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精神病患者康复指导与家属护理教育

精神病患者康复指导与家属护理教育
发表人:副主任医师杜明峰

精神病患者家庭是社会关怀中的主力军之一,给病人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更多的关心,使他们降低了对家庭、他人和社会的潜在危害,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让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学习、生活,是精神康复工作的主要目的,也是患者家属最为期盼的。然而,事实上不少精神病患者的社会功能受损后,并非都随着住院病情的控制而同步恢复,他们出院后往往变得懒散,退缩,对社会交往缺乏信心。因此,家属如能给予全面、细致的家庭护理,帮助他们振作起来,重新回归社会显得极为重要。

家庭支持系统是患者获得的支持系统中最直接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家庭干预,可以减轻精神病理过程带来的创伤,有助于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正常生活。

家庭康复技能训练

  • 洗脸,洗脚,刷牙,整理床铺 2 次/天
  • 扫地,拖地,轻微家庭劳动 1 次/天
  • 剪指(趾)甲,洗澡 1 次/周
  • 理发 1 次/周
  • 散步,看电视,听音乐 1 次/天
  • 文体活动,如象棋、扑克、羽毛球及健身器材等 1 次/天

精神病复发的原因

  • 停药或减药,最多见
  • 社会心理因素
  • 生物学因素等

精神病复发的先兆

  • 自知力动摇
  • 睡眠障碍
  • 生活能力减退
  • 工作或学习效果下降
  • 情绪不稳定
  • 躯体不适
  • 精神症状再现

如何预防复发

  • 坚持服药
  • 正确处理社会心理应激因素
  • 识别复发早期的“预警症状”
  • 有效、便利的求助策略
  • 保持良好的社会角色
  • 避免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如酒精、毒品

预防复发的训练

  • 复发标记
  • 防复发训练
首先出现的征象
  • 担心人际关系
  • 与社区医生联系
  • 感到嫉妒
  • 用思想日记使自己的思维变得合理
  • 变得多疑
  • 花时间放松自己
  • 没有正规服药
  • 避免承担太多事务
  • 试图做很多事情来转移烦恼
中间出现的征象
  • 感到恐惧和焦虑
  • 拜访朋友和社区医生
  • 感到人们都和自己作对
  • 增加药物
  • 离不开房子
  • 变得重负荷健忘
晚期出现的征兆
  • 感到日益恐惧
  • 立即与社区医生联系
  • 自我孤立
  • 增加药物
  • 睡眠困难
  • 感到困倦
  • 听到声音
  • 有怪异的想法
  • 日常工作中有问题

降低自杀风险

自杀的高危因素:严重精神疾患;有自杀观念和自杀企图;有抑郁、绝望情绪;病前工作能力强,智商高;男性;自尊心过强;酒、药物滥用史;自杀家族史。

自杀行为的核心问题

缺乏自信绝望感。家庭成员和与患者关系密切的应现实而乐观的方式给他们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护理。患者发生意外时的对策

  • 自缢: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
  • 外伤出血:包扎止血→送医院。
  • 服毒:催吐→送医院。
  • 噎食:抠出食物,拍击背部。
  • 暴力行为:想方设法,齐心协力制服。

有专家指出,精神病患者治疗康复与最佳链条是由医院—家庭—社会三部分组成。

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像正常人一样学习、工作、生活是精神康复工作的主要目的,也是家属最为期盼的。

给予精神病患者良好的社会关怀,不仅是社会公平之要义,也是保障公共安全免遭其害的根本。

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康复单靠亲情远远不够,但精神病患者家庭的作用仍是举足轻重。

精神病患者的康复需要社会和家庭共助,是患者在心理、生理上及社会适应上实现的、全面整体的康复,重返社会。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精神病患者在康复或出院时,家属和患者经常会有这样的疑问:

      “我出院后能马上去工作、上学吗?还是现在家休养一段时间比较好?”

