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冷冻后的食物细菌变少了吗?

冷冻后的食物细菌变少了吗?
发表人:智慧医疗先锋者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习惯将食物放入冰箱冷藏,认为这样可以防止细菌滋生,延长食物的保质期。那么,冷冻后的食物,细菌数量是否会减少呢?

事实上,这种想法并不完全正确。细菌的种类繁多,有些细菌在低温环境下仍然能够存活和繁殖。例如,耶尔森菌就是一种能够在4度左右环境下生长繁殖的细菌。

在冷冻室,虽然温度较低,但仍有部分细菌能够在冷冻状态下存活。例如,嗜盐菌能够在零下20摄氏度的环境中存活11周。一旦温度回升,这些细菌便会恢复活力,大量繁殖。

此外,反复化冻也会导致细菌数量剧增。因为每次化冻都会让细菌从冬眠状态中苏醒,而再次冷冻时,细菌的滋生速度会更快。

因此,我们在使用冷冻食品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尽快冷冻,避免长时间放置在冷藏室;

2. 选购生产日期较近的冷冻食品;

3. 加热时,用火宜大不宜小;

4. 注意食品的保质期,避免食用过期食品。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食品类意外中毒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食品类意外中毒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标题:吃罐头的4大误区解读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罐头食品因其方便快捷、保存时间长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然而,关于罐头食品的误区也层出不穷。本文将针对常见的4大误区进行解读,帮助大家正确认识罐头食品。

    误区一:罐头食品含有大量防腐剂,对人体健康有害。

    实际上,罐头食品之所以能够长期保存,主要得益于密封的容器和严格的杀菌过程。在罐头制作过程中,先将原料加热杀菌,然后将食物装入无菌容器中封口,最后再次进行杀菌处理。经过这些工序,罐头食品中的微生物被彻底杀灭,无需添加防腐剂。

    误区二:罐头食品都是用边角料制作的。

    事实上,罐头食品使用的原料都是品质上乘的。例如,水果罐头使用的都是外观漂亮、品质优良的水果。中国罐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也备受青睐,足以证明罐头食品的质量。

    误区三:罐头食品没有营养,只能充饥。

    罐头食品在制作过程中,加热温度相对较低,营养流失较少。与家庭烹饪相比,罐头食品的营养保留更为完整。例如,肉类罐头和海产鱼类罐头的加工温度不会超过120℃,蔬菜和水果罐头的加工温度不会超过100℃。

    误区四:罐头食品不新鲜。

    罐头食品使用的原料都是新鲜采摘的,并且在加工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食物的鲜度和营养。例如,水果罐头从采摘到加工好的全过程不超过6小时,高温热处理能够停止或减缓营养损失的化学反应。

    总之,罐头食品是一种安全、营养、方便的食品,大家可以放心食用。

  • 宁波市质监局近期发布了一项针对豆制品的专项检查结果,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根据检查报告,本次抽查的豆制品实物合格率仅为89.6%,不合格的项目主要集中在菌落总数超标和禁止添加的山梨酸钾。这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首先,我们要了解豆制品的基本知识。豆制品是由大豆制成的,富含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然而,在豆制品的生产过程中,如果卫生环境和管理不规范,很容易导致微生物污染,从而影响产品的安全。

    针对本次检查发现的问题,专家提醒消费者,在购买豆制品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 尽量选择有包装的产品,避免二次污染。
    • 购买后应尽快食用,并注意低温保存。
    • 仔细阅读产品包装上的说明,了解产品的食用方式。
    • 对于标注“非即食”的产品,建议烹调后再食用。
    • 对于豆制品,可以适当增加日常摄入量,但要注意适量。

    此外,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等体质较弱的人群,在食用豆制品时应更加谨慎。建议在食用前先进行充分加热,以杀死可能存在的微生物。

    对于食品安全的监管,政府部门也应当加大力度。一方面,要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确保其生产过程符合相关标准;另一方面,要加强食品安全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

    总之,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食品环境。

  •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街头小吃逐渐成为都市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许多街头著名小吃却隐藏着巨大的健康隐患,甚至可能致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街头小吃及其潜在危害:

    1. 麻辣烫:麻辣烫以其鲜美的口感和丰富的食材受到许多人的喜爱。然而,麻辣烫的加工过程中可能使用地沟油、添加剂等不健康物质,长期食用可能引发肠胃疾病、癌症等健康问题。

    2. 毛鸡蛋:毛鸡蛋被认为具有“大补”功效,但实际上,毛鸡蛋中含有大量的细菌和寄生虫,食用后可能导致腹泻、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3. 烤肉、烤串:烧烤摊挂羊头卖猫肉的现象时有发生,而且烤肉过程中可能使用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长期食用可能增加癌症风险。

