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

5岁儿童尿床,核磁共振检查疑为脊髓栓系综合症咨询

疾病详情
5岁儿童尿床,核磁共振检查提示终丝增粗,疑似脊髓栓系综合症。患者女性5岁
就诊科室: 中医内科
医生建议
脊髓栓系综合症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建议您根据医生的建议和片子分析慎重考虑。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生活上,请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问答详情
问答交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诊疗建议
患者
您好,我女儿5周岁8个月,天天尿床。
医生
尿床可能是脊髓栓系综合症的症状之一。您带她做了核磁共振吗?
患者
是的,今天刚做的。
医生
好的,我会帮您查看核磁共振片子。片子显示的是终丝增粗,这可能是脊髓栓系综合症的表现。
患者
那如果不手术,症状会改善吗?
医生
如果不手术,症状可能不会改善,尿床可能会持续。
患者
我真的很担心手术的风险和女儿太小的问题。
医生
我理解您的担忧,但手术是治疗脊髓栓系综合症的有效方法。
患者
那医生,您建议我们怎么做?
医生
我建议您考虑手术治疗,但具体方案需要根据片子进一步分析。
患者
好的,谢谢医生。
医生
不客气,希望我的建议能帮到您。
患者
医生,这个是脊髓栓系吗?
医生
根据片子,症状符合脊髓栓系综合症的表现。
患者
谢谢医生,我会考虑您的建议。
医生
希望我的建议能够帮助到您,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问诊

7.5岁男童头部不时往后仰,伴有张嘴动作,已确诊为轻度抽动症,寻求非药物治疗方法。患者女性

就诊科室:护理咨询

总交流次数:14

医生建议:孩子的症状可能与抽动症相关,需要专业医生的评估和治疗。行为疗法和物理治疗可以作为辅助手段,但不能替代药物治疗。请避免使用未经验证的保健品,务必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同时,注意孩子的日常生活,减少过度刺激和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环境。

查看详情

七岁男孩出现不自主抽动现象,家长询问是否为抽动症,并寻求治疗方法和用药建议。患者女性

就诊科室:中医内科

总交流次数:9

医生建议:小儿抽动症是一种需要早期干预的疾病。除了药物治疗外,家长还可以通过行为疗法帮助孩子控制抽动。同时,小儿抽动贴也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但请务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选择正规渠道购买。

宣利勇

副主任医师

祁门县中医医院

查看详情

孩子晚上睡着后突然起床,甚至说梦话,白天无不适,去医院检查结果正常,家长担心是否需要用药?患者女性

就诊科室:药剂科

总交流次数:24

医生建议:考虑到孩子的症状,可能与微元素缺乏有关,特别是钙和锌。因此,建议使用葡萄糖酸钙锌口服溶液进行补充。同时,家长应注意孩子的饮食和休息,避免给孩子吃辛辣、生冷、油腻的食物,多喝温开水,保证充足的休息。

查看详情

六岁孩子出现抽动症,家长未进行过专业检查,担心用药对孩子的身体造成影响,询问是否可以吃B1和谷维素缓解症状。患者女性

就诊科室:药剂科

总交流次数:13

医生建议:首先,需要明确抽动症的病因,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或原因。其次,使用任何药物前都应咨询医生,避免不对症用药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在等待检查结果期间,家长可以采取一些非药物方法来帮助孩子缓解症状,例如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刺激等。同时,家长也可以学习情绪管理技巧,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压力和焦虑。

查看详情

孩子昏迷2小时,肌张力高,无其他病史。患者女性

就诊科室:护理咨询

总交流次数:10

医生建议:儿童昏迷和肌张力高可能是神经系统疾病,需尽快就医。建议保持孩子平躺,头部抬高,避免呕吐物误吸。就医时提供详细病史和症状,以便医生做出准确诊断。

查看详情

6岁宝宝有抽动症,经常清嗓子、撅嘴弄鼻,3年前曾经用药治疗多动症,想知道是否可以继续用药?患者女性

就诊科室:药剂科

总交流次数:26

医生建议:抽动症是一种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的神经系统疾病。建议使用抽动症专用药进行控制,并定期复查。同时,增加宝宝的户外活动和摄入水果蔬菜等营养物质,有助于改善症状。

