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体重不足你注意了吗?

体重不足你注意了吗?
发表人:老年健康守护者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大健康问题。然而,许多人对体重不足的认识却相对不足。事实上,体重过高和过低都可能对健康造成危害。

马冠生教授指出,体重过低同样可能导致多种健康问题。例如,未成年人体重过低可能会影响身体和智力的正常发育;成年人体重过低则可能出现劳动能力下降、骨量丢失、骨折、胃肠功能紊乱、免疫力低下、女性月经不调和闭经、贫血和抑郁症等。

陈春明教授强调,中国人的肥胖观念需要调整。许多人认为胖是福气,而另一些人则过度追求瘦身。事实上,成人BMI低于18.5时,患病和死亡的风险都会增加。此外,一些人为减肥过分控制饮食,导致营养缺乏和微量元素减少,这也是不可取的。

卫生部发布的《保持健康知识要点》也明确指出,超重、肥胖和低体重都对健康有害。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关注自己的体重状况,确保处于健康范围内。

为了预防和改善体重不足的问题,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均衡饮食:保证摄入充足的营养,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2. 适量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3. 改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戒烟限酒。

4.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5. 心理调节: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肥胖疾病介绍:
肥胖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症状,指的是机体脂肪总含量过多或局部含量增多及分布异常的现象。肥胖的标准为体重指数>30kg/m2(体重指数=体重/身高2),正常人的体重指数为18.5-23.9kg/m2。它既可能是原发的正常生理现象,也可能是疾病导致的继发病理性肥胖。原发性肥胖又称单纯性肥胖,约占肥胖人群的95%左右,是一种正常现象,主要由遗传因素及营养过剩引起,无需对此过度担忧。但需要注意的是,肥胖可以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和相关疾病,包括高血压、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脂肪肝等,肥胖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也会明显上升。一般来说,正常肥胖人群若无相关并发症,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限制热量的摄入及增加热量的消耗的方式来缓解症状,一般不用就医;若存在肥胖相关并发症,则建议到医院进行相关诊治。此外,继发性肥胖一般与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有关,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常伴随皮肤紫纹、满月脸、水牛背、高血压、多毛、痤疮、月经异常、不孕等症状,一经发现,要引起重视,尽快到医院相关科室就诊,防止延误病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新冠疫情的爆发,让许多家长发现孩子体重迅速增长,宅家生活导致户外活动减少,零食饮料摄入增多,少年儿童的肥胖风险也随之增加。在门诊中,接诊肥胖儿童的比例明显上升,其中95%的病例都与能量摄入过多有关。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胖是“福气”,但实际上,儿童期肥胖如果不及时控制,会带来性早熟、糖尿病、身材矮小、甲状腺等一系列疾病,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如何科学减肥?针对儿童矮小是否需要医学干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科内分泌遗传代谢专科主任朱顺叶提醒,随着内分泌疾病儿童的发生率逐年增加,亟需规范化、专业化的诊治。医院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专科设置,儿童内分泌专科于8月21日正式开科。

    孩子长不高?先从睡眠、运动、营养三方面入手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统计,我国儿童矮身材发生率约为3%,全国4-15岁需要治疗的矮小儿童有700万,总数居全球第二。如何判断孩子是否矮小?朱顺叶介绍,家长可参照首都儿科研究所制定的0-18岁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相关数值表,判断孩子身高是否达标。针对儿童生长迟缓,家长可以从运动、睡眠和营养三方面入手。

    运动方面,建议儿童每天保持超过一个小时的课外活动时间,可选择跳绳、打羽毛球、打篮球等纵向弹跳运动,避免负重运动。睡眠方面,建议儿童养成21:00-22:00的睡眠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营养方面,要保证均衡的营养,避免营养过剩。

    如果睡眠、运动、营养都做好了,依然改变不了儿童矮小问题,这时就需要求助于儿童内分泌专科的医生。

    性早熟孩子增加,肥胖引发的一系列后遗症

    近年来,我国儿童肥胖率不断上升,全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10年时间增长了2倍,达到5300万。儿童期肥胖症与多种严重并发症相关联,容易引起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脂肪肝、痛风等疾病。肥胖也是性早熟的主要因素之一。

    广东省首家儿童青少年肥胖专病门诊于2022年6月在中山三院正式挂牌开诊,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制科学减肥方案。

