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从放手开始培养独立性

从放手开始培养独立性
发表人:康复之路

儿童独立性是父母们普遍关注的育儿话题。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照顾能力开始。

一、培养独立性的重要性

独立性并非仅仅指孩子能够独立完成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一个具备独立人格的孩子,不仅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更能够拥有自信和勇气去面对未来的挑战。

二、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1. 适度放手:当孩子尝试独立时,父母应该给予支持,而不是过度干预。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可以适时提供帮助,但不要代替孩子解决问题。

2. 建立安全感:父母应该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同时,父母也要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让孩子在探索中建立自信。

3.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孩子遇到问题时,父母可以引导孩子自己思考解决方案,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鼓励尝试: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并给予积极的反馈。这样可以让孩子更加勇敢地面对挑战,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

5. 培养责任感:让孩子承担一些家务劳动,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独立性。

三、避免过度依赖

1. 保姆型父母:一些父母过于担心孩子的能力,总是为孩子代劳,导致孩子失去独立的机会。

2. 控制型父母:一些父母过于强势,总是控制孩子的行为,导致孩子缺乏主见。

3. 严厉型父母:一些父母过于严厉,总是批评孩子,导致孩子失去自信。

四、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8点启示

1. 耐心聆听孩子的问题,切勿急于加上自己的意见。

2. 表明对孩子的要求,共同寻求亲子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法。

3. 尽量鼓励孩子先提出建议,但不要妄加批评。

4. 针对孩子的需要,适当表明大人的感受和看法。

5. 与孩子商讨彼此的分歧,然后达成一个都能接受又可行的方法。

6. 让孩子有自己的计划,自主安排自己的时间和事情。

7. 让孩子有发言权,容纳他们的选择和意见。

8. 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并给予积极的反馈。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虐待儿童综合征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近日,太原市一所幼儿园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事件。一位幼儿园老师因孩子不会算术而对其进行了严重的体罚,连续扇耳光,甚至多达70下。监控录像记录下了这一过程,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这起事件不仅暴露了幼儿园教育的严重问题,也引发了人们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身心健康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因此,加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素质,成为当务之急。

    以下是关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几个方面:

    1. 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儿童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心理健康对儿童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心理健康的孩子更容易适应环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拥有积极的生活态度。

    2. 儿童心理健康的常见问题

    儿童心理健康的常见问题包括焦虑、抑郁、自卑、多动等。这些问题可能源于家庭环境、学校教育、自身心理素质等多种因素。

    3. 儿童心理健康的维护方法

    家长和教师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以下是一些维护儿童心理健康的建议:

    (1)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

    (2)尊重孩子的个性,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3)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

    (4)关注孩子的学习压力,帮助他们调整心态。

    (5)发现孩子心理问题时,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总之,儿童心理健康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 婴儿摇晃症候群,又称为婴儿虐待综合症,是一种由于不当摇晃婴儿造成的脑部损伤。在重庆夏季,由于天气炎热,家长和照顾者在照顾婴儿时可能会因为烦躁或疲劳而采取不当的摇晃方式,增加了婴儿摇晃症候群的风险。

    预防措施:
    1. **增强意识**:家长和照顾者应了解婴儿摇晃症候群的危险性,避免因一时的烦躁或疲劳而摇晃婴儿。
    2. **安抚技巧**:学习正确的安抚婴儿的技巧,如轻拍背部、摇晃摇篮或使用安抚奶嘴等。
    3. **避免疲劳**:确保照顾者有足够的休息,避免因疲劳导致的情绪失控。
    4. **寻求帮助**:在照顾婴儿时遇到困难时,及时寻求其他家庭成员或专业人士的帮助。
    5. **安全环境**:确保婴儿所在的环境安全,避免因不当的移动或摆放导致婴儿受伤。

    治疗策略:
    1. **紧急处理**:一旦怀疑婴儿摇晃症候群,应立即停止摇晃婴儿,并尽快就医。
    2. **医学评估**:医生会对婴儿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脑部扫描等。
    3. **康复治疗**: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能需要康复治疗,如物理治疗、语言治疗等。
    4. **心理支持**:为家长和照顾者提供心理支持,帮助他们应对婴儿摇晃症候群带来的心理压力。

  • 在婴幼儿时期,宝宝咬人是一种常见现象。许多父母在面对宝宝咬人时,会感到困惑和担忧。本文将探讨宝宝咬人的原因,以及父母如何应对这一行为。

    宝宝咬人的原因有多种,包括模仿、好奇、寻求关注、表达情绪等。在宝宝成长过程中,他们通过模仿周围人的行为来学习。如果宝宝看到其他小朋友咬人,他们可能会模仿这一行为。此外,宝宝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对咬人这一行为感到好奇,因此会尝试咬人。