      “我在精神病医院住过院,出去后,别人会不会看不起我?”

      “我们的孩子出院之后再有情绪上的问题,影响学习、工作,怎么办?”

      “病人当初是因为在打工时经历了某些事情后开始犯病的,现在出院了,是不是不能再让他出去工作了?”

      随着精神病患者自知力逐渐恢复,康复期的他们对发病时的情况大多有所回忆,思想上开始有顾虑,意识到自己今后生活的艰难,担心社会偏见,担心工作问题,担心恋爱问题,担心家庭社会对他们的看法,担心疾病复发等等,无数个担心使他们出院后为“如何更好的回归社会”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精神病患者更好的回归社会,需要医护人员、家属、社会等多方面的努力来协助患者共同完成。

      医务人员方面

      1. 对于处于恢复期准备出院的患者,医护人员要从预防的角度向患者讲解精神疾病的有关知识,治疗原则及坚持服药的重要性。介绍常用药物的副作用及应对方式,教导患者出院后也要定期复查,掌握复发规律,防止复发。

      2. 针对精神科进行康复治疗的患者予以心理护理干预,帮助他们消除疑虑,以积极的情绪配合治疗,对回归社会充满信心。

      对有消极情绪的患者,在尊重、爱护他们的同时,鼓励患者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如唱歌、打扑克、看电视等。同时, 还要让他们进一步认识到精神疾病的相关知识,减少自卑感,引导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自信,鼓励他们重新“抬起头”、重新回归到家庭与社会之中。

      对有严重焦虑、恐惧心理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以结合患者不同的年龄、文化程度、性格以及职业等安排一些其力所能及的活动,以转移其注意力,同时,还可以通过开放或半放式的病房管理,进一步扩大其活动范围,并鼓励患者多参加一些文体活动;对于自我控制能力较好的患者,可以让其参与病房管理,如:组织患者活动,外出带检查,打扫卫生,协助工作人员观察病友的病情变化,督促协助病友完成日常生活料理,以此调动患者的生活、工作积极性。让患者由被动变为主动,激发患者思维,学会自己规划生活,提升独立生活的能力。

      加强患者与家属、朋友、单位等的联系,进一步让患者感到家属、朋友、单位都在关心着自己,使患者感到自身的价值,并对未来人生充满希望,从而达到消除其抑郁、消极、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

      3. 患者出院时,对家属做好出院指导,嘱咐家属重视患者预后的心理状态及抗精神病药品的管理。督促患者规律生活,按要求治疗,讲解病情复发的几个先兆表现,如“夜眠差,情绪高(低),话多......”等,及时发现及时与医生联系。

      4. 患者出院后,医护人员做好回访工作,追踪患者出院后的病情变化,及时给予相应指导。

      患者方面

      1. 患者应听从医护人员对其做的健康教育,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继续治疗,按时复查,按量服药,了解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及应对方法,不可擅自停药,减药,掌握疾病的相关知识。

      2. 生活规律,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睡眠习惯,不喝酒,少抽烟,不暴饮暴食。充足的睡眠不但可以保证一个人的精力充沛,还可以防止疾病复发。

      3. 面对现实,树立信心,重视自己的优点和成就。由于精神卫生知识普及不够等原因,大众对精神病人都存在歧视和恐惧,在这种现象未能彻底改变之前,患者要有充足的思想准备,正确处理好各种社会心理因素,比如人际交往,经济问题,工作职业,婚姻等,努力提高自身的环境适应能力,对刺激的承受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社会交往能力。

      4. 学会主动调节自身情绪。对不健康的情绪反应,如“愤怒、焦虑、抑郁、悔恨等主动克制。改变精神上获得满足的方式,多参加户外活动,培养业余爱好,不可因为“养病”等原因闲置在家。

