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喝酒脸红的人碰了这东西致命

喝酒脸红的人碰了这东西致命
发表人:李美玲

在我国的社交场合,亲朋好友聚会时,常常会看到有些人一喝酒就脸红。这种现象其实与酒精本身无关,而是因为体内乙醛代谢异常引起的。

乙醛是酒精在体内代谢的中间产物,正常情况下,乙醛会在乙醛脱氢酶2的催化下进一步分解为无害的物质。然而,对于部分人群来说,由于乙醛脱氢酶2活性不足,导致乙醛无法被及时代谢,大量堆积在体内,从而引起脸红、头晕等症状。

除了脸红,乙醛的积累还可能对心、脑、肝、肾等器官造成损害,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对于喝酒容易脸红的人群,在用药时需要格外小心,以下三类药物需要特别注意:

1. 硝酸甘油

硝酸甘油是治疗心绞痛的常用药物,但研究发现,在中国汉族人群中,有25%的人对硝酸甘油无效,其中不乏喝酒容易脸红的人群。这是因为乙醛脱氢酶2活性不足,导致硝酸甘油无法产生足够的血管扩张效果。

建议喝酒容易脸红的人群在服用硝酸甘油时,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并根据医生建议选择其他替代药物。

2. 抗生素

多种抗生素与乙醛脱氢酶2结合后,会抑制酶的活性,导致乙醛无法及时代谢,从而引起双硫仑反应。常见的双硫仑反应症状包括面部发热、头痛、心跳加快等。

建议喝酒容易脸红的人群在服用抗生素时,应提前告知医生,并严格按照医嘱用药。

3. 利尿剂

利尿剂可以增强血管扩张剂的疗效,但对于喝酒容易脸红的人群来说,如果同时服用利尿剂和饮酒,容易加重体位性低血压,甚至引起危险。

建议喝酒容易脸红的人群在服用利尿剂时,应避免饮酒,并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总之,喝酒容易脸红的人群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避免饮酒,尤其是与药物同时服用时。

2. 在用药前告知医生自己的饮酒史和过敏史。

3. 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不要擅自增减药量。

4. 注意观察身体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cTnI增高疾病介绍:
急性心肌梗死大多是指患者原有冠状动脉(简称为冠脉,是给心脏供血的动脉)病变,冠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引发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的一种可能危及生命的急性冠脉综合征。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特点是心肌缺血,但没有明显的ST段抬高。这种疾病需要及时治疗,否则可能导致严重的心脏并发症。本文将介绍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饮食原则,帮助患者更好地进行康复。

    一、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食疗方

    1. 鸡腿肉150克,人参15克,麦冬25克。将鸡腿肉和适量冷水放入锅中,文火炖煮10分钟后,加入人参和麦冬,继续炖煮至肉烂,加入少量盐和味精即可食用。

    2. 柠檬1个,马蹄10个。将柠檬和马蹄洗净后,放入锅中加水煎煮,煎煮好的汤汁既可以食用也可以饮用,长期服用有助于康复。

    3. 兔肉500克,山楂5枚,食盐8克,姜、葱、料酒各10克,糖色5克、味精3克。将兔肉洗净切块,与山楂一同放入锅中炖煮至烂熟,加入调料调味即可食用。

    4. 黑木耳15克,猪腿肉50克,豆腐2块,植物油、细盐、黄酒、酱油、米醋、蒜泥、豆瓣辣酱、花椒、辣油、味精适量。将黑木耳、猪腿肉和豆腐分别处理干净后,加入调料和植物油翻炒均匀即可。

    5. 嫩公鸡250克,料酒10克,芹菜75克,酱油、冬笋各10克,精盐适量,辣椒20克,味精少许,瘦肉汤30克,生姜0.5克,白糖0.4克,醋0.3克,豆瓣酱0.25克,团粉0.30克,植物油20克。将鸡肉切块,加入调料和部分团粉拌匀,另一部分团粉与白糖、味精、瘦肉汤和酱油调和成团粉块,用热油翻炒鸡肉至变白,加入调料和芹菜翻炒,最后倒入团粉块翻炒均匀即可。

    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饮食原则

    1. 清淡饮食:选择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少量多餐为主。可食用的食物包括鱼类、鸡蛋清、瘦肉末、嫩碎蔬菜和水果,主食可以选择面条、面片、馄饨、面包、米粉、粥等。

    2. 补充矿物质:注意钾钠平衡,适当增加镁的摄入量。

    3. 多吃有帮助的天然草药,如黑萝卜、假叶树、白屈菜、蒲公英、茴香、银杏(白果)、山楂果、蛇麻草、木贼、爱尔兰苔、山梗菜、香芹、红苜蓿、玫瑰实等。

    三、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不宜食用的食物

    1. 尽量减少维生素D的摄取。避免从高脂乳品中获取维生素D,这类食品易促成动脉堵塞。

    2. 尽量避免饮酒和咖啡,避免食用红肉和精致调味品。

    3. 避免过冷、过热、过粘的食物。

  • 在心血管疾病的领域,心肌梗塞和心肌梗死这两个词汇常常被提及,它们看似相似,但实际上却有着微妙的差别。

    首先,让我们明确这两个词汇的含义。心肌梗塞和心肌梗死都是指心脏的肌肉组织因为血液供应不足而发生的坏死。这两个概念实际上是通用的,可以互换使用。然而,在临床医学领域,‘心肌梗死’这个词汇更准确,也更广泛地被使用。

