剧们很好地利用了。

     

    投射心理

    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有一类电视剧特别受观众欢迎:主角都是普通人,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却一路幸运克服各种困难走上人生巅峰。

     

    这样的剧情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观众很容易产生带入感,常常主角“上身”,认为主角跟自己很像,引起共鸣。观众跟主角同悲同喜,满足现实中无法满足的需求。

     

     

    蔡格尼克效应

    人有与生俱来的完结欲,心理学上称为“蔡格尼克效应”。这是一种记忆效应,指的是人们对已完成、已知结果的事极易忘却,但对那些中途被打断的、未竟的事情印象深刻。

     

    这些没完成的事情,会在潜意识里不断提醒我们去完成。电视剧巧妙地把故事划分成多集,且常常在两集之间埋下悬念。这使得观众为了知道结局一集一集往下追,直到最终完结。

     

    追剧时身体承受5种伤害

     

    精彩的电视剧让人着迷,有些人抱着手机或平板电脑,一看就是一天,这让身体默默承受着不少“压力”。

     

    关灯看剧——易患青光眼

    长时间盯着子屏幕,特别是黑夜关灯后,房间里只剩下屏幕发出的亮光,这时光线对比度非常高,容易让眼睛感到疲劳。

     

     

    长时间刺激可能影响血管神经调节中枢,使血管舒缩功能失调,引起眼压急剧升高,最终导致青光眼急性发作。

     

    长时间低头——颈椎压力大

    长时间低头看手机,无疑是颈椎病年轻化的重要原因。在低头时,颈椎部受到的压力过大,使颈椎前屈度发生变化,易引起颈椎间盘突出、颈椎不稳等。

     

    窝在沙发——腰椎很受伤

    采取半卧位时,腰椎会因缺乏足够支撑,导致原有弧度改变,让椎间盘所受重力不断增大,诱发椎间盘退变、突出。

     

     

    站立时,腰背部肌肉、韧带会帮助腰椎支撑重量,但半卧位时肌肉、韧带处于松弛状态,失去原有的固定作用,使脊柱变形,久而久之造成腰椎病。

     

    熬夜追剧——压垮心脏

    情绪激动、经常熬夜、过度劳累、天气变化等突然刺激,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对原本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疾病的人来说,跌宕起伏的电视剧情,很容易让人沉浸其中,心情跟着大起大落,使得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心血管处在危险边缘。

     

    另外,熬夜追剧会导致失眠,使白天精力不济、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工作效率低下,整个人浑浑噩噩。

     

    沉迷剧情——更易逃避生活

    剧中各种浪漫的桥段、惊险刺激的场景,都是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越看越让人浮想联翩,深陷剧情不能自拔。

     

    通常成瘾的患者还有其他的社会心理问题,如抗压能力较弱、人际关系紧张、与家庭成员无法和睦相处。

     

    他们在现实中无法妥善处理这些压力,于是在虚拟世界里获得满足。

     

    这样追剧,远离伤害

     

    如果非要追剧的话,专家建议做好以下4个细节,将伤害降到最低。

     

    1.注意护眼

    最好用眼1小时左右望望远处,放松一下,不要在昏暗的环境下长时间看屏幕、看书、工作,看电视、手机时最好开一盏灯。

     

    2.控制时间

    建议追剧控制时间,计划安排好时间和集数,以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为前提,不要忽视人际交往。

     

    此外,追高质量好剧有益心理健康,不要在肥皂剧上浪费太多时间。

     

    3.坐姿正确

    追剧时要采用良好的坐立姿势,不要窝在沙发或半躺着看手机,还要减少低头时间,看手机可放在与视线平行的位置,看剧1小时就要起身走一走。

     

    可做一些仰头耸肩的动作以舒缓颈椎部紧张的肌肉,一些运动也可缓解颈椎病,比如游泳、打羽毛球等。

     

     

    4.学会节制

    追剧前最好给自己定个规矩,每次看剧两小时左右为宜,最多不要超过3小时,更不要通宵达旦。

     

    老年人和心脑血管病患者可看一些内容轻松愉快的节目,不适合太过惊险恐怖的片子和竞争激烈的体育节目。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也许看到这个题目,你又以为是一次无力的喊口号,那就错了。

     

    小时候,我们总有些美好的梦想,长大了大多没有实现,于是告诫自己,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以后不要不切实际做梦,现实一点比较好!那么,什么是现实呢?就是不要轻易改变,因为那些都是瞎折腾,白费功夫吗?

     

    实际上改变是可以发生的,不论是个人形象的改变,工作行业的改变,还是生活状态的改变。

     

    如果你想改变自己,记得下面几点

     

    1.丢弃急功近利的想法,着眼眼下细小的事情

     

    很多人之所以觉得梦想遥不可及,因为他们一下子定得太过长远,坚持了三天看到没有任何的改观和起色,就感觉到了不会成功,随即放弃。

     

     

    然而从眼下的细小事情做起,长此以往,改变就会发生,坚持得越久发生的变化越大。不要总是停下来想,停下来犹豫彷徨毫无意义。

     

    2.了解先驱楷模的成功案例

     

    你想要改变,却找不到合适的途径时,可以找一个楷模。比如你想减肥,就去了解一下很多由肥胖变为苗条的成功减肥者的具体操作方法,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取舍。

     

    比如你想改变自己土气的审美,改变穿衣风格,就去了解一下穿衣达人的经验,并根据自己的身材气质做出定位的方向。

     

    比如你想当律师,便去和从事法律行业的人学习请教,如何进入行业,如何通过全国司法考试。已经在你所想改变领域获得成就的前人一定会给你很多良好的意见,避免你走许多弯路。

     

    3.享受改变的过程

     

    想减肥的人运动时候挥汗如雨一定很累,想转行的人独自看书一定很寂寞,但是不经历这些折磨人的过程,改变也不会轻而易举发生。

     

     

    所以尽量找一些激励自己的方法,让自己享受改变的过程,比如记录自己改变的进程和数据,是个很好的方法。

     

    4.切忌闭门造车,定期和同路人进行交流

     

    网络时代,无数的兴趣群组密布在各大平台,你可以在其中选择一两个特别志同道合的组织加入。

     

