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林奇综合征的诊断

林奇综合征的诊断
发表人:主任医师王晓莉
林奇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赖于结直肠癌家族史以及基因检测。如家族中至少有2人组织病理学证实为结直肠癌患者,其中的2例为父母与子女或同胞兄弟、姐妹的关系。并且符合以下任意一条:
1、至少1人为多发性结直肠癌患者(包括腺瘤);
2、至少1人的多发性结直肠癌发病时,年龄<50岁;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作者 | 李瑛
    文章首发于 | 李瑛主任微博

     

     

    很多家长都不知道如何区别乳糖不耐受和牛奶蛋白过敏,都存在过度夸大、过度诊断、过度干预的现象,长期下去势必会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

     

    牛奶蛋白过敏和乳糖不耐算得上是一对“难兄难弟”,由于表现出来的症状比较类似,很容易让家长分辨不清,我觉得有必要与大家一起梳理一下牛奶蛋白过敏和乳糖不耐受这两个疾病。

     

    01

    牛奶蛋白过敏 VS 乳糖不耐受

     

    这两者都属于食物的不良反应。

     

    牛奶蛋白过敏是对一种或多种牛奶蛋白的过敏反应,通俗点说呢就是,宝宝摄入了牛奶蛋白,但是宝宝的免疫系统却判定牛奶蛋白为“坏物质”,于是产生了过敏反应;

     

    乳糖不耐受是宝宝体内缺乏一种酶,不能消化这种食物引起的这种症状,跟牛奶蛋白过敏是完全不一样的。

     

    乳糖不耐受是消化系统的问题,而牛奶蛋白过敏是免疫系统的问题。

     

    对牛奶蛋白过敏的宝宝,对其他食物也可能发生过敏反应。不同食物之间的蛋白质是很相似的,当宝宝对某种食物蛋白过敏时也可能对与之相似的蛋白质过敏,称为交叉过敏。最常见的食物有牛奶、鸡蛋、小麦、大豆、花生、坚果、鱼和贝类。

     

     

    二者病因不同

     

    牛奶蛋白过敏的主要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

     

    内因

     

    1、遗传因素

     

    如果父母都没有过敏史,宝宝发生过敏的风险为15%,如果父母一方有过敏史,宝宝发生过敏的风险增加至20%-40%;如果父母双方都有过敏,宝宝发生过敏的风险高达60%-80%;如果老大过敏,二胎宝宝过敏几率也会非常大。

     

    2、肠道发育不完善

     

    3、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

     

    肠道屏障不完善,免疫失衡是导致牛奶蛋白过敏的重要原因。

     

    外因

     

    1、分娩方式

     

    剖宫产是无菌分娩过程,不利于宝宝免疫系统的激活和成熟。

     

    2、卫生过于清洁

     

    过度使用消毒剂,使宝宝在早期缺乏对微生物的接触,不利于诱导自身免疫系统的发育。

     

    3、不适当喂养方式

     

    出生后过早添加配方奶粉。

     

    乳糖不耐受的病因

     

    主要是因为身体里缺乏乳糖酶,不能分解哺乳动物乳汁中的乳糖,导致乳糖消化吸收障碍。另外长时间腹泻以及滥用抗生素也会导致乳糖不耐受。

     

    二者症状不同

     

    牛奶蛋白过敏症状不具备特异性,当宝宝出现哪些症状时要怀疑是牛奶蛋白过敏?

     

    1、消化症状

     

    呕吐、频繁胃食管返流、腹痛、便血、便秘、吞咽困难

     

    2、皮肤症状

     

    荨麻疹(表现为红色小凸点的疹子)、湿疹(干燥、鳞状或瘙痒、皮肤发红)

     

    3、呼吸道症状

     

    哮喘或呼吸困难、流涕、慢性咳嗽

     

    4、全身症状

     

    疲乏、倦怠、烦躁不安

     

    乳糖不耐受的症状大致是口中有酸臭味、肠鸣、屁多、水样蛋花便、水便分离且泡沫多等症状,先是腹部不适,有咕噜咕噜的响声,接着出现腹泻,大便酸臭略带泡沫,一天可以拉数次,只要不再接触有乳糖的食物,会自行恢复。

     

    但是这两个又有联系,什么联系呢?

