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突发状况,例如有人落水。近日,一篇关于孩子溺水急救方法的文章在朋友圈疯传,文中提到“攥着孩子的双脚,倒背着孩子跑步…”这样的溺水急救措施,你信吗?千万别信!下面,我们就来揭开这个谣言的真相。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溺水的危害。长时间的溺水会造成溺水者的呼吸、心跳停止、脑部出现缺氧,严重的甚至发生脑死亡。一般情况下,心脏骤停4-6分钟,脑组织就发生永久性伤害;心脏骤停10分钟,就出现脑死亡了。所以,溺水超过一个小时是不可能救活的。
那么,关于溺水,我们有哪些常见的误区呢?
误区一:只要溺水不超过1小时就可以救活?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长时间的溺水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不可逆转。
误区二:倒背着孩子跑步急救能控水?这种说法同样是错误的。抢救溺水者时,一律不应该进行控水。控水时容易引起胃内容物反流和误吸,反而会阻塞气道,还可能导致肺部感染。
那么,正确的溺水急救措施是什么呢?
1.尽快将溺水者移至安全地带,并注意自身安全。
2.对心脏骤停的溺水者,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操作之前,先开放通道,要先清除溺水者口鼻中的水草、泥沙等,头偏向一侧,让鼻子里的水流出来,再做口对口出气,最后再做胸外心脏按压,按ABC的复苏操作顺序。如无呼吸、有心跳,则无须做胸外心脏按压。
3.同时,呼叫救护车,向医务人员求助。
4.如有外伤,立即处理头、颈部损伤。
5.溺水者呼吸心跳停止超过10分钟,也不要轻易放弃。
游泳的季节到了,大家要传播正确的急救措施,不要听信网络谣言,千万不能传播任何有错误的信息,害人害己。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夏天,高温酷暑,孩子们纷纷选择去河边、湖边、游泳池等地方降温消暑。然而,溺水事故却成了这个季节的“隐形杀手”。许多家长误以为,溺水后应该将孩子倒挂起来,拍打背部,排出体内积水,这种所谓的“倒背控水”急救方法,真的有效吗?
事实上,这种做法是错误的!研究表明,溺水后,胃里进入的水分并不会对生命造成伤害,真正危险的是肺部进入的水分。肺里的水会刺激喉肌发生痉挛,影响气体交换,造成缺氧窒息,这才是导致溺水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急诊科主治医师熊雨美指出,任何形式的控水方法都是无用的,反而会耽误抢救时间。正确的做法是,立即将孩子从水中救出,保持呼吸道通畅,进行心肺复苏(CPR)。
溺水是儿童常见的意外伤害之一,每年都有许多儿童因溺水而失去生命。因此,家长和老师需要加强对儿童的防溺水教育,教会孩子们如何预防溺水,如何在水中自救和互救。
以下是一些预防溺水的建议:
1. 教育孩子不要独自去游泳,不要到陌生的水域游泳。
2. 学会基本的游泳技能,提高自救能力。
3. 在游泳时,要有成年人陪同。
4. 不要在酒后游泳。
5. 不要在水中嬉戏打闹。
6. 了解溺水症状,一旦发现有人溺水,立即施救。
溺水是一种严重的意外伤害,正确的急救方法可以挽救生命。请记住,不要相信所谓的“倒背控水”急救方法,正确的急救才能救命!
3岁小女孩发烧,父亲采用泡澡退烧方法,却意外发生溺水事故,让人唏嘘不已。
事实上,婴幼儿皮肤娇嫩,发烧时泡澡存在安全隐患。专家建议,用温水擦澡或温水浴更安全。
除了泡澡退烧,还有哪些退烧误区需要避免?本文将为您盘点常见的退烧误区,帮助家长们正确处理孩子发烧。
误区一:捂汗退烧。捂汗会导致热量堆积,增加热性惊厥风险。
误区二:酒精擦身退烧。酒精会扩张血管,增加体内热量散发难度。
误区三:发烧必吃退烧药。发烧是身体自我调节的过程,38.5度以下无需用药。
误区四:发烧不能洗澡。温水浴有助于降温,但水温不宜过高。
误区五:发烧必打退烧针。退烧针和输液并非万能,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了解这些误区,家长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孩子发烧,让孩子健康成长。
喝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你是否知道,喝水也有讲究?喝水的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如何科学地喝水呢?本文将为你解答这些疑问。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为什么喝水对身体如此重要。水是人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约占人体体重的60%-70%。水参与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包括调节体温、运输营养物质、排泄废物等。因此,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对于维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然而,并不是喝得越多越好。过量饮水会导致水中毒,这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疾病。水中毒的原因是人体摄入的水分超过了肾脏的排泄能力,导致体内钠离子浓度过低,从而引起一系列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意识模糊等,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那么,每天应该喝多少水呢?《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健康成年人每天需水2500 ml左右。这个量包括了直接喝的水,以及食物中的水分。例如,一份蔬菜可以提供约100-200 ml的水分,一份水果可以提供约300-500 ml的水分。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喝水的最佳时间。一般来说,以下时间点是喝水的好时机:
1. 早晨起床后:早晨起床后,人体经过一夜的睡眠,水分流失较多,此时喝一杯水可以补充水分,唤醒身体。
2. 餐前:餐前喝水可以增加饱腹感,有助于控制饮食量。
3. 运动前后:运动前后喝水可以补充水分,防止脱水。
4. 睡前:睡前喝水可以帮助身体保持水分,但要注意不要喝太多,以免影响睡眠。
此外,喝水的方式也很重要。建议慢慢喝水,避免一次性喝太多。同时,避免在吃饭时大量饮水,以免影响消化。
总之,喝水对身体大有益处,但要注意科学饮水,避免水中毒。掌握喝水的最佳时间,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才能让喝水真正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标题:学会八招预防溺水悲剧
溺水是指在游泳、失足落水、车船事故或跳水自杀、发生水灾时,因大量水和泥沙堵塞呼吸道而发生窒息的伤害。溺水可在数分钟内致人死亡。孩子发生溺水的原因都有明确的环境或个人因素,如家长照看不周,自我保护意识欠缺,不懂游泳技术,场地缺乏安全设施或现场存在潜在的隐患,身患某种疾病(如在游泳时癫痫发作,或下水后肌肉突然痉挛等),游泳前未做准备活动,溺水发生时不会自救或互救等。所有这些原因都是可以在事前防范的。
预防溺水,家长和教育机构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普及儿童安全游泳知识。家长或学校应从小培养儿童学会游泳,学校可设置游泳课程。
2. 加强安全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在社区或学校进行培训,开展游泳安全教育。尤其要重视对家长和老师的有关训练,提高其对儿童的监护责任和采取应急措施的能力。同时要对孩子进行自救和互救措施及能力的培训。
3. 提高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家长要教育孩子不要私自到江河、湖塘岸边和水井四周玩耍或行走,不单独去水流湍急或水域情况不明处游泳。
4. 加强安全防护设施。对室内外危险水源采取安全隔离措施,如岸边设置护栏,水井粪窖加盖,危险水域设置醒目标牌,游泳场所要有充足的救生设备等。
5. 儿童游泳要有组织地进行或由家长带领。孩子在游泳训练或水上娱乐活动时必须有组织地进行,或由家长带领。不要让孩子擅自行动。下水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在水上进行娱乐活动时要穿救生衣。
6. 身患疾病者不可游泳。患癫痫、传染病、严重器质性疾病,或饮酒及使用麻醉品后不能游泳。
7. 认真贯彻有关游泳场所的规定。相关的规定有《全国游泳场所开业技术标准》和《国家游泳场所星级评比标准》等。要加强游泳场所和自然水域的监督和管理。
8. 学会救生。要充分发挥中国救生协会的作用,加强救生人员培训,为游泳场馆健康、有序、安全运行保驾护航。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注重饮食、运动等方面的养生,却忽略了周围环境对我们的影响。其实,一些看似反常规的养生方法,却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
雨中漫步,享受负氧离子
下雨天,许多人会选择待在室内,避免湿气侵袭。然而,雨中漫步却是一种特殊的养生方式。下雨时,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增加,被誉为‘空气维生素’。负氧离子能够净化空气、改善呼吸,有助于降低血压、松弛神经,缓解疲劳。此外,雨水的轻柔拍打还能起到按摩作用,增强人体免疫力,预防感冒。
需要注意的是,雨中漫步要选择小雨天气,避免淋湿感冒。同时,要热身后再进入雨中,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受凉。
水中运动,塑造完美曲线
水中运动是一种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对关节的冲击小,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在水中运动,人体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有助于提高新陈代谢,燃烧脂肪,塑造完美曲线。此外,水中运动还能缓解肌肉紧张,减轻压力,提高睡眠质量。
进行水中运动时,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同时,要选择合适的水温,避免水温过低对身体造成伤害。
冷水澡,激活免疫系统
冷水澡是一种刺激性的养生方法,能够激活免疫系统,提高抵抗力。冷水澡能够刺激血管收缩,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此外,冷水澡还能改善皮肤状态,使皮肤更加紧致有弹性。
进行冷水澡时,要循序渐进,避免突然降温对身体造成伤害。同时,高血压、心脏病等患者不宜尝试冷水澡。
赤脚行走,刺激穴位
赤脚行走是一种简单的养生方法,能够刺激足底穴位,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足底穴位与人体各个内脏器官相对应,赤脚行走能够调节内脏功能,改善身体健康。
赤脚行走要选择柔软的地面,避免地面过硬或尖锐物体划伤脚底。同时,要选择合适的时间,避免在天气寒冷或地面湿滑的情况下行走。
在紧急救援场景中,掌握正确的救援技巧至关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紧急营救落水者的正确方法,包括如何使用木棍、绳索等工具进行营救,以及如何在现场进行急救处理。
首先,救援者应迅速判断落水者的位置,从其后方出手救援。在救援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直接接触冰面,以防冰面破裂导致自身落水。救援者可以使用木棍、绳索等工具,将落水者拉到安全区域。
