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花5分钟排便和30分钟排便的人,身体差在哪儿?

花5分钟排便和30分钟排便的人,身体差在哪儿?
发表人:京东健康

厕所,一个“解放真我”的场所,当代忙碌生活中的一片绿洲。

 

人跟人的区别在于:有人5分钟内解决战斗;有人蹲了半小时,大肠上下求索,水流涓涓而过。

 

 

如厕是个技术活,既不能过于用力,也不能时间太长。一个花5分钟排便和30分钟排便的人,身体差在哪儿?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揭示科学的排便时间。

 

受访专家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徐志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  杨红霞

 

  5分钟排便vs30分钟排便

 

花5分钟排便的人什么样?

 

  • 心情舒畅;
  • 皮肤变好;
  • 不长痘痘;
  • 从来不会担心因为便便而迟到;
  • 释放完感觉全世界都是自己的。

 

 

花30分钟排便的人什么样?

 

容易形成痔疮

 

排便时间延长,腹压增加,静脉回流受阻,肛门局部充血水肿,容易引起静脉曲张,轻则引起便秘,重则形成痔核,引发痔疮长久不愈。

 

伤害腰椎颈椎

 

如厕时身体会不自觉前倾,颈椎受到压力大,导致颈椎前屈度发生变化。

 

尤其是蹲便,还会因腰椎缺乏足够支撑,导致原有弧度被改变,让椎间盘所受重力不断增大,时间久了可能会诱发腰椎间盘突出。

 

 

形成下肢静脉血栓

 

人体下肢静脉的血液回流,需要肌肉的收缩来辅助。

 

当蹲厕所超过15分钟以上,肌肉长时间不动,收缩会相应变慢,导致静脉的血液流速减缓,容易出现腿部肿胀、发麻。

 

如果经常保持这种坏习惯,可能会形成下肢静脉血栓。

 

突然站立易发生危险

 

长时间排便,容易使血液向下流,突然站起来,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这就是为什么久蹲后突然起立会出现头晕脑涨的原因。

 

  排便的理想时长:10分钟内

 

根据临床观察,多数中国人都习惯在清晨排便。

 

因为人在早上起床后会产生起立反射,且早餐后胃结肠反射最强,会刺激结肠蠕动,形成排便反射。

 

每次蹲厕时间应控制在10分钟,如果超过10分钟还没排出来,就别太强求。揉腹,有利于调节肠道蠕动、缓解便秘。

 

 

老年人若很难在10分钟内解决,可站起再坐下,把时间间隔开,绝不能一次蹲坐半小时。

 

有便秘的人不宜超过10分钟,已经有痔疮的病人,应缩短排便时间,建议不超过3分钟。

 

如厕的最佳姿势

 

从生理学角度来说,当直肠肌与直肠形成的肛肠角度越大、直肠越直时,排便越顺畅。

 

正确的排便方法有助于缩短时间,预防痔疮。

 

蹲姿:促进排便

 

坐着时,肛肠角约为80~90度,蹲着时,肛肠角可达到100~110度。此外,下蹲时腹部压力大,可促进排便。

 

 

坐姿:适合老人小孩、慢病患者

 

坐姿排便适合体力相对较弱的老人和小孩,这是因为蹲着时腿部和膝盖受力较大,容易发生滑倒、骨折等意外。

 

对于有心脑血管病的人来说,也最好是坐便如厕。

 

如果感到排便困难,脚下最好踩一个小板凳,上身微微前倾,这个姿势可以增加腹压,有助于顺利排便。

 

 

6个好习惯让排便更通畅

 

便秘如同堵车,让人痛苦又焦躁。如何控制好排便时间,又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下面6个好习惯至关重要。

 

01 多运动,避免久坐

 

避免保持同样的姿势太久。特别是从事久坐、久站、活动少工作的人,更应积极运动,如广播体操、太极拳、球类活动等。 

 

每天做1~2次做提肛运动(收腹,慢慢吸气,同时向上收提肛门),每次3~5分钟,增加血液循环,促进胃肠道蠕动,减少盆腔充血,改善痔静脉回流。

 

02 每天定时排便

 

固定时间排便,有助于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即使没有排出来,也要定时蹲厕所。

 

建议起床后就上厕所,或早餐后20分钟再排便。平时有便意也别憋着,避免条件反射消失带来的便秘。

 

03 排便别太用力

 

对心脏病患者来说,用力排便是诱发心梗非常危险的因素。

 

 

当人在屏气用力排便时,使心脏回心血量增加、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加大,从而导致心肌缺血、心绞痛发作或严重心律失常,甚至引发猝死。

 

04 如厕时不玩手机

 

上厕所时要专心,不要看书玩手机,一心二用会分散注意力,降低对肛门肌肉的精密控制,久而久之可能诱发便秘。

 

 

05 多吃含纤维素多的蔬菜

 

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芹菜、白菜、菠菜等含纤维素多的蔬菜,以及蜂蜜、黑芝麻、核桃仁等食物,增加大便容积,促进肠蠕动。

 

06 避免长期精神紧张

 

生活节奏快、常熬夜加班、精神压力大……长期处于这种疲劳状态,使得交感神经兴奋,抑制了胃肠道蠕动,造成肠道传输缓慢,久而久之会导致便秘。

 

工作、娱乐应张弛有度,一坐几个小时,甚至通宵达旦极不可取。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看到某同学在桌上放了一瓶“六味地黄丸”,问之答曰:最近感觉有点虚,有点阳痿,随便吃吃……回答真是令人大跌眼镜。

     

    六味地黄丸是不是神药?

     

    目前市场上的六味地黄丸共有655个批准文号。同一种药居然有六百多家药厂生产,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市场需求量太大。而且粗略估计一下,六味地黄丸的适应症居然高达近140种,OMG!这是什么概念?感觉日常的毛病没有它治不了的,这还不叫包治百病?所以是有些滥用了。

     

     

    但不可否认,六味地黄丸确实是补益类的经典名方,确实具有滋 阴 补 肾的功效,更适合肾 阴 虚的人。它被认可的适应症主要为肾 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

     

    肾阴虚的判断

     

    服用六味地黄丸的前提是,经中医辨证为肾 阴 虚的患者。这些症状可以辅助判断:舌红潮热、口干舌燥、手足心热、盗汗、遗精、失眠、头晕、腰膝酸软、脉细快。

     

    三补三泻

     

    六味地黄丸不仅是补虚,也兼有泻下成分,方中重用熟地黄,滋 阴 补 肾,山茱萸和山药辅助。而泽泻、茯苓和牡丹皮相互配合又能清虚热,方子共奏补肾 阴,清虚热的功效。所以如果不根据自己的体质和病症,而滥服六味地黄丸,其实是有副作用的。

     

    以下人群忌用!