     

    当过敏损伤肠黏膜的时候,肠黏膜表面的整个乳糖酶会破坏掉,可以引起一个继发性的乳糖不耐受。

     

    所以说它们俩完全不一样,但是相互会影响。

     

     

    02

    牛奶蛋白过敏的宝宝如何喂养?

     

    宝宝出现牛奶过敏时就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食用特殊配方奶粉,家长们要注意的是从普通奶粉转为特殊奶粉时,要有两周左右的转换期,逐渐减少普通奶粉,增加特殊奶粉的量。

     

    如果宝宝六个月内没有出现新的过敏,就可以考虑慢慢换回普通的奶粉。

     

    母乳喂养要注意的是,妈妈要回避含有牛奶蛋白的食物。

     

    如果宝宝同时对大豆蛋白、鸡蛋蛋白也过敏,妈妈对此类食物也要回避。

     

    另外,妈妈不食用奶制品以后,要注意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

  • 生活越来越多的人会患有慢性鼻炎,治疗慢性鼻炎是有一定困难的。而且慢性鼻炎还会反复发作,免疫力和抵抗力低下是鼻炎反复发作原因之一,很多鼻炎患者本身体质较弱,只要受一点风寒或外生因素就会引起慢性鼻炎的发作。


    在生活中慢性鼻炎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但常见的慢性鼻炎的症状是什么?小编相信大家并不是很了解,鼻炎对患者身体的危害还是比较大的。如果大家想减少疾病对自己的危害,那就需要及时得发现疾病。

     

    以下就由小编为大家介绍慢性鼻炎的常见症状吧。

     

     

    症状一:鼻塞


    这是慢性鼻炎的主要症状,通常是双侧交替性鼻子阻塞。偶尔吹了冷风也会引起鼻子堵塞。长时间静坐工作,缺乏活动,下鼻甲就会充血肿胀,会导致鼻塞加重;在运动期间,如跑步,鼻塞的症状暂时可以缓解。当身体活动增加时,由于全身主要神经系统的协调作用,会导致鼻腔中的血管收缩,使鼻腔通气道增大。


    (1)间歇性鼻塞:通常表现为白天、劳动、或运动减少,晚上坐着或寒冷加重。


    (2)交替性鼻塞:侧卧时下侧的鼻腔经常堵塞和重;转卧另一侧后,没有鼻塞或较轻的鼻腔,转到下侧后会出现鼻塞或鼻塞加重;而刚才位于下侧的鼻腔阻塞减少了。


    症状二:流鼻涕


    由于鼻粘膜炎,刺激粘液腺分泌物增多,多为粘液或脓性,偶尔只有少量的带血或仅带着血丝,这种情况的数量不会多。有时由于下鼻甲肿胀和阻塞,鼻涕将无法从鼻孔中流出,常常会向后鼻孔流入咽部,这时病人会感到不舒服,觉得有很多痰。


    症状三:鼻子排泄物增多


    医院专家说介绍说,慢性鼻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大量的流鼻涕,通常是黏黏的,纯白色或黄色的,或者大量的清涕。

     

     

    症状四:头痛、头晕


    当鼻塞症状严重或明显时,可以显示一侧或双侧的头痛。慢性鼻炎之所以会引起头痛,主要是由于鼻甲肿胀,压迫了鼻诱导神经,属于神经反射性头痛,这就是慢性鼻炎的症状。


    症状五:其他


    因为浓涕流入咽部和长时间的用口腔呼吸,慢性鼻炎患者常常伴有慢性咽炎症状,如痰多、异物感或喉咙疼痛等。要是影响到咽鼓管,有可能会引起耳鸣、耳聋和其他症状。这些都是比较主要慢性鼻炎的症状表现。


    看了小编介绍了常见的慢性鼻炎的症状,相信大家对慢性鼻炎有所了解了,为了避免患上慢性鼻炎大家平常要注意保暖,而患有慢性鼻炎的人应该注意自己身体的营养需求。小编希望这上面介绍的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最后小编祝患有慢性鼻炎的患者早日康复。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补充雌激素通常不会导致低钾血症。低钾血症是指血液中钾离子浓度低于正常范围,导致低钾血症的原因有药物使用、肾脏问题、钾摄入不足、消化道失衡、高胰岛素血症等。