    4. 臭豆腐:臭豆腐的加工过程中可能使用硫酸亚铁、明矾等化工原料,长期食用可能导致重金属中毒、肝脏疾病等。

    5. 油条油饼:油条油饼中铝含量超标,长期食用可能导致记忆力下降、骨质疏松等健康问题。

    6. 煎饼果子:路边摊贩可能使用地沟油制作煎饼果子,长期食用可能引发肠胃疾病。

    7. 烤红薯:使用化工油桶烤红薯可能导致红薯表面残留有害物质,食用后可能引发中毒。

    8. 海鲜排挡:海鲜中可能含有寄生虫、重金属等有害物质,食用后可能导致腹泻、中毒等。

    9. 炸鸡翅:快餐店辣鸡翅可能使用发臭鸡翅制成,食用后可能导致食物中毒。

    10. 包子:无良商贩可能使用猪肉瘤、死猪肉等劣质猪肉制作包子馅,食用后可能导致食物中毒、寄生虫感染等。

  • 近年来,食物安全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在学校食堂,食品安全问题更是备受关注。近日,一起发生在桦甸市红石镇中心小学的食物中毒事件再次引发了社会对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的担忧。

    8月26日早上,该校34名住宿生在学校食堂吃完早餐后,先后出现了头昏、呕吐、恶心等不良反应。经过医院的治疗,大部分学生已经康复,但这一事件还是给学生们带来了不小的心理阴影。

    据了解,学生们吃的早餐包括大米粥、花卷、馒头等。一些家长表示,学校食堂的卫生状况很差,孩子们经常反映饭菜不卫生。记者在校门口看到,食堂里苍蝇乱飞,灶台上也很脏乱,一些看上去并非食堂工作人员的人随意进出。

    针对这起食物中毒事件,红石镇医院负责治疗的胡医生表示,学生们出现的症状符合急性胃炎的表现,但也不能排除食物中毒的可能性。目前,学校已经将此事上报给相关部门,并支付了学生的治疗费用。

    这起事件再次提醒我们,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学校和家长都应加强食品安全意识,确保学生的饮食安全。

  • 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各种关于食品药品的谣言也层出不穷。这些谣言不仅误导了公众,甚至可能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危害。为了帮助大家正确认识食品药品,本文将针对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十大食品药品类谣言进行辟谣。

    一、猪肉钩虫“水煮不烂”

    这一谣言最早在2013年出现,称猪肉中存在一种名为“猪肉钩虫”的寄生虫,水煮不烂、油炸不熟、高温杀不死。经专家证实,这种说法纯属虚假信息,猪肉中的寄生虫主要为猪肉绦虫,可以通过高温烹饪杀死。

    二、SB250病毒“72变”

    2016年,一则关于SB250病毒的谣言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称该病毒会导致人死亡。实际上,SB250并非病毒,而是细菌,且该细菌普遍存在于环境中,不会导致人死亡。

    三、白皮鸡蛋更有营养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红皮鸡蛋比白皮鸡蛋更有营养。实际上,不同蛋壳颜色的鸡蛋,其营养成分几乎没有差别。

    四、微波炉致癌

    长期以来,关于微波炉致癌的谣言一直在流传。实际上,微波炉是一种安全的烹饪工具,不会产生有害物质。

    五、喝牛奶能致癌

    一些研究表明,大量饮用牛奶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然而,这些研究主要针对西方国家的膳食结构,并不适用于我国人群。

    六、方便面是“垃圾食品”

    方便面被许多人认为是“垃圾食品”,但实际上,方便面只是一种普通食品,只要不过量食用,并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

    七、打针西瓜致人中毒

    近年来,关于打针西瓜的谣言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实际上,给西瓜打针不仅无利可图,而且不具可操作性。

    八、柿子酸奶同吃致死

    一些谣言称,柿子与酸奶同食会导致中毒甚至死亡。实际上,这种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

    九、笔直黄瓜喷了药

    一些谣言称,笔直的黄瓜是喷了药的。实际上,黄瓜的形状由品种和生长条件决定,与是否喷药无关。

    十、鱼腥草致癌

    一些谣言称,鱼腥草会导致肾衰竭和癌症。实际上,这种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

  •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摄入各种食物,但你知道吗?有些看似普通的食材其实可能隐藏着健康隐患。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最脏食物”,以及它们的潜在危害和预防措施。

