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近年来,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中风风险引起了广泛关注。研究表明,台湾房颤患者的中风风险似乎高于西方人群。这一现象引发了研究团队的深入探究。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在台湾的患病率约为1%,即约有23万名患者。房颤会导致心房快速而不规则地跳动,血液流动不畅,容易形成血栓,进而引发脑中风。
研究发现,台湾房颤患者在中年时期(50岁以后)中风风险显著增加,而西方人则要到65岁以后。这一发现提醒我们,在照护年轻房颤患者时,不能掉以轻心。
针对房颤患者的心率控制和中风预防是治疗的关键。传统上,医界常用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和洋地黄等药物来控制房颤患者的心率。然而,北荣总医院的研究团队发现,使用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率的患者,死亡风险可降低24%,而使用洋地黄的患者死亡风险则增加12%。
北荣总医院的心律不整团队长期致力于房颤研究,曾荣获国家生策会SNQ金奖。他们利用台湾健保数据库分析了近30万名房颤患者的资料,旨在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除了药物治疗,房颤患者的日常保养也至关重要。患者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此外,定期复查和遵医嘱也是预防中风的重要措施。
总之,心率用药研究的新突破为房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通过合理治疗和日常保养,可以有效降低房颤患者的中风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房颤,即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特征是心房收缩不规律,心率快而心率大于脉率。这种情况下,心脏的收缩和舒张不协调,导致血液流动受阻,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房颤患者心率大于脉率的原因在于心房收缩的不规律性。正常情况下,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是协调的,每次心跳都会引起脉搏搏动。然而,在房颤患者中,心房收缩不规律,导致心跳之间的间隔时间不等,进而影响心室充盈和血液泵出。这种情况下,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房颤患者可能出现心悸、头晕、胸闷、乏力等症状,严重者还可能出现黑蒙、晕厥、多尿等。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心室率过快时,还可能诱发心绞痛或心衰。
房颤的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8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高达7.5%。男性心房颤动的患病率高于女性。房颤的发病机制与心房特殊区域的异常电信号有关,这些信号可能来自肺静脉和左心房之间的连接处,导致心脏脱离窦房结的指挥。
治疗房颤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电生理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可以控制心室率,减少心房颤动的发作频率。电生理治疗包括电复律和射频消融,可以恢复正常心律。手术治疗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
除了药物治疗外,房颤患者还需要注意日常保养。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有助于控制病情。此外,定期监测心电图,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特征是心率大于脉率。了解房颤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以及日常保养,对于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10月29日是第10个“世界卒中日”。今年的主题是“关注女性的卒中风险”,旨在提升女性对于卒中危险的认知,积极预防卒中发生。据悉,卒中在中国已成为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每12秒钟就有一人发生卒中,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卒中,每年新发脑血管病患者约270万,且每年呈持续上升的趋势,卒中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然而,医生和大众对于卒中预防仍缺乏足够的认知。以心房颤动为例,它所致卒中占所有卒中的20%;房颤导致卒中是可预防的,其中抗凝治疗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医护工作者和心房颤动患者对于心房颤动抗凝的重要性和规范化都缺乏足够的认知。
女性更应警惕心房颤动卒中风险。中国人群卒中发病率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女性卒中发病率在全球排名第2位,且卒中患者中,女性合并房颤的比例高于男性。此外,妊娠期糖尿病、先兆子痫、避孕药的使用、激素替代疗法等因素都会增加女性的卒中风险。
针对女性心房颤动卒中风险,专家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卒中风险的认知;加强心房颤动筛查,早发现早治疗;规范抗凝治疗,降低卒中风险;加强患者管理,提高患者依从性。
心血管医生是卒中预防的中坚力量。他们需要重视心房颤动、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的卒中预防,提升对规范抗凝治疗的认知,并积极推广新型口服抗凝药等先进治疗手段。
为了提高公众对女性卒中风险的认知,我国各级医疗机构积极开展卒中防治宣传活动,普及卒中防治知识,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
让我们共同努力,关注女性的卒中风险,为女性的健康保驾护航。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具有持续性发作的特点。房颤的发病率与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密切相关,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会逐渐提高。据统计,75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可高达10%。
房颤可以引发多种并发症,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并发症:
1. 脑动脉栓塞
脑动脉栓塞是房颤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据统计,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为2%-6%。栓子主要来自左心房和心耳部位,其中75%来自左心房内附壁血栓,25%来自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脱落。
