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糖尿病人小腿抽筋的处理

糖尿病人小腿抽筋的处理
发表人:杨川

笔者在门诊和住院的糖尿病人中,经常可以听到有关小腿“抽筋”的叙述。无论是病人还是医生都认为这种“抽筋”是由于“缺钙”所致而补充钙或/和维生素 D,但很多病人的治疗效果并不好,那么对于这种非常不舒服的症状如何判断和治疗呢?

对于糖尿病人小腿(但不限于小腿)“抽筋”,目前一般认为主要的原因是由于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或者神经病变所致。由于各种原因,糖尿病人的血管往往受到严重的损害,尤其是对于一些吸烟的糖尿病人、比较消瘦、胰岛素功能比较查的病人,更容易出现外周血管的损伤以及血管中膜钙化,这些损伤和钙化同时会导致糖尿病人外周神经病变,加上体内葡萄糖的升高本身就可以导致神经纤维的受损,可以导致外周神经病变。

当然,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不但有抽筋的症状,还有双脚(双手)麻木、袜套感(没有穿袜子,但是感到穿了)、感觉异常(多见于感觉丧失,也有些感觉过敏)、踏棉花感、疼痛等,甚至有些病人就是有一些“说不出”的不舒服。另外,以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为主要病变的病人也可以出现下肢疼痛等不适,两者的鉴别(神经性和血管性导致的疼痛的鉴别)一般看两者与活动的关系,如果经过活动而有改善或者长时间活动又出现的多见于血管病变,而与麻木、感觉异常相伴与活动关系不大的,多见于神经病变。实际上,这两种病因是很难完全区别开的,尤其是对于抽筋,到底是血管病变为主还是神经病变为主,很难说。

因此,对于小腿抽筋的治疗我们一般主张两种病变一起治疗。

治疗方法

  • 控制血糖、尽快戒烟等
  • 治疗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主张用大剂量的甲钴胺(不是维生素 B12),口服的甲钴胺可以考虑用到(1000UG TID),当然要根据各位病人的具体情况,听医嘱。其他的一些治疗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的药物也可以考虑。
  • 治疗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可以用以下三种药物:
    • 具有一定扩张血管作用的前列腺素类的药物,如贝前来素钠(口服)、前列环素(静脉用药)等
    • 抗血小板药物,笔者比较推荐氯吡格雷,不太主张用阿司匹林,主要是后者抗血小板的效果比较差而容易出血
    • 他汀类的药物,这一类的药物的起效比较慢,是基础用药

至于是否需要合用钙剂和维生素 D 呢?笔者主张最好不要作为首选,一方面糖尿病人小腿抽筋的问题多不是缺钙所导致的,另一方面由于维生素 D 是脂溶性的维生素,很容易在体内蓄积,而其可以导致肠道对于钙剂的吸收的作用特别强,导致大量的钙剂吸收。虽然人体有巨大的钙平衡能力,但是长期的高钙负荷还是很容易导致异位钙化,尤其是形成各种结石(如肾结石)、动脉钙化等,因此,如果应用上述治疗有效,可以考虑不要首选钙剂及维生素 D 来治疗糖尿病人的小腿抽筋。

特别说明,上述治疗方案来源于笔者的一些临床经验,需要根据不同病人的具体病情,由医生进行判断后进行有关的治疗,请非专业人员不要自行应用。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胫前肌痉挛疾病介绍:
肌肉痛性痉挛在健康人中常见,年轻人常见于体育运动时,老年人多见于休息时,常发生于小腿,足部和大腿肌肉。但有时也是疾病产生的一种症状。一般正常的肌肉痛性痉挛多见于以下几种情况:孕期肌肉痛性痉挛,大约有50%的孕妇都会出现孕期的肌肉痛性痉挛,主要见于孕期的最后3个月和夜间;体育运动相关肌肉痛性痉挛,常发生于运动时或剧烈运动后的一小时内;夜间肌肉痛性痉挛,多见于老人、儿童,是一种静态下发生的痉挛,多由于睡姿不对,导致局部血液循环差,也可能是因为环境温度低,未注意保暖,白天过度劳累或站立过久也易导致夜间痛性痉挛。这种情况下的痉挛一般属于生理现象,可以不用就医,但如果当发作频繁、症状严重时,则需警惕,建议及时去医院就诊。服用过某些药物后可能会发生痉挛,此时应咨询医生。如若伴随着其他症状如肢体运动无力或障碍,需要尽快就诊。如若本身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等,发生肌肉痛性痉挛可能是与这些疾病有关,需去医院进一步检查。如果在夜间或在身体活动(运动或日常活动)之后出现持续抽筋,尤其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出现夜间肌肉痛性痉挛,甚至影响睡眠,则应尽快就诊。
推荐问诊记录
胫前肌痉挛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作者 | 健康知识局

    文章首发于 |健康知识局公众号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平时用的最多的姿势是什么?

     

    观音坐莲式?老树盘根式?还是猴子捞月式?

     

    其实正确答案是:垂帘听政式。也就是:坐着。

     

     

    对于很多人来说,坐着几乎是件无法避免的事儿。

     

     

    工作学习时要坐着,放松休息时也坐着,四舍五入算下来,一天中除了睡觉时是躺着的,其他时间几乎都是坐着的......