     

    六味地黄丸,针对肾 阴 虚,所以肾 阳 虚的人不能用,肾 阳 虚可以用桂附地黄丸。感冒发热病人、急性肠胃炎腹痛腹泻的病人,需暂停使用。健康人请勿当作保健药品长期服用!长期服用很可能出现腹满、便溏、食欲不振等情况。

     

    在临床上,六味地黄丸的服用应该遵照医生的指导来服用。另外,在六味地黄丸服用期间应该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及戒烟、酒等情况。

     

     

    注意其他几种地黄丸的区分

     

    不同的症状可以服用不同的地黄丸,但最好在医生药师指导下服用,勿乱用!枳柏地黄丸,重滋阴降虚火。麦味地黄丸,重滋养肺肾。杞菊地黄丸,重滋补肝肾。归芍地黄丸,重补阴血清虚热。桂附地黄丸,重温阳,针对肾 阳 虚。明目地黄丸,重养肝明目。

  • 黄芪是一种营养价值比较高的中药材,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喜欢将它拿来泡水喝,这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养生的作用。随着人们养生意识的增强,黄芪的用量逐渐增大,以至于到了每年的春秋季节,就会有大量的人开始采挖黄芪,因为春秋时节是采挖黄芪的最佳季节,但若是采用不合理的采挖方式,就会导致野生黄芪数量骤减,目前,它已经被列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在平日里,一些喝过黄芪水的朋友会感觉到自己越来越瘦,其实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大家不必过于担心,这主要是因为黄芪水具有利尿解毒的作用,若是在服用黄芪水期间,感觉到体重出现了明显的下降,那么有可能是黄芪水在帮助人体排出多余的毒素与垃圾。对于具有减肥需求的朋友来说,建议不要采用喝黄芪水的方式来减肥,因为长期饮用可能导致身体暴瘦,这对身体健康反而是不利的。

     

     

    黄芪水虽然具有一定的养生功效,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宜饮用的,一般来说,生活中有3类人不适合饮用黄芪水。

     

    黄芪具有温补效果,因此更适合体内寒湿较重的朋友饮用,对于体内火气比较旺盛的群体来说,若是经常大量饮用黄芪水,就可能导致身体出现喉咙干涩、咽喉肿痛等情况。

     

     

    虽然黄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人体中的元气、增强身体免疫力,但当我们出现感冒或发烧的现象时,就会导致身体呈现出比较虚弱的状态,此时若是贸然饮用黄芪水,极有可能导致身体的负担加重,这对疾病的控制是不利的。在这里建议大家等感冒或发烧痊愈后再饮用黄芪水,这能够在保证身体健康的同时达到养生的效果。

     

    我们都知道,每个人的过敏原是不一样的,对于过敏体质的朋友来说,需要慎重饮用黄芪水,因为一旦对黄芪这种物质过敏,就会导致身体表现出一些不良症状,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威胁身体健康。

     

     

    同时,大家在饮用黄芪水的过程中,还要了解它的副作用,一般来说,若是经常使用黄芪泡水喝,就可能导致身体出现心烦意乱、头晕目眩、失眠多梦等症状,大家在饮用黄芪水的过程当中,若是发现身体出现了上述症状,一定要立即停止饮用,以免身体受到更加严重的伤害。

     

    同时,大家也不能过于依赖黄芪水,因为它并不是万能的,当我们感觉到身体出现不适时,应该立即去医院进行相关的检查而非饮用黄芪水。

  • 布洛芬“火了”,药盒也跟着火了。但是不少网友疑惑,难道布洛芬包装盒上的示意图动作不同,代表的疗效也不同吗?

     

    (图片源自网络)

     

    据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报道,12月18日,中国药科大学国家执业药师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康震教授介绍:“包装盒图案动作虽然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处于运动状态的动作,而且重点肌肉部位都用‘点’或‘星’等标识进行了标注。不同‘布洛芬’作用不同,缓释胶囊强项在镇痛,不是退烧。”

     

    康震提示,布洛芬缓释胶囊/片与布洛芬胶囊/片功效上是有区别的,布洛芬胶囊/片主要用于退烧,而且布洛芬缓释胶囊/片则主要用于缓解疼痛,尤其是由运动产生的肌肉疼痛,比如运动中拉伤、长时间不运动突然运动导致的肌肉酸疼等。这也是为什么不同厂家生产的布洛芬缓释胶囊包装盒上都会用到运动类的示意图的原因所在。当然,也不排除企业间相互模仿。

     

    “如果感染新冠出现了身体的疼痛,用布洛芬缓释胶囊/片也是可以的。需要提醒的是,它没有或者说只有很弱的退烧功效。”康震教授解释,因不懂二者的区别,误将布洛芬缓释胶囊/片用于退烧,又嫌效果太慢,加大剂量,导致胃肠道刺激或造成胃溃疡的情况并不少见。

     

    除布洛芬缓释胶囊外,布洛芬制剂种类还包括布洛芬混悬液、布洛芬片、布洛芬颗粒等,那么不同的剂型有什么区别?我们在居家治疗中应当如何选用呢?

     

    “混悬液、颗粒主要是用于儿童(6个月以上)的剂型,一是便于吞咽,二是内含布洛芬的剂量少;成年患者则适合选用胶囊及片剂等剂型。需要注意的是,混悬剂需要摇匀后再使用。”康震教授提醒,“无论使用哪种剂型,购买前首先要看清楚药品外包装上的适合症说明,明确是用于退烧,还是镇痛抗炎。”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 总有很多人在问:吃什么可以降糖?我虽然知道大家都在问食物,但每次都只能很欠揍地回答一个字:药!


    显然大家对这个回答很不满意,而且经常有糖友在分享经验的时候会提到:喝玉米须泡水可以降糖;生吃苦瓜可以降糖,吃南瓜可以降糖,还有一些人转发不知道什么平台发来的“振聋发聩”的消息:吃秋葵把糖尿病治好了。

     


    那么,这些真的靠谱吗?


