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生儿黄疸多发,去黄疸的方法有哪些?

新生儿黄疸多发,去黄疸的方法有哪些?
发表人:中医养生之道

黄疸,这一常见的新生儿疾病,困扰着许多新手父母。由于新生儿肝脏和胆道的发育尚未完善,胆红素代谢受阻,导致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升高,进而引发皮肤、眼睛等部位的黄染。那么,如何有效地治疗新生儿黄疸呢?以下将为您详细介绍几种去黄疸的方法。

1. 光照治疗:

光照治疗是目前治疗新生儿黄疸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将新生儿暴露在蓝光或白光下,蓝光能将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物质,使其通过尿液排出体外,从而降低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

2. 适当晒太阳:

适当的日晒可以帮助新生儿自然地降低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父母可以每天带宝宝到户外晒晒太阳,但要注意避免强烈的阳光直射,以免损伤宝宝的皮肤。

3. 药物治疗:

对于一些病情较重或伴有并发症的新生儿,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苯巴比妥、光疗增效剂等。但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的副作用较大,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4. 日常保养: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外,父母还需要注意新生儿的日常保养。例如,保证新生儿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等,都有助于促进黄疸的消退。

5. 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新生儿出现黄疸,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医生会根据宝宝的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帮助宝宝尽快康复。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黄疸病疾病介绍:
黄疸是指血清胆红素(serumbilirubin,SB)增高致使巩膜、皮肤、黏膜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发生黄染(颜色变黄)的现象,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和体征。正常血清总胆红素浓度<17μmol/L,当胆红素在17.1~34.2μmol/L(1~2mg/dl)时,肉眼难以发现,称为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当血清胆红素超过34.2μmol/L(2mg/dl)时,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称为显性黄疸,即临床上常说的黄疸。黄疸的治疗需要在明确病因后对症治疗,受原发病严重程度影响,预后也会有所不同[1,3]。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胆管疼痛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患者常常会感到右上腹或中腹部位出现剧烈疼痛。

    这种疼痛往往伴随着高热、寒战等症状,给患者带来极大的不适。

    胆管疼痛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的有胆管结石、胆管炎、胆管肿瘤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预防胆管疼痛的发生。

    如果出现胆管疼痛的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以下是一些与胆管疼痛相关的医疗知识:

    1. 胆管结石:胆管结石是指胆管内形成的结石,会导致胆管阻塞,引起疼痛、黄疸等症状。

    2. 胆管炎:胆管炎是指胆管发生的炎症,可能由细菌感染、胆管结石等引起。

    3. 胆管肿瘤:胆管肿瘤是指胆管发生的肿瘤,可能为良性或恶性。

    4. 治疗方法:胆管疼痛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5. 药物治疗:胆管疼痛的患者可以口服利胆或解痉的药物,都可以缓解胆管平滑肌的痉挛,从而减轻疼痛。

    6. 手术治疗:对于胆管结石、胆管肿瘤等引起的胆管疼痛,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7. 日常保养:胆管疼痛的患者需要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需要戒烟、戒酒以及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另外还需要注意平时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的改善,尽量不要吃得过饱,少吃多餐。

  • 胆结石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系统疾病,主要由胆汁中的胆色素或胆盐沉积形成。这种团块不仅会影响胆囊功能,还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其中,位于胆囊管的结石更是可能引发黄疸。

    当胆囊管结石嵌顿,压迫胆总管时,胆汁无法正常排出,进而导致胆管狭窄,引发黄疸。此外,胆囊结石也可能通过胆囊管排出,直接导致胆总管狭窄,同样会引起黄疸。伴随而来的急性胆道感染,还会出现腹痛、发热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可能导致感染性休克和昏迷。部分病例中,结石还可能嵌顿在胰管的开口,引发胆源性胰腺炎。

    针对胆结石引起的黄疸,患者需要通过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并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黄疸症状。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保持低脂肪、低胆固醇的饮食,多饮水,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控制体重,以减轻病情。