    • 药物使用:某些药物可能会导致低钾血症,比如利尿剂(如袢利尿剂、噻嗪类利尿剂)、泻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 肾脏问题:肾脏是钾离子的主要排泄器官,肾脏功能异常(如慢性肾脏疾病、肾小球肾炎等)可能导致钾排泄减少,从而引起低钾血症。
    • 钾摄入不足:饮食中缺乏富含钾的食物(如香蕉、土豆、菠菜等)或摄入不足也可能导致低钾血症。
    • 消化道失衡:腹泻、呕吐等情况导致大量的钾排出体外,从而引起低钾血症。
    • 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过高可能导致细胞内钾离子的转运增加,从而引起低血钾。

    如果出现低钾血症的症状(如乏力、肌肉痉挛、心律失常等),建议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 在心电图检查报告单上看到“窦性心动过缓”几个字,不少人会很疑惑:这是什么意思,严重吗,要不要看医生?

     

    如果比较年轻、同时也没什么症状,那就不需要担心,因为窦性心动过缓是耐力运动员的心脏特征之一(所以,心跳慢一点未必是坏事)。

     

     

    如果年龄较大,且伴随其他身体不适,就要警惕了。《生命时报》采访专家,告诉你心跳慢到什么程度需要看医生,以及哪些情况导致的心跳改变需要注意。

     

    受访专家

    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张维君

    河北省人民医院老年科主任医师  李刚 

     

    心动过缓标准降为50次/分钟

     

    心脏跳动伴随着人类生命的始终。

     

    人的正常心率应在60~100次/分钟之间,按照从前的标准,低于60次/分钟就算心动过缓。而近日发布的《心动过缓和传导异常患者的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0》,将窦性心动过缓定义为心率<50次/分钟

     

    心动过缓主要分为两类:窦房结功能障碍和房室传导阻滞。

     

    窦性心动过缓:窦房结是心脏的起搏点,它就像控制心跳的司令部,每次心跳都是从这里开始。“窦性心动过缓”指的由于各种原因,司令部发出的“心跳命令”比较少,从而导致心跳次数少。

     

     

    房室传导阻滞:是指由于多种原因阻碍,“心跳命令”从心房到达心室的速度减慢了。

     

     

    导致心动过缓的因素:

     

    1.生理因素,多见于老年人窦房结或房室传导系统退行性改变,也可见于健康成年人,如运动员以及人在睡眠状态时。

    2.病理情况,见于急性心梗、心肌缺血、心脏外科手术、房颤、药物影响(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等)、低体温、感染等可逆性因素。

    3.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人也可能发生心动过缓。

     

    心跳慢到什么程度需要看医生?

     

    心动过缓是否要就医治疗,首先应该看症状。

     

     

    无症状者

     

    心率不低于50次/分钟,无症状者,无需治疗。

     

    此外,应排除药物等可逆性影响因素,若还是高度怀疑心动过缓,可通过心电图、影像学检查进行评估,必要时可做一下动态心电图或心内电生理检查。

     

    有症状者

     

    若心率低于50次/分钟,且伴随头晕、胸闷、胸痛、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健忘、易怒等表现,需要及时就诊。

     

    •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提高心率的药物,若疗效不佳可考虑安装心脏起搏器。
    • 具有显著窦性心动过缓,并伴有窦性停搏且出现晕厥者,应尽早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
    • 有原发疾病者,应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清淡饮食,避免喝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戒除烟酒,作息规律;不要进行剧烈运动,可选择较舒缓的锻炼;保持情绪平稳,避免过于劳累,定期复查。

     

    7种疾病改变心跳的节律

     

    正常情况下,心脏就像勤劳的钟表一样,有节律的协调跳动着。然而,一旦它突然改变了节奏,就很可能是身体发出了警报。

     

     

    压力大  让心跳超速

     

    压力大会增加静息心率(是指在清醒、安静状态下的心率)。人的静息心率通常为70~80次/分钟,但压力大时可增加到每分钟100多次,造成心动过速。

     