      5. 正确认识自身疾病,内心苦闷时要勇于诉说。自身情绪不稳,夜眠差或出现心身不适等情况时要主动医生联系,寻求帮助,及时复查,调整药物,避免疾病复发。

      家属的陪伴与监护

      1. 家庭监护人应遵循医生的健康宣教,增强对患者异常行为的应变能力,更好地为患者创造温馨和睦的家庭气氛,监督患者服药,帮助患者合理安排生活,适应社会和工作。

      2. 家属要正确的认识的精神疾病,学习与精神病患者正确的沟通方式,学会“共情”,要有耐心,多陪伴患者,正确的引导患者面对生活,如患者出现不正常的想法或行为,如:情绪低落,哭泣,兴奋,话多,行为怪异......不要呵斥患者,避免激惹性语言,用开放性语言询问患者内心感受,了解患者内心动态,及时与医生联系咨询。

      社会方面

      1. 加强对社会上精神病患者的排查,在治疗上给予一定补助,确保患者的精神症状得到有效控制,减少疾病对患者自身和社会的消极影响。

      2. 社会各界应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增强全民对精神病的正确认识,改变对精神病患者的歧视看法,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感情,让他们感到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这对他们更好的回归社会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孙燕. 心理护理在精神科治疗康复中的作用分析[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4, 6(04):62-63.

  • 如果您是患者,医生告诉你得了糖尿病,你知道这个时候医生是怎么想的吗?可以看看下面医生的自勉文章。

          

    如果医生拿着化验单告诉你,你被诊断为糖尿病了,你会有什么感觉,什么心理,什么表现,什么行为,可能没得病的人根本就没考虑过这个问题。但做为医生会每天面对这样的问题,针对不同患者要怎么做,应该有个相应的预案。

        

     

    数据统计显示我国有糖尿病患者1.16亿,糖尿病前期近5亿,其中糖尿病伴有焦虑的统计数据显示为40%,可见心理问题在糖尿病发病和治疗过程中始终相伴,尤以早期比重更为偏多。

        

    做为医生如何应对身体疾病的同时解决心理问题,医生需要多方面知识储备。要解决问题就要先分析问题,先来看看可能出现的情况,当知道自己患病后,患者有的茫然无措,有的怀疑不信,有的无所畏惧,有的黯然神伤,有的激动暴躁。

       

    根据不同情况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认识不足型

    此类最多见于年轻男性,平时不注意饮食控制和运动保持,平时聚会和应酬较多,没有明显临床症状。医生要及早发现酮症酸中毒和肾功能受损情况,要进行的最多的是糖尿病教育,耐心指出糖尿病的危害和远期并发症带来的损害和生命危险。仔细找到患者尚未发现的身体不适,让其接受已经患病必须治疗的理念。

          

    悲观失望型

    多见于中年男女,本来生活的压力对中年人来说就非常沉重,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工作艰难,突然发现患病,会觉得不堪重负,会自动想法认为前途无望,压力陡增。这样的患者虽然可能配合治疗非常积极认真,但也最容易出现矫枉过正。医生在这些患者处理上要始终抱有同情心,尽量指出糖尿病虽然是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但只要控制好,标准化治疗,对寿命和生活质量影响有限,要坚定患者战胜疾病的决心和信心。

         

         

    茫然无措型

    多见于老年人。年龄大的患者患病后往往对医学知识认识和掌握不足,对医生的讲解也是一知半解,很难快速掌握治疗方法和用药原则,针对这样的患者需要的是耐心,同时尽量简单化治疗方法和服药方式,依从性对这些患者至关重要,同时尽量避免可以导致低血糖的药物使用,告诉患者生活中出现血糖变化时的应对方法,同时教育子女对老人多关心,配合掌握治疗和生活帮助。

          

    幼小无知型

    见于低龄儿童,儿童糖尿病多为1型,胰岛功能缺失决定了这些患者只能胰岛素注射治疗,这样的治疗方法繁琐,对注射环境技能要求比较高,患儿往往糖尿病认识无法达成人水平,且1型糖尿病并发症发生早,要对患儿父母进行反复知识教学,反复申明重要性,反复指导用药,并强调预防低血糖等,家属的作用在这样的患者中至关重要。