    朱顺叶表示,未来将在社会上进行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科普宣传,推动家、校、医院和社会四体联动,从整体上降低孩子的肥胖率。

  •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肥胖不仅会影响外观,还会增加患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的风险。本文将为您介绍肥胖的成因、危害以及预防措施,帮助您科学减肥,拥有健康体魄。

    一、肥胖的成因

    1.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肥胖史的人更容易发生肥胖。

    2. 饮食因素:摄入过多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以及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等。

    3. 运动因素:缺乏运动,导致能量消耗减少。

    4. 睡眠因素:睡眠不足会影响代谢,导致体重增加。

    二、肥胖的危害

    1. 影响外观:肥胖会导致体型臃肿,影响美观。

    2. 增加慢性病风险:肥胖会增加患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等慢性病的风险。

    3. 影响心理健康:肥胖会导致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

    4. 影响生活质量:肥胖会导致活动受限,影响生活质量。

    三、预防肥胖的措施

    1. 合理饮食:控制热量摄入,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低热量、高纤维的食物。

    2. 适量运动:每周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3. 充足睡眠:保证每天7-8小时的睡眠时间。

    4. 控制体重:定期监测体重,一旦发现体重增加,要及时采取措施。

    5. 咨询专业人士:如果自己无法控制体重,可以寻求营养师、运动教练等专业人士的帮助。

  •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们对孩子的身高越来越关注。市面上各种增高保健品层出不穷,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长得更高,盲目给孩子食用各种保健品。然而,这种做法却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儿童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儿童的生长发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遗传、营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生长发育轨迹,盲目给孩子食用增高保健品,可能会破坏这种平衡,导致早熟。

      早熟是指孩子在生理上提前发育成熟,表现为身高增长加速、第二性征提前出现等。早熟与骨骺早闭密切相关,如果骨骺提前闭合,孩子的身高增长就会受到影响。

      一些增高保健品中可能含有激素成分,这些成分可能会刺激孩子的生长发育,短期内看似效果显著,但长期使用却可能导致内分泌紊乱、生殖系统发育异常等严重后果。

      除了对身高和生殖系统的影响外,增高保健品还可能引发其他健康问题。例如,过量摄入某些营养素可能导致肥胖、骨质疏松等疾病。

      那么,如何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呢?首先,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饮食营养,保证孩子摄入充足的营养素,尤其是蛋白质、钙、磷、维生素D等对生长发育至关重要的营养素。

      其次,家长应该鼓励孩子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促进骨骼发育,提高身体素质。

      最后,家长不要盲目给孩子食用增高保健品,如果确实需要补充营养,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总之,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家长们的科学指导和关爱,让我们一起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 儿童肥胖已成为我国儿童健康的一大难题。肥胖不仅影响孩子的外观,更可能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本文将为您介绍儿童肥胖的相关知识,以及如何预防和治疗儿童肥胖。

    一、儿童肥胖的原因

    1.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肥胖史的孩子更容易发生肥胖。

    2. 不良饮食习惯:过多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缺乏蔬菜和水果的摄入。

    3. 缺乏运动:长时间沉迷于电子产品,缺乏户外运动。

    4. 情绪因素:情绪波动可能导致暴饮暴食。

    二、儿童肥胖的危害

    1. 形态危害:肥胖会导致体型变形,影响孩子的自信心。

    2. 健康危害:肥胖容易引发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

    3. 心理危害:肥胖容易导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影响人际关系。

    三、儿童肥胖的治疗方法

    1. 调整饮食:控制总热量摄入,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避免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

    2. 增加运动:鼓励孩子参加户外运动,如跑步、游泳、跳绳等。

    3. 心理疏导: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克服自卑心理。

    4.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肥胖相关疾病,进行针对性治疗。

    四、预防儿童肥胖的方法

    1. 孕期合理膳食:孕妇应避免营养过剩,保持健康的体重。

    2. 婴儿期合理喂养:婴儿期避免过量喂养,注意营养均衡。

    3. 青春期加强运动:青春期加强运动,预防肥胖。

    儿童肥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让我们携手关注儿童健康,为孩子们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 内分泌失调是女性常见的健康问题,其中月经不调是其中一个显著症状。当内分泌系统失衡时,女性的月经周期可能会出现紊乱,甚至出现停经现象。内分泌失调不仅会导致月经不来,还可能引发一系列身体症状。