     

    根据研究统计,我国43%的人,每天至少坐8个小时。很多人都知道久坐伤身,但不知道的是世界卫生组织早就把久坐列为了“十大致死原因”之一,全球每年有200多万人因为久坐死亡。

     

    久坐就是在“慢性自杀”

     

    在很多人的概念里,久坐没啥大不了的,无非就是腰酸背痛。

     

    但其实,久坐的危害远比我们认为的要大得多的多,外在的颈椎病、腰间盘突出都算小事,还有很多其他病都是久坐导致的。

     

    •     糖尿病

     

    长期久坐后,很多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运动量少了,食量没减,脂肪容易在腹部堆积出现腹型肥胖,这也是2型糖尿病的高发人群的典型特征。

     

    腰围大小主要反映的就是腹部内脏脂肪堆积,过多的内脏脂肪会对肝脏等器官造成损害引发糖尿病等病症。

     

    •     冠心病

     

    美国多家研究机构的研究团队发现,每天久坐数小时会增加冠状动脉钙化风险,标志着心脏病发作风险会增加,如冠心病。

     

    •     结肠癌

     

    长期久坐着会导致血液循环不通畅,如果肠道长时间处于淤血状态,肠道蠕动就会变慢,粪便中有害成分在结肠内滞留的同时刺激肠黏膜,诱发结肠癌。

     

    根据统计,久坐不动的人患结肠癌的概率比经常运动的人要高出50%。

     

    •     血栓

     

    刚才说了,久坐会导致血液循环不通畅,容易形成血栓。血栓一旦脱落,就会随着血液在体内流动,说不定就把哪的血管堵住了。堵住肺部血管就是肺拴塞;堵住脑血管就是脑血栓;堵住心血管就是心肌梗塞......

     

    最终带来的后果很可能就是:猝死。

     

    因此,久坐还被称为“最温柔的慢性自杀”,甚至被称为“离死亡最近的方式”。

     

    坐多久才算“久坐”

     

    既然久坐危害这么大,那么问题来了,坐多久才算久呢?

     

    这个问题现在还没有世界公认的标准答案。

     

    加拿大公共卫生局的一项研究指南给出的答案是:每天有8~12小时以上坐着不动。

     

    美国糖尿病学会发布的2016版指南中指出:所有人都应该减少久坐时间,特别是避免连续久坐超过90分钟。

     

    所以各位老板在开会时,饼不要画的太大,注意控制时长;老师们上课不要连堂。

     

    如何消除久坐危害?

     

    既然久坐危害这么多,那就得赶紧想办法避免久坐危害,于是很多人这时候会想到,用运动来抵消久坐的危害!

     

    然而,久坐的危害是无法完全消除的。

     

    即使你热爱运动,每天的运动时间都达标了,也弥补不了久坐已经造成的健康损害,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从现在起及时止损。

     

    最好的方法就是——站!起!来!

     

    每过一个小时,就站起来活动5-10分钟,给自己接杯水喝。

     

    然后你就不得不每过1个小时就从座位上起来开闸放水。这样来来回回,无形之中便达到了运动的目的。

     

    而且站立时,人体每分钟会比坐着多燃烧0.7千卡的热量。

     

    英国的一项研究也表明,如果能长期坚持每周5天、每天累计3小时的站立,效果堪比跑了10趟马拉松。

     

    如果你的工作不允许你动不动就起来活动一下的话,坐着也可以做些运动,防止血栓。

     

    别总坐着,没事儿走两步!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糖尿病常常被人称为“甜蜜的负担”。它是一种慢性病,如血糖长期控制不好,身体各系统都会受到损害,也相对容易感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

     

     

    发表在《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的一项针对55万余名中国人和新加坡华人的研究表明,即便是糖尿病遗传风险高的人,坚持健康生活方式也可显著降低风险。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告诉你让血糖变高的几个指标,并教你远离糖尿病。

     

    受访专家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王世东

    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杨国庆

     

    5大指标与高血糖密切相关

     

    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亚洲人糖尿病增长率直线上升。我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更是呈爆炸式增长,近30年增长了10倍,已超过1亿,占全球1/4,已然成为全球糖尿病大国。

     

    《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的这项研究由北京大学等完成,针对55.8万余名成年中国人(51.29万人)和新加坡华人(4.54万人)进行了长达10年调查随访,研究包括体重指数(BMI)、饮食结构、体育锻炼、酒精摄入量、吸烟量。

     

    结果发现,在糖尿病遗传高风险人群中,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的人出现2型糖尿病的风险,比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降低了57%,10年标化发生率为2.45%,生活方式不健康者则为7.11%。

     

    与遗传风险高且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相比,遗传风险中等或低的人如果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更低,降幅分别为66%和75%。

     

    2019年,《中国流行病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对我国近50万人进行调查,发现99%的中国人生活方式不健康,均在“慢慢养病”。

     

    数据显示,91.3%的人饮食习惯不健康;47.4%的人体重不健康;41%的人体脂不健康;有吸烟、过量饮酒等不健康习惯的人分别占29.4%和7.4%。

     

    吃得多、营养不均衡是饮食习惯不健康的主要表现。

     

     

    今年4月,上海市公布“不良生活方式排行榜”。调查显示,上海市一般人群常见不良生活方式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

     

    • “久坐不动,缺乏体育锻炼”,占82%;
    • “常吃油炸、烧烤和烟熏食品”,占79%;
    • “三餐不规律,经常不吃早餐或深夜餐食”,占78%。

     

    同时,“久坐不动”也是职业人群“生活方式病”的“第一名”。作为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最高的上海市尚且如此,其他省市可想而知。

     

    此次社会调查特聘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王慧教授表示,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手机、电脑普及,导致人们久坐时间增加、体力活动减少,然而久坐不利于人体新陈代谢,会增加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患病风险。

     

    4个习惯增加患病风险

     

    王世东表示,家族遗传导致的糖尿病比例很低,吸烟、饮酒、缺乏锻炼、不良饮食和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糖尿病占到80%左右。

     

    糖尿病可引发心、肾、眼、神经等部位多种并发症,需终身治疗,造成家庭和社会极大的经济负担。这些不良生活习惯又是如何导致糖尿病的呢?