2. 周围动脉栓塞
房颤患者心脏附壁的血栓脱落,会随着动脉血流流行各个部位,容易引起急性动脉栓塞,如下肢动脉栓塞等。
3. 肺栓塞
当房颤患者右心血栓脱落,容易造成肺动脉和其分支出现栓塞,诱发肺栓塞。肺栓塞是一种死亡率很高的疾病,死亡率高达20%-40%。
4. 心功能不全
房颤会加快心室率,如果患者本身心脏功能较差,就会引起心排血量降低,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淤血综合征,可并发急性心力衰竭。
5. 心脏性猝死
快速房颤会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引起冠状动脉灌注量减少,导致心脏骤停。常见的病症有房颤伴有预激综合征、肺动脉栓塞、急性心功能不全、神经、精神因素等。
了解房颤的并发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房颤,降低其危害。
心房颤动(房颤)和心脏神经官能症是两种常见的心脏疾病,但它们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式却有着明显的差异。
首先,在病因方面,房颤通常是由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如心脏病、高血压、冠心病等。而心脏神经官能症则属于功能性病变,通常与心理因素有关,如焦虑、抑郁、压力等。
在症状方面,房颤的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气短、乏力等,严重时甚至可能出现晕厥、心衰等症状。心脏神经官能症则表现为心慌、心悸、胸闷、气短、失眠、焦虑等,但通常没有器质性病变的证据。
在治疗方面,房颤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电生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目的是控制心律,预防血栓形成。心脏神经官能症的治疗则侧重于心理治疗,如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等,同时也可以使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预防房颤和心脏神经官能症的发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2. 健康饮食,控制体重,避免高脂、高盐饮食。
3. 适量运动,增强体质。
4.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相关疾病。
总之,了解房颤和心脏神经官能症的区别,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这两种疾病,从而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心房颤动,又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危害不容忽视。
首先,房颤会影响心脏功能。由于心房颤动导致心房收缩不规律,心房内的血液不能充分泵送到心室,从而降低心脏的射血能力,导致心脏负荷加重,长期下去可引发心力衰竭。
其次,房颤容易形成血栓。心房颤动时,心房内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造成脑栓塞、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治疗心房颤动,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射频消融术、起搏器植入术等。
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药物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抗凝药物等。抗心律失常药物用于控制心室率,抗凝药物用于预防血栓形成。
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射频电流破坏心房内异常的起搏点,从而恢复正常心律。
起搏器植入术适用于心房颤动合并心动过缓的患者,通过起搏器调节心跳节律。
此外,患者还需注意日常保养,包括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适当运动、控制体重等。
总之,心房颤动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患者需积极治疗,并注意日常保养,以降低疾病风险。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心率,恢复窦性心率,甚至可以预防血栓的形成,从而降低缺血性疾病的风险。常用的药物包括胺碘酮、普鲁卡因胺、普萘洛尔、美托洛尔等。
手术治疗方面,射频消融术和外科迷宫手术是常用的治疗方式。射频消融术安全系数较高,但可能存在并发症,如房室传导阻滞、心脏压塞和局部血管出血等。电复律也可用于治疗房颤,但通常需要配合抗心律失常药物来维持窦性心律。
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注意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应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动物油、肥肉、蛋黄、螃蟹、鱼子等。同时,戒除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避免过饥过饱,少吃盐,预防感冒。适当的运动,如跳交谊舞、做广播操等,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也是预防心房颤动的重要措施。
心房颤动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合作,包括心脏内科、心外科、康复科等。患者应选择正规医院就诊,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房颤,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在我国有近800万患者,占据了心脏科住院患者的很大比例。患者不仅要忍受心脏无节律蠕动的痛苦,还面临着血栓脱落,导致脑卒中的风险。据统计,近1/3的脑卒中与房颤有关,房颤患者的脑卒中发生率是没有房颤者的5倍以上。
积极抗凝、预防脑卒中是房颤治疗的重要目标。然而,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了许多关于抗凝治疗的误区。
误区一:谈出血就色变。抗凝药物虽然可能诱发出血,但医生和患者无需过度恐慌。一项研究发现,仅有6.6%的高风险患者服用了抗凝药物。
误区二:盲目用药,未能知己知彼。华法林适用于高风险患者,阿司匹林仅适用于低风险患者。服用华法林后,患者需要定期复查,根据指标调整用药剂量。
误区三:只拿医嘱不执行。华法林和许多药物、食物都存在相互作用,可能导致出血。患者需要严格遵守医生的饮食禁忌。
我国发布的《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指出,只要正确掌握药物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抗凝治疗的获益远大于风险。
为了提高房颤脑卒中的预防力度,患者和医生都应更新理念,积极干预房颤患者脑卒中风险。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安全系数高,服用方便,和食物、药物的相互作用小。
什么是心脏房颤?