    宝宝咬人也可能是因为他们需要寻求关注。当他们感到无聊、孤单或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会通过咬人来吸引父母的注意。此外,宝宝在情绪激动时,如生气、害怕或沮丧,也会通过咬人来宣泄情绪。

    针对宝宝咬人的行为,父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理解宝宝的需求:当宝宝咬人时,父母首先要了解宝宝的需求和情绪。通过观察和沟通,了解宝宝咬人的原因。

    2. 教育宝宝:父母可以教育宝宝,让他们了解咬人的危害,并教给他们正确的表达方式。

    3. 提供关注:当宝宝表现出良好行为时,父母要及时给予关注和表扬,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4. 创造良好环境:为宝宝提供一个安全、有趣的环境,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社交技能。

    5.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宝宝咬人行为严重,父母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 儿童咬人行为是许多家长都曾遇到过的问题。英国一名18个月大的男童菲利普斯,在过去的8个月里,每次见到母亲就会猛扑过去咬她。这种行为让母亲感到非常困扰和担忧。那么,孩子喜欢咬人该怎么办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孩子咬人的原因。儿童心理学家阿曼达•古默(Amanda Gummer)指出,婴幼儿在嘴唇和舌头上有比其他部位更为复杂的神经末梢,他们通过咬来探索世界。孩子渴望关注,即使这种关注是负面的。因此,当孩子咬人时,家长不要过于激动,可以平静地告诉他们‘不可以’,然后放下他们离开。

    作家Sarah Ockwell-Smith则认为,婴儿咬人是因为他们无法表达自己的无聊或沮丧,有时仅仅是觉得咬人感觉不错。家长对于这种行为需要有强烈的反应,让孩子明白咬人是不对的。同时,可以提供其他适合孩子咬的东西,或者给他们牙齿镶上橡胶保护套。

    在实际操作中,家长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 夸张自己的反应,让孩子知道咬人是不可接受的。
    • 默默地离开,让孩子自己冷静下来。
    • 坚决地告诉孩子‘不可以咬人’,并给予正确的引导。
    • 提供其他适合孩子咬的东西,如玩具、安抚巾等。
    • 给孩子牙齿镶上橡胶保护套,防止咬伤自己。

    总之,面对孩子咬人的问题,家长要保持冷静,了解原因,采取正确的引导方法,帮助孩子克服这一不良行为。

  • 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的安全至关重要。虽然生活中难以完全避免意外,但通过了解和预防,我们可以最大程度地保障宝宝的健康和安全。

    一、跌落意外

    跌落是儿童最常见的意外伤害之一。宝宝在学会爬行、走路后,活动范围扩大,更容易发生跌落事故。家长应确保家中地面平整,家具稳固,避免宝宝从高处坠落。例如,在床边设置护栏,避免宝宝攀爬;阳台、窗户等处应加装安全防护栏。

    二、窒息意外

    宝宝好奇心强,容易将小物件放入口中,导致窒息。家长应妥善保管玩具、药品等物品,避免宝宝误食。同时,喂食时应注意观察宝宝的神情,防止食物呛入气管。

    三、烫伤意外

    厨房、浴室等场所存在高温危险,家长应将宝宝远离热源,避免烫伤。例如,将热水壶、暖瓶等物品放在宝宝够不到的地方;洗澡时水温不宜过高。

    四、中毒意外

    家中药品、清洁剂等物品含有毒性,家长应妥善保管,避免宝宝误食。同时,教育宝宝不要随意触摸陌生物品。

    五、触电意外

    电源插座、电线等存在触电危险,家长应将电源插座加盖,避免宝宝触碰。同时,教育宝宝不要玩弄电线、插座等。

    六、勒伤意外

    一些绳索、带子等物品容易缠住宝宝,导致勒伤。家长应避免宝宝接触这些物品,或将绳索、带子收起。

    七、锐器伤害

    剪刀、针等锐器容易造成宝宝伤害。家长应将锐器放在宝宝够不到的地方,并教育宝宝不要随意触碰。

    总之,家长应时刻关注宝宝的安全,避免各种意外伤害的发生。

  •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家长抱怨:“为啥孩子这么难管,说什么都不听,但老师说的话却非常管用。”其实,孩子不听话,并非家长没权威,而是教育方式没得到孩子认同。不妨看看幼儿园老师的五大原则,效果事半功倍。

