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医疗器械产值2000亿元 外资加码中国市场

医疗器械产值2000亿元 外资加码中国市场
发表人:健康百科

近年来,医疗器械行业在我国发展迅速,吸引了众多企业和投资者的关注。医疗器械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为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医疗器械产业现状

1.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逐年扩大,2011年市场规模已突破3000亿元人民币,预计“十二五”期间将拉动新增医疗器械产值2000亿元。

2. 市场结构逐渐优化

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结构逐渐优化,中高端产品占比逐步提高。目前,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的高端产品占比为25%,中低端产品占比为75%,与国际医疗器械市场平均水平相比,我国高端产品占比仍有提升空间。

3. 企业规模逐步壮大

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企业规模逐步壮大,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预计“十二五”期间,将形成8-10家产值超过50亿元的大型医疗器械产业集团。

二、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趋势

1.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医疗器械产业转型升级。例如,“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等扶持资金,为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 技术创新不断突破

我国医疗器械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一些关键性、共性技术得到突破,部分高端医疗器械已实现国产化。

3. 国际化进程加快

我国医疗器械企业积极拓展国际市场,部分企业已进入国际市场,为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输液器械的污染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输液器械的污染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医疗器械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本文将从行业生命周期、行业规模、竞争格局、行业壁垒、上下游关系、国家监管体制和政策等方面,对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进行全面剖析。

    一、行业所处的生命周期和行业规模

    (一)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中国医疗器械市场需求近年来持续增长,预计未来仍有较大增长空间。近年来,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和投资较为活跃,国家战略型新兴产业政策导向和国内医疗卫生机构装备的更新换代需求,将使未来医疗器械消费市场持续增长。

    过去13年来,中国医疗器械市场销售规模由2001年的179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2,120亿元,剔除物价因素影响,13年间增长了10.84倍。据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医疗器械分会抽样调查统计,2014全年全国医疗器械销售规模约2,556亿元,比2013年的的2,120亿元增长了436亿元,增长率为20.57%。

    全球医药和医疗器械的消费比例约为1:0.7,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已达到1∶1.02,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占据国际医药市场总规模的42%,并有扩大之势。2014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总规模约为2,556亿元,医药市场总规模预计为13,326亿元,医药和医疗消费比为1:0.19,2013年的医药和医疗消费比为1:0.2,预计未来医疗器械市场仍有较广阔的成长空间。

    二、行业竞争格局及行业壁垒

    (一)行业竞争格局

    根据经营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国内市场上的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制造企业基本可分为三个梯队,公司位于第二梯队。第一梯队是跨国医疗器械企业,包括飞利浦、通用电气、西门子等;这部分企业具备较高的软件产品和硬件设备的研发、集成和销售能力,产品线除了覆盖主要的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外,在其他类别的医疗器械产品上也多有建树。目前第一梯队的跨国医疗器械企业占据我国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市场较高。

    (二)行业进入壁垒

    医疗器械行业的新进入企业要实现规模化,并与现有企业竞争,主要存在以下壁垒:

    1、准入壁垒

    2、技术壁垒

    3、市场渠道壁垒

    4、人才壁垒

    5、资金壁垒

    6、品牌壁垒

    三、行业与行业上下游的关系

    医疗器械行业技术进步、 企业成长和市场扩展等都与上下游行业有着密切的关联关系。医疗器械产品对原材料品质要求高、需求品种多而繁杂,医疗器械行业上游为材料、电子、机械、有色金属等行业,上游行业的科技进步将直接影响到医疗器械的技术走向,如上游行业加工制造能力决定了原材料或半成品的质量、技术水平和成本。

    四、国家对该行业的监管体制和政策

    1、行业主管部门、监管体制和行业政策

    (1)行业主管部门及职能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负责医疗器械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草案,拟订政策规划,制定部门规章,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负责组织制定、公布医疗器械标准、分类管理制度以及医疗器械研制、生产、经营、使用质量管理规范并监督实施;负责医疗器械注册并监督检查,建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体系,并开展监测和处置工作;负责制定医疗器械监督管理的稽查制度并组织实施,组织查处重大违法行为。建立问题产品召回和处置制度并监督实施。

    (2)行业监管体制

    医疗器械行业是国家重点管理行业之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实施医疗器械行业产业政策,研究拟订行业发展规划,指导行业结构调整及实施行业管理;卫生部负责拟订卫生改革与发展战略目标、规划和方针政策,起草医疗器械相关法律法规草案,制定医疗器械规章,依法制定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负责对医疗器械的研制、生产、流通和使用进行行政监督和技术管理。

    五、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一)有利因素

    1、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2、医疗器械市场前景广阔

    3、下游市场前景广阔

    (二)不利因素

    1、国外企业的竞争

    2、新进入企业的威胁

    3、产品附加值较低,竞争激烈

    4、研发能力不足、创新能力薄弱

  • 在日本,8月1日是水日,8月1日至7日是水周。日本的年降雨量达1714毫米,为世界平均量的一倍,是一个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岛国。但尽管如此,日本人仍居安思危,千方百计地节约用水,并在这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在医疗领域,节水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从医疗机构的节水措施、节水技术在医疗设备中的应用、以及节水对医疗工作的影响等方面展开介绍。

