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偶尔做个“讨厌”的妈妈

偶尔做个“讨厌”的妈妈
发表人:王学栋

  在儿科门诊,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焦虑的父母,他们抱怨孩子总是无理取闹,提出各种不合理的要求。孩子生病时,他们恨不得把医生所有的医术都用到自己孩子身上,孩子稍微有点不适,就紧张得不知所措。

  其实,孩子对父母的这些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对爱的需求。但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学会适度拒绝,让孩子明白有些事情是不能随意强求的。

  记得有一位母亲,她有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经常要求妈妈给他买玩具、零食。这位母亲意识到,如果一味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不仅会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还会让孩子养成依赖的习惯。于是,她开始有意识地拒绝孩子的一些无理要求,并引导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虽然会表现出不高兴,但慢慢地,他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了尊重他人的意见。当他生病时,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焦虑,而是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当然,拒绝孩子并不意味着要对他们严厉或冷漠。相反,我们要用耐心和爱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以下是一些拒绝孩子时的注意事项:

  1. 保持冷静,不要被孩子的情绪所影响。

  2. 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原因。

  3. 避免使用暴力或恐吓的方式。

  4. 给予孩子一定的选择权,让他们学会自己做出决定。

  5. 及时给予孩子肯定和鼓励。

  总之,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在关爱孩子的同时,也要学会适度拒绝。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成长过程中学会独立、自律,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与亲子有关的问题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与亲子有关的问题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父亲的角色扮演至关重要。然而,现实生活中,许多父亲在育儿过程中存在不同的误区,影响了孩子的性格和成长。

    近日,湖南卫视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引发了关于父亲责任的讨论。美国临床心理学家斯蒂芬·波尔特在《父亲的因素》一书中,将父亲分为5种类型,对孩子性格产生不同的影响。

    1. 被动型父亲

    这类父亲要么行为被动,要么态度被动。行为被动型父亲在家庭生活中参与度不高,与孩子保持距离;态度被动型父亲则心态消极,无法给予孩子正面的榜样。这类父亲的孩子性格内向、胆小,不善于表达。

    2. 民主型父亲

    民主型父亲耐心、细腻、循循善诱,与孩子像朋友般相处。他们尊重孩子的想法,给予适当的规则和引导。这类父亲的孩子自我接纳程度高,自信心强,容易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缺席型父亲

    缺席型父亲忙于工作,忽视孩子的陪伴。这类父亲的孩子在处理与权威人士的关系方面存在困难,易产生敌意和愤怒。

    4. 专制型父亲

    专制型父亲要求孩子绝对服从,喜欢灌输自己的观点。这类父亲的孩子缺乏自信和勇气,性格懦弱,难以成大器。

    5. 炸弹型父亲

    炸弹型父亲动辄发火,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这类父亲的孩子没有安全感,缺乏自信,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父亲们需要反思自己的育儿方式,努力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学习是他们最重要的任务之一。然而,许多家长和教师都面临着如何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和动力的难题。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沟通技巧和方法,帮助家长和教师更好地与孩子沟通,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一、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首先需要了解他们的感受和需求。家长和教师应该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二、采用积极的沟通方式

    在与孩子沟通时,家长和教师应该避免使用批评和指责的语言,而是采用积极的沟通方式,如鼓励、表扬和肯定。这样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三、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

    家长和教师应该帮助孩子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并引导他们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这样可以让孩子有明确的学习方向,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孩子的学习非常重要。家长和教师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并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和支持。

    五、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

    家长和教师应该引导孩子学会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可以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和积极。

    六、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

    孩子的身心健康是学习的基础。家长和教师应该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关爱和支持。

  •     在儿科病房里,我常常会目睹一些令人心酸的场景。一些家长因为孩子的疾病而争吵不休,甚至将怒火发泄在老人或其他家庭成员身上。这让我深感忧虑,不禁思考: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爱孩子?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父母心中的宝贝。然而,在孩子生病时,一些家长却往往失去了理智。他们焦虑、恐慌、争吵,将所有的压力都发泄在孩子和周围的人身上。这种做法不仅无法帮助孩子恢复健康,反而可能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

