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怀孕对于大多数女人来说,都是一个必经的人生阶段,但是在怀孕过程当中,有一部分女性会因为各种原因,出现早产的问题,早产对于婴儿是有一定的影响的,可能会让孩子出现一些症状,很多早产儿会出现贫血的症状,那么早产儿一定会出现贫血吗,接下来就来解答一下。
早产儿出现贫血并不是一定的,不过大部分的早产儿都会有贫血的症状,贫血也是早产儿非常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当早产儿出现贫血的症状之后,会出现皮肤颜色异常,面色苍白等情况,而且还会发现孩子的指甲上是没有血色的,不过早产儿除了贫血的症状之外,还会出现一些别的症状,下面就来具体介绍一下早产儿会出现的几种症状。
1、皮肤薄
因为宝宝还没有足月就分娩出来,所以很多早产的宝宝皮肤都是比较薄的,而且非常的嫩,如果宝宝的皮肤受到外力的挤压,就会出现非常明显的凹痕,而且很多没有足月就分娩出来的早产儿宝宝们头都是比较大的,这样一来就会让身体显得比较娇小,看起来有一些不太协调。
2、体温调节不足
早产儿的体温通常是不会在一个稳定的状态的,这样一来就会出现体温调节不足的情况,因为早产儿的身体还没有发育完全,这个时候身体上面的肌肉是比较少的,当肌肉少的时候就会造成张力低下的状态,从而就会让早产儿的散热面积缩小,这样就会让体温调节受到阻碍。
根据上面的内容可以知道早产儿不一定会出现贫血,但是出现贫血的几率是比较大的,而且还会出现皮肤薄,体温调节不足的症状,这些症状都是因为宝宝的身体没有发育完全所导致的,除了这些症状之外,宝宝可能还会出现免疫力低的情况,所以平日生活当中,妈妈们要时刻的关注宝宝的一举一动,要细心呵护宝宝的身体。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血液之于人体,相当于汽油之于汽车,其近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血是人生存的最基本物质,其生成和运行离不开脾胃的作用。《黄帝内经》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我们都知道脾胃指的是人体的整个消化吸收功能,负责将食物转化为对人体有益的气血。《黄帝内经》中的这句话说的也是这个意思。脾主中焦,中焦就是三焦的中部,在上腹部分,它的主要是指脾胃,主腐熟水谷,泌糟粕,蒸津液,化精微,是血液营养生化的场所。所以简单来说就是,脾胃是血液生发的源泉,脾胃运化将生成的营养物质变成血液。
不仅仅血液的生成来源于脾胃,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运行也与脾有密切的关系,主要反映在脾对血液的统摄上(脾统血)。《难经・四十二难》中说:“(脾)主裏血,温五脏。” 统摄血液的意思就是让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其溢出脉外的作用,这也是“裹”这个字的含义。
有的家长说,这不对啊,血液的生发和运行都由脾完成了,那心脏的功能是什么呢?心脏オ是对血液最重要的器官啊。现代医学告诉我们,心脏就相当于水泵,给血液流动提供推动力,这是毫无疑问的。中医认为"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节血脉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的作用,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也就是说,血液的生发是脾完成的,至于血液的运转,主要的动力还是心,脾则有辅助的作用,让血液按正常的路线运行。
现在的物质生活已经相当发达了,温饱问题早已解决,很多家长很难理解为什么我的孩子每天吃得这么好,体检的时候还是出现了贫血呢? 这确实是生活条件变好以后出现的新问题,以前的人们贫血主要是因为食物少,营养不良,现在生活条件变好了,大部分家长也很注意孩子的饮食搭配要营养均衡。这时候如果孩子还是贫血,那么我们就要从食物转化到血液这个过程中去分析了:饮食进入人体,经过脾胃的运化,变成血液中的营养物质,饮食来源充足,那么只可能是这个运化的过程出了问题——孩子吃了,饮食中的营养没有得到有效地吸收。
通过前面所讲的脾胃与血液的关系,也很容易得出脾胃不好容易贫血的结论。中医把贫血称之为血虚。
很多家长其实应该反思自己养孩子的过程,尤其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往往会过度溺爱孩子,在饮食上孩子想吃什么就给他吃什么。正是这一点,让孩子吃多了造成积食。我们常说“过犹不及”,积食以后,脾胃就不能正常吸收营养物质了,因为身体各方面信号表现出孩子吃得太多,还有多余,从而让“聪明”的身体进行自动调节,这一调节,就让营养物质不能被很好吸收,血液的来源就受到了影响,造成贫血。
