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抗凝患者围手术期过渡抗凝执行力度不够

抗凝患者围手术期过渡抗凝执行力度不够
发表人:未来医疗领航员

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在进行心脏手术,如植入起搏器时,需要特别关注围手术期的抗凝管理。尤其是那些存在中高风险动脉血栓栓塞(ATE)的患者,例如机械瓣膜置换术后、CHADS2评分高的房颤患者。

研究表明,未进行过渡抗凝治疗的患者,其ATE的年风险指数较高。例如,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不使用抗凝药物的ATE年风险为17%,7天内发生ATE的风险为0.4%。同样,CHADS2评分3分以上的房颤患者,不使用抗凝药物的ATE年风险为5.9%,7天内风险为0.16%。然而,外科手术本身也会导致高凝状态,增加血栓栓塞风险。

针对这种情况,临床医生通常会采用过渡抗凝治疗方案。即在手术前3-5天停用口服抗凝药物,改为使用静脉注射的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术后,患者继续使用肝素,直到口服抗凝药物达到治疗水平。

多项指南都推荐了这种过渡抗凝治疗方案。其中,ACCP2008年的指南建议中高风险动静脉血栓栓塞患者应使用过渡抗凝治疗。

然而,一项研究表明,在临床实践中,过渡抗凝治疗的执行力度不够。在中高风险患者中,仅有一小部分患者接受了过渡抗凝治疗,而低风险患者则过度接受了过渡抗凝治疗,并出现了出血并发症。

因此,临床医生在进行心脏手术时,应更加重视过渡抗凝治疗方案,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心房纤维性颤动(心房纤颤)疾病介绍:
房颤是“心房颤动”的简称,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简单解释房颤是指心房泵血的正常节律被打破,原本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由心房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导致房律紊乱。通常表现为心率不规则且频率很快,可见于多数的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引发脑梗塞的风险很高。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抗心律失常药物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许多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引发新的心律失常,甚至加重原有病情。那么,如何才能将这种风险降到最低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抗心律失常药物引发心律失常的原因。一方面,这些药物的作用机理较为单一,难以实现全面的调节;另一方面,药物的治疗剂量与产生副作用的剂量非常接近,难以准确把握。例如,一位64岁的老年患者因频发性房性早搏及短性房颤服用胺碘酮治疗,长期服用导致严重窦性心动过缓,这就是药物副作用的一个典型案例。

    那么,如何降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风险呢?首先,要遵循合理用药原则,在医生指导下按时、按量服药。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逐步确定最小有效剂量。同时,在加减药量或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时,必须咨询医学专业人士。此外,可以选择具有整合调节作用的参松养心胶囊,该药可以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阻断心律失常发生,同时改善心肌供血,消除心律失常症状。

    除了药物治疗,患者还需要注意日常保养。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有氧运动,有助于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此外,定期到医院的心血管科进行随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合理用药、日常保养和定期随访是降低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风险的关键。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患者的心血管健康保驾护航。

  • 特发性心室颤动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其特点是无明显原因发生,对患者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一、症状

    特发性心室颤动通常没有明显先兆症状,患者可能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发生晕厥、抽搐、意识丧失,甚至死亡。以下是一些常见症状:

    1. 晕厥:突然失去意识,摔倒在地。

    2. 抽搐:四肢不自主地抽动。

    3. 呼吸困难:呼吸急促,甚至出现呼吸停止。

    4. 面色苍白:皮肤失去血色。

    5. 瞳孔散大:眼球突出,瞳孔放大。

    二、诊断

    特发性心室颤动的诊断需要通过多种检查手段,包括:

    1. 心电图:记录心脏电活动,确定是否存在心室颤动。

    2. 超声心动图: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排除其他心脏疾病。

    3. 电生理检查:通过程序刺激心脏,诱发心律失常,帮助诊断。

    4.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冠状动脉,排除冠状动脉疾病。

    5. 其他检查:如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排除其他疾病。

    三、治疗

    特发性心室颤动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 抗心律失常药物:用于控制心律失常,预防晕厥和猝死。

    2. 心脏起搏器或除颤器:用于恢复正常心律,预防晕厥和猝死。

    3. 心脏复律手术:对于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心脏复律手术。

    四、预防

    特发性心室颤动的预防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2.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其他疾病。