    遇事要学会平和心态、控制情绪,高血压患者尤其要注意,以免伤害心脑血管。

     

    糖尿病  心跳越快风险越高

     

    发表在《国际流行病学期刊》的一项研究发现,心脏每分钟多跳10下,糖尿病发病风险就会增加23%。

     

    多运动、保持足够睡眠,适量多吃些粗粮、少吃精细食物,减轻压力都有利于预防糖尿病发生。

     

    甲状腺疾病  过快过慢都有可能

     

    甲状腺疾病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心功能。

     

    甲亢会引起窦性心律不齐,严重者甚至会患甲亢性心脏病;甲状腺低下也会对血管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增加高血压、心脏病、心衰和脑卒中的患病风险。

     

    甲状腺疾病患者最好每个月复查一次,必要时遵医嘱服用调节心率的药物。

     

    心衰  别超过70次/分

     

    心跳过快、心律不齐、心悸等是心衰的常见症状,如不及时治疗相当危险。

     

    临床研究发现,心率每分钟增加5次,可使心血管死亡率和再住院率增加15%。因此,心率控制对心衰患者十分重要,静息心率高于70次/分钟最好遵医嘱服药。

     

    服用药物  一定要遵医嘱

     

    一般情况下,任何抗心律失常的药物都可能会引发心律失常。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服药前一定要遵医嘱,避免此类不良反应的出现。

     

    中暑  脱水造成心慌

     

    由于天热,身体的水分会被大量蒸发,人体严重脱水后会导致体内的电解质发生变化,此时血压降低,造成心跳异常。

     

    夏季应适当多饮水,每天最好保证不少于2000~2500毫升。

     

    房颤  警惕中风

     

    心房颤动时容易形成血栓,一旦脱落堵塞血管就可能造成中风,因此房颤患者的中风风险要大于普通人。

     

    一般来说,日常活动导致心律或心率有些波动是正常的。如果感到心慌、心跳漏一拍等情况却找不到原因,最好及时就诊。

  • 近年来,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及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本文将围绕直肠癌的治疗指南展开,旨在为广大患者提供科学的指导。

    一、早期直肠癌的治疗

    早期直肠癌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手术切除的目的是将肿瘤及其周围组织完全切除,以防止肿瘤的复发和转移。然而,手术切除会对患者机体组织造成损伤,导致气血损耗,使患者体质虚弱。因此,术后需要扶正固本,改善饮食与睡眠状况,增强体质。

    二、中晚期直肠癌的治疗

    中晚期直肠癌患者肿瘤已发生扩散转移,手术切除的几率不大。此时,治疗主要以放疗、化疗以及中医药治疗为主,以中西医结合为治疗原则。放疗可以抑制肿瘤生长,化疗可以杀灭癌细胞,中医药可以调理身体,增强免疫力。

    三、化疗的副作用及应对方法

    化疗是直肠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化疗的副作用也十分明显,如消化功能受损、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等。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脱发、乏力等症状,严重者可能无法完成整个疗程。此时,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调整心态,保持乐观,以减轻副作用。

    四、直肠癌患者的日常保养

    1.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以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同时,要保证营养均衡,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

    2.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3. 保持积极的心态:癌症是一种慢性病,患者需要保持积极的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五、医院和科室的选择

    选择一家正规的医院和专业的科室进行治疗至关重要。患者可以咨询医生,了解医院的医疗水平、医生的专业程度以及科室的口碑等因素,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式。

  • 直肠癌作为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治疗后的饮食康复显得尤为重要。在众多患者关注的饮食问题中,能否食用桂圆成为了许多人关心的话题。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直肠癌患者在术后康复期间,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辛辣、油腻、高脂肪的食物。桂圆作为一种滋补食品,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如蛋白质、糖类、维生素等。适量食用桂圆,可以为患者提供一定的能量和营养,有助于恢复体力。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桂圆性温,对于一些体质偏热或者术后出现发热、口干舌燥等上火症状的患者来说,过量食用桂圆可能会加重症状。因此,在食用桂圆时,患者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适量食用,并密切关注身体反应。

    除了桂圆,直肠癌患者术后康复期间的饮食建议如下:

    1. 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膳食纤维有助于改善便秘,预防直肠癌复发。患者可适当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的摄入。

