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血压患者夜晚不宜独自睡

高血压患者夜晚不宜独自睡
发表人:欧智强

高血压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巨大。尤其在夜间,高血压患者更容易发生心血管意外,如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因此,高血压患者在夜间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以降低心血管意外风险。

1. **睡前情绪管理**: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激动、焦虑等情绪,以免影响血压。

2. **合理饮食**:晚餐不宜过晚、过饱,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减少盐分摄入。睡前避免饮酒、喝茶和吸烟。

3. **适当运动**:睡前可以进行轻松的拉伸运动,帮助放松身心。但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影响睡眠。

4. **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舒适,避免噪音干扰。可以使用加湿器,保持室内空气湿润。

5. **监测血压**:定期监测血压,及时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6. **遵医嘱用药**:按照医生指导,规律用药,不可自行停药或更改剂量。

7. **紧急情况处理**:如出现心绞痛、头晕、胸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8.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高血压患者应积极采取以上措施,降低心血管意外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猝死疾病介绍:
猝死,是指外观健康的人突然发生非暴力的死亡,即猝然死亡。引发猝死的原因,主要是心脏骤停,也就是各种心脏病导致的猝死,又称之为心源性猝死;其次还有近2成的非心源性猝死与肺、脑的急性病变有关,比如肺栓塞、急性中毒、触电等。猝死的治疗,主要是进行紧急的心肺复苏,以恢复心跳和呼吸,挽救生命。大部分猝死患者难以救回。
推荐问诊记录
猝死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原发性心脏骤停是一种严重的医疗紧急情况,其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原发性心脏骤停的常见原因:

    1. 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这是最常见的原因,包括室颤和室速等,它们会导致心脏无法正常泵血。

    2. 冠心病及心肌梗死:冠心病是导致心脏骤停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心肌梗死后,由于心脏功能受损,更容易发生心脏骤停。

    3. 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心脏停搏:这类情况较为少见,但同样可能导致心脏骤停。

    4. 心肌病:如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等,这些疾病可能导致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

    5. 离子通道病:这类疾病会影响心脏电活动,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和心脏骤停。

    为了预防原发性心脏骤停,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 积极治疗冠心病和心肌梗死:通过药物、手术等方式控制病情,降低心脏骤停风险。

    2.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心脏疾病,降低心脏骤停风险。

    3.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4. 心脏骤停的紧急处理:学会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进行自救或救助他人。

  •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并发症心脏破裂(CR)更是危及生命。据研究,AMI院内死亡患者尸检时,CR检出率高达60%,其中70%的CR患者表现为猝死,死亡率高达90%。目前,CR的治疗仍缺乏有效的干预手段,给临床救治带来了巨大挑战。

    在第十三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上,聂绍平教授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脏破裂的研究现状、临床对策及进展进行了深入剖析。CR分为心室游离壁破裂、室间隔破裂、乳头肌断裂等多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例如,心室游离壁破裂患者常表现为突发意识丧失、心跳骤停,而室间隔破裂患者则可能出现心源性休克和新出现的全收缩期杂音。

    CR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女性、低体重、首次心肌梗死、前壁心肌梗死、心率快、收缩压低等。目前,临床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超声心动图、心脏声学造影和心室造影等。针对CR的治疗,手术治疗是首选方案,但手术风险大,预后较差,限制了其应用。

    未来,CR的研究方向包括:优化临床诊疗流程、构建CR的早期预警体系、建立早期诊断方法、完善急诊救治体系、建立精准的治疗流程以及加强CR发病机制研究等。

    对于AMI患者,及时诊断和早期治疗至关重要。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并做好日常保养,降低CR的发生风险。

  • 在现代社会,辅助生殖技术为许多不孕不育家庭带来了希望。然而,当悲剧降临,丈夫突然去世,留下未出生的试管婴儿,这个家庭将面临伦理、法律和情感的考验。

    王女士,一个30岁的女性,因为先天双输卵管不通,一直渴望拥有一个孩子。她和丈夫历经艰辛,终于通过试管婴儿技术成功培育出了胚胎。然而,就在准备进行手术时,丈夫意外身亡。医院拒绝为王女士进行手术,理由是卫生部规定禁止给不符合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法规和条例规定的夫妇和单身妇女实施人类辅助生育技术。

    这个案例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讨论。有人认为,王女士作为丧偶妇女,应该享有生育权,不应受到法规的限制。也有人认为,孩子一出生就没有父亲,这对孩子来说不公平,而且王女士未来的生活也会受到影响。

