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皮肤暗黄怎么办?拒绝黄脸婆牛奶可美白

皮肤暗黄怎么办?拒绝黄脸婆牛奶可美白
发表人:龚成林

  在追求美丽的过程中,皮肤暗黄成为了许多人的困扰。作为黄种人,我们本应拥有健康白皙的肤色,但生活压力、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导致许多人出现了皮肤暗黄的问题。那么,如何改善皮肤暗黄,拥有健康白皙的肤色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皮肤暗黄的原因。皮肤暗黄的原因有很多,如作息不规律、饮食不均衡、缺乏运动、环境污染等。针对这些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善。

  1. 调整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皮肤自我修复,改善肤色。

  2. 均衡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C和E的食物,如柑橘、猕猴桃、西红柿、坚果等。这些食物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帮助改善肤色。

  3. 增加运动量,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改善肤色。

  4. 注意防晒,避免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

  5. 选用合适的护肤品,进行日常保养。

  除了以上方法,牛奶也被誉为“天然的美容液”。牛奶中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等成分,具有美白润肤、消除皱纹的功效。以下是一些牛奶美容的食谱,供大家参考:

  1. 牛奶豆腐汤:将豆腐放入牛奶中煮,沸腾后加入调味品即可食用。

  2. 牛奶炖竹丝鸡:将竹丝鸡、牛奶和一些配料炖煮,是一道滋补养颜的美容汤。

  3. 牛奶蒸蛋:将牛奶蒸至凝固,加入蛋黄搅拌均匀即可。

  4. 沙湾炒牛奶:将牛奶与胗肝、冬菇等食材炒制而成,口感软滑。

  5. 牛奶麦片:将低脂肪麦片与牛奶一起煮成粥,是一道健康的早餐。

  除了以上方法,我们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改善皮肤暗黄:

  1. 医院皮肤科:针对皮肤暗黄的原因,进行专业诊断和治疗。

  2. 医疗美容:通过激光、光子等技术改善肤色。

  3. 日常保养:选择合适的护肤品,进行日常保养。

  总之,改善皮肤暗黄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和时间。只要我们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重饮食和保养,就一定能够拥有健康白皙的肤色。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黄疸疾病介绍:
黄疸是指血清胆红素(serumbilirubin,SB)增高致使巩膜、皮肤、黏膜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发生黄染(颜色变黄)的现象,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和体征。正常血清总胆红素浓度<17μmol/L,当胆红素在17.1~34.2μmol/L(1~2mg/dl)时,肉眼难以发现,称为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当血清胆红素超过34.2μmol/L(2mg/dl)时,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称为显性黄疸,即临床上常说的黄疸。黄疸的治疗需要在明确病因后对症治疗,受原发病严重程度影响,预后也会有所不同[1,3]。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近日,一位自称‘千杯不醉’的赵先生因应酬过度饮酒,导致左腹剧痛,被紧急送往医院。经检查,赵先生被确诊为肝癌晚期,这让他和家人朋友都感到震惊。

    赵先生身高172CM,体格健壮,平时很少生病。但这次检查结果显示,赵先生的肝左内叶有5x4cm的占位性肿块,表面凹凸不平,质硬,边界欠清,腹腔内有大量积液,肝区周边组织有癌细胞浸润迹象,肺部也有2x3.5cm的阴影。医生表示,赵先生的病情已经发展到晚期。

    肝癌是一种隐匿性很强的恶性肿瘤,早期症状不明显,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到晚期。肝癌的主要症状包括肝区疼痛、黄疸、发热、无力等。肝癌的发病原因可能与遗传、病毒感染、长期饮酒等因素有关。

    赵先生的妻子认为,赵先生肝癌的发病与长期饮酒有关。赵先生就职于机关单位,平时应酬较多,经常饮酒。据了解,赵先生的酒量很大,一周至少有5天在外应酬,酒量也很大,50多度的白酒能喝近一斤。

    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癌症研究机构明确指出,酒精是致癌物。长期大量饮酒会增加肝癌的风险。专家提醒,喝酒虽然不会直接导致肝癌,但酒精是肝癌发生的重要辅助因素。对于肝炎患者来说,饮酒会加重肝脏负担,加速肝硬化的形成和发展,促进肝癌的发生。

    对于肝癌的治疗,早期可以采取手术、化疗、放疗等手段。但对于晚期肝癌,主要以化疗综合模式延长患者生存期。肝癌的预后与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和宿主的抗病能力有关。

  • 新生儿黄疸是家长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许多新生儿在出生后不久会出现面部发黄的现象,这便是黄疸。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若未及时治疗,后果严重。本文将重点介绍溶血性黄疸的相关知识。