    既可以互相督促,也可以及时了解这方面的信息动态,及时地调整方向。不要一个人闷头苦干,否则走错了方向都无从得知。

     

    5.适时地展现

     

    不论你想在哪方面做出改变,都记得边努力边展现成功,这是对你努力的实践。

     

    如果你想学习新的语言,可以选择群组进行语言交流。如果你想学化妆,在学习过程中,争取一些甚至是免费地帮别人化妆的机会,在实践中磨练自己。不用害怕自己稚嫩的手法,还不精湛的技艺会漏了怯。

     

     

    不妨勇敢地说出自己的状态,并且寻求改进的意见,你会改变得更快。

     

    6.永远相信改变可以发生

     

    最根本的一点便是不能泄气,失掉了对改变的信心。

     

    如果你不相信改变会发生,或者一步登天的梦破碎了,你开始将信将疑自己是不是能操控你的人生,那就要好好想一想,你改变的想法是否迫切,决心是否坚决。只有相信自己可以改变,才可以真的开始发生量变以至于质变,这就是主观力量的所在。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如果我告诉你,全球范围内有超过3亿人都曾饱受抑郁症的困扰,请不要感到惊讶;如果抑郁症让你感到疲倦、烦躁、没有活力,请不要感到害怕;如果抑郁症给你以及你的家人和朋友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也请不要感到绝望......

     

     

    因为抑郁症,是可以被治愈的!

     

     

    抑郁症的发生是生物因素、遗传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治疗抑郁症应从生理、心理、社会支持等方面入手,采取药物、心理、社会综合干预的治疗方式,达到有效控制疾病、消除症状和恢复社会功能的目的,最终战胜抑郁症。

     

     

    抑郁症的治疗一般有3种方式

     

    1、药物治疗

     

    可以治疗抑郁症的药物很多,一定要在精神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抗抑郁药物进行抗抑郁治疗。就目前治疗的效果来看,即使非常严重和持久的抑郁症,结合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大多数都会收到比较满意的效果。

     

     

    2、心理治疗

     

    当服药一段时间,患者的病情进入稳定期,药物的改善作用就会变得不那么明显。但此时千万不能擅自停药,一定要谨遵医嘱。临床上一般认为进入稳定期后,需要持续并根据情况不断减量地服药 1~2 年。在此期间,心理治疗的作用就凸现出来了。

     

    心理治疗旨在帮助抑郁症患者快速恢复「心理社会功能」,这其中包括恢复他们的工作效率,帮助建立与亲人、朋友和同事的关系,并养成一套健康、良好、规律的生活作息等。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只有很少很少的抑郁症病人能够得到系统的心理治疗。

     

     

    3、物理治疗

     

    除了药物治疗,在医院抑郁症还有物理治疗的选择。近年来,国内外权威的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批准的物理治疗手段——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对抑郁症也具有明确的效果。

     

    总之,改变的方法有很多,唯独不建议做的,就是什么都不做,或自己偷偷改变治疗方案,等它自己好。当然,我们也要明白,不是所有的方法都适合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去积极寻找和探索最适应的方法。

     

     

    当抑郁症发生时,不要害怕、不要惊慌,就把它当作是潜意识的一次呼唤、一次求助。正是它的出现,给了你一个绝佳的机会去重新审视自己、发现问题、改正问题,让你可以做一个更加幸福、美好的人!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苦难会让人变得坚忍,苦难会让人变得成熟,苦难会让人找到真实的自我,苦难会让人开启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

     

    从北京治疗治疗抑郁回来一年后,我整个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没有彻底地从抑郁中走出来,但有了朋友;

     

    虽然有时也会抑郁,想要逃避,但敢于从隐藏的地方走出来,可以开始呼吸“新鲜空气”,可以从新的角度来看待自己,而不是一味地和自己过不去了。

     

     

    其实,治疗抑郁的过程正是善待自己,关爱自己的一个过程。不要和自己过不去,不总是指责自己,打击自己,有时候是苛求自己!抑郁症的治疗过程其实是和自己和谐相处的过程!

     

    既然我都敢于和朋友交往,既然我都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那么我的学业和事业呢?我的未来与发展呢?这个问题也慢慢成为了我关注的问题之一,毕竟我不能一辈子在工厂里打工,以后的人生该怎样度过呢?

     

    该如何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呢?没有经历过的经历总是有着无限的诱惑。大学,对于没有上过大学的我来说就似一个梦幻般的地方,在那里可以学习,可以交友,可以恋爱,可以开阔视野,可以为了以后找工作铺平道路……

     

    不上学三年多了,但我真的可以吗?我真的可以坚持吗?我真的可以做到吗?离开高中已经三年多了,等我考上大学,过去的同学都快大学快毕业了,我这个年纪还适合回到高中考大学吗?

     

    回到高中是否会被别人笑话?我是否可以从失败过的地方站起来?太多的担忧在我的头脑中盘旋,是挑战还是放弃,是坚持还是妥协?

     

     

    最终我还是决定重回高中,有几个原因:其一,可以从失败的地方站起来,可以完成自己过去没有完成的心愿;

     

    其二,在自我治疗的过程中,我深深地爱上了心理学,本来我是一个拙于表达的人,但和母亲谈起心理学却总能滔滔不绝;

     

    其三,虽然我的情绪已经稳定了很多,但我不知道抑郁会不会再来,心中依然存在着隐忧与不安全感。

     

    所以学习心理学还有一个自私的目的:就算抑郁再次袭来,我也不会恐惧它。就好像一个平日里胆小懦弱的人练习武术一样,不乏防身之用。虽然做了这样的一个决定,但现实中的困难依然重重。家人是否同意?工作怎么办?上学的学费从哪里来?