    玉米须:是玉米繁殖器官的一部分


    植物学博士史军在丁香园里指出:所谓的玉米须其实是玉米的花粉管,作为植物繁殖器官的一部分,玉米须确实含有复杂的化学成分,比如黄酮类物质、氨基酸、矿物质以及部分氨基酸。


    但是这些物质就目前来看,很难直接作用于人体的代谢系统。


    在人类身上是否有效,还是个未知数。就更别说,仅有的几个动物实验本身,都存在样本量过少、没有后续重复实验等诸多问题了。


    简单来说就是,玉米须煮水的降三高的功效,目前为止仍缺乏确切的证据。


    生吃苦瓜可以治疗糖尿病?


    曾经遇到一个画家,说自己每天生吃一大盘苦瓜。“虽然很难吃,但想想能控制血糖,也就忍了。而且吃久了,觉得味道还不错。”


    我看着他的肚腩,问他为何不通过运动去控制血糖。他回答没时间。


    然后我问他的血糖如何,他说很不错,空腹8.3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则不知道,没测过。


    但确实有动物研究发现,苦瓜中的某种提取物能降血糖。为何就不能通过吃苦瓜能降低血糖呢?


    看样子,我们有必要巩固一下语文知识,人家说的是“动物研究”和“苦瓜提取物”。还没有研究说过苦瓜用在人身上可以降血糖,而且苦瓜提取物需要经过复杂的工艺才能提取出来,平时做饭的方法是提取不出来的。


    这就如同:班廷可以从狗身上提取出胰岛素来,但你不能靠吃狗肉来降低血糖呀!


    此外,就算我们能把这些降血糖的成分吃下去,也会被肠胃消化掉,它根本没有机会发挥降血糖的作用。


    除此以外,还有苦瓜晒干泡水喝、苦瓜藤泡水喝、苦瓜根泡水喝、把苦瓜晒干碾成粉泡水喝……都没有研究证明他们能降血糖。


    苦瓜已经够苦了,人类就不要使劲折腾人家了!

     


    既然不能降糖,为何还要吃这些蔬菜?


    说到这里,很多人会很失望。不过,虽然这些食物不具备直接降低血糖的功效,但如果合理摄取,还是可以帮助控制餐后血糖的。


    比如吃饭前先吃凉拌苦瓜、空心菜、黄瓜、西红柿、冬瓜、油菜等等,填饱肚子后,适当吃一点米饭,就可以解决平时“吃饭太少容易饿,吃饭太多血糖容易高”的问题了。


    至于玉米须泡水,喝一点不会有坏处,但不要指望它可以替代药物,比喝矿泉水或白开水肯定会好一些,毕竟还有一点心理治疗作用嘛。

  • 牛磺酸最初是从牛黄中分离出来的。不过那都是老工艺了,现在连牛黄都人工合成,牛磺酸更是可以人工合成的了。

     

    动物机体除直接从膳食中摄入牛磺酸外,还可以在肝脏中进行生物合成。蛋氨酸和半胱氨酸代谢的中间产物半胱亚磺酸经半胱亚磺酸脱羧酶(CSAD)脱羧成亚牛磺酸,再经氧化生成牛磺酸。而CSAD被认为是哺乳动物牛磺酸生物合成的限速酶,且与其他哺乳动物相比,人类CSAD活性较低,可能是因为人体内牛磺酸合成能力也较低。下面说说牛磺酸的作用。其实我关注牛磺酸是从我家孩子的奶粉成分开始的。

     

     

    牛磺酸人体能自己合成,并且处于游离的状态,随时能代谢排出体外,所以这很容易不足,特别是婴幼儿,合成的量远远赶不上需求的量。

     

    牛黄与牛磺酸大不同

     

    牛磺酸虽然最早从牛黄中提取,但是功效和功能却是大不一样,牛黄主要是清热解毒,而牛磺酸人体中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与参与神经系统发育,并与视觉发育等有关。牛磺酸在人脑、眼睛中含量最为丰富。

     

    牛磺酸的作用

     

    1、 牛磺酸在脑神经细胞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对于婴幼儿是不可缺少的。母乳和一般的配方奶粉都是能满足机体需要的。

     

    2、 提高神经传导和视觉机能。如果单纯食用牛奶,或者成人长期静脉输入营养液,会造成牛磺酸的缺乏,导致视网膜发生功能紊乱。说白了就是牛磺酸能保护视网膜。

     

    3、 牛磺酸能调节眼睛晶体渗透压,并能减轻晶体中蛋白质的过度氧化,抑制白内障的发生发展。

     

    4、 牛磺酸能增强心脏的收缩功能,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大家熟悉的红牛功能饮料,里面的主成分之一就是牛磺酸。有基本就是起这个作用啦。

     

     

    牛磺酸每日摄入要求

     

    牛磺酸是人和动物必需的一种氨基酸。儿童体内缺乏牛磺酸,可能导致发育不良,视力损害和增加癫痫的易感性,甚至引起心肌病等疾病;成人体内缺乏牛磺酸,同样危及他们的身体健康。作为一种优良的食品添加剂,牛磺酸在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已被广泛应用。美、日等国为确保婴幼儿健康成长,早已明确规定婴幼儿乳制品中牛磺酸的含量,不得少于0.16mg/100mL。

     

    【不药博士】简介:博士,主管药师,高级营养师,拥有10年的用药指导、营养咨询和健康管理经验。不药不药,健康生活,不生病,不吃药!