        

    糖尿病人群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逐渐增加上必然趋势,糖尿病治疗任重道远,糖尿病教育应该贯穿糖尿病诊断治疗全过程,糖尿病患者心理帮助是医生的另一个战场,医者仁心,同情心,同理心,共情心是医生本分。综合施治才能最大化医疗行为本身。看了医生要做的,患者朋友也对号入座一下,看看自己是那个类型,看看医生是怎么处理的,会有帮助哦!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而成骨不全症患者的心理健康似乎在成骨不全患者的一生中起了更重大的作用,也许老天是不公的,让他们没有拥有健康的身体,这就使得心理健康对这些先天不足的孩子起了更大的作用。

     

    一方面我们需要要针对瓷爸爸瓷妈妈进行心理疏导,因为对于每个家庭来说,养育一个成骨不全的孩子都是相当有压力的。孩子严重的病情会给家庭带来经济上和心理上的巨大压力,严重的能导致母亲的产后抑郁症,也会导致父亲的极大压力。

     

     

    此时,如果他们可以与其他成骨不全儿童的家长获得联系,就能够获得一些情感上的支持,并且还可以交流养育瓷宝宝的经验。此外, 成骨不全儿童的家庭需要面向各种医学专家的转诊介绍,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照顾好瓷宝宝。

     

    另一方面,如果瓷父母有了良好的护理知识和健康心理,就可以帮助瓷宝宝度过婴儿时期,等瓷宝宝渐渐长大,到了青少年时期,对于成骨不全儿童的全面健康而言,心理健康似乎又占了更大的比重。向他们传达关于自尊、性和融入同伴关系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成骨不全儿童的心理问题和其他患有慢性疾病的儿童是类似的。它们包括:抑郁,害怕夭折,害怕陌生人,在人群当中的焦虑感。 成骨不全儿童学校需要了解孩子病情的信息,包含以下几点:成骨不全不会导致智力缺陷。学校的体育设施要调整以适应成骨不全儿童的特点。体育课程或许需要根据成骨不全儿童的特点作出调整。让老师和学校领导了解到虽然孩子患了慢性疾病,但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需要智力发展和社交活动 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是很重要的。

     

     

    过渡到成人护理像其他年龄较大的儿童以及青少年一样,成骨不全的孩子也需要与其年龄相符的有关性和分娩的知识。和一般的同龄人一样,关于如何选择健康生活的信息对成骨不全的年轻人非常重要——如不要吸烟,酗酒,要保持健康的体重等等。

     

    所以,心理健康贯穿成骨不全孩子的整个人生,我们除了要保护他们容易受伤的骨头,还要去保护他们的心灵,因为他们也和我们一样内心有所热爱,有所追求,他们也会绽放属于他们的人生 

     

  • 器质性精神病是由脑部器质性异常引起的精神症状或认知功能障碍的病状。

    主要为各种疾病引起的精神疾病,如脑部疾病(脑出血、脑肿瘤等)、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失调、维生素B12缺乏)、药物滥用或中毒等。器质性精神病可导致患者出现意识障碍,主要表现为觉醒度下降和意识内容变化,前者表现为嗜睡、昏迷,后者表现为意识模糊和谵妄。其次可出现情感障碍,是一类既有躁狂发作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常见精神障碍。

    一旦出现以上异常表现,需尽快到医院就诊,明确具体的病因后,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治疗。

  • 糖尿病是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有4.22亿糖尿病患者,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这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因为糖尿病并非一种可以轻易治愈的疾病,它会对人体健康造成长期的损害。因此,很多人都会问,糖尿病真的可以逆转吗?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逆转”这个词的含义。在医学上,逆转通常指的是将疾病的进程或影响逆转到一个更健康的状态。对于糖尿病来说,逆转可能意味着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或药物治疗,使血糖水平回到正常范围,甚至停止服用药物。

