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治疗糖尿病的一线用药,你知道是什么吗?

治疗糖尿病的一线用药,你知道是什么吗?
发表人:运动与健康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困扰着全球数亿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逐年攀升,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重要问题。

那么,治疗糖尿病的一线用药究竟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治疗糖尿病的一线用药: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是一种口服降糖药,自20世纪50年代上市以来,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60多年。它被认为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物,具有安全、有效、价格低廉等优点。

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肝脏葡萄糖的生成,减少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同时提高肌肉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除了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还包括胰岛素、磺脲类药物、DP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等。不同类型的糖尿病和患者病情需要选择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

治疗糖尿病,除了药物治疗,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均衡饮食: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应以低糖、低脂、高纤维为主,避免摄入过多热量。

2. 适量运动:运动可以增加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助于降低血糖。

3. 体重管理: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控制体重有助于降低糖尿病风险。

4. 定期监测:定期监测血糖、血脂等指标,及时了解病情变化。

5. 心理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应对疾病。

总之,糖尿病是一种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同时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才能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糖尿病疾病介绍:
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点的代谢性疾病。正常情况下,胰腺释放胰岛素,帮助身体储存和利用食物中的糖和脂肪。当胰腺分泌胰岛素减少,或身体对胰岛素反应敏感性降低时,就会导致糖尿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血糖过高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之一,它不仅会引起多饮、多尿、体重减轻等典型症状,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其中之一便是水肿。

    血糖过高会导致肾脏功能受损,引发糖尿病肾病。肾脏是人体的重要排泄器官,负责过滤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水分。当肾脏受损时,无法有效过滤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水分,导致体内水分滞留,进而引发水肿。这种水肿通常出现在双下肢,呈现指凹性水肿,严重时可能蔓延至胸腹部,形成胸水、腹水。

    除了糖尿病肾病,血糖过高还可能引起心功能不全。糖尿病患者合并冠心病时,心脏功能会受到影响,导致心脏泵血能力下降,血液回流不畅,进而引起双下肢水肿、无力、憋闷等症状。

    在胰岛素治疗过程中,糖尿病患者也可能出现一过性水肿。这通常发生在脚踝部位,呈现指凹性水肿,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可减轻。

    医生会根据病史、血糖水平以及相关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对于血糖过高的情况,医生会根据病因给予相应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同时,糖尿病患者还需要注意日常保养,如合理饮食、规律运动、控制体重等,以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   避孕药,作为现代女性常用的避孕方式之一,在保护女性免受意外怀孕困扰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关于其安全性的讨论。那么,避孕药到底有多伤身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避孕药并非万能,它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根据药效起效时间,避孕药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紧急避孕药、短效避孕药和长效避孕药。

      紧急避孕药,顾名思义,是在性行为后72小时内紧急使用的。由于它含有高剂量的激素,可能会引起恶心、呕吐、不规则子宫出血等症状,因此不建议长期服用。

      短效避孕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避孕药之一。它通过抑制排卵,从而达到避孕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短效避孕药可能会引起恶心、呕吐、乳房胀痛等症状,并且可能影响生育能力。

      长效避孕药,顾名思义,是一种长效的避孕药物。它通过抑制排卵,达到避孕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长效避孕药可能会导致月经不调、经量减少等症状,甚至可能出现闭经。

      那么,哪些人群不适合服用避孕药呢?一般来说,患有内分泌疾病、妇科肿瘤、月经稀少、高血压、肥胖症等疾病的女性,以及年龄在35岁以上吸烟的女性,都不宜服用避孕药。

      总之,避孕药并非万能,我们在选择避孕方式时,应根据自身情况,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选择。

  • 代谢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脂肪、血糖、血脂、血压等代谢指标的异常。这种疾病的发生与不良的生活习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

    代谢综合征的危害不容忽视,它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多种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

    以下人群更容易患上代谢综合征:

    1. 腹型肥胖者:腹部脂肪堆积过多,容易导致代谢紊乱,引发代谢综合征。

    2. BMI指数超标者:BMI指数是衡量体重是否正常的重要指标,BMI指数超标者更容易患上代谢综合征。

    3. 糖尿病前期患者:血糖控制不稳定,容易导致代谢紊乱,引发代谢综合征。

    4. 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稳定,容易导致代谢紊乱,引发代谢综合征。

    5. 血脂异常者:血脂水平异常,容易导致代谢紊乱,引发代谢综合征。

    预防代谢综合征,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健康饮食:控制热量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

    2. 适量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3.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都会增加代谢综合征的风险。

    4. 控制体重:保持健康体重,避免肥胖。

    5.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控制代谢指标的异常。

  • 牙齿与身体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身体出现不适,牙齿往往会发出预警信号。因此,当牙齿出现问题时,我们不仅要关注牙齿本身的病变,还要警惕身体是否存在潜在的健康问题。