    心肌梗塞这一术语来源于早期的医学研究,当时医生们通过观察心脏肌肉的坏死情况,将其称为梗塞。而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心肌梗塞的病理生理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发现其本质是心脏肌肉的坏死。因此,‘心肌梗死’这个词汇更准确地描述了这一疾病的本质。

    在治疗方法上,心肌梗塞和心肌梗死并没有太大的区别。通常情况下,医生会采取溶栓治疗、介入治疗或药物治疗等方式来恢复心脏的血液供应,从而挽救心脏肌肉。

    除了治疗方法,日常保养也是预防心肌梗塞和心肌梗死的重要手段。患者应该保持健康的饮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定期体检等。

    最后,如果出现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 青少年时期,本应是充满活力的时光,但近年来,青少年心肌梗塞的发病率却呈现上升趋势。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青少年心肌梗塞的病因复杂,其中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是导致青少年心肌梗塞的主要原因。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会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甚至形成血栓。这些病理变化会逐渐加重,最终导致心肌缺血性坏死,从而引发心肌梗塞。虽然心肌梗塞在成年人中更为常见,但青少年群体也不容忽视。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儿童数量逐年增加。肥胖是导致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肥胖儿童更容易患上心肌梗塞。此外,患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的儿童也更容易提前发生心肌梗塞。

    青少年和成人心肌梗塞的病因基本相同。一旦发生心肌梗塞,应及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确定狭窄部位,并尽快植入支架,以恢复心脏的血液供应。同时,患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控制危险因素,防止心肌梗塞复发。

    对于年轻的心肌梗塞患者,特别是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应积极接受干预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应立即就医,尽快开放闭塞的冠状动脉。可采用紧急静脉溶栓或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尽早开放闭塞的心脏血管,可以挽救更多濒临坏死的心肌,减少心肌坏死面积,改善患者预后。

    如果不积极治疗,即使患者存活下来,也可能导致生活质量显著下降,甚至诱发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

    近年来,急性心肌梗塞发病年龄年轻化已成为一种趋势。许多看似健康的三十多岁和五十多岁的中青年男性,在常规体检中可能没有发现异常,但平时却可能存在胸闷、胸痛等症状。因此,平时无症状并不意味着健康。

    为了预防心肌梗塞,青少年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保持规律作息,放松心情。尽量避免食用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如冰激凌、辣椒、韭菜、生姜等。

  • 急性心肌梗死,一种危及生命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原因复杂,治疗难度大。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的预防和抢救方法,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要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原因。常见的病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因此,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的关键在于控制这些危险因素。

    针对一级预防,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控制血压:高血压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通过合理饮食、规律运动、控制体重等方式,可以有效控制血压。
    • 合理饮食: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结构,避免过度摄入热量,预防肥胖和高血脂。
    • 戒烟限酒:吸烟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戒烟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 积极治疗糖尿病: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通过合理饮食、规律运动、按时用药等方式,可以有效控制血糖。

    在二级预防方面,我们要做到“三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有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高血脂等高危人群,要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控制危险因素。

    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我们要及时采取急救措施。首先,让患者就地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其次,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寻求专业医疗救助。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可以给予患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等药物,缓解胸痛症状。

    总之,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的预防和抢救方法,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只有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才能有效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 近年来,心肌梗塞已成为威胁中老年人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看似无关的打呼噜,竟然与心肌梗塞有着密切的联系。

    故事的主人公章大爷,年过六旬,患有心脏病多年,一直未得到明显好转。近期,他连续两次夜间发生心肌梗塞,让他惊恐不已。经过检查,医生发现章大爷患有严重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夜间呼吸暂停时间长达102秒,血氧饱和度最低仅60多,这直接导致了他的心脏疾病。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夜间睡眠时呼吸暂停,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进而引发多种疾病,如心律失常、心肌梗塞等。章大爷的案例提醒我们,打呼噜并非小事,应引起重视。

    那么,如何预防和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呢?首先,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控制体重、规律作息等,有助于减轻症状。其次,对于肥胖者,减重是改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关键。此外,一些呼吸机等辅助设备,也能有效缓解症状。

    除了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打呼噜还可能与其他疾病有关。例如,肥胖、鼻塞、扁桃体肥大等,都可能引起打呼噜。因此,如果出现打呼噜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总之,打呼噜并非小事,它可能隐藏着严重的健康隐患。关注睡眠健康,从关注打呼噜开始。

  •   心梗,即心肌梗死,是冠心病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人们通常认为心梗的典型症状是胸痛,然而,在临床实践中,部分心梗患者却表现出无痛性症状,被称为“无痛性心梗”。

      与伴有胸痛的心梗患者相比,无痛性心梗患者的死亡率更高。因此,了解无痛性心梗的典型症状,对于及时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那么,无痛性心梗有哪些典型症状呢?

