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审稿专家
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营养学会副理事长 孙建琴
“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知晓率低”,你知道拥有这“四高一低”特点的疾病是什么吗?没想到吧,答案是骨质疏松。它带来的危害远远超过大家的想象,尤其对老人来说,大大拉低了他们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骨质疏松是由于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导致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从而容易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
国家卫建委发布的《中国居民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指出,骨质疏松已成为我国中老年人群的重要健康问题之一,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9.2%,其中男性为6.0%,女性为32.1%;65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达到32.0%,其中男性为10.7%,女性为51.6%。
调查还发现,我国低骨量人群庞大,是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我国50岁以上人群低骨量率为46.4%,其中男性为46.9%,女性为45.9%。
此外,居民对骨质疏松症认知普遍不足,骨密度检测率亟待提高。调查指出,2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相关知识知晓率仅为11.7%,其中男性为10.5%,女性为13.0%。
在骨质疏松症患者中,知晓自己患病的比例也较低,40-49岁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患病知晓率为0.9%,50岁以上患者的患病知晓率为7.0%。20岁以上人群中,接受过骨密度检测的比例仅为2.8%,其中男性为2.5%,女性为3.2%。50岁以上人群中,接受过骨密度检测的比例为3.7%,其中男性为3.2%,女性为4.3%。
老人容易被骨质疏松“缠上”,原因有几下几点:
① 随着年龄的增长,咀嚼能力下降,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减弱,导致钙的吸收减少,同时肝肾功能衰退导致维生素D活化能力下降。
② 甲状旁腺激素随年龄增长分泌增加,会促进骨骼中钙的释放,尤其对于老年女性来说,雌激素分泌减少,会进一步加速骨钙溶解,钙流失增多。
③ 老年人体力活动减少,也会增加骨钙的流失。
骨质疏松在早期并没有特别的症状,它就像一个“沉默的杀手”,因为人们无法感觉到骨质的慢慢流失,然而,它对人体的伤害却是巨大的。
骨质疏松最常见的并发症是骨折,轻微外力即可导致骨折。甚至有的人说,老人髋部骨折是 “人生最后一次骨折”。髋部,也就是连接大腿和臀部的部位,可以说是人体上半身的“承重墙”。
一旦这里骨折,就无法站立和行走,甚至连坐立、翻身都很困难。之后,慢慢的随着卧床时间的延长,很容易引起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深静脉血栓和褥疮等并发症,不论发生哪种并发症都会危及病人的生命。
骨质疏松症早期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而到中期以后则会出现疼痛、身高变矮、驼背、骨折及呼吸系统障碍。(《中国营养科学全书(下册)》P1639)
疼痛
疼痛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状,以腰背痛最为多见,起初多由安静状态转为开始活动时出现腰背痛,并以早晨起床时最明显。其后,腰背痛可转为持续疼痛。
身长缩短、驼背
人体的脊椎主要由松质骨构成。骨质疏松时,椎体的骨量丢失最明显,骨小梁变细、数量减少、强度减弱,易导致椎体变形。
严重骨质疏松可使脊椎缩短,因而身长缩短,椎体前部压缩他,而后部结构如椎板、椎弓根并未压缩,可使椎体前倾,背曲加重,形成驼背。
骨折
骨质疏松性骨折多由轻度外力引起。骨折好发部位是胸腰椎提、桡骨远端和股骨颈部位。
呼吸系统障碍
严重骨质疏松出现弯腰驼背后,因胸廓畸形可使肺脏受压,会出现胸闷、气短、肺活量减少等症状。
1.吸烟饮酒
多项研究表明吸烟会降低骨质密度。酒精会抑制骨细胞的活力,影响钙调节激素的功能。
2.怕晒太阳,不爱运动
不利于机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和钙的利用。
3.遗传倾向
研究发现,骨密度的高低70%左右取决于遗传,30%取决于其他因素。如果家里的人有骨折史、弯腰驼背、身高下降等问题,那么家族成员患骨质疏松的风险更高。
4.代谢紊乱
如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病情未得到控制,继发骨质疏松。
5.饮食紊乱
饮食紊乱如厌食症和食欲过盛,都会加大骨质疏松的风险。
6.多胎生育
生育年龄多会延续到中年,如果钙质代谢供不应求,易导致骨量减轻。
7.使用某些药物
长时间服用可的松类药物会干扰人体激素水平,减少骨骼中的钙质、维生素D等物质。此外,甲状腺激素药物、抗抑郁药物也会加速骨质流失,导致骨质疏松。
骨骼是活着的组织,需要随时维护和修复。人体骨密度在30~35岁到达峰值之后,开始逐渐减少,峰值骨量越高,骨量丢失速度越慢。因此,预防骨质疏松要未雨绸缪。做到以下几点,有助打赢这场骨骼保卫战。
No.1补足钙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老人每日钙的摄入量最好达到1000毫克,富含钙的食物有奶类、豆制品和绿叶菜等。
然而,有些老人喝牛奶会腹泻,还有些不喜欢豆制品或者绿叶菜,因此很难从饮食摄入充足的钙。此外,老年人咀嚼能力降低,消化功能降低,吃进去也不一定能全部吸收。
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选择补充钙剂,挑选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 选用钙含量高的钙剂,比如碳酸钙;
◎ 选择剂量合适的钙,每粒含钙量最好为200~400毫克,少量多次补钙更利于吸收;
◎ 选择添加了维生素D的钙剂,促进钙吸收。
No.2每天晒太阳
体内有多种成分可影响钙剂的吸收,最主要的是维生素D。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使人体皮肤产生维生素D3,促进钙在人体中的吸收,从而起到强壮骨骼的作用。晒太阳要无任何遮挡,隔着玻璃,涂防晒霜都没有效果。
