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大肠癌--临床表现与诊断

大肠癌--临床表现与诊断
发表人:精准医疗探秘

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位居第三。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大肠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大肠癌的致病因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饮食因素: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的饮食习惯是导致大肠癌的重要因素。长期摄入过多的高热量、高脂肪食物,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衡,增加肠道内致癌物质的产生。

2. 环境因素: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如农药、化肥、放射性物质等,会增加大肠癌的发病风险。

3.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人患过大肠癌,特别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性疾病,会增加患大肠癌的风险。

4. 其他因素:慢性炎症性肠病、肥胖、缺乏运动等,也可能增加大肠癌的发病风险。

大肠癌的临床表现多样,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容易被忽视。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

1. 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腹泻、大便次数增多或减少、大便形状改变等。

2. 大便性状改变:如大便带血、黏液、脓液等。

3. 腹部不适:如腹痛、腹胀、消化不良等。

4. 体重下降、乏力等全身症状。

为了早期发现大肠癌,建议以下几种检查方法:

1. 直肠指诊:简单易行,可以发现直肠癌。

2. 结肠镜检查:可以直观观察结肠黏膜,发现息肉、癌变等。

3. 大便潜血试验:可以发现早期大肠癌。

4. CEA检测:可以监测大肠癌的病情变化。

5. 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可以判断大肠癌的浸润范围和转移情况。

大肠癌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等。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提高大肠癌生存率的关键。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大肠癌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结直肠癌,作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人们的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结直肠癌的症状、病因、治疗方法以及日常保养等方面,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

    一、结直肠癌的症状

    结直肠癌的主要症状是黏液脓血便。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1. 腹部疼痛:结直肠癌患者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腹部疼痛,疼痛部位可能位于腹部或腰部。

    2. 大便形状和次数的改变:结直肠癌患者可能出现大便形状改变,如变细、变形等,同时大便次数也可能增多或减少。

    3. 腹部包块:发生在右半结肠的肿瘤,患者可能会在腹部摸到包块。

    4. 肠道梗阻:结直肠癌患者可能出现肠道梗阻症状,如腹痛、腹胀、呕吐等。

    二、结直肠癌的病因

    结直肠癌的发病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

    1. 生活方式:高脂肪、高热量、低纤维的饮食以及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病率。

    2. 遗传:家族中有结直肠癌病史的人,患结直肠癌的风险较高。

    3. 大肠腺瘤:大肠腺瘤是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患者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较高。

    三、结直肠癌的治疗方法

    结直肠癌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化疗和放疗等。

    1. 手术:手术是治疗结直肠癌的主要方法,通过手术切除肿瘤及周围组织。

    2. 化疗:化疗是使用化学药物杀灭癌细胞的治疗方法,可以单独使用或与手术、放疗等联合使用。

    3. 放疗:放疗是使用高能量射线杀灭癌细胞的治疗方法,可以单独使用或与手术、化疗等联合使用。

    四、结直肠癌的日常保养

    1. 饮食:保持低脂肪、高纤维的饮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油腻、辛辣食物。

    2. 运动:适当进行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3.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结直肠癌。

    五、结直肠癌的医院和科室

    结直肠癌的治疗需要选择专业的医院和科室。以下是一些治疗结直肠癌的医院和科室:

    1.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肿瘤内科、结直肠外科

    2.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肿瘤内科

    3.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肿瘤科、结直肠外科

    通过以上介绍,相信大家对结直肠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如果您或您的家人有结直肠癌的症状,请及时就医,争取早日康复。

  • 大肠癌,作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早期症状不容忽视。其中,臀部疼痛是较为常见的症状之一。

    如果是因为患有直肠癌的肌肉,那么可能会出现髋关节疼痛、腰痛、坠痛、胀痛等症状。肿块很大,压迫到周围的神经和组织,导致疼痛感加剧。

    那么,臀部疼痛究竟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以下几种情况需要我们警惕:

    1. 瘤体压迫:大肠癌的早期,肿瘤体积较小,但随着肿瘤的不断生长,很容易压迫到周围的神经和组织,导致臀部疼痛。此时,及时到医院通过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进行判断,并采取手术切除病灶的方法进行治疗。术后,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氟尿嘧啶注射液、注射用盐酸伊立替康等药物进行辅助治疗,杀死残留癌细胞。

    2. 长时间久坐:大肠癌早期患者如果平时经常长时间久坐,臀部肌肉和组织受到压迫,容易导致局部的血液循环不畅,也容易出现疼痛的现象。此时,可以通过毛巾热敷局部的方法促进血液循环,从而缓解疼痛的症状。此外,平时要避免长时间久坐,注意劳逸结合。

    大肠癌患者术后,要遵医嘱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防止出现复发的情况。一旦身体出现不适,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治疗。

    此外,大肠癌的预防也十分重要。以下是一些预防大肠癌的建议:

    1. 健康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粗粮,少吃高脂肪、高热量、高盐分的食物。

    2. 适量运动:保持规律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助于提高免疫力,降低患癌风险。

    3.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是多种癌症的诱因,戒烟限酒有助于降低患癌风险。

    4.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大肠癌的早期症状。

  • 近年来,癌症的高发率让人们对“谈癌色变”,各种关于癌症的报道也层出不穷,如“红肉致癌”、“植物油致癌”等。这些报道让人们不禁担忧,我们还能吃什么、用什么。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致癌物”。致癌物的分级并非依据其致癌能力的强弱,而是根据科学证据的确凿程度,包括流行病学调查、剂量反应关系、动物实验等。证据越明确,级别越高。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对多种化学物进行致癌研究,将其分为四级,分别为1级:对人类确定致癌;2A级:对人类很可能致癌,对动物确定致癌;2B:对人类可能致癌,对动物也可能致癌;3级:目前尚无足够证据确定是否致癌;4级:非致癌。例如,手机致癌并没有明确的证据,只被认定为2B级,而微波炉致癌则更没有科学依据。

    其次,致癌物的致癌能力与剂量密切相关。即使是一级致癌物,如火腿、培根等加工肉类,也不是吃一次就致癌。但如果天天大量吃,时间长了,患肠癌的风险就增加了。类似的一级致癌物如酒精,长期酗酒罹患肝癌的风险增加,但少量饮酒,特别是葡萄酒,对健康反而是有利的。因此,离开剂量谈毒性是不科学的。

    最后,我们需要认识到,癌症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是遗传基因、心理、职业、环境、饮食等内外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没有某个单独因素必然导致癌症的发生。因此,面对众多“致癌物”的报道和传闻,我们应该理性对待,不要过于紧张,也不要偏听偏信。科学防癌需要做到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降低癌症风险:

    •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
    • 定期进行体检,及早发现并及时治疗疾病。
    • 避免接触致癌物质,如烟草、酒精、污染环境等。
    • 保持良好的心态,减轻心理压力。
    •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充足睡眠等。

    总之,癌症并非不可战胜,只要我们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预防,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战胜癌症,拥有健康的生活。

  • 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在大肠癌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二院肿瘤研究所黄建教授团队与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医学院免疫、肿瘤与生物医学中心严俊教授团队合作,成功揭示了固有免疫细胞γδT在人体大肠癌炎性微环境中的重要免疫抑制作用。这一发现为靶向γδT17细胞的肿瘤治疗及预后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

    γδT细胞是一类非MHC限制性固有T淋巴细胞,广泛分布于外周血及粘膜组织。它们在机体抵御疾病感染、肿瘤形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γδT细胞的功能亚群异常与多种疾病相关,如IL-17分泌型γδT细胞与人炎症性肠病、银屑病、皮炎和肝炎等密切相关。然而,关于人体肿瘤γδT17细胞的研究报道尚属首次。

    研究团队通过原代细胞分离培养及多色流式细胞分析和分选等系列检测技术,在大肠癌组织中发现了IL-17明显升高,且主要来源于γδT17细胞。这与此前动物模型研究提出的Th17细胞不同,为人体大肠癌IL-17的来源提供了新的证据。进一步研究发现,肠道细菌及其产物在侵入肿瘤组织后,可激活炎症性树突细胞分泌IL-23,从而诱导γδT17细胞极化和异常增高。活化的γδT17细胞除分泌细胞因子IL-17外,还能分泌IL-8、TNF-α和GM-CSF。研究结果表明,肿瘤组织内γδT17细胞数量越多,比例越高,则肿瘤恶性程度越高,临床预后越差。

    这一重大发现为靶向γδT17细胞的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未来,通过深入研究γδT17细胞的作用机制,有望开发出更有效的肿瘤治疗方法,为患者带来福音。

    大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因此,提高公众对大肠癌的认识,加强早期筛查和预防至关重要。同时,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也有助于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

    总之,我国科学家在大肠癌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为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战胜癌症贡献自己的力量。

  • 近年来,关于电脑辐射与脑瘤之间的联系引发了广泛关注。一项研究表明,电脑字体大小与脑瘤的发生可能存在某种联系。那么,这种说法是否具有科学依据呢?本文将为您揭开这一谜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电脑辐射的基本知识。电脑屏幕发出的电磁辐射属于非电离辐射,其能量较低,不足以直接导致细胞损伤或突变。然而,长时间接触较高强度的电磁辐射可能会对人体产生一定影响。

    关于电脑字体大小与脑瘤的关系,目前尚无确凿的科学证据。然而,一些研究指出,长时间使用电脑时,如果字体设置过小,可能会导致眼睛疲劳,进而引发颈椎病、肩周炎等疾病。这些疾病可能会间接增加脑瘤的发生风险。

    此外,长时间盯着电脑屏幕看,可能会使大脑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导致大脑皮层兴奋性过高,从而增加脑瘤的发生风险。因此,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适当调整电脑字体大小,对预防脑瘤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如何预防脑瘤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限制电脑使用时间,每隔一段时间起身活动,缓解眼睛疲劳。

    2. 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适当调整电脑字体大小,避免眼睛疲劳。

    3. 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大脑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