     

    一胖毁所有

     

    杨国庆表示,肥胖是中国糖尿病大幅增加的最主要原因,特别是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者。

     

    这是由于肥胖会导致代谢紊乱,包括糖耐量低减、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引发糖尿病。

     

    腹部脂肪堆积过多比单纯体重超标的危险性更大,也就是说,腹型肥胖者更易发糖尿病。

     

    吃得太精细

     

    哈佛大学一项研究显示,精制谷物、加工肉类、红肉摄入较多是中国人主要的饮食危险因素。

     

    杨国庆说,精白米面等精制食物会造成血糖急升,增加胰岛素抵抗,降低胰岛素分泌和消解的效率,长此以往导致糖代谢系统紊乱,诱发糖尿病。

     

    久坐不运动

     

    研究发现,中国人的体力活动水平正急剧下降,1991年到2011年间,国人平均身体活动时间下降近50%,预计到2030年,仅体力活动不足这一项就会导致4240万中国人患糖尿病。

     

    杨国庆指出,缺乏运动减慢脂肪分解,降低胰岛素受体数目,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增加胰岛素抵抗。与不良饮食一样,长期不运动也是糖尿病防治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之一。

     

    烟酒不离手

     

    研究表明,戒烟和禁酒都可降低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

     

    烟草会增加胰岛素抵抗,不仅提高糖尿病发病风险,还会导致糖尿病病情加重,诱发心血管、微血管病变等并发症。

     

    过量饮酒影响糖代谢,引发胰岛损伤,与糖尿病发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及时戒酒可降低糖尿病发病,反之,则会增加糖尿病风险。

     

    至少养成一个好习惯

     

    杨国庆表示,近年来,我国居民健康素养一直在稳步提升。2018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已升至17.06%,但很多理念并未真正落实在实际行动中。

     

    希望大家对自己的健康负责,积极主动地减少和纠正不良健康生活方式,远离糖尿病。

     

    1.控制腰围

     

    《中国糖尿病防控指南》规定,成年人BMI应控制在18.5~23.9之间。体重指数(BMI)=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糖尿病高风险人群应每年至少评估2次体重指数,保证其在正常范围内。

     

    另外,每个月要测量一下自己的腰围,男性腰围在85~90厘米为腹型肥胖前期,大于90厘米为腹型肥胖;女性腰围在80~85厘米之间为腹型肥胖前期,大于85厘米为腹型肥胖。

     

     

    如有肥胖和超重情况,要及时调整饮食,多做运动。

     

    2.饮食科学

     

    合理饮食的原则是营养平衡、食材多样、控制热量、结构合理、高纤维素、低盐低糖。

     

    糖尿病高风险人群,应保证蛋白质占全天热量的15%~20%,脂肪占20%左右,碳水化合物占50%~60%;

     

    糖尿病前期患者可适当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量。

     

    同时,要减少精制主食摄入,用全谷物或杂豆类代替白米白面等精制谷物,增加水果、蔬菜、坚果、低脂乳制品、鱼类和海鲜的摄入,减少加工肉类和含糖饮料摄入。

     

    从中医养生保健角度讲,宜多食用益气健脾的食物,如黄豆、白扁豆、鸡肉等。

     

    平素畏冷、舌淡胖嫩的阳虚体质,宜多食牛羊肉等温补阳气的食品,少食梨、西瓜等生冷寒凉食物。

     

    手足心热、舌红少津的阴虚体质,宜多食瘦猪肉、鸭肉、绿豆、冬瓜等滋阴润燥的食物,少食羊肉、韭菜、辣椒、葵花子等温热易“上火”的食物。

     

    3.坚持运动

     

    根据个人年龄、性别、体能等特点量力而行,进行有规律的适量运动,可进行每周3~5天,每天30分钟的慢跑、快走、游泳等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运动时,心率应控制在最大心率(运动时最大心率=220-年龄)的60%~70%,以全身发热、微微出汗为宜。

     

    同时,坚持循序渐进原则,避免高强度、高对抗性运动。

     

    4.禁烟限酒

     

    糖尿病患者要远离烟酒,偶尔抽烟喝酒都不可取, 最好戒掉烟酒。

     

    如因一些原因难免需要喝一点酒,男性和女性成年人每日饮酒应该不超过酒精25克和15克。

     

    换算成不同酒类:

     

    25克酒精相当于啤酒750毫升,葡萄酒250毫升,38°白酒75克,高度白酒50克;

    15克酒精相当于啤酒450毫升,葡萄酒150毫升,38°白酒50克,高度白酒30克。

  • 糖尿病眼病,也被称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并发症中的一种。它是由于血糖控制不良,导致视网膜微血管病变,进而影响视力。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视力损失甚至失明。因此,对于得了糖尿病眼病该怎么办,我们需要有清晰的认识和应对策略。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糖尿病眼病的发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通常是随着糖尿病的病程逐渐发展的。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做好日常的血糖控制,这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眼病的关键。