No.3适量运动
每天保证至少半小时的中等强度运动能有效预防骨质疏松。肌肉运动起来,才能牵拉骨骼一起运动,延缓骨质丢失。
快走、慢跑、打乒乓球甚至扭秧歌、跳舞等都是很好的运动方式。运动最好选在户外,这样可以多晒太阳,以增加体内维生素D含量,帮助钙吸收,强化骨质。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青光眼分急、慢性两类。长期青光眼症状不明显,等症状出现时,视神经已经严重受损,需要对眼睛进行定期检查,以早期发现。发病突然的急性青光眼,如果不及时治疗,几天就会失明。
长期青光眼与家族遗传、近视和糖尿病有关,通常发生在40岁以后,因为年龄增长,虹膜前缘的排液角会阻塞或狭窄,导致眼球内液体(称为房水)不能顺畅流动,无法顺利排出,导致眼内压力升高,损害视神经,影响视野和视力,甚至失明。一般眼压在12~20mmHg(mmpm)左右。
急症性青光眼可出现突然视力模糊,眼痛,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慢性青光眼患者大多没有症状,等到视力模糊,或看东西时,只能看到中间部分,失去了周围视野,视神经受到了严重的不可逆损伤。
许多人说,只要眼压正常,就不能得青光眼?但是,最近发现,有些人的眼压在正常值,也可能有青光眼,称为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易发生于心血管疾病、高血脂、偏头痛和周围血管收缩疾病,或血压过低者,高度近视也可能是一个好的病因。
50岁以上的眼科医生既没有近视也没有老花,所以,如果在一般的眼压检查正常的情况下,还需要眼科医生通过眼底镜检查和问诊来确定是否存在青光眼。
我国一家医院眼科,曾为一万多名平均年龄30岁的电子新贵做过视力检查。研究发现,长时间、近距离、耗费眼力的作业,对他们的眼睛危害极大。研究对象中,有4成(4000多人)近视超过600度的人,都是高度近视,平均3个成年人都有,多出1成左右。
那些高度近视的人,发现有5个(超过2000)伴有视网膜病变,4个(近1700)伴有高眼压或青光眼。据估计,大约有100多名新的科技贵如不及早预防和治疗,二三十年后可能会失明,人生陷入黑暗。更有甚者,这些眼科技术新贵患上眼病,只会让人觉得视力衰退,视力模糊,根本不知道自己正处于盲目性危机之中,研究指出。
这里建议,对于40岁以上的人群(尤其是易得青光眼的高危人群),最好每年进行一次眼睛检查,其中包括视力、眼底(包括视神经)。若患上青光眼,青光眼的治疗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超过七成的患者可以用药物治疗。
为了预防青光眼,平时保养一定要减少升高眼压的因素:不吸烟,睡眠充足,不熬夜。必要时多吃富含抗氧化剂的水果蔬菜,每天可以补充500微克(mcg)的维生素B12,称为神经激活促进剂。
案例:老张去年岁刚退休,每天开始自然入睡。他通常没有爱好。他只喜欢待在家里陪老婆追剧。最近家人发现他的反应和动作越来越慢,经常沉默,面无表情。他总觉得自己心事重重。而且,他的记忆力似乎逐渐衰退。
一开始家里人觉得他不适合退休后的枯燥生活,他觉得很压抑,也没多想。直到有一天,他突然发现老张已经变得很难起床,需要年轻一代的帮助,才意识到可能有问题。结果医生赶紧安排了一次脑部的电脑断层扫描,结果发现他的大脑半球有一些零星的小黑血点。经进一步电脑磁共振检查,发现大脑半球深部有许多缺血性斑块,脑血管阻塞,诊断为缺血性卒中。
但像老张这样的缺血性中风,并不具备“体瘫”、“斜眼”等常见的标准中风症状。可以说,他是幸运的,因为有“三高”关系。他的一些脑血管慢慢被堵塞了30%,所有的症状都出现得很慢,很容易被忽视。认为身体是自然衰老,几乎错过了治疗的机会。
所谓“无症状性中风”,是指患者脑部的中风病变,多为影响范围较小的空洞性梗塞。因为没有临床症状或者没有明显症状,所以患者本人没有感觉,家属也检测不出来。这些脑部病变大多位于大脑负责视觉、语言和运动的区域之外。临床上,患者不会出现视力障碍、失语症或肢体瘫痪,但大脑已被中风损坏。
虽然短期内没有具体严重的外部残疾症状,但无症状的脑卒中患者随着小血管不同部位的阻塞,长期内可能会引起严重不可逆的不同症状。例如,当大脑基底核的小血管堵塞时,就会出现帕金森病的症状,如果其他部位的脑血管堵塞,也可能出现痴呆、失语或抑郁等症状。
此外,一些心脏病,如心脏肥大、心律失常等。也可能引起无症状中风。除了记忆力差之外,这些患者在采取一点行动后就会出现喘气的症状。此时需要通过超声心动图和24小时心电图检查心脏是否有小血栓撞击大脑。
无症状中风导致缺血性痴呆的高风险,并且倾向于更年轻。
根据美国的一个临床研究系统,每一个有症状的中风病例,就有20个未发现的“无症状中风”患者,未来缺血性痴呆的风险将大大增加。虽然无症状性中风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但有年轻化趋势,不容忽视。
这个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关注!高度近视(600+)遗传可能性较大,特别是存在病理性近视时会遗传。而中低度近视则基本不会遗传,但要注意环境因素的影响。
现在随着80后,90后甚至00后的近视率越来越高,更多的人担心下一代也会成为四只眼。到底近视能不能遗传?不药不药博士查阅了一些文献,下面是总结: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近视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种共同作用是非常复杂的,就像肥胖一样,也有遗传因素,更有后天饮食和环境因素。
先说说遗传部分:
一种观点认为是眼球结构可以遗传,就是说爸妈一方近视,而孩子恰好遗传了相同的眼球结构,则孩子也可能有近视。
另一种观点认为是存在与近视有关的基因。文献中比较一致的结论是高度近视(600+)和遗传有很大关系。中度近视以下,是否与遗传有关则存在争议。已经确定有5个基因与高度近视相关。
高度近视中有一种病态近视成为病理性近视,这种疾病被确认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这种近视起发于5~10岁,其患病率约为1%~2%。进展很快,可继发眼底病变、青光眼、白内障等眼部问题。
再说说环境因素:
近视和近距离的工作,学习,阅读之间存在正相关。大学生的近视眼发病率已经达到70%。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不能排除家庭阅读氛围浓厚时,孩子的近视可能性增大的问题。这不属于遗传,但确实孩子的近视受到父母及家庭环境的影响。统计分析的结果也表明,那些父母视力都正常的孩子比父母高度近视者的孩子,患近视的可能性会降低!
综合以上分析,不药不药赞同这样的观点:高度近视(600+)遗传可能性较大,特别是存在病理性近视。而中低度近视则基本不会遗传,但要注意环境因素的影响。
如何保护眼睛?