查看详情

8岁儿童频繁眨眼,伴随注意力涣散和多动多语的症状,可能是多动症还是其他原因?患者女性

就诊科室:药剂科

总交流次数:15

医生建议:如果孩子确诊为多动症,可以考虑使用一些中成药进行治疗。但是,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并且需要注意用药安全。同时,家长也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查看详情

孩子经常出现眼睛抽动,几十秒就抽动一次,使用电子产品后加重,中药和磷脂酰丝氨酸治疗效果不佳,想知道是否有更好的治疗方法?患者女性

就诊科室:中医内科

总交流次数:18

医生建议:眼部抽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系统疾病,可能与过度使用电子产品有关。建议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包括电视和平板电脑。同时,不要过度关注或提醒孩子这方面的问题,以免加重症状。可以尝试补充镁和使用抽动症贴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对于口服药物,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也非常重要,避免过度疲劳和压力

查看详情

10岁儿童头部不自主摇晃,之前有过嘴抽抽的症状,需要了解病情和用药情况。患者女性

就诊科室:药剂科

总交流次数:18

医生建议:根据您的描述,孩子可能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建议使用抗抽搐药进行治疗。同时,注意孩子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外感发烧时暂停服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就诊以防止病情恶化。

查看详情

4岁儿童多动症,无法安静坐下,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易激动,是否可以使用康雅伦经颅磁刺激仪HW1901J进行治疗?患者女性

就诊科室:普通内科

总交流次数:11

医生建议:对于4岁的多动症儿童,康雅伦经颅磁刺激仪HW1901J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通过经颅磁刺激改善大脑的神经调节功能,缓解症状。使用时需遵循说明书,选择合适的治疗模式和强度,并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同时,家长也应该注意改善孩子的生活环境,鼓励适当的体育活动,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等,这些都有助于孩子的康复。

乐正波

副主任医师

忠县中医医院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文章 脊髓栓系的泌尿外科处理

脊髓栓系综合征是马尾被粘连、栓系及压迫,使圆锥被牵引导致发育不良,产生下肢运动失常、排尿及排便功能障碍。最常见于脊柱裂,少数可由后天性疾病如外伤、炎症和肿瘤引起。

1、定义

脊髓栓系综合征是马尾被粘连、栓系及压迫,使圆锥被牵引导致发育不良,产生下肢运动失常、排尿及排便功能障碍。最常见于脊柱裂,少数可由后天性疾病如外伤、炎症和肿瘤引起。

2、病因及病理生理

在胚胎18天时,脊索和椎体开始发育;椎管从头端向尾端逐渐形成;6周时,神经管末端发育成神经终室。此后椎管的生长发育速度快于脊髓的生长速度,脊髓向头侧回缩,脊髓在终室形成终丝。当脊柱发生病变影响脊索发育或功能时可引起脊髓发育不良,其中脊柱裂是最常见的脊柱病变,也是脊柱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种,多见于腰椎和骶椎。脊柱裂分为隐性和显性两类。隐性脊柱裂仅有椎弓骨性缺损。显性脊柱裂除椎弓骨性缺损外,脊髓和/或脊膜和/或脂肪还从椎弓缺损处膨出。脊柱病变引起的神经损害多种多样,由何种神经成分受累决定。如果脊柱裂使终丝在终室内发生粘连或被脂肪组织压迫束缚,终丝被固定于终室内,失去向上自然的活动能力,圆锥在终丝的牵引下,发生缺血、缺氧,轴突受到损害,引起圆锥发育不良。对尿动力学的影响既可表现为正常功能,亦可表现为上或下运动/感觉神经元损害,如果合并颈胸椎及脑部病变(如Armold-Chiari畸形:脑干及小脑蚓部疝入枕骨大孔,引起脑积水)则使膀胱尿道功能障碍表现更加复杂。不同年龄发病原因如下:

2.1. 婴儿期甚至胎儿期即可呈现脊髓神经受损症状者,主要见于有严重的脊髓脊膜膨出,甚至大脑发育异常者。

2.2. 在早期无症状,随小儿生长,在学龄期出现症状。多为隐性脊柱裂,在患者身高增长时脊髓受压迫或牵拉,而产生神经症状。

2.3. 成年后出现症状。可能为膀胱充分代偿而早年无症状或症状轻微;脊髓产生新的病变,如纤维瘤、脂肪瘤等;一些患儿没有显性症状和体征而没被及早发现,直到青春期后由于脊髓迟发性牵拉而出现尿路症状。

 

3、临床表现

发病年龄视圆锥受牵拉的程度不同而早晚不一,整个病程呈进行性表现。在新生儿和婴儿早期,大部分患儿神经检查正常,80%显性脊柱裂新生儿的静脉肾盂造影正常。但是1/3在尿动力学检查时表现为下尿路功能异常,常见的是上运动神经元损害:逼尿肌高反射或/和骶反射活动过度,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少见;仅10%儿童为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引起的逼尿肌或括约肌无反射。实际上,三岁以上的未经手术治疗的或延误诊断的隐性脊柱裂患儿92%尿动力学上既可表现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也可表现为下运动神经元损害或下肢神经功能异常。通常患儿表现为多种损害,发病机率相似。随小儿生长,因压迫或牵拉而出现进行性神经症状。当年龄到5岁时,约50%的儿童表现出上尿路和神经损害。但对严重牵拉者,在婴儿期、甚至胎儿期即可呈现脊髓神经受损症状。

    疼痛为本病的早发症状,以肛门直肠区为多见,亦可分布于臀部、腰背部及双下肢,属多根性疼痛,借此可与椎间盘突出所表现的单根性疼痛鉴别。

运动感觉障碍:由于脊髓发育不良,可以引起下肢运动障碍,根据部位和程度的不同临床上既可出现上神经元受损的下肢肌肉痉挛、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等,亦可出现下神经元损害所致的肌张力低下、步态紊乱,进行性肌萎缩、腱反射减弱等。感觉异常以马鞍区最为多见,轻者表现为麻木感,重者则感觉减退。

尿路症状:同时由于脊髓排尿中枢受累,可引起膀胱尿道功能障碍。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表现取决于脊髓受损的部位及程度,并可有阳痿及遗尿等。

其他:有些脊柱正常形成同时没有开放性椎管的脂肪脊膜膨出,发病率为1/4000。这些缺陷病变轻微且没有显性外凸体征,但是90%的儿童在下部脊柱表面存在皮肤异常。并存高弓足、脚趾变形和锤形、爪形指、脚踝肌力弱并双下肢肌力和肌肉大小不同。如果脊髓栓系伴发脑积水,造成对大脑中枢的影响,患儿常有智力低下等问题。“

4. 尿动力学表现

骶髓上脊髓发育障碍者,可见逼尿肌反射亢进,较大儿童可出现逼尿肌-尿道括约肌协同失调。骶髓发育障碍者,其尿动力学表现与骶髓损害相同,可有逼尿肌无反射、最大尿道压低、但膀胱颈压及近端尿道压高,膀胱去神经超敏试验及酚妥拉明试验阳性。由于病程长,可使尿动力学表现呈现多样化,用常规尿动力学检查常难以对脊髓损害部位做出诊断。神经电生理研究有较大的价值。

5. 诊断

80%的隐性脊柱裂病例临床上并无任何主诉,亦无体征可见,多在体检时偶尔发现。显性脊柱裂的诊断也并不困难。由于患儿体表上的畸形,早期即为家人及助产士所发现。视脊髓、脊膜等膨出的程度、脊髓有无发育不全的不同,在临床上可出现轻重差别悬殊的主诉和体征。神经组织损害严重者可出现双下肢迟缓性瘫痪及两便失禁等,而单纯脊膜膨出者则可能无任何主诉。

X线、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可帮助发现并明确脊柱裂诊断。对于脊髓脊膜膨出患儿初诊时即应行尿常规、尿培养、血尿素氮、肌酐测定及B超、静脉尿路造影。CT和MRI在确定有否需外科处理的病变,如纤维瘤和脂肪瘤等,有重要价值。