    2. 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优质蛋白质有助于修复受损的组织,增强免疫力。患者可食用鸡肉、鱼肉、豆腐等食物。

    3. 适量摄入维生素和矿物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于维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患者可食用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坚果等。

    4. 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刺激性食物如辛辣、油腻、高脂肪的食物可能会刺激肠道,加重症状。

    总之,直肠癌患者术后康复期间,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适量摄入营养丰富的食物,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在食用桂圆时,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适量食用,并密切关注身体反应。

  • 2月4日是“世界癌症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在3日发布的《全球癌症报告2014》显示,2012年全球癌症患者和死亡病例都在增加,新增癌症病例近一半出现在亚洲,其中大部分在中国。这一现象引发了对中国癌症高发原因的关注。

    刘军主任指出,川人口味重、好麻辣的饮食习惯是导致结直肠癌在四川发病率较高的原因之一。过多摄入动物脂肪和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以及缺乏运动,都会导致肠蠕动减慢,增加肠道对毒素的吸收,从而容易导致癌症发生。而麻辣食物对消化道的刺激,以及慢性炎症的诱发,都是导致肠癌的诱因。

    刘军主任建议,40岁以上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肠镜检查,以预防结直肠癌。肠镜检查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检查方法,通过电子摄像探头将肠黏膜的图像放大数十倍,对黏膜病变的性质进行组织学定性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结直肠癌和痔疮的症状有相似之处,如大便带血。但通过观察便血的颜色、形态以及伴随症状,可以区分两者。结直肠癌的便血表现为持续性、慢性带黏液血便,血色暗红,通常与粪便混在一起。而痔疮的便血则是鲜红的,不与粪便相混,而是附于粪块表面。

    以下三类人群应定期进行结直肠癌的检查:

    1. 出现大便出血症状的患者

    2. 有结直肠癌癌前病变者,如大肠腺瘤、溃疡性结肠炎等患者

    3. 有结直肠癌及结直肠息肉家族史人群

    预防结直肠癌的关键在于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减少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摄入,增加运动量,以及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 结直肠癌,包括直肠癌和结肠癌,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数据,2008年,我国结直肠癌新发病例达到25.6万人,其中男性14.6万人,女性11.0万人。预计到2015年,每年新发病例将突破31.2万人。令人遗憾的是,90%以上的直肠癌患者在初期往往被误诊为痔疮,仅有1%~3%的患者最终被确诊为直肠癌。

    早期发现是关键。结直肠癌的早期症状与许多其他疾病相似,导致80%的患者在发现时已是中晚期。目前,全球公认的只有结直肠癌、乳腺癌、子宫颈癌和前列腺癌等少数几种癌症可以在无症状的情况下通过常规健康体检进行早期发现。

    结直肠癌大都是由大肠息肉演变而来,在癌变前有长达5-10年的良性发展阶段。这个“时间窗”为结直肠癌的预防和早期诊断提供了有利时机。在以往接受肠镜检查的人群中,发现大肠息肉等癌前病变的比例很高。患者若能早期发现,在息肉阶段进行手术摘除,往往可以避免癌变的可能,不仅创伤小、痛苦轻,且治愈率高。

    肛门指诊和电子肛门镜是诊断炎症性肠病、下消化道出血、肠息肉、癌前病变甚至肠道肿瘤最简便、最安全、最有效的方式。有经验的大夫通过肛门指诊和电子肛门镜共同检查可以判断出是有痔疮还是息肉、肿瘤,但除此之外,1/4的结肠处也会发现息肉,此时就需要做电子肠镜检查才能确诊。

    便血是直肠癌的常见症状,但并非所有便血都是直肠癌引起的。鲜血便、脓血便等都可能是其他肛肠疾病的表现。因此,患者若出现便血症状,应及时就医,通过指诊和肛肠镜进行检查确诊。

  •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癌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近年来,直肠癌和肝癌的发病率也在不断攀升,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直肠癌加肝癌的治疗方法,帮助患者了解疾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一、直肠癌加肝癌的治疗方法

    1. 手术治疗:手术是直肠癌加肝癌的主要治疗方法,通过切除肿瘤组织,达到治疗的目的。手术方式包括根治性手术、姑息性手术等。手术治疗后,患者需要定期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复发或转移。