      一、医疗机构的节水措施

      1. 优化用水设施:医疗机构应定期检查和更换老化水管,防止漏水现象发生。同时,推广使用节水型水龙头、马桶等设备,降低用水量。

      2. 合理安排用水时间:医疗机构应合理安排用水时间,避免在非高峰时段大量用水。例如,可以将洗衣、洗浴等用水集中在夜间进行,降低白天的用水量。

      3. 加强节水宣传:医疗机构应积极开展节水宣传活动,提高医护人员和患者的节水意识。

      二、节水技术在医疗设备中的应用

      1. 节水型医疗器械: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节水型医疗器械被研发出来。例如,无水型超声波清洗机、节水型透析机等,可以显著降低用水量。

      2. 回收利用水资源:一些医疗机构已经开始尝试将医疗废水进行净化处理,用于冲厕、绿化等非饮用水用途。

      三、节水对医疗工作的影响

      1. 降低医疗成本:节水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医疗机构的用水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 节约水资源:节水措施的实施有助于节约宝贵的水资源,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生存空间。

      3. 提高医疗环境:节水措施的实施有助于改善医疗机构的环境卫生,为患者提供更舒适的治疗环境。

      总之,节水在医疗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医疗机构应积极采取节水措施,为建设节约型社会贡献力量。

  • 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迅速,市场容量不断扩大,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为了规范行业秩序,国家食药监总局于3月中旬启动了为期5个月的医疗器械“五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整治虚假注册申报、违规生产、非法经营、夸大宣传、使用无证产品等五种行为。

    此次专项行动的开展,旨在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净化市场环境,推动医疗器械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在严格的监管下,行业加速整合升级,一些优势企业开始脱颖而出。

    事实上,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近年来一直在进行自我规范和提升。国家食药监总局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对医疗器械的注册、创新审评、生产、流通经营等各个环节进行了全方面覆盖。这些政策的出台,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严格的监管和行业自身努力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逐渐呈现出以下特点:

    1. 行业集中度提升: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大,一些违法违规企业被淘汰,行业集中度逐步提升。

    2. 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3. 产品质量得到保障:严格的监管和行业自律,使得产品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4. 国际竞争力增强:我国医疗器械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未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并向着高端化、智能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 近年来,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迅猛,已成为医疗行业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然而,医疗器械产业究竟应该如何发展?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医疗器械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首先,医疗器械产业的跨界融合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医疗器械将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多个领域深度融合,形成新的产业形态。例如,可穿戴医疗设备、移动医疗设备、3D打印与云存储等技术将引领医疗器械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其次,创新商业模式将成为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关键。单纯的医疗器械产品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企业需要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将医疗器械与健康管理、医疗服务等环节相结合,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

    此外,我国医疗器械市场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自主创新不足、产业链条不完善、市场环境有待优化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共同努力。

    在政策层面,政府应加大对医疗器械产业的支持力度,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企业层面,企业应加强自主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在科研机构层面,应加强基础研究,为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总之,医疗器械产业未来发展前景广阔,但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 春节过后,号贩子现象再次活跃,严重扰乱了医院的正常诊疗秩序。为了打击号贩子,北京部分三甲医院迅速采取措施,从完善流程、加强管理、提高预约率等方面入手,努力营造公平有序的就医环境。

    北京妇产医院针对号贩子公然叫卖倒号的现象,开展了“规范产科建档、整治违规挂号”专项工作,通过完善产科建档流程、严格号源管理、推行预约挂号、实名制挂号等措施,有效遏制了号贩子倒号行为。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则通过加强自身管理、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积极配合公安机关打击号贩子等方式,维护正常的诊疗秩序。医院还积极拓展现有的诊疗资源,开设分支机构,方便患者就医。

    北京同仁医院则针对眼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挂号难的问题,出台了五条重磅措施,包括不限普通号、延长专家门诊出诊时间、统一复诊患者约号、前移门诊窗口导诊服务、全力安保患者就医秩序等,以改善患者就医秩序。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打击了号贩子,维护了患者的合法权益,也提升了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

  • 近年来,医疗器械行业在我国的快速发展,为病患带来了诸多便利。然而,一些洋品牌医疗器械的价格虚高问题,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据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强生公司因限制最低转售价格,被认定为“纵向垄断”,并需赔偿经销商53万元。这起案件的发生,让人们对洋品牌医疗器械的垄断和高价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数据显示,我国医疗器械市场中,洋品牌占据了七成份额。在骨科植入物和心脏科植入物领域,跨国公司产品更是占据了绝大多数份额,价格比本土企业高出50%左右。

    高价医疗器械背后,除了性能因素外,还存在大量“水分”。一些患者为了选择洋品牌医疗器械,不得不承担高昂的治疗费用。甚至有些患者,在国内安装的洋品牌人工关节,在香港回港后却被拒绝报销,理由是价格超出香港一倍以上。