    其次,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每年至少应进行一次眼底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迹象。如果出现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等症状,应立即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得了糖尿病眼病后,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目前,糖尿病眼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激光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激光治疗是通过烧灼病变的视网膜组织,阻止其进一步恶化。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注射药物,抑制异常血管的生长。手术治疗主要用于治疗严重的糖尿病眼病,如视网膜脱离或者玻璃体积血等。

    在治疗的同时,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保持规律的作息,充足的睡眠,健康的饮食,适量的运动,都有助于控制血糖,减少糖尿病眼病的发生和发展。

    最后,心理调适也是非常重要的。得了糖尿病眼病,可能会对患者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可能会有恐惧、焦虑、抑郁等情绪。这时,患者应积极面对,保持乐观的心态,同时,亲友的支持和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的来说,得了糖尿病眼病,我们要做好血糖控制,定期进行眼部检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良好的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糖尿病眼病,保护我们的视力。

  • 我们经常会说,腿抽筋就是正长身体呢,身体缺钙了,补补钙就好了。可是呢,钙补了这么多,到了夜里,腿还是会抽筋,甚至疼醒,这是怎么回事?事实上,大部分抽筋根本不是因为缺钙,再使劲补钙也没效果!那抽筋到底是为什么呢?

     
    抽筋的原因

     


     

    抽筋,又叫痉挛,就是收缩的意思,总的来说,抽筋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为寒邪入侵和肝阴不足。

     

    中医认为,腰酸背痛腿抽筋其实是寒邪入侵的一个典型特征,皮肤受寒,毛孔就会收缩,如果寒邪再进一步侵入经络关节,就会导致经脉拘急,筋肉就会痉挛,关节就会屈伸不利,也就会出现抽筋的现象,您可以将其简单的理解为,筋肉遇冷收缩,只不过事实上更加复杂而已!

     

    那你可能会有一些问题要问了,为什么抽筋的经常是腿呢?

     

    因为腿部脂肪覆盖少,大多是肌肉,且腿部血液的运行也不太流畅,因此更容易受寒邪的入侵,这和手指脚趾经常抽筋是一样的道理。另外,年纪大了,经常会的老寒腿,也是因为腿部更容易受寒所致。

     
    为什么老人和小孩子更容易抽筋呢?

     

    小孩子经常出现夜里抽筋的现象,这是因为小孩子身体的后天阳气还没有发育好,只是靠小天精气来温煦身体,因此,相比成人,就更容易受到寒邪的入侵。

     

    老年人则是因为身体的精气逐渐衰弱,中医认为,人从40岁开始,身体内的精气便逐渐开始衰弱,因此,年纪大了,就更容易出现风寒之邪入侵的症状,这也是为什么上了年纪的人很容易因为劳累等原因,导致脑部受风寒入侵而中风。

     
    为什么经常在夜里抽筋?

     

    其实,人一天24小时,身体的阳气强弱是不断变化的,到了晚上,阳气逐渐减弱,温煦五脏六腑、皮毛筋骨的能力就会减弱,身体就更容易被寒邪入侵。

     

    抽筋还有一个原因,中医认为,肝主筋,抽筋的人,大多肝阴不足、血虚血亏,导致无法正常的滋润筋脉,于是就更容易出现抽筋现象。明白了抽筋发生的原因,那我们该如何做才能避免抽筋呢?要想解决抽筋痉挛的问题,关键在于柔肝柔筋缓急,同时养血补肝养肝,如此来说,芍药甘草汤是最好的选择。

     

     

    芍药甘草汤为何有治疗抽筋的功效呢?芍药又为何非要和甘草配伍才能有奇效呢?以至于《朱氏集验方》将其称作“去杖汤”,就是可以让你扔掉拐杖的汤。

     
    芍药甘草汤中的秘密

     

    其中的芍药为白芍,可养血敛阴、滋润筋脉,又可柔肝、缓急、止痛,《神农本草经》中说:“芍药煮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止痛”。在治疗抽筋痉挛时,芍药与甘草是经典搭配,芍药在其中可养血养肝、收敛津液,对于抽筋效果极好。

     

    众药之王”甘草

     

    南朝医学家陶弘景将甘草成为“国老”,说:“甘草是众药之王,经方少有不用者”。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将甘草称为“帝师”。

     
    因为,甘草最擅长调和药性,适合于众药配伍,与芍药配伍时,甘草性甘、缓,调和药性的同时,自身还可缓急止痛,二者合用,效果更好,可以说是缓解止痛的最佳配伍,更是治疗痉挛百试百灵的神药,为历代医学家推崇。

     

    既然芍药和甘草配伍,治疗抽筋效果这么好,芍药甘草汤如何使用呢?

     

    芍药甘草汤

     

    材料:芍药12克,甘草12克

     

    制法:上述两位药加水600毫升,煮至300毫升,滤去渣滓,每天分两次喝完。

     

    功效:养血柔筋、补血养肝、缓解止痛

     

    值得提醒的是,使用此方时,要忌食辛辣、油腻的食物,否则会降低药效,同时,要注意保暖,这样见效更快,一般服药4次即可见效。

     

    另外,如果抽筋非常严重,且服用此方无用,建议去正规医院,排除其它病情的可能性,以免延误治疗!