    2. 放化疗:放化疗是直肠癌加肝癌的辅助治疗方法,通过放射线和化疗药物杀灭肿瘤细胞。放化疗可以提高手术切除的彻底性,降低复发率。但放化疗的副作用较大,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3.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通过导管将药物直接注入肿瘤组织,杀灭肿瘤细胞。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显著等优点,适用于晚期直肠癌加肝癌患者。

    4. 中医中药治疗:中医中药治疗是一种绿色治疗方法,通过调整患者的阴阳平衡,增强机体免疫力,达到抗癌的目的。中医中药治疗可以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二、直肠癌加肝癌的预防与保养

    1. 健康饮食:保持饮食多样化,不偏食,不挑食。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等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

    2.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是直肠癌加肝癌的重要危险因素,戒烟限酒可以降低患病风险。

    3. 适度运动:适量运动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癌症的发生。

    4. 保持良好心态:保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三、结语

    直肠癌加肝癌是一种严重的恶性肿瘤,但通过合理的治疗和保养,患者仍然可以战胜病魔。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保持良好的心态,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 近年来,癌症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数超过400万,死亡人数超过300万。其中,结直肠癌、肺癌、胃癌和肝癌等消化道癌症的发病率较高。为了提高癌症的早期诊断率,降低癌症死亡率,我国各大医疗机构纷纷开展癌症筛查工作。

    传统的癌症筛查方法主要包括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等。但这些方法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影像学检查存在假阳性率较高、内镜检查痛苦且费用昂贵等问题。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粪便DNA检测的癌症筛查技术逐渐成为热点。

    常卫清作为一款基于粪便DNA检测的肠癌筛查产品,具有无创、便捷、准确等优点。该技术通过检测粪便中的DNA片段,可以早期发现结直肠癌和癌前病变,为患者争取更多治疗机会。

    除了常卫清,还有许多其他癌症筛查技术,如肺癌低剂量螺旋CT、宫颈癌HPV检测、乳腺癌乳腺钼靶等,都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这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将有助于提高我国癌症的早期诊断率,降低癌症死亡率。

    除了癌症筛查,预防癌症的发生也非常重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心态等,可以有效降低癌症的发生风险。

    总之,癌症筛查和预防是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措施。我们应该积极了解癌症筛查知识,定期进行体检,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 近年来,直肠癌的发病率持续攀升,给许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由于人们对直肠癌的了解有限,预防措施往往难以落实。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直肠癌,本文将详细介绍直肠癌的检查方法,以便大家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就医。

    以下是直肠癌的常见检查方法:

    1. 直肠指诊:这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通过医生手指探查直肠和肛门,可以初步判断是否有肿瘤或其他异常情况。对于有可疑症状的患者,医生会建议进行直肠指诊。

    2. 乙状结肠镜检查:这是一种内窥镜检查,可以更直观地观察直肠和乙状结肠的内部情况,对于发现早期肿瘤或炎症等疾病有重要意义。

    3. 气钡灌肠:这是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将气体和钡剂灌入肠道,可以清晰地显示肠道的形态和结构,有助于发现肠道肿瘤或其他异常情况。

    4. B超检查:B超可以检查直肠和周围组织的状况,对于判断肿瘤的大小、位置和侵犯程度等有重要作用。

    5. CT扫描:CT扫描可以更全面地显示直肠和周围组织的状况,对于判断肿瘤的分期、转移情况等有重要意义。

    6. MRI检查:MRI可以更清晰地显示直肠和周围组织的状况,对于判断肿瘤的侵犯范围、转移情况等有重要作用。

    7. 排粪造影:对于有便秘症状的患者,可以通过排粪造影检查,了解肠道功能状况。

    总之,对于直肠癌的检查,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一旦发现异常,应尽早就医,以便得到及时的治疗。

  • 肛门附近痉挛疼痛是许多患者常遇到的问题,这种短暂的疼痛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传染性疾病、肛裂、低位直肠癌等。