6. 治疗

6.1. 神经外科手术治疗

    施行椎管减压,解除束缚及对神经的压迫。松解圆锥的同时应检查局部有无其他病变,包括肿瘤、粘连束带等均应一并切除。文献报道临床症状出现时间越早、持续时间越长,手术恢复效果越差,所以对所有病例均应早期手术。对于成人患者,术后功能恢复不如儿童患者,甚至完全无改善,但是手术可能阻止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因而在条件许可情况下应早期手术治疗。另外若有局部肿瘤压迫,手术切除肿瘤解除压迫仍有一定的疗效。病人术后应予良好的休息,为监测术后粘连再次发生,包括尿动力学检查等的随访是必要的。“

6.2. 排尿功能障碍的治疗

泌尿系统检查和处理的目的是保护肾功能及控制排尿以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治疗应做到个体化,尿动力学检查作为一个重要的检查手段可帮助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一般来讲,有肾积水或膀胱输尿管返流而膀胱排空不全者应行清洁间歇导尿或暂时性膀胱造瘘。早期报道经清洁导尿后50%-60%可达到社会能接受的排尿控制。酚妥拉明试验阳性者可用α-受体阻滞剂治疗。若近端尿道压力高,行经尿道膀胱颈切开术。有逼尿肌-尿道括约肌协同失调者可用胆碱能制剂及清洁间歇导尿。逼尿肌无反射者可用胆碱能制剂治疗。对有膀胱容量小、上尿路扩张及膀胱漏尿点压明显增高者应考虑采取膀胱扩大术,如暂时性膀胱造瘘术后借助尿动力学检查观察膀胱尿道功能稳定半年以上即可考虑行膀胱扩大术,必要时行尿流改道。

泌尿外科具体处理视年龄、病情不同而有差别,详述如下:

新生儿生后即做尿动力学检查最为理想,但有脊髓感染的风险和椎管封闭的迫切需要阻止了这项检查的实施。但是实施尿动力学检查的一项研究显示由于椎管的关闭引起神经病变改善的患儿不足5%。因此生后应即行肾超声检查和残余尿测定,尿动力学检查推迟到患儿的背部或侧身能安全受力经受此项检查为宜。如果患儿能通过自发排尿或Credé手法排空膀胱,那么在实施尿动力学检查前即行清洁间歇导尿(CIC)。如果患儿可借助Credé手法排尿有效(残余尿少于5ml),则在行尿动力学检查前不需CIC。一旦椎管完全闭合即行排泄性尿路造影和肾动态重新评估上尿路形态和功能,随后应行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和尿动力学检查。通过这些检查能获取上下尿路的放射学形态和骶髓、中枢神经的功能状态信息,做为对照结果用于日后复查;能早期发现尿路引流和功能恶化及进行性去神经化的征象,有助于鉴定是否具有由于逼尿肌高张力造成的尿路受损加重或由于逼尿肌括约肌失调引起排尿梗阻的危险;如果存在这样的危险则需要提前采取预防性措施。

生后初次检查中10%-15%的放射学检查异常,3%的输尿管肾盂积水,10%为膀胱出口梗阻并子宫发育异常。尿动力学检查显示57%存在膀胱收缩,43%为无反射膀胱。充盈期膀胱顺应性良好的为25%,顺应性差的为18%。尿道外括约肌EMG显示骶髓反射弧完整且无下运动神经元去神经化的占40%,部分去神经化的为24%,完全丧失骶髓功能的为36%。

结合膀胱收缩与尿道外括约肌活动两方面因素进行下尿路动力学评估极其有用,分成协调、失调并或无逼尿肌高张力、完全去神经三类,有助于哪些患儿存在尿路变化的危险、哪些需要预防性治疗、哪些需要密切监测、哪些需要定期复查。71%失调的患儿中在随后的3年中尿路状态恶化,而仅有17%的协调者和23%的完全去神经者出现类似情况。协调者只有在变成失调后才能引发恶化。完全去神经化出现尿路恶化者表现为尿道阻力增加,可能是尿道外括约肌中骨骼肌纤维化所致,逼尿肌张力发挥重要但不是关键的作用。对于出口梗阻,当逼尿肌充盈压大于40 cm H2O和排尿压大于80-100 cm H2O时,CIC或配合使用抗胆碱药物仅出现8%-10%的尿路状态恶化率。抗胆碱药物可用氯化羟丁宁(1mg/岁,每12小时,口服)有助于降低逼尿肌充盈压;如果此类药物不能控制高张力或高反射性膀胱时可改成膀胱造瘘。

