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狼吞虎咽易得糖尿病

狼吞虎咽易得糖尿病
发表人:家庭医疗小助手

糖尿病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除了遗传、生活方式等因素外,饮食习惯也是影响糖尿病发病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

近期,一项来自立陶宛卫生科学大学的研究发现,吃饭速度过快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密切相关。研究人员对234名2型糖尿病患者和468名健康人进行了比较,发现那些吃饭速度较快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是其他人的2.5倍。这一结果在控制了肥胖、吸烟、饮食结构和家族史等因素后仍然成立。

吃饭过快会导致大脑神经来不及接收到饱腹感信号,从而容易摄入过多的热量,增加肥胖风险,进而引发2型糖尿病。此外,吃饭过快还可能影响肠道菌群平衡,增加胰岛素抵抗,进一步加剧糖尿病风险。

为了预防糖尿病,除了注意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吃饭速度。建议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让大脑神经有足够的时间接收饱腹感信号,避免过量摄入热量。

除了吃饭速度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会影响糖尿病发病风险,如缺乏运动、睡眠不足、压力过大等。因此,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全面预防糖尿病。

1. 均衡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膳食纤维、蛋白质和优质碳水化合物,避免过多摄入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

2. 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3. 充足睡眠:保证每天7-8小时的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

4. 减压放松:通过运动、瑜伽、冥想等方式缓解压力。

5.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的检测,及时发现并控制糖尿病风险。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糖尿病疾病介绍:
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点的代谢性疾病。正常情况下,胰腺释放胰岛素,帮助身体储存和利用食物中的糖和脂肪。当胰腺分泌胰岛素减少,或身体对胰岛素反应敏感性降低时,就会导致糖尿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发病原因复杂,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为了预防和控制糖尿病,以下几种生活方式的改变至关重要:

    1. 饮食控制:

    (1)控制总能量摄入:根据体重和活动量,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避免过量摄入能量。

    (2)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少吃高糖、高脂、高盐的食物。

    (3)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每餐吃七分饱,有助于稳定血糖。

    2. 适量运动:

    (1)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2)结合力量训练,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

    (3)持之以恒,运动有助于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3. 监测血糖:

    定期监测血糖水平,了解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保持良好的心态:

    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有助于减轻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5.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控制并发症。

  •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杀手’。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患病率不断上升,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也随之攀升。如何有效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成为摆在政府和医疗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4月10日,第17届南方心血管病学术会议在召开。北京阜外医院的顾东风教授在会上发表了自己对心血管病防治体系的构建与优化的观点,他强调,完善基层医疗和培养专业医师对心血管病防治体系至关重要。

    心血管疾病防控形势严峻

    顾东风教授指出,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控形势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患病率高:近年来,我国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患病率不断上升,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也随之攀升。
    • 治疗难度大:心血管疾病治疗难度大,需要长期服药、定期复查等,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 防控体系不完善: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控体系尚不完善,基层医疗机构防控力量薄弱,专业医师缺乏。

    我国医疗防治体系仍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主要从以下五个层面展开:

    • 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
    • 建立全科医生培养制度。
    • 建设县区试点工作。
    • 启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 探索心血管病防控成功模式。

    然而,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仍存在一定问题,如:

    • 卫生行政部门内部各自为政。
    • 医疗机构仍以诊治工作为主。
    • 预防机构防控力量薄弱且缺乏临床技术专长。
    • 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尚未建立。

    心血管病防治体系有待完善

    为完善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顾东风教授提出以下建议:

    • 加强心血管病中心和CDC在心血管疾病与危险因素方面的监测、防控合作。
    • 设立区域与省级层面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心,配置预防与临床专业人员。
    • 逐步推进全国、区域性或特殊人群心血管疾病防治规划、资金投入、重大科技项目实施。

    推进基层服务完善分级医疗体系

    顾东风教授特别强调,推进基层服务完善分级医疗体系是关键。他提出以下建议:

    • 医疗资源重心需下沉,财政输入需向基层倾斜。
    • 提高基层医师的待遇,将他们留在基层。
    • 医保需加大基层医院的报销比例。
    • 将高血压、血脂紊乱等常见病的患者留在基层医院就诊。
    • 提倡有序就医,患者到合适的医院看合适的医生。

    此外,顾东风教授还强调,要加强心血管医师的培养,推进专科医师培养计划,将基层心血管医师的看病技能作为首要考核指标。

  •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早期糖尿病肾病通常表现为微量的白蛋白尿。

    微量白蛋白尿是指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较低,此时肾脏功能处于代偿期,仍有修复的可能性。

    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关键在于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以及减少肾脏的负担。