  •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监测和综合管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定期复查是综合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糖尿病患者需要多久复查一次?又有哪些注意事项呢?下面就来为大家详细介绍。

    糖尿病患者的复查频次:

    1.血糖监测: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常规的血糖监测是非常重要的。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每天需要监测多次;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至少每周监测一次。血糖监测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血糖控制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过去2-3个月内血糖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糖尿病患者一般每3-6个月需要复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

    3.其他检查:除了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患者还需要定期检查血脂、血压、肾功能、眼底等,一般每半年到一年复查一次。

    定期复查是为了帮助自己更及时地掌握疾病情况和进展。同时,也需要注意日常饮食控制、加强运动、注意药物治疗、预防并发症和心理调适等,以更好地综合管理自己的病情。

  • 血液中的葡萄糖与白蛋白发生反应生成糖化白蛋白(GA),医学上检测的糖化血蛋白含量可以代表在白蛋白生命期内葡萄糖平均水平的高低。

    白蛋白的半衰期约17-19天,糖化白蛋白可以反映患者近2-3周内的平均血糖水平, 不受血清蛋白量、抗凝剂、非特异性还原物质等的影响,是判断糖尿病患者在一定时间内血糖控制水平的一个较好指标。

    糖化白蛋白的3种作用

    1.用于评价短期内血糖的控制情况

    糖化白蛋白的正常参考值为:11%-17%。

    糖化白蛋白在近期总体血糖水平的评估方面较糖化血红蛋白更有优势。糖化血红蛋白代表的是近2 3 个月的平均血糖状况,所以无法作为糖尿病治疗方案调整后短期疗效的评判指标。由于白蛋白与血糖的结合速度比血红蛋白更快,因此糖化白蛋白对于短期内血糖变化较糖化血红蛋白敏感。如果你调整治疗方案后,糖化白蛋白在正常值范围,说明血糖控制良好。

    2.用于确定是否有应激性血糖升高

    应激性高血糖指机体在应激(外伤、手术、感染等)情况下出现的血糖升高。有研究发现,糖化白蛋白判断应激性高血糖的切点为17.5%。糖化白蛋白与糖化血红蛋白联合测定有助于判断高血糖的持续时间,可作为既往是否患有糖尿病的辅助检测方法。

    应激性高血糖血糖升高的程度常与疾病,或应激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3.用于筛查糖尿病

    糖化白蛋白≥17.1%时,提示糖尿病的可能。

    如果你是糖尿病高危人群(有糖尿病家族史、年龄≥40岁、肥胖、糖尿病前期、缺乏体力活动等),即使空腹血糖正常,仍需要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俗称“喝糖水”),明确是否患有糖尿病。

    临床上常用的血糖监测方法包括:毛细血管血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糖化白蛋白和持续葡萄糖监测,这4种血糖监测方法互相补充,并不能相互替代。

     

    参考文献
    • 尚红,王毓三,申子瑜主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 曹相原主编.重症医学教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10):936-948.

     

  • 糖尿病一般可以用糖尿病治疗仪,但是只能够起到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无法真正治疗糖尿病。对于出现糖尿病的患者,还是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通过糖尿病治疗仪是通过特定强度的激光照射,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清除血液中的毒素、血栓等,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进而辅助降低身体血糖。不过只能够作为一种辅助疗法,并不能从真正意义上达到降糖的效果。一旦出现糖尿病,还是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进行综合性的治疗,才能够有效控制血糖水平,缓解症状以及延缓病情的发展。一旦出现糖尿病,需尽快到医院就诊,不可盲目使用药物或者偏方等进行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 快节奏的生活,导致出现慢性疾病的人越来越多,糖尿病就算其中一个。并且这些糖尿病的人群里,他们的饮食习惯也各不相同,很多错误的吃饭习惯。不良的饮食结构是他们的通病,并不是吃了太多的甜食和油脂导致的疾病产生,而是不懂一些吃饭中的技巧。同样的一天三顿饭,但是患上糖尿病的人血糖就越来越高,而很多人却很健康。

     

     

    营养师总结三大吃饭的习惯影响着血糖,让更多的人增加疾病危害的风险

     

    饮食中钠元素很多

     

    少摄入钠元素,并不是代表就只是减少摄入盐的含量就可以了,平常我们的吃的蚝油、酱油和酱类调料,包括鸡精味精,还有腌制的食物里面都会有盐分,都有钠元素,这些是隐藏在我们食物里面的盐分。摄入太多的盐就会导致血糖只升不降,增加疾病危害身体的风险。

     

    每天把盐量控制在6g以内,少吃一点盐,可以把其他调料换成天然的材料,比如辣椒酱换成辣椒,胡椒粉换成真胡椒、花椒等。能接受酸味的人群,也可以突出酸味来代替咸味,也可以把陈醋换成白醋或者柠檬、番茄等食物来替代。

     

     

    并且烹饪的方式尽量简单,不要选择高油脂和大爆炒。还原蔬菜本身的味道,尽量选择蒸或者煮的方式。

     

    饮食中没有五谷杂粮

     

    在我们日常多饮食中,把吃粗粮的比例增加,可以让我们的血糖慢慢变得平稳。主食也影响着血糖的的升高和降低,杂粮中的膳食纤维等营养物质都是对血糖波动比较小的,因此吃这样的食物不容易让血糖变得越来越高。

     

    但也不是任意的粗粮都有对血糖的稳定有帮助,对于精致的米面来说,香糯的小米饭和糯玉米这样黏糯的食物更加提高餐后的血糖,因此也是不建议食用的。


    比如同样的杂粮,不要做成糊状和软烂的形态就更利于血糖的稳定。煮的时间长的食物,淀粉更容易被消化,血糖容易被加快。

     

    两餐之间吃很多水果

     