    从伦理角度来看,有人认为终止手术无异于人工流产,是对原始意志的扼杀。也有人认为,社会规则不能因个人而乱,不能因为个别情况而损害众多人的权益。

    这个案例引发了我们对于生育权、伦理、法律和社会责任的思考。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平衡伦理、法律和社会责任,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 薯类食品,如紫薯、山药、马铃薯等,因其低脂肪、低热量、高膳食纤维的特点,在夏季饮食中备受推崇。这些薯类食品不仅有利于肠道蠕动,还能提供丰富的营养,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

    紫薯富含铁、硒元素和花青素,具有抗氧化、抗疲劳、补血、护血管、抗过敏等作用。紫薯中的花青素还能增强血管弹性,改善循环系统,抑制炎症和过敏,改善关节的柔韧性。

    山药,又称蓣薯,含有薯蓣皂,被称为是天然的DHEA,能促进内分泌荷尔蒙的合成作用,促进皮肤表皮细胞的新陈代谢,提升肌肤的保湿功能,并对改善体质也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马铃薯富含维生素C,发热量高,能改善精神状态,预防情绪中暑。马铃薯中的矿物质和营养元素能作用于人体,帮助人们缓解夏季常见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此外,薯类食品还能帮助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薯类食品中的膳食纤维能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而薯类食品中的抗氧化物质则能清除自由基,预防氧化应激,保护心血管健康。

    因此,在夏季,我们可以通过增加薯类食品的摄入,来增强身体健康,预防疾病。建议每周至少食用5次薯类食品,每次50-100克。

  • 近年来,随着马拉松等长跑运动的兴起,运动猝死事件也时有发生。其中,大学生群体成为运动猝死的高发人群之一。本文将围绕大学生运动猝死事件,探讨其原因、预防措施及应对方法,以提醒广大学生关注自身健康,安全运动。

    一、大学生运动猝死的原因

    1. 基础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这些疾病可能导致心脏骤停,引发猝死。

    2. 运动不当:过度运动、运动强度过大、运动方式不当等,都可能导致心脏负担过重,引发猝死。

    3. 心理因素:情绪波动、过度紧张等心理因素,也可能导致心脏骤停。

    4. 缺乏体检:部分大学生在参与运动前,没有进行全面的体检,无法发现潜在疾病,增加猝死风险。

    二、预防大学生运动猝死的措施

    1. 加强健康教育:普及运动猝死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健康意识。

    2. 定期体检:在参与运动前,进行全面体检,了解自身健康状况。

    3. 合理安排运动: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控制运动强度。

    4. 注意心理调适: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

    5. 配备急救设备:在运动现场配备急救设备,如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等。

    三、运动猝死的应对方法

    1. 立即停止运动:一旦发生心脏骤停,应立即停止运动,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2. 紧急呼救:拨打急救电话,寻求专业救援。

    3. 进行心肺复苏(CPR):在等待救援人员到来的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争取抢救时间。

    4. 使用AED:如果现场有AED,应立即使用AED对患者进行除颤治疗。

  • 近年来,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大,年轻人因过劳而猝死的新闻屡见不鲜。最近,一位刚从中山大学毕业的新员工,在百度仅上班四个月便因过劳而猝死,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据媒体报道,这位名叫林海韬的毕业生在百度担任技术研发人员,由于工作繁忙,曾连续48小时未休息,最终因心脏衰竭去世。其生前发布的微博显示,他经常加班到深夜,甚至通宵工作。这一事件再次引发了关于“过劳死”的讨论。

    过劳死是指因长期过度劳累导致的死亡,主要原因是过度劳累导致身体机能严重受损。过劳死的常见症状包括疲劳、乏力、失眠、心悸、胸闷等。长期过度劳累会引发多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抑郁症等。

    如何预防过劳死呢?首先,要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其次,要合理膳食,均衡营养。此外,还要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最后,要学会调节情绪,释放压力。

    对于上班族来说,以下是一些预防过劳死的建议:

    •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免过度加班。
    •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
    • 合理膳食,均衡营养。
    •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 学会调节情绪,释放压力。

    此外,企业也应该关注员工的身心健康,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

    总之,过劳死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让我们共同携手,为营造一个健康的工作环境而努力。

  •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它通常不会导致立即死亡。然而,如果不及时治疗或管理,冠心病可能会增加心脏病发作和猝死的风险。在互联网医院或线上问诊的帮助下,患者可以方便地获取专业医疗建议和治疗方案。此外,通过定期监测和调整生活方式,如饮食习惯和运动计划,也可以有效控制冠心病的发展。