    3. 心脏康复:进行心脏康复训练,提高心脏功能。

  • 心房颤动,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在6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约为1%。这种疾病会导致心脏跳动不规则,引起心悸、胸闷、呼吸急促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幸运的是,心脏房颤手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手术阻断心脏传导系统中的窦房结部位,可以减缓心率,恢复正常跳动。近年来,心脏房颤手术技术不断进步,手术成功率高达90%以上,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除了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也是治疗心房颤动的重要手段。抗凝药物可以有效预防血栓形成,降低中风风险。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也需要注意。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过度紧张;适量运动,增强体质。这些措施有助于预防心房颤动的发生和发展。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但并非不可治愈。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选择正规医院和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手术,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总之,心脏房颤手术成功率较高,患者无需过度担心。通过合理的治疗和日常保养,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 房颤,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对患者的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它不仅使患者死亡风险增加2倍,还使发生脑中风的风险增加5倍以上。脑中风一旦发生,其凶险程度和致死率更高,患者第一年死亡率和严重致残率分别高达50%和73%。因此,了解房颤的成因、症状、危害以及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房颤的发生源于心房内不规则颤动,导致心跳过快且节律不规律。患者常会出现心跳紊乱、胸部疼痛、呼吸困难、疲劳无力、头晕眼花等症状。由于心房丧失收缩功能,血液瘀滞在心房内,形成血栓,进而引发脑中风。为降低中风风险,患者需尽量避免情绪激动、重体力劳动等诱发因素。

    治疗房颤,中药参松养心胶囊展现出良好的疗效。该药能有效调节离子通道,抑制房颤发生,改善心肌供血,消除心慌、气短等症状。此外,患者还需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等,以降低房颤风险。

    房颤患者应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有助于预防房颤复发。

    在我国,房颤患者数量众多,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为提高公众对房颤的认识,中华预防医学会等八大学会联合发起成立了中国房颤联盟,并将每年的6月6日定为“中国房颤日”。希望通过共同努力,降低房颤对患者的危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早搏,又称过早搏动,是心脏在正常节律之外出现的提前搏动。它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发生于健康人群,也可由多种心脏病引起。

    ### 早搏的症状

    早搏的症状因人而异,有些人可能没有任何不适,而有些人则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 心悸:感觉心跳加速、不规则或突然停止。
    • 心慌:感觉心脏跳动不规律或强烈。
    • 头晕或晕厥:由于心脏搏动异常导致心排血量减少。
    • 乏力:由于心脏搏动异常导致身体能量供应不足。
    • 胸闷:由于心脏搏动异常导致心脏负荷加重。

    ### 早搏的体征

    体检时,医生可能会发现以下体征:

    • 提前搏动:在基本心律之间出现的提前跳动。
    • 长间歇:早搏后出现的心跳间隔较长。
    • 漏脉:由于心室充盈不足导致脉搏减弱或消失。
    • 心音变化:早搏可能导致第一心音增强或减弱,第二心音消失。

    ### 早搏的常见原因

    早搏的常见原因包括:

    • 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心房颤动等。
    • \n
    • 其他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低钾血症等。
    • 生活方式:过度吸烟、饮酒、喝浓茶、情绪激动等。
    • 药物:某些药物如抗抑郁药、抗高血压药等。

    ### 早搏的预防措施

    为预防早搏,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控制体重、保持良好的心态。
    • 合理用药:遵医嘱用药,避免自行停药或换药。
    •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心脏病等疾病。
    • 避免诱因: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因。

    如果出现早搏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 房颤(AF)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患者死亡风险较窦性心律者显着升高。因此,如何控制心室率成为AF治疗的重要课题。

    地高辛作为AF治疗中的经典药物,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然而,近期的研究表明,地高辛并非控制心室率的理想选择。

    多项研究证实,地高辛与AF患者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病死亡率及心律失常死亡率存在相关性。特别是对于老年及肾功能不良患者,地高辛的副作用风险更大。

    因此,对于大多数AF患者,建议优先选择β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地高辛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可提高疗效并降低副作用风险。

    此外,对于老年及肾功能不良患者,应谨慎使用地高辛,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以确保用药安全。