可以经常做做眼保健操,主要是通过按摩眼部穴位,调整眼及头部的血液循环,调节肌肉,改善眼的疲劳,预防近视等眼部疾病的目的。
【不药博士】简介:滚吧!疾病!来吧!健康!关注不药博士,就是关注健康!健康生活,不生病,不吃药!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即便是在好不容易等来的周末,我们也越来越不能够放松地享受生活。
经常感到疲惫,再也没有小朋友那种没心没肺的开心,好像压力和忙碌给我们带上了焦虑、失眠和疲惫等沉重的枷锁,一点点加重着我们身上的重担,步步紧逼、寸步难行。
其中,这些重担的重要来源之一,可能来自于大脑中存满的负性记忆和消极情绪。尤其是消极情绪,正逐步危害着我们越来越多人的身心健康。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的压力不局限于基本层次的衣食住行,对生活的品质和精神世界也有了更高的追求和更多的关注。
同样,伴随巨大欲望而来的是更多的压力和挑战。
例如,来自家庭的不和谐、人际交往的焦虑、学业压力以及就业难题等。这些问题充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常见且需要解决的问题。
情绪,是我们作为正常个体在与周围客观环境互动中产生的短暂性情感体验,具有情境性、即时性和不稳定性。
一般来讲,基本的情绪包含积极和消极两个部分。
消极情绪的伤害
● 对身体
长时间持续的消极情绪会产生伴随一系列的躯体反应,如心慌胸闷、失眠健忘、无穷无尽的疲惫感和日益稀疏的头发等。
身体的不适让我们减少了社交和运动,产生了很多继发的情绪病,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等,从而陷入了恶性循环。
同时,生活节律紊乱、植物神经过敏和内分泌失调长期的影响着个体的身体健康。一些常见的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和甲状腺等相关疾病都和消极情绪密切相关。
● 对心理
长期且剧烈的消极情绪,会破坏我们的心理健康,是多种常见精神心理疾病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长期的消极情绪的产生,一方面,使我们丧失对自我客观的评价,更倾向于用消极悲观的视角看待问题,时常敏感和习惯性自我贬低,不利于自我发展。
另一方面,容易灾难化思维、缺乏动力和勇气,为了避免结束,你拒绝了所有开始。
消极情绪萦绕下的心情就像南方的梅雨季,我们并不能做到祈求上天不要下雨,但是,我们可以学会及时排遣掉这些消极情绪,给心理的罐子做清扫,撑开守护心理健康的「雨伞」。
觉察与宣泄
原发的情绪都很直白,让我们做出本能的战逃反应,就算僵住也没有关系,不要为自己表现出攻击性或怂了而评判自己。
因为自我评判而产生的继发情绪可能更复杂,难以自行消化,比如羞耻感、抑郁、焦虑等。
所以情绪来了我们就要及时宣泄,给自己排毒,找朋友吐槽,出去嗨一下,痛快哭一场,还是打枕头、盘手串的都可以。
安全的宣泄,不要让负面情绪陪自己过夜。
接纳与寻求支持
逃避和过分关注都会让我们更加深陷情绪泥潭,学着接纳情绪产生的合理性,在不能自我处理的时候及时向外界寻求支持。
接纳情绪的较好的方式有正念练习、改变认知模式等。
这些可以通过网上已有资源的利用,或者线上、线下通过跟心理咨询师沟通学习,来帮助纠正我们习惯性的负性认知模式,从而减少和缓解部分消极情绪的产生。
向外界寻求社会支持也是处理消极情绪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
来自家人、朋友以及周围人的善意和支持最能帮助我们走出消极情绪,可以尝试「麻烦一下别人」,也允许别人在不打乱你生活的情况下麻烦一下你。
自我关怀
主要包括规律作息、保持运动量、发掘和培养自己的爱好。
运动不仅有助于身体机能的提升,而且本身能够促进分泌快乐物质,是消极情绪有效地排解手段。
睡眠节律的紊乱是多种精神心理疾病发生的前期表现,由此,保持睡眠节律是极为重要的。
不一定要早睡早起,但绝不可以昼夜颠倒,尽量保持规律作息习惯和充足时长的睡眠。
学习新东西、培养新爱好也是刺激多巴胺产生的过程,尤其是在得到一定的正反馈之后,有利于我们树立正向的自我形象,提升自信心。
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当消极情绪占据了你的大部分生活,严重影响工作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而无法排解时,可以尝试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高压的生活下,消极情绪就如同感冒,要及时进行线上或线下就诊,从而做出准确的心理评估和对症处理。
这样如同是在教练的指导下,科学安全地锻炼我们的心理肌肉,提升心理灵活性和复原力。
养生,在这个年代已然成了一种潮流,不论是年纪大的老人,还是经常拿着保温杯的年轻人,大家好像都加入了养生的行列。但是很多人对养生的方法并不了解,大部分都是人云亦云,道听途说学来的,而这些“养生秘诀”到底有没有用,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就说前段时间河北的一对夫妻,男子55岁,女子54岁,每天沉迷于养生,却把自己“养”进了医院。不仅身体折腾坏了,还给子女带来了很多负担,庞大的医药费开支,以及下了班医院、家里两头跑,让子女也非常辛苦。
4个“养生”方法,很多人都中招了,只怪这些谣言太“真实”
谣言一:多走路更健康
相信很多中老年人都听过这样的说法,有些人甚至每天不走到一万步就不踏实,总觉得少了点什么,非要把剩下的走完不可。更有甚者还成群结队,跟朋友约好一起走。其实上了年纪以后,关节是非常脆弱的,有些人走几步就受不了,为了达到“日行万步”的目标,硬撑着走下去,最后受伤的是自己的关节!