现在的孩子贫血还有一个常见的原因:学习负担过重。我身边有很多小学生每天写作业到晚上十点以后,“心主神明”,孩子过度劳神,显然对心是不好的,心血受损也会引起盆血。
所以,孩子如果贫血了,家长一定要从调理脾胃入手,让孩子吃了东西、喝了东西以后,身体的运化功能有了保证,血液才有了来源的保障。另外不要让孩子过度劳神损伤心血,贫血的可题很快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
由于早产儿在母亲体内尚未发育成熟,因此,他的身体就显得比较虚弱。对早产儿的护理,除了最初的婴儿护理,更应注重科学的方法,一起来看看看吧。
1.吸吮及吞咽反射能力未成熟
一般来说,新生儿通过吸食和吞咽来吸收乳汁,但早产儿吸食和吞咽的协调功能只能在34周后成熟。如果这些功能不成熟,它们不仅会妨碍足够的进食,而且可能导致呼吸困难。
2.胃容量较小
早产儿胃容积小,胃窦和十二指肠运动不成熟,活动不协调,收缩幅度减小,行走速度和食管括约肌压力降低,胃排空缓慢。
3.胃肠功能动力不健全
早产儿胎龄小于31周,小肠蠕动,收缩不规则,性行为少。随着胎龄的增加和胃肠功能的成熟,进行性消化吸收的频率、幅度和时间逐渐增加,他们以进行性的方式进食。
4.消化吸收功能不健全
部分消化酶在肠道中起着吸收和消化作用,早产儿这些酶分泌量少,且活性液含量低,对营养蛋白、脂肪、糖的吸收和消化有一定影响。因此,早产儿常常发生乳糖不耐受。
5.肠内免疫功能异常
常规胃肠功能具有一定的免疫功能,可防止胃酸、肠黏膜、肠道抗体等细菌侵袭,早产儿胃酸水平低,肠黏膜渗透性差,肠道抗体能力弱,因而早产儿易患坏死性肠炎。
早产婴儿由于没有足月,又由于器官发育不成熟,因此对疾病的抵抗力也会相对减弱,可能引发各种并发症。对早产儿的护理应注意观察有无呼吸困难、体温不升、黄疸、窒息、皮下硬肿、出血、感染等情况。
一、预防呼吸困难并发症:早产儿肺部是发育较晚的器官,因此对早产儿应注意预防呼吸困难并发症。恶化的呼吸系统疾病可能增加新生儿死亡率。
二、注意保持体温:由于婴儿体温中心发展不完善,早产儿一般需要在出生时进入保育箱。只有给他(她)一个温暖的环境,才能保证它一直在适度的温度下。由于早产儿对温度非常敏感,因此,父母回家后要注意保持孩子的体温和室内温度适宜,在夏天,室内温度应在26-28℃之间,在冬天应在24℃左右。
三、防止黄疸:引起黄疸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不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都要按照医生的指示住院。
四、预防感染:早产儿脓毒症或脑膜炎的发生率是足月儿的4倍。早产婴儿是唯一易患坏死性肠炎的人群。
现在孩子出现贫血的问题越来越多,很多父母在发现他们的孩子出现贫血后都会变得比较着急,总是会病急乱投医,这样就会使问题更复杂一些,其实造成贫血的问题有很多种因素,尤其是缺铁性和造血功能出现障碍。其实贫血的问题是可以根据具体的病因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从而达到针对性治疗的目的。
①造血功能出现异常也会造成贫血,是因为我们体内缺乏叶酸片、维生素B族、铁元素等成分,或者是再生障碍性出现的贫血,如细菌感染、肿瘤、血液病等,都可以抑制骨髓造血。
②溶血性贫血,是因为红细胞内或红细胞外的异常因素引起红细胞造成大量的破坏而引起的贫血。
③失血过多造成的贫血,如创伤大出血,出血性的疾病等,溃疡病,肠息肉,钩虫病等造成的贫血。
纠正贫血的重要途径是合理的饮食。应该多吃一些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如动物的心、肝、血,以及牛肉、菠菜、豆制品、黑木耳、红枣等。倡导母乳喂养,是因为母乳中的铁含量高于牛奶,而且容易消化和吸收。应该注意要及时地添加辅食,既能增强食欲,也可以防止消化不良。
我们在医生的指导下也可以服用含有铁质的药物。小宝宝摄入时最好是在两顿饭中间,更利于消化和吸收,是因为铁对胃黏膜有刺激性的作用,服用之后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同时在服用的时候要注意和牛奶、钙片、茶等食物分开服用,因为此三种物质会影响对铁的消化和吸收。铁剂的用量也要按指示服用,剂量过大会出现中毒现象。
居住的环境应该保持安静,空气流通。因为贫血的患儿抵抗力比较差,容易细菌感染疾病,如消化不良、腹泻等,所以患儿尽量少到人多的公共场所,并注意不要与其他患者接触,避免出现交叉感染,因为被细菌感染后贫血会加重。
严重贫血的病人,在运动之后会出现心悸、气急,因此就需要卧床休息,必要时还要进行吸氧和输血。
婴儿贫血一般来说归属于营养性贫血,大多数情况下可能与辅食添加不当有关。若在1-2个月后补充铁剂或食物疗法后仍不能恢复血色素,则需要到专业的医院进行检查,是否为贫血,若是因为其他因素引起的贫血,那么在治疗后在1-2个月才可以恢复。
隔壁小琴的孩子十一个月了,拉肚子几天没好,带到医院一检查,竟然是贫血?