    有研究发现,低升糖指数的水果更适合血糖容易波动的人,两餐之间吃一些水果帮助稳定血糖,但是当日要吃的主食量就要减少,不然还容易长胖。

     

    很多人觉得水果补充维生素,天然健康。没挑没选的吃,吃一些容易升高血糖的水果,三餐还照样摄入精致的主食,导致血糖不断飙升。还有各种干果,吃起来口感丰富,但是升糖指数很高,还不容易控制摄入的份量。


    若是糖尿病患者,为了不升高血糖,应该在吃水果的时候测试下自己的血糖,实时监测,吃升糖指数低的苹果、桃子、梨、猕猴桃这样的水果,少吃蜜枣、柿饼、枣干、果脯这样的水果。并且注意一下份量的摄入。

     

    对于需要稳定血糖的人来说,日常还要注意以下习惯

     

    参加运动

     

    平常不参加聚会社交,封闭自己,还不爱运动的人。整天宅在家里打游戏,玩手机,饿了点外卖。这样的人更容易发胖导致出现糖尿病,因为动的太少,并且热量摄入还多,血糖不断升高,脂肪不断堆积。


    平常要多参加社交活动,进行户外运动,呼吸新鲜空气。保证每周5次以上的半小时左右的运动,帮助稳定血糖。

     

    调节情绪

     

    平常情绪的不稳定,生气,胰岛素分泌就会导致血糖出现波动,影响神经功能。

     

    平常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耐心平和,不要为了一点小事着急上火,把爱惜自己放在第一位。释放自己的压力,调节良好的情绪。


    抽烟喝酒

     

    这种行为也是导致血糖升高导致糖尿病的关键原因之一。很多的患者都是因为长期的 抽烟喝酒患上的疾病,并且女性若是吸烟患上这种疾病的概率更高。

     

    因此,平常要注意减少喝酒的次数,最好把烟给戒掉,把血糖维持好,远离疾病对健康的威胁。

  • 夜间腿部抽筋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那么,半夜一条腿抽筋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腿部抽筋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腿部抽筋的常见原因:

    1. 受凉:夜间温度较低,如果腿部保暖措施不当,容易导致受凉,进而引发腿部肌肉痉挛。

    2. 气血不通: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腿部肌肉供血不足,进而引发抽筋。

    3. 运动不足:缺乏运动,导致腿部肌肉力量减弱,容易在夜间发生抽筋。

    4. 饮食不当:饮食中缺乏钙、镁等矿物质,容易导致肌肉痉挛。

    5. 睡眠姿势不当:睡眠姿势不当,导致腿部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发生抽筋。

    为了预防和缓解腿部抽筋,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注意保暖:夜间睡觉时,要确保腿部保暖,避免受凉。

    2. 加强锻炼: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腿部肌肉力量,减少抽筋的发生。

    3. 注意饮食:保证饮食中摄入充足的钙、镁等矿物质,预防肌肉痉挛。

    4. 调整睡眠姿势:保持正确的睡眠姿势,避免腿部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

    5. 及时就医:如果腿部抽筋频繁发生,建议及时就医,排查潜在疾病。

    总之,半夜一条腿抽筋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我们要注意保暖、加强锻炼、调整饮食,并保持良好的睡眠姿势,以预防和缓解腿部抽筋。

  • 运动时小腿抽筋是许多运动爱好者都曾遇到过的问题,这种突然的肌肉痉挛让人痛苦不堪。那么,运动时小腿抽筋的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预防和处理呢?本文将为您一一解答。

    运动时小腿抽筋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1. 缺钙

    缺钙是导致运动时小腿抽筋的常见原因之一。钙是肌肉收缩的重要元素,缺钙会导致肌肉兴奋性增加,从而引发抽筋。预防缺钙,可以通过以下方法:

       - 增加钙的摄入量:多吃富含钙的食物,如奶制品、豆制品、绿叶蔬菜等。

       - 适量补充钙剂: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钙剂。

       - 多晒太阳: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有助于钙的吸收。

    2. 热身不足

    运动前如果没有充分热身,肌肉的柔韧性较差,容易发生抽筋。因此,在运动前要进行充分的热身,包括慢跑、拉伸等,以提高肌肉的温度和柔韧性。

    3. 运动过量

    长时间高强度的运动会导致肌肉疲劳,增加抽筋的风险。因此,要注意控制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运动。

    4. 电解质失衡

    大量出汗会导致体内电解质失衡,特别是钠、钾、钙等离子的流失,容易引发肌肉抽筋。因此,在运动过程中要适当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如饮用运动饮料等。

    运动时小腿抽筋的处理方法

    1. 立即停止运动

    一旦发生小腿抽筋,应立即停止运动,避免加重症状。

    2. 轻度按摩

    可以用手掌轻轻按摩抽筋的肌肉,帮助缓解疼痛。

    3. 拉伸肌肉

    在肌肉放松后,可以适当拉伸抽筋的肌肉,帮助缓解疼痛。

    4. 保持舒适姿势

    可以采取舒适的姿势休息,如坐在椅子上,将腿放在桌子上等。

    5. 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小腿抽筋频繁发生,或者症状严重,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总之,了解运动时小腿抽筋的原因、预防和处理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享受运动的乐趣。

  • 背部肌肉痉挛,又称背痛,是一种常见的肌肉疾病,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不便。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背部肌肉痉挛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一、寒冷刺激:寒冷的气候或水温过低的环境,如游泳时未充分热身,容易导致背部肌肉受到冷刺激,从而引发肌肉痉挛。