    治疗胆结石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适用于症状较轻的患者,而手术治疗则适用于结石较大、症状较重或反复发作的患者。此外,患者还需定期复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胆结石引起的黄疸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患者应引起高度重视。通过了解疾病知识,积极配合治疗,并采取适当的日常保养措施,可以有效减轻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 新生儿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许多家长对此感到担忧。那么,新生儿黄疸能否通过喝葡萄糖水来缓解呢?接下来,我们将从新生儿黄疸的定义、原因、治疗方法以及葡萄糖水的作用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新生儿黄疸的定义和原因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出生后,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而导致的皮肤、黏膜及巩膜发黄的现象。根据胆红素代谢异常的原因,新生儿黄疸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种类型。

    生理性黄疸主要发生在出生后2-3天内,是由于新生儿肝脏功能尚未完善,无法有效代谢血液中的胆红素所致。大多数生理性黄疸无需特殊治疗,会在出生后1-2周内自行消退。

    病理性黄疸则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溶血性疾病、肝胆疾病、遗传性疾病等。病理性黄疸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否则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

    二、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方法

    对于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两种。

    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药物包括茵栀黄口服液、肝酶诱导剂等。这些药物可以帮助促进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从而缓解黄疸症状。

    物理治疗方面,常用的方法包括蓝光照射和光照疗法。蓝光照射可以通过分解胆红素来降低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从而达到治疗黄疸的目的。光照疗法则通过模拟自然光照射,促进胆红素的代谢。

    三、葡萄糖水对新生儿黄疸的作用

    葡萄糖水可以帮助新生儿促进代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黄疸症状。具体作用机制如下:

    1. 葡萄糖水可以增加新生儿的热量摄入,促进新陈代谢。

    2. 葡萄糖水中的葡萄糖成分可以刺激肝脏产生更多的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帮助代谢胆红素。

    四、新生儿黄疸的日常保养

    在新生儿黄疸的治疗过程中,日常保养也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日常保养建议:

    1. 保持新生儿室内温度适宜,避免过热或过冷。

    2. 保证新生儿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3. 给新生儿提供充足的水分和营养,促进新陈代谢。

    4. 定期监测新生儿的黄疸指数,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五、新生儿黄疸的治疗医院和科室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需要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和指导。以下是一些治疗新生儿黄疸的医院和科室推荐:

    1. 儿科:负责新生儿黄疸的诊断和治疗。

    2. 新生儿科:专注于新生儿的疾病预防和治疗。

    3. 消化内科:负责肝胆疾病的治疗。

    4. 血液科:负责溶血性疾病的治疗。

  • 新生儿核黄疸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也称为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由于新生儿肝脏功能尚未完善,胆红素代谢能力较弱,容易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进而引发核黄疸。

    核黄疸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眼睛发黄,严重时可能出现嗜睡、拒食、肌张力低下、抽搐等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核黄疸可能导致智力低下、听力障碍、运动障碍等后遗症。

    预防核黄疸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和治疗。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

    1. 重视新生儿黄疸监测:出生后48小时内,医生会定期监测新生儿黄疸程度,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2. 避免使用可能引起核黄疸的药物:如磺胺类、头孢类等抗生素,以及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药。

    3. 注意新生儿日常护理: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避免过度保暖,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4. 鼓励母乳喂养:母乳喂养有助于促进胆红素代谢,降低核黄疸风险。

    5. 及时治疗新生儿感染:感染可能导致胆红素水平升高,增加核黄疸风险。

    核黄疸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方法:

    1. 光疗:通过蓝光照射,将血液中的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促进胆红素排出体外。

    2. 换血疗法:适用于胆红素水平极高,光疗效果不佳的患儿。

    3. 药物治疗:如静脉注射白蛋白、静脉补液等,以降低血液中胆红素水平。

    4. 早期干预:对于核黄疸后遗症的患儿,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如康复训练、语言训练等,有助于改善预后。

  • 胆总管结石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系统疾病,它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本文将详细介绍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症状、成因、诊断方法以及预防措施。

    一、胆总管结石的症状

    1. 上腹部不适:胆总管结石的主要症状之一就是上腹部不适,表现为钝痛或胀痛,有时伴有恶心、呕吐。

    2. 阵发性上腹部绞痛:当结石阻塞胆总管时,患者会突然出现剧烈的腹部绞痛,疼痛可放射至右肩、背部或腰部。

    3. 黄疸:胆总管结石可导致胆汁排出受阻,进而引起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发黄,尿液颜色变深,大便颜色变浅。

