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房颤,即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在我国,房颤患者数量逐年增加,而房颤的最大危害就是引发脑卒中。研究表明,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无房颤人群的5倍。因此,预防房颤导致的脑卒中至关重要。
然而,我国房颤患者在用药方面存在诸多误区。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误区及应对方法:
首先,许多患者错误地认为阿司匹林可以预防房颤导致的脑卒中。实际上,阿司匹林对预防房颤导致的脑卒中效果有限。这是因为阿司匹林主要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来预防血栓形成,而房颤导致的血栓形成与凝血因子有关。因此,对于有中、高危卒中风险的房颤患者,应首选华法林或达比加群酯等新型口服抗凝药物。
其次,一些患者因对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监测要求较高,担心出血风险,而选择放弃治疗。实际上,华法林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个体化治疗,可以有效降低脑卒中的风险。监测凝血指标(INR)并根据结果调整剂量,可以有效避免出血风险。
第三,一些患者和医生对达比加群酯等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缺乏了解,以为没有无需监测INR的抗凝药物,从而放弃抗凝治疗。实际上,达比加群酯等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无需常规监测INR,使用方便、安全。
第四,一些房颤患者只关注房颤治疗药物,而忽视抗凝治疗。实际上,对于有卒中风险的房颤患者,抗凝治疗同样重要。
最后,预防房颤导致的脑卒中,除了药物治疗外,患者还应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如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当运动等。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吞咽障碍,一个看似微小但可能致命的问题,正困扰着越来越多的中国患者。据估计,我国约有340-740万吞咽障碍人群,其中卒中患者更是吞咽障碍的高发人群。每年,我国新发卒中患者约250万,其中30-65%的患者存在吞咽障碍。吞咽障碍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还可能导致误吸、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脱水等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吞咽障碍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最常见的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脑外伤、帕金森病等。吞咽障碍会导致患者进食困难,食物容易误吸入气管,引起呛咳、窒息等严重后果。长期吞咽障碍还会导致营养不良、脱水、免疫力下降,甚至引发吸入性肺炎、肺脓肿等严重感染。
针对吞咽障碍,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依靠康复训练和饮食调整。康复训练包括吞咽功能训练、言语治疗、物理治疗等,旨在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饮食调整则包括选择合适的食物种类、调整食物的质地、控制进食速度等,以降低误吸风险。
为了提高吞咽障碍的诊疗水平,雀巢健康科学与中国卒中学会建立了合作联盟,旨在全面提高医师对卒中管理的整体水平,特别是吞咽障碍及营养方面的技能。此外,雀巢健康科学还推出了创新产品“顺凝宝”,帮助吞咽障碍患者安全进食。
“顺凝宝”是一款针对吞咽障碍患者的营养补充剂,采用独特的流变学作用机制,有效降低误吸风险。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吞咽情况,选择不同稠度的“顺凝宝”,如糖浆稠度、蛋羹稠度和布丁稠度,方便进食。
除了康复训练和饮食调整,患者还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避免过度劳累等,以降低吞咽障碍的发生风险。
夏季高温天气,人体血管扩张,血压自然会有所下降,许多高血压患者误以为血压降低就是病情好转,从而放松了治疗。然而,这种想法是错误的。高血压患者夏季血压降低并不意味着病情痊愈,反而更容易在秋冬季节气温下降时血压突然升高,引发脑卒中等严重后果。
专家指出,高血压是引发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夏季虽然血压有所降低,但高血压患者仍需保持警惕,不可忽视治疗。特别是清晨和傍晚这两个时段,血压容易出现波动,患者更需格外小心。
每天早晨醒来后,人体血压会达到一天中的峰值;而每天傍晚五六点,血压也会出现一个小高潮。高血压患者在这两个时段中需要特别注意血压监测,避免血压过高引发脑卒中。
专家建议,高血压患者应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同时,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降压药,不可擅自停药或减量。
此外,高血压患者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总之,高血压患者夏季血压降低并不意味着病情好转,仍需保持警惕,坚持治疗,预防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医院和线上问诊服务已经成为现代医疗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服务不仅提供了便利和高效的医疗咨询方式,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医疗资源的压力。尤其对于那些居住在偏远地区或有行动不便的人群来说,互联网医院和线上问诊服务更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医疗接入机会。
然而,在享受这些便利的同时,我们也需要了解如何正确使用这些服务,特别是当涉及到复杂的健康问题,如心脑血管疾病时。心脑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卒中等27种常见疾病,这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需要专业的医疗知识和技能。