    总之,AF患者的治疗方案应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 2010年,心血管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进展,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以下将介绍其中十大重要进展。

    首先,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研究。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的心脏病死亡率较非糖尿病患者高2~4倍。ACCORD试验发现,积极降压并不能降低心血管高危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风险。此外,他汀联合贝特降低心血管高危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并未优于他汀单药治疗。但是,联合治疗可能有效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和甘油三酯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风险。

    其次,对于不适合传统瓣膜置换术的患者,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I)成为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研究发现,TAVI能够改善患者的症状和转归,包括生活质量,改善甚至达数年。尽管TAVI在卒中和其他主要心血管事件方面存在一些风险,但仍是这一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

    此外,心肺复苏技术在2010年也取得了新的进展。研究发现,现场急救者对成人仅实施胸外心脏按压或徒手心肺复苏就能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公共意识的提高增加了徒手心肺复苏的应用,同时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在房颤患者的治疗方面,新的抗凝药物为降低卒中风险提供了新的选择。研究发现,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口服抗凝药物与华法林相似,可降低房颤患者卒中风险。

    此外,新型起搏器治疗技术、先天性心脏病婴儿的治疗、抗凝治疗的选择、干细胞移植治疗、健康生活方式等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 房颤作为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并发症卒中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重点。近年来,随着新型抗凝药物的研发,房颤患者卒中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本文将介绍房颤的相关知识、新型抗凝药物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特点是心房收缩无规律,导致心房内血液容易形成血栓。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300万人因房颤而患卒中。传统的抗凝药物华法林虽然可以有效预防房颤患者卒中,但其存在诸多不便,如需要定期监测凝血功能、易受食物和药物相互作用影响等。

    新型抗凝药物达比加群酯的出现,为房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RE-LY研究结果显示,达比加群酯可以显著降低房颤患者卒中的发生,同时出血并发症更少。与传统抗凝药物相比,达比加群酯具有以下优势:

    1. 无需常规监测凝血功能,使用方便;

    2. 与食物和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较小;

    3. 具有良好的抗血栓形成作用;

    4. 出血风险较低。

    除了药物治疗,房颤患者的日常保养也非常重要。患者应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并定期进行体检。同时,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服药,并密切关注自身病情变化。

    总之,随着新型抗凝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应用,房颤患者卒中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并做好日常保养,以提高生活质量。

  • 心房颤动,又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危害不容忽视。

    首先,房颤会影响心脏功能。由于心房颤动导致心房收缩不规律,心房内的血液不能充分泵送到心室,从而降低心脏的射血能力,导致心脏负荷加重,长期下去可引发心力衰竭。

    其次,房颤容易形成血栓。心房颤动时,心房内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造成脑栓塞、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治疗心房颤动,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射频消融术、起搏器植入术等。

    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药物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抗凝药物等。抗心律失常药物用于控制心室率,抗凝药物用于预防血栓形成。

    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射频电流破坏心房内异常的起搏点,从而恢复正常心律。

    起搏器植入术适用于心房颤动合并心动过缓的患者,通过起搏器调节心跳节律。

    此外,患者还需注意日常保养,包括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适当运动、控制体重等。

    总之,心房颤动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患者需积极治疗,并注意日常保养,以降低疾病风险。

  • 阵发性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作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眩晕和心绞痛等症状。针对这类疾病,目前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药物及其作用:

    1. 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急性发作期,患者需要及时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常见的药物包括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等。

    2. 受体阻滞剂:对于部分对钙通道阻滞剂不敏感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受体阻滞剂。这类药物可以通过抑制交感神经兴奋,使心率逐渐恢复正常。常见的药物包括阿替洛尔、美托洛尔和索他洛尔等。

    3. 钠通道阻滞剂:部分房颤患者可能需要使用钠通道阻滞剂,这类药物可以增强细胞膜的稳定性。常见的药物包括奎尼丁和普鲁卡因胺等。

    4. 抗凝药物:在病情稳定后,患者需要继续服用抗凝药物,如波立维。波立维可以有效抑制ADP的合成,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对于反复发作的患者,可能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或抗心律失常药物。

    除了药物治疗,患者还需要注意日常保养。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有助于控制病情。

    此外,患者应定期到医院的心内科就诊,接受专业的检查和评估。心内科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