      1. 呼吸困难:这是无痛性心梗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患者可能会出现胸闷、憋气、咳嗽、咳痰、不能平卧等症状。

      2. 心脏相关症状:包括异位疼痛、休克、晕厥等。异位疼痛可能发生在头面部、左上肢、上腹等部位,性质常为烧灼样或压迫样。休克表现为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而快、大汗淋漓、意识模糊、尿量减少等。晕厥可能由缓慢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泵功能衰竭或神经介导等原因引起。

      3. 非特异性症状:包括极度虚弱、意识淡漠、突发大汗、低热等。这些症状可能与低血压、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机体对坏死组织的炎症反应等因素有关。

      由于无痛性心梗的症状不典型,容易被漏诊或误诊。因此,对于以下情况,应考虑无痛性心梗的可能性:突发呼吸困难、休克、晕厥,或上腹部、肩臂部、头颈部疼痛,或突发冷汗、烦躁、疲乏等,尤其是老年、女性、糖尿病患者。

      为了预防心梗,建议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保持良好的心态等。此外,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并遵医嘱进行治疗。

  • 急性心肌梗死,俗称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它主要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的心肌缺血、缺氧,进而引发心肌坏死。

    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症状是持续性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和服用硝酸盐无法缓解。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血清心肌酶活性升高、心电图改变,甚至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

    尽管急性心肌梗死无法彻底治愈,但及时的治疗可以控制病情,降低死亡率。

    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他汀类药物、降脂和转化酶抑制剂等。

    手术治疗包括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除了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还需要注意日常保养,如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控制危险因素等。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术后还需要长期用药,以预防病情复发。

    总之,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和保养,以降低死亡率。

  • 随着春季的到来,气温变化无常,早晚温差较大,这对老年人来说尤其需要注意。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李自成教授指出,春季老年人血管老化,气温的波动容易导致血压变化,从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李教授强调,血管就像水管一样,存在‘热胀冷缩’现象。在寒冷的冬季,血管收缩,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导致心脏病的发生。因此,春季老年人要特别注意保暖,并定期检测血压,预防中风和心脏病的发生。

    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家庭,了解心梗和脑中风的先兆症状非常重要。心梗的主要症状是剧烈心绞痛,患者可能会出现乏力、胸部不适、心悸、气急、烦躁等症状。脑中风则可能表现为突发头痛、头晕、视力模糊、肢体麻木无力等。对于这些症状,患者和家属要及时就医,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家庭常备急救药物非常重要。常见的急救药物包括硝酸甘油片、速效救心丸、阿司匹林等。这些药物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为及时就医争取时间。

    李教授建议,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家庭应定期进行体检,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并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提高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此外,李教授还强调,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也至关重要。

  •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严重的冠心病,发病时心肌细胞缺血缺氧,导致心肌坏死。及时的治疗和科学的护理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一、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

    1. 紧急救治:发病后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尽快送往医院接受治疗。

    2. 抗凝治疗:通过使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改善心肌血供。

    3. 抗血小板治疗: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血栓形成。

    4. 稳定斑块治疗:通过使用降脂药物,稳定斑块,预防病情进展。

    二、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

    1. 卧床休息:发病后应立即卧床休息,减少心脏负担。

    2. 合理饮食:保持低盐低脂饮食,多吃蔬菜水果,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3. 保持大便通畅:适量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预防便秘。

    4. 心理护理: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5. 定期复查:定期到医院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三、急性心肌梗死的预防

    1.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规律作息,戒烟限酒,适当运动。

    2. 控制慢性疾病: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3.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早期发现并治疗冠心病。

  •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攀升,心肌梗死(MI)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杀手之一。据统计,我国心肌梗死患者已超过250万,平均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有心血管疾病。

    如何尽早发现心肌梗死前兆,成为医生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表明,心肌肌钙蛋白(cTn)是诊断心肌梗死的重要标志物,其水平升高提示心肌细胞受损。而新一代高敏心肌肌钙蛋白(hs-cTn)检测技术,可将心肌梗死诊断时间提前至发病后3小时,甚至1小时内,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

    hs-cTn检测技术的应用,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精准的诊断依据。此外,通过连续监测hs-cTn水平变化,有助于区分患者是急性心肌损伤还是慢性损伤,从而为患者制定更合适的治疗方案。

    除了及时诊断,预防心肌梗死同样重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可以有效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病风险。

    总之,了解心肌梗死的早期征兆,掌握hs-cTn检测技术,并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对于降低心肌梗死发病率、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