建议:每天能走多少步,还是要根据自己的体力,量力而行,如果刻意攀比步数,不仅达不到锻炼的效果,甚至会出现关节疼痛的症状。
谣言二:每天“8杯水”,身体更健康
不仅是中老年人,很多年轻的朋友可能也一直坚持着每天8杯水的习惯,有人认为多喝水可以提高代谢水平,促进排毒,就日复一日地保持着这种习惯。但是,饮水过量其实只会加重肾脏的负担,还会影响排尿,晚上容易起夜,导致睡眠质量下降,危害人体健康。
建议:每天喝水的量在2升左右即可,如果白天出汗多的话,可以适量增加饮水量。同时,如果平时经常喝汤、饮料,也要适量减少饮水量。
谣言三:多喝骨头汤能补钙,对中老年人身体好
相信很多朋友一直以来都被这个说法迷惑了,毕竟从小就听大人说,大了以后又这样教育我们的孩子,但是对这个说法的科学性却没有探究。其实骨头汤里的钙非常少,脂肪和胆固醇才是“大头”,经常喝不仅补不了钙,还会导致体重增加,体内脂肪囤积。
建议:在喝骨头汤的时候,尽量多吃里面的汤渣,少喝汤,因为钙并不会在汤里溶解,还是存在于汤渣里的。而且在煲汤的时候,尽量时间不要过长。
谣言四:越早晨练越健康
在很多中老年人眼里,晨练是一个非常养生的存在,尤其是到了一定的年纪,睡得晚,醒得早,醒了以后没什么事干,而晨练则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空缺。加上晨练终归是锻炼身体的一种方法,渐渐被大家当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晨练时间选得太早,空气中的灰尘和有害物质也很多,会危害肺部和血管的健康。
建议:如果需要晨练,尽量选择日出以后的时间,这个时候空气质量也会好一点。同时,晨练强度不用过大,时间也不必太长,尽量选择一些缓和的锻炼项目。
以上这些谣言,有没有你一直当做宝的?如果有的话,劝你尽早抛弃哦,以免危害健康。
审稿专家
史琳娜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营养科主任,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中国女医师协会营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女医师协会营养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亲密拥抱“抱断了”肋骨,打个喷嚏“震折了”脊椎,下公交车时向前一跨却连累了髋部……这些看起来像“开玩笑”的新闻越来越多,而且事件主人公大部分还是年轻人。
即使没有明显的症状,很多人在体检时也被告知患有骨质疏松,有的甚至是重度。年纪轻轻,骨头为啥变脆了?又该如何预防呢?
健康的骨骼又硬又韧,硬度主要由钙沉积的骨密度决定,韧度主要由蛋白质转化的骨胶原决定。骨密度依赖于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平衡机制,就像一个蓄水池,如果进水多出水少,水池的水就多,骨密度就高。反之,骨密度就低。
在青少年时期,成骨大于破骨,即“进水大于出水”,骨骼中的钙迅速沉积,骨密度逐渐增强,这时候骨骼韧性也好,即使骨折也不易完全断开。
到青壮年时期,骨骼密度继续增加,直到30~35岁时达到峰值,成骨与破骨功能平衡。此后随年龄增长,骨骼中钙质和胶原质开始丢失,“出水大于进水”,骨量逐渐减少。
以前,骨量减低、骨质疏松、易骨折是老年人的专利,现在,年轻人的骨头也“变脆变软”了。
很多二三十岁甚至十八九岁的青年人就开始颈肩痛,还伴有颈椎曲度改变、反弓、头晕恶心等症状,腱鞘炎也很常见;三四十岁的青壮年就已出现各种关节痛问题,膝关节有滑膜炎和半月板损伤,腰椎间盘早早老化退变的也不少。
2014年,《中国骨质疏松杂志》刊登的一项北京人群骨密度流行病学调查发现,30岁以下年轻男性的骨质疏松发病率异常增高,达21.88%,甚至超过了50~59岁人群的发病率(20.83%)。
在国人防缺钙的意识中,“补”是重要的一环。然而,很多人却没意识到,忽视了钙的吸收率和流失量这两个更重要的环节,就可能造成“越补越缺”的情况。
对于年轻人来说,以下这些生活习惯,悄悄偷走了“钙”,让骨质疏松这个“沉默的杀手”盯上了你。
1.挑食偏食
很多年轻人盲目减肥,饮食不均衡,导致骨骼缺乏足够的蛋白质和钙,骨量丢失严重。
钙的吸收需要多种营养素的帮忙,比如镁、蛋白质、维生素D、维生素C等。要想补足这些营养素,单靠某几种食物是远远不够的。
2.吃得太咸
人体内的钙是通过与钠相伴从尿中排出的。因此,如果吃盐多,尿钠就排出多,同时尿钙排出量也会增加,身体内的钙丢失也随之增多。
3.喜烟嗜酒
烟酒对骨骼的伤害一直没得到重视。
大量研究已经证明,烟草中的尼古丁会造成钙磷代谢异常,影响骨峰的形成,导致骨密度降低;
过量饮酒会使肝功能受损,从而使维生素D的代谢受到影响,酒精还会抑制骨细胞活力,抑制骨骼新陈代谢。
4.晒得不够
因为过分追求“肤白貌美”,有些年轻人尤其是女性朋友,出门不是打伞就是坐车,皮肤接触不到光照就不能合成维生素D,导致骨质疏松提前。
5.动得太少
在人体代谢活动中,骨组织的发育需要有一定的力学强度来支撑。当人体的运动量不够时,骨组织会自动降低骨量。但现在,却是越来越多年轻人以车代步、每天面对电脑,能不动就不动。
骨骼就像钙的银行,年轻时可以随时存取——钙吸收多了,就被“存”进新生的骨骼里;钙吸收少了,骨钙就游离出来缓冲。而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一个不停拆一个不断建,新的骨组织因而不断替代衰老的骨组织。
因此,想远离骨质疏松,就得趁着年轻多给“骨骼银行”存点钙,让峰值骨量尽可能高。
饮食多样
在摄入奶制品、豆制品、绿叶菜、芝麻酱等富含钙的食物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种食物的摄取:
紫菜、全麦食品、杏仁、花生等富含镁的食物;蛋类、瘦肉、鱼肉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蛋黄、香菇、深海鱼等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
坚持平衡膳食,食物多样化,才能补足钙。在此基础上,还要做到低盐、不吸烟、少饮酒,控制咖啡、碳酸饮料的饮用量。
选用钙剂
数据显示,国人平均每天钙的摄入量为364.3 毫克,低于推荐摄入量的一半(18~50岁成人钙的推荐摄入量为800毫克)。
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由于多种原因,很难从饮食中获得充足的钙,可以考虑相关补充剂,挑选时注意以下几点。
常晒太阳
维生素D能促进肠道钙吸收,减少肾脏钙排泄,就像加油站一样,源源不断地把钙补充到骨骼中去。如果缺少维生素D,骨头的硬度会降低,形成“软骨症”。
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使人体皮肤产生活性维生素D3(维生素D的一类),可促进钙在肠道中吸收。
晒太阳要无任何遮挡,隔着玻璃,涂防晒霜都没有效果。如果没有时间晒太阳或者没办法通过晒太阳获取足够的维生素D,比如冬天,可以选用维生素D补充剂。
经常运动
骨骼也是“用进废退”的,应每天至少运动半小时,以延缓骨量丢失。快走、慢跑、打乒乓球甚至扭秧歌、跳舞等都是很好的运动方式。
运动最好选在户外,这样可以多晒太阳,以增加体内维生素D含量,帮助钙吸收,强化骨质。
“咳嗽一下、打个喷嚏内裤就湿了”
“跳一跳,漏了点尿”
漏尿,又称之为尿失禁。这是一位年轻妈妈的真实经历,拥有同样问题的妈妈不在少数,但她们却很少提及。
妈妈们尿失禁的原因主要和盆底肌松弛有关。
盆底肌是封闭骨盆底的肌肉群,尿道、膀胱、直肠等脏器能够维持正常的功能,离不开盆底肌的“兢兢业业”。
如果这个肌肉群变松弛,那么它掌管的脏器也可能会出现问题,盆底肌松弛引起的尿失禁称为压力性尿失禁,是指当咳嗽、喷嚏、重体力活动等负压增加时引起的漏尿。
那么为什么盆底肌会松弛?