    二、电解质不平衡:运动过程中,人体会大量出汗,导致电解质流失,尤其是钠、钾等离子的丢失。电解质失衡会导致肌肉兴奋性增高,从而引发肌肉痉挛。

    三、肌肉疲劳: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或进行过度劳累的运动,会导致背部肌肉疲劳,肌肉乳酸堆积,刺激肌肉引起痉挛。

    四、姿势不良:长时间保持不良的坐姿、站姿或睡姿,容易导致背部肌肉紧张,引发肌肉痉挛。

    五、肌肉损伤:肌肉或肌腱的损伤,如拉伤、撕裂等,也会导致肌肉痉挛。

    针对背部肌肉痉挛的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

    1. 运动疗法:通过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背部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改善肌肉的柔韧性,预防肌肉痉挛的发生。

    2. 物理治疗:如按摩、理疗等,可以缓解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疼痛。

    3. 针灸疗法:针灸可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

    4. 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等药物可以缓解疼痛和炎症。

    5. 注意日常保养: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适当进行拉伸运动,预防肌肉疲劳。

  • 脑瘫,作为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系统疾病,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对患者及家庭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了解脑瘫的最佳治疗时间,对于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脑瘫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1-6个月),患儿主要表现为肌肉无力、抬头困难、坐不住等。第二阶段(6个月-2岁),患儿肌肉张力不稳定,关节活动开始有阻力。第三阶段,患儿出现各种形式的痉挛。因此,早期诊断和干预至关重要。

    在脑瘫早期,应尽早开始运动训练,保持关节的充分活动,以预防痉挛和畸形的发生。两岁以内的孩子脑细胞分化尚未完全,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此时加强运动训练,有助于恢复功能。即使已经发生痉挛,也要坚持在患儿睡眠后进行充分活动,避免发生挛缩畸形。

    除了运动训练,药物治疗也是脑瘫治疗的重要手段。常用的药物包括肉毒毒素注射、抗痉挛药物等。此外,康复训练、言语治疗、心理支持等也是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脑瘫的治疗需要个体化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家长应积极配合医生,坚持治疗,定期复查。同时,也要关注患儿的日常生活,提供良好的家庭支持。

    选择正规医院和专业的医生进行治疗,对于提高治疗效果至关重要。目前,我国脑瘫发病率约为0.18%-0.59%,其中大部分由先天原因造成。因此,预防脑瘫的发生至关重要。孕妇应定期进行产前检查,避免难产和胎儿窒息等高危因素。

  • 全身发冷和抽搐是常见的症状,可能与多种原因有关。

    首先,感冒是最常见的病因之一。感冒病毒或细菌感染会导致体温升高,引起全身发冷和抽搐。此外,高热还会导致脱水,进一步加重症状。

    除了感冒,其他原因也可能引起全身发冷和抽搐,例如:

    1. 癫痫:癫痫发作可能导致全身性肌肉痉挛和意识丧失,伴有全身发冷。

    2. 脑部感染:如脑膜炎、脑炎等,感染会引起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并可能导致全身发冷和抽搐。

    3. 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等,可能导致脑部功能障碍,引起全身发冷和抽搐。

    4. 脱水:脱水会导致电解质紊乱,引起肌肉痉挛和全身发冷。

    5. 遗传性疾病:如周期性瘫痪、家族性淀粉样变性等,可能导致肌肉无力、全身发冷和抽搐。

    当出现全身发冷和抽搐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以确定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治疗方面,针对不同病因,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例如,感冒引起的全身发冷和抽搐,可采取退热、抗病毒或抗菌治疗;癫痫发作可采取抗癫痫药物治疗;脑部感染可采取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治疗;脱水可采取补液治疗;遗传性疾病则需针对具体疾病进行治疗。

    此外,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和其他疾病的发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预防全身发冷和抽搐的发生。

  • 我从小就对自己的身体不太关心,直到20年前的一次意外让我开始反思。那个时候,我在一次户外活动中不小心磕到了胸椎13节,虽然当时并没有太大的不适,但我却没有意识到这可能会对我未来的生活造成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背部开始出现酸痛和痉挛,尤其是在近六年里,情况变得越来越严重,甚至无法承受重物。去医院做了核磁共振检查,医生告诉我骨头没有问题,但我仍然感到困扰和焦虑。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听说了京东互联网医院,决定尝试一下线上问诊。通过与一位专业的医生交流,我得知我的问题可能是由于筋膜受损或肌肉挫伤引起的。医生建议我使用氟比洛芬凝胶贴膏来缓解疼痛,并且强调了定期锻炼和保持良好姿势的重要性。虽然这并不是一个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案,但我已经开始看到一些改善的迹象。

    我深刻体会到,健康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不能因为一时的疏忽而忽视它。现在,我不仅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还鼓励身边的人也要重视健康问题。京东互联网医院为我提供了便捷、专业的医疗服务,我会继续信任并推荐它给需要帮助的人们。

  •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左眼跳财,右眼跳灾”的说法。这种说法虽然缺乏科学依据,但确实反映了人们对眼皮跳和眉毛抽搐这一现象的关注。

    眼皮跳和眉毛抽搐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通常表现为眼皮或眉毛不自主地跳动。这种跳动可以是短暂的,也可以是持续的,有时还会伴有肌肉抽搐。

    那么,眼皮跳和眉毛抽搐的成因有哪些呢?