    在饮食方面,患者应限制蛋白质摄入,特别是豆制品蛋白质,增加优质蛋白的摄入,如肉制品、蛋制品等。

    此外,患者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 保持规律的运动,避免熬夜。
    • 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 定期复查肾功能。
    • 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

    早期糖尿病肾病是可逆的,患者应积极治疗,避免病情恶化。

  •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在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持续上升,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饮食治疗作为糖尿病最基本的治疗手段,对于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糖尿病患者应如何选择合理的饮食类型呢?首先,要控制总热量的摄入,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活动量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其次,要注重食物的烹饪方法,尽量避免油炸、煎烤等高脂肪、高热量的烹饪方式。此外,还要关注食物的升糖指数(GI)。

    升糖指数是指食物摄入后引起血糖上升的速度和程度。一般来说,GI值越高,食物对血糖的影响越大。因此,糖尿病患者应选择GI值较低的食物,如全谷物、豆类、蔬菜等。同时,要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

    除了控制饮食,糖尿病患者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2. 适量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3. 定期监测血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

    5. 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及时了解病情变化。

    总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患者长期坚持饮食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糖尿病患者可以有效地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简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该病多见于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的患者,表现为肢体远端麻木、疼痛、蚁走感等症状。为了有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首先,控制血糖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关键。血糖控制不佳会导致神经病变加重。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合理调整饮食和运动,使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其次,药物治疗也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重要手段。常用的药物包括甲钴胺、维生素B1、维生素B6等,这些药物可以改善神经传导功能,缓解症状。

    此外,针灸、理疗等方法对缓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症状也有一定疗效。患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良好的作息,避免过度劳累。

    2.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3. 注意足部护理,预防足部感染。

    4.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5. 定期复查,监测血糖和神经功能。

  • 糖尿病性神经病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为了缓解病情,患者需要关注饮食方面的调整。本文将为您介绍糖尿病性神经病的食疗方法以及饮食原则,帮助您更好地控制病情。

    一、糖尿病性神经病食疗方法

    1. 酸枣仁粥:取酸枣仁30克,加水煎煮后去渣取汁,与50克粳米同煮成粥,加适量红糖调味即可。每日1次,连用1周为一疗程。

    2. 桂圆莲子粥:桂圆15克,莲子10克,大米50克,同入锅中加水煮粥。早晚均可食用。

    3. 龙眼肉芡实汤:龙眼肉、炒枣仁各10克,芡实米12克,共同煮汤。睡前饮用。

    4. 鲜芦根酸枣仁茶:鲜芦根45-60克,酸枣仁15克,加水同煎。每日饮服数次。

    5. 百合糖水:百合60-100克,白糖少许。煮百合至熟烂,加入白糖煮至糖化。分次食用。

    二、糖尿病性神经病患者饮食原则

    1. 控制总热能:根据患者的体重和活动量,合理控制每日摄入的热量,以维持正常体重或略低于理想体重。

    2. 适量碳水化合物:糖类应占总热能的60%左右,每日进食量可在250-300克,肥胖者应控制在150-200克。

    3. 充足食物纤维: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有助于降低血糖、改善糖耐量。常见的膳食纤维食物有蔬菜、麦麸、豆类、整谷等。

    4. 充足蛋白质:蛋白质应占总热能的10%-20%,优质蛋白来源包括乳、蛋、瘦肉、鱼、虾、豆制品等。

    5. 控制脂肪摄入:脂肪应占总热能的25%-30%,限制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6. 充足维生素和无机盐: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尤其是维生素B族、维生素C、铬、锌、钙等。

    7. 适量饮酒:糖尿病患者应适量饮酒,避免饮酒过量导致血糖升高或低血糖。

    8. 合理安排三餐:每餐都应含有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以减缓葡萄糖的吸收。

    9. 控制油炸食品、粉条薯类食品及水果:学会掌握各种食品交换的方法,达到平衡营养。

  • 威廉·奥斯勒曾经说过,行医是一种以科学为基础的艺术,它是一种专业,而非交易;它是一种使命,而非行业。从本质上来讲,治病救人是一种善良人性和友爱情感的表达。而卖药者是最有能力、最有条件去展现人文关怀和有温度服务的一方。

    医药市场从未改变的只有改变本身。

    “药占比”、“4+7带量采购”、“两票制”、”医药分家”……在过去的几年,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急风骤雨,“4+7”带量采购更是按下了整个医药产业升级的按钮。然而,政策和行业虽越来越规范,但患者实际能感受到的购药体验却没有为之改善。

    怎么破?