脊髓发育不良中的神经泌尿损害是一个不断变化、贯穿儿童时期的动力性疾病过程,特别是在婴儿早期和青春期晚期时。需要神经学、矫形外科学和尿动力学科不断的全面评估。放射学检查中的MRI能显示脊柱和中枢神经系统详细的解剖结构和病变,可诊断脊髓栓系等疾病,但是MRI不能提供功能性资料。在新生儿期开始的尿动力学检查宜每年一次直至5岁,有助于发现骶髓反射弧和脑桥-骶髓反射变化的征象,希望神经外科及时治疗能制止或逆转进展中的病理过程。大部分儿童在3岁内易出现这两方面的病情变化,半数以上的儿童接受神经外科治疗后尿道括约肌功能得到了改善。其次,继发于逼尿肌高张力的排尿障碍,当引起上尿路扩张时需再行尿动力学检查。

返流的处理:脊髓发育不良新生儿中3%-5%可发生膀胱输尿管返流,一般与逼尿肌高张力或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有关。而在无脊髓发育不良的新生儿中罕见膀胱输尿管返流。若不采取治疗措施,婴儿的膀胱输尿管返流发生率随时间延长而增加,到5岁时30%-40%会经受此病。对于返流1-3级、能自行排尿、或者完全排空膀胱无或几乎无出口梗阻的儿童,仅采取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复发。对于返流4或5级,需CIC排空膀胱。对于不能自行排空膀胱者,不论有无返流,均需CIC。合并逼尿肌高张力者,不论有无输尿管肾盂积水,均需服用氯化羟丁宁。经上述处理后,30%-55%的返流可消除。56%CIC患儿中可检到菌尿,但是无害,除非伴4级以上的返流,因为低级返流罕见症状性泌尿系感染和肾瘢痕化。返流患者应避免Credé手法排尿,特别是对于合并反应性尿道外括约肌者,因为Credé手法能引发尿道外括约肌反射,增加尿道阻力,导致排尿所需的膀胱压升高,进而加重膀胱输尿管返流程度。膀胱造瘘术仅用于CIC或抗胆碱药物无法改善的返流和CIC不能被患者父母掌握的。抗返流手术指征与具有正常膀胱功能的返流指征相同:充分的抗生素和恰当的导尿治疗后仍复发发作的症状性尿路感染;即使有效排空膀胱和降低膀胱内压后仍然存在的输尿管肾盂积水;返流合并UPJ解剖异常;青春期时仍发生返流。对于尿失禁患者,在应用人工括约肌植入等措施增加出口阻力前务必纠正返流。只要配合其他措施能够完全排空膀胱,对神经源性膀胱行抗返流手术是有效的。在CIC的配合下,抗返流手术的成功率近95%。

控尿:尿控日益重要,需要其父母尽可能早的关注。首选尿控的方式是CIC和药物治疗以期到达降低膀胱内压和维持恰当尿道阻力的目的。但是CIC 和药物治疗具有盲目性,甚至有时是错误的,因而进一步需根据尿动力学检查结果选择。当CIC和氯化羟丁宁治疗失败时需作尿动力学检查,确定单药是否有效、药量是否需要增加、是否需要增加其他药物。为此,逼尿肌高张力或无抑制收缩不能有效控制时加用另一种抗胆碱药物或用另一种抗胆碱药物代替氯化羟丁宁。Glycopyrrolate是迄今为止最强的抗胆碱药物,但具有典型的颠茄副作用。Hyoscyamine抗胆碱效能较差但是副作用也少。与口服相比,膀胱灌注氯化羟丁宁更加有效而副作用较少,但是血中药物浓度相似,此方法使用不方便是其最大的弱点。如果尿动力学检查显示:尿道阻力是尿失禁的原因,由于括约肌难以对腹压升高做出相应的反应或者膀胱充盈时尿道阻力下降,需加用α-受体激动剂。“