小琴疑惑得不得了:“贫血?那不是营养不良的孩子才会犯的毛病吗?我一直坚持母乳喂养,怎么会贫血呢?”
说来话长,今天我们来好好聊聊这个问题。
《中国0~6岁儿童营养发展报告》调查显示:6~24月龄儿童缺铁性贫血病率最高,我国2岁以内婴幼儿贫血率达到31.1%。
一、铁的吸收
为什么贫血偏爱小宝宝?要先从宝宝吸收铁的机制讲起。
宝宝因为生长发育的需要,每天需要的铁比成年人要多。
孩子在胎儿期的时候,主要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铁,孕期最后3个月获得铁量最多,平均每日约4mg。足月出生的孩子,在胎儿时期所获得的铁足够他在出生后4~5个月内的需要,所以婴儿前三到四个月不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
二、缺铁性贫血的原因
孩子出生四个月以后,胎儿期存储的铁逐渐消耗殆尽,母乳里虽然含有较为丰富的铁元素,但是孩子对铁的需求量实在是太大了,如果这个时候仍然是纯母乳喂养,没有其他补铁来源,就很容易造成孩子缺铁性贫血。
那么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原因可能造成孩子贫血呢?
1、先天储备不足
如果妈妈在孕期缺铁、或者有围产期出血状况,或宝宝早产、是双胞胎(多胞胎)等,都可能导致铁储备不足,出生后就容易缺铁。
2、吸收不好,丢失过多
任何原因导致的慢性出血或失血都有可能造成贫血。比如外伤,手术啦,或长期肛裂等。
如果宝宝曾经做过胃肠道手术,或存在慢性腹泻,肠道过敏等异常胃肠道情况,也可能影响胃肠道的吸收功能,导致对铁的吸收不好,从而造成缺铁性贫血。
三、贫血的症状
那么孩子缺铁性贫血会出现哪些症状呢?
可有以下临床表现:
1、首先是食欲下降,比如厌奶,不爱吃饭
2、看起来面色苍白,皮肤,指甲颜色淡
3、容易疲乏,不爱运动,爬两步就要躺着
一般来说,轻、中度的贫血,一般没什么症状,或症状不稳定,不容易被发现,到了能直观看出来,说明情况就已经持续一段时间了。
血红蛋白浓度测定是目前最常用、最简便的筛查儿童铁缺乏的血液生化指标。
新生儿血红蛋白含量小于145g/L, 6个月到6岁以下的宝宝血红蛋白含量小于110g/L,就可诊断为缺铁性贫血。
所以说,孩子贫血,最关键的还在于预防。
第一,对于6个月以内,母乳喂养的宝宝,可以吸收宝妈乳汁中的铁元素,所以宝妈尽量多吃以上含铁量高的食物。吃配方粉的宝宝,选择强化铁的配方粉。
第二,6个月以上的宝宝,单纯喝奶已经很难满足身体对铁的需求了,要优先添加富含铁的辅食,比如强化过铁元素的米粉,粥面以及鸡蛋,肉类等。
补铁是一个长期过程,孩子成长路上,关爱、健康,一个都不能少!