    原则一:有错必罚

    场景:孩子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老师坚持让孩子自己收拾,不代劳。若孩子不收拾,就取消接下来的活动或终止玩具使用权,让孩子认识到错误。

    老师提醒:和孩子一起制定规矩,犯错后必须接受惩罚,不能朝令夕改,今天心情好或不舒服就取消惩罚,否则对孩子没有威慑力,长久下去就不听话了。

    原则二:罚前必警告

    场景:孩子边吃边玩碗里的米饭,老师发现后立即制止,并告知孩子这么做是浪费粮食的表现。若孩子依然故我,老师立即终止其进餐,不管有没有吃饱,都要离开餐桌以示惩罚。

    老师提醒:有时孩子并不知道自己在犯错,家长要及时终止错误行为,告知这么做不对,予以警告,让孩子有心理准备,给其改正机会。

    原则三:明确惩罚原因

    场景:孩子总爱在洗手池边玩水,老师会勒令停止,并让孩子明白浪费水是不对的。若孩子很想玩水,老师会与孩子约定玩水的时间和地点,并告知不能浪费。

    老师提醒:惩罚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让孩子认识到错误。若孩子没有认识到,惩罚就是无效、没有意义的。心不甘、情不愿的惩罚,只会增加逆反心理,所以惩罚时必须说明原因。

    原则四:明确惩罚起止时间

    场景:老师让孩子面壁思过时,会告知时长,这段时间内不能做任何事。结束时,告知这次惩罚结束,下次再犯,惩罚时间增加2分钟。

    老师提醒:惩罚孩子时,要告知起止时间、惩罚内容。惩罚结束要明确告知,避免孩子一天都胆战心惊。

    原则五:给孩子辩解的机会

    场景:当孩子打架了,老师不会上来就责骂或惩罚。如果不弄清楚原委会冤枉孩子,有时孩子打架仅仅是出于自卫。如果确实是孩子主动挑起事端,老师也会耐心了解原因,再决定是否惩罚。

    老师提醒:有时孩子犯错是无意识的,不要一上来就批评,盲目定罪。给孩子解释的机会,避免冤枉。

    有几种惩罚方式有趣又有效。

    1.“金箍棒”惩罚。戒尺是教书先生的惩罚工具,老师会和孩子一起制作一把戒尺,采用柔软、轻盈的材料。和孩子约定,欺负小朋友、小动物、乱扔垃圾时,可以用“金箍棒”打手心以示惩罚。

    2.没收心爱之物。老师会和孩子约定,乱扔玩具、衣服、食物时,可以没收心爱的玩具作为惩罚。若孩子表现良好,第二天物归原主。

    3.将功赎罪。如果孩子把牛奶洒得满地都是,老师会让孩子自己打扫干净,不仅可以将功赎罪,还能锻炼动手能力。

    中国国际幸福学研究院院长  林玟莹

  •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被同龄孩子欺负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许多家长都会感到困惑和纠结:是鼓励孩子还手,还是教育孩子忍让?

      一位家长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他的女儿在幼儿园被同学打了一巴掌,他非常心疼,但又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他的母亲建议他教女儿打回去,但这位家长又担心这样做会让孩子变得攻击性太强。

      事实上,面对孩子被欺负的情况,家长确实需要谨慎处理。以下是一些处理建议:

      1. 了解情况:首先要了解孩子被欺负的具体情况,包括欺负的原因、程度等。不要轻易下结论,避免给孩子贴上“懦弱”的标签。

      2. 保护孩子安全:如果孩子受到的欺负是身体上的,家长要确保孩子的安全,及时制止暴力行为。

      3. 教会孩子应对:教会孩子如何保护自己,例如:躲避攻击、寻求帮助等。同时,要教育孩子不要主动攻击别人。

      4.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通过鼓励、表扬等方式,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各种挑战。

      5. 与老师沟通:如果孩子在学校经常被欺负,家长应该与老师沟通,寻求老师的帮助和支持。

      总之,面对孩子被欺负的情况,家长要冷静处理,既要保护孩子的安全,又要帮助孩子学会应对。

  •   新买的电子产品没几天就被拆得支离破碎、新买的书籍被撕成碎片……有些孩子,不管什么物品,只要到他手里就立马变成废品。家长们不禁疑惑,孩子为何不知道珍惜东西呢?