当上述方法不能完全控尿时需采用外科手术治疗,手术一般要等到5岁或学龄前时。持续膀胱高张力或高反射可采用肠代膀胱术或膀胱扩大术,肠道使用的顺序是乙状结肠、盲肠、小肠。虽然在成人最常用回盲肠,但是在儿童要避免使用,因为回盲部切除后会加重已存在的肠功能紊乱。对女童来说应避免使用回肠膀胱扩大术,因为回肠攀系膜位于子宫上方,成年后怀孕可能会影响到回肠攀的血运。如膀胱颈或尿道阻力不能维持足够的充盈期膀胱容量,则需要膀胱颈重建手术如Young-Dees、Leadbetter、Kropp手术以及吊带术式、人工括约肌植入、膀胱颈注射药物。如果术前能自行排空膀胱者,术后亦能自行排空膀胱,否则术后均不同程度借助CIC排空膀胱。术前还有了解逼尿肌张力,对于没有通过尿动力学发现的逼尿肌高张力、低顺应性可在术后加速肾功能衰竭。

对于尿流改道手术,并不是治疗脊髓发育不良的万灵药,均存在肾盂肾炎、肾瘢痕化、结石、输尿管肠吻合口梗阻、流出道狭窄、造瘘口狭窄等临床并发症。虽然最普遍使用的术式:成人为Kock膀胱、儿童为Indiana膀胱,但是如果条件允许要采用可控尿的流出道方式。指征:进行性肾积水和不能密切观察的上尿路扩张(可能由于膀胱壁增厚、纤维化引起的膀胱输尿管连接处狭窄或由于保守治疗无效的膀胱输尿管返流);反复发作的症状性泌尿系感染;当CIC难以实施情况下不能密切观察的膀胱充盈-贮尿和排空失败。

性功能和生育:70%-80%的脊髓发育不良妇女可以怀孕并分娩,尽管存在尿失禁,因为其生育功能受激素调控。对于男性,骶髓受累可能影响勃起和射精能力;S1以下受累的男性能拥有正常或适用的生育性功能,S1以上受累的男性中只有50%具有适用的性功能。

7. 预后

在婴儿期纠正脊髓栓系不仅可以稳定而且可以改善神经病变。60%患儿的术前尿动力学异常在术后可转为正常,30%可以改善,10%病情继续恶化。年龄稍长的患儿行脊髓栓系手术后,27%尿动力学转为正常,27%改善,27%稳定,19%恶化;逼尿肌高反射的容易改善,无反射膀胱难以改善。另外,20%儿童在首次脊髓栓系手术多年后仍可发生继发性脊髓栓系。

主任医师张鹏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宝宝屁股上有个洞,是脊髓栓系吗?

生活中,宝妈宝爸们有时候会发现自家宝宝的小屁屁上,会有青色的印记,然后在印记中间,会有一个小洞。
 
其实宝宝屁股上的这个小洞,但有可能隐藏着“脊髓栓系”,可能会导致宝宝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等严重疾病。
 
那什么是洞脊髓栓系综合征呢?一般多见于儿童,是由各种原因使脊髓尾部受到牵拉、压迫,导致下肢感觉异常、运动功能障碍或畸形、大小便失禁等问题的疾病。事实上,脊髓栓系的症状常表现为屁股上的「皮毛窦」。因为先天性的皮毛窦多数伴有脊髓栓系,而这个「皮毛窦」表现多样——有的是一个小洞,有的是一个小包,还有的有一些会有毛发,有些是色素沉着,因此,出现这种情况不能忽视,需要带着宝宝去检查,需要 B 超、核磁共振的检查,看一看这个皮毛窦通向何处,是否有「脊髓栓系」。

 

 

主治医师章建飞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孩子腰后有小凹,时常尿床—警惕脊髓栓系综合征

脊髓栓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 TCS)是由于各种先天和后天原因牵拉圆锥,使圆锥位置下降并产生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和畸形的综合征。正常婴儿在出生时,圆锥位于腰3椎体平面,出生后2个月己达成人水平,圆锥尖端位于腰1椎体下缘或腰2椎体上缘。故将圆锥位置低于腰2椎体下缘作为诊断 TCS 的标准。

