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科学家称人类可“灵魂出窍”

科学家称人类可“灵魂出窍”
发表人:医疗科普小站

灵魂出窍,这一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怪异现象之一的现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它被解释为一种感觉,即感觉到自己离开了肉体,在肉体之外活动。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心理学领域,甚至一些科学家也尝试用实验来模拟“灵魂出窍”。近期,一位美国科学家用量子理论来解释“濒死状态下的灵魂出窍”,这一说法引发了颇多争议。

  原理:人死但意识不死?

  亚利桑那大学意识研究中心主任斯图亚特·汉姆拉夫认为,意识的量子成分在人即将死亡之时离开了神经系统,进入了宇宙。如果人重新被救活,这些量子组成的意识会重新回来;如果未被救活,则人的意识将以量子的形态在宇宙中永远存在下去,也就是宗教中所说的灵魂。

  汉姆拉夫教授和英国物理学家罗杰斯·庞罗斯爵士发展出一套名为“调谐客观还原理论”的理论,认为人类的灵魂存在于大脑细胞中一个很小的结构单元,称为“微管”。当人进入濒死状态后,“微管”便失去了其原先具有的量子态,但“微管”中本身存在的信息却没有失去。这些意识离开了人的身体,回到了宇宙中。

  类比:类似时光穿梭?

  汉姆拉夫教授将量子理论运用到了生命科学上,他认为意识也是以量子形态存在的。人之所以能够体验到意识,是这些具备量子特性的“微管”所带来的。

  争议:能用量子解释宏观世界吗?

  然而,在科学界尤其是量子物理界看来,汉姆拉夫完全是门外汉,他的理论或者是“糟糕的科学”,或者干脆已成为“伪科学”。物理学家认为,量子态通常在低温干燥的情况下出现,而大脑过于潮湿暖和,不可能像量子计算机一样工作。

  汉姆拉夫坚持自己的立场,他近日于在线公开论文预发表网站"arxiv"上发表了论文反驳对他的质疑。他指出,目前一些最新的研究都支持了量子特性和生物行为之间的联系。

  ■ 理论概要

  汉姆拉夫的理论类似哲学中“唯心论”,他认为人脑如同一台量子计算机,里面的脑细胞(神经元)会具备量子的特性,也就是说,储藏在神经元中的意识,可以同时存在于两个地方,正是因为这种特性,人在濒死状态下,才会出现灵魂出窍。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脑死亡疾病介绍:
脑死亡是指包括脑干在内的全脑功能不可逆性丧失。该病的发作与原发性脑损伤、继发性脑损伤、自然衰老进程有关。临床表现包括深昏迷、自主呼吸停止、脑干反射消失。脑死亡的确诊是目前临床死亡的标志,暂无逆转手段。无法治愈,不存在预后情况的讨论。脑是人类思维和智慧的载体,脑死亡即标志着自我意识的消失,个体于世界上的意义便也不复存在。现今临床上脑死亡发生后的抢救常常是安慰性的,对资源耗费极大且并不能改变结果。死亡是一切有机体生命的最终归宿。
推荐问诊记录
脑死亡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当遇到有人落水时,正确的急救措施至关重要。近日,一篇关于孩子溺水急救方法的文章在朋友圈疯传,其中提到‘攥着孩子的双脚,倒背着孩子跑步’的急救措施,专家指出这是错误的。溺水并非只要不超过1小时就能救活,长时间溺水会导致呼吸、心跳停止和脑部缺氧。此外,抢救溺水者时不应进行控水,因为控水可能会引起胃内容物反流、误吸和肺部感染,还可能延误心肺复苏的最佳时机。正确的急救措施包括尽快将溺水者移至安全地带,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呼叫救护车。即使呼吸心跳停止超过10分钟,也应积极抢救,因为潜水反射和低温环境可以降低脑组织的耗氧量,使脑组织耐受相对长时间的缺血缺氧。

  •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生命质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安乐死’这一敏感话题再次引发热议。一方面,面对病痛折磨,患者渴望有尊严地离去;另一方面,医生和家属在伦理和道德层面面临巨大压力。本文将围绕‘安乐死’这一话题展开,探讨其现状、争议以及应对措施。

    一、安乐死现象屡见不鲜

    尽管我国法律尚未明确允许安乐死,但实际操作中,秘密安乐死现象屡见不鲜。一些晚期癌症患者、植物人等,在痛苦和无望中,渴望结束生命。医生和家属在道德和伦理的冲突中,面临着艰难的选择。

    二、安乐死的伦理争议

    安乐死涉及伦理道德、法律、社会观念等多方面问题,引发广泛争议。

    1. 生命神圣论与生命质量论:生命神圣论认为生命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任何人都无权剥夺他人生命;而生命质量论则强调生命质量的重要性,认为在生命质量低下、痛苦无法承受时,有选择结束生命的权利。

    2. 医学伦理与法律:医生救死扶伤是职业责任,但安乐死涉及非法剥夺他人生命,医生在伦理和法律层面面临巨大压力。

    三、应对措施

    1. 加强法律规范:明确安乐死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安乐死的实施程序,保障患者权益。