如果是年轻妈妈出现了盆底肌松弛,则可能和怀孕生产有关。
妊娠时,准妈妈们的肚子会持续增大,子宫的重量也就随之增加,子宫对盆底肌的“考验”也在增大,此时,孕妇姿态为腰部向前突出、腹部向前下突出,将子宫向下推,于是盆底肌肉承受的压力会明显增大。
在怀孕几个月中盆底肌肉都要承受压力,再强的肌肉也会疲劳呀。出现肌纤维收缩能力下降、盆底肌功能障碍,也是不可避免的。
在自然分娩非剖腹产时,分娩时会造成盆底肌肉牵拉,如果有撕裂,盆底神经和肌肉也会受损,从而导致功能异常。
如果确定了是盆底肌功能受损引起的漏尿,那么可以通过锻炼盆底肌,来改善这个问题。
最受欢迎的就是凯格尔运动了,又名骨盆底肌肉运动。这个运动是医生凯格尔在1948年发明的,可以让盆底的肌肉得到充分的锻炼,从而让肌肉的力量增强。
做这个运动时,盆底肌用力,提肛、夹臀。这种感觉和憋尿类似,同时要避免腹部和大腿肌肉用力。可以摸一摸腹部和大腿,如果肌肉紧缩,说明这个部位在用力,那么就是运动方式错误啦。大家可以多试试找找感觉。
持续向上收紧肛门 5 秒,然后松弛5 秒,收缩时吸气,放松时呼气。一收一缩算1次,10次算1组,每天坚持数组,适应后,可以延长收缩的时间,比如将收缩时间各延长至10秒。
刚刚经历过生产的妈妈们,等到伤口已经愈合、没有疼痛感就可以开始训练,最佳时间是完成分娩后的6周到6个月,这时候是锻炼的黄金时期,要好好把握。
这个运动无需工具,不限制时间、地点、姿势,平躺、站立、步行等各种姿势都可以,十分便捷。
凯格尔运动属于压力性尿失禁最常用的保守治疗方法,中轻度的压力性尿失禁一般都采用这个方法,如果程度加深,会考虑手术治疗,比如生物反馈治疗、脉冲电磁治疗、激光治疗等等,具体的治疗方法需要问诊时医生确定喔,如果发现自己病情比较严重,还是需要到医院检查,如果只是一味做凯格尔运动可是会贻误病情呢。
其实尿失禁不仅仅在产妇身上发生,生育也绝非唯一因素,其他疾病也有可能引起,今天单独讲她们,是想让大家对她们多一些理解。她们羞于提及自己尿失禁,一些“过来人”把其称为“生孩子都会经历的事”、“大家都是这样”,也就常常被人当作是一个正常现象而忽略。
Dr.京也是听家里的女性亲属聊天时才得知,她们正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但也仅仅是随口一提。希望更多的被这个问题困扰的人能够以正确的心态看待,积极改善。
“咳嗽一下、打个喷嚏内裤就湿了”
“跳一跳,漏了点尿”
漏尿,又称之为尿失禁。这是一位年轻妈妈的真实经历,拥有同样问题的妈妈不在少数,但她们却很少提及。
妈妈们尿失禁的原因主要和盆底肌松弛有关。
盆底肌是封闭骨盆底的肌肉群,尿道、膀胱、直肠等脏器能够维持正常的功能,离不开盆底肌的“兢兢业业”。
如果这个肌肉群变松弛,那么它掌管的脏器也可能会出现问题, 盆底肌松弛引起的尿失禁称为压力性尿失禁,是指当咳嗽、喷嚏、重体力活动等负压增加时引起的漏尿。
那么为什么盆底肌会松弛?
如果是年轻妈妈出现了盆底肌松弛,则可能和怀孕生产有关。
妊娠时 ,准妈妈们的肚子会持续增大,子宫的重量也就随之增加,子宫对盆底肌的“考验”也在增大,此时,孕妇姿态为腰部向前突出、腹部向前下突出,将子宫向下推,于是盆底肌肉承受的压力会明显增大。
在怀孕几个月中盆底肌肉都要承受压力,再强的肌肉也会疲劳呀。出现肌纤维收缩能力下降、盆底肌功能障碍,也是不可避免的。
在自然分娩非剖腹产时,分娩时会造成盆底肌肉牵拉,如果有撕裂,盆底神经和肌肉也会受损,从而导致功能异常。
如果确定了是盆底肌功能受损引起的漏尿,那么可以通过锻炼盆底肌,来改善这个问题。
最受欢迎的就是 凯格尔运动了,又名骨盆底肌肉运动。这个运动是医生凯格尔在1948年发明的,可以让盆底的肌肉得到充分的锻炼,从而让肌肉的力量增强。
做这个运动时, 盆底肌用力,提肛、夹臀。这种感觉和憋尿类似,同时要避免腹部和大腿肌肉用力。可以摸一摸腹部和大腿,如果肌肉紧缩,说明这个部位在用力,那么就是运动方式错误啦。大家可以多试试找找感觉。
持续向上收紧肛门 5 秒,然后松弛 5 秒,收缩时吸气,放松时呼气。一收一缩算1次,10次算1组,每天坚持数组,适应后,可以延长收缩的时间,比如将收缩时间各延长至10秒。
刚刚经历过生产的妈妈们,等到伤口已经愈合、没有疼痛感就可以开始训练, 最佳时间是完成分娩后的6周到6个月,这时候是锻炼的黄金时期,要好好把握。
这个运动无需工具,不限制时间、地点、姿势,平躺、站立、步行等各种姿势都可以,十分便捷。
凯格尔运动属于压力性尿失禁最常用的保守治疗方法,中轻度的压力性尿失禁一般都采用这个方法,如果程度加深,会考虑手术治疗,比如生物反馈治疗、脉冲电磁治疗、激光治疗等等,具体的治疗方法需要问诊时医生确定喔, 如果发现自己病情比较严重,还是需要到医院检查,如果只是一味做凯格尔运动可是会贻误病情呢。
其实尿失禁不仅仅在产妇身上发生,生育也绝非唯一因素,其他疾病也有可能引起,今天单独讲她们,是想让大家对她们多一些理解。她们羞于提及自己尿失禁,一些“过来人”把其称为“生孩子都会经历的事”、“大家都是这样”,也就常常被人当作是一个正常现象而忽略。
Dr.京也是听家里的女性亲属聊天时才得知,她们正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但也仅仅是随口一提。希望更多的被这个问题困扰的人能够以正确的心态看待,积极改善。
近视眼这个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关注!
