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车里瓶装水变“毒水”?

车里瓶装水变“毒水”?
发表人:跨界医疗探索者

在炎炎夏日,关于车内放置瓶装水可能造成健康风险的谣言时常流传。人们担心高温环境下,矿泉水瓶会释放出有害物质,导致瓶装水变成‘毒水’。那么,这种说法是否真的有科学依据呢?

实际上,关于矿泉水瓶在高温下释放有害物质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早期的研究指出,当矿泉水瓶在超过70℃的环境中变形时,可能会溶出铅、锑等重金属,对健康造成潜在威胁。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高温条件下或反复使用,矿泉水瓶可能会释放出DEHP等致癌物质。

然而,近年来,一些权威机构通过实验验证了矿泉水瓶在高温环境下的安全性。例如,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的实验发现,将一瓶矿泉水放置在密闭车辆内暴晒7天后,送检水样中未检出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这表明,即使车内温度高达70℃,瓶体也不会释放出增塑剂等有害物质。

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的蒋平平教授指出,瓶装水的瓶体PET中一般不添加增塑剂,这是由制作工艺决定的。而PET材料的稳定性是由材料聚合度所决定的,一般来说,当温度小于120℃时,PET材料是十分安全的。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的叶胜荣教授也认为,PET的结构相当稳定,其融化温度超过250℃,要发生化学变化至少要在100℃以上,汽车内显然达不到这样高的温度。

尽管如此,专家们仍然建议,保存瓶装水时要注意瓶身标注的适宜存放温度、保质期和‘避免高温和阳光直射’等存放要求。可以在车里放瓶装水,以备不时之需,但应缩短储存时间并经常更换。开启后最好在24小时内饮用。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输液器械的污染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输液器械的污染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2003年非典疫情肆虐,广大医护人员冲锋在前,为抗击疫情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河北省沽源县医院的医护人员却遭遇了不公平待遇,他们应得的抗非典补贴却迟迟未能发放。

    据了解,河北省政府对一线医护人员有明确的补贴规定,沽源县政府也拨付了补贴专款。然而,沽源县医院的医护人员却至今未能收到一分钱补贴。他们多次向医院和上级领导反映情况,却始终没有得到解决。甚至有护士长因为反映问题而被免职。

    记者调查发现,医院账上确实有一笔非典补助,共计19950元。然而,副院长却表示“因为人多钱少,不好发”。而医院院长则表示,会计的账本被县检察院拿走了,无法提供详细信息。

    据沽源县财政局提供的信息,县医院在非典期间共拨款1023026.98元,其中人员补贴共计90300元。然而,医院和卫生局却表示只收到不到2万元。

    这一事件引发了公众的关注和质疑。医护人员在抗击疫情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他们有权获得应有的待遇。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尽快调查清楚此事,还医护人员一个公道。

  • 塑料垃圾回收再利用:医疗行业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塑料垃圾问题日益严重,如何有效地处理和回收塑料垃圾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医疗行业作为塑料消耗的大户,如何在保障医疗用品需求的同时,实现塑料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首先,医疗行业应加强塑料垃圾的分类回收。在医院内部,应设立专门的塑料垃圾回收点,对废弃的塑料医疗用品进行分类处理。例如,废弃的注射针管、塑料袋等,应与其他生活垃圾分开,以便于后续的回收利用。

    其次,医疗行业可以探索塑料垃圾的回收再利用技术。目前,一些企业已经成功地将废弃塑料医疗用品转化为再生塑料,用于生产新的医疗用品。这种技术不仅可以减少塑料垃圾对环境的污染,还可以降低医疗用品的生产成本。

    此外,医疗行业还可以推广环保型医疗用品。例如,使用可降解塑料制成的注射针管、塑料袋等,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这些环保型医疗用品的使用,也有助于提高医疗行业的环保意识。

    在医疗垃圾处理方面,医院应建立健全的医疗垃圾处理体系。对医疗垃圾进行分类收集、运输、处理,确保医疗垃圾得到安全、无害化处理。此外,医院还应加强对医疗垃圾处理设施的管理,确保其正常运行。

    总之,医疗行业在塑料垃圾回收再利用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通过加强塑料垃圾的分类回收、探索回收再利用技术、推广环保型医疗用品以及建立健全的医疗垃圾处理体系,医疗行业将为全球塑料垃圾问题提供有益的解决方案。