    1. 鸡肉:鸡肉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肉类之一,但近年来研究发现,鸡肉中可能存在弯曲杆菌和沙门氏菌等致病菌。为了避免感染,建议选择自由放养场养的鸡,并在烹饪前彻底清洗生鸡肉和接触过生鸡肉的厨具。

    2. 碎牛肉:碎牛肉在制作过程中可能受到多种细菌的污染,如产气荚膜梭菌、葡萄状球菌和李氏杆菌等。为了降低风险,可以选择经过辐射处理的碎牛肉,并在烹饪前加入新鲜的牛至油,以抑制细菌生长。

    3. 碎土鸡肉:碎土鸡肉可能含有李斯杆菌、弯曲杆菌和梭菌等多种细菌。为了避免感染,建议选择有机土鸡,并在烹饪前彻底清洗和消毒接触过生鸡肉的厨具。

    4. 生蚝:生蚝可能含有诺罗病毒、弯曲杆菌和弧菌等致病菌,容易引起腹泻。为了避免感染,建议选择经过著名厨师处理过的生蚝,并尽量食用熟蚝。

    5. 鸡蛋:鸡蛋虽然经过巴氏消毒,但仍可能存在沙门氏菌等致病菌。为了避免感染,建议选择经过高温消毒的鸡蛋,并尽量食用全熟的鸡蛋。

    6. 哈密瓜:哈密瓜可能含有沙门氏菌和至贺菌等致病菌。为了避免感染,建议购买整个哈密瓜,并在食用前彻底清洗。

    7. 桃子:桃子可能含有农药残留,以及沙门氏菌和至贺菌等致病菌。为了避免感染,建议购买有机桃子,并在食用前彻底清洗。

    8. 事先包好的莴笋:事先包好的莴笋可能含有致病菌。为了避免感染,建议选择散装蔬菜,并在食用前彻底清洗。

    9. 冷盘:冷盘可能含有李氏杆菌等致病菌。为了避免感染,建议避免食用熟食店的冷盘,并在制作冷盘时注意食品安全。

    10. 葱:葱可能含有寄生物隐孢子虫、至贺菌和沙门氏菌等致病菌。为了避免感染,建议购买冰冻的葱,并在烹饪前彻底清洗。

    总之,在日常饮食中,我们要注意选择新鲜、安全的食材,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以降低食物中毒的风险。

  •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美国《预防》杂志最新载文指出,一些食品制造商为了降低成本,不惜以次充好,对消费者健康造成潜在威胁。本文将为您揭示橄榄油、牛奶、蜂蜜、咖啡、橙汁、苹果汁等六种常见食物的掺假问题,并提供选购建议,帮助您远离食品安全隐患。

    1. 橄榄油掺假问题不容忽视

    研究发现,橄榄油是掺假最严重的油脂之一,常见的冒名顶替油品包括:玉米油、花生油、大豆油等。如何辨别真假橄榄油?大连市中心医院营养科主任王兴国指出,消费者在选购橄榄油时,应注意以下四个要点:

    • 酸性值:可食用的橄榄油酸性值不超过3.3%;
    • 认准“特级初榨”字样;
    • 产地:一般从西班牙、意大利、希腊这3个国家进口的橄榄油质量较好;
    • 色泽:一般越清亮越好。

    2. 牛奶掺假不容忽视

    掺假牛奶中常见的添加成分包括:奶粉、尿素和凝乳。更恶劣的还有利用尿素、洗涤剂、苏打和脱脂奶粉制成的“假牛奶”。如何辨别真假牛奶?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范志红指出,好牛奶口感均匀而顺滑,倒在干净玻璃杯里,停几分钟,再倒出去,杯壁上均匀一层薄薄的挂杯。

    3. 蜂蜜掺假不容忽视

    蜂蜜中的掺假成分包括:糖浆、玉米糖浆、葡萄糖等。如何辨别真假蜂蜜?中国养蜂学会蜂产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董捷指出,从外观来看,好蜂蜜应该是润泽的胶状液体,有着蜂蜜特有的光泽,但又不像水那样透亮和澄清,并且一般来说,蜂蜜越稠越好。

    4. 咖啡掺假不容忽视

    假冒咖啡中常见成分包括烤玉米粉、大麦粉等。速溶咖啡中的掺假物主要有麦片、淀粉等。如何辨别真假咖啡?真咖啡应具有特殊的咖啡香气。真速溶咖啡冲泡后立即溶解,无漂浮和渣滓。