近视是屈光不正的一种
当眼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其聚焦在视网膜之前,这导致视网膜上不能形成清晰像,称为近视眼(myopia)。此时检查验光则会提示近视度数,例如通常称近视50度,记录为“-0.50D”。
在眼调节放松的状态下,外界的平行光进入眼内,其焦点正好落在视网膜上,则形成清晰像,此称为正视;若焦点无法落在视网膜上,则称为非正视,也就是屈光不正。
高度近视(600+)遗传可能性较大,特别是存在病理性近视时会遗传。而中低度近视则基本不会遗传,但要注意环境因素的影响。
现在随着80后,90后甚至00后的近视率越来越高,更多的人担心下一代也会成为四只眼。到底近视能不能遗传?不药博士查阅了一些文献,下面是总结: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近视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种共同作用是非常复杂的,就像肥胖一样,也有遗传因素,更有后天饮食和环境因素。
先说说遗传部分:
一种观点认为是眼球结构可以遗传,就是说爸妈一方近视,而孩子恰好遗传了相同的眼球结构,则孩子也可能有近视。
另一种观点认为是存在与近视有关的基因。文献中比较一致的结论是高度近视(600+)和遗传有很大关系。中度近视以下,是否与遗传有关则存在争议。已经确定有5个基因与高度近视相关。
高度近视中有一种病态近视成为病理性近视,这种疾病被确认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这种近视起发于5~10岁,其患病率约为1%~2%。进展很快,可继发眼底病变、青光眼、白内障等眼部问题。
再说说环境因素:
近视和近距离的工作,学习,阅读之间存在正相关。大学生的近视眼发病率已经达到70%。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不能排除家庭阅读氛围浓厚时,孩子的近视可能性增大的问题。这不属于遗传,但确实孩子的近视受到父母及家庭环境的影响。统计分析的结果也表明,那些父母视力都正常的孩子比父母高度近视者的孩子,患近视的可能性会降低!
综合以上分析,不药不药赞同这样的观点:高度近视(600+)遗传可能性较大,特别是存在病理性近视。而中低度近视则基本不会遗传,但要注意环境因素的影响。
欢迎关注不药博士!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养生的方面的信息更加关注。而对于养生这个话题,虽然已是老生常谈,但是很多人仅仅是通过广告以及其他产品推销的方式来进行了解的,养生并不仅仅是在于服用保健品,而是良好的生活方式、科学的饮食习惯等多方面共同促进的。
据调查,部分保健品是某些维生素或其他营养元素的合成。因此,保证健康并没有能够立竿见影的“特效”药材。 如今,群众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人们的重点从“吃的好”逐渐转向“吃的健康”,而如何吃的健康呢?这对于很多人,特别是老年人来说是很关注的问题,因为人都想要健康长寿。
这些养生“骗局”,还要忽悠多少中老年人?希望你能识破
是否要喝煮开过的水?
前段时间在朋友圈疯狂转发的号称某“排毒教父”主张的养生长寿秘诀“不要喝煮开的水”引发热议,在其文章中称煮开的水会严重影响水中所富含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元素,长时间喝煮开过的水会导致身体出现钙质流失等等一系列症状。
并且这种荒谬的文章通常还会搭配耸人听闻的标题来博取人们的眼球,很多人甚至开始质疑自己平时的生活习惯是否当真是“错误”的。
对于中国人来说,喝煮沸过的水是很有必要的,甚至已经成为了最简单有效的卫生习惯,自然界的水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以及各种矿物质元素,但是其中也还有能够致人生病的微生物与细菌。再加上环境有时会被污染,水资源或地下水也有可能会受到细菌的污染。
因此,沸水的杀菌能力对于这些致病微生物来说是强有力的,而对于那些存活下来的个别致病微生物,人体的自我免疫细胞白细胞也能够对其进行及时的消灭,保证人体的健康。
生食肉类保健康?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一种说法,“生吃肉类能够更好地吸收”,其实生吃肉类也分不同的菜肴。例如日本的三文鱼就常常生吃的方式,因为三文鱼肉质细嫩,烹饪会破坏其口感。而在我们中国人日常的饮食当中,应当尽可能少的或者不吃食用没有煮过的生肉类。
因为这些生食中也含有一些致人体生病的细菌。并且,如果这些禽类所生活的环境受到影响,摄取的水分也可能会受到污染,人们若再生食此种肉类,就会间接地将细菌食入人体,对健康构成危害。
生吃蔬菜保健康?
