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补胎别补错!孕妇营养1少3多

补胎别补错!孕妇营养1少3多
发表人:孙晓庆

孕期营养是保证胎儿健康成长的关键。然而,调查显示,许多孕妇在孕期营养摄入上存在不足。为了确保胎儿健康,孕妇应关注以下三大营养素:

1. 叶酸

叶酸是孕期必须的营养素之一,它对于胎儿神经管的发育至关重要。缺乏叶酸会导致胎儿神经管缺陷、表面畸形等风险。因此,孕妇应从孕早期开始补充叶酸,每日摄入量建议为400-600微克。

2. 钙

钙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成分。孕期缺钙会导致胎儿骨骼发育不良,甚至影响孕妇自身的骨骼健康。因此,孕妇应确保每日摄入足够的钙,建议摄入量为800-1000毫克。

3. DHA

DHA是胎儿大脑和视网膜发育的关键脂质。孕期补充DHA有助于胎儿脑细胞的完整性和视网膜发育。建议孕妇每日摄入至少300毫克的DHA。

除了关注以上三大营养素外,孕妇还应保持均衡的饮食,多吃富含叶酸、钙和DHA的食物,如深绿色蔬菜、鱼类、奶制品等。此外,孕妇还应避免摄入过多高热量、低营养价值的食物,以免导致体重过重,影响胎儿健康。

孕期营养对胎儿健康至关重要。孕妇应关注营养摄入,确保胎儿健康成长。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黄疸病疾病介绍:
黄疸是指血清胆红素(serumbilirubin,SB)增高致使巩膜、皮肤、黏膜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发生黄染(颜色变黄)的现象,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和体征。正常血清总胆红素浓度<17μmol/L,当胆红素在17.1~34.2μmol/L(1~2mg/dl)时,肉眼难以发现,称为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当血清胆红素超过34.2μmol/L(2mg/dl)时,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称为显性黄疸,即临床上常说的黄疸。黄疸的治疗需要在明确病因后对症治疗,受原发病严重程度影响,预后也会有所不同[1,3]。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现象,也是许多家长关注的焦点。那么,新生儿黄疸多久才能完全消退呢?这需要根据黄疸的病因和程度来决定。

    一般来说,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的2-3周内会自然消退。但如果是病理性黄疸,消退时间会相对较长,可能需要1-2个月甚至更长。病理性黄疸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感染、溶血、遗传等。

    针对病理性黄疸的治疗,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光照疗法、药物治疗、换血治疗等。光照疗法是通过照射蓝光,使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物质,从而排出体外。药物治疗则是通过使用药物降低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换血治疗则是将新生儿体内的红细胞替换为正常的红细胞,从而降低胆红素水平。

    除了治疗外,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新生儿的护理。保持室内通风,避免新生儿受到感染。注意观察新生儿的精神状态、黄疸程度、大小便情况等,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总之,新生儿黄疸的消退时间因人而异,家长要密切关注新生儿的变化,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 肝脏作为人体重要的代谢和解毒器官,其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肝炎作为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病因多样,主要包括病毒、细菌、化学毒物或药物等。大三阳作为肝炎的一种类型,是指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乙肝核心抗体(抗HBC)三项阳性,这三项指标是判断其病情轻重的重要依据。

    一、肝炎的症状表现

    1. 急性黄疸型肝炎:分为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三个阶段。黄疸前期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黄疸期表现为发热消退,自觉症状减轻,出现黄疸、肝区痛、肝大、质软、压痛和叩痛等症状;恢复期表现为黄疸消退、大便颜色恢复正常、皮肤瘙痒消失、食欲好转、体力恢复、消化道症状减轻等症状。

    2.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腹胀等症状,体征多见肝大、质软、压痛和叩痛。此型肝炎症状轻常被忽视诊断,病程约2-3个月。