     

    同妈妈和外婆说了我的想法,妈妈是比较同意的,但是外婆有些不同意,她希望我可以在这份工作岗位做下去。

     

    正在这个时候,我的单位放了无限期长假,因为生意不景气,所以不得不停工。也许是上天的安排吧,最后外婆也不得不同意,并且跟我讲了一个条件:把留给我以后结婚的钱拿出来供我上学,但以后结婚的事情就要靠自己,家人就帮不上忙了。

     

    我欢喜地答应了外婆,因为在我看来按照自己所期望的方式去活比结婚重要得多。之后我顺利地再次回到了原来辍学的高中。今日回首,已经离我当初想要上大学,学习心理学的时候,相隔了10年之久。

     

    回首这10年,虽然有道不尽的酸甜苦辣,但却因为自己没有放弃梦想而庆幸。在这10年的时间里,我也完成了从一个患者到心理咨询师的蜕变。

     

    还记得当年的那个梦,梦中的那个人及那双手,而我现在正在用自己的这双手尽力地帮助那些心灵备受煎熬的人们。这一切我用了10年,想必没有抑郁我定不会坚持10年做一件事,而且只要我还活着就不会放弃。

     

    处于抑郁之中的时候,我绝不会想到抑郁还有什么好处,但当我真正趟过抑郁这条河后才发现,原来抑郁也和其他生活中的磨难一样,如果打不倒你,将会使你更坚强。现在我已经不再伤感抑郁改变了我的人生,反而庆幸抑郁曾经流淌过我的生命……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想起很久之前和朋友的聊天,她说有一段时间她的情绪不是很好。

     

    工作压力大到爆,事情推不动,又被上司质疑自己能力。但情绪上不敢显露分豪,只能自己忍着。

     

    每天像打了鸡血一样应对各种人和工作,一旦独处就像浑身被抽干了力气,像被榨干了所有的情绪价值,有时候还想着要不要死了算了。

     

    我有些心惊,因为印象中的她是一个很乐观的女孩,很爱笑,怎么到如此地步了?

     

    幸而她后来表示自己最后爆发了,痛哭后平复情绪,才让事情变得没有那么糟糕。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惑疑惑:

     

    明明看起来挺开朗的人,为什么会轻生?

    患抑郁症的人平时也会爱笑吗?

     

    事实上很多看起来阳光开朗的人正在受到情绪的折磨,甚至最后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

     

    9月10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为了避免更多悲剧的发生,对于有轻生意念的人,我们有什么办法提前阻止和给予帮助?

     

    看起来阳光的人,可能「心」病了

     

    阳光型抑郁症

     

    阳光型抑郁又叫微笑抑郁,是指带有抑郁情绪的人把抑郁难过低落的一面掩饰起来,外表仍保持愉快和乐观的外表,但内心却深受痛苦。

     

    与普通抑郁的最大区别就是,阳光抑郁者并没有丧失社交能力,反而还有着更强的社交能力。

     

    这类人也往往更善于压抑自身的感受,这种隐蔽性也让抑郁更难以识别,甚至自己都难以意识到。

     

     

    当我们强颜欢笑、故作坚强时,其实采用的是一种回避的防御策略,将负面情绪压下去,隐藏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就好像现代人的嘴角被各种社交规则社会压力被迫上迁,眼神里却满是疲惫。

     

    成年人光鲜亮丽的背后,就只剩下了无尽的心酸和麻木,好像连悲伤的权力都丧失了。

     

    卸下微笑的保护色

     

    你会用微笑来防御吗?如何避免自己成为阳光抑郁呢?有以下几种方法:

     

     

    1. 扯下微笑的「面具」:当你不想笑时,请不要勉强自己。不用说「我很好,我没事」,允许自己有坏情绪,去做最真实的自己。

    2. 及时发泄情绪:及时调节和宣泄不良情绪,不要把负面情绪积埋在心底,通过健康的积极的方式去发泄情绪、解决问题。

    3. 掌握放松技巧: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工作之余可以练习冥想、瑜伽,或是养花、听歌等。

    4. 建立心理支持系统:在情绪压力难以排解的时候,可以向你的朋友、家人和心理咨询师倾诉,寻求支持和心理帮助。

     

    识别自杀信号,提前积极干预

     

    自杀预警

     

    如果你身边的朋友或家人出现以下情况,要注意了:

     

     

    • 对自己关系亲近的人,表达想死的念头,或在日记、绘画、信函中流露出来。
    • 无缘无故收拾东西,向人道谢、告别、归还所借物品、赠送纪念品。
    • 身上有各种自伤痕迹,如割伤、刀伤等。
    • 一个平时很开朗的人,突然变得很沉默安静,或终日闷闷不乐、容易落泪。
    • 反常的不注重个人卫生、外表仪容。
    • 对以往喜欢的事物失去兴趣或动力。
    • 逃课次数增多,疏远朋友和家人。
    • 经常表现出「我真的没用」「活着真没意思」「我死了有谁在乎?」等无助无望的想法。

     

    我能为TA做什么?

     

    ● 确定问题和严重程度

     

    询问对方的感受和现状,了解情绪低落的原因。耐心倾听对方的问题,鼓励对方说出情绪和感受。

     

    可以通过握手、拥抱、拍肩膀等方式,使对方感受到支持,避免批判、指责。

     

    ● 确保对方的安全

     

    时刻留意对方的行为和情绪上的变化,确保对方不会自杀。

     

     

    多陪伴、给予对方更多的关注,可以告诉对方,你很关心Ta,自己就在身边,需要帮助时会一直陪着他们,也很乐意帮助。

     

    ● 给予支持

     

    帮助对方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强项,建立正确的自我观念和自信。

     

    比如可以通过请对方帮助自己做事,或一起参加活动等行为,让Ta意识到自己是有用有价值的,是被人需要的。

     

    ● 转换思维

     

    在对方处于思维不灵活的状态,无法跳出思维定势来解决问题很痛苦时,我们要帮Ta认识到,有很多应对方式可以解决问题,用建设性的思维去改变对问题的看法。

     

    如果自己有轻生想法该怎么办?