    一、溶血性黄疸的成因

    1. 母婴血型不合:这是溶血性黄疸最常见的原因。例如,当母亲的血型为O型,而孩子的血型为A型或B型时,母亲体内的抗体可能会进入胎儿体内,破坏红血球,导致溶血。

    2.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磺胺类、苯妥英钠等,也可能导致溶血性黄疸。

    二、溶血性黄疸的临床表现

    1. 黄疸出现早:溶血性黄疸通常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并逐渐加重。

    2. 胎儿水肿:由于溶血导致贫血,胎儿可能出现水肿现象。

    3. 精神状态差:溶血性黄疸的婴儿可能出现精神萎靡、反应迟钝等症状。

    三、溶血性黄疸的治疗

    1. 光照疗法:这是治疗溶血性黄疸最常用的方法,通过蓝光照射,使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物质,从而减轻黄疸症状。

    2. 换血疗法:对于重症溶血性黄疸,可能需要进行换血疗法。

    四、预防措施

    1. 了解母婴血型:孕妇在孕期应进行血型检查,了解母婴血型是否不合。

    2. 避免使用可能引起溶血的药物:孕妇在孕期应避免使用可能引起溶血的药物。

    五、总结

    溶血性黄疸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疾病,早期发现和治疗至关重要。家长应关注新生儿黄疸的表现,并及时就医。

  • 孕期用药安全一直是孕妈妈们关注的焦点。很多女性在怀孕后,会担心之前一直服用的药物是否会影响胎儿的健康。事实上,即使是小小的西药,对孕期女性来说也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导致胎儿畸形。酒精也会导致胎儿多发性畸形。

    那么,孕期女性应该避免哪些药物呢?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孕期禁用或慎用的药物:

    1. 吗啡、安侬痛:这类药物会抑制新生儿的呼吸,导致新生儿呈戒断样抑制状态,甚至可能引起痉挛、兴奋和尖锐的哭声。

    2. 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可能会导致胎儿小、畸形,并引起新生儿凝血酶原减少、出血和肝脏解毒功能障碍。

    3. 非那西汀和扑热息痛:这类药物可能导致新生儿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4. 消炎痛:消炎痛可能导致黄疸和再生障碍性贫血。

    5. 巴比妥类:这类药物可能导致胎儿心脏先天性畸形、面及手发育迟缓、兔唇、腭裂等。

    除了以上药物,还有很多其他药物在孕期需要禁用或慎用,例如:庆大霉素、磺胺类药物、海洛因、度冷丁、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氯霉素、维生素B6、多种维生素、丙脒嗪、抗疟药、扑尔敏、敏可静、安其敏、苯海拉明、乘晕宁、黄体酮、可的松、强的松、维生素D、维生素K、扑痫酮、安眠酮、安定、安宁、利眠宁、导眠能、苯丙酸诺龙、胰岛素、苯丁酸氮芥、噻替哌、5-氟硫脲嘧啶、丝裂霉素C、秋水仙碱、双香豆素类药物、华法令、甲苯磺丁脲、氟脲嘧啶、环磷酰胺、氨基喋呤、羟基脲和白消安、白血宁、6-巯基嘌呤、丙酸睾丸酮、L-门冬酰胺酶、一切含砷药物、多粘菌素E、B及万古霉素、利福平、抗真菌类药物、氨苯蝶啶、丙硫氧嘧啶、甲硫氧嘧啶、他巴唑、甲亢平、碘化钾、双氢克尿噻或环戊氯噻嗪、利血平、咖啡因、乙醚、氯噻酮、速尿灵、利尿酸等。

    以上药物在妊娠期限都要禁用或慎用,非用不可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孕妇在孕期要遵循医嘱,避免自行用药,确保母婴安全。

  • 新生儿黄疸,作为新生儿期常见的临床症状,是许多新手爸妈关注的重点。那么,30天宝宝的黄疸值8是否属于正常范围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新生儿黄疸的分类。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生理性黄疸通常发生在出生后2-3天内,宝宝皮肤呈现淡黄色,但一般不会超过12.9mg/dl,并且会自行消退,不会对孩子的健康造成影响。而病理性黄疸则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感染、溶血、遗传等因素,需要及时就医进行治疗。

    针对30天宝宝的黄疸值8,根据上述标准,我们可以判断这属于正常的生理性黄疸范围内。此时,家长无需过于担心,但需要密切观察宝宝的情况,注意保暖,避免低温、低血糖、酸中毒等因素加重黄疸。

    为了促进宝宝黄疸的消退,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保持宝宝适宜的室温,避免受寒。
    • 及时喂养,促进肠道蠕动,帮助胆红素排出。
    • 保持宝宝皮肤清洁,避免感染。
    • 多与医生沟通,了解病情和治疗方法。