    3. 急性重症型肝炎:又称暴发型肝炎,临床特征为急性起病,10天内出现意识障碍、出血、黄疸及肝脏缩小。病程不超过3周。

    二、大三阳的症状表现

    1. 慢性HBV携带者:多无症状,常处于免疫耐受期,除了为“大三阳”及病毒检测阳性,其它生长指标甚至病理指标均为正常。此期虽然不需要药物治疗,但需要定期检测和观察,及时发现疾病进展。

    2. 慢性乙型肝炎:轻度表现为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症状,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ALT和(或)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中度表现为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重度表现为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ALT和(或)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

  •   皮肤和眼睛变黄是我们常见的症状之一,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肝炎。然而,引起黄疸的原因远不止肝炎,胆管肿瘤也是其中一种可能。

      像周大爷这样77岁的老人,皮肤和眼睛突然变黄,家人误以为是肝炎,急忙带他到医院就诊。经过详细检查,最终被诊断为胆总管下段癌。这种病例并不少见,由于人们对肝炎的认知较为普遍,很容易将黄疸误诊为肝炎。

      事实上,引起黄疸的原因众多,肝炎只是其中之一。除了肝炎,胆管肿瘤、胆结石、肝内胆管结石等疾病也可能导致黄疸。因此,当出现皮肤和眼睛变黄的症状时,应引起重视,及时就医。

      胆管肿瘤是一种恶性肿瘤,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许多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对于中老年人,特别是出现无痛性黄疸症状的患者,应提高警惕,及时就医。

      胆管肿瘤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等。手术是治疗胆管肿瘤的主要方法,手术方式包括胆管癌切除术、肝切除术等。放疗和化疗主要用于辅助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除了积极治疗,日常保养也至关重要。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保持心情舒畅,适当锻炼身体,提高自身免疫力。

      如果发现皮肤和眼睛变黄,应及时就医,进行肝功能检查、B超、CT等检查,以便尽早发现病因,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总之,皮肤和眼睛变黄并不一定是肝炎,也可能是胆管肿瘤等其他疾病。提高对胆管肿瘤的认识,及时就医,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脸色发黄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许多人可能会疑惑,脸色发黄是否意味着患上了乙肝。事实上,脸色发黄确实是乙肝的一种临床表现之一。

      乙肝患者由于肝功能受损,导致胆红素代谢异常,从而使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升高,进而引起眼白、皮肤以及体液如泪液、痰液、尿液和汗液变黄。然而,脸色发黄并不一定意味着患上了乙肝。临床上有许多原因可以导致脸色发黄,乙肝只是其中之一。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应对乙肝,当出现脸色发黄的症状时,建议及时前往正规医院进行检查,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如果确诊为乙肝患者,则需要根据病情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积极配合治疗。

      除了乙肝,以下病理性原因和某些非病理性原因也可能导致脸色发黄:

      1. 机体代谢功能低下:例如,急性溶血时,生成的胆红素原料增多,肝脏来不及处理而导致溶血性黄疸;肝脏因病毒、酒精或药物等因素受损,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下降而导致肝细胞性黄疸;胆红素在肝脏处理完毕后,因胆道梗阻不能顺利排入肠道而导致梗阻性黄疸。此外,长期营养不良、贫血等疾病也可能导致机体代谢功能低下,引起脸色发黄,并伴有形体消瘦、精神萎靡等症状。

      2. 生活不规律:长期熬夜、睡眠不足或过于劳累,导致肝脏得不到充分休息,不能发挥正常功能,引起机体与肌肤的代谢减慢,从而导致脸色发黄。此外,长期、大量食用含有胡萝卜素的食物(如桔子、南瓜、胡萝卜、芒果等)或某些药物(如呋喃类、抗结核类等)也可能导致脸色发黄。但这种情况通常不会伴有其他不适症状或体征,去除诱因后脸色就会恢复正常。

      3. 其他原因:如遗传性疾病、内分泌失调、药物副作用等也可能导致脸色发黄。

      总之,脸色发黄是一个复杂的现象,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当出现脸色发黄的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 胆管炎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疾病,主要由胆管结石、胆管狭窄等因素引起。该病具有起病急、病情重、并发症多等特点,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

    一、胆管炎的症状

    胆管炎的主要症状包括:

    1. 腹痛:患者常出现中上腹异常不适、胀痛、绞痛,尤其在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加重。

    2. 发热:部分患者伴有寒战、高热,体温可超过40℃。

    3. 黄疸:部分患者可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尿液颜色加深。

    4. 呕吐、恶心:部分患者伴有呕吐、恶心等症状。

    5. 肝功能异常:部分患者可出现肝功能异常,如血清转氨酶升高。

    二、胆管炎的治疗

    胆管炎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1. 保守治疗:通过抗感染药物、保肝药物等改善临床症状,如甲硝唑、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等。

    2. 手术治疗:对于胆管结石、胆管狭窄等引起的胆管炎,手术治疗是首选方法。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胆管切开取石加T管引流术等。

    三、胆管炎的预防与日常保养

    1. 饮食:胆管炎患者应避免进食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2. 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

    3.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肝功能、胆红素等检查,以便及早发现病情。

    四、胆管炎的就诊科室

    胆管炎的就诊科室主要包括:

    1. 普外科:负责胆管炎的手术治疗。

    2. 感染科:负责胆管炎的抗感染治疗。

    3. 肝胆外科:负责胆管炎的肝胆疾病治疗。

  • 新生儿黄疸是新手爸妈们常常遇到的问题,许多家长在宝宝出现黄疸时,会担心是否需要停止母乳喂养。事实上,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而母乳性黄疸与母乳喂养的关系并不密切。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出生后常见的现象,通常在出生后2-3天内出现,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而母乳性黄疸则与母乳喂养有关,主要发生在母乳喂养的婴儿中,表现为黄疸持续时间较长,但程度较轻。

    研究表明,母乳中的一些成分可能会影响胆红素的代谢,导致母乳喂养的婴儿黄疸消退较慢。然而,目前的研究表明,母乳性黄疸并不会对婴儿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不需要立即停止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对宝宝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素和免疫物质,可以帮助宝宝增强抵抗力,减少患病风险。此外,母乳喂养还有助于促进母亲泌乳,增加母乳摄入量,可能有助于黄疸的消退。

    当然,如果宝宝患有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暂时停止母乳喂养,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总之,对于新生儿黄疸,家长不必过于担心,保持良好的心态,合理喂养,宝宝很快就会康复。

  • 新生儿蚕豆病,这种遗传性疾病,常困扰着许多家庭。它主要由于X染色体异常导致,男性患者多于女性。该疾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全身不适、头晕、发热、贫血和黄疸等。新生儿若是患上蚕豆病,可能会出现头晕、体温过高或食欲不振等症状。

    随着病情的发展,严重者可能会出现黄疸贫血、精神状态不佳、呕吐腹泻、昏迷和肾功能衰竭等症状。这无疑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困扰。

    然而,在目前的医疗条件下,新生儿蚕豆病是可以得到有效治疗的。通过及时的治疗,症状可以得到缓解。但需要注意的是,患者需要终身避免接触蚕豆等致敏物质,否则可能会复发。

    治疗新生儿蚕豆病的方法主要包括补充液体、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其中,补充液体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补充足够的体液,才能改善身体微循环,促进毒素的排出。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可以控制病情的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建议提供易于消化和高蛋白的清淡饮食,例如鸡蛋汤、豆腐、面糊等。避免食用太热和太硬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全麦。此外,患者还需要避免食用引起溶血的食物,如蚕豆和蚕豆制品,以及接触引起溶血的药物和物品,如樟脑丸等。

    新生儿蚕豆病患者应充分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如果需要外出活动,需要有专人陪同,以避免摔倒等事故。同时,适当锻炼身体,提高体质,保持温暖,避免感冒。

    新生儿蚕豆病的治疗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包括儿科、血液科、免疫科等。患者应该定期到指定的医院就诊,接受专业的治疗和指导。

  • 淋巴癌,作为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特点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并伴随发热、盗汗、消瘦、瘙痒等全身症状。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淋巴癌往往在发现时已进入中晚期,给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