心脏房颤,又称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它指的是心脏左右两侧的心房失去正常的规律性收缩,代之以不规则的颤动。这种颤动会导致心房内血液流动不畅,容易形成血栓,进而引发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
房颤的常见症状包括心悸、心跳加速、胸闷、气短等。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还可能出现头晕、乏力、晕厥等症状。
房颤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原发性心脏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等。
2. 肥胖、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代谢性疾病。
3.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
4. 慢性肺部疾病、饮酒、吸烟等。
治疗房颤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药物治疗:通过使用抗凝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等控制房颤症状。
2. 射频消融治疗:通过射频消融技术破坏心脏产生房颤的异常电路。
3. 起搏器治疗:对于心室率过快或过慢的房颤患者,可植入起搏器来调节心率。
4.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心脏瓣膜疾病等,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外,患者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2. 定期复查:定期复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了解病情变化。
3. 重视并发症的预防:如预防脑卒中等。
4. 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
房颤,即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特点是心脏房颤动过快、不规律。对于房颤患者而言,是否需要手术干预一直是患者和医生关注的焦点。
实际上,并非所有房颤患者都需要手术。手术作为一种治疗方法,虽然能够有效改善部分患者的症状,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手术并发症、术后恢复期长等。此外,对于存在基础性疾病、难以耐受手术的患者,手术可能并非最佳选择。
针对房颤的治疗,除了手术之外,还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抗凝药物、调节心律药物、控制心室率的药物等。例如,抗凝药物可以预防血栓形成,降低脑卒中的风险;调节心律药物可以帮助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
2. 生活方式调整:对于房颤患者而言,戒烟、限酒、避免咖啡因等刺激性物质,以及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3. 定期复查:房颤患者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病情变化进行调整,因此,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至关重要。
4. 心脏介入治疗:对于部分房颤患者,可以选择心脏介入治疗,如射频消融术等,以消除心律失常的根源。
在日常生活中,房颤患者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2. 注意饮食,保持营养均衡,避免高盐、高脂食物。
3. 适度运动,增强体质。
4. 定期进行体检,监测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它不仅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心房颤动的发生呢?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引起心房颤动的常见原因。
一、器质性心脏病:这是导致心房颤动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器质性心脏病:
1. 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急性心肌梗死等疾病都可能引发房颤。
2.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如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是房颤的常见原因。
3. 肺源性心脏病:肺部反复感染和长期缺氧可导致房颤。
4. 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等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更容易发生心房颤动。
5. 心肌病:原发性充血性心肌病患者更容易出现房颤。
二、其他基础疾病:除了器质性心脏病,以下基础疾病也可能导致心房颤动:
1. 高血压:高血压患者更容易发生房颤,这与心肌肥厚、纤维化等因素有关。
2. 甲亢:老年人甲亢可能对心肌造成损害,从而引发慢性房颤。
三、其他因素:除了上述原因,吸烟、饮酒、精神压力等也可能导致心房颤动。
了解心房颤动的病因对于我们预防和治疗这种疾病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建议:
1.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
2.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吸烟、饮酒等。
3. 保持良好的心态,减少精神压力。
4.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心房颤动。
5. 如果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