    1. 牙龈出血与肝脏病变

    牙龈出血是常见的口腔问题,除了牙周炎等原因外,还可能与肝脏病变有关。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当肝功能受损时,凝血功能会受到影响,导致牙龈出血、鼻子出血、月经过多等症状。因此,当出现牙龈出血时,应及时就医,排查肝脏疾病。

    2. 牙齿磨动与情绪紧张

    磨牙是常见的睡眠障碍,可能与肠胃道寄生虫、情绪紧张等因素有关。寄生虫的毒素会刺激神经,导致神经兴奋,从而引发磨牙。此外,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等情绪问题也可能导致磨牙。因此,改善情绪、放松身心是预防和治疗磨牙的关键。

    3. 牙齿松动与骨质疏松

    牙齿松动是老年人常见的口腔问题,可能与骨质疏松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骼状态逐渐下降,骨密度降低,导致牙齿支撑力下降,从而出现牙齿松动。因此,补充钙质、进行适当的锻炼是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的重要措施。

    4. 牙齿变长与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常常出现牙齿变长的现象,这可能与血糖控制不佳、牙周病等因素有关。高血糖会损害口腔黏膜,导致牙周病和龋齿等口腔问题,进而导致牙齿变长。因此,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保持口腔卫生,预防口腔问题。

    5. 牙齿肿痛与胃热火

    牙齿肿痛可能与胃热火有关。胃热火是指胃火过旺,表现为口渴、便秘、恶心、腹胀等症状。胃热火可能导致口腔黏膜充血、牙齿肿痛。因此,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保持饮食清淡,缓解胃热火。

    6. 牙齿异味与心脏健康

    牙齿异味可能与心脏健康有关。牙菌斑是导致牙齿异味的主要原因,而牙菌斑会导致牙龈炎,引发免疫反应,增加心脏病的风险。因此,保持口腔卫生,预防牙菌斑,有助于维护心脏健康。

  • 慢性疾病不仅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更会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赵靖平指出,慢性病患者要时刻关注身体的每一点变化,很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情绪。

    慢性疾病患者更容易出现精神症状,如焦虑、抑郁等。研究表明,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中,抑郁和焦虑的患病率显著高于健康人群。

    针对慢性疾病合并抑郁/焦虑的患者,专家建议尽早进行诊断和治疗,以促进躯体疾病的恢复、预防非正常死亡、提高生活质量并减少医疗开支。

    目前,抑郁/焦虑的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心理治疗为辅。在选择抗抑郁药物时,需要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合并症、药物相互作用等。例如,舍曲林片、文拉法辛等一线抗抑郁药物具有心血管安全性高及药物相互作用少的特点,适合慢性疾病患者使用。

    此外,患者在使用抗抑郁药物的过程中,需要保持耐心,足疗程足量规范使用,避免擅自停药或换药,以确保疗效的持续。

    慢性疾病患者要重视心理健康,积极寻求专业帮助,保持乐观的心态,才能更好地应对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 近年来,妊娠合并糖尿病(GDM)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母婴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医生进行GDM的诊治,我国发布了首个妊娠合并糖尿病诊治指南,以下将重点介绍该指南的四大亮点。

    一、全面系统的诊断流程与GDM诊断标准变更

    指南强调,对所有孕妇在首次产检时进行空腹血糖检查已变为常规。若空腹血糖大于7mmol/L、餐后血糖大于11.7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大于6.5%,即可诊断为糖尿病合并妊娠。若首次产检空腹血糖处于正常范围内,应在孕24-28周进行OGTT实验,以获得更准确、更及时的结果。

    二、个体化的监测方案与控糖目标更新

    指南指出,孕妇的血糖管理应具有个体化方案。医生应根据患者不同的血糖水平,选择使用末梢血糖或动脉血糖进行监测。妊娠糖尿病患者应将空腹血糖控制在3.3-5.6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5.6-7.1mmol/L,糖化血红蛋白小于6%。同时,应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并注意监测甲状腺功能、血脂和血压。

    三、综合治疗方案与及时起始胰岛素治疗

    指南强调,妊娠糖尿病患者应进行综合管理,包括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在饮食和运动的基础上,若血糖控制不佳,应及时开始胰岛素治疗。此外,指南还提出了终止妊娠的时机,包括无需胰岛素治疗且血糖控制达标者、应用胰岛素治疗的PGDM和GDM、以及糖尿病并发微血管病变或既往有不良产史者。

    四、产后随访

    妊娠糖尿病患者产后应逐渐恢复到孕前水平,并按原方案执行。产后应关注是否需要注射胰岛素、是否按照糖尿病管理、以及血糖是否恢复正常。建议在随访时进行OGTT试验,并在下次怀孕前再次进行OGTT或空腹血糖检查。