对早产儿的健康保健一定是不可忽视,听力也不可忽视,对早产儿的健康保健也同样不可忽视,那么如何提高早产儿的视听能力呢?咱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早产儿的喂养要注意哺乳时间
早产婴儿的哺乳时间由婴儿体重决定。婴儿出生后24小时内,如果早产儿体重超过1.5公斤,则可为婴儿喂奶;如果早产儿体重在1公斤至1.5公斤,则产后36小时可为婴儿喂奶;如果早产儿体重在1公斤以下,则产后48小时可为婴儿喂奶。
二、早产儿喂养次数少
由于早产儿的消化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胃容量也不大,但需要给予婴儿每日所需的营养,因此母亲需要给早产儿喂食少量牛奶。
三、早产儿喂养奶的质量控制
早产的婴儿由于体弱多病,消化能力也较弱,最好能用母乳喂养婴儿。初生婴儿的奶量不能过多,如果婴儿的体重在1.5公斤左右,则初生婴儿的奶量大约是4ml,以后每次增加2ml,每日最多增加16ml,具体要根据婴儿的体重情况而定。日间喂奶,可喂少量葡萄糖水。需要注意的是,每次喂完奶后,最好让宝宝侧躺,避免吐奶造成窒息。
四、早产婴儿营养补充剂
早产婴儿需要在哺乳早期补充一些VE和维生素E。VA和VD可以在满月后每天补充。具体剂量要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添加。
五、早产婴儿滴管喂养方法
如果早产儿没有吸吮能力,可以用滴管喂养。特别说明:用滴管吸奶或吸奶后,沿小儿舌根部慢慢滴入,每次量要少,速度一定要慢,以免宝宝呛奶,并注意奶水温度。
家长还应提前对孩子进行视力、听力、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刺激训练。与父母积极合作,尽早给予以丰富而良好的早产儿环境刺激及各种技能训练,使早产儿完全能够与正常儿童的体格、智力发育同步。
1.利用色彩鲜艳的图形,玩具,特别是红色的物品,可以刺激儿童的视觉;同时,教儿童认识大小、形状等,锻炼儿童的记忆。
2.给孩子每天10~20分钟的时间来放松音乐。要注意听的时间不要太长,否则会造成听觉疲劳,声音不要太大,否则会造成听觉损伤。
3.家长多和孩子说话,既能传递情感,又能促进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
在暖和的室内,对儿童进行翻身、活动四肢等运动能力的训练。
我国目前实施的预防接种程序,是针对足月儿制定的。那么早产宝宝的家长们可坐不住了,因为早产儿的生长发育状况明显滞后于足月儿,特别是免疫系统相比足月儿更不成熟。
家长们担心如果按正常程序接种疫苗,会不会有什么影响?不接种能行吗?到底该怎么给我们的早产宝宝接种疫苗?应该比正常宝宝多注意哪些问题?这些都是早产儿家长常常向医生提出的问题,下面我们就说说大家最关心的这几个问题。
早产儿是否能接种疫苗?
答案是肯定的,并且由于早产儿提前出生,从母体得到的抗体比足月儿少,加上自身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对抗感染的能力较低,往往比足月儿更容易生病。因此,早产儿更需要接种疫苗来预防感染性疾病。
早产儿应该按实际年龄还是矫正胎龄预防接种?
出生后≥1月龄的早产儿,无论出生时的体重和胎龄大小,基本与大年龄婴儿的免疫应答相当。所以早产儿应根据出生后实际年龄来接种疫苗,与出生时体重及胎龄无关,与正常分娩的婴儿免疫程序和接种注意事项相同。但是乙肝疫苗最好在体重>2000克,卡介苗在体重>2500克时接种。
早产儿接种疫苗后更容易发生不良反应?
早产儿免疫力低、体质弱,家长非常担心接种疫苗后更易出现不良反应,反而影响孩子健康。事实上多数疫苗对早产儿的安全性和耐受性都很好,接种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机会与足月儿相似。
早产儿接种疫苗后的效果如何?