  • 近日,广西桂林一男子喝下朋友珍藏的自泡药酒后口舌发麻,心跳加速,失去知觉。送到医院后多次出现室颤,心跳骤停等情况。经过1天1夜的抢救,神智才恢复清醒。

     

    医生介绍,患者中毒和用草乌、川乌来泡酒的关系非常密切,民间用高度白酒来泡上述两种药材,有祛风湿的可能性,但医学方面只能用来外擦,不能内服。

     

    事实上,因药酒出事的案例时有发生↓↓

     

     

    有人将药酒当成万能药,当身体出现某些不适时,总想喝点药酒缓解。药酒并非万能,不当使用还可能发生危险。

     

    《生命时报》采访权威专家,告诉你药酒使用禁忌,避免危险发生。

     

    受访专家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药师 刘绍贵

     

    药酒,分内服和外用

     

    所谓药酒,即将处理洁净的中药材、饮片,按一定比例浸入50~60度的纯粮白酒中所制得的澄明液体制剂。亦有用食用乙醇、黄酒、米酒或葡萄酒替换纯粮白酒者。

     

    传统的药酒一般可分为外用和内服两种。外用药酒涂在皮肤上,治疗跌打损伤、关节疼痛,以前在民间流传很广。外用药酒所泡的药材,大多是生川乌、生草乌等有毒中药,外用效果很好,内服会危及生命。

     

    目前,国内由正规厂家生产并获批上市,用于疾病防治或养生保健的药酒160种左右,大致分为以下3大类:

     

    • 祛风胜湿、通络止痛、强壮筋骨,有内服和外用两种,多用于风寒湿痹、筋骨疼痛及关节病变。例如舒筋活络酒、祛风活血酒、      杜仲酒等。
    • 壮腰暖肾、温肾壮阳,如参茸酒、苁蓉酒、蛤蚧酒、虫草补酒等。
    • 补气、补血或气血双补,如用于补气的人参酒,用于补血的当归酒,用于补阴的地黄酒,用于气血双补的八珍酒等。

     

     

    专家:不提倡自行泡制药酒

     

    由于药酒的药理作用明显,加之其生产涉及处方组成的审定、酒的选用、药料质量的控制,以及矫味剂、着色剂、制备工艺的科学采用和设备设施条件的审批等诸多专业领域,因此国家相关管理部门既未提倡也未允许普通民众及各类酒店、餐馆等自行配制药酒。虽然规定不允许,但还是很多人自行泡制药酒。

     

    从现代医学来看,药酒不分的做法是极不科学的。现代医学体系里,概念精确明晰,药和酒、食品是绝对不同的东西,界限分明。

     

    但在传统医学里,药食同源却是很自然的事,很多时候,药品和食品的界限模糊不清,难分彼此。比如葱、姜,在餐桌上是调味品,当菜吃;感冒时可以用来发汗、祛寒,当药用。酒也一样,中医认为,出现跌打损伤时,用酒来送服一些活血药,可以加快循环,有助祛除瘀血。

     

     

    许多药物禁入酒

     

    出于养生保健目的,很多人觉得只要是补药都能泡酒,有些甚至把好多种泡在一起,中药专家提醒大家,许多药并不宜入酒:

     

    1. 大多数矿物类药

    特别是有毒的,如砒石、砒霜、朱砂、银朱、雄黄等。

     

    2. 许多毒性很强或作用峻猛、强烈的中药

    比如肝肾毒性很大的马钱子、生川乌、生草乌、生天雄、生附子、小白撑、生天南星、生白附子、生半夏、雷公藤、甘遂、大戟、商陆、芫花、苍耳子、水蛭、斑蟊、蟾酥等。

     

     

    还有一些新近引入的、临床使用经验很少的新品种,也不应泡制药酒。

     

    以川乌、草乌为例,它们是治疗风寒湿痹、关节疼痛的药物,但因毒性很强,法典控制用量很小,中毒后可致严重心脏损害、中枢麻痹、血压下降,甚至引起呼吸麻痹合并脑水肿死亡。

     

    水蛭,即蚂蝗之类,为破血逐瘀、通经之药,现代临床应用较广泛,但中毒后可刺激胃肠道,引起内脏广泛出血、剧烈腹痛、呕吐。

     

    马钱子为极毒药,祛风胜湿、通络止痛效果较好,中毒后可引起强直性痉挛惊厥、角弓反张,甚至死亡。

     

    因此提醒大家,非必要不要自泡自饮药酒,如果必须使用药酒,应在医生或药师的专业指导下。

     

    饮用药酒要注意5件事

     

    饮用药酒前应先请中医辨证后开处方,根据具体情况和体质选择,切勿想当然。使用药酒,要注意以下几点:

     

    !  早晨空腹和夜间不宜饮用

    应在中餐或晚餐前1小时饮用。同时应把握季节时令,温阳、补益性药酒多宜冬日使用,炎炎夏日应尽可能少饮或不饮。

     

    !  不同情况有不同使用量

    应根据个人对酒的耐受力及药物的性能确定饮用量,一般每次可饮10~30毫升;如药中含有峻猛药,应以10~15毫升为宜,决不可放量豪饮。

     

    !  服药期间勿随意饮用

    服用西药期间,绝不可随意饮用药酒。许多西药均不可与酒和药酒同用,否则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服用前应与药师咨询。

     

     

    !  饮用药酒期间注意饮食

    饮服药酒,应尽量选食高蛋白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鲜鱼、瘦肉、豆类、蛋类,不宜食咸鱼、香肠、腊肉,以免伤肝或诱发不良反应。

     

    !  出现问题及时就医

    饮用后出现恶心、呕吐、胸闷不适、口唇或肢体发麻,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以及肝肾功能异常者都不宜饮用药酒,否则不仅不能治疗疾病,反而可能加重病情。药酒中的酒精和药物一旦和正在服用的西药发生相互作用,还会出现不良反应。

     

    感冒、发热、咳嗽、咽喉肿痛,以及患有各种急性病者,肺结核、皮肤病、痛风患者,儿童、妇女,特别是经期、孕期、哺乳期的女性,高龄和身体虚弱的老人等均不应饮用药酒。

     

    最后提醒,药酒也是酒,能少喝就少喝。

  • 夏天一到,温度飙升,心脑血管疾病伺机已久,随时准备作案。此时的血管就像装了一颗“定时炸弹”,格外脆弱。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告诉你高温对血管的伤害,并教你几个夏季护血管的方法。

     

    受访专家

    北京同仁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医师、教授 吴明营

    火箭军总医院副院长、全军脑卒中救治与研究中心主任 姜卫剑

     

    炎热,心脑血管病的“火药桶”

     

    夏季酷热难耐,在这种环境下,一些疾病也开始频繁冒头,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它对人体主要有以下影响:

     

    突发脑中风、心脏病

     

    作为人们熟知的脑血管病,中风有两个高峰期,一个是零度以下的严冬,一个就是32℃以上的盛夏。

     

    有研究表明,当气温上升到32℃以上时,脑中风的发生率较平时高出66%,并且随着气温的升高,危险性还会增加,这一现象被称为“热中风”。

     