    2. 加强伦理教育:提高医生和家属的伦理素养,引导他们正确面对生死问题。

    3. 发展临终关怀:为晚期患者提供心理、生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关怀,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命质量。

    4. 加强社会宣传:普及生命质量观念,引导公众正确认识生命和死亡。

  • 近年来,悲痛和恐惧等情绪对健康的影响逐渐受到关注。本文将探讨悲痛和恐惧情绪如何导致脑死亡,并结合穆巴拉克的案例进行分析。

    悲痛和恐惧是常见的负面情绪,但过度或长时间的负面情绪会对人体造成严重影响。研究表明,悲痛和恐惧情绪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生理反应。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人体免疫系统功能会下降,容易引发各种疾病。

    脑死亡是指大脑功能完全丧失,无法恢复的一种状态。悲痛和恐惧情绪可能导致脑细胞受损,进而引发脑死亡。穆巴拉克在看到卡扎菲被杀的电视新闻后,情绪极度悲痛,导致心脏停跳,最终陷入昏迷。虽然医生采取了一系列救治措施,但穆巴拉克的大脑功能已无法恢复,最终宣告脑死亡。

    为了避免悲痛和恐惧情绪对健康的危害,我们应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下是一些建议:

    • 学会倾诉:遇到困扰时,及时与亲朋好友沟通,寻求帮助。
    • 进行心理调适: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 培养兴趣爱好:参加各种活动,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转移注意力。
    •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提高自身免疫力。
    • 寻求专业帮助:当情绪无法自我调节时,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总之,悲痛和恐惧情绪对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视。我们要学会调整心态,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预防悲痛和恐惧情绪对健康的影响。

  • 长期大脑缺氧会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健康问题,包括运动协调障碍、认知功能下降、神经递质失衡、脑血管病变和神经元死亡。运动协调障碍可能源于大脑皮层受损,影响精细运动技能;认知功能下降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和思维迟缓,严重时可能发展为痴呆;神经递质失衡会导致情绪波动、焦虑抑郁和睡眠障碍;脑血管病变可能引起脑供血不足,形成恶性循环;神经元死亡会导致局部脑组织坏死,引起偏瘫、失语等功能丧失。因此,定期体检对预防这些疾病至关重要。

  • 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较差,通常情况下,脑细胞在缺氧后1分钟左右开始死亡。缺氧10分钟可能导致大脑死亡,而超过5分钟的缺氧时间则可能造成不可逆转的脑细胞死亡,导致脑死亡。脑缺氧的常见原因包括溺水、脑血管疾病和一氧化碳中毒,症状可能包括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乏力、晕厥和呼吸困难。治疗脑缺氧需要及时就医,进行吸氧治疗,并可能需要服用营养神经药物。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锻炼,并注意饮食营养。

  • 近年来,全球医疗资源的使用情况引起了广泛关注。根据最新发布的全球医疗耗费报告,中国门诊利用率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但住院率却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引发了对我国医疗资源分配和利用效率的思考。

    报告显示,2016年全球门诊利用率人均为5.42次,住院利用率为0.10次。全球门诊总次数达到393.5亿次,住院总次数为7.1亿次。医疗资源的使用率自1990年以来一直呈增长趋势,超过人口增长率。

    在我国,门诊利用率与全球平均水平接近,但住院率却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可能与我国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患者对住院治疗的过度依赖等因素有关。

    美国医疗体系在门诊利用率方面表现突出,但住院率却接近全球平均水平。欧洲部分国家则呈现门诊和住院率双高现象。这可能与各国医疗体系、文化背景等因素有关。

    报告还公布了各国医疗花费情况。我国门诊花费与日本、韩国等亚太发达国家相近,为平均59美元/次,但住院花费却相对较低,为平均1609美元/次。

    此外,美国拟制定脑死亡法定标准,旨在统一脑死亡标准,提高医疗质量。NEJM连续发布文章,对维生素D和鱼油进行质疑,引发了对补充剂效果的讨论。美国癌症登月计划瞄准戒烟,希望通过戒烟项目提高癌症治疗效果。尼安德特基因的进化对人类健康产生着影响,吸烟与精神病的关联也引起关注。

  • 近年来,器官捐献在我国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近日,广东省清远市接连发生两起脑死亡患者捐献器官的案例,让6名等待救治的病人重获新生。

    案例一:23岁小伙子邱佛来在维修空调时不慎坠落,经抢救无效后脑死亡。他的家人决定捐献他的器官,包括肾脏、肝脏和眼角膜。

    案例二:9岁女童郭玉秀在交通事故中不幸去世,家人决定捐献她的器官,包括肝脏和肾脏。

    这两起案例充分体现了我国公民对器官捐献的认识和接受程度不断提高。目前,我国每年有大量患者等待器官移植,但由于器官短缺,很多患者无法得到及时救治。

    器官捐献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可以让生命得到延续。如果您愿意加入器官捐献的行列,请关注当地红十字会或医疗机构的相关信息。