     

    舒缓焦虑的情绪

     

    我们可以在焦虑的情境中把焦虑点转移,通过转移焦点的方式来减少焦虑情绪。

     

    也可以在焦虑的情绪产生前或之后,去做能让自己放松下来的事,如打扫卫生、练字、听歌、做手工等。

     

    认知重评

     

    如果引起焦虑的情境和刺激已经出现,可以改变我们对焦虑事件的认知。

     

     

    改变自己对情绪事件的认知和态度,改变情绪事件对自己的意义,焦虑情绪就会大大减少。

     

    宣泄

     

    • 倾诉:向朋友倾诉,不是为了让他们帮我们解决什么,而是让我们在表达的过程中,将负面情绪释放出来,从而恢复平静。
    • 冥想:将所有心绪都沉下去,关注自己的呼吸,体会自己身体的感觉,慢慢地就会平静下来,进而能更好找到情绪的源头。
    • 放声大哭:哭泣有时候是负面情绪最好、最直接的宣泄方式,能帮助我们舒缓情绪,释放怒火和减少压力。
  • 悲伤乳头综合症主要是指当乳头被刺激时,突如其来的负面情绪,包括焦虑、悔恨、抑郁等。主要是采取心理疏导,药物治疗以及改善生活方式等解决。

    心理疏导:

    • 是治疗悲伤乳头综合症的主要方法,可以使用精神分析,人本主义等心理治疗方法,让患者树立正确的观念,调整情绪问题。

    药物治疗:

    • 如果悲伤乳头综合症的患者伴有较为严重的抑郁症状,可以使用帕罗西汀、氟西汀等抗抑郁药。

    改善生活方式:

    • 可以通过调节饮食、增加运动、合理睡眠、培养生活兴趣等方式,改善不良情绪。

    悲伤乳头综合症患者,建议及时就医,采取相关的措施,以上用药遵医嘱。

  •  

    抑郁症是抑郁障碍的一种典型情况,是一种患病率高、 临床治愈率高的精神障碍,但由于普通人对该病认知不足,导致坚持接受正规治疗的患者较少,因此也有接受治疗率低、复发率高的特征。

     

     

    如果想要治好抑郁症,恢复到生病之前的状态,必须要进行药物治疗,而且一定要长期巩固治疗,以抗抑郁剂为例,虽然这类药物口服吸收比较快,但是达到恒定的有效血浆浓度大约要在用药两周以后才会出现,因此过早的停药或者是换药都会影响疗效的观察。

     

    有许多的病人因为服药几天以后不但没有出现病情的好转,相反却出现了令人烦恼的药物不良反应,于是擅自停药,这是很多抑郁症病人长期不愈的原因之一。一些药物一般需要经过3-4周的观察以后才能判断该药是否有效,当然有些药物可能也会早一些,当药物出现疗效以后一般要维持应用2-3个月,病情好转以后一般还应该维持治疗6-8个月以上,个别人有维持治疗长达5年之久,所以患者要想完全治愈抑郁症,就必须坚持服用药物。除了药物治疗之外,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心理治疗

     

    除了药物治疗还有很重要的就是心理治疗,患者进行心理治疗时,一定要选择专业的心理专家进行治疗,这样才能准确分析病因,坚持正确的疗法才能更好的康复且防止病情复发。

     

     

    l  改变想法和生活方式

     

    容易抑郁的人,通常会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如果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就容易否定自己,最后就会越来越抑郁。

     

    其实别人并不会把你看得比自己还要重要,也不会那么的在乎。有些事情是根本不需要太在意。如果是你是很难不去在乎别人说的话的人,建议跟对方保持一定的距离。不用勉强待在会让你难过的地方。请在让自己感到舒适的地方,享受放松的感觉。

     

    l  自我暗示

     

    潜意识是一种自我暗示,一般是需要经过长年累月的累积,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对于抑郁症的人群,要经常的自我肯定,譬如我相信自己、我最喜欢自己、我真是太棒了等认同自己的话,或者是说一些会让自己开心的话,久而久之,心情就会明朗。

     

     

    总之,患者要想恢复到生病之前的状态,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药物治疗,其次要进行自我心理暗示,阳光就会很快到来。

  • 社交媒体对人的吸引力有多大?荷兰一项研究将它比为尼古丁。

     

    发朋友圈后,不停查看点赞和评论;打开微博,刷新并浏览每一个热搜词条;推送消息一弹出,马上点开APP回复……

     

    据某国际社交媒体管理平台最新报告,截至2021年1月,全球手机用户数量52.2亿,互联网用户数量46.6亿,而社交媒体用户数量达到42亿,占全球总人口的53%以上。

     

     

    信息碎片化、手机依赖、偷走睡眠和户外活动时间……社交媒体带来的伤害不只这些,还可能引发抑郁症。

     

    《生命时报》结合研究采访专家,解读社交媒体为何让人抑郁,教你几招有效抽离。

     

    受访专家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授 汤永隆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应用中心测评主管 肖震宇

     

    常用社交媒体,或增大抑郁风险

     

    近日,哈佛大学、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西北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合作的一项研究表明,常用社交媒体,可能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并且在儿童和青年群体里尤为明显。

     

     

    该研究采用PHQ-9抑郁症筛查量表进行抑郁症评估,首先对8045名成年人评测,再对其中没有抑郁症的5395人进行跟踪调查。结果显示,482人(8.9%)出现轻微抑郁症。

     

    其中,社交媒体Snapchat(色拉布,照片分享应用)、Facebook(脸书,照片分享应用)和TikTok(海外版抖音,短视频平台)使用者的抑郁症状显著增加,分别增加53%、42%39%

     

     

    此外,TikTok和Snapchat的使用者中,35岁或以上人群更易产生抑郁症状;Facebook使用者的情况相反,35岁以下人群更易产生抑郁症状。

     

    美国著名社交媒体Facebook的前高管肖恩·帕克曾表示,社交媒体的研发理念是“如何消耗用户更多的时间和注意力”。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设计者利用人类渴望交流的心理弱点,创造出这些能让人时时感觉与他人联系的软件,并通过一些细节设计,引导、鼓励用户不断使用,最终养成稳定的使用习惯。

     

    比如,当收到点赞时,人的大脑会分泌“快乐激素”多巴胺,进而刺激人们发布或浏览更多内容。这种“诱导技术”正是社交媒体成功的秘诀。

     

    为什么你会对社交媒体上瘾?