    夏季天气炎热,温度对人体血液循环系统会产生很大影响。尤其是闷热天气,空气中湿度增高,含氧量降低,本身就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更容易突发心脏病、脑中风。

     

    缺血、心脑血管堵塞

     

    夏季,人体的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会明显加快,血流量比平时增加3—5倍,这本身就加重了心脏负担,加上夏天人出汗多,水分随汗液大量蒸发,致使血液黏稠度升高,更容易导致缺血或心脑血管堵塞。

     

    心绞痛、脑梗塞等引发猝死

     

    夏天人的睡眠质量会有一定程度下降,情绪容易烦躁,更易引发心绞痛、脑梗塞等疾病,甚至猝死。

     

    虽然猝死发生得总是很突然,如果留心观察,猝死的发生并非完全无声无息。其实在这之前,身体的健康状况已经出现了问题,但却没有引起病人的重视。

     

    血管不好,从头伤到脚

     

    血管作为人体营养输送的重要管道,遍布全身各处。一旦出现病变,会诱发各种疾病,严重时甚至会致命。

     

    头:影响认知

     

    现代人由于饮食和生活方式不健康,脑袋里的大动脉血管壁上也悄悄产生了斑块。

     

    斑块一点点长大,血压平稳时,还算相对安全。若血压突然升高,斑块就会被“刺激”脱落,冲向细小动脉,导致脑梗死。

     

    同时,血管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老化”,个别地方还会产生“鼓包”(微小的动脉瘤),一旦破裂,就是脑出血。

     

     

    颈:诱发卒中

     

    颈动脉是一个流向大脑的血液通道,各种原因造成的该通道内部管径变小,就称作颈动脉狭窄。最常见导致颈动脉狭窄的原因是颈动脉硬化,临床上80%以上的人都属于这个情况。

     

    动脉硬化过程与水管中水锈形成非常类似:最初表现为动脉管壁上出现硬化斑块,随着斑块一点点增大,最终形成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狭窄还是导致脑缺血和脑卒中的“罪魁祸首”。一方面,狭窄的颈动脉会导致脑组织无法获得足够血液,产生缺血症状;另一方面,颈动脉斑块若生长不均匀,可碎裂而产生碎屑,导致脑卒中。

     

    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吸烟、酗酒都是颈动脉狭窄的高危因素,如生活中经常出现头晕、发呆、无力,白天思维不清、昏昏沉沉,晚上失眠等症状,建议去医院做个颈动脉的超声波检查。

     

    若诊断明确,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或手术治疗。

     

    胸:动脉夹层

     

    主动脉是心脏向全身输送动脉血的总通道,也是人体最粗的血管。主动脉血管壁有内、中、外三层膜,正常情况它们紧贴在一起,共同承受血流压力。

     

    若内膜出现裂口或溃疡,血液冲击便会沿着这个“缺口”进一步撕扯扩张,导致三层膜分离,形成主动脉夹层。

     

    若不及时处理,外膜将单独承受血压,随时会发生致命性破裂,动脉血会直接涌入胸腔、腹腔甚至心包,造成大脑和内脏短时间内供血不足,出现失血性休克,患者几秒钟之内就会死亡。

     

    高血压是主动脉夹层的首要危险因素,血压的不稳定极易造成动脉壁的损伤,临床上主动脉夹层患者几乎都存在高血压控制不良的现象。

     

     

    此外,有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钙化斑块的老人、孕妇及有主动脉夹层家族史的人,都是该病高危人群。

     

    以上人群若出现“撕心裂肺”的疼痛,且持续时间长,并感觉疼痛延伸到了前胸、后背甚至腹部,应及时就医。

     

    腹:主动脉瘤

     

    提到血管疾病,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中风、心脏病,但对腹主动脉瘤却很陌生。其实,人体最大的主动脉血管,往上走可达到颈部、往下走则可延伸到腹部。

     

    腹主动脉源源不断地把从心脏泵出的动脉血,通过其分支血管输送到全身,就像树干和树枝一样。

     

    当主动脉膨胀越来越薄时,血管像一个被撑大的气球,最终形成主动脉瘤。一旦破裂,会使体内大量失血,导致猝死。

     

    吴明营表示,这个病早期几乎没有症状,但若感到腰背部或腹部呈撕裂感、刀割样等胀痛不适,并伴血压异常升高,则须警惕。

     

    此外,建议5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男性,有高血压、心血管病等慢性疾病,烟龄10年以上,有外周动脉瘤病史者,尽量每年做一次腹部超声检查。

     

    腿:深静脉血栓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很危险的静脉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典型症状是下肢肿胀。

     

    由于深静脉堵住后血液回流不畅,患侧腿就会肿起,还会出现压痛和发热感,就像是被小火从里往外烘烤一样。若对侧没血栓,或血栓不像另一侧那么严重,则会形成不对称下肢肿胀。

     

    更加严重的是,若深静脉血栓迁移至肺部,会形成有潜在致命威胁的肺栓塞,患者常常会出现胸痛、憋气、呼吸困难等症状。

     

    需要提醒的是,卧床、长时间不动等均是静脉血栓重要危险因素。司机、IT工作者、教师、售货员等需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不动,风险相对较大。

     

    以上高危人群一旦出现腿部,尤其踝关节和足部有肿胀感、疼痛或压痛、腿部发红、腿部皮肤温度上升、有浅静脉扩张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夏季护血管,做到6个“谨慎”

     

    高温来袭,养护血管是你必做的功课,虽然血管“崩溃”很可怕,不妨学会这6个“谨慎”,帮你安然度夏。

     

    1.慎用空调

     

    室外温度很高,突然进入温度较低的空调房,人的体表血管会迅速、大面积收缩,血压剧烈波动,诱发卒中。

     

    再热的天气,空调温度也不能开太低,应在26℃左右,不要开到20℃以下。

     

    2.慎喝冷饮

     

    高温导致水分流失较多,使血液浓缩,血容量不足,重要器官供血减少,诱发卒中。

     

     

    建议多喝温开水,少喝冰镇饮料等。

     

    3.慎大吃大喝

     

    控制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避免吃大鱼大肉、喝大酒。

     

    建议多吃西红柿、青菜、苹果等新鲜蔬果,适量食用黑木耳、燕麦片,有助降低血黏度。

     

    4.慎发脾气

     

    炎热夏日,火气很旺,人们容易焦虑动怒,这是脑血管病发病的重要诱因。

     