  •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值医用耗材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国产与进口高值医用耗材在价格和认可度上存在差异,这对国内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将探讨国产与进口高值医用耗材的价格差异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首先,国产高值医用耗材与进口产品在价格上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进口产品在研发、生产等方面投入较大,导致成本较高;另一方面,进口产品在国内市场享有较高的地位,医院和医生更倾向于使用进口产品,这也导致了国产产品难以在价格上竞争。

    其次,国产高值医用耗材在认可度上相对较低。一方面,部分国产产品在性能上与进口产品存在差距;另一方面,国产产品在临床应用上的数据积累相对较少,难以获得医生的认可。

    为了促进国产高值医用耗材的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 提高国产高值医用耗材的研发水平,提升产品质量和性能。

    2. 加强国产高值医用耗材的临床应用研究,积累临床数据,提高医生对国产产品的认可度。

    3.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国产高值医用耗材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4. 推进高值医用耗材的集中采购工作,建立国产与进口产品“同质同价”的基本准则。

    5. 完善招投标政策,取消外资企业“超国民待遇”的定价政策。

  • 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蓬勃发展,市场规模逐年扩大。据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长樊瑜波在2012年世界医学物理与生物医学工程大会上透露,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市场规模已突破4000亿元,并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成为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

    此次大会以‘技术促进健康’为主题,吸引了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生物医学工程界专家、学者及医疗器械企业的科研人员参会。樊瑜波教授指出,我国高端医疗器械大部分依赖进口,其中高端膝关节、心脏起搏器等几乎100%依赖进口。但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进出口结构正在优化,越来越多中端产品加入到出口行列。

    以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自2006年在美国纽交所上市后,公司坚持将年销售额的10%投入研发,产品远销全球196个国家和地区,海外销售占比超过60%。

    我国医疗器械产业飞速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旺盛。樊瑜波教授表示,我国越来越多的大学设立生物医学工程相关专业,专业人才培养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此外,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在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市场竞争力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提升。只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使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 近年来,医疗设备行业在我国发展迅速,西门子作为全球领先的医疗设备制造商,在我国市场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近期一则西门子涉嫌行贿中国医疗部门官员的消息,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医疗行业腐败问题的关注。

    据悉,西门子曾支付1440万美元贿赂款,向5家中国国有医院行贿,从而获得2.95亿美元的医疗设备订单。这一行为不仅损害了国家利益,也严重影响了医疗行业的公平竞争环境。

    这一事件反映出,医疗行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医疗设备价格昂贵,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可能会采取不正当手段获取订单;另一方面,医院在采购过程中,也可能存在利益输送、权力寻租等问题。

    为了遏制医疗行业腐败现象,有关部门需要加强监管,严格执行相关法规,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医院也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采购透明度,防止利益输送。

    此外,公众也要提高对医疗行业腐败问题的认识,积极举报违法行为,共同维护医疗行业的公平正义。

    总之,医疗行业腐败问题不容忽视,只有加强监管、强化自律、提高公众意识,才能有效遏制腐败现象,让医疗行业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

  •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输液治疗已成为临床治疗中常用的手段之一。然而,近日一则关于明年起医院输液容积大于100ml不得报销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将围绕这一话题,从疾病治疗、医保政策、患者负担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输液治疗。输液治疗是指将药物通过静脉注入体内,以实现药物在体内的快速吸收和分布。由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因此具有起效快、疗效显著等特点。然而,由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也可能带来一定的风险,如过敏反应、感染等。

    对于明年起新规的实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 疾病治疗:对于一些需要大量液体补充的患者,如脱水、失血等,100ml以上的输液容积是必要的。新规的实施可能会对这些患者的治疗造成一定的影响。

    2. 医保政策:医保政策是为了减轻患者负担、提高医疗保障水平而设立的。新规的实施可能会使部分患者的治疗费用增加,从而影响医保基金的合理使用。

    3. 患者负担:新规的实施意味着患者需要自费支付100ml以上的输液费用,这无疑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4. 医院管理:医院在实施新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输液容积的管理,避免过度输液现象的发生。

    5. 社会关注:新规的实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相关部门需要认真对待患者的关切,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总之,明年起新规的实施将对患者、医保基金、医院等各方面产生影响。我们需要关注这一变化,并积极应对。

  • 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迅速,市场容量不断扩大,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为了规范行业秩序,国家食药监总局于3月中旬启动了为期5个月的医疗器械“五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整治虚假注册申报、违规生产、非法经营、夸大宣传、使用无证产品等五种行为。

    此次专项行动的开展,旨在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净化市场环境,推动医疗器械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在严格的监管下,行业加速整合升级,一些优势企业开始脱颖而出。