    那么,糖尿病是否可以逆转?答案是: 这取决于糖尿病的类型和阶段

    对于2型糖尿病,一些研究已经表明,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如健康饮食和增加体育活动,可以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甚至可以达到“逆转”的效果。一项在英国进行的研究发现,通过低热量饮食和体育锻炼,一半的2型糖尿病前期患者在一年内实现了糖尿病的“逆转”。

    然而,对于1型糖尿病,情况就不同了。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被自身免疫系统破坏,无法产生足够的胰岛素,因此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目前,医学界还没有找到逆转1型糖尿病的方法。

    此外,对于已经出现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如视网膜病变、肾病变、神经病变等,即使血糖控制得再好,已经发生的器官损害无法逆转。

    总的来说,糖尿病是否可以逆转,取决于糖尿病的类型、阶段以及个体的身体状况。对于2型糖尿病,适当的生活方式改变和药物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疾病,部分糖尿病前期患者甚至达到逆转的效果。但对于1型糖尿病和已经出现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逆转可能就变得困难了。

    然而,无论是否可以逆转,一旦发现糖尿病,我们都应该积极对待,通过健康的饮食、规律的运动、良好的睡眠和积极的心态和综合管理,尽可能地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糖尿病并不是生活的终点,而是我们需要去面对和管理的挑战。

  • 这个问题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肺癌会不会传染?;二是肺癌会不会遗传?

     

    先回答第一个方面问题:肺癌会不会遗传?

     

    肺癌的发病原因是多因素的,至少从国内和国际的研究来看,肺癌是不传染的。它不像我们得了肺结核一样,有明确的结核杆菌,可以通过呼吸等近距离接触,飞沫来传染;它也不想我们的肺炎一样,有一些明确的致病菌,经过呼吸道传染;它也不像我们某些疾病是可以通过血液或者消化道传染,甚至它跟我们女性宫颈癌、肝癌等癌症也是不一样的,这些癌症还有有时候会包括一些感染因素在里面,比如宫颈癌中有HPV、肝癌有的有乙肝病毒传染等。

     

    肺癌不是感染性疾病,因此它不具备传染性,不会因为传染的原因导致家里有人得了肺癌,其他人患肺癌的可能性会增大!

     

     

     接着回答第二个方面问题:肺癌会不会遗传?

     

    毫无疑问,肺癌是具有具有遗传因素的。我们平时就反复强调对于肺癌的高危人群一定要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肺癌,最好的方法就是做低剂量螺旋CT检查,而这所谓的肺癌高危人群其中就包括有有无肿瘤家族史的,不管是你的父辈,母辈,有无肺癌的家族史或其他恶性肿瘤家族史。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不单单只有肺癌,大部分的恶性肿瘤都是明确具有遗传性的,但是具体会怎么遗传,遗传给谁,目前并没有研究清楚·,无法确定。因此,关于肺癌等恶性肿瘤的遗传性,现在我们只能说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但不一定会遗传

     

    在临床上确实看到不少,一个癌症家庭,爸爸是,大伯是,姑姑是,而作为本人确实是一个高危人群。这时候我们就会建议你要比我们正常人要有更好的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同时还要更加注重远离致癌因素;并且要定期复查,重视健康体检,这肯定不单单是说我们的肺癌,其他恶性肿瘤家族史的也是一样的,只是选择的体检项目要有所不同,比如这个家族里面有好几个得肺癌的,那肯定要做胸部低剂量螺旋CT,但如果家里边全是得胃肠方面肿瘤的比如胃癌、食管癌、大肠癌等,你要做胃肠镜检查。尤其是现在选择套餐体检的时候,如果有遗传因素,更应该完成这些必选项目的检查。

     

     