与足月儿相比,早产儿预防接种后抗体反应相对较低,有可能无法诱导良好的免疫应答,但基本上都能达到有效保护浓度而避免感染,所以早产儿疫苗接种可以产生良好的效果。但应注意一定要在健康状态较好的前提下接种。
最后还要注意几种接种方法与足月儿不同的疫苗:
1.乙肝疫苗:现行免疫程序要求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接种乙肝疫苗,但早产儿应将首次接种时间推迟到出院时,体重超过2000克或在2个月月龄时。
2.卡介苗:正常新生儿出生后第二天接种卡介苗,早产儿需待体重达2500克后才宜接种。
3.肺炎球菌结合疫苗:超早产儿或超低出生体重儿,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生后2、4、6和12月龄时接种4剂13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在4~5岁时接受1剂23价肺炎球菌疫苗加强免疫,尤其是患有慢性肺病的早产儿。
4.流感疫苗:早产儿≥6个月龄时开始接种,接种第1年需要至少间隔4周接种2剂次疫苗。
5.出生时诊断有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早产儿,不能接种流脑、乙脑等涉及脑部的疫苗,以免诱发癫痫等脑病。
28 周早产儿的成活率相对较高,但仍存在一定的风险。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8 周早产儿的成活率约为 70%至 90%之间,具体取决于婴儿的健康状况和医疗条件。28 周早产儿出生时的肺部和其他器官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可能存在呼吸困难、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风险。
医生会采取各种措施,包括提供呼吸支持、监测和治疗潜在的并发症,以提高早产儿的生存率和健康状况。但是,每个早产儿的情况都是独特的,具体的成活率还需结合个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因此,早产儿的家庭应积极配合医生,接受专业指导和治疗,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婴儿的成活率和生活质量。
母乳喂养是自然界赋予母亲与婴儿之间最珍贵的联系。它不仅为宝宝提供了最全面的营养,还富含丰富的免疫物质,帮助婴儿抵抗疾病,促进健康成长。然而,在现代社会,由于各种原因,母乳喂养率仍然较低。本文将探讨母乳喂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克服困难,让母乳喂养回归家庭。
首先,母乳喂养对婴儿的健康益处是毋庸置疑的。母乳中含有的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等成分,可以有效预防婴儿感染呼吸道和肠道疾病。此外,母乳中的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比例适宜,有助于婴儿消化吸收,促进生长发育。
然而,一些妈妈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进行母乳喂养。比如,产后奶水不足、工作繁忙无法哺乳等。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产后护理,帮助妈妈尽快恢复奶水。可以通过按摩乳房、使用吸奶器等方式刺激乳汁分泌。
2. 调整作息时间,保证妈妈有足够的休息和营养,有助于乳汁分泌。
3. 积极寻求社会支持,如社区母乳喂养支持小组、母乳喂养咨询热线等。
4. 对于职场妈妈,可以选择合适的吸奶器和储奶设备,方便在工作间隙哺乳。
5. 对于早产儿,母乳喂养更是至关重要。早产儿的消化系统尚未成熟,母乳中的营养物质和免疫物质更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此外,还有一些误区需要纠正。比如,认为奶粉营养更全面、更容易消化等。实际上,配方奶粉无法完全替代母乳的营养和免疫价值。
总之,母乳喂养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物。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母乳喂养回归家庭,为宝宝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早产儿的护理是一项细致而繁琐的工作,需要父母们付出更多的耐心和关爱。早产儿的皮肤娇嫩,身体各项器官发育不成熟,因此对护理的要求更为严格。以下是一些关于早产儿护理的注意事项,希望能为新手父母提供一些帮助。
1. 注意保暖
早产儿的体温调节能力较差,容易受到外界温度的影响。因此,保持室内温度在24-28℃之间,湿度在55%-65%之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使用暖水袋或电热毯等辅助设备进行保暖,但要注意安全,避免烫伤或引起火灾。早产儿的体温应保持在36-37℃之间,每日监测体温变化,如有异常及时调整。
2. 精心喂养
