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器官移植手术已经成为挽救众多患者生命的有效手段。然而,由于器官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器官移植手术的开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近年来,我国器官移植手术量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之一是器官来源的短缺。据统计,2005年,我国进行肝移植3000例,肾移植5000例;到2010年,这一数字下降到肝移植2000例,肾移植3000例;而截止2011年8月,肝移植也仅有500余例,预计全年手术量将徘徊在1000台左右,远远不能满足旺盛的市场需求。
导致器官短缺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脑死亡”标准迟迟不能立法。目前,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国家已普遍采取“脑死亡”与“心脏死亡”双重标准并行,极大地缓解了器官短缺现状。而我国在“脑死亡”标准的立法上却面临重重困难。
除了“脑死亡”标准立法难的问题外,我国传统的“全尸”观念也成为了器官移植的障碍。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全尸”是尊重生命的表现,因此对于器官捐献持保守态度。这种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器官移植的进步。
面对器官短缺的现状,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器官捐献知识,提高公众对器官捐献的认识和接受程度;另一方面,加快“脑死亡”标准的立法进程,为器官移植提供法律保障。
此外,我国还在积极探索器官捐献的新模式,如建立器官捐献登记制度、开展器官捐献志愿者招募等。相信在政府、社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器官短缺的问题将会得到有效缓解。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近日,深圳龙岗区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事件,一名26岁男子刘先生在经历了一场生死考验后,竟然“死而复生”。据悉,刘先生在遭遇意外后,被医生宣布死亡近一小时,然而却在此时神奇般地苏醒过来,这一幕让周围的人都惊呆了。
那么,刘先生为何会“死而复生”呢?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科学原理呢?本文将带您揭开“死而复生”的神秘面纱。
一、什么是“假死”状态?
所谓的“假死”,是指人的循环、呼吸和脑的功能活动高度抑制,生命机能极度微弱,外表看来好像人已死亡,而实际上还活着的一种状态。这种情况常见于各种机械损伤、中毒、触电、脑震荡等意外情况。
二、假死的原因及表现
1. 原因:假死主要是由于脑缺氧导致的。当人体遭受意外伤害或中毒时,大脑供氧不足,导致脑功能活动受到抑制,从而出现假死状态。
2. 表现:假死患者的呼吸和心跳极其微弱,意识模糊或昏迷,血压下降,机体因缺血缺氧而出现代谢紊乱。
三、如何判断死亡?
1. 濒死期:也称临终期,此时身体各个器官功能极度微弱,逐渐趋向于停止,生命体征不稳定。
2. 临床死亡期:通常所说的死亡,以呼吸和心跳的停止作为判定依据。在呼吸和心跳停止的早期,积极进行心肺复苏,有可能抢救成功。
3. 生物学死亡期:也称细胞死亡,是临床死亡发展而来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缺血、缺氧,会出现一系列不可逆的变化,最终引起人体组织、细胞的死亡。
四、脑死亡与心脏死亡的区别
1. 脑死亡:指以脑干或脑干以上中枢神经系统永久性地丧失功能,无自主呼吸,是永久、不可逆性的。
2. 心脏死亡:指心脏停止跳动,生命体征消失。
五、总结
“死而复生”虽然令人惊讶,但并非不可能。了解“假死”状态和死亡分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意外情况,提高生存几率。
灵魂出窍,这一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怪异现象之一的现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它被解释为一种感觉,即感觉到自己离开了肉体,在肉体之外活动。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心理学领域,甚至一些科学家也尝试用实验来模拟“灵魂出窍”。近期,一位美国科学家用量子理论来解释“濒死状态下的灵魂出窍”,这一说法引发了颇多争议。
原理:人死但意识不死?
亚利桑那大学意识研究中心主任斯图亚特·汉姆拉夫认为,意识的量子成分在人即将死亡之时离开了神经系统,进入了宇宙。如果人重新被救活,这些量子组成的意识会重新回来;如果未被救活,则人的意识将以量子的形态在宇宙中永远存在下去,也就是宗教中所说的灵魂。
汉姆拉夫教授和英国物理学家罗杰斯·庞罗斯爵士发展出一套名为“调谐客观还原理论”的理论,认为人类的灵魂存在于大脑细胞中一个很小的结构单元,称为“微管”。当人进入濒死状态后,“微管”便失去了其原先具有的量子态,但“微管”中本身存在的信息却没有失去。这些意识离开了人的身体,回到了宇宙中。
类比:类似时光穿梭?
汉姆拉夫教授将量子理论运用到了生命科学上,他认为意识也是以量子形态存在的。人之所以能够体验到意识,是这些具备量子特性的“微管”所带来的。
争议:能用量子解释宏观世界吗?