    所以,肺癌肯定具有遗传性,确实会因为遗传因素导致家里有人得了肺癌,其他人患肺癌的几率会增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骨髓瘤三期能活多久,目前没有准确的时间,要看骨髓瘤的病人的身体状况、所采用的治疗手段,以及能不能够接受自体干细胞移植等方面综合来判定。研究表明,骨髓瘤三期的5年生存率一般在50%~80%之间,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一般情况下,越早发现、越早诊断、越早治疗,疾病对寿命影响越小。如果能够采取诱导化疗及自体干细胞移植,5年生存率可能提高到80%以上。当患者对骨髓瘤三期存在疑虑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总的来说,骨髓瘤三期的患者的具体生存时间,需要根据病人实际情况和治疗效果具体判断。建议患者积极配合专业治疗。

  • 躺在病床上的郑奶奶,面色发黄、身材消瘦。

     

    郑奶奶今年72岁,1周前,她常感到身体乏力、时常还有腹泻发生,家人立即陪同她到医院做了全身检查,当家人拿到检查结果的那一刻,全都流下了眼泪。

     

    只见郑奶奶的检查报告显示:肝脏周围有明显的锯齿形状,肝区发生异常占位,甲胎蛋白数量显示450μg/L,确诊为肝癌。

     

     

    经了解:郑奶奶平时身体很好,喜欢逛超市,经常会买一些超市促销打折的水果,由于便宜通常她会买一大袋,可是这些水果带回家后,容易腐烂变质。

     

    对于这些水果郑奶奶从不丢弃,常常会做成水果沙拉或者榨成果汁再次食用,没想到最后却被诊断为肝癌。

     

    医生忠告:这种水果含有"一级致癌物",再不忌口就晚了

     

    水果腐烂、变质后,容易存有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是世卫组织公认的"一级致癌物",其若在身体内存有量高于1毫克,可能会造成细胞失活,机体免疫功能损失,诱发疾病,甚至癌症产生。

     

     

    郑奶奶的肝癌可能就是过多食用腐烂水果造成的,现在很多人仍有过度节俭的习惯,和郑奶奶一样水果腐烂后,不舍得丢弃还会继续食用。

     

    建议:水果发生腐烂、变质后,要及时丢掉不要再次食用,同时,也请你把这一点转告给身边的亲人。

     

    忠告:厨房3物被称为"帮凶",要尽早远离

     

    1、久泡的菌类

     

    菌类被称为"素中之荤",可以说营养价值极高,深受不少人的追捧,成为很多人日常必吃的一道美食。

     

    可是有一点要注意,长时间浸泡的菌类不可食用,因为时间泡发太长的菌类食材中黄曲霉毒素含量严重超标,再次食用,可能会致使体内细胞病变、损伤,影响机体正常运转,增加疾病患有率,严重时,还能出现癌症。

     

     

    2、快过期的食用油

     

    不少家庭中为了方便喜欢买一些大桶食用油,因为食用油过多,吃得时间长,容易过期,这时会有股"哈喇"味出现,很多人还可能会继续食用。

     

    殊不知,很多疾病就是这么发生的,因为食用油出现的"哈喇"味是油脂氧化、酸败时产生的,这时油中会出现对身体有害的氧化物或者自由基。

     

    若还是继续食用,可能会诱发脏器、组织病变坏死,可能造成疾病或者癌症出现。

     

    3、使用时间过长的案板

     

    案板是厨房中常见的厨具。

     

     

    若是食用时间太长,会有细微的裂纹出现,如果再和淀粉含量高的食物接触,容易使部分淀粉存于裂纹内,时间过长,易发生霉变,出现黄曲霉毒素。

     

    建议:案板时间过长,为了家人的健康,要及时更换。

     

    提醒:减少肝脏病变,坚持2件事

     

    1、多微笑

     

    常微笑保持良好情绪,对身体健康非常有益。而人长处于负面情绪状态下,容易影响机体运转,致使肝脏疏泄功能降低,致使肝内气血运行受阻,造成肝细胞受到不可逆的损伤发,引起肝脏疾病产生。