  • I型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病原因复杂,主要包括自身免疫系统缺陷、遗传因素和病毒感染等方面。

    首先,自身免疫系统缺陷是I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在I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免疫系统会错误地将胰岛β细胞视为敌人,产生针对这些细胞的自身抗体,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胰岛素分泌减少。常见的自身抗体包括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胰岛细胞抗体等。

    其次,遗传因素在I型糖尿病的发生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I型糖尿病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如果家族中有成员患有糖尿病,其他成员患病的风险也会增加。此外,第六对染色体的抗原异常也与I型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病毒感染也是I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诱因。许多研究表明,病毒感染与I型糖尿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例如,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等病毒感染可能导致胰岛β细胞受损,从而引发I型糖尿病。

    I型糖尿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胰岛素治疗、饮食疗法、运动疗法等。胰岛素治疗是目前治疗I型糖尿病的主要手段,患者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此外,患者还需严格控制饮食,保持营养均衡,适量运动,以维持血糖稳定。

    在日常生活中,I型糖尿病患者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定期复查,监测血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I型糖尿病虽然是一种慢性疾病,但通过合理的治疗和日常保养,患者可以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 2型糖尿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其最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就是肥胖。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肥胖与糖尿病减重外科中心副主任骆衍新指出,肥胖不仅会缩短平均寿命8年,还会引发多种相关疾病,如肿瘤、心血管意外、中风等。

    针对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减重手术应作为首选治疗方式之一,而非其他治疗无效时的备选方案。减重手术包括腹腔镜胃旁路手术和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已被证实可改善甚至治愈2型糖尿病,并减少药物剂量。此外,减重手术的安全性也得到肯定,并发症发生率仅为0.4%。

    然而,由于对肥胖和减重手术的认识不足,主动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比例较低。此外,青少年肥胖问题日益严重,但缺乏规范指南;长期随访数据和亚洲证据也相对缺乏。

    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疗肥胖和2型糖尿病,我们需要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人们对肥胖危害的认识,并推广减重手术这一有效治疗方法。

    以下是一些预防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建议:

    • 保持健康饮食,控制热量摄入
    • 增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代谢率
    •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肥胖和糖尿病问题
    • 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总之,肥胖和2型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减重手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需要患者积极配合和医生的专业指导。

  •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近年来,中医治疗糖尿病逐渐受到关注,其疗效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医治疗糖尿病并非万能,患者不能随意调整用药或自行寻找中药。

    糖尿病患者在选择中医治疗时,应前往正规医疗机构,由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中医治疗糖尿病通常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中药方剂或针灸、拔罐等疗法。

    除了中医治疗,糖尿病患者还应重视饮食、运动、心理等方面的调理。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等因素有关,因此,患者应遵循“药食同源”的原则,合理搭配饮食,保持良好的心态。

    在药物治疗方面,糖尿病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西药或中药进行治疗。常见的西药包括磺酰脲类药物、二甲双胍、胰岛素等,而中药治疗则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具有降糖、活血、化瘀等作用的中药方剂。

    在糖尿病的日常管理中,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了解自己的病情变化,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患者还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保持适当的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等,以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总之,中医治疗糖尿病具有一定的疗效,但患者不能盲目跟风,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诊断和治疗,同时注重饮食、运动、心理等方面的调理,以实现病情的长期稳定。

  • 随着冬季的到来,气温逐渐降低,人体对能量的需求也随之增加。然而,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冬季更是需要警惕低血糖的发生。低血糖作为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往往被患者忽视,但它的危害不容小觑。

    低血糖是指血糖浓度低于正常水平的一种症状,其发生原因多样,包括胰岛素或降糖药使用不当、饮食控制不当、运动量过大等。冬季,由于气温较低,人体需要更多的能量来维持体温,而糖尿病患者往往因为饮食控制不当或运动量过大,导致血糖下降过快,从而引发低血糖。

    低血糖的症状包括出汗、头晕、心慌、手抖、饥饿、乏力等,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昏迷甚至死亡。长期低血糖还可能导致记忆力下降、老年痴呆等严重后果。

    为了避免冬季低血糖的发生,糖尿病患者应采取以下措施:

    • 合理调整饮食,保证营养均衡,避免过度节食。
    • 适当增加运动量,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剧烈运动或长时间运动。
    • 按时按量服用降糖药物,避免擅自调整药物剂量或停药。
    • 定期监测血糖,及时发现并处理低血糖症状。
    • 随身携带糖果、巧克力等可以快速补充能量的食物,以备不时之需。

    此外,糖尿病患者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 了解低血糖的症状和危害,提高警惕。
    • 与医生保持密切沟通,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参加糖尿病知识讲座或咨询,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 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

    总之,冬季是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高发期,患者应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低血糖的发生,确保身体健康。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