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阵发性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主要表现为心室率异常增快,导致患者出现心慌、气短、乏力等症状。该疾病的发病原因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器质性心脏疾病:高心病、肺心病、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冠心病、风心病等疾病都可能导致阵发性房颤的发生。针对此类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才能有效控制房颤。
2. 原发性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以及限制性心肌病等心肌病变,会直接影响到心脏功能,导致阵发性房颤。
3.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过多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和代谢亢进,进而引发心脏搏动异常。
4. 手术:低温麻醉、心脏手术、胸腔手术等手术方式都可能引发阵发性房颤。
治疗阵发性房颤需要针对病因进行个体化治疗。药物治疗、电生理治疗、射频消融等治疗方法均可选择。此外,患者还需要注意日常保养,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预防疾病复发。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注意以下几点:
1. 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
2. 饮食宜清淡,避免刺激性食物。
3. 戒烟限酒。
4. 定期进行心脏检查。
5. 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阵发性房颤,又称阵发性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主要表现为心脏跳动的节律不规律。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心衰、中风等严重后果。
针对阵发性房颤的治疗,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方法:
1. 心律调节器:与除颤器类似,心律调节器是一种植入式的心脏装置,可以监测心脏节律,并在必要时发出电脉冲来纠正心律。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阵发性房颤的常见治疗方法,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抗凝药物等。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控制心房颤动的发作,抗凝药物可以预防血栓形成和中风。
3.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一种有效方法,包括迷宫手术、射频消融术等。手术可以消除心房颤动的触发源,从而根治心房颤动。
4. 日常保养: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外,日常保养也非常重要。患者应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以降低心房颤动的风险。
5. 医院和科室:患者应该到正规医院的心内科就诊,由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心内科是专门从事心脏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科室,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设备。
那天,我接到了一个来自京东互联网医院的电话,对方是一位温柔的女性医生。她询问了我最近的身体状况,我告诉她我最近感到前胸后背痛,心慌,头晕,有时候心跳很快,感觉不太舒服,走路也很累且气喘。我提到了我之前的心脏瓣膜手术,以及我之前有房颤的情况。
医生很耐心地听我讲述,然后她告诉我,她建议我做一下普通心电图或者动态心电图监测,以及复查心脏彩超和bnp。她说,根据我的症状,房颤复发的可能性很大。
我有些担心,但她安慰我说,房颤不会引起头晕,最多心率快的时候会出现心慌不适。她还告诉我,如果有必要,她会给我开一些房颤的药物。
当我询问她能否给我开药时,她告诉我,由于政策限制,她不能直接开药,但我可以去药店购买倍他乐克,一天一片47.5mg。我有些惊讶,但她告诉我,这很好买,只是小地方可能没有。
我还有点疑惑,问她房颤会不会引起胸背痛,她告诉我,房颤不会引起胸背痛,可能是因为睡不好,心情情绪不好可能会引起神经痛,然后胸背痛。
我再次感到困惑,问她我之前做的血压机测心率不快,为什么医生还要给我开降心率的药。她解释说,房颤不会引起什么症状,如果心率不快,那房颤就基本不会引起什么症状的。
通过这次线上问诊,我不仅得到了医生的诊断和建议,还感受到了医生的专业和耐心。虽然不能直接开药,但医生的建议和解释让我对病情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感到安心。
房颤,即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会对患者的心脏功能造成一定影响。在治疗房颤的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
对于初诊的房颤患者,药物治疗是首选。常见的药物包括洋地黄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等。这些药物可以帮助控制心室率,减轻症状,但对于长期房颤患者,药物的效果并不理想。
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导管消融术。这种手术通过导管将射频能量传递到心房,破坏产生房颤的异常电活动。导管消融术的成功率较高,但仍有复发的可能。
对于一些病情较重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考虑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开胸手术和胸腔镜手术。手术可以切除或隔离产生房颤的异常组织,从而消除房颤。
在治疗房颤的过程中,患者的日常保养也非常重要。患者应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戒烟限酒,保持心情舒畅。此外,患者还需要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总之,房颤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案。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情、身体状况等因素,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房颤,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常常让患者感到头晕不适。那么,房颤患者为何会出现头晕呢?