     

     

    忠告:情绪不好时,要转移注意力,常做些能使自己情绪提升的事情。

     

    2、少熬夜

     

    经常熬夜,不仅会使整个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导致内分泌和代谢功能紊乱,也会促使肝血回流量减少,造成肝血不足,无法给机体运转提供充足的肝血,可能给机体运行带来问题,加速肝病形成,

     

    建议:每天最好能保证有7~8小时的睡眠时间,使体内脏器有充分时间进行自我修复和休息。

  • 口腔溃疡和牙痛一样,虽然不是大病,但痛起来要人命,我见过满嘴长十几个溃疡的,每个都黄豆粒大小,浅的问题不大,深的能到黏膜下层甚至肌肉,溃烂处像被火烧一样的灼痛。这种滋味是长一个两个溃疡的人无法体会的。为什么口腔溃疡反反复复总不好?医生提醒大家:很可能没有用对药。

     

    口疮

     

    口腔溃疡,是一种常见的发生于口腔黏膜的溃疡性损伤病症,多见于唇内侧、舌头、舌腹、颊黏膜、前庭沟、软腭等部位,这些部位的黏膜缺乏角质化层或角化较差。舌头溃疡指发生于舌头、舌腹部位的口腔溃疡。口腔溃疡发作时疼痛剧烈,局部灼痛明显,严重者还会影响饮食、说话,对日常生活造成极大不便;可并发口臭、慢性咽炎、便秘、头痛、头晕、恶心、乏力、烦躁、发热、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

     

     

    各种药物大区分

     

    要想口腔溃疡尽快好起来,当然要用药物了,但是药物那么多,该用什么药?哪些药可以用于复发性口腔溃疡?哪些药只能暂时止疼?一起来揭秘一些常见的口腔溃疡药物。

     

    1、喉疾散/喉风散/冰硼散/西瓜霜:这一类的药,主要有三个作用,一是消肿止痛,二是清热解毒,三是生肌。通常会含有薄荷脑、西瓜霜、珍珠等消肿止痛功效的药物,含有黄连、牛黄等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药物,含有冰片、硼砂、青黛等辅助去腐生肌功效的药物。这类药物的特点是表面的解毒生肌,不能预防复发性口腔溃疡。

     

    2、意可贴:化学名:醋酸地塞米松粘贴片,它是属于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意可贴是复发性口腔溃疡常用的一种药,局部使用具有抗炎作用。但是由于糖皮质激素能够诱发或加重一些疾病,目前已经较少使用。特别是有高血压,糖尿病,青光眼、骨质酥松的患者更要避免使用。此外,口腔溃疡的诱因之一是胃肠道溃疡,糖皮质激素可以加重溃疡,所以要分清楚溃疡产生的原因,再使用药物。

     

    3、华素片:化学名:西地碘含片,每片含碘1.5mg。碘具有广谱杀菌效果,杀菌力强。含在口中,可以破坏细菌菌体,达到杀灭细菌、芽胞等致病微生物的目的。可以控制创口感染,治愈慢性咽炎、口腔溃疡、牙龈炎、牙周炎等各种口喉疾病。有甲状腺疾病的患者,要避免使用。

     

    4、蜂胶口腔膜:蜂胶口腔膜目前是治疗口腔溃疡的首选药物。主要成分是蜂胶膏、薄荷脑。其实,蜂蜜治疗口腔溃疡,在历代医书有很多记载。主要是利用蜂蜜中的高浓度的糖分,强烈抑制致病菌的繁殖。再加上薄荷脑的清热解毒作用,所以蜂胶口腔膜对口腔溃疡有很好的止痛止溃作用。蜂胶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可以预防或治疗因微量元素缺乏导致的口腔溃疡。当然这个药作用较其他药物缓慢。

     

