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下降,需要服用多种药物来控制慢性疾病。然而,一次服用多种药物是否真的有益?本文将探讨老年人一次服用多种药物的影响,并提供一些合理的用药建议。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老年人一次服用多种药物的利与弊。合理搭配的药物可以相互协同,例如利尿药与保钾利尿药合用可以减少电解质失衡的风险。然而,这种综合作用也可能导致药物相互作用,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例如,安体舒通与阿司匹林、氯化钾合用可能导致严重不良反应。
其次,老年人一次服用多种药物可能会增加药物过量的风险。由于老年人肝脏和肾脏功能下降,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减弱,药物在体内滞留时间延长,药效增强,容易导致药物中毒。
此外,老年人一次服用多种药物还会增加肝脏和肾脏的负担。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肾脏则是药物排泄的主要途径。长期大量用药会损害肝肾功能,引发相关疾病。
那么,老年人应该如何合理用药呢?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病情和药物适应症,避免盲目用药。其次,要遵循医生的指导,按照规定的剂量和疗程用药。最后,要注意观察药物副作用,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用药方案。
总之,老年人一次服用多种药物并非有益无害,而是存在一定的风险。合理用药,关注身体健康,才能让晚年生活更加幸福。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在医学领域,潜规则同样无处不在。从医疗设备的采购到药品的审批,从医生的职称评定到医院的评级,潜规则似乎成为了医学界的常态。
以药品为例,一些药品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不惜采用潜规则的方式,与医生建立不正当的关系,从而影响医生的处方行为。这种潜规则不仅损害了患者的利益,也破坏了医疗行业的公平竞争环境。
在疾病治疗方面,潜规则同样存在。一些医生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可能会推荐价格高昂但疗效并不显著的药品,或者采用不必要的检查和手术。这种潜规则不仅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影响了患者的健康。
为了打破潜规则,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加强药品监管、规范医生行为、提高医院透明度等。这些措施有助于减少潜规则的发生,维护医疗行业的公平竞争环境。
此外,公众也需要提高对潜规则的警惕,理性对待医疗信息,避免被潜规则所误导。
总之,潜规则是医学领域的一大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才能消除潜规则,还医学界一个清明的环境。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的认可度不断提高,中药饮片市场也日益繁荣。然而,非法制售假冒中药饮片的现象也日益猖獗,严重危害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近日,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警方成功破获了一起涉案金额高达5000万元的非法制售假冒中药饮片系列案,抓获犯罪嫌疑人21名,捣毁销售窝点70余个,挽回经济损失300余万元。
据了解,犯罪嫌疑人田某等人,在没有任何药品许可证和GMP认证的情况下,非法收购中草药,在简陋的小作坊里加工制作中药饮片,并用非法生产的塑料袋包装,冒充他人商标,将假冒伪劣药品销往医院、卫生所、药店等地。
此案的成功破获,充分体现了我国警方对非法制售假冒药品行为的严厉打击态度,也提醒了广大消费者,在购买中药饮片时要提高警惕,选择正规渠道购买,确保用药安全。
那么,如何辨别真假中药饮片呢?以下是一些方法:
1. 仔细查看包装:假冒伪劣中药饮片的包装往往粗糙、不正规,标签信息不全,而正品中药饮片的包装则规范、精美,标签信息完整。
2. 观察药材:假冒伪劣中药饮片的药材质量差,颜色、形状与正品不符,而正品中药饮片的药材质量好,颜色、形状自然。
3. 闻气味:假冒伪劣中药饮片的气味刺鼻,而正品中药饮片的气味清香。
4. 询问销售人员:购买中药饮片时,要向销售人员了解产品的来源、生产日期、有效期等信息,确保产品来源可靠。
总之,在购买中药饮片时,广大消费者要擦亮眼睛,选择正规渠道购买,以免上当受骗。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药箱成为许多家庭的必备物品。然而,对于有小孩的家庭来说,药品的储存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据相关数据显示,每年有大量的儿童因误服或过量服用药物而面临健康风险。
那么,为什么儿童的药物储存如此重要呢?首先,儿童的药代动力学与成人存在差异,同样的药物剂量可能对儿童造成更大的危害。其次,儿童的好奇心较强,容易接触到药品并误食。据调查,在美国,每年有超过60,000名5岁以下的儿童因药物误服或过量服用而送往急救中心。在中国,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数据也显示,90%以上的药物中毒病例发生在儿童身上。
为了预防儿童药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家长应采取以下措施:
1. 将药品放置在儿童无法触及的地方,避免儿童误食。
2. 将儿童药品和成人药品分开存放,避免儿童拿错。
3. 向儿童普及用药常识,教育他们不要随意接触和服用陌生药品。
4. 在儿童服药时,家长或看护者应全程陪同,确保儿童正确服用。
5. 家长应了解儿童常见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以便在紧急情况下及时应对。
此外,家长还应定期检查家庭药箱,及时清理过期药品,避免儿童误食过期药品。
总之,保障儿童用药安全是每个家庭的责任。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近年来,药品安全事件频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厦门作为沿海开放城市,也出现了药品黑市交易现象,严重威胁着市民的健康。
据悉,这些药品黑市交易主要涉及过期药品和非法药品。一些不法商家将过期药品进行改装,重新包装后以低价出售,甚至明目张胆地贩卖无批号药品。这些药品往往质量堪忧,存在安全隐患。
药品黑市交易的危害不容忽视。首先,过期药品可能存在安全隐患,服用后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甚至中毒。其次,非法药品可能存在质量问题,无法保证药效,延误病情。此外,药品黑市交易还扰乱了正常的药品市场秩序,损害了正规药品企业的利益。
药品黑市交易的形成原因复杂。一方面,部分患者贪图便宜,购买低价药品;另一方面,不法商家为了追求利润,铤而走险。此外,药品监管不力、法律法规不完善也是导致药品黑市交易猖獗的重要原因。
为打击药品黑市交易,保障公众用药安全,相关部门应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药品监管,严厉打击非法药品交易行为;