首先,房颤会导致心房收缩不规律,从而影响心脏泵血效率,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进而引起头晕。
其次,房颤患者还可能出现血栓形成,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至脑部,阻塞血管,导致脑梗塞,这也是引起头晕的原因之一。
除了上述原因,房颤还可能与其他疾病有关,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瓣膜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这些疾病也会影响心脏功能,导致头晕。
针对房颤患者,治疗原则是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射频消融等。药物治疗主要是抗凝治疗,预防血栓形成;手术治疗包括开胸手术和微创手术;射频消融是一种非手术治疗方法,通过射频电流破坏心房内异常电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房颤患者应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饮食上要注意均衡营养,避免高盐、高脂食物;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心态。
总之,房颤患者出现头晕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并注意日常保养,以改善生活质量。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房颤这一心血管疾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据统计,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中,约有1/4的人一生中会发生房颤。过去,房颤主要发生在老年人身上,但近年来,门诊上中青年患者比例逐渐上升,尤其是白领人群。
房颤,即心房颤动,是指心房跳动不规律,导致心房失去有效收缩功能。这种不规律的心跳会导致心悸、眩晕、晕厥、气短、胸闷等症状。吴书林教授提醒,一旦出现心慌、心悸等疑似症状,应及时到医院进行心电图检查,以便及早发现房颤。
房颤的危害不容忽视。它会导致心房内血液淤滞,形成血栓,进而引发脑卒中,即中风。据统计,房颤患者发生中风的几率是正常人的5倍,且房颤相关性卒中比其他病因引起的卒中危害更大,致死率和致残率更高。
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有效措施。传统的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需要定期监测血药浓度,存在一定的风险。近年来,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如达比加群酯逐渐应用于临床,具有起效快、半衰期长、无需常规监测等优点。
除了药物治疗,生活方式的调整也是预防房颤的重要措施。中青年人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减轻工作压力,保持良好的作息,戒烟限酒,定期体检。
总之,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需要引起重视。通过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房颤,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房颤,即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根据最新研究,如果患者在接受口服抗凝剂治疗时,无法将INR(国际标准化比率)控制在至少2.0的水平,这将会显著增加患者中风的风险,甚至可能导致中风严重性的增加。
Elaine M. Hylek博士,来自波士顿市马萨诸塞州综合医院的研究人员,指出,医生们通常担心抗凝剂可能导致的出血并发症。然而,这项研究表明,将INR的目标值定在2.0以下可能并不合适,因为这不仅会增加中风的风险,还会增加中风的严重程度。
研究涉及了13559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通过对他们的病历进行回顾,研究人员发现,与INR至少为2.0的患者相比,INR值较低的患者中风风险增加90%,且30天内死亡风险增加3.4倍。
Hylek博士解释说,当INR低于2.0时,血栓可能会增大,这可能是导致中风严重性增加的原因之一。
尽管这一研究结果并不要求所有患者都将INR目标值定在2.0以上,但Hylek博士希望这一结果能够指导医生的治疗方案,以确保患者得到最合适的治疗。
此外,对于房颤患者来说,除了药物治疗,日常的保养也是非常重要的。患者应该遵循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体检,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降低中风的风险。
总之,这项研究再次提醒我们,对于房颤患者来说,抗凝治疗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只有在严格控制INR值的情况下,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中风的风险,保障患者的健康。
心房扑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凝治疗、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等。