     

    最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6.9个小时,互联网普及率达71.6%。

     

    据报告发布时数据:有9.83亿人正在使用即时通讯,8.88亿人在看短视频、6.38亿人专注直播,4.69亿人点外卖,3.25亿人在使用在线教育。

     

    社交媒体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精神世界,主要源于两大因素:

     

    心理成瘾机制

    社交媒体具有心理成瘾机制,每个人表现不一,或轻或重。成瘾受到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

     

    比如有的人过度焦虑,回避现实,好奇心强,社会支持不足,喜欢虚拟刺激感等,这类人很容易成为社交媒体重度沉迷者。还有的商家和平台会根据大数据算法,投其所好,让人欲罢不能。

     

     

    随机性回报

    使用社交媒体时,总是有许多不可预知的回报,不知道下一条消息或通知会不会引起朋友圈的点赞,期待所谓的“被肯定”以及“相互点赞”。

     

    这种随机性回报使得个体的反应持续更长的时间,成为一种不由自主的黏性使用和网络社交沉迷。

     

    心理学家:3招教你有效抽离

     

    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研究发现,近20年来社交媒体上瘾现象不短涌现,它可能对人们的感情、行为、人际关系造成长期危害,比如扰乱自我认知、让人无法集中注意力、难以理解复杂问题等。

     

    心理学家指出,减少社交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要适时地从网络中抽离,和自己“约法三章”。

     

    固定时间使用社交媒体

    在每天固定的时间段刷微信、微博,不带手机进卧室,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眼前的人和事上。

     

    多和朋友进行现实沟通

    让电子设备和社交媒体休息一下,约上亲朋好友,面对面交流。但也不必过分排斥,在与远方亲友的沟通上,社交媒体还是维系感情的重要工具。

     

     

    培养“走出去”的爱好

    培养兴趣爱好,扩大社交圈,在丰富的社会活动中充实自己,多走出去,少宅在家。

     

    需要提醒的是,应定期检查社交媒体的隐私设置,为所有账号设置安全、独立的密码,谨慎共享位置信息,警惕陌生人的好友请求,不点击陌生人发送的链接等。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有人做过调查,主题是在学生时代的什么经历最容易引起人的心理创伤,答案非常集中地指向了同一点:被群体孤立。

     

    人是社会动物,从儿时开始,大部分人就抱着融入集体、不被边缘化的心态在慢慢成长。而梦想着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几乎是每个人心中不肯承认的小秘密。

     

    学生时代的风云人物周围总围绕着一群人,工作后受欢迎的人,也更容易得到旁人的帮助,生活工作起来更加如鱼得水。

     

    很多人认为,一味地伸出自己友善的双手,在别人发声时报以应和,长此以往就可以收获好人缘。

     

     

    然而世事难料,有些非常友善的人却并没有如愿。比如电视剧《命中注定我爱你》里的女主角陈欣怡,她其貌不扬毫无特色,经常热心地帮助办公室同事买咖啡、打扫、复印,久而久之成了个小跑腿。

     

    她当然是非常善良的女孩,却并没有赢得别人的喜爱,甚至连尊重也没有。你或许认为这是人设使然,为了突出白马王子和灰姑娘的奇妙缘分,是偶像剧的套路。

     

    但事实上陈欣怡这样的人在社会上很多,她们能不能获得男神的爱情我不知道,但她们活得非常辛苦,因为她们是典型地讨好型人格。

     

    《萨提亚转化式家庭治疗》里写道:讨好是一种求生存的应对姿态,在压力情景下,一个人忽略自己的感受,认为他人和情景都比自己更重要,尽力取悦一切人和事,就是不在乎自己,便是讨好。

     

    记住这个词:取悦。为了让他人开心满意,做出违背自己内心意愿的行为,最终忽略自己的感受,这就是讨好型人格的问题所在。

     

    阳光型抑郁症患者普遍具有讨好型人格,正因为他们太想让别人满意,太想做受欢迎的人,因此总是违背本心,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朋友小凡是个单纯可爱的姑娘,别人冷场时她即使觉得不好笑,也会说两句话或者笑一笑,以免旁人尴尬。

     

    工作中不合理的分配要求,她即使完成不了,或者忙到停不下来,依然不拒绝。她害怕任何形式的冲突,更害怕别人不喜欢。结果屡屡受委屈,也只是一个人在四下无人时默默饮泣。

     

    小凡乐于夸赞别人,结果也被认为太爱拍马屁。同事们当她是无公害的傻白甜,她也觉得大家对自己都很友善。可是一到临时任务没人做时,大家不由分说地塞给她,从不问她是不是有空,是不是有困难。

     

    甚至连初来乍到的新人也开始使唤她。小凡明明善良热情,一心想和大家友好相处,最后却没有得到尊重,更没有获得与她的努力相匹配的薪酬。对自己评价过低的阳光型抑郁症患者,更是容易被他人的一举一动牵制。

     

    到底如何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呢?我想到了两个人,第一个便是王菲。在纷繁复杂的娱乐圈,为了维系人气,很多明星人前都极尽友善,男艺人个个是绅士,女艺人个个善良。如何应对刁钻的媒体,做出滴水不漏地回答成为演员的必修课。

     

    很多艺人稍有不慎,比如拒绝签名,节目中参与热情不高,或者流露出不悦情绪,就很容易被解读为耍大牌,难相处。但王菲却一直是个异类,仿佛她越个性、越不爱搭理人、越爱谁谁,歌迷们就越疯狂地迷恋她。走红的时候,她说自己的烦恼就是太红了。

     

    演唱会上别人都卖力弹唱跳说,恨不得演杂耍,她就是站在那儿,酷酷地唱着歌。她我行我素,让媒体人害怕,也赢得了很多同行的喜欢。有的人极尽所能讨好他人却不被喜欢,有的人爱搭不理却被爱得死去活来,似乎看起来世界太不公平。

     

    事实上,王菲的受欢迎恰恰体现了人们内心的渴望,渴望自己拥有独特的个性,也仍然为人所爱。为什么王菲能做到呢?