    越是炎热,越不能烦躁,而要保持心情愉快,积极乐观地面对一切。学会释放心理压力,不能总是愁眉苦脸。

     

    5.慎盲目锻炼

     

    炎热天气下盲目锻炼容易引发心脑血管意外。

     

    运动时间最好选在早晨5~6点或晚上8点后,以慢跑、散步、打太极等为宜,时间控制在1小时左右。

     

    6.慎熬夜

     

    夏季夜晚易失眠,白天又容易犯困。建议晚上10点半前睡觉,不要长时间看电视、玩手机。

     

    每天最好午睡半小时,此时血压下降、心率减慢,有助于保护心脑。

  • “我肺都快气炸了”……这是很多人在极度愤怒下的口头禅,大家或许认为这只是种夸张的说法,但其实肺真的能“气炸”。

     

     

    《生命时报》邀请专家解释肺是如何被“气炸”的,并告诉你生气是如何一步步损害健康、增高多种疾病风险的。

     

    受访专家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呼吸内科主任 金寿德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授 汤永隆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麦舜翩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余小倩

     

    肺真的能“气炸”

     

    生活中我们常说的肺气炸了,其实就是医学上的气胸,通俗地说就是肺破了,里面的气体跑到胸腔里面去了。

     

     

    胸膜腔由胸膜壁层和脏层构成,是不含空气的密闭的潜在性腔隙。任何原因使胸膜破损,空气进入胸膜腔,称为气胸。此时胸膜腔内压力升高,甚至负压变成正压,使肺脏压缩,静脉回心血流受阻,产生不同程度的肺、心功能障碍。

     

    哈佛大学曾发起一项670位退伍军人参与的研究,平均随访8.2年发现,敌意等愤怒情绪会导致肺功能下降。

     

     

    韩国仁荷大学一项研究在91例自发性气胸的年轻人中发现,他们更易愤怒、抑郁、焦虑;研究人员分析,愤怒时呼吸加深加快,交感神经兴奋,炎症因子增加,血管容易被攻击。

     

     

    临床上将气胸分为人工气胸、创伤性气胸和自发性气胸。自发性气胸是最常见的气胸类型。根据脏层胸膜破裂口的情况及其发生后对胸膜腔内压力的影响。

     

    自发性气胸又可分为3类,即闭合性自发性气胸、开放性自发性气胸和张力性自发性气胸。其中,自发性气胸多由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吵架、大声喧闹)、胸部外伤、胸腔穿刺等损伤脏层胸膜而引发。

     

    单纯性气胸患者,因气量小,少量气体多可自行吸收,症状多轻微或无症状,所以有些人发小火、生小气时虽然也胸闷得难受,但却不至于“肺炸了”;但发生张力性气胸,则需要到医院进行排气治疗以挽救生命。

     

     

    最好的预防方法自然是少生气。所以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一旦情绪激动要做深呼吸,让气出得来,不给气胸创造条件。

     

    一次生气,身体全身受伤

     

    人生气不只会“气炸”肺,对血压、心脑血管、肝脏都有不良影响。

     

    伤心脏

    生气时心脏的收缩力加强,心跳加速,大量血液涌向心脏,心脏则需要加倍工作。这时就会出现心律不齐、心肌缺血、胸闷、心慌甚至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免疫力下降

    美国哈佛大学研究发现,仅回想一下自己生气的经历,就会让免疫系统功能受到长达6个小时的抑制。

     

    伤胃肠

    纽约西奈山医学院医学教授马克巴比亚斯基完成的研究发现,生气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胃肠血流量降低,蠕动减速,食欲不振,严重时还可引起胃溃疡。

     

     

    伤肝脏

    美国维吉尼亚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生气会导致慢性丙肝病人病情加重。杜克大学的研究发现,爱生气、充满敌意和轻中度抑郁人群体内C反应蛋白(CRP)水平更高。《动脉硬化血栓血管生物学》杂志刊登以色列一项研究发现,CRP水平升高与肝炎和肝损伤关联密切。

     

    精力受损

    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最新研究证明,相比脾气温和的人,脾气暴躁的人早亡风险增加1.57倍,美国生理学家爱荷马研究发现,人生气10分钟消耗的精力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长跑,会对身体造成一系列不良影响。

     

    变丑

    美国科学家对5000名脸上长色斑的女性研究显示,当她们处在情绪低谷时,药物治疗对其都不显著,而当其中一些女性的人际关系得到改善时,她们的色斑可以不治自愈。

     

    科学家分析指出,当人生气时血液大量涌向脸部,这时血液中氧气少、毒素增多。而毒素会刺激毛囊,引起毛囊周围深部炎症等皮肤问题。

     

    6件事帮你“灭火”

     

    人难免有激动、愤怒的时候,憋着火气害人又害己,最好的办法是尽快“灭火”。我们身边就有6个触手可及的“灭火器”。

     

     

    镜子

    照照镜子,看着自己生气的样子你可能会笑出声来。当我们意识到、看到此时自己的面目狰狞、丧气,怒火会马上平息下来,毕竟“有必要把自己搞得那么难看吗”。

     

    水杯

    不舒心的时候,多拿杯子接水喝,大口大口地饮水能转移注意力、缓和情绪。有条件的可以冲一杯豆浆或打一杯奶昔,用甜味的东西来安抚自己,效果可能更好。

     

    纸笔

    越想越来气的时候,不妨拿出纸笔,在上面随意涂鸦,这对情绪的发泄很有帮助。愿意写文字的人,也可以把自己此时的感受与想法毫无保留地写出来。这时我们就成了自己的听众,会感到自己被倾听和理解了。写完可以把纸折起来或销毁,负面情绪也会随之消失。

     

    手机

    怒火憋不住的时候,赶紧拿起手机给好友打个电话,或者发个信息,这可以迅速发泄委屈和愤怒。尽量选择善于聆听又比较理性的朋友,他能给支持安慰,也有利于更全面地分析问题。

     

    开卷有益,看书能让人平心静气。在气头上的时候拿起书来阅读并不容易,但可以尝试和练习,只要看进去几行文字,注意力就会从负性情绪上转移一点。

     

     

    电脑

    很多人在郁闷、紧张的时候容易冲动而上网购物,这虽然不是处理压力的最佳办法,但偶尔用一下还是可以比较有效地缓解情绪。“买买买”的时候心里还是要有根弦:多买便宜的小物件或日常生活必需品,尽量别点开奢侈品,避免冷静下来后后悔。