一项研究发现,生吃蔬菜可以对人的健康有一定的好处,因为其可以最大限度的保留蔬菜中的营养成分,以及相关抗癌物质,从而起到预防多种疾病的作用。但是在此我们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生吃蔬菜并不是对所有人都适宜的。
很多老年人胃肠道消化不良,而蔬菜会含有较多的水分起到润肠的作用。部分老年人生吃过后会出现急性肠胃炎、腹泻的症状。因此,生吃蔬菜可以起到一定的调节口味作用,但是要因人而异,以热菜为主、生调菜为辅。
但总的来说多吃蔬菜对于人体的健康来说都是好处多多的,并且蔬菜可以起到为人体降脂、降血压、促进血液循环以及新陈代谢的良好作用。
有的蔬菜在烹饪的过程当中,会破坏其中的营养元素,导致营养流失。使人体无法及时吸收。因此,掌握正确的方式,才能更更好地维护身体健康。
总的来说,养生的方式有很多,但是真正适合自己身体的却不多。我们在树立良好的健康观念的同时,也要把握好正确的养生技巧。用合理的方式、科学的饮食,为我们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骨质疏松症,以往被认为是老年人和女性的专属疾病,但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男性也需要关注这一健康问题。
据美国《芝加哥论坛报》报道,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研究发现,50岁以上的男性中,每四个就有一个可能因骨质疏松而骨折。这一数据提醒我们,男性同样需要重视骨质疏松的预防。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医学院的安吉拉·谢泼德医生对男性骨质疏松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诊断男性骨质疏松风险的方案。
谢泼德医生指出,年龄增长、体重减轻以及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的男性更容易患上骨质疏松。此外,吸烟、饮酒过量以及服用某些药物也会增加患骨质疏松的风险,如治疗前列腺癌的抗雄激素药物,以及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和哮喘的类固醇药物。
对于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的男性,建议及时就医,进行骨密度检测,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与女性相比,男性患上骨质疏松的症状可能不明显,但随着年龄增长,症状会逐渐显现。为了预防骨质疏松,男性应注重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并进行适量的运动,如跑步、跳绳等。
此外,保持健康的体重和良好的体型也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避免体态臃肿,有助于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平衡能力,从而降低跌倒和骨折的风险。
颈椎病,作为白领阶层最常见的职业病之一,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普遍问题。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缺乏适当的运动,使得颈椎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导致颈椎病的发生。本文将为您介绍几种简单有效的防治颈椎病的方法,帮助您远离颈椎疼痛困扰。
一、保持正确的坐姿
正确的坐姿是预防颈椎病的第一步。正确的坐姿应该保持头、颈、胸处于正常的生理曲线,避免长时间低头或仰头。同时,保持腰部挺直,双脚平放地面,这样可以减少颈椎的负担。
二、定时活动颈部
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会导致颈部肌肉紧张,因此每隔一段时间就需要进行颈部活动。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缓解颈部肌肉的紧张:
1. 颈部旋转:将头部缓慢向左右转动,每次转动30-45度,重复5-10次。
2. 颈部伸展:将头部缓慢向上伸展,尽量让下巴触碰到天花板,保持5-10秒,重复3-5次。
3. 颈部侧弯:将头部缓慢向一侧倾斜,尽量让耳朵触碰到肩膀,保持5-10秒,重复3-5次。
三、加强颈部肌肉锻炼
颈部肌肉的锻炼可以帮助增强颈部肌肉的力量,提高颈椎的稳定性。以下几种颈部肌肉锻炼方法可以帮助您缓解颈椎病:
1. 肩部耸动:将肩部向上耸动,尽量让肩部触碰到耳朵,保持5-10秒,重复10-15次。
2. 肩部环绕:将双臂伸直,以肩关节为中心,进行环绕运动,每次环绕10-15次。
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预防颈椎病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有助于预防颈椎病的生活习惯:
1. 保持充足的睡眠: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恢复颈部肌肉的疲劳,提高颈椎的稳定性。
2. 避免长时间低头:长时间低头会增加颈椎的负担,容易引发颈椎病。
3. 避免使用过软的枕头:过软的枕头容易导致颈椎弯曲,增加颈椎病的风险。
五、寻求专业治疗
如果颈椎疼痛症状严重,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治疗。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
1. 物理治疗:通过电疗、超声波等物理治疗方法缓解颈部肌肉的紧张和疼痛。
2. 中医治疗:通过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缓解颈椎病症状。
3. 药物治疗:通过非甾体抗炎药、肌肉松弛剂等药物治疗缓解颈部疼痛。
六、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体检可以及时发现颈椎病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颈椎病患者来说,定期体检有助于了解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更年期综合征,这个困扰着许多女性的问题,其治疗方法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激素替代疗法作为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其利弊一直备受争议。
黎欣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30多年,对更年期综合征的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她指出,激素替代疗法可以使绝经妇女受益良多,包括调节月经失调、缓解潮热、减少骨质疏松等。然而,激素替代疗法也可能增加子宫内膜癌、乳腺癌等疾病的风险。
那么,如何权衡利弊,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呢?黎欣教授建议,如果更年期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或存在骨质疏松、冠心病等高危因素,可以考虑激素替代疗法。但如果有雌激素依赖性肿瘤、不明原因阴道流血等禁忌症,则绝对不能使用激素替代疗法。
除了激素替代疗法,还有其他治疗方法可供选择。例如,中医药调理、心理治疗等。中医认为,更年期综合征是由于肾阴虚、肝郁气滞等原因引起的,可以通过中药调理、针灸等方法进行治疗。心理治疗则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
除了治疗,日常保养也至关重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可以帮助缓解更年期综合征的症状。
总之,更年期综合征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治疗,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顺利度过更年期。
你是否曾经出现过不明原因的骨痛,尤其是在腰背部、腹部、肋骨与四肢等部位?这可能是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早期信号。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旁亢,是由于甲状旁腺分泌过多的甲状旁腺激素(PTH)所致。这种激素的增加会导致血钙升高,从而引起一系列症状,如骨痛、骨折、腰背部痛等。
除了骨痛,甲旁亢还会影响其他系统,如中枢神经系统、神经肌肉系统、消化系统等。患者可能会出现记忆力衰退、情绪不稳、性格改变、四肢无力、食欲不振、多尿、肾结石等症状。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患有甲旁亢呢?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检查方法:
1. 检测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这是诊断甲旁亢的重要指标;
2. 检测血清钙、磷水平,可以帮助判断甲旁亢的类型;
3. 甲状腺及甲状旁腺彩超或核素扫描,可以观察甲状旁腺的大小、形态和功能;
4. X光检查,可以观察骨骼的密度和形态;
5. 骨密度测定和骨超声速率检测,可以评估骨量丢失和骨强度减低;
6. 泌尿系超声,可以观察肾脏和泌尿系统的情况。
如果怀疑自己患有甲旁亢,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治疗甲旁亢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饮食调整等。药物治疗可以通过抑制PTH的分泌或促进钙的吸收来降低血钙水平;手术治疗则是切除异常增生的甲状旁腺;饮食调整则应注意摄入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避免高磷饮食。