然而,在科学界尤其是量子物理界看来,汉姆拉夫完全是门外汉,他的理论或者是“糟糕的科学”,或者干脆已成为“伪科学”。物理学家认为,量子态通常在低温干燥的情况下出现,而大脑过于潮湿暖和,不可能像量子计算机一样工作。
汉姆拉夫坚持自己的立场,他近日于在线公开论文预发表网站"arxiv"上发表了论文反驳对他的质疑。他指出,目前一些最新的研究都支持了量子特性和生物行为之间的联系。
■ 理论概要
汉姆拉夫的理论类似哲学中“唯心论”,他认为人脑如同一台量子计算机,里面的脑细胞(神经元)会具备量子的特性,也就是说,储藏在神经元中的意识,可以同时存在于两个地方,正是因为这种特性,人在濒死状态下,才会出现灵魂出窍。
生命虽然短暂,但每个人都在这段旅程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迹。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终点,但我们对死亡的恐惧往往源于对未完成梦想的遗憾,对生命终结的恐惧,以及对疾病带来的痛苦的担忧。
如何减轻这种恐惧感呢?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每个人的人生旅程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无法带走任何物质财富,但可以带走的是我们对生活的感悟和经验。因此,不要为遗憾而焦虑,珍惜当下,活出自己的精彩。
其次,我们要正视死亡的真相。死亡并不是恐怖的,它只是生命的一个自然阶段。死亡并不意味着痛苦,而是一种解脱。对于那些因疾病而痛苦的人来说,死亡可以是一种解脱。
此外,我们要学会面对疾病。疾病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我们要学会正视它,积极治疗。当疾病来临时,我们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相信自己的身体能够战胜疾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重养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同时,我们要学会释放压力,保持心理健康。当我们面对疾病和死亡时,我们要学会接受现实,勇敢面对。
最后,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与亲人朋友相处的时光。我们要学会感恩,感恩生命中的每一个美好瞬间。
在2017年的新年伊始,广东省发生了一件令人感动的事情。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成功完成了一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这不仅标志着广东省器官捐献事业的新突破,更展现了社会对于生命价值的尊重和珍视。
这位捐献者是一位名叫苏伯的老人,因一场意外导致重型颅脑损伤,经过紧急抢救后,最终因伤势过重,于2017年1月1日被诊断为脑死亡。在家人的一致同意下,苏伯的器官被捐献出来,帮助了5位急需器官移植的患者重获新生。
器官捐献是一项崇高的行为,它需要捐献者及其家人的无私奉献和勇敢决策。在我国,器官捐献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但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据统计,截至2016年11月30日,全国共累计实现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9559例,其中广东省以1442例的成绩位居全国首位。
器官捐献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挽救生命,更在于传递爱心和希望。正如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刘超副院长所说:“器官捐献是一项生命的接力,它需要更多的人加入到这项事业中来,让生命更有尊严,更具光辉。”
为了提高公众对器官捐献的认识,以下是一些与器官捐献相关的科普知识:
1. 器官捐献是指将捐献者的器官在死后捐献给他人,用于挽救生命。
2. 器官捐献包括心脏、肝脏、肾脏、肺脏、胰腺、小肠、眼角膜等。
3. 器官捐献需要捐献者生前或死后同意。
4. 器官捐献者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如年龄、健康状况等。
5. 器官捐献是一项高尚的行为,需要捐献者及其家人的无私奉献。
著名军旅剧作家、话剧电影表演艺术家黄宗江先生于2010年10月18日13时47分因病在解放军三零一医院逝世,享年89岁。
黄宗江先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的一生与戏剧、电影紧密相连。他曾在南开中学就读,积极参加南开剧社的活动,毕业后进入燕京大学外文系,并与孙道临等一起组织燕京剧社,演出曹禺的名作《雷雨》等。1940年,他退学至上海成为职业话剧及电影演员,参加了话剧《愁城记》、《蜕变》、《正气歌》、《楚霸王》、《春》、《秋》及电影《乱世风光》等的演出。1949年,他加入人民解放军,成为文艺战士,1958年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任编剧,先后创作了《海魂》、《柳堡的故事》、《农奴》等优秀的电影文学剧本。
黄宗江先生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创作的《海魂》和《农奴》分别在卡洛维·发利和菲律宾国际电影节上获奖。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黄宗江先生一生热爱艺术,他用自己的才华和热情,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逝世是中国电影事业的巨大损失,也是中国文艺界的巨大损失。
黄宗江先生的追悼会将于10月28日举行。
深圳市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里,小袁的病情牵动着无数人的心。这位年仅11岁的男孩因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不幸陷入昏迷,最终被宣布脑死亡。小袁的家属为了挽救孩子的生命,四处筹措医疗费用,但高昂的治疗费用让他们倍感压力。本文将从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特点、传播途径、预防措施以及治疗手段等方面,为大家普及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助更多人了解这一疾病,并做好预防措施。
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一种新型流感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如咳嗽、打喷嚏等。此外,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能导致感染。患者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喉咙痛、乏力、肌肉酸痛等。重症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肺炎、脑炎等症状,甚至导致死亡。