母乳是早产儿的最佳食物,可以提供丰富的营养和抗体,帮助早产儿增强免疫力。如果母亲无法直接哺乳,可以选择早产儿配方奶粉,并注意奶的温度和浓度。喂养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早产儿的吸吮能力,如有困难,可以寻求医生或护士的帮助。
3. 婴儿抚触
抚触可以帮助早产儿放松身心,促进皮肤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每天进行10-15分钟的抚触,可以促进早产儿与父母的情感交流,增强亲子关系。抚触时要注意手法轻柔,避免用力过大。
4. 防止感染
早产儿的免疫系统较为脆弱,容易受到感染。因此,要保持室内环境清洁卫生,定期消毒。照看早产儿的人员要勤洗手,避免将细菌传播给早产儿。如有感冒等呼吸道疾病,要佩戴口罩,避免传染。
5. 及时就医
早产儿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及时就医:
早产儿的护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父母们耐心细致地照顾。相信只要遵循科学的护理方法,早产儿一定能够健康成长。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高龄产妇的增多以及辅助生殖技术的广泛应用,早产儿的出生率呈现上升趋势。据统计,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早产儿出生率最高的国家,每年约有117万早产儿出生。
早产儿是指胎龄不足37周,体重小于2500克的新生儿。他们由于发育不成熟,面临着诸多健康风险。那么,哪些孕妇更容易早产呢?以下六类孕妇需要格外注意:
1. 过于劳累的孕妇
孕妇在孕晚期应避免长途旅行,以免因颠簸劳累诱发子宫收缩。若必须出行,应每隔1小时站起来活动,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下蹲,避免碰撞腹部,上下台阶时注意安全。
2. 睡眠差的孕妇
研究发现,怀孕前三个月和后三个月存在睡眠困难或睡眠干扰的孕妇早产风险更高。改善睡眠习惯有助于降低早产风险。若出现早产征兆,应左侧卧床休息1小时,增加休息时间,但避免长期卧床。
3. 体重超重的孕妇
研究显示,体重超重或肥胖的女性在早期怀孕时早产风险更高。体重指数(BMI)增加,早产风险也随之增加。建议控制体重,保持健康饮食和适量运动。
4. 生殖道感染的孕妇
生殖道感染是导致早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孕妇应加强会阴部清洁,预防感染。若确诊感染,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治疗。
5. 营养不良的孕妇
孕妇应加强营养意识,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预防营养不良导致的胎儿发育不良和早产。
6. 嗜烟酒的孕妇
吸烟和饮酒都会增加早产风险。孕妇应戒烟戒酒,保护自己和胎儿的健康。
什么是早产?
早产是指孕妇在怀孕28-37周之间分娩,此时出生的婴儿被称为早产儿。由于早产儿的发育不完全,他们的体重通常小于2500克,抵抗力较弱,容易患上各种并发症,甚至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因此,孕妇需要做好预防工作,尽量避免早产。
哪些孕妇容易早产?
早产的原因多种多样,以下几类孕妇属于早产的高危人群:
1. 体重超重的孕妇
研究表明,体重超重或肥胖的孕妇早产风险更高。孕妇的BMI(体重指数)越高,早产风险越高,特别是与体重正常的女性相比,BMI为35或更高的女性极早产的风险(22-27孕周)要高两到三倍。
2. 生殖道感染的孕妇
生殖道感染是导致早产的主要原因之一。细菌及其产生的毒素可以侵入绒毛膜羊膜,刺激蜕膜细胞产生细胞毒素和前列腺素,从而引发早产。因此,孕妇在孕期应该注意私处卫生,穿棉质、透气的内裤,不乱用私处清洁液。如果证实存在感染,应该在产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3. 过于劳累的孕妇
建议准妈妈在孕晚期最好不要长途旅行,避免路途颠簸劳累诱发子宫收缩;不要长时间持续站立或下蹲;不要到人多拥挤的地方去,以免碰撞到腹部;走路,特别是上、下台阶时,一定要抓好扶手,避免跌倒。
4. 睡眠差的孕妇
据美国“健康日”网报道,怀孕前三个月和后三个月存在睡眠困难或睡眠干扰的孕妇发生早产的危险更大。这可能是与压力有关的糟糕睡眠会导致孕妇炎症危险增大,进而诱发早产。因此,孕妇及早改善睡眠习惯有助于降低早产危险。
5. 嗜烟嗜酒的孕妇
在怀孕期间吸烟喝酒对宝宝的危害非常大。嗜酒的孕妇早产率、死胎率及新生儿死亡率均高于不酗酒的孕妇。酒精会通过胎盘进入发育胚胎,引起胎儿发育迟缓或导致酗酒胎儿综合征。特别是在妊娠最初3个月,也就是胚胎发育的关键时期,孕妇应不喝酒、不抽烟。
6. 营养不良的孕妇
孕妇要负担母体和胎儿的营养需求,因此一定要加强营养,饮食不但要保证热量,还应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和各种维生素。如果偏食,会导致营养不良,继而导致胎儿发育不良,同时还可能诱发早产。此外,有研究发现,怀孕前饮食习惯不良的女性,如饮食不规律,爱吃高盐高油食品等,日后出现早产的几率比饮食习惯健康的女性高很多。