    首先,内分泌失调会导致皮肤状态恶化。由于激素水平失衡,皮肤容易出现黄斑、色斑和痘痘等问题,即使使用化妆品也难以改善。此外,内分泌失调还会影响脂肪代谢,导致身体肥胖。患者可能会出现体重迅速增加,甚至形成局部脂肪堆积。

    其次,内分泌失调还可能导致体毛异常。激素水平失衡会干扰毛囊的正常生长,导致体毛增多、变长,甚至出现秃顶、掉发或白发等问题。

    除了上述症状,内分泌失调还可能引发其他不适。女性患者可能会出现妇科疾病、皮肤暗沉、脱发等症状;男性患者可能会出现四肢无力、食欲不振、性欲下降、易怒等症状。

    为了预防和改善内分泌失调,患者应保持愉快的心情、健康清淡的饮食、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避免熬夜和剧烈运动。此外,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内分泌失调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出现内分泌失调的症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中医调理、生活方式调整等。

    药物治疗方面,医生可能会开具激素类药物、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中医调理则注重调节气血、平衡阴阳,通过中药、针灸、拔罐等方法改善内分泌失调症状。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还应注重日常保养。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避免压力过大等都有助于改善内分泌失调症状。

  •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问题日益严重,减肥药市场也日益繁荣。然而,对于减肥药的使用,社会上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反对者认为,是药三分毒,减肥药也不例外。长期使用减肥药可能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反应,甚至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他们认为,应该通过调整饮食和加强运动来控制体重,而不是依赖药物。

    支持者则认为,肥胖本身就是一种疾病,需要通过治疗来控制。他们认为,减肥药可以帮助患者更快地达到减肥目标,从而降低肥胖带来的各种健康风险。

    那么,减肥药真的可以想吃就吃吗?事实上,减肥药并非万能,其使用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减肥药并非适用于所有人。一般来说,BMI超过24的人才有必要考虑使用减肥药作为辅助手段。对于一般超重者,通过调整饮食和加强运动即可达到减肥目的。

    其次,使用减肥药需要医生的指导。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减肥方案,包括药物种类、剂量、服用时间等。

    此外,使用减肥药期间,患者需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就医。

    除了药物治疗,调整饮食和加强运动也是减肥的重要手段。患者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体重。

  • 打嗝伴随胸口中间疼痛,这可能是反流性食管炎的信号。反流性食管炎,顾名思义,是指胃酸反流至食管,导致食管黏膜受损的疾病。

    胃酸反流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进食过快、过度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当胃酸反流至食管时,会刺激食管黏膜,引起疼痛、烧灼感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食管溃疡、狭窄等严重并发症。

    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包括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等,可以抑制胃酸分泌,减轻症状。手术治疗则适用于病情严重、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

    除了药物治疗,患者还需要注意日常保养,包括:

    • 避免进食过快,细嚼慢咽。
    • 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如辛辣、油腻、酸等。
    • 避免吸烟、饮酒。
    • 保持良好的睡眠姿势,避免饭后立即躺下。
    • 减轻体重,避免肥胖。

    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应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才能早日康复。

  • 胆结石,一种常见的胆道疾病,给患者带来了诸多困扰。为了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和治疗胆结石,本文将从病因、症状、治疗以及日常保养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

    一、胆结石的病因

    1. 饮食习惯:长期不吃早餐、高脂肪饮食、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容易导致胆结石的形成。

    2.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人患有胆结石,患者患病的风险较高。

    3. 体质肥胖:肥胖患者更容易患胆结石。

    4. 药物因素: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避孕药、抗抑郁药等,可能导致胆结石。

    5. 慢性胆道感染:慢性胆道感染可能导致胆结石的形成。

    二、胆结石的症状

    1. 胃肠道不适: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等症状。

    2. 持续性疼痛:疼痛可发生在右上腹部、上腹部或背部,呈持续性或间歇性。

    3. 黄疸:较大的胆结石可能导致胆道阻塞,引起黄疸。

    4. 发热:胆道感染可能导致发热。

    三、胆结石的治疗

    1. 药物治疗: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使用药物缓解症状,如利胆药、解痉药等。

    2. 手术治疗:对于较大的胆结石或伴有胆管阻塞的患者,手术治疗是首选方法。常见的手术方式有胆囊切除术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