2. 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3. 加强药品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药品安全意识;
4. 加强药品流通环节的监管,确保药品质量;
5. 鼓励公众举报非法药品交易行为。
让我们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安全、放心的药品市场环境,保障公众的健康权益。
随着冬季的到来,小儿感冒等疾病进入高发期。许多家长发现,孩子生病后需要服用药物,但药物的剂量往往是成年人的几分之一。面对小小的药片,家长们只能依靠手掰来分药,这不仅不安全,也不卫生。
以肺炎为例,年轻妈妈张雅婷的女儿7个月大,近期因肺炎和食欲不振正在服药。医生开具的甲硝锉一瓶,特别注明了一次1/4片。对于只有1厘米不到的小药丸,要将它平均分为4份,对家长们来说确实是一项挑战。
调查发现,除了片剂,注射类的儿童药物也存在类似问题。家长们为了购买一瓶儿童药物,往往只能用一次就浪费了。例如,治疗心脏病的“地高辛”药物,在给婴幼儿服用时,需要将直径3毫米都不到的小药片分成二十分之一份,这对家长们来说无疑是天方夜谭。
除了技术上的难题,掰药还需要一定的数学功底。例如,治疗儿童甲状腺功能的一种名为“左旋甲状腺素片”的药物,婴幼儿根据体重计算经常要掰到2/5片、3/8片,这对家长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折磨。
专家指出,由于利润低、周期长等原因,许多药厂不愿意生产儿童药。目前,我国市场上儿童专用药缺乏,儿童用药普遍“成人化”,用药安全难以保证。
小宋是一家大型药厂驻安徽的销售代表,他表示,儿童用药在业内份额较小,如果厂家投入大量资金专门针对儿童用药,回报又非常少,哪个企业愿意去做这个事情呢?
医生表示,千万不要小瞧尊医嘱分药。与大人不同,孩子对许多药物很敏感,分不好可能导致药物中毒等现象。但说到为何不直接开儿童专用药,医生也有苦衷。以南京市儿童医院为例,目前适合于1岁以上儿童的药物只占1/3,1岁以下的婴幼儿几乎没有适合的药物。
药师谭家风表示,我们没有其他的剂型可以选择,市面上也没有药可替代销售,厂家很少。医师陈云林建议,包装可以小一点,或者是有方便家长分的剂型出现。
儿童专用药缺乏,普遍“成人化”急需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然而,近年来,关于中药毒性的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将围绕中药毒性展开,探讨中药的毒性与安全性,以及如何正确使用中药。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中药毒性。中药毒性是指中药中所含有的某些成分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可能表现为肝、肾、胃肠等器官的损害,甚至可能导致死亡。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其中中药不良反应所占的比例仅次于抗生素类药物。
那么,为什么中药会有毒性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中药成分复杂:中草药含有多种化学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可能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新的毒性成分。
2. 炮制方法不当:中药的炮制方法对药物的安全性有很大影响。如果炮制方法不当,可能会导致药物毒性增加。
3. 使用剂量过大:中药的使用剂量过大也可能导致毒性反应。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使用中药,避免毒性反应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选择正规渠道购买中药:购买中药时应选择正规渠道,避免购买到假冒伪劣产品。
2. 严格按照医嘱使用:在使用中药时,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和指导进行,切勿自行调整剂量。
3. 注意观察药物反应:在使用中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身体反应,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
4. 重视中药炮制:中药的炮制方法对药物的安全性有很大影响,应选择经验丰富的炮制师进行炮制。
总之,中药既有其独特的疗效,也存在一定的毒性。我们应该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与安全性,合理使用中药,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近年来,青少年自残行为日益引起社会关注。据统计,13-16岁之间的青春期少女自残行为发生率呈急剧上升趋势,尤其在心理服务设施不完善的地区,这一现象更为严重。
自残行为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外在表现,它不仅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引发自杀等严重后果。一项发表在《BMJ》杂志的研究指出,自残行为是导致青少年自杀的高风险因素,而自杀则是25岁以下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
该研究由曼彻斯特大学的Cathy Morgan博士等人进行,他们分析了英国范围内儿童与青少年自残行为的流行趋势,并与相应的地区心理健康服务设施的完善程度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女孩子的自残率远高于男孩子,且13-16岁之间的女孩子自残几率从2011年的45.9/10000上升到了2014年的77.0/10000。
研究还发现,发生自残行为的儿童或青少年非正常死亡的风险是健康孩子的9倍,其中自杀和酒精/药物中毒是主要死因。因此,对青少年自残行为进行有效干预,降低其自残和自杀风险刻不容缓。
青少年自残行为的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心理压力、家庭环境、同伴关系等。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干预:
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意识。
2. 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共同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为青少年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3. 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为青少年提供专业心理咨询服务。
4. 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及时应对青少年心理危机。
5. 加强对青少年自残行为的监测和干预,降低其自残和自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