早产儿是指怀孕28周至37周之间出生的婴儿。这一时期的婴儿由于发育不成熟,面临许多健康风险。本文将探讨早产的原因、症状、治疗及护理措施,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早产儿。
一、早产的原因
早产的原因复杂,可能包括以下因素:
1. 感染:如尿路感染、生殖道感染等,可引发早产。
2. 子宫异常:如子宫肌瘤、子宫畸形等,可能导致早产。
3. 精神压力:长期的精神压力也可能引发早产。
4. 母体疾病:如妊娠高血压、糖尿病等,可能增加早产风险。
二、早产的症状
早产的症状包括:
1. 不规则宫缩:宫缩无规律,持续时间短,间隔时间长。
2. 腹部疼痛:下腹部有轻微疼痛或紧缩感。
3. 背部疼痛:腰背部疼痛,可能伴有下坠感。
4. 阴道出血:出现少量阴道出血。
5. 水样分泌物:阴道分泌物增多,呈水样。
三、早产的治疗
早产的治疗方法包括:
1. 抑制宫缩:使用药物抑制宫缩,延长孕周。
2. 抗感染治疗:针对感染原因进行治疗。
3. 促胎肺成熟:使用药物促进胎儿肺泡发育,提高呼吸功能。
四、早产儿的护理
早产儿的护理主要包括:
1. 密切监测:定期监测早产儿的生命体征,如呼吸、心率、体温等。
2. 预防感染: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预防感染。
3. 营养支持:给予早产儿营养丰富的饮食,满足生长发育需求。
4. 氧疗:必要时给予氧疗,保证呼吸功能。
五、早产儿的预后
早产儿的预后与孕周、出生体重、并发症等因素有关。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逐渐提高。
早产儿由于身体发育尚未成熟,抵抗力较弱,因此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健康问题。其中,贫血就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本文将针对早产儿贫血的病因进行详细解析,并提供相应的预防和治疗建议。
一、早产儿贫血的常见病因
1. 母体孕期缺铁
母体在孕期缺铁会导致胎儿在母体内无法充分获取铁质,从而引发早产儿贫血。这种情况需要通过补充铁剂等方式进行纠正。
2. 血红细胞生成不足
早产儿的血红细胞生成不足也是导致贫血的重要原因。这可能与胎儿在母体内的营养状况、胎儿自身造血功能等因素有关。
3. 母体遗传
部分早产儿贫血可能与母体遗传有关。如果家族中有贫血病史,早产儿发生贫血的概率会更高。
4. 营养不良
早产儿由于消化吸收功能尚未完善,容易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缺乏必要的营养素,如铁、叶酸等,会导致贫血的发生。
5. 感染
早产儿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容易受到感染。感染会导致红细胞破坏,进而引发贫血。
二、早产儿贫血的预防和治疗
1. 预防措施
(1)加强孕期保健,确保母体获得充足的营养,特别是铁和叶酸的摄入。
(2)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贫血问题。
(3)加强早产儿的营养摄入,确保其获得充足的营养素。
(4)注意保暖,预防感染。
2. 治疗措施
(1)补充铁剂:根据医生的指导,为早产儿补充铁剂,纠正贫血。
(2)输血治疗:在严重贫血的情况下,可能需要输血治疗。
(3)预防感染:加强早产儿的感染预防措施,避免感染加重贫血症状。
三、早产儿贫血的预后
早产儿贫血的预后取决于病因、治疗措施以及早产儿的整体健康状况。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早产儿的预后。
母乳是宝宝最理想的天然食物,但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宝宝无法通过母乳喂养。这时,配方奶粉就成为了替代母乳的绝佳选择。市场上的配方奶粉种类繁多,各有其特点和适用人群。
1. 婴儿配方奶粉:以牛乳为基础,尽量模仿母乳成分,适合0-1岁宝宝食用。
2. 早产儿配方奶粉:针对早产儿特殊需求,易于消化吸收,热量高。
3. 免敏配方奶粉:去除了容易引起过敏的物质,适合乳糖不耐受或慢性腹泻的宝宝。
4. 免疫配方奶粉:含有活性生理因子和特殊抗体,增强宝宝免疫力。
5. 成长配方奶粉:适合6个月以上的宝宝,营养含量较高。
6. 高蛋白配方奶粉:适合术后恢复期患者和肾脏病患者。
7. 高铁配方奶粉:适合贫血、早产儿和术后患者。
此外,还有低脂肪、高钙、酸化等配方奶粉,需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选择。
早产儿是新生儿中较为特殊的一类,其健康状况备受关注。对于33周的早产儿来说,度过危险期的时间通常在10~15天左右,但具体时间因个体差异而异。
早产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抵抗力较弱,因此需要住院接受保温箱治疗。在无菌环境中,通过吸收各种营养素,早产儿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会逐渐增强,从而度过危险期。