    5. 橙汁掺假不容忽视

    橙汁中掺假成分包括:葡萄柚汁、玉米糖浆等。

    6. 苹果汁掺假不容忽视

    掺假成分有:葡萄柚汁、高果糖玉米糖浆等。对于果汁,专家建议不买过分鲜艳的,选择配料表中食品添加剂较少的。

    总之,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要仔细辨别,选择正规渠道购买,确保食品安全。

  • 3月2日,全球领先的调味品品牌联合利华旗下的家乐浓汤宝,联合中国调味品协会和中国烹饪协会美食营养委员会在北京举办了“均衡膳食 健康‘食’尚——有一种味道叫做家”的主题研讨会。此次研讨会汇聚了众多行业专家、美食达人以及企业代表,共同探讨食品安全和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随着人们对食品品质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关注调味品的选择。然而,市场上调味品种类繁多,消费者对于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和安全性等问题也产生了担忧。针对这些问题,研讨会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中国调味品协会常务副会长卫祥云表示,复合调味品中确实含有食品添加剂,但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化生产中是必不可少的。食品安全问题往往源于假冒伪劣产品或使用不符合标准的食品添加剂。因此,消费者在选择调味品时,应关注产品是否添加了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食品添加剂。

    联合利华研发中心高级技术经理盛赛虹介绍,家乐浓汤宝从原材料加工到产品上市,要经过6道严密的产品检验程序,确保产品品质和安全。消费者在选择调味品时,可以选择知名品牌、有国家安全认证标志的产品,这些产品在品质和安全方面更有保障。

    此外,研讨会还强调了国家、行业协会和企业三方面在确保食品安全和提升产品品质方面的责任。近年来,国家层面和行业层面都在努力建立严密的质量监管体系,企业自身也要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标准,确保产品品质。

    此次研讨会旨在推动食品安全,帮助消费者选择更加安全放心的调味品,同时也体现了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许多疾病都与食物相关。美国MSN网站公布了一些在食用时需要谨慎的食品,以下将详细介绍这些食品及其潜在风险,并提供相应的预防措施。

    1. 寿司

    寿司中的生鱼可能含有寄生虫,如扁形虫和蛔虫。为了安全食用寿司,可以选择使用冷冻鱼制作的寿司,或将鱼在145度高温下烹调1分钟,以确保寄生虫被杀死。

    2. 鸡蛋

    生鸡蛋或半熟鸡蛋可能含有沙门氏菌,因此建议食用煮熟的鸡蛋。蛋黄未凝固的鸡蛋风险更高,最好食用煮老一点的鸡蛋或固体状的鸡蛋。

    3. 牛肉馅

    生牛肉或半熟牛肉可能含有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为了安全食用,建议选择经过杀菌处理的牛肉。

    4. 包装好的绿色蔬菜

    包装好的绿色蔬菜,如莴苣和菠菜,可能受到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污染。在处理这些蔬菜时,建议摘掉外面的叶子,洗手后再准备其余部分。

    5. 芽菜

    芽菜生长环境容易滋生有害细菌。为了安全食用,建议将芽菜投入汤锅或大火煸炒。

    6. 生鸡肉

    生鸡肉可能含有沙门氏菌和弯曲杆菌。在处理生鸡肉时,要特别注意,切过肉后要立即清洗刀、菜板、灶台和手,避免细菌传播。

    7. 哈密瓜

    哈密瓜的表皮容易受到细菌污染。在食用前,建议先清洗瓜皮,并将切开的哈密瓜放入冰箱储存。

  • 话梅肉作为一款受欢迎的蜜饯类食品,其独特的酸甜口味吸引了众多消费者,尤其是儿童。然而,这种看似美味的零食却隐藏着许多健康隐患。

    话梅肉的生产过程中,加入了大量的甜味剂,如白砂糖、甜菊糖苷、阿斯巴甜、甜蜜素等。这些甜味剂虽然能提高食品的甜度,但同时也增加了食品的热量,容易导致儿童肥胖。此外,这些甜味剂中许多都是人工合成,长期食用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此外,话梅肉中还加入了柠檬酸、食盐等调味剂,以及香兰素、乙基麦芽酚等增香剂。这些添加剂虽然能提升食品的口感,但过量摄入可能会对儿童的身体发育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为了孩子的健康,家长应限制孩子食用话梅肉等蜜饯类食品。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还应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多摄入高糖、高盐、高脂肪的食物。

    此外,家长还应关注孩子的饮食安全,避免购买来源不明、质量不合格的食品。在选购话梅肉等蜜饯类食品时,应仔细查看配料表,尽量选择天然、无添加剂的产品。

    总之,话梅肉等蜜饯类食品虽然美味,但并不适合儿童食用。家长应从孩子的健康角度出发,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共同守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