总之,了解甲旁亢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对于早期发现和治疗甲旁亢具有重要意义。
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威胁中老年女性的常见疾病,而轻熟女群体也面临着这一问题的困扰。许多人认为补充钙质是预防骨质疏松的关键,然而,过量补钙不仅无法阻止骨质流失,还可能引发便秘、肾结石等副作用。本文将探讨骨质疏松的成因、预防方法以及日常保养的重要性,帮助轻熟女远离骨松困扰。
一、骨质疏松的成因
1. 雌激素水平下降:女性在35岁后,随着雌激素水平的下降,骨密度开始逐渐减少,这是导致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
2. 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钙、维生素D等营养素会导致骨密度下降。
3. 运动不足:缺乏运动会导致骨骼负担减轻,骨密度下降。
4. 吸烟、饮酒:吸烟和饮酒都会影响骨密度。
二、预防骨质疏松的方法
1. 均衡饮食:保证摄入充足的钙、维生素D等营养素,如牛奶、奶制品、绿叶蔬菜、坚果等。
2. 增加运动:进行负重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可以增强骨骼强度。
3. 充足的日照:每天晒太阳30分钟,可以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
4. 戒烟限酒:减少吸烟和饮酒,降低骨质疏松风险。
5.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及时发现骨质疏松。
三、日常保养的重要性
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
2. 保持乐观的心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3. 定期进行康复训练:对于已经患有骨质疏松的女性,可以定期进行康复训练,延缓病情进展。
四、结语
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轻熟女群体应引起重视。通过了解骨质疏松的成因、预防方法以及日常保养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有效预防骨质疏松,拥有健康的骨骼。
左边腰酸痛是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腰椎间盘突出、骨质疏松和肿瘤等。
1、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是腰椎间盘退变导致的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当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就会引起腰痛。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微创治疗,如射频消融、臭氧注射等。保守治疗适用于症状较轻的患者,而微创治疗适用于症状较重、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
2、骨质疏松:骨质疏松会导致骨密度降低,容易发生骨折。腰痛是骨质疏松的常见症状之一。预防骨质疏松的关键在于加强锻炼、补充钙质、晒太阳等。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如双磷酸盐类药物、钙剂等。
3、肿瘤:肿瘤也可能引起腰痛,如脂肪瘤、纤维瘤、转移癌等。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提高肿瘤治愈率的关键。
4、日常保养:预防腰痛的关键在于加强腰背肌锻炼,提高腰背肌力量,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等,也有助于预防腰痛。
5、医院和科室:腰痛的治疗需要到骨科或疼痛科就诊。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骨质疏松,这个在老百姓口中俗称“骨头脆了”的疾病,已经成为绝经后妇女和中老年人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
不少药物可能会对骨骼健康产生影响,比如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这类药物会促进蛋白质分解,增加钙、磷的排泄,抑制成骨细胞活性,导致骨质疏松。患者可能会出现腰背痛、关节痛等症状,甚至发生自发性骨折。
此外,质子泵抑制剂等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也可能影响钙的吸收和骨代谢,增加骨折风险。长期使用抗生素如四环素、喹诺酮类等,也可能对儿童骨骼发育造成影响。
对于骨质疏松的治疗,单纯补钙是远远不够的。除了补钙和维生素D外,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此外,一些抗癫痫药物和甲状腺激素等也可能导致骨质疏松。
因此,我们在使用药物时,要密切关注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并及时咨询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内分泌科教授钟慧菊提醒,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包括生活方式的调整、药物治疗等。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牛奶已成为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你是否知道,喝牛奶的时间也会影响其营养吸收和健康效果吗?本文将为您揭秘不同时间喝牛奶的功效差异,帮助您更好地利用牛奶的营养价值。
早餐牛奶:促进消化吸收
许多人习惯在早餐时喝牛奶,这是因为牛奶中的蛋白质和钙质可以提供上午所需的能量和营养。但要注意的是,不要空腹喝牛奶,最好在饭后1-2小时后再饮用,避免空腹喝牛奶对胃黏膜的刺激。此外,搭配一些含淀粉的食物,如馒头、面包等,可以延长牛奶在胃中的停留时间,有利于消化吸收。
晚上牛奶:助眠安神
晚上喝牛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牛奶中含有一种名为L-色氨酸的氨基酸,它可以促进大脑合成血清素,从而起到镇静安神的作用。此外,牛奶中的钙质还有助于睡眠质量的提高。因此,晚上喝牛奶可以帮助改善睡眠,对老年人尤其有益。
睡前牛奶:补充钙质,预防骨质疏松
晚上睡觉时,人体对钙的需求较高。睡前喝牛奶可以补充钙质,预防骨质疏松。牛奶中的钙质可以缓慢地被人体吸收,有助于维持夜间血钙水平,避免因钙质流失导致的骨质疏松。
不同种类牛奶的营养价值
市场上牛奶的种类繁多,包括纯牛奶、高钙奶、舒化奶、早餐奶等。不同种类的牛奶具有不同的营养价值:
舒化奶:适合乳糖不耐受的人群,通过添加乳糖酶将部分乳糖分解,减少腹泻、腹胀等不适。
高钙奶:添加了额外的钙质,适合需要补钙的人群,但要注意其钙质的吸收率可能不如天然牛奶。
早餐奶:添加了多种营养成分,口感较好,但蛋白质含量较低,不建议作为早餐的唯一来源。
纯牛奶:营养价值高,蛋白质、钙、磷、维生素A、D等营养素含量丰富,适合日常饮用。
巴氏消毒奶:保留了牛奶的风味和营养成分,适合家庭食用,但保质期较短,需要冷藏保存。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钙质流失加剧,导致骨骼变脆,易发生骨折。为了预防和改善骨质疏松症,骨科专家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 合理膳食:保证充足的钙质摄入,每天摄入1000毫克钙,其中至少一半应通过饮食获取。富含钙的食物包括牛奶、酸奶、绿叶蔬菜、大豆、坚果等。
2. 补充维生素D和维生素K:维生素D有助于钙质吸收,维生素K有助于钙质沉积到骨骼中。建议每天摄入1000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和90微克的维生素K。
3. 控制体重:肥胖会增加骨骼负担,增加骨折风险。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控制体重,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症。
4.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会损害骨骼健康,增加骨折风险。
5. 积极锻炼:负重运动如步行、跑步、游泳等有助于增强骨骼强度。
6. 定期检查: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及时发现骨质疏松症,及时治疗。
7. 遵医嘱使用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如双磷酸盐、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等。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改善骨质疏松症,提高生活质量。
我是一名五十六岁的男性,最近总是感到疲惫无力,精神状态也大不如前。经过一番自我诊断,我怀疑自己可能患上了肾虚。于是,我决定寻求专业的医疗建议。
在京东互联网医院上,我找到了一个资深的中医师进行在线问诊。医生首先询问了我的症状和不适感受,然后建议我可以尝试服用银善存来改善肾虚的状况。对于我的担忧,医生表示银善存对血糖和血压没有影响,所以我可以放心服用。
医生还建议我每天补充500mg的钙质,推荐我喝牛奶或豆浆来增加钙的摄入量。同时,医生也提醒我,随着年龄的增长,预防骨质疏松变得尤为重要。因此,补充钙质不仅可以改善肾虚,还能保护骨骼健康。
我对医生的建议表示感激,并决定按照医嘱进行治疗。通过这次在线问诊,我不仅找到了合适的药物,也学到了如何更好地照顾自己的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