      从孩子独有的心理特点来分析,首先,孩子摆弄物品时也是在学习。孩子的智力发育需要不断接受新信息的刺激,他们往往通过探索各种事物来满足这一需求。所以,在大人看来他毁坏了一件物品,但孩子却从中调动了自己的手、眼、耳等感官,得到了自己需要的信息。如孩子拆解手机,多出于好奇:里面到底有什么,是什么让手机运作等。他沉浸在探索中,并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寻找答案。

      其次,一些“破坏行为”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孩子能力和知识有限,事与愿违。比如把猫咪关在笼子里,可能是怕它跑丢;把花盆里的土倒掉,可能是觉得有点脏,想清洗干净。

      第三,幼儿喜欢模仿,常把大人的行为当榜样。比如看见妈妈化妆,就给自己涂个大花脸;看到爸爸玩手机,也模仿着操作一番。

      第四,部分孩子故意损坏东西是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或要挟大人以达到个人目的。比如为了买玩具而故意弄坏家里的物品;爸妈忙工作不陪自己,就把他们的手机摔坏等。这在被溺爱的孩子身上最多见。

      第五,不排除某些孩子是出于嫉妒或报复心理,比如哥哥给弟弟买了新玩具,自己没得到,就故意摔坏;被同学欺负又打不过对方,就扔掉他的书包等,以求在心理上得到平衡。

      归根结底,幼儿心理发展仍处于“以自我为中心”阶段,不太会从他人视角看问题,进而出现种种不同原因的破坏行为。针对上述原因,家长要有意识地引导。首先,父母不要随意阻止孩子的探索过程,不可以做的事,要说明道理,还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提问题让孩子去想。如手表指针为什么会走,然后找个旧手表跟孩子一起拆开,主动带他们从“破坏”中找答案。其次,像撕书折纸、乱涂乱画等明显错误的行为,家长要及时制止和教育,可给孩子买彩纸来折、找一块黑板给他涂鸦等。再次,对于盲目模仿的孩子,家长要给他补充相关知识,比如猫咪不能离开主人;还要告诉孩子哪些事可以模仿,哪些不能。最后,遇到不可原谅的破坏行为,家长除了及时制止和批评,还要找到原因。

  • 近日,广州市花都区一名1岁幼儿小宇,体内竟然被发现了6支缝纫针,分别扎在胸腔、阴囊、头颅和腹腔大动脉旁等部位。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也让我们对儿童安全防范意识再次敲响警钟。

    小宇的父母是贵州玉屏的农民,去年12月份来到广州花都区狮岭镇打工。今年5月初,小宇的奶奶从老家赶来照顾孩子。然而,6月初的一天早上,小宇的父母发现孩子前胸红肿,随后发现孩子体内竟然有针。经过检查,小宇体内共有6支针,分别扎在胸腔、阴囊、头颅和腹腔大动脉旁等部位。

    事发后,小宇的父母立刻将孩子送往医院。医生表示,手术取出针需要分两次进行,且手术风险较高。目前,小宇的手术费用尚未筹集到位。

    这一事件让我们深刻反思儿童安全问题。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看护,防止孩子接触到危险物品。同时,社会各界也要提高警惕,共同保护儿童的安全。

    以下是一些儿童安全防范措施:

    • 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看护,防止孩子接触到危险物品。
    • 教育孩子不要随意将物品放入口中。
    • 定期检查家中物品,确保没有危险物品。
    • 加强儿童安全教育,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
    • 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儿童安全,共同营造安全的社会环境。

  • 近年来,儿童拐卖事件频发,家长们对此忧心忡忡。近日,一起令人痛心的拐卖女童案件再次引发社会关注。广西女子莫某为了拐骗一名女童,不惜潜伏到对方家隔壁租房,花了大半个月与女童混熟,最终将其偷偷抱回老家。

    1月12日,广东江门开平市公安局通报侦破此案,将犯罪嫌疑人莫某抓获归案。案件发生后,警方迅速展开调查,最终在广西河池市将莫某抓获,并成功解救被拐走的小女孩。

    这起案件再次提醒我们,儿童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作为家长,不仅要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还要教会孩子如何保护自己,避免成为犯罪分子的目标。

    以下是一些儿童安全教育的建议:

    • 教会孩子识别陌生人,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承诺。
    • 教育孩子记住家庭住址、父母姓名和电话号码,以便在遇到危险时求助。
    • 与孩子制定安全规则,如不在无人陪同的情况下外出、不跟陌生人走等。
    • 关注孩子的社交圈子,了解他们的朋友和活动。
    • 与孩子保持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此外,家长还要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避免孩子成为犯罪分子的目标。以下是一些防范措施:

    • 不要让孩子单独在家,尤其是低龄儿童。
    • 不要让孩子随意透露个人信息,如家庭住址、父母姓名等。
    • 不要让孩子随意跟随陌生人外出。
    • 不要让孩子单独乘坐电梯。
    • 不要让孩子独自玩耍在公共场所。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