    此外,家长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尽早喂食,建立正常的肠道菌群。
    • 保持大便通畅,促进胆红素排出。
    • 避免胎粪排泄延迟,必要时进行灌肠。

    总之,30天宝宝的黄疸值8属于正常范围,家长无需过于担心。但要注意保暖、喂养、皮肤护理等方面,密切观察宝宝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现象,许多家长对此都十分关注。那么,22天宝宝黄疸8.7毫克/分升高是否正常呢?本文将为您详细解答。

    正常情况下,足月新生儿黄疸数值不应超过12.9毫克/分升。如果数值超过这个范围,且两周后仍未消退,则可能属于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需要及时治疗,而生理性黄疸则不需要特殊处理。

    黄疸是由于胆红素代谢紊乱导致血清胆红素升高,使巩膜、皮肤、黏膜和身体其他组织呈现黄色。一般来说,当总胆红素浓度达到5-7毫克/分升时,皮肤会出现黄色染色,称为显性黄疸。

    黄疸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胆红素生成增加、红细胞大量破坏、肝细胞功能紊乱、肝细胞破坏、胆汁淤积、胆管阻塞等。生理性黄疸一般在出生后三至四天出现,多数七至十四天即可消退,部分黄疸可持续两至三周,也有迟至四至六周消退。建议进行母乳喂养,足量喂养,以促进肠道菌群的建立,刺激胃肠道,促进排便,减少肠内胆红素重吸收。

    病理性黄疸可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和胆汁淤积性黄疸。溶血性黄疸一般较轻,淡柠檬色,无皮肤瘙痒。肝细胞性黄疸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和黏膜浅黄色至深黄色,可能伴有轻度皮肤瘙痒。胆汁淤积性黄疸一般为皮肤暗黄色,完全梗阻时呈暗黄色甚至黄绿色,伴有皮肤瘙痒、心动过缓、尿深、大便浅色或白黏土色。

    对于新生儿黄疸,家长应保持关注,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此外,家长还需注意新生儿的日常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洗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总之,22天宝宝黄疸8.7毫克/分升高是否正常,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家长在关注新生儿黄疸的同时,也要关注其他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确保宝宝健康成长。

  • 肝脏,作为人体内最大的实质性器官,承担着代谢、解毒、储存营养物质等重要功能。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肝脏可能会出现一些异常情况,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肝囊肿。

    肝囊肿是一种常见的良性病变,其特点是肝脏内出现一个或多个充满液体的囊性包块。大多数肝囊肿并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因此常常在体检中被发现。但有些肝囊肿可能会引起以下症状:

    1. **无症状**:这是最常见的肝囊肿表现,患者没有任何不适感。

    2. **腹胀**:较大的肝囊肿可能会压迫周围的器官,如胃或肠道,导致腹胀感。

    3. **呼吸不畅**:当肝囊肿压迫膈肌时,可能会影响呼吸,导致呼吸困难。

    4. **黄疸**:肝囊肿压迫胆管可能导致胆汁排泄受阻,引起黄疸症状。

    5. **感染**:当肝囊肿被细菌感染时,可能会出现发热、腹痛等症状。

    针对肝囊肿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手术治疗**:对于较大的肝囊肿或伴有症状的肝囊肿,手术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2. **营养支持治疗**:对于症状不明显、体征正常的患者,可以选择营养支持治疗。

    3.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用于治疗肝囊肿引起的并发症,如感染、黄疸等。

    4. **抗感染药物**:对于肝囊肿合并病毒性肝炎的患者,抗感染药物可以帮助预防病毒性肝炎的发生。

    肝囊肿患者应注意以下几点,以帮助缓解症状和预防疾病加重:

    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避免熬夜,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

    2. **合理饮食**:多吃蔬菜水果,保持营养均衡。

    3.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肝囊肿问题。

    4. **遵医嘱治疗**: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不要自行停药或换药。

  • 当胰腺癌患者出现肚子不舒服、心脏疼痛、头晕目眩、食欲不振、消瘦等症状时,往往意味着病情已经发展到晚期,癌细胞已经向全身扩散。此时,虽然治疗效果可能有限,但患者和家属仍应积极寻求治疗方案,尽可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胰腺癌晚期治疗方法:

    一、化疗

    化疗是胰腺癌晚期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使用化疗药物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分裂,从而达到控制病情的目的。然而,化疗的副作用较大,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脱发、乏力等症状。

    二、中医中药

    中医中药在胰腺癌晚期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认为胰腺癌晚期属于“积聚”、“瘀血”范畴,治疗原则为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扶正祛邪。常用的中药有土茯苓、白药蛇舌草、大黄、丹参、柴胡、生地、龙胆草、蒲公英、薏苡仁等。