    1. 传染性疾病:肛瘘、肛门和直肠周围形成脓肿或肛门窦炎等都可能导致肛门附近的肌肉产生痉挛和收缩,进而引发短暂的疼痛。治疗肛瘘的主要方法是手术,清除病灶,通畅引流,保护肛门功能。

    2. 肛裂:肛门括约肌暴露在肛裂中以及粪便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持续性痉挛,引发肛门痉挛性疼痛。治疗肛裂主要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如药物治疗、温水坐浴等。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3. 低位直肠癌:低位直肠癌等因素可能损伤和破坏局部神经,导致痉挛性疼痛。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化疗和放疗。早期低位直肠癌可进行局部切除手术。

    了解肛门附近痉挛疼痛的原因,有助于我们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出现此类症状,请及时就医,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注意局部卫生,预防感染。

  • 俗语说‘十人九痔’,痔疮作为常见的肛肠疾病,困扰着许多人的日常生活。然而,许多人对于痔疮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痔疮只是轻微的病症,无需过多关注。殊不知,痔疮与直肠癌虽然症状相似,但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疾病。如果不加以区分,可能会导致直肠癌的漏诊或误治。

    解放军458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施章时主任指出,痔疮和直肠癌虽然症状相似,如便血、肛门不适、下坠感等,但二者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痔疮并不会演变成直肠癌。然而,由于症状相似,且早期症状不明显,导致直肠癌的误诊率较高,尤其在30%-40%的国内直肠癌患者中,这一比例更高。

    施章时主任强调,为了预防直肠癌,我们需要关注以下细节:

    1. 重视便血症状:便血是痔疮和直肠癌的常见症状,但颜色、形态和伴随症状有所不同。痔疮便血通常颜色鲜红,直肠癌便血则可能呈暗红色,并伴有黏液。

    2. 观察大便形态:痔疮不会改变大便习惯和形状,而直肠癌可能会导致大便形状改变,如扁形或带沟槽痕迹。

    3. 关注排便习惯:直肠癌可能会导致排便规律改变,如排便次数增多、排便困难等。

    4. 定期体检:特别是中老年人,应定期进行体检,以便早期发现直肠癌。

    5.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避免长期进食高脂肪食物;戒烟限酒,适当从事体力活动,保持身心健康。

    解放军458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作为广州肛肠疾病大型公益筛查指定医院之一,将负责筛查1000例肛肠疾病。即日起至2013年11月30日,在458医院门诊部九楼结直肠肛门外科进行免费筛查,免费内容包括:挂号费、专家会诊费、肛门指检费、肛门镜检查费,每天限号30人。

    总之,痔疮和直肠癌虽然症状相似,但却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为了自己的健康,我们需要提高警惕,关注身体变化,及时就医,避免误诊和漏诊。

  • 近年来,肥胖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一项最新的欧洲研究表明,青春期肥胖与成年后患结肠癌的风险存在关联。

    研究发现,青春期BMI高于平均水平的超重男孩,在成年后患结肠癌的风险更高。相反,在青春期BMI没有高于平均水平的超重男孩,成年后患结肠癌的风险并未增加。

    研究团队来自瑞典哥德堡大学,他们在新闻稿中指出,儿童期和青春期的BMI可能与结肠癌的风险相关。具体而言,青春期体重增加超过平均水平的超重或肥胖男性,患结肠癌的风险较高。但目前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探究成年后的减肥是否能够降低这种风险。

    为了评估儿童BMI和青春期BMI变化对以后结直肠癌风险的影响,研究人员对37663名1945至1961年间出生的、有青春期BMI数据的瑞典男性进行了基于人群的研究。他们通过将20岁时的BMI减去8岁时的BMI来计算青春期的BMI变化。

    研究结果显示,8岁时的儿童BMI与结肠癌诊断风险之间存在关联。然而,他们没有发现青春期BMI的变化与结肠癌风险直接相关。相反,他们观察到儿童期BMI与青春期BMI变化之间的显著“交互作用”。

    研究指出,根据这项研究的观测设计,他们无法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此外,该研究主要涉及白人男性,在年龄、运动和饮食等因素上考虑BMI等因素是不可能的,并且女性的儿童期BMI数据是不可用的。

    作者得出结论,在青春期的BMI变化高于中位数的超重的男孩,在成年期结肠癌的风险高出48%。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