病因
 
造成脊髓牵拉的原因很多,增粗变短的终丝、椎管内肿瘤、隐性脊柱裂、脊髓脊膜膨出、脊髓纵裂、皮肤窦道、坚固的纤维血管神经束带、骨刺以及粘连的骶神经根增多均可导致圆锥牵拉。脊髓脊膜膨出修补术后,手术部位脊髓与硬膜易粘连,使其在生长过程中无法上升。个别有 TCS症状的患者圆锥在腰1~腰2间隙之上,但术中见终丝增粗变短、呈弓弦状,失去了缓冲作用。终丝有脂肪浸润者91% 产生TCS。可见圆锥的牵拉是造成神经损害的本质,而圆锥下降只是牵拉的结果。
脊髓受牵拉时总是在最低部位出现症状,脊髓各段对牵拉的易感性不同,骶尾脊髓最易损伤,腰段次之。
 
临床表现
 
TCS 的临床表现复杂,既可发生于婴幼儿亦可发生于成年人,可以原发,也可以继发,常与各种先天性畸形并存。圆锥收到的牵拉程度决定出现症状的年龄。当圆锥被严重牵拉时,在胎儿期或婴儿期就会出现神经损害,儿童开始直立行走时还会影响脊柱弯曲度。牵拉程度不严重时,则仅表现为儿童时期微小的、非进行性损害。最轻微的牵拉,在儿童时期可无症状,直至受其他因素影响打破了牵拉与神经功能两者之间脆弱的平衡而出现症状。
 
1、疼痛最常见的症状。疼痛部位可在肛门直肠深部、臀中部、尾部、会阴区、腰背部和下肢。下肢疼痛自腹股沟开始,分布范围广泛,超过单一神经支配区域。个别是单侧下肢放射痛,可与椎间盘突出症混淆,但下肢痛往往不能用一般常见病来解释。疼痛常因久坐或长时问身体屈曲而加重,很少因咳嗷或扭伤而加重。直腿抬高试验可阳性。
 
2、运动障碍主要是进行性下肢无力和步行困难。可表现为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如下肢痉挛性瘫痪,步态不稳,腱反射亢进。也可表现为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如下肢肌无力,肌张力减退,腱反射减弱和消失。症状多为单侧,但神经检查常发现双侧均有改变。下肢远端肌群最易受损,但股四头肌和股方肌无力也很常见,甚至整个下肢均有肌麻痹。个别患者有快速腓肠肌萎缩。
 
3、感觉障碍主要是鞍区皮肤麻木或感觉减退。
 
4、泌尿系统症状包括遗尿、尿频、尿急以及压力性尿失禁、滴流性尿失禁和残余尿增多。儿童以遗尿和尿失禁最多见。根据膀胱功能测定,可有痉挛性小膀胱和低张性大膀胱之分。前者常合并痉挛步态、尿频、尿急、压力性尿失禁和便秘,系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的表现;后者表现为滴流性尿失禁,残余尿增多,大便失禁及下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系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的表现。有的患者只有泌尿系症状。便秘和大便失禁常与泌尿系症状同时存在。
 
5、多系统畸形和异常。TCS 除有以上症状外,还表现为多系统的畸形和异常。脊柱畸形有脊柱裂、脊柱侧弯、脊柱前凸和后凸、半椎体、蝶形椎和移行脊椎。显性脊柱裂易发现,隐性脊柱裂易忽视,但却有重要意义。骶骨常发育不良,椎管扩大。下肢畸形以高弓足最多见,其次为马蹄内翻足和下肢发育不良。这些异常往往在症状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发病时这些畸形可加重。神经系统畸形大多与椎管闭合不全并存,有各型脊髓脊膜膨出。大量资料表明脊髓栓系与脊髓脊膜膨出密切相关,而且常合并脂肪瘤。脂肪瘤可在椎管内、椎管外或通过椎管缺损处内外相连。脊髓纵裂也常见,且是造成TCS 的重要原因,其纵隔分为骨性或纤维性,偶见神经根从背侧或腹侧发出,可能与脊髓旋转有关。多数脊髓裂畸形合并TCS,个别不出现症状但有隐性脊柱裂和皮肤异常,皮肤异常是脊髓裂最常见的皮肤表现。畸胎瘤和血管瘤也常引起脊髓栓系。
 