    4. 健康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身体免疫力。

    5.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相关疾病。

  • 近年来,大肠癌(结直肠癌)在我国发病率逐年攀升,尤其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其已成为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头号杀手’。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秦新裕教授指出,过去二十年里,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发病和死亡人数已超过美国。究其原因,除了遗传因素外,不良的饮食习惯、不规律的生活作息以及环境污染都是重要诱因。

    秦新裕教授强调,预防结直肠癌的关键在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议民众减少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并保持适量的运动。

    在治疗方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在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该院以秦新裕教授和许剑民教授领衔的医疗团队,通过多学科诊疗模式(MDT)、预防肝转移、扩大肝转移切除适应症、不可切除肝转移转化性治疗等手段,有效提高了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率。

    此外,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还积极开展结直肠癌个体化综合治疗的研究,包括围手术期化疗、微创手术、结直肠癌肝转移转化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手术及分子靶向治疗等,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

    本届上海国际大肠癌高峰论坛汇集了国内外众多知名专家,共同探讨结直肠癌的最新治疗进展。论坛内容涵盖了结直肠手术、直肠癌治疗、围手术期化疗、微创手术、结直肠癌肝转移转化治疗等多个领域,为结直肠癌的防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 红薯作为我国传统的健康食品,近年来备受关注。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对健康的益处,使其成为减肥、通便、抗癌、抗衰老等多种健康问题的理想选择。

    红薯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其中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维生素和矿物质则能补充人体所需,增强免疫力。此外,红薯中的紫茉莉“甘弋”具有缓下作用,与膳食纤维相加,使红薯的通便效果更加显著。

    然而,红薯并非完美食品。其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较低,容易导致营养失衡。因此,在食用红薯时,应注意搭配其他食物,如蔬菜、水果和蛋白质食物,以确保营养均衡。

    那么,如何科学地食用红薯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将红薯作为主食的替代品:在三餐中选择1-2餐用红薯代替精细米面,注意控制红薯的摄入量,每餐控制在200克左右。

    2. 红薯煮粥或煮饭:将红薯去皮切块,与白米饭混合煮成粥或米饭。

    3. 早餐选择红薯:早餐食用红薯,有助于补充能量,开启一天的好状态。

    4. 红薯搭配其他食材:将红薯与其他食材搭配,如红薯炒菜、红薯粥等,使口感更加丰富。

    5. 注意烹饪方式:尽量采用蒸、煮、烤等健康的烹饪方式,避免油炸等高脂肪烹饪方式。

    总之,适量食用红薯,搭配合理的饮食,对健康大有裨益。

  • 近年来,大肠癌的发病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已成为恶性肿瘤发病谱的第三位。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40-74岁人群中,约有1.2亿人属于大肠癌高危人群,其中至少有600万人存在肠癌或早期癌前病变。令人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大肠癌早期确诊率仅为5-10%,60-70%的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Ⅱ期或晚期。

    大肠癌的病因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不良饮食习惯: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素的饮食会增加大肠癌的发病风险。

    2. 肥胖:肥胖与大肠癌的发病密切相关,肥胖人群患大肠癌的风险更高。

    3. 遗传因素:家族中存在大肠癌或其他肠道肿瘤病史,会增加患大肠癌的风险。

    4. 吸烟:吸烟会增加大肠癌的发病风险。

    5. 环境污染:长期暴露于环境污染中,如空气污染、水污染等,也会增加大肠癌的发病风险。

    为了降低大肠癌的发病风险,以下措施值得提倡:

    1. 均衡饮食:保持饮食多样化,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2. 适量运动:保持规律的运动,有助于控制体重,降低大肠癌的发病风险。

    3.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都会增加大肠癌的发病风险,应尽量避免。

    4. 定期体检: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大肠癌筛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

    5. 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提高免疫力,降低大肠癌的发病风险。

  • 肠癌作为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治愈率相对较高,被誉为“最有生存希望”的肿瘤之一。然而,当患者被告知肠癌出现肝转移时,生存的希望似乎瞬间变得渺茫。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肝胆胰外科万云乐副教授指出,由于解剖原因,肠癌细胞容易通过血液流入肝脏,导致肝脏成为最常见的转移灶。据统计,约25%的肠癌患者在确诊时已出现肝转移,而术后肝转移的发生率也高达50%。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对于肠癌肝转移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改进。目前,约50%的肠癌肝转移患者在接受规范、积极的治疗后,仍有机会获得治愈。

    对于肝转移的肠癌患者,手术切除仍然是首选治疗方法。万云乐副教授表示,在切除原发肠癌后,应尽量切除肝转移灶,以提高生存率。对于无法一次性切除的转移灶,可通过术前化疗或靶向治疗,将肿瘤缩小,为手术切除创造条件。

    术前检查对于手术成功至关重要。万云乐副教授建议,在进行肝转移灶手术前,应进行CT和PET等影像学检查,以评估手术风险,选择真正能从手术中获益的患者。

    此外,患者和家属应充分了解病情,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多听取不同专家的意见,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才能提高治愈率。

    肠癌肝转移虽然令人担忧,但并非绝症。只要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仍有机会战胜病魔,重获健康。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