    此外,以下是一些关于器官捐献的知识:

    • 器官捐献是指将健康人的器官捐献给有需要的患者,以挽救他们的生命。
    • 器官捐献者可以是脑死亡或心死亡的患者。
    • 器官捐献需要遵循严格的程序和标准。
    • 器官捐献不会影响捐献者的尊严和荣誉。
    • 器官捐献是挽救生命的重要途径。

  •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命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入。其中,关于“濒死体验”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尽管濒死体验发生的情境和亲历者的性格存在差异,但其中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相似性。本文将总结濒死体验中的14个共同感受,并探讨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1、 明知死讯

    濒死体验者往往在经历死亡宣告后,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这种生理和心理的衰竭让他们感到恐惧和无助。

    2、 体验愉悦

    在濒死体验的初期,许多人会感受到一种平和、安详和愉悦的情绪。这种愉悦感来源于对未知的恐惧逐渐消散,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感悟。

    3、 奇怪声音

    濒死体验者常常会听到一些奇怪的声音,如乐曲、低语等。这些声音可能来自他们的内心,也可能来自周围环境。

    4、 进入黑洞

    许多人描述自己被拉入一个黑暗的空间,感受到一种过渡地带的存在。这种体验可能源于大脑对死亡信息的处理。

    5、 灵魂脱体

    濒死体验者会感觉自己脱离了身体,以灵魂的形式存在。这种体验可能源于大脑对自我意识的扭曲。

    6、 语言受限

    濒死体验者往往无法与外界沟通,这可能与大脑的语言功能受到抑制有关。

    7、 时间消失

    在濒死体验中,时间感会消失,这可能与大脑对时间信息的处理有关。

    8、 感官灵敏

    濒死体验者会发现自己的感官变得更加灵敏,这可能与大脑对感官信息的处理有关。

    9、 孤独无助

    濒死体验者会感到孤独和无助,这可能与他们对生命的恐惧有关。

    10、 他“人”陪伴

    在濒死体验中,许多人会感受到他人的陪伴,这可能源于他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11、 出现亮光

    濒死体验的最后时刻,许多人会看到一道亮光,这可能与他们对生命意义的感悟有关。

    12、 回望人生

    在濒死体验中,许多人会回顾自己的一生,这可能与他们对生命的感悟有关。

    13、 边界阻隔

    在濒死体验中,许多人会遇到一道边界,这可能与他们对生命的理解有关。

    14、 生命归来

    濒死体验者最终会回到自己的身体,这可能与他们对生命的执着有关。

    通过研究濒死体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更加珍惜生命。

  • 在2017年的新年伊始,广东省发生了一件令人感动的事情。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成功完成了一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这不仅标志着广东省器官捐献事业的新突破,更展现了社会对于生命价值的尊重和珍视。

    这位捐献者是一位名叫苏伯的老人,因一场意外导致重型颅脑损伤,经过紧急抢救后,最终因伤势过重,于2017年1月1日被诊断为脑死亡。在家人的一致同意下,苏伯的器官被捐献出来,帮助了5位急需器官移植的患者重获新生。

    器官捐献是一项崇高的行为,它需要捐献者及其家人的无私奉献和勇敢决策。在我国,器官捐献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但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据统计,截至2016年11月30日,全国共累计实现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9559例,其中广东省以1442例的成绩位居全国首位。

    器官捐献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挽救生命,更在于传递爱心和希望。正如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刘超副院长所说:“器官捐献是一项生命的接力,它需要更多的人加入到这项事业中来,让生命更有尊严,更具光辉。”

    为了提高公众对器官捐献的认识,以下是一些与器官捐献相关的科普知识:

    1. 器官捐献是指将捐献者的器官在死后捐献给他人,用于挽救生命。

    2. 器官捐献包括心脏、肝脏、肾脏、肺脏、胰腺、小肠、眼角膜等。

    3. 器官捐献需要捐献者生前或死后同意。

    4. 器官捐献者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如年龄、健康状况等。

    5. 器官捐献是一项高尚的行为,需要捐献者及其家人的无私奉献。

  • 脑死亡作为一种死亡判定标准,在我国尚处于法律真空地带。陈忠华教授及其团队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自发成立脑死亡协作组,开展脑死亡判定工作,却面临着法律风险和道德困境。

    脑死亡是指脑功能永久性丧失,而身体其他器官仍然存活的状态。陈忠华教授认为,脑死亡是死亡,应该停止治疗,节约医疗资源。然而,由于缺乏法律依据,他的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法律风险。

    陈忠华教授认为,脑死亡立法的真正意义是促进急救医学的进步,确立呼吸机的正确运用。没有标准,医生会消极怠工,让无数游走在生死边界的人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

    脑死亡立法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促进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陈忠华教授指出,脑死亡患者占据着大量的医疗资源,导致其他需要救治的患者无法得到及时治疗。

    脑死亡立法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医学、法律、伦理等多个方面。陈忠华教授和他的团队在法律真空地带进行脑死亡判定的实践,为我国脑死亡立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