6、皮肤异常。包括腰骶部毛发丛生、皮肤凹陷、皮肤斑块、瘢痕样组织和皮肤窦道。皮肤血管瘤常位于毛发丛生区。双下肢偶见复发性营养性溃疡,常久治不愈。
 
7、成人TCS 出现症状前常有明显诱因,根据致病机制可分为:
① 对业已紧张的终丝的一过性牵拉。如妇女截石位分娩,交通事故时双髋处于过屈位,芭蕾舞演员踢腿练习。
② 终丝紧张的基础上合并椎管狭窄和对椎管的挤压。如举重物时可加重症状,可能与椎间盘膨出有关。
③ 腰部直接撞击和坠落时臀部着地。前者使腰部脊髓直接受力而损伤,后者可能与下落时髋过屈有关。有时以上三种机制同时存在。

辅助检查
 
X线片可显示骨性异常,如隐性脊柱裂、椎管膨大等。
 
CT和CTM 可发现椎管内肿瘤,对圆锥的定位也有很大帮助,而且能够清晰显示脊髓纵裂畸形。分裂的脊髓在横截面上表现为两个互不相连的小圆,大小可不等。CT还能显示纵裂的纵隔。
 
MRI 的应用为脊髓畸形的诊断提供了最佳的手段。腰骶部整个蛛网膜下腔扩大,脊髓下缘与椎管背侧软组织粘连。MRI 不但能准确诊断脊柱裂,还可以发现脊髓空洞症、脊髓纵裂、Arnord-Chiari 畸形等其他异常。产生 TCS 的脊髓裂在MRI的冠状面上可表现为两条半脊髓互相分离,可有间断性分裂和连续性分裂两类。MRI 能清晰显示椎管内外脂肪瘤和增粗的终丝,两者在T1加权像上呈高信号区。MRI 还可在矢状面、冠状面和水平面准确定位圆锥终止点,并可发现栓系束带,而且有助于术后随访。
尿动力学检查包括膀胱内压力测定、膀胱镜检查和尿道括约肌肌电图检查。神经性排泄障碍的诊断基于以下三方面的依据:异常的尿动力学结果(括约肌-逼尿肌共济失调),异常的膀胱造影结果和明显的残余尿。膀胱内压增高见于痉挛性小膀胱,而内压降低见于低张性大膀胱。建议术前术后行尿动力学检查以判定手术疗效。
 
诊断
 
TCS 相对少见,患者可分散到神经科、泌尿外科、小儿外科和脊柱外科。诊断应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概括起来有以下
 
特点:
(1) 大部分患者有诱因;
(2) 疼痛范围广泛,不能用单一神经根损害来解释;
(3) 神经损害呈进行性,感觉障碍在鞍区;
(4) 泌尿系症状出现率高;
(5) 继发性TCS 常有手术修补史;
(6) 常合并各种先天性畸形;
(7) 辅助检查有圆锥下降的证据。
 
治疗
 
TCS治疗的唯一手段就是手术松解。手术的目的是为了清除骨赘、纤维间隔、硬膜䄂及纤维神经血管束,松解粘连,解除对脊髓的栓系,纠正局部的扭曲和压迫,恢复受损部位的微循环,促使神经功能最大限度的恢复。有人对手术和非手术治疗的两组病例进行比较,发现手术能稳定症状,恢复部分神经功能。
 
手术时机越早越好,许多作者建议应在进行性神经损害出现前发现 TCS,因为神经损害常呈不可逆性。出现症状短于2年的预后较好。有泌尿系症状患者更强调早期检查,及时手术,以防止出现尿失禁。
 
手术并发症包括假性脊膜膨出、脑脊液漏以及由此引起的脑脊膜炎,再栓系也是并发症之一。术中的另一困难是个别患者终丝粗大,不易与圆锥鉴别,手术中使用电刺激法辨认,可有效地防止误伤神经组织。
 
大多数患者术后疼痛缓解或消失,感觉、运动功能亦有恢复,泌尿系功能恢复大多不满意。预后与病程长短、局部病理特点、神经损害程度和手术处理因素有关。

 

 

副主任医师潘峰

人阅读
查看详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