    4月8日,首届世界大健康博览会在武汉盛大开幕,国内互联网医药健康领军企业111集团与武汉市黄陂区政府联合主办了“互联网+医药健康发展高峰论坛”。论坛上,39健康网有幸采访到111集团联合创始人兼执行董事长于刚博士,就医药行业发展趋势及111集团发展理念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采访中,于刚博士表示,目前,中国的药品流通行业存在多层级碎片化的问题,导致行业低效、不透明,最终的结果是导致大众买单。而针对当前国内医疗服务过程中存在的看病难、买药贵,医保的区域化以及医药流通中的痛点,111集团推出的医药新零售“O+O”解决模式。

    ……

    事实上,作为首家提出O+O新零售模式的公司,111集团建立了一整套线上的基础设施,可以让用户足不出户,在家里就享受续方服务。如果患者手上已经有处方,可以通过互联网医院1诊问诊,在医药专业人员审方后,将药品送到家门口。如果没有处方,经过111集团旗下的互联网医院的医生问诊,就可以获取电子处方。

    ……

    为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111集团在让患者获得更好的用药满意度方面,也定会给出良方。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主要影响患者的视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一期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无法治愈的。这是因为高血糖状态是导致该疾病的主要原因,长期的高血糖会导致视网膜血管组织和神经的病变。

    高血糖如何导致视网膜病变?当患者血糖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时,血糖过高会产生相应的物质,损害视网膜血管的内皮细胞和周细胞,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成分释放到组织中,从而引发视网膜病变。虽然一些患者通过降糖治疗和视网膜病变治疗可能达到病情逆转,但这种情况较为罕见。

    那么,如何预防和控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首先,患者需要严格控制血糖和血压。其次,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视网膜病变。此外,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激光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主要针对早期病变,如抗VEGF药物;激光治疗适用于中晚期病变,可减缓病情进展;手术治疗则适用于严重病变,如玻璃体切除术。

    此外,患者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 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视网膜病变。
    • 遵医嘱进行治疗,切勿自行停药或更改治疗方案。
    •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 关注视力变化,如出现视力下降、视野缺失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 低血糖症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可危及生命。为了预防低血糖的发生,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预防方法:

    一、避免诱发因素

    1. 饮食管理:糖尿病患者应保持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合理分配三餐热量。注意主食量的摄入,避免突然减少或增加。

    2. 运动管理:运动可以降低血糖,但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在胰岛素作用高峰期进行剧烈运动,以免引发低血糖。

    3. 避免酒精和烟草:酒精和烟草可影响血糖水平,增加低血糖的风险。

    4. 关注肾脏功能:糖尿病患者应定期检查肾功能,因肾功能不全可能导致低血糖。

    5. 规律作息: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避免在胰岛素作用高峰期洗澡。

    二、合理用药

    1. 个体化用药:糖尿病患者应根据自身病情、年龄、体重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降糖药物,避免盲目跟风。

    2. 严格掌握用药剂量:合理调整用药剂量,避免剂量过大或过小。

    3. 定期监测血糖:密切关注血糖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避免药物相互作用: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产生不良反应。

    三、调整治疗方案

    1. 调整胰岛素剂量:根据血糖变化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避免剂量过大或过小。

    2. 调整饮食结构:根据血糖水平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3. 适当增加运动量: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增加运动量,帮助控制血糖。

    4. 定期复查:定期复查血糖、血脂、肾功能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饮食控制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很多糖尿病患者对饮食控制存在误区,认为只要少吃或不吃主食,就能控制血糖。事实上,这种做法并不可取。

    那么,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合理膳食呢?首先,要保证每天摄入的总热量等于每天消耗的热量,避免热量过剩。其次,要选择低热量、高营养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此外,还要注意烹饪方式,尽量采用蒸、煮、炖等方式,减少油炸和油煎。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主食的选择非常重要。一般来说,体重正常、活动量轻、中度者,每天的主食摄入量应在200~300克之间。对于一些原本主食摄入量较高的人群,患病后可以适当减少主食摄入量,但也要避免过度节食,以免导致营养不良。

    除了主食,糖尿病患者还可以适量食用一些低热量的水果,如苹果、梨、橙子等。但要注意控制摄入量,一般每次2~3两,每天2次左右,最好选择在两餐之间食用,以避免因服用药物出现的低血糖。

    此外,糖尿病患者还要注意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量。坚果、豆腐、肉等食物虽然富含蛋白质,但也会产生热量。因此,糖尿病患者要适量食用,避免过量摄入。

    总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控制要遵循以下原则:

    1. 控制热量摄入,避免热量过剩。

    2. 选择低热量、高营养的食物。

    3. 注意烹饪方式,尽量采用蒸、煮、炖等方式。

    4. 适量食用低热量水果。

    5. 控制蛋白质摄入量。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