    4. 喘息: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喘息症状,可能与胆总管结石引起的胆道感染和炎症有关。

    5. 急性胆管炎:胆总管结石可引起急性胆管炎,表现为腹痛、高热、寒战、黄疸等症状。

    二、胆总管结石的成因

    1. 原发性胆总管结石: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胆道感染、胆道寄生虫病等因素有关。

    2. 继发性胆总管结石:多由胆囊结石脱落至胆总管引起。

    三、胆总管结石的诊断方法

    1.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了解是否有感染。

    2. 尿常规:检查尿液中胆红素含量,了解胆汁排出情况。

    3. 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等,可观察结石的大小、位置和胆道情况。

    4. 血清胆红素和碱性磷酸酶:了解肝功能情况。

    四、胆总管结石的预防措施

    1.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进食油腻、辛辣食物。

    2.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久坐、熬夜。

    3. 定期进行体检,早发现、早治疗。

    五、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适用于症状轻微的患者,可通过药物溶解结石或减轻症状。

    2. 介入治疗:如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内镜下胆总管取石术等。

    3. 手术治疗:如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胆囊切除术等。

  • 新生儿黄疸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中医学将其归类于‘胎黄’或‘胎疸’范畴。中医认为,新生儿黄疸的发生与先天禀赋、孕期母体状况及分娩过程中的湿热邪气侵袭密切相关。

    中医治疗新生儿黄疸以清热利湿、祛邪扶正为原则。针对不同类型的黄疸,中医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阳黄以黄色鲜明、色泽鲜艳为特征,多由肝前性黄疸引起,如溶血性黄疸,治疗以茵陈蒿汤加减为主;阴黄则色泽暗淡,多由肝后性黄疸引起,治疗难度较大,需谨慎选择。

    在具体治疗中,中医常用茵陈蒿、干姜、白术等中药,以清热解毒、利湿退黄。对于寒湿阻滞型黄疸,则常用推拿按摩的方法,如补脾经、揉外劳宫、推三关等,以温中和补为主。

    预防新生儿黄疸,孕妇应注意孕期饮食,避免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体质。分娩后,新生儿应尽早喂养,促进胆红素代谢。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需要综合运用中医、西医等多种方法,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   胆结石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发生在胆囊内。随着年龄的增长,胆结石的发病率也逐渐上升。然而,许多人对于胆结石的症状并不了解。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胆结石,本文将详细介绍胆结石的常见症状,以及如何预防和治疗胆结石。

      

      一、胆结石的常见症状

      1. **胆绞痛**:这是胆结石最典型的症状之一。患者在进食油腻食物、饱餐后或剧烈运动后,会出现上腹部或右上腹部剧烈疼痛,疼痛可向肩背部放射。

      2. **腹痛**:除了胆绞痛,患者还可能出现上腹部或右上腹部的持续性胀痛、隐痛。

      3. **胃肠道症状**:胆结石可引起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

      4. **黄疸**:部分胆结石患者可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发黄,尿色变深。

      5. **发热、寒战**:当胆结石并发感染时,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寒战等症状。

      

      

      

      

      

      

      二、胆结石的预防与治疗

      1. **预防**:

      (1)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富含纤维的食物,少吃油腻、高胆固醇的食物。

      (2)适当运动,避免肥胖。

      (3)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2. **治疗**:

      (1)药物治疗:适用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使用解痉止痛、利胆等药物。

      (2)手术治疗:对于症状严重、结石较大的患者,需要手术治疗,如胆囊切除术。

      

      

      

      

      总之,了解胆结石的症状对于预防和治疗胆结石至关重要。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病情加重。

  • 胆道闭锁,一种新生儿期常见的严重黄疸疾病,困扰着许多家庭。然而,令人欣慰的是,胆道闭锁并非遗传疾病,与父母遗传因素无关。

    胆道闭锁是由于胆汁排泄途径阻塞而导致的黄疸。这种阻塞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如先天性畸形、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等。尽管病因多样,但最终都会导致胆汁无法正常排出,引起黄疸、瘙痒等症状。