在保温箱期间,医护人员会密切观察早产儿是否有不适症状,如出现异常情况,会及时进行检查。早产儿容易携带各种先天性疾病,因此一旦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进行腰椎穿刺和脑脊液检查,以排除潜在疾病。
早产儿的护理非常重要。对于孕周少于37周的早产儿,其器官发育不成熟,功能差,生活能力低,抵抗力弱。因此,早产儿的护理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呼吸管理:早产儿容易出现呼吸窘迫,需要密切关注呼吸状况,确保呼吸道通畅。
2. 喂养:早产儿的消化道发育不成熟,进食困难,容易发生消化不良。因此,喂养方式需要根据早产儿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 感染预防:早产儿的抵抗力较弱,容易感染。因此,医护人员会采取一系列措施,如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4. 体温管理:早产儿的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容易受外界温度影响。因此,需要保持室内温度适中,避免早产儿出现体温异常。
5. 心理护理:早产儿的父母可能会因为孩子的健康状况而感到焦虑和担忧。医护人员会关注父母的心理状况,提供心理支持和指导。
早产儿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发育障碍疾病,其早期症状不容忽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早期表现:
1. 主动运动减少:早产儿脑瘫患儿可能表现出主动运动减少,如主动伸手抓取物品、主动翻身等动作减少。
2. 运动发育落后:与同龄儿童相比,早产儿脑瘫患儿在运动发育方面可能存在明显落后,如爬行、行走等技能出现延迟。
3. 肌张力异常:早产儿脑瘫患儿可能存在肌张力过高或过低的情况,表现为肌肉僵硬或无力。
4. 姿势异常:早产儿脑瘫患儿可能出现姿势异常,如头向后仰、四肢交叉等。
5. 易激惹:早产儿脑瘫患儿可能表现出易激惹、持续哭闹或过度安静等情绪问题。
为了早期发现早产儿脑瘫,建议家长定期带孩子进行儿童康复科或儿保科检查。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的运动发育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早产儿脑瘫的治疗主要包括康复训练、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康复训练是治疗早产儿脑瘫的主要手段,通过早期干预,可以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姿势和日常生活能力。药物治疗可以缓解症状,但并非治疗根本。手术治疗适用于部分严重病例。
早产儿脑瘫的预防主要在于加强孕期保健,避免早产和出生缺陷。孕妇应定期进行产检,注意营养均衡,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早产儿脑瘫患儿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
2. 运动: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提高运动能力。
3. 心理:给予患儿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4. 教育:根据患儿的能力,进行早期教育,提高智力水平。
早产儿由于提前出生,错过了孕后期体重增长,不可避免出现低体重,而约有10%的早产儿会出现出生后宫外发育迟缓的问题,因此,两岁前的生长速度很关键。
与足月儿相比,早产儿的器官系统发育不成熟,更容易面临生命危险。即使经过住院治疗,早产儿出院后仍可能面临生长发育延迟的问题。因此,在两岁前要密切关注早产儿的生长发育速度,避免身材矮小的问题。
对于早产儿来说,身高和体重的增长可能不如足月儿迅速,因此不能简单地将他们与同龄孩子比较。定期进行体格检查,监测生长发育水平,对于早产儿来说至关重要。正常婴幼儿在出生第一年,身高平均增长约25厘米;1~3岁时,平均每年增长约8~10厘米左右。而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一般在1岁半到2岁之间会追上同龄孩子。
早产儿的喂养也是一个重要环节。由于消化系统不成熟,早产儿可能需要特殊的喂养方式,如早产儿配方奶粉、鼻胃管喂养等。家长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为早产儿提供合适的营养和喂养。
此外,早产儿的家庭护理也不容忽视。家长需要学会观察早产儿的呼吸、体温、哭声等,及时发现问题并寻求医生的帮助。同时,要为早产儿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避免感染和其他并发症。
早产儿在两岁前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家长和医生需要共同努力,为早产儿提供专业的护理和关爱,帮助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