  • 春困秋乏夏打盹儿,睡不醒的冬三月……如果你一年四季总是感觉疲乏无力、打不起精神,那不仅仅是因为缺乏睡眠,你的饮食可能也出现了问题。

     

     

    《本草纲目》里说,“饮食者,人之命脉也。” 也就是说吃饭是保证生存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而不良饮食习惯不仅会加重身体的疲劳感,甚至可能带来诸多慢病。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为大家奉上科学合理的饮食指导,告诉你如何摆脱疲惫、一口一口“吃”出健康。

     

    受访专家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科学技术部主任  阮光锋 

    中国注册营养师  韩冬梅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营养科主任  谭桂军


    本文编辑丨赵子莹

     

    四种饮食习惯加重疲劳感

     

    如今,“累”越来越成为现代人挂在嘴边的高频词汇。除了繁重的工作、“贫瘠”的睡眠,以下这4种饮食习惯也会大大增加我们身体的疲劳感。

     

    1.爱吃甜食

     

    甜食中的糖大多是单糖或双糖,很快会被人体消化吸收进入血液。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的分泌就会增多,高胰岛素水平是导致人困倦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精白米面吃太多也会引起胰岛素水平升高,加重疲劳。

     

     

    建议减少吃甜食次数,每周不超过两次,并且限制食用量,例如蛋糕每次只吃2~3指宽。吃主食时,把至少1/3的精白米面用全谷物、杂豆代替,粗杂粮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能保持餐后血糖平稳缓慢地升高,避免胰岛素水平过高。

     

    2.主食吃太少 

     

    碳水化合物是我们的大脑、神经最主要的供能物质,如果主食吃太少,大脑、神经则缺乏充足的能量,就会让人容易疲劳、乏力。

     

     

    另外,主食吃太少,碳水化合物供能不足,体内储存的糖原被快速耗尽,会导致水分丢失,蛋白质、脂肪分解。而蛋白质的大量分解会造成肌肉严重损失,人就容易肌肉酸痛、疲劳;在碳水化合物不充足的时候,脂肪无法彻底分解,会产生大量酮体,容易造成酮症酸中毒,酮症酸中毒早期表现就是乏力。

     

    所以,每天一定要吃主食,大概每餐一拳头。尽量保持三餐主食食材的丰富程度。如整粒燕麦煮成黏黏的粥或饭,对控血脂有益处;红小豆、绿豆、花芸豆等淀粉豆类,血糖反应都很低,且富含延缓消化吸收的成分,加到主食中利于降血脂、控血压。

     

    3.不吃红肉

     

    红肉,也就是猪牛羊等畜肉,铁含量丰富,如果长期不吃红肉,很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这时候人就会感觉疲劳乏力、没有精神。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每日畜禽肉类的摄入量为40~75克。可以每天吃一点红肉,每次控制在1两左右,也可以每周吃3~5次,每次多吃一点,但是不要一次吃太多。

     

    平时可挑选一些新鲜的瘦肉,如牛腱子肉、里脊肉等,少吃肥牛、肥羊、五花肉等高脂肪的肉类,尤其是“三高”人群一定要少吃。

     

    4.吃得太油腻 

     

    大量脂肪进入小肠,会导致小肠分泌的胆囊收缩素增加,而胆囊收缩素能够促进睡意。

     

    建议少吃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每天食用油的摄入量最好不超过25~30克。每次高脂饮食后最好吃几天清淡的食物,避免油脂堆积,减轻身体各器官的负担。还可以换更健康的烹饪方式,比如将油炸、烧烤改为清炖、蒸煮等。

     

    对抗疲劳感的9种食物

     

    吃法不对可能招来疲惫,但正确的饮食也可以舒缓神经和身体。当你感到提不起精神时,不妨试试这些食物。

     

    坚果、深海鱼

     

    一件事挂在嘴边就是想不起来、提不起精神睁不开眼、心绪不安老想发脾气……这些表现都是大脑要“罢工”的前奏。

     

    核桃、开心果等坚果以及三文鱼、金枪鱼等深海鱼中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可以在疲劳时为大脑重新注入能量。

     

    ✦ 坚果含油量高,每天的摄入量控制在一小把以内;深海鱼最好清蒸,少放油盐,它可以代替瘦肉,一周吃2~3次。

     

    枸杞、肝脏

     

    用眼过度会出现眼睛干涩、视物不清等表现。

     

    枸杞富含β胡萝卜素,泡水喝就能发挥护眼功效;动物肝脏也富含维生素A,每周摄入20~50克对眼睛具有保护作用。

     

    小米

     

    工作繁多、吃饭不规律,胃找不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就会疲劳感,出现反酸、胀气等症状。

     

    小米是养胃法宝,经长时间熬制,特别便于消化。还能促进胃部血液循环,让胃更舒服。粥上浮着的“米油”,也能起到保护胃黏膜的功效。

     

    生姜、樱桃

     

    坐久了,难免浑身肌肉酸痛,这主要与乳酸和组胺的生成有关。

     

    肌肉累了,不妨含两片生姜或者喝点姜糖水,吃一些樱桃也是不错的选择。生姜具有消炎止痛的功效,能够缓解肌肉酸痛;而樱桃含有的花青素等生物素可促进血液循环。

     

    梨、白萝卜

     

    话说多了,嗓子干涩、喉咙沙哑,可以用梨和白萝卜“救驾”。

     

    梨柔软多汁,有清热化痰、生津止渴等功效,生吃或煮水都对咽喉干涩、痒痛、音哑、痰稠等有效;白萝卜有消炎的效果,切片煮水能释放出更多有益成分,可以缓解嗓子肿痛、嘶哑。

     

    健康饮食的6个“黄金法则”

     

    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健康饮食有助于预防多种疾病。如何才能吃得营养、吃出健康?营养专家总结出6条“黄金法则”:

     

    1.远离加工食品 

     

    避免食用火腿肠、方便面、奶茶等精加工食品,并尽量不采用煎炸等烹调方式,以免摄入过多的油、盐和反式脂肪。

     

     

    《英国医学杂志》发布研究称,每天进食4份以上超加工食品与每天进食少于2份的人相比,全因死亡风险要高6.2%。建议多食用果蔬、全谷物、坚果、鱼类等天然食物,烹调方式也尽量多以蒸煮为主。