当落水者被救上岸后,救援者应立即进行现场急救。首先,检查落水者的意识和生命体征,如果意识丧失但生命体征存在,应立即清除口腔、鼻咽腔的异物,保持呼吸通畅。如果落水者呼吸心跳已停止,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摩,直至恢复呼吸和心跳。
在急救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在急救的同时,应迅速将落水者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救治。
此外,本文还介绍了以下与急救相关的知识:
总之,掌握正确的急救技巧,可以在紧急情况下挽救生命。本文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实用的急救知识,以提高大家在紧急情况下的自救和互救能力。
暑假来临,孩子们迎来了无忧无虑的假期生活,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儿童意外伤害的高发期。据调查,暑期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率是平时的两倍以上,其中溺水、烧伤、摔落等意外伤害最为常见。作为家长和监护人,我们需要了解这些常见意外伤害的预防措施,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确保孩子们度过一个安全愉快的暑假。
一、溺水预防
溺水是儿童意外伤害中最为严重的类型之一。预防溺水,首先要确保孩子远离水域,如河流、湖泊、池塘等。其次,要教会孩子基本的游泳技能和自救方法。此外,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监管,避免孩子私自下水游泳。
二、烧伤预防
烧伤是儿童意外伤害的常见类型,包括烫伤、烧伤等。预防烧伤,首先要确保家中电器设备的安全使用,如将易燃物品远离火源,使用电热器时注意安全。其次,要教育孩子不要触摸高温物体,如热水壶、炉灶等。
三、摔落预防
摔落是儿童意外伤害的常见类型,包括从高处坠落、跌倒等。预防摔落,首先要确保家中环境安全,如安装防滑垫、固定家具等。其次,要教育孩子注意行走安全,避免从高处坠落。
四、交通安全
交通安全是儿童意外伤害的重要方面。家长要教育孩子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时走人行横道,不闯红灯。此外,乘坐交通工具时,要正确使用安全带。
五、疾病预防
夏季是各种疾病的高发期,如手足口病、腹泻等。家长要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多喝水、注意饮食卫生。此外,要按时接种疫苗,预防疾病的发生。
总之,暑期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需要家长、监护人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游泳,作为一项广受欢迎的夏季运动,给人们带来欢乐的同时,也潜藏着一定的风险。溺水事故时有发生,尤其是儿童,更需要我们加强防范意识。为了保障游泳安全,预防溺水事故的发生,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预防措施:
1. **选择安全的游泳场所**:避免前往不熟悉、水质不达标、存在安全隐患的水域游泳。选择有救生员、设施完善、安全措施到位的游泳池或海滩。
2. **结伴同行**:避免独自一人游泳,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应结伴同行,互相监督,共同保障彼此安全。
3. **了解自身健康状况**: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的人应避免游泳,以免发生意外。游泳前应充分热身,避免因水温过低导致的抽筋等意外。
4. **掌握游泳技能**:不会游泳的人应先学习游泳技能,提高自救能力。游泳时不要逞能,避免过度消耗体力。
5. **了解急救知识**:学习基本的急救知识,如心肺复苏等,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进行自救或救助他人。
6. **保持警惕**:游泳时时刻保持警惕,注意观察周围环境,避免发生溺水事故。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预防溺水事故的发生,保障游泳安全。
宝宝发生溺水后,家长的第一反应至关重要。首先需要检查宝宝是否还有意识。如果宝宝意识清醒,家长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让宝宝趴在平坦的表面上,头部略低,用一只手按在宝宝的腹部,轻轻向上推,帮助宝宝将口中的水排出。同时,家长也可以将宝宝抱在腿上,让宝宝头部朝下,轻轻拍打背部,促使宝宝将水吐出。
如果宝宝已经失去意识,家长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首先,将宝宝放在平坦的表面上,解开宝宝的衣物,确保呼吸道畅通。然后,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每2秒钟吹气一次,直到宝宝恢复呼吸。同时,进行胸外按压,按压部位在宝宝的胸骨下半部分,按压深度为1-2厘米,按压频率为每2秒3次。在抢救过程中,应持续拨打120急救电话,寻求专业救援。
溺水后的宝宝可能还会出现水中毒的情况,即体内水分过多,导致电解质失衡。家长应密切观察宝宝的症状,如出现头痛、恶心、呕吐、乏力等症状,应及时送往医院治疗。
预防溺水事故的发生,家长应加强对宝宝的安全教育,避免宝宝单独靠近水域。在户外活动时,家长应时刻关注宝宝的安全,防止意外发生。
除了溺水,宝宝还可能遇到其他意外伤害,如烫伤、触电、中毒等。家长应了解相关急救知识,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
总之,家长要时刻关注宝宝的安全,学习必要的急救知识,为宝宝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