    三、放疗

    放疗是利用高能量射线杀灭癌细胞的一种治疗方法。对于胰腺癌晚期患者,放疗可以缓解疼痛、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然而,放疗的副作用也较大,可能会损伤正常组织。

    四、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是一种针对肿瘤细胞特有基因或信号通路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靶向治疗在胰腺癌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成果,如针对EGFR、HER2等基因突变的药物。

    五、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是一种利用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杀灭癌细胞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免疫治疗在胰腺癌治疗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PD-1抑制剂、CTLA-4抑制剂等。

    六、心理治疗

    胰腺癌晚期患者往往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胰腺癌晚期治疗需要综合多种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患者和家属应积极配合医生,积极寻求最佳治疗方案,为患者争取更多的生存机会。

  • 服务已开始。

    那天,我带着刚出生不久的孩子来到了互联网医院进行线上问诊。医生***的声音温柔而专业,让我感到安心。

    医生首先提醒了诊疗的一些注意事项,包括查看病例、儿童用药监护等,让我感到这位医生非常严谨负责。

    随后,我向医生详细描述了孩子的症状,包括黄疸、头皮血肿等。医生耐心地询问,并针对我的描述给出了专业的建议。

    孩子出生32天时,我发现他的黄疸一直不退,而且头上有个3×2的血肿。医生告诉我,血肿可能与黄疸有关,并建议我停止母乳喂养三天,以观察黄疸是否有所改善。

    在这三天里,我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执行,并观察孩子的病情。幸运的是,黄疸确实有所减退,这让我对医生的专业性更加信任。

    在整个问诊过程中,医生始终保持着耐心和细心的态度,让我感到非常温暖。虽然我们是通过网络交流,但我仍然能感受到医生的关爱和责任心。

    问诊结束后,医生提醒我,虽然他的回复仅为建议,但如有病情变化或不适,请及时咨询或前往医院就诊。

    通过这次线上问诊,我对互联网医院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体会到了医生的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我相信,在互联网医疗的助力下,未来的医疗服务会更加便捷、高效。

  • 小儿肝炎是儿童常见的肝脏疾病,根据病原不同可分为病毒性肝炎和非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主要包括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而非病毒性肝炎则可能由药物、遗传等因素引起。

    小儿肝炎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黄疸:这是小儿肝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色深黄。

    2. 腹部不适:患儿可能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

    3. 疲劳乏力:患儿可能出现精神不振、易疲劳等症状。

    4. 肝脏肿大:体检时可发现肝脏肿大,严重者可伴有脾脏肿大。

    5. 发热:部分患儿可能出现发热症状。

    小儿肝炎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

    1. 抗病毒治疗:对于病毒性肝炎,可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如干扰素、拉米夫定等。

    2. 调整饮食:患儿应保持饮食均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饮水。

    3. 休息:患儿应充分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4. 药物治疗:对于肝脏肿大、腹水等症状,可使用利尿剂、保肝药物等进行治疗。

    小儿肝炎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

    1. 接种疫苗:接种甲型肝炎疫苗、乙型肝炎疫苗等,可以有效预防病毒性肝炎。

    2.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患者血液和体液。

    3. 避免使用共用针具:避免使用未经消毒的针具,如纹身针、针灸针等。

    4.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未煮熟的食物,如海鲜、肉类等。

  • 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病症,许多新手父母对于如何帮助孩子尽快康复感到困惑。本文将详细介绍母乳性黄疸的成因、症状、治疗方法以及日常护理建议,帮助家长们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

    一、母乳性黄疸的成因

    母乳性黄疸的成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母乳中的某些成分有关,也可能与婴儿的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有关。目前,母乳性黄疸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两种类型,早发型多在出生后1-2周出现,晚发型则多在出生后2-3周出现。

    二、母乳性黄疸的症状

    母乳性黄疸的主要症状是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一般状况良好,食欲和生长发育正常。部分婴儿可能出现嗜睡、呕吐、体温升高、肝脾肿大等症状。

    三、母乳性黄疸的治疗方法

    1. 晒太阳:适当让孩子多晒太阳,促进胆红素排泄。

    2. 服用益生菌:调理肠道菌群,促进胆红素排泄。

    3. 中成药物:如茵栀黄口服液等,具有退黄作用。

    4. 停止母乳喂养:对于部分母乳性黄疸婴儿,暂时停止母乳喂养,观察黄疸消退情况。

    四、母乳性黄疸的日常护理

    1. 注意保暖: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婴儿受凉。

    2. 适量喂养:避免过量喂养,以免加重黄疸症状。

    3. 观察病情:密切观察婴儿的黄疸消退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五、母乳性黄疸的预防

    1. 母亲孕期注意饮食卫生,预防胎儿感染。

    2. 婴儿出生后,及时进行胆红素检测,以便早期发现并治疗。

    3.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婴儿的抵抗力。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