     

    2.早餐要吃好 

     

    英国伦敦帝国学院研究发现,不吃早餐,大脑会释放出需要高热量的信号,导致午餐和晚餐摄取“垃圾食品”的几率大增。长期如此,肥胖症、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都会找上门来。

     

    一顿合格的早餐应该至少包括三类食物:面包、杂粮粥等淀粉类主食,鸡蛋、瘦肉等优质蛋白质类食物和新鲜果蔬。

     

    3.晚饭要吃早 

     

    晚饭早点吃不但有利于消化吸收,而且不影响睡眠。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全球卫生研究所一项研究显示,超过晚上9点吃晚餐,将增加罹患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风险。

     

    按照晚10点最佳睡觉时间计算,晚餐最好在晚6点左右吃,最迟不要超过晚7点。不得已吃得太晚,也不要马上睡觉,间隔至少2个小时后再入睡。

     

    4.进食先菜后饭 

     

    发表在《糖尿病、肥胖和代谢》上的研究显示,先吃蔬菜再吃肉,最后吃米饭、馒头等主食,有助降低餐后血糖峰值,减少血糖波动,并能预防低血糖,糖尿病患者特别适合这种吃法。

     

    5.慢点吃、认真吃 

     

    日本研究显示,吃饭快不仅让人容易变胖,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风险;而美国一项研究显示,与吃饭时常看电视的人相比,吃饭时从不看电视的人肥胖风险降低37%。

     

    慢点吃、认真吃,细嚼慢咽有利于更好地感知胃肠饥饱状态,也更利于营养成分吸收。

     

    6.在家做饭 

     

    美国华盛顿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人员发现,每周在家吃饭6次以上的人,不仅身体更健康,对生活的满意度更高,幸福感也更强。▲

  •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很多人容易出现失眠的情况。想要好好睡一觉,着实不容易啊!

     

    有的人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有的人数绵羊数了几千只,眼睛却依然瞪得像铜铃;

     

     

    有的人好不容易睡着,却一点声响就能把他吵醒;有的人早睡,却在凌晨两三点就醒来;

     

    有的人噩梦连连,醒来后再也睡不着······

     

    你是不是也有以上情况?那就赶紧来看看,怎么解决失眠问题吧!

     

     

    (一)什么是失眠?

     

    失眠,在中医里叫“不寐”,是睡眠障碍的一种表现形式。

     

    主要表现为难以入睡、维持睡眠困难、易醒、早醒、多梦等 ,还会出现一些不适的感觉,例如:疲倦、乏力、头痛、情绪不佳、注意力不集中等等。

     

     

    (二)失眠的原因

     

    失眠可能由单一因素引起,也可能是由多个因素综合影响导致的。

     

    1、饮食

     

    咖啡、浓茶等饮品含有咖啡因,咖啡因是一种中枢神经兴奋剂,如果午后还大量饮用,可能会导致失眠。

     

    另外,中医有云:“胃不和则卧不安。”

     

    如果饮食不加节制,导致食物停滞,从而胃肠积热,热邪就会上扰心神,心神不宁,则睡眠不安。

     

    如果长期饮食不规律,过饱或过饥,会损伤脾胃。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脾胃受损,则气血难以生化,气血不足,则心神失养,从而引起失眠。

     

    如果食用过多辛辣食物,也可能引起心火旺盛,导致心烦失眠。

     

    2、体虚

     

    阴血亏虚者,如:产妇、老年人等,气血虚衰,不能濡养心神,从而导致失眠。

     

    同第1点,脾胃虚弱者也容易失眠。

     

    3、情绪问题

     

    现代人压力大,情绪波动大。

     

    生气、抑郁伤肝,导致肝气郁结,肝郁化火,上扰心神,心神不宁,则睡眠不安。

     

    思虑过度,伤脾,脾胃受损,则气血难以生化,气血不足,则心神失养而失眠。

     

     

    (三)失眠的类型及辨证论治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所以同病可能不同治法,根据具体症状,选择具体治疗方法。失眠的类型大致有以下四种:

     

    1、心火旺盛型

     

    失眠的你,如果常常觉得心烦,口干舌燥,口舌生疮,爱喝凉水,舌尖很红,小便很黄,那么,你就是属于心火旺盛型失眠。

     

    这个类型的失眠,重在清心火,我们可以选择中成药朱砂安神丸。

     

    日常养生,可以用莲子心或淡竹叶泡水喝。

     

    2、肝气郁结型

     

    失眠的你,如果常常觉得胁肋胀痛,胸闷,喜欢叹气,常常生闷气,每当生闷气的时候,失眠的情况会更严重,那么,你就是属于肝气郁结型失眠。

     

    这个类型的失眠,重在疏肝解郁,我们可以选择中成药解郁安神颗粒。

     

    日常养生:可以用玫瑰花、梅花或茉莉花泡水喝。

     

    3、阴血亏虚型

     

    失眠的你,如果健忘,总是觉得虚烦,心悸,夜里睡觉时常常出汗,那么,你就是阴血亏虚型失眠。

     

    这个类型的失眠,重在滋阴养血,我们可以选择中成药天王补心丸或养血安神丸。

     

    日常养生:可以食用熟地排骨汤,用桑葚泡水喝。

     

    4、心脾两虚型

     

    失眠的你,如果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常常觉得疲倦,吃得少,四肢倦怠,常常腹胀,拉肚子,面色无华,那么,你就是属于心脾两虚型失眠。

     

    这个类型的失眠,重在健脾养心,我们可以选择中成药养心宁神丸。

     

    日常养生:可以用龙眼肉泡水喝。

     

     

    (四)注意事项

     

    1、晚餐不要过饱、太晚,少吃宵夜,最好不吃;

     

    2、晚餐不要吃太多油腻的食物,建议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例如:桂圆小米粥;

     

    3、下午开始,不要喝咖啡、浓茶;

     

    4、尽量按时睡觉,最好在十一点前入睡,睡前半小时不要看手机、电脑,尽量避免惊悚、兴奋、紧张的影视作品;

     

    5、脾胃比较虚弱的人,最好选择汤剂治疗,更好吸收;

     

    6、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丸不宜长期服用,病好了,马上停药;

     

    愿大家都能拥有婴儿般甜甜的睡眠~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 jdh-hezuo@jd.com。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