        那么,面对孩子的疾病,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呢?首先,要保持冷静,理性地面对问题。其次,要积极寻求医生的帮助,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同时,也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此外,家长还应该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也需要休息和调整,避免过度劳累。如果感到压力过大,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除了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家长还应该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要教育孩子正确面对挫折,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心态。同时,也要教育孩子学会关爱他人,懂得感恩。

        在这个过程中,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家长要尊重老人的意见,老人也要理解年轻人的压力。只有团结一心,才能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总之,爱孩子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是精神上的关爱。家长要学会如何爱孩子,如何爱家人,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 在现代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重视。而亲密关系,作为人类情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文学作品到影视剧,情感、婚姻始终是永恒的主题。心理学研究表明,打造亲密关系并非仅限于夫妻双方,它还涵盖了父母与子女、朋友之间的相处之道。其中,夫妻之间的相处之道尤为关键。

    夫妻关系犹如围城,城内生活多年,争吵不断,感情渐行渐远。夫妻之间的相处,是一门学问,需要技巧。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夫妻相处之道:

    1. 接受彼此的差异

    夫妻双方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相处过程中,要学会接受彼此的差异,尊重对方的个性。例如,一方追求事业成功,另一方则满足于平淡生活,双方应相互理解,共同寻找平衡点。

    2. 消除不安全感

    夫妻双方或一方存在不安全感,会影响到彼此的关系。要消除不安全感,需要自我成长,提升自信,或寻求具有包容力的伴侣。

    3. 建立合适的“理想自我”

    “理想自我”是指一个人在他人眼中、在父母眼中,以及自我认同中的形象。当“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存在差距时,会导致夫妻关系紧张。夫妻双方应努力缩小差距,建立和谐的关系。

    除了夫妻关系,其他亲密关系,如亲子关系、朋友关系,也需要关注。以下是一些与医疗相关的建议:

    1. 关注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夫妻双方应关注彼此的心理状态,及时沟通,共同面对心理困扰。

    2. 定期体检

    定期体检有助于及早发现疾病,预防疾病发生。夫妻双方应养成定期体检的习惯。

    3.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身心健康。夫妻双方应共同努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 积极寻求医疗帮助

    当遇到健康问题时,应及时寻求医疗帮助,避免病情恶化。

  • 在医学领域,父母与宝宝之间的关系同样重要。宝宝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言行举止、关爱方式都会对他们的身心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将探讨如何成为宝宝眼中的“好爸爸”“好妈妈”,以及如何与宝宝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首先,父母要注重自身形象,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这不仅能提升父母在宝宝心中的地位,还能让宝宝学会尊重他人、追求美好。例如,妈妈注重仪容仪表,爸爸穿着得体,都能给宝宝树立榜样。

    其次,陪伴是亲子关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忙碌的家长们要尽量抽出时间陪伴宝宝,参与他们的游戏,倾听他们的心声。这不仅能增进亲子感情,还能让宝宝感受到被重视的喜悦。当然,陪伴并不意味着溺爱,要把握好度,避免过度宠溺。

    尊重宝宝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关键。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个性和需求,父母要尊重他们的意愿,给予适当的自由。例如,宝宝不喜欢睡午觉,父母可以尊重他们的意愿,而不是强制执行。

    关心体贴宝宝是每个父母的责任。宝宝的心灵敏感而脆弱,需要父母的关爱和呵护。父母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宝宝的爱,如讲故事、陪他们玩耍、倾听他们的烦恼等。这能让宝宝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增强他们的安全感。

    此外,父母要关注宝宝的身心健康,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例如,鼓励宝宝多运动、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等。这些都有助于宝宝健康成长。

    总之,成为宝宝眼中的“好爸爸”“好妈妈”需要付出努力和耐心。父母要关注宝宝的成长,尊重他们的个性,给予他们关爱和陪伴。只有这样,才能与宝宝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让他们在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 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陪伴孩子的重要性。然而,如何陪伴孩子,却成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首先,陪伴孩子不仅仅是身体上的陪伴,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陪伴。父母需要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并给予他们充分的关爱和支持。