首先,抗凝治疗是心房扑动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瓣膜疾病患者,应使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对于患有非瓣膜疾病的患者,应使用CHADS2或CHA2DS2-VASc评分系统对血栓栓塞风险进行分层。如果得分大于或等于2,则需要进行抗凝治疗。华法林是抗心房扑动的有效药物。口服华法林可使凝血酶原时间的国际标准化比值保持在2.0~3.0,可安全有效地预防脑卒中。目前,新型口服抗凝剂主要用于非瓣膜性房扑的抗凝,如达比加群、利伐沙班等,它们的特点是不需要常规监测凝血指标,受食物或药物影响较小,安全性较好。
其次,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也是治疗心房扑动的重要手段。将房扑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方法有药物复律、电复律和导管消融。药物复律常用的药物有IA类如奎尼丁、普鲁卡因胺,IC类如胺碘酮、伊布普溶素等。胺碘酮引起的心律失常发生率最低,是维持窦性心律的常用药物。药物复律无效,可以用电复律代替。对于症状明显、药物治疗无效的房扑,可将导管消融作为一线治疗手段。
控制心室率是治疗心房扑动的一种方法,尤其是对于持续性房扑患者。持续性房扑患者选择控制心室率和抗凝治疗。预后与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者无明显差异,且简单易行,特别适合老年患者。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多吃绿色蔬菜、新鲜水果、高钙高钾的食物,尽量选择低糖低热量的水果。同时,摄入足够的优质蛋白质,少吃胆固醇高的食物。不宜暴饮暴食,如果糖尿病并发,就要控制主食的摄入。
心房扑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治疗方法多样,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同时注意日常保养,预防心房扑动的复发。
近年来,心律失常疾病房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心血管疾病之一。一项名为GARFIELD-AF的研究公布了超过17000名新确诊房颤患者两年研究结果,揭示了房颤管理的演变趋势和挑战。
研究结果显示,房颤患者的全因死亡率最高,远超出中风或大出血的几率。合并症如慢性肾病和心肌梗死病史会进一步增加死亡率和中风风险。因此,医生应重视对合并症患者的抗凝治疗。
研究还发现,全球房颤管理方式正在发生转变,抗凝药物的使用比例逐年上升。维生素K拮抗剂(VKA)和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比例下降,非维生素K拮抗剂(NOAC)的使用比例上升。
GARFIELD-AF研究为医生提供了有关房颤管理的宝贵信息,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治疗和预后。
此外,研究还揭示了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房颤管理的特殊性,为该地区房颤患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
总之,GARFIELD-AF研究为全球房颤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有助于提高房颤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在进行心脏手术,如植入起搏器时,需要特别关注围手术期的抗凝管理。尤其是那些存在中高风险动脉血栓栓塞(ATE)的患者,例如机械瓣膜置换术后、CHADS2评分高的房颤患者。
研究表明,未进行过渡抗凝治疗的患者,其ATE的年风险指数较高。例如,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不使用抗凝药物的ATE年风险为17%,7天内发生ATE的风险为0.4%。同样,CHADS2评分3分以上的房颤患者,不使用抗凝药物的ATE年风险为5.9%,7天内风险为0.16%。然而,外科手术本身也会导致高凝状态,增加血栓栓塞风险。
针对这种情况,临床医生通常会采用过渡抗凝治疗方案。即在手术前3-5天停用口服抗凝药物,改为使用静脉注射的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术后,患者继续使用肝素,直到口服抗凝药物达到治疗水平。
多项指南都推荐了这种过渡抗凝治疗方案。其中,ACCP2008年的指南建议中高风险动静脉血栓栓塞患者应使用过渡抗凝治疗。
然而,一项研究表明,在临床实践中,过渡抗凝治疗的执行力度不够。在中高风险患者中,仅有一小部分患者接受了过渡抗凝治疗,而低风险患者则过度接受了过渡抗凝治疗,并出现了出血并发症。
因此,临床医生在进行心脏手术时,应更加重视过渡抗凝治疗方案,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那天,阳光明媚,我像往常一样坐在电脑前,处理日常的工作。突然,一个熟悉的对话框跳了出来,是***医生发来的问诊邀请。我立刻回复了,因为最近我的房颤症状似乎有些加重。
经过一番简短的交流,***医生详细询问了我的病情,包括房颤的历史、用药情况以及是否有手术等。得知我一直服用达比加群,他告诉我现在这种药有些缺货,建议我使用利伐沙班作为替代。
一开始,我对利伐沙班并不熟悉,担心它是否真的有效。但***医生耐心地解释说,这两种药都是抗凝药物,指南推荐用药,而且利伐沙班在预防血栓疾病方面效果显著。
尽管如此,我还是有些犹豫,毕竟轻易不敢换药。***医生理解我的担忧,建议我如果实在不放心,可以到当地心血管内科就诊咨询一下。他还提醒我最好查个心电图、心脏彩超,以更全面地了解我的心脏状况。
在这次线上问诊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医生的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他不仅提供了专业的医疗建议,还关心我的生活,让我感受到了医者的温暖。
虽然这次问诊只是解决了我的一个小问题,但我深知,有了***医生这样的医生,我的健康就有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