    5、维生素B、C片:口腔溃疡与维生素B族缺乏有关,尤其是B12,所以如果身体对维生素B族吸收有障碍,也会造成口腔溃疡。维生素C具有抗坏血病作用,能促进创口愈合。而且能提高身体免疫力,避免口腔溃疡的复发。

     

     

    口腔溃疡的处理疗,要遵循两个原则

     

    一是杀灭可能导致溃疡的细菌,保护溃疡部位,避免破损及感染。二是要积极的预防,因为每个人得口腔溃疡的情况都不一样,如经常复发,则要及时寻找病因,并进行积极治疗。找到病因并及时的进行身体调理,避免再次复发。所以,除了药物治疗,也要积极的预防,否则这次治好了,很快就会长新的溃疡。

     

    如何预防口腔溃疡?

     

    1、避免过量食用刺激性的食物,生冷辛辣或者特别酸的食品。2、选择全谷物和碱性(非酸性)的水果和蔬菜则有益口腔健康。3、尽量避免边吃东西边说话,以减少意外咬伤。4、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每天刷牙、使用牙线,如果可以做到的话尽量每餐饭后刷牙。

  • 很多人误以为,只有高血压人群才会患脑溢血,或者更容易患脑出血,其实这只猜对了一部分。现实生活中,导致脑出血的原因可不止这一种,很多因素都可以造成血压不稳,更可以造成脑出血,只不过这两种结局都跟血管异常有关,所以人们才会将高血压和脑出血紧密联系在一起。那么,为什么没有高血压的人群,也会有患脑溢血的机率呢?今天,笔者就跟大家一起谈谈其中的奥妙,从而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血压增高和脑部出血之间的关系。

      


    其实,脑部的出血主要是由局部血管病变引起的。人体血管几乎遍布全身各处,有些地方的血管口径较大,有些地方的血管口径较窄,有些地方的血管弹性很好,有些地方的血管脆性很高,真是因为血管性能参差不齐,才会造成不同的血管疾病。那么,作为人体“司令部”的大脑,其中的血管也是十分丰富的,人的脑部不仅有丰富的大血管,还有分布于脑组织各处的小血管,这些血管在脑组织里面弯曲的走向、曲折的排列,因而更容易发生病变。随着机体的衰老,人体的血管也会遭受氧化应激的损害,血管的弹性也会变得越来越差,因此导致了血压不断升高。

      


    高血压是人体血管变差的一个重要信号,它不仅说明血管的弹性不再像以前那样柔韧,而且也表明血管的承压能力也在不断下降。所以大家可以想象,人体的血液容量是不会变的,但是官腔会变狭窄、血管的收缩能力会变差,这就相当于给脆弱的血管施加更多的压力,所以才会导致血管破裂。不仅如此,脑部的血管比较细小,因而在同等条件下也更容易发生破裂,这就是为什么即使血压不高的情况下,脑部也会有血管破裂出血的症状出现。

     

    那么,什么情况会导致脑部血管的破裂呢?很多原因都会导致血管发生病变,除了年龄增加,血管老化之外,还有很多的因素额可以导致血管破裂出血。比如,经常性的熬夜使得机体内分泌容易出问题,造成激素的水平波动不一,最后直接影响血压的调节,造成脑部血管破裂出血;情绪的波动加剧血液流速加快,使得机体的血压出现一过性的增高,造成血管被骤增的压力影响,造成脑部血管破裂出血;血管的管腔有大量的脂质堆积,造成管道越来越狭窄,这会使血液通过的时候更加困难,这也会造成局部的血压骤增,造成脑部血管破裂出血;血管有畸形的人群,因为血管有先天性的狭窄或走向不好,因而更容易伴随着衰老问题出现,比如畸形的血管造成血压增高,最后造成脑部血管破裂出血。

     

     

    总而言之,大家不要以为引起脑部出血的原因就只有高血压这一种,平时多注意加强身体的锻炼,合理控制自己的饮食,才能从根本上预防血管破裂等疾病的高发,从而减少脑出血等疾病的发生机率。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