     

    第一她专业过硬,唱功一流。不容置疑的能力才是让人获得尊重的前提。

     

    第二她的确我行我素,但仍然有礼有节,并非无理撒泼。相对于很多明星领奖台上甩脸,或者台下明争暗斗开撕,私下嘴脸和人前表现相差太大令人失望。王菲虽然也常常冷冷的,但做人的礼貌和什么场合说什么话的道理,她都做得很好。

     

    这就是她独特的魅力,也是她吸引人之处。所以当有媒体说,“你的性格这么不适合娱乐圈怎么办?”她说:“我从来不觉得我不适合娱乐圈,”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她不缺朋友,更不缺粉丝,关键是在盛誉之下,她能活得自在快乐。

     

    另一个人是作家刘继荣的女儿,这个名字你可能很陌生。但有一篇散文你可能读过,叫作《给英雄鼓掌的人》。在念小学的女儿总是中不溜的成绩,让人着急。女儿的心愿是做妈妈,给自己的孩子讲故事。

     

    这当然是美好的事,但在大人眼里多少有点胸无大志。父母望女成凤,给她报了很多补习班希望拔苗助长,让她冲进尖子生的行列。结果女儿成绩没怎么提高,身体却垮了。

     

    于是父母无奈放弃,女儿虽然成绩平平,却在同学中极其有人缘。她说:“妈妈,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为什么这个看起来不优秀不突出的女孩子却很受欢迎呢。

     

    首先,因为她非常有趣,比如堵车时,同学们焦躁不安时,她讲的笑话一个接一个,逗乐了大家,手中剪出很多小动物让同学们赞叹不已,从而不再焦躁。她的有趣不是扮小丑,哗众取宠,而是把自己热爱生活的心分享给众人。

     

     

    其次她非常放松,她没有铆足了劲和别人一拼高下,也就不怕掉份,不害怕做出不够“优秀”的举动。最后也取决于她的人生观,就是想做一个在路边给英雄鼓掌的人,想做一个和孩子快乐在一起的妈妈。

     

    这决定了她不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同时有自己的定位和原则。因此同学们都说她热心助人、不爱生气、好相处、乐观幽默,让人喜欢。要打破过分以他人的评价为标准,屡屡陷入讨好型人格的误区,就必须明白一个道理: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没有唯一的标准。

     

    活泼开朗的人,沉默不语的人,平凡无奇的人,闪闪发光的人,他们都可能成为很受欢迎的人。

     

    共同点是:他们很放松,不因为别人一言一行而神经紧张,他们有自己的一套追求,也有自己的兴趣和快乐所在。不要把任何一个别人作为假想敌,也别一味靠近你以为的受欢迎标准。

     

    只有当你是快乐的,散发着正面能量的,才会变得受欢迎。只有当你真的友善而独立,才会为人尊重。为了讨好取悦他人,沦为跳梁小丑,或是懦弱憨包,很容易一步步走进阳光型抑郁症。让自己快乐,别人才会因为你而快乐。

     

    【抗抑郁小贴士】

     

    1.培养一个可以独立进行的兴趣,如烘焙,如画画,如唱歌,只要它能让你彻底放松,让你快乐。

     

    2.学会对做不到的事情说不。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最主要症状是持久性的情绪低落、兴趣衰退。抑郁症按照程度进行分类可分为轻度抑郁症、中度抑郁症和重度抑郁症。这种分类对于患者而言意味着,不同程度的抑郁,治疗方法的选择和治疗后结局很可能不一样。该病本身不会累及具体的部位或器官,但可因患者自残而出现身体伤害。

     

     

    许多研究都发现抑郁症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较密切的关系,抑郁症患者的亲属中患抑郁症的概率远高于一般人,约为10- 30倍,而且血缘关系越近,患病概率越高。据国外相关报道,抑郁症患者亲属中患抑郁症的概率为:一级亲属(父母、同胞、子女)为14%,二级亲属(伯、叔、姑、姨、舅、祖父母或孙子女、甥侄)为4.8%,三级亲属(堂、表兄妹)为3.6%。

     

    那么抑郁症究竟会不会遗传呢?答案是否定的。遗传是指经由基因的传递,使后代获得亲代的特征遗传应该是由基因的传递行成的遗传,但是并不存在所谓的“抑郁基因”,目前还没有科学家提出有力的证明证实有“抑郁基因”的存在。也就是说抑郁症不会通过基因遗传。

     

    可是抑郁症的确存在明显的家族集中性,家系调查发现,抑郁症患者的亲属来本病的概率比正常高出10-30倍,而且血缘关系越近,发病几率越高,说明抑郁症与遗传因素有关,但又只是能说明抑郁症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性", 它与遗传还是有本质的区别。我们认为这种遗传倾向性是家族内部的个体间行为和意识上的互相影响,这种影响最直接的体现在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大家从数据上看到的所谓抑郁症会遗传的假象。

     

     

    如果父母其中之一患有抑郁症,一般要特别关注12岁以下的儿童,儿童抑郁症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除了遗传倾向性外,家庭、学校环境都可能让沮丧的孩子陷入抑郁。也有些时候,抑郁症可能由一个负向事件诱发,比如父母分居、丧亲、校园霸凌等。儿童青少年患有抑郁最主要的表现有以下几点:

     

    l  核心症状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失、易疲劳;

     

    l  可能出现自我评价的表现,比如自责、自罪、自我评价降低,觉得自己拖累家里人,觉得自己是个累赘,甚至有自杀的想法或者行为;

     

    l  出现自残的表现,如胳膊上出现划伤;

     

    l  出现焦虑、烦躁、易激惹、情绪不稳定以及睡眠和食欲的改变,睡眠减少或者困倦乏力,睡眠增多,体重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

     

    除了关注儿童的临床表现以外,更要关注其整体功能的变化,如学校环境适应的问题,导致学习成绩明显的下降,以前能够做的事情现在没有办法自主的完成等。

     

     

    如果家长患有抑郁症担心遗传给孩子,首先要保证家庭关系融洽温馨,也需要及时了解孩子真实想法,时刻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

  • 在医学领域,一个充满自信的医生本身就是最优秀的。这不仅仅体现在医生的专业技能上,更体现在医生对待患者的心态和态度上。

    就像包振华校长对医生的忠告:“一个医生从医路到18岁,需要5000次肯定,才能使他充满自信。一个充满自信的医生本身就是最优秀的!”