    例如,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父母不应该一味地责骂和批评,而是应该耐心地帮助孩子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孩子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父母应该给予他们鼓励和安慰,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其次,陪伴孩子需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和经历。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选择,给予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

    例如,当孩子想要尝试一项新的活动时,父母应该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而不是一味地反对和阻挠。当孩子想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时,父母应该耐心地倾听,并给予他们积极的反馈。

    此外,陪伴孩子还需要父母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父母应该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

    例如,父母可以定期与孩子进行亲子沟通,分享彼此的生活和感受,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

    总之,陪伴孩子是一个需要用心去做的事情。父母需要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尊重他们的选择和经历,并与他们保持良好的沟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陪伴孩子成长,帮助他们成为一个独立、自信、有责任感的人。

  • 儿童心理疏导的方法包括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学校干预和放松训练。行为疗法通过正面强化和消极消退来改变不良行为模式,例如奖励积极社交行为,适用于纠正社交焦虑、过度活跃等行为问题。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孩子识别并改变负面思维模式,如扭曲的认知信念,适合处理抑郁、自卑等问题,可作为辅助手段配合其他治疗方法使用。家庭治疗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改善家庭成员间的沟通和互动方式,减轻压力源对孩子的负面影响,针对亲子关系紧张、家庭教育不当等情况,旨在优化家庭环境以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学校干预通过组织讲座、团体活动等方式向教师和同学提供支持,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频率,适用于解决因同伴关系问题导致的心理困扰,有助于营造安全和谐的学习氛围。放松训练教导孩子运用深呼吸、冥想等技巧缓解紧张情绪,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可用于管理考试前的压力或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时的情绪反应,有助于培养自我调节能力。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若发现异常表现,建议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以便及时采取适当措施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   在现代社会,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许多家庭都面临着孩子与祖父母亲密度较高,而与亲生母亲相对疏远的现象。这种现象是否意味着母爱的隔阂呢?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并探讨如何增进亲子关系。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孩子与祖父母亲密度高的原因。一方面,祖父母在抚养孩子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与孩子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系;另一方面,祖父母往往更加包容和溺爱孩子,这使得孩子在情感上更加依赖他们。

      然而,这种亲密度高并不一定意味着母爱的隔阂。母亲与孩子之间的情感纽带是独一无二的,母亲在孕期、分娩以及育儿过程中的付出,都是祖父母无法替代的。

      那么,如何增进亲子关系,减少母爱的隔阂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增进与孩子的互动:母亲可以通过陪伴孩子玩耍、阅读绘本、共同参与家庭活动等方式,增进与孩子的情感联系。

      2. 尊重祖父母的育儿方式:母亲在育儿过程中,可以借鉴祖父母的经验,同时也要尊重他们的育儿方式,避免产生矛盾。

      3. 加强与祖父母的沟通:母亲可以与祖父母分享育儿心得,共同探讨育儿问题,增进彼此的了解。

      4.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尊重、理解和支持,共同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成长环境。

      5. 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母亲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扰,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

      总之,孩子与祖父母亲密度高并不意味着母爱的隔阂。母亲可以通过上述方法,增进与孩子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感受到母爱的温暖。

  • 在亲子沟通中,一些不当的沟通方式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以下四种常见的沟通方式,家长应尽量避免:

    1. 指责埋怨型沟通

    这种沟通方式表现为家长对孩子的过错进行指责和埋怨,如“你怎么又把衣服弄脏了?”“你怎么还不写作业?”等。这种沟通方式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2. 迁就讨好型沟通

    这种沟通方式表现为家长对孩子的需求无条件满足,如“你想吃什么?我明天就去买。”“你想要什么玩具?我明天就给你买。”等。这种沟通方式容易让孩子变得任性、自私,不利于他们的独立性和责任感培养。

    3. 打岔啰唆型沟通

    这种沟通方式表现为家长对孩子的言行进行过度干涉和评价,如“你看你这身汗,快去洗洗。”“你怎么又把桌子弄乱了?”等。这种沟通方式容易让孩子感到压抑和烦躁,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4. 超理智型沟通