预防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首先要做好个人卫生。勤洗手、戴口罩、避免拥挤场所等都是有效的预防措施。此外,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也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手段。疫苗可以刺激人体产生抗体,提高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如果出现流感症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相应的治疗,如抗病毒药物、对症治疗等。重症患者需要入住重症监护室,进行呼吸支持、维持生命体征等治疗。
小袁的病例提醒我们,甲型H1N1流感病毒虽然可防可控,但仍然需要我们保持警惕。做好个人防护,及时接种疫苗,才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雷蒙德.A.穆迪博士通过研究150个濒死体验者,揭示了人们在临终时的14个共同感受。这些体验包括明知死讯、体验愉悦、奇怪声音、进入黑洞、灵魂脱体、语言受限、时间消失、感官灵敏、孤独无助、他“人”陪伴、出现亮光、回望人生、边界阻隔和生命归来。这些感受为人们理解死亡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濒死体验中,人们会经历从恐惧到平静的转变。首先,他们会得知自己即将离世,感受到生理的衰竭。随后,他们会进入一个黑暗的空间,感受到从未体验过的舒适。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经历灵魂出窍、语言受限、时间消失等奇异体验。最终,他们会感受到孤独无助,但随后会得到他人的陪伴和指引,并最终回归生命。
濒死体验的研究为人们理解死亡提供了新的视角。它告诉我们,死亡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心怀爱意,珍惜生命,就能勇敢面对死亡的挑战。
除了濒死体验,我们还可以从其他角度了解死亡。例如,了解癌症的死亡原因、死亡方式以及如何应对死亡恐惧等。
癌症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了解癌症的死亡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癌症。癌症的死亡原因包括癌症本身、癌症治疗副作用以及并发症等。
死亡方式也有多种,包括自然死亡、意外死亡、疾病死亡等。了解死亡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自己,避免意外发生。
死亡恐惧是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了解死亡恐惧的成因和应对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面对死亡。
总之,通过了解濒死体验、癌症死亡、死亡方式以及死亡恐惧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死亡,勇敢面对生命的挑战。
我一直对死亡产生了巨大的恐惧,这种恐惧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我曾经去过医院看过***医生,医生开了一些药给我,当时起了一些作用。但最近我又开始害怕死亡了。我在网上找到了***互联网医院,通过线上问诊向医生求助。
医生非常耐心地倾听了我的主诉,并提出了一些专业的建议。医生建议我再次到专科门诊看看,以便更好地治疗我的症状。医生还提醒我要好好吃药,并关心地嘱咐我要注意自己的身体。
在和医生的交流中,我感到医生非常关心我的情况,医生的耐心和细心让我感到温暖。医生提醒我及时就医,让我感受到了医生对我的关心和负责。
最后,我决定去医院门诊复诊,医生也提醒我要抓紧时间去。我对医生的专业建议和关心感到非常感激,我相信在医生的帮助下,我的症状会有所好转。
我从未想过,自己会在网上寻求医生的帮助。然而,当我父亲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时,我发现自己被迫转向互联网医院。我们住在成都市,离大型医院并不远,但由于交通拥堵和排队等待的时间,去医院的路程变得异常艰难。更何况,我的父亲已经处于植物人状态,无法自主移动,这使得每次就医都像是一场灾难。
在我绝望的时候,我听说了京东互联网医院。起初,我对此持怀疑态度,担心在线诊断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但是,随着我父亲的病情日益严重,我决定尝试一下。通过视频通话,我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了交流。他的专业知识和同情心让我感到安慰和信任。我们讨论了我父亲的症状,包括全身酥软、身体变紫、无呼吸但血氧和脉搏正常等问题。医生告诉我,这些都是脑死亡的典型表现,并建议我做好最坏的打算。
虽然这个消息打击了我,但我也意识到,互联网医院为我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资源。它不仅节省了我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还让我在家中就能获得专业的医疗建议。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科技也能为我们带来一丝光明。
近年来,脑死亡判定标准的出台一直备受关注。然而,根据卫生部脑死亡立法起草小组成员、北京大学法律系教授孙东东的观点,《脑死亡判定标准》近期不可能出台。
孙东东教授指出,技术标准执行难是导致《标准》难出台的最大障碍。虽然认定脑死亡在技术层面上并不困难,但如何确保技术标准的公正、公平、公开,以及避免技术标准被滥用,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人们对脑死亡的误解也是导致《标准》难出台的原因之一。很多人误认为制定脑死亡标准是为了方便器官移植,而实际上,脑死亡判定标准和器官移植条例是分开制定的。同时,脑死亡判定标准并不会取代呼吸、心跳停止的死亡判定标准,患者家属有权选择合适的死亡判定方式。
尽管如此,孙东东教授表示,《脑死亡判定标准》的出台是必然趋势,但需要时间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标准》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在等待《脑死亡判定标准》出台的过程中,我们仍需关注脑死亡患者的权益,以及如何提高公众对脑死亡的认知。
以下是一些与脑死亡相关的科普知识:
1. 脑死亡是指全脑功能永久性丧失,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
2. 脑死亡患者通常表现为深昏迷、自主呼吸停止、脑电图无反应等。
3. 脑死亡患者不能被救治,但可以捐献器官,挽救他人生命。
4. 脑死亡判定需要经过严格的程序和标准,以确保准确性。
5. 脑死亡患者的家属有权选择合适的死亡判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