    事实上,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近年来一直在进行自我规范和提升。国家食药监总局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对医疗器械的注册、创新审评、生产、流通经营等各个环节进行了全方面覆盖。这些政策的出台,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严格的监管和行业自身努力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逐渐呈现出以下特点:

    1. 行业集中度提升: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大,一些违法违规企业被淘汰,行业集中度逐步提升。

    2. 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3. 产品质量得到保障:严格的监管和行业自律,使得产品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4. 国际竞争力增强:我国医疗器械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未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并向着高端化、智能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健康的关注也越来越高。然而,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却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我国医疗器械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缺乏规模龙头企业。与国外医疗器械企业相比,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没有形成规模龙头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产品。这导致我国医疗器械在世界医疗器械市场仅占不足3%的份额,与巨大的医疗器械消费市场不成比例。

    其次,我国医疗器械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许多医疗器械企业采用传统生产模式,技术水平较低,大部分产品为低端组装。这使得国产医疗器械产品往往被扣以“拷贝”“低端”“山寨”的帽子。

    再次,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科研水平较低,自主创新能力差。一些企业为了节省成本,不再设立研发部门,导致国产医疗器械企业竞争力难以提升。

    此外,医疗器械市场不规范也是制约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因素之一。一些小作坊式的单位和生产技术落后、质量把关不严的企业,使得一些低质量、低标准的产品流入市场,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针对这些问题,我国政府和企业都在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例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加强医疗器械市场监管,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提高医疗器械行业准入门槛,提升行业整体水平等。

  • 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医疗器械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监管体系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创新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本文将从完善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监管机制、补充完善医疗器械设备采购制度、研究创新医疗器械产品收费制定等快速通道等方面提出建议,以促进我国创新医疗器械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完善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监管机制

    1. 结合我国创新医疗器械产品技术特点,科学合理地细化相关规定,尽快完善我国创新医疗器械产品上市的审评规则和注册要求,促进我国国产创新产品快速进入市场,提升国产医疗器械竞争力,满足临床急需的医疗器械应用需求。

    2. 针对国内首创或改进明显、经临床验证使用安全有效的产品,对于应用于罕见病或病例数少但确实对病人诊断治疗有益的甚至是救命的产品等,根据不同类别,建立创新通道、人道主义医疗器械豁免、关键路径动议等多种途径,加快审批进度。

    二、补充完善医疗器械设备采购制度

    1. 补充完善医疗器械产品政采政策。在卫生部门的医疗器械政府采购中充分体现落实国家加强自主创新的发展要求,研究补充相关政策,推进国产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的应用。

    2. 研究设立国产创新医疗器械产品采购补贴政策。联合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卫生部等相关主管部门,建立专项,对采购国产创新医疗器械产品进行资金补贴,支持采购我国国产的创新医疗器械产品。

    3. 涉外援助中优先采购国产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商务部等在涉及援外采购中加大国产创新医疗器械产品采购比例,推动扩大国产创新医疗器械的国外市场。

    三、研究创新医疗器械产品收费制定等快速通道

    建议发改委、卫生部、人社部等负责价格收费和医保的主管部门针对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制定收费、进入医保的快速通道,优化国产创新医疗器械应用的市场环境,形成良性互动机制。

  •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基本药物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各地基本药物采购机制存在不规范、不统一等问题,导致基本药物价格虚高等问题依然存在。为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建立和规范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采购机制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56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旨在建立和规范政府办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采购的规范化机制。

    指导意见明确了建立和规范基本药物采购机制的十项变革,包括:

    1. 政府成为采购主体,搭建省级采购平台,确定采购机构,开展基本药物的采购工作。

    2. 生产企业成为供货主体,对产品供应的全过程负责。

    3. 针对不同基本药物,采用不同的招标方式,鼓励省际联合采购。

    4. 采用双信封制招标,保证产品质量,实现基本药物质量优先,价格合理。

    5. 采用量价挂钩,单一货源承诺的机制,让生产企业可以按照数量进行报价,并获取独家供应的权利。

    6. 按照标准品种、剂型、规格确定招标基本药物的品种、规格和剂型。

    7. 以各地近三年的基本药物市场实际采购价和零售药店的价格作为依据,原则上不得高出。

    8. 政府指定的基本药物采购机构进行货款的统一支付,原则上从交货验收到付款时间不超过30天。

    9. 对基本药物实行全品种电子监管,鼓励建立从生产、流通、库存、使用全过程的信息管理;采购信息公开;利用信息系统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合理用药进行监督。

    10. 坚持全国统一市场,反对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主义。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