首先,选择正规的互联网医院或线上问诊平台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平台应该由有资质的医生提供服务,并且需要遵守相关的医疗法规和隐私保护规定。其次,在进行线上问诊前,患者需要准备详细的病史和症状描述,以便医生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建议。同时,患者也应该主动向医生询问治疗方案、药物副作用等相关问题,确保自己对治疗过程有充分的了解。
此外,互联网医院和线上问诊服务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面对面医疗服务。对于一些需要进行体检、实验室检查或手术治疗的疾病,患者仍然需要到实体医院就诊。因此,在使用互联网医院和线上问诊服务时,患者需要明确自己的健康需求,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医疗服务方式。
总的来说,互联网医院和线上问诊服务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提供了更多的医疗选择和便利。但是,正确使用这些服务,遵循医生的建议,并在必要时寻求实体医院的帮助,才是保障自己健康的关键。
中风作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康复过程受到患者和家属的高度关注。其中,饮食调理是康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中风病人的饮食原则是既要保证营养充足,又要易于消化吸收。急性期患者由于身体虚弱,消化功能减弱,容易出现便秘、食欲不振等症状。此时,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可适量摄入牛奶、豆浆、米粥、软面条、鸡蛋、鱼类、瘦肉等易消化的食物。同时,多饮水有助于预防便秘和泌尿系感染。
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患者,身体虚弱症状逐渐缓解,但仍然需要注重饮食调理。此时,可适当增加营养丰富的食物,如黄芪、党参、当归、田七、丹参等药材,以及鸡肉、瘦肉、蛇类、龟类等。但需要注意的是,“补”的原则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避免过度滋补。
此外,中风病人应避免食用浓茶、酒及煎炸肥腻的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以下是一些适合中风病人的食疗方:
1. 芪蛇汤:适用于中风后遗症之半身不遂、患肢肿胀、麻木、语言不利等症状。
2. 田参鸡肉汤:适用于中风后遗症之半身不遂、患肢肿胀、疼痛、语言不利、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3. 地黄龟肉汤:适用于中风后遗症之半身不遂、患肢挛缩、僵硬、头晕、面红、口干、腰酸等症状。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饭后就上床,一定活不长。”这句俗语道出了饮食与睡眠之间的关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晚餐后的生活习惯与中风风险密切相关。2011年,欧洲心脏病学大会上宣布的一项希腊新研究发现,晚餐后至少等待1个小时再上床睡觉,可以有效降低中风风险。
该研究由艾奥尼纳大学医学院营养学专家克里斯蒂娜-玛利亚卡·斯托里尼博士完成,涉及1000名参试者,包括500名健康者、250名曾得过中风的患者以及250名急性冠心病患者。研究人员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并分析了参试者的睡眠习惯、晚餐时间和食物等情况。结果显示,晚餐后每推迟20分钟上床,中风风险就会降低10%。与晚餐后1小时内上床睡觉的人相比,晚餐后60—70分钟后睡觉的人中风风险降低67%;晚餐后等待70分钟—2小时后睡觉的人中风风险降低76%。而晚餐后等待2个小时以上才入睡,降低中风风险的效果并不明显。
研究人员认为,晚餐后至少等待1个小时再睡觉,可以降低胃酸返流几率,进而减少呼吸睡眠暂停的发病率。呼吸睡眠暂停是中风的一大危险因素。美国心脏病学会主席,梅奥诊所心脏病专家大卫·霍尔姆斯博士表示:“当我们吃饭的时候,血糖会发生变化、胆固醇水平会发生变化、血流也会发生变化。所有这些变化都会影响到中风发作危险。”
专家建议,晚餐后不要立即躺下,可以适当散步或休息,等待食物消化后再上床睡觉。此外,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等生活方式的调整,都有助于降低中风风险。
中风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给患者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了解中风的风险因素,并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对于降低中风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预防中风的生活建议: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我国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严重威胁着国民健康。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脑卒中的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2011年起,国家卫计委实施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通过开展公益性的脑卒中危险因素筛查、义诊、健康大讲堂等活动,提高了民众对脑卒中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作为首批国家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积极投身于脑卒中的防治工作。
2015年11月28日,由丰台区卫计委、丰台医学会、丰台医院协会主办,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丰台区中医医联体承办的中国中风防治宣传月主题系列活动正式启动。活动旨在通过宣传脑卒中的防治知识,提高民众的防病意识,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此次活动由东方医院-丰台区中医医联体首批15家医联体协作单位共同参与,为群众提供义诊咨询、健康查体、颈动脉超声检查、康复养生培训、社区慢病的中医药防治等服务。活动当天,200余名群众参与了活动,受到了广泛好评。
东方医院-丰台区中医医联体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与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合作,共同推动脑卒中的防治工作,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贡献力量。