    淋巴癌晚期症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淋巴结肿大:淋巴结肿大是淋巴癌的典型症状,肿大的淋巴结呈进行性、无痛性、质硬,多可推动,早期彼此不粘连,晚期则可融合。

    2. 发热:淋巴癌患者常伴有不规则发热,体温多在38-39℃之间,部分患者可呈持续高热,也可间歇低热,少数有周期热。

    3. 消瘦:多数淋巴癌患者有体重减轻的表现,6个月内体重减轻超过原体重的10%。

    4. 盗汗:夜间或入睡后出汗,这是淋巴癌的常见症状之一。

    5. 结外病变:淋巴癌除了侵犯淋巴结外,还可侵犯其他组织器官,如胃肠道、肝胆、骨骼等,引起相应的症状。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淋巴癌晚期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针对不同类型的淋巴癌,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

    除了积极治疗外,淋巴癌患者还应注意日常保养,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劳累,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以增强体质,提高生活质量。

  • 胆囊息肉病变是一种常见的胆囊疾病,早期症状可能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早期症状:

    1. 腹痛:胆囊息肉病变早期,患者可能会出现右上腹疼痛或不适,这种疼痛可能类似于胆囊炎、胆结石等疾病的发作疼痛。

    2. 食欲不振、体重下降:食欲不振、体重下降也是胆囊息肉病变的早期征兆之一。患者可能会出现厌食、消化不良、恶心、干呕等症状。

    3. 皮肤发痒:胆囊息肉病变后,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也会升高,对皮肤和周围神经造成刺激,出现皮肤瘙痒的现象。

    4. 黄疸:黄疸是胆囊息肉病变的早期症状之一。患者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巩膜发黄的症状。

    5. 尿液和大便颜色异常:尿液可能变暗,大便可能呈黏土色的黄色,胆道出血时大便可能呈黑色。

    胆囊息肉病变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适用于息肉较小、无明显自觉症状的患者,手术治疗适用于腺瘤性息肉、直径超过1cm的息肉或疑似恶性息肉。

    胆囊息肉病变的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饮食、避免油腻食物、保持心情舒畅等。

    如果怀疑自己患有胆囊息肉病变,应及时就医,以便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 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现象,主要表现为新生儿皮肤、巩膜发黄。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母乳性黄疸的原因、症状、治疗方法以及日常护理要点。

    一、母乳性黄疸的原因

    母乳性黄疸的病因主要与母乳中的某些成分有关。研究表明,母乳中含有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这种酶可以分解胆红素,导致胆红素在肠道内重新吸收,进而引发黄疸。

    二、母乳性黄疸的症状

    母乳性黄疸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新生儿皮肤、巩膜发黄,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周。此外,部分新生儿还可能出现食欲不振、嗜睡、呕吐等症状。

    三、母乳性黄疸的治疗方法

    1. 停止母乳喂养:对于母乳性黄疸,首先建议暂停母乳喂养3-4天,观察黄疸情况是否有所改善。若黄疸症状明显减轻,可逐渐恢复母乳喂养。

    2. 使用益生菌:益生菌可以帮助调节肠道菌群,促进胆红素代谢,从而减轻黄疸症状。常用的益生菌有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

    3. 晒太阳:晒太阳可以促进皮肤中的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胆红素,有利于胆红素排出体外。但应注意避免阳光直射,以免晒伤。

    4. 光疗:对于病情较重的母乳性黄疸,可考虑进行光疗。光疗是一种无创治疗方法,通过蓝光照射皮肤,使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胆红素,促进胆红素排出体外。

    四、母乳性黄疸的日常护理要点

    1.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新生儿受凉。

    2. 注意保暖,避免低温、低血糖、酸中毒等原因影响胆红素和白蛋白结合,加重黄疸。

    3. 尽早喂食,建立正常的肠道菌群。

    4. 保持大便通畅,若胎粪排泄延迟,应进行灌肠。

    5. 注意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卫生,避免感染。

    五、总结

    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现象,家长不必过于担心。通过了解病因、症状、治疗方法以及日常护理要点,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应对母乳性黄疸。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