  • 近日,一则关于华宁县青龙镇矣甫村委会支书贾宏康因酒精中毒猝死的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据报道,贾宏康在陪客人喝酒后突然死亡,初步判断为酒精中毒所致。

    贾宏康生前曾担任县路政大队大队长,后下派到矣甫村担任支书。据知情人士透露,基层干部在工作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不仅要应对繁重的工作任务,还要应对各种人际关系,其中之一就是喝酒应酬。

    酒精中毒是指人体摄入过量酒精后,导致体内酒精浓度过高,进而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和病理反应。长期过量饮酒可导致多种慢性疾病,如肝硬化、酒精性肝炎、酒精性心肌病等,严重时可导致猝死。

    基层干部由于工作性质,往往需要频繁参加各种应酬,饮酒成为了一种社交手段。然而,过度饮酒对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为了保护基层干部的身体健康,有关部门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基层干部的健康意识,同时也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限制过度饮酒。

    此外,基层干部也要学会调整心态,正确面对工作中的压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重身体健康。

    以下是一些预防酒精中毒的建议:

    • 控制饮酒量,避免过量饮酒。
    • 选择低度酒,避免饮用烈酒。
    • 饮酒时搭配食物,延缓酒精吸收。
    • 饮酒后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酒精中毒。

  • 猝死,这一突如其来的生命终结事件,总是让人防不胜防。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导致猝死的原因。其中,因用药不当导致的“药源性猝死”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是中老年患者群体。

    1. 强心苷类药物:这类药物如洋地黄毒苷、地高辛等,虽然对心力衰竭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过量使用会导致中毒,引起心律紊乱、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后果,甚至导致心室颤动而猝死。

    2. 抗心律失常药:这类药物如奎尼丁、利多卡因等,虽然能有效调节心律,改善心律失常症状,但使用不当,如过量或注射速度过快,会导致血压下降、心搏骤停等严重后果。

    3. 平喘药:这类药物如氨茶碱,虽然能有效缓解哮喘症状,但快速静脉注射可能导致窦性心动过速、室颤等严重后果。

    4. 电解质平衡调节药:这类药物如氯化钾等,虽然能补充人体电解质,但过量使用会导致心脏功能损伤,甚至导致猝死。

    5. 抗抑郁症药:这类药物如丙咪嗪、阿米替林等,虽然能缓解抑郁症状,但使用不当会导致心电图异常,甚至导致猝死。

    6. 解热镇痛药:这类药物如消炎痛等,虽然能缓解疼痛,但过量使用会减少心肌血流量,诱发心肌梗塞,甚至导致猝死。

    7. 其他药物:如红霉素、优降宁等,使用不当也可能导致猝死。

    预防猝死,除了正确用药外,还需注意以下方面:

    1.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

    2.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慢性病。

    3. 重视药物的不良反应,遵循医嘱,不要自行调整药物剂量或停药。

    4. 遇到身体不适,及时就医。

  • 你是否认为你年轻,身体健康,剧烈运动对你来说没什么大问题,那你就错了,运动猝死,年轻人更应该警惕——编者

    据调查,运动猝死在30岁以下人群中最常见,尤其在15至20岁年龄段更为集中。男性猝死率远高于女性。运动猝死的发生率约为参与运动人群的二十五万分之一,非运动员的发病率更高。

    导致运动猝死最常见的原因是心脏性猝死,包括心肌梗死、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等。此外,脑溢血、中暑、呼吸系统疾病等也可能导致运动猝死。运动猝死在学校的体育达标测验、单位职工运动会、业余比赛中较为常见。

    运动负荷、情绪不稳定、心理紧张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运动猝死。一些有疾病隐患或长期不运动的人,在运动量或强度掌握不当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危险。

    在运动过程中,一些人可能会出现胸闷、气促、心慌、头痛、恶心等症状,但往往被误认为是运动过程中的正常反应。事实上,这些症状可能是身体发出的警示信号,应该引起重视。

    运动猝死虽然可怕,但通过定期体检、科学锻炼、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加强现场医务监督与急救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的人群,在医生或运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体育锻炼,对恢复健康大有裨益。

    以下是一些预防运动猝死的建议:

    • 进行全面的体检,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避免过度负荷
    •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 了解基本的急救知识
    • 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体育锻炼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