2015年5月9日,由国家卫计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和中华预防医学会共同主办的第五届‘2015中国脑卒中大会暨第五届全国心脑血管病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开幕。
国家卫计委医政司副司长郭燕红担任本次大会主持人,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学术委员会主席王陇德院士在开幕式上发表了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工作报告。报告指出,近年来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呈年轻化趋势,全国4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1167万人曾患过脑卒中,其中中年劳动力占比较高,这表明我国脑卒中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国家卫计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长王国强在开幕式上对脑卒中防治工程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提出了未来脑卒中预防工作的期望。
本次大会旨在探讨脑卒中防治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手术诊疗方法,为我国心脑血管病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一个交流与碰撞的平台。希望通过此次大会,推动我国脑卒中防治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探索中国特色的慢病防治体系贡献力量。
在大会期间,专家们围绕脑卒中的病因、诊断、治疗、康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同时,大会还设置了病例讨论环节,让与会专家就实际病例进行交流与讨论,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此外,大会还邀请了一些知名企业参展,展示了最新的脑卒中防治设备和药品。这些创新技术和产品为脑卒中防治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当今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在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传统的脑卒中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然而,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神经介入治疗逐渐成为脑卒中患者的第三个选择。
神经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导管技术将药物、支架等器械送入血管内部,对病变部位进行干预。相比传统的开颅手术,神经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北京医院神经外科的王大明主任和王利军副主任医师在接受采访时,详细介绍了神经介入治疗的发展历程、技术优势、适应症、治疗效果等方面的知识。
王大明主任表示,神经介入治疗在国外已有百余年历史,我国自80年代开始引进并逐步发展。目前,神经介入治疗在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包括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脑梗死等。
王利军博士指出,神经介入治疗具有以下优势:
神经介入治疗的适应症主要包括:
王大明主任强调,神经介入治疗并非适用于所有脑卒中患者,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医生的建议进行选择。
近年来,神经介入治疗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果。王大明主任介绍了一例国内首例“颅内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病例,患者经过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未再有脑缺血发作。
近年来,脑卒中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200万人新发脑卒中,其中约40%的患者在病发后遗留严重残疾。南京医科大学朱东亚教授课题组近日在脑卒中治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小分子药物,可有效治疗脑卒中并避免副作用,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一种疾病,主要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由于脑组织对缺血缺氧损伤非常敏感,因此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过程漫长且充满挑战。目前,临床上治疗脑卒中的主要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等,但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朱东亚教授课题组的研究发现,一种名为ZL006的小分子药物可以有效阻断缺血诱导的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与突触后密度蛋白(PSD95)的相互作用,从而保护神经细胞免受损伤。该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英国《自然医学》杂志上,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ZL006药物通过动物及细胞实验验证了其在多种脑卒中模型中的疗效。实验结果显示,ZL006不仅具有较好的脑缺血保护作用,而且避免了直接干预nNOS等带来的副作用,为脑卒中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脑卒中是一种需要综合治疗的疾病,除了药物治疗,患者还需要注意日常保养,包括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膳食、适度运动、控制血压等。此外,患者应定期到正规医院进行复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朱东亚教授课题组研发的ZL006小分子药物为脑卒中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有望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