    3. 微创手术: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是目前治疗胆结石的主要方法之一。

    四、胆结石的日常保养

    1. 健康饮食:保持低脂、低胆固醇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

    2. 适量运动:适当运动有助于促进胆汁分泌,预防胆结石的形成。

    3. 保持体重:肥胖患者应积极减肥,降低患病风险。

    4.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胆结石。

  • 酒精,似乎成为了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欢聚一堂还是独自消愁,人们总能找到饮酒的理由。然而,你是否知道,酒精与肝癌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非只有酗酒者才会患上肝癌,以下这几类人群,也需要提高警惕。

    一、饮酒人群

    长期饮酒是导致肝癌的重要诱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长期日饮酒量超过80克的人群,患肝癌的风险将增加5倍。酒精不仅会直接损害肝脏,还会加重肝炎病毒对肝脏的侵害。

    二、肥胖人群

    肥胖人群更容易患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进而发展为肝硬化,最终可能导致肝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人群越来越多,未来肝癌的发病率也可能随之上升。

    三、慢性肝炎患者

    慢性肝炎患者,尤其是乙肝和丙肝患者,更容易发展为肝硬化,进而导致肝癌。据统计,全球肝癌死亡病例中,有2/3是由乙肝或丙肝引起的。

    四、肝癌的早期症状

    肝癌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常见的症状包括肝区疼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消瘦等。因此,对于高危人群,建议定期进行体检,以便及时发现并治疗。

    五、预防肝癌的措施

    1. 限制饮酒,避免酗酒。

    2. 控制体重,避免肥胖。

    3. 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对于高危人群。

    4. 积极治疗慢性肝炎。

    5.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规律作息、合理膳食等。

  • 子宫脱垂,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主要发生在中老年女性群体中。该疾病的主要原因是分娩损伤、产褥期负压增加、过早参加体力劳动以及患者肥胖等因素。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子宫脱垂的相关知识。

    一、子宫脱垂的病因

    1. 分娩损伤:分娩过程中,尤其是难产、第二产程延长或经阴道手术助产,容易造成宫颈、宫颈主韧带、子宫骶韧带和盆底肌肉的损伤。若分娩后支持组织未能恢复正常,就容易发生子宫脱垂。

    2. 产褥期负压增加:产褥期产妇多喜仰卧,且易并发慢性尿潴留,子宫易成后位,子宫轴与阴道轴方向一致,遇腹压增加时,子宫即沿阴道方向下降而发生脱垂。

    3. 过早参加体力劳动:产后过早地参加体力劳动,特别是重体力劳动,将影响盆底组织张力的恢复,导致未恢复的子宫有不同程度的下移。

    4. 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也会因为腹压增加而导致子宫脱垂的情况。

    5. 支持结构萎缩: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绝经后出现的支持结构的萎缩,在盆底松弛的发生和发展中也有重要的作用。

    二、子宫脱垂的症状

    1. 阴道下坠感:患者常感到阴道内有下坠感,尤其在劳累、久站或咳嗽时更为明显。

    2. 阴道分泌物增多:由于子宫脱垂导致阴道前后壁膨出,易引起阴道分泌物增多。

    3. 尿失禁:子宫脱垂可导致膀胱尿道膨出,进而引发尿失禁。

    4. 腹部疼痛:子宫脱垂可引起腹部疼痛,尤其在劳累、久站或咳嗽时疼痛加剧。

    三、子宫脱垂的治疗

    1. 保守治疗:适用于轻度子宫脱垂患者,包括休息、避免重体力劳动、保持大小便通畅等。

    2. 手术治疗:适用于中度至重度子宫脱垂患者,可通过阴道前后壁修补术、子宫悬吊术等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四、子宫脱垂的预防

    1. 产前保健:孕期加强盆底肌肉锻炼,预防分娩损伤。

    2. 产时保健:分娩过程中注意保护盆底组织,避免过度用力。

    3. 产后保健:产后及时进行盆底肌肉锻炼,促进盆底组织恢复。

    4. 保持健康体重:避免肥胖,减少腹压。

    5. 避免长期屏气、站立或下蹲等增加腹压的动作。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