    此外,医疗器械领域还存在回扣问题。一些企业为了消化商业贿赂的成本,将产品定价抬高,医院、科室、医务人员获得的回扣也相应增加。

    医疗器械采购、定价等环节的监管漏洞,也使得医疗器械领域利益链丛生。一些地方医疗器械价格由企业上报行业协会、再上报物价局备案,行业协会不会随意更改价格,最终导致用谁家的产品、定多少钱的学问很大,医疗器械也成为新的寻租方向。

    针对这些问题,有关部门应完善医疗器械定价、采购制度和标准,加快打破“以药养医”格局,加大监管力度,铲除寻租空间,让病患能够以合理的价格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 近年来,医疗器械费用不断攀升,导致“看病贵”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已开始推行集中采购医疗器械,并建议实行医疗器械专卖制度,以降低医疗成本,减轻患者负担。

    在沈阳国际医疗器械设备展览会上,展出了众多医疗器械,其中病床的价格差异尤为明显。从900多元到9万元不等,价格差距之大令人咋舌。这反映出医疗器械市场存在层层加价的现象,导致最终价格虚高。

    医疗器械费用高涨,直接导致医院成本增加,最终转嫁到患者身上。例如,一台进口的核磁共振机价格高达1400万元至1700万元,使用寿命仅为6年左右,医院分摊到每年的成本高达200万元以上。此外,手术中使用的血管支架和各种辅助器械也占据了治疗费用的很大比例。

    为降低医疗成本,辽宁省已开始实行集中采购医疗器械,对5万元以上的医疗器械进行集中招标、平台采购,并加强监管。此外,医院在采购大型医用设备时,必须先取得配置许可证,方可列入集中采购计划。

    然而,仅靠集中采购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业内人士建议,应实行医疗器械专卖制度,依法取缔层层加价的代理商,以降低医疗器械价格,减轻患者负担。

    医疗器械实行专卖制度,将有助于规范医疗器械市场,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从而有效缓解“看病贵”问题。

  • 近年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进步,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升。然而,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相比,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本文将围绕卫生部副部长张茅关于医改的讲话,探讨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深化医改,完善投入机制

    张茅指出,我国将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机制。具体措施包括:

    1. 加大政府卫生投入,提高政府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

    2. 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水平。

    3. 建立健全基本药物制度,减轻群众用药负担。

    4.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推进人才培养,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人才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张茅强调,我国将继续推进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培养造就一批医学杰出骨干人才,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具体措施包括:

    1. 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养优秀医疗人才。

    2. 加强以全科医师为重点的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3. 支持科研工作,鼓励医学创新。

    医务人员是医改的主力军

    张茅强调,医务人员是医改的主力军,而不是改革的对象。要关心关爱医务人员,提高医务人员待遇,激发医务人员积极性。

    总结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是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我们要紧紧围绕深化医改这个核心,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为实现全民健康目标而努力奋斗。

  • 近年来,医疗器械行业在我国发展迅速,吸引了众多企业和投资者的关注。医疗器械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为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医疗器械产业现状

    1.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逐年扩大,2011年市场规模已突破3000亿元人民币,预计“十二五”期间将拉动新增医疗器械产值2000亿元。

    2. 市场结构逐渐优化

    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结构逐渐优化,中高端产品占比逐步提高。目前,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的高端产品占比为25%,中低端产品占比为75%,与国际医疗器械市场平均水平相比,我国高端产品占比仍有提升空间。

    3. 企业规模逐步壮大

    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企业规模逐步壮大,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预计“十二五”期间,将形成8-10家产值超过50亿元的大型医疗器械产业集团。

    二、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趋势

    1.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医疗器械产业转型升级。例如,“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等扶持资金,为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 技术创新不断突破

    我国医疗器械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一些关键性、共性技术得到突破,部分高端医疗器械已实现国产化。

    3. 国际化进程加快

    我国医疗器械企业积极拓展国际市场,部分企业已进入国际市场,为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进口医疗器械以其先进性和不可替代性,逐渐成为医疗机构和患者关注的焦点。然而,与之相对应的法规和监管体系却未能及时跟上,导致进口医疗器械市场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进口医疗器械的监管难度较大。由于其涉及多个领域和学科,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对于监管人员来说,理解和掌握其技术特性存在一定的困难。此外,进口医疗器械的种类繁多,功能各异,难以进行统一的分类和管理。

    其次,现有法规存在滞后性。现有的医疗器械监管法规,如《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大多是基于上世纪90年代制定的,难以适应当前进口医疗器械市场的快速发展。此外,缺乏专门针对进口医疗器械的法律法规,导致监管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再次,进口医疗器械市场存在诸多问题。例如,部分企业存在违规生产和销售行为,产品质量难以保证;部分医疗器械存在安全隐患,对患者健康造成威胁;部分医疗器械价格虚高,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加快完善进口医疗器械监管法律法规,明确监管范围、标准和程序。

    2. 加强监管队伍建设,提高监管人员的专业水平。

    3. 加强对进口医疗器械企业的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4. 加强对医疗器械产品的质量监管,确保产品安全有效。

    5. 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医疗器械的认知水平。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