    这种沟通方式表现为家长对孩子的言行进行过度理性分析,如“你为什么要买活动铅笔?”“你怎么这么不爱惜东西?”等。这种沟通方式容易让孩子感到不被理解,不利于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的建立。

    因此,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应避免以上四种不当的沟通方式,采用积极、耐心、尊重的沟通方式,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   《健康生活,从“坏”父母做起》

      ——颠覆传统的育儿观念,培养孩子健康人格

      常言道,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但被称为“希望”的孩子们偶尔也会“挑战”父母的底线,然而他们这样做却是被允许的,而且是必须被允许的。在父母面前,孩子们都拥有特权,并且这种特权都还是由父母亲自授予的。

      许多父母都想做“好”父母,想成为孩子最好的朋友。然而这样做对父母而言似乎益处不大,事实上也是如此:一个在外人眼中和谐美满的家庭,背后的真相却是,孩子成了家里的“小皇帝”,父母则沦落为无助弱势的“仆人和奴隶”。孩子们总是想探测出,父母的容忍底线究竟在哪里,他们的行为可以过分到什么程度。如果这种情况愈演愈烈,父母一味纵容容忍,依然对孩子不加以管束,孩子的未来发展很可能不太乐观,因为孩子可能缺少必要的坚韧品质,甚至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可能出现偏差。

      今天,德国等欧美发达国家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上倡导一种新的理念:即“孩子需要恶劣的家长”,凑巧这个话题上周也在北京电视台早7点的节目上进行了讨论。“坏”父母是如何引导教育自己的孩子,帮助他们培养健康人格?德国的教育专家提尔·巴斯蒂安在本书中为您做了精彩的讲解。

      话题一 父母一定要鼓起勇气

      如果有父母起初采用完全开放式的方式教育孩子,然后在这种教育方式失败以后,又开始重新约束孩子(对于孩子而言,各种各样的约束好像是在某个时间,突然出现在自己生活中的),那么孩子一时间肯定会很难理解父母的做法,会认为他们恣意专断,反复无常,所以这种前后不一致的教育方式应该尽量少出现,最好完全不要出现。好的教育方式是父母应该始终为孩子设定一些限制。如果孩子打破了某些来自父母的限制,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其实,孩子偶尔做出一些所谓的出格的事情,并不是什么坏事,从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说这是他们的权利——为了更好的了解这个世界是如何运转的,更好的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他们必须要这样做。对于已经适应了界限内规则的人群而言,如果有一天限制消失了,他们会很小心的去尝试踏到界限以外的地方,而一直被父母管着的孩子更是乐意如此,并且他们还会乐此不倦。至于父母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孩子们那些微小的、持续的、必要的逾越行为,那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而这个问题也正是现在摆在您面前的这本书的中心话题。

      精彩选读:父母不要围着孩子转——把孩子当成“小王子”“小公主”

      精彩选读:认真对待孩子的“为什么”——否则父母也会被孩子“换掉”哟

      精彩选读:父母和孩子——“辈分之间的战争”如何双赢?

      精彩选读:学会放手——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长大

      话题二 培养健康人格的孩子

      针对孩子们遭遇的这些错误教育,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应时而生:“孩子们必须自己去探寻,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句看似简单的话确实富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父母们完全按照这个指示行事的话,那么真理在无限度的被夸大后也会变得扭曲。因为这样一来,情况很可能发展到另一个极端上:前面提到过的这一理论(即“孩子们必须自己去探寻,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无限上升,发展成另外一种说法:“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不应加以任何干涉,他们应该自己去探寻,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尽管后一种说法并没有被人明确提出来,但它确实是明显隐藏在第一种观点之后的。现在还真有一些父母主张完全开放式的教育。起初他们或许还在庆幸自己的孩子具有所谓的独立自主性,但最后终究有一天,他们会被自己的孩子折磨的疲惫不堪,然后不得不去寻求医生的帮助。让孩子们相信,所有与自己有关的问题自己都能解决,固然是好的(事实上,孩子们并不能坐到这些……),但是扪心自问一下,父母有必要将“独立自主”提高到这样的程度吗?

      精彩选读:让孩子自然的爱父母

      精彩选读:不是玩伴,而是父母

      精彩选读:成为孩子最好的朋友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