    作为医生,我们需要时刻保持对患者的尊重和肯定,即使在面对病情复杂、治疗困难的患者时,也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以下是一些与医疗相关的科普文章内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1. 疾病诊断:如何准确诊断疾病,了解疾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

    2. 药品知识:了解不同药品的成分、作用、副作用以及正确的用药方法。

    3. 治疗建议:针对不同疾病,提供合理的治疗方案和康复建议。

    4. 日常保养:指导患者如何进行日常保养,预防疾病的发生。

    5. 医院科室:介绍医院的不同科室,以及各科室的常见疾病和治疗方法。

    6. 医疗法规:了解医疗行业的法律法规,保障医患双方的权益。

  •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依赖症已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对手机的过度依赖,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心理和生理问题。

    一、手机依赖症的原因

    1. 工作压力:现代社会工作节奏快,竞争激烈,人们往往需要通过手机保持与工作相关的联系,导致过度依赖。

    2. 人际交往:手机成为人们社交的主要工具,过度依赖手机进行人际交往,导致现实生活中的社交能力下降。

    3. 信息获取:手机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过度依赖手机获取信息,导致现实生活中的思考能力下降。

    二、手机依赖症的症状

    1. 情绪波动:过度依赖手机的人,一旦离开手机,容易出现焦虑、烦躁、抑郁等情绪。

    2. 睡眠障碍:过度依赖手机的人,容易出现睡眠障碍,如失眠、多梦等。

    3. 生理问题:过度依赖手机的人,容易出现颈椎病、近视等生理问题。

    三、缓解手机依赖症的方法

    1. 自我约束:设定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避免过度依赖。

    2. 增强现实社交:多参加社交活动,增强现实生活中的社交能力。

    3. 培养兴趣爱好:培养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4. 健康生活: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

    四、预防手机依赖症的措施

    1. 增强自我意识:认识到手机依赖症的危害,自觉控制手机使用时间。

    2. 家庭教育: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手机,避免过度依赖。

    3. 社会宣传:加强社会宣传,提高人们对手机依赖症的认识。

  • 精神性皮炎,又称神经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其主要症状表现为皮肤出现角化增生性改变,好发于手肘外侧、脖子后面以及膝盖部位,伴有强烈的瘙痒感。研究表明,神经性皮炎的发病与心情和精神状态密切相关,如睡眠不足、心情烦躁、抑郁等情绪因素都会诱发或加重病情。

    神经性皮炎的发病原因复杂,除了情绪因素外,还与以下因素有关:

    1. 睡眠不足: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免疫力下降,从而引发皮肤炎症。

    2. 精神压力: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会导致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进而引发皮肤问题。

    3. 饮食因素:过多摄入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会加重皮肤炎症。

    4. 洗浴习惯:水温过热、使用刺激性强的洗涤剂等都会刺激皮肤,诱发神经性皮炎。

    治疗神经性皮炎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药物治疗:外用激素类药膏、抗组胺药等,缓解瘙痒症状。

    2. 物理治疗:如光疗、电离子导入等,改善皮肤状况。

    3. 心理治疗:通过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精神压力,改善睡眠质量。

    4. 日常保养: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焦虑、抑郁等情绪;饮食清淡,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保持皮肤清洁,避免过度摩擦。

    神经性皮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 定期到皮肤科就诊,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

    2. 注意皮肤清洁,避免感染。

    3.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

    4. 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

  • 抑郁症作为一种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其症状多样,容易被忽视。想要辨别自己是否患有抑郁症,可以参考以下症状进行自我评估。

    一、抑郁症的主要症状

    抑郁症患者的主要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兴趣丧失、易怒等。这些症状可能伴随着以下表现:

    • 早晨醒来后情绪低落,难以摆脱
    • 睡眠质量差,入睡困难或早醒
    • 食欲下降,体重减轻或增加
    • 性欲下降,对生活失去兴趣
    • 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
    • 自我评价低,自责、自罪感强烈
    • 感到无助、无聊、空虚

    如果上述症状持续两周以上,并严重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则高度怀疑患有抑郁症。

    二、抑郁症的治疗方法

    抑郁症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

    1. 药物治疗

    抗抑郁药是治疗抑郁症的主要方法。常用的抗抑郁药包括:

    • 三环类抗抑郁药:异丙嗪、氯丙米嗪、阿米替林、多塞平等
    • 四环类抗抑郁药:马普替林
    •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异丙肾上腺素陷阱、苯乙二胺、抗苯基环丙胺

    2.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人际疗法等,可以帮助患者改善情绪、应对压力。

    3. 物理治疗

    电休克疗法是一种物理治疗方法,适用于重度抑郁症患者。

    三、抑郁症的日常保养

    1. 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

    2. 饮食均衡,保证营养供应

    3. 适度运动,增强体质

    4. 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

    5. 与家人、朋友保持良好的沟通

  • 糖尿病足病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了解如何预防病足的发生对于糖尿病患者至关重要。首先,控制血糖、血压和调整血脂是预防糖尿病足的关键措施,这有助于避免周围神经和血管的并发症发生。

    其次,糖尿病患者应定期检查自己是否有伤口或感染情况。选择舒适、透气、柔软的鞋,避免足部受伤。每天洗脚时,仔细检查脚部是否有伤口、龟裂、鸡眼,以及鞋子内部是否有异物。此外,定期进行足部检查,及时处理潜在问题,也是预防病足的重要手段。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除了足病,糖尿病还可能导致视网膜病变、肾脏损害、神经系统损伤等多种并发症。因此,了解糖尿病的早期症状,及时进行干预,对于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在治疗方面,除了药物治疗外,糖尿病患者还应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如合理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等。此外,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了解病情变化,也是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足部护理尤为重要。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选择合适的鞋袜,以及定期进行足部检查,都是预防糖尿病足病的重要措施。

    总之,糖尿病足病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预防病足的发生需要患者、家属以及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通过控制血糖、血压、调整血脂,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足部检查,可以有效预防病足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孕期是女性生命中一个特殊的时期,身体和心理都会发生很多变化。然而,有些孕妇可能会在孕期出现抑郁症,尤其是重度抑郁症,这对母婴健康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对于孕期重度抑郁症的治疗,应根据病情的轻重和持续时间进行个体化治疗。