    1. 生理性原因:疲劳、压力、睡眠不足、过度用眼等生理因素都可能导致眼皮跳和眉毛抽搐。

    2. 病理性原因:面肌痉挛、良性原发性眼睑痉挛、贝尔麻痹等疾病也可能导致眼皮跳和眉毛抽搐。

    面肌痉挛是一种常见的面部肌肉疾病,表现为面部肌肉不自主地抽搐,症状可能从眼睑开始,逐渐蔓延到整个面部。

    良性原发性眼睑痉挛是一种肌张力异常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频繁的眨眼、眉下垂、上睑下垂等症状。

    贝尔麻痹是一种暂时性的面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面部肌肉无力或瘫痪。

    除了以上原因,一些药物、营养不良、电解质失衡等因素也可能导致眼皮跳和眉毛抽搐。

    如何预防和治疗眼皮跳和眉毛抽搐呢?

    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用眼。

    2. 减轻压力,进行适当的放松和运动。

    3. 保持营养均衡,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4. 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治疗。

  • 夏季,高温酷热,空调风扇成为降温消暑的必备良品。然而,正是这些清凉之物,却可能成为颈肩疼痛的“罪魁祸首”。颈肩疼痛,尤其是对于中青年人群来说,已经成为夏季常见的健康问题。那么,夏季如何预防颈肩疼痛呢?以下为您详细介绍。

    首先,空调的使用要注意适度。长时间对着空调吹风,容易导致颈部肌肉组织痉挛、疼痛,甚至诱发或加重颈椎病。因此,在使用空调时,尽量保持室内外温差在5℃以内,避免颈部直接对着空调出风口。

    其次,保证充足的睡眠也是预防颈肩疼痛的关键。夏季夜晚,人体局部温度较高,容易导致翻身次数增多。此时,应将室温调整至25℃~27℃,避免空调温度过低。同时,选择合适的枕头,高度以肩宽的长度为宜,软硬度以舒适为主。

    此外,保持良好的坐姿也是预防颈肩疼痛的重要措施。夏季午休时,尽量避免趴在桌子上睡觉,可采取向后仰躺的姿势稍事休息。同时,为颈椎找到扶托点,如垫一件卷裹好的衣服或带上U型颈舒枕等。休息过后,可做扩胸和后仰动作,有利于颈椎血液循环。

    夏季,很多年轻人喜欢晚上熬夜、打游戏等,导致睡眠时间大大减少。而白天疲劳的颈椎,夜间没有得到足够的时间恢复,日积月累就会造成颈椎疼痛。因此,夏季一定要保证充足的睡眠,给颈椎充分的休息。

    最后,避免冷水冲凉也是预防颈肩疼痛的重要措施。冷水冲凉可能导致颈椎病加重,甚至出现头不能动、手脚麻木等症状。颈椎病患者应避免洗冷水澡,温水冲澡更能帮助恢复精力。

    总之,夏季预防颈肩疼痛,要注意适度使用空调、保证充足睡眠、保持良好的坐姿、避免冷水冲凉等。只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远离颈肩疼痛的困扰。

  • 腿痉挛,这个看似平常的现象,却困扰着很多人。那么,腿痉挛究竟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本文将为您揭开这个谜团。

    一、腿痉挛的常见原因

    1. 环境因素:寒冷的天气、过薄的被子、过紧的床单等,都可能导致腿部肌肉受到刺激,引发痉挛。

    2. 生活习惯: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缺乏运动、过度劳累、睡眠不足等,都可能导致肌肉疲劳,进而引发痉挛。

    3.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的钙质流失加剧,导致血钙水平下降,肌肉应激性增加,从而引发痉挛。

    4. 健康问题:一些疾病,如骨质疏松、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也可能导致腿痉挛。

    二、如何预防和缓解腿痉挛

    1. 保持温暖:在寒冷的天气里,要注意保暖,避免腿部受凉。

    2. 适量运动:保持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强肌肉力量,预防腿痉挛。

    3. 改善睡眠: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4. 补充钙质:适量补充钙质,可以缓解腿痉挛。

    5. 及时就医:如果腿痉挛频繁发作,应及时就医,查找病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三、腿痉挛的治疗方法

    1. 物理治疗:通过按摩、热敷、电疗等方法,缓解肌肉紧张,改善血液循环。

    2. 药物治疗:对于由疾病引起的腿痉挛,可以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3. 生活方式调整:改善生活习惯,如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保持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睡眠等。

  • 背部神经抽搐,这一症状让许多患者感到痛苦和困惑。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和治疗方法,对于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一、背部神经抽搐的常见原因

    1. 背部无菌性炎症:这是导致背部神经抽搐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受凉、运动损伤、搬重物不慎扭伤等,都可能导致肌肉无菌性炎症,进而引发背部神经抽搐。

    2. 神经系统影响:腰椎和脊柱的退行性变,如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会压迫神经根,导致神经传导异常,引发背部神经抽搐。

    3. 背部肌肉周围病变:如后背脊柱结核、脊柱肿瘤等,会直接刺激肌肉组织,导致肌肉持续收缩,引发背部神经抽搐。

    二、背部神经抽搐的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对于背部神经抽搐的治疗,首先需要明确病因。针对无菌性炎症,可使用非甾体抗炎镇痛药进行治疗;针对神经系统影响,可使用神经营养药物进行治疗;针对背部肌肉周围病变,需进行手术治疗。

    2.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包括热敷、理疗、按摩等,可以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恢复神经功能。

    3. 日常保养: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有助于预防背部神经抽搐的发生。

    三、如何预防背部神经抽搐

    1. 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2. 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

    3.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4.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