    胆道闭锁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一旦确诊,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包括胆管空肠吻合术、肝移植等,而药物治疗则主要针对胆汁酸代谢异常进行调节。

    对于胆道闭锁患者而言,术后护理尤为重要。患者需要保持半卧位,避免感冒等感染性疾病。此外,患者还需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在饮食方面,患者应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牛羊肉、海鲜等,以免加重病情。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胆道闭锁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然而,对于一些晚期患者而言,肝移植仍然是唯一能够治愈疾病的方法。因此,对于胆道闭锁患者而言,选择一家专业医院进行治疗至关重要。

    总之,胆道闭锁与父母遗传因素无关,但作为一种严重的黄疸疾病,仍需引起家庭和社会的重视。了解疾病知识,积极治疗,做好术后护理,才能帮助患者度过难关,重拾健康生活。

  • 新生儿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如何处理是许多家长关心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新生儿黄疸的成因。黄疸是高胆红素血症的表现,即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导致皮肤、巩膜等部位呈现黄色。

    新生儿黄疸主要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出生后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可以通过多吃多喝、晒太阳等方式促进胆红素代谢。而病理性黄疸则可能是由于感染、溶血症等原因引起,需要及时就医,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对于生理性黄疸,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保证新生儿充足的母乳摄入,促进胆红素的排泄。

    2. 定期带宝宝晒太阳,每天30分钟左右,促进胆红素代谢。

    3. 口服益生菌,帮助调节肠道菌群,促进胆红素代谢。

    对于病理性黄疸,需要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

    1. 蓝光照射:通过蓝光照射皮肤,将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物质,促进其排泄。

    2. 碱化血液:通过调整血液pH值,促进胆红素的代谢。

    3. 血浆置换:对于严重病例,可能需要采用血浆置换治疗,将含有大量胆红素的血浆替换掉。

    除了治疗,家长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保证新生儿充足的母乳摄入,避免因摄入不足而导致黄疸加重。

    2. 注意观察宝宝的黄疸程度和全身症状,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3. 保持宝宝的皮肤清洁干燥,预防感染。

    总之,新生儿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家长不必过于担心。只要了解其成因和治疗方法,并做好日常护理,大多数宝宝都能顺利度过黄疸期。

  • 一、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的发病原因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是一种常见的遗传代谢性疾病,其发病原因主要与肝脏中的胆红素代谢相关。研究表明,这种疾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关,即患者体内缺乏或活性降低的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lucuronosyltransferase,简称UGT)导致非结合胆红素在肝脏内不能正常结合,从而引发黄疸。

    二、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的发病机制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的发病机制复杂,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肝细胞摄取和转运非结合胆红素的缺陷

    当非结合胆红素进入肝脏后,需要通过受体蛋白(如Y蛋白和Z蛋白)将其带到滑面内质网进行结合。如果受体蛋白数量不足或接受功能不良,就会导致非结合胆红素的转运障碍,从而影响其结合,引发黄疸。

    2. 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力不足

    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是肝脏中的一种关键酶,负责将非结合胆红素转化为结合胆红素。如果该酶活力不足,就会导致非结合胆红素在肝脏内积累,引发黄疸。

    三、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的类型

    根据血清胆红素浓度不同,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可分为轻型和重型两种。

    1. 轻型:血清胆红素浓度低于85.5µmol/L,粪内尿胆原正常。其发病机制可能为肝细胞摄取和转运非结合胆红素的过程存在缺陷。

    2. 重型:血清胆红素浓度高于85.5µmol/L,常在新生儿期出现黄疸。其发病机制可能为肝细胞结合功能不良,导致非结合胆红素增高血症。

    四、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的治疗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避免摄入富含胆红素的食物,如胡萝卜、南瓜等。

    2. 口服熊去氧胆酸等药物,以促进胆红素的排泄。

    3. 严重病例可考虑肝脏移植。

    五、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的预防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的预防主要针对遗传因素,包括:

    1. 婚前和孕前进行遗传咨询。

    2. 加强孕期保健,定期进行产前检查。

    3. 产前筛查,如无创产前检测等。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