    如果病情较轻,且既往无抑郁症病史,可以先从了解患者的发病原因入手。这包括了解患者的心理压力、生活压力、家庭环境等因素。通过心理疏导,帮助患者缓解压力,调整心态。同时,鼓励患者学会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情绪,学会与家人进行有效沟通。此外,孕妇家属的理解和支持也非常重要。

    如果病情不能缓解,应及时到心理科就诊,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行为治疗。心理行为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人际疗法等,可以帮助患者改善情绪,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

    对于病情较重,且既往有抑郁症病史的患者,可能需要药物治疗。在专业医生的建议下,可以选择一些安全性较高、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抑郁药物,如安非他酮、马普替林、舍曲林、艾司西酞普兰等。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确保用药安全。

    除了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外,孕妇还需要注意日常保养。适当的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等都有助于缓解抑郁情绪。此外,孕妇可以参加一些户外活动、社团活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释放不良情绪,同时获得心理支持。

    总之,孕期重度抑郁症的治疗需要综合运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日常保养等多种方法。孕妇和家人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共同为母婴健康保驾护航。

  • 神经官能症,又称神经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发病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工作压力、家庭压力、人际关系等都可能诱发神经官能症。面对这种疾病,如何治疗成为了患者及家属关注的焦点。

    一、心理治疗是神经官能症治疗的基础

    心理治疗是神经官能症治疗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医生会通过倾听患者的倾诉,了解其心理问题,帮助患者分析问题,调整心态,从而缓解症状。

    二、药物治疗辅助治疗

    药物治疗在神经官能症治疗中扮演着辅助角色,常用的药物包括抗抑郁药、抗焦虑药、镇静药等。药物治疗可以缓解症状,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药物副作用。

    三、生活方式调整是关键

    神经官能症患者应注意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合理饮食,适当运动,避免过度劳累。此外,学会放松身心,保持乐观的心态,也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四、家庭支持不容忽视

    家庭支持对神经官能症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家人应关心、理解患者,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共同面对疾病。

    五、寻求专业机构帮助

    神经官能症患者应及时寻求专业机构帮助,如心理咨询门诊、精神科等。专业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 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和皮炎等,一直是困扰许多人的健康问题。研究表明,过敏症状与情绪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本文将探讨过敏与情绪的关系,并介绍如何通过音乐疗法来缓解过敏症状和负面情绪。

    过敏症状的加重往往与压力和情绪波动有关。例如,当人们处于焦虑、抑郁或睡眠不足等负面情绪状态时,过敏症状往往会加剧。研究表明,过敏性疾病患者中存在心理问题的人数是健康人群的1.66倍。这意味着,心理因素在过敏症状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帮助过敏患者缓解症状和改善情绪,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变态反应科专家团队为一位患有重度过敏的龚女士制定了个性化的“音乐处方”。该处方结合了中医五音疗法、音乐治疗和心理干预等方法,旨在通过音乐调节情绪,缓解过敏症状。

    中医五音疗法是根据“五脏相音”的理论,通过五种调式应于五脏,配合十二律应用,从而对五脏进行调养。音乐治疗则通过选择合适的音乐,激发人体内的积极情绪,缓解压力和焦虑。此外,心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并学习如何应对负面情绪。

    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龚女士的过敏症状和负面情绪得到了明显改善。这表明,音乐疗法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可以帮助过敏患者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除了音乐疗法,以下方法也可以帮助过敏患者缓解症状和改善情绪:

    •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等。
    • 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瑜伽等。
    • 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
    • 寻求专业心理帮助,如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

    总之,过敏与情绪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通过了解这种关系,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帮助过敏患者缓解症状,改善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压力成为了现代人普遍面临的困扰。很多人在压力之下,会不自觉地想吃一些高脂高糖的“垃圾食品”。近日,澳大利亚一项研究揭示了这种做法背后的科学原理。

    研究发现,高脂高糖的“垃圾食品”能够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这种化学物质与抗抑郁药物类似,能够缓解压力和焦虑情绪。研究人员通过对两组老鼠进行实验,发现食用“垃圾食品”的老鼠在穿越迷宫和面对压力测试时,表现出的焦虑程度明显低于食用健康食品的老鼠。

    这项研究负责人玛格利特·莫里斯教授表示,高脂高糖的“垃圾食品”能够帮助大脑补充缺少的压力激素受体,从而改变老鼠的状态,使其看起来不再那么焦虑。

    然而,莫里斯教授也提醒,虽然“垃圾食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压力,但长期食用对身体健康并无益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是应该注重均衡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应对压力。

    除了饮食调整,以下方法也有助于缓解压力:

    1. 保持充足的睡眠:睡眠能够帮助身体恢复和调节情绪。

    2. 适当运动:运动能够释放压力,提高心情。

    3. 呼吸练习:深呼吸能够帮助缓解紧张情绪。

    4. 与朋友交流:倾诉能够减轻心理负担。

    5.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压力过大,建议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压力的增大,抑郁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抑郁症患者常常会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力不足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出现自伤、自杀等极端行为。因此,了解抑郁症的早期症状,及时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至关重要。

    一、抑郁症的早期症状

    1. 情绪低落:患者常常感到情绪低落,对平时感兴趣的事物失去兴趣,甚至感到绝望和无助。

    2. 兴趣减退:患者对以前感兴趣的活动失去兴趣,如运动、社交等。

    3. 精力不足:患者感到精力不足,容易感到疲劳,工作效率下降。

    4. 睡眠障碍:患者会出现失眠或过度睡眠等症状。

    5. 食欲改变:患者会出现食欲减退或暴饮暴食等症状。

    6. 自我评价过低:患者常常自我评价过低,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二、抑郁症的预防和治疗

    1. 预防措施

    (1)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

    (2)保持乐观的心态,学会调整情绪。

    (3)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4)培养兴趣爱好,丰富生活。

    (5)及时寻求心理咨询或治疗。

    2. 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抗抑郁药物可以改善患者的情绪,缓解抑郁症状。

    (2)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改善人际关系。

    (3)物理治疗:如经颅磁刺激等。

    三、重视抑郁症的早期发现和干预

    抑郁症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早期发现和干预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抑郁症的早期发现和干预,为患者提供及时的帮助。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