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钻孔引流为什么有望治愈慢性硬膜下血肿?
钻孔引流术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常见手术方法。为什么钻个洞血肿就能治愈,还需要我们了解一下血肿形成的重要机制。
当血管撕裂之后,血液从血管内流到硬膜下腔,使得硬膜下腔增宽,脑组织受压移位远离颅骨,这会加重血管受到的牵拉力量,阻碍撕裂口的收缩和愈合。而血肿形成之后,相对于脑脊液来说具有更高的渗透压,由于渗透压差的存在,这就会使血肿从脑脊液里吸收水分,以降低渗透压,缩小压差。这个就像面粉吸收水分变潮的原理一样。但血肿吸收水分后,体积会增大,对脑组织的挤压更重,血管受到的牵拉也更重,血管裂口可能被撕得更大,引起新的出血。出血之后又增加了血肿体积和渗透压,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加重病情。
钻孔引流之后,一方面将血肿大部分排出,减轻血管受到的牵拉力量;另一方面,血肿排出后,仍存在的空间以生理盐水代替,使渗透压降低。如此便可打断前面所说的循环链条,血管裂口缩小,有望依靠自身的修复能力使血管裂口愈合。
钻孔引流还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病情的恢复:
副主任医师林国中
文章 神经疾病小讲堂系列之——慢性硬膜下血肿
此 文仅作为患教文章,发布于本人京东医生个人工作平台,所涉及内容仅供参考,版权保留,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 —— 曾军 2020.08.2 8
1. 什么是 慢性硬膜下血肿 ?
慢性硬膜下血肿 是指由各种原因造成的 患者血液集聚于颅内蛛网膜与硬脑膜之间 , 为慢性颅内占位性病变 。 老年人 居多 ,常于颅脑受伤 3 周以后形成。 发病隐匿,进展缓慢。
2. 通常 可 由哪些因素引起 ?
外伤大约占 5 0 % ,其余 因素 还包括长期服用抗凝及抗血小板药、难产、长期便秘、开颅手术 、血液病等。
3. 发病机制是什么 ?
目前不清 楚 。可能与 桥静 脉撕裂出血、渗透压增高、血肿包膜出血和局部 纤 溶亢进等 有关。
4. 临床表现有哪些 ?
早期:无明显不适症状;
中、后期:头晕、头痛、 恶心、呕吐、性格改变、记忆力下降、 手脚活动障碍 (无力)等 。
5. 怎么诊断 ?
头颅 C T 平扫和头颅 M RI , 加上外伤史、长期 服用抗凝及抗 血小板药 史 等 , 一般可确诊。
6. 治疗有哪些方法 ?
6 .1 手术治疗
临床 症状明显 。 可以选择 颅骨 钻孔 / 锥孔 外 引流术 (临床最常用),也可以选择 小骨窗开颅术 或神经 内镜辅助下血肿 清除术治疗 。
6 .2 非手术治疗
无明显症状者或症状较轻。 药物治疗如 阿托伐他 汀 钙 (促进血肿洗吸收)、 地塞米松 (抑制免疫炎症 反应 ) 等。
7 . 该病患者的预后怎么样 ?
大部分患者手术效果良好,少部分有复发可能 ,极少数 会反复复发,须经多次手术治疗。老年人手术风险相对高 ,少部分预后 不 佳 。
住院医师曾军
文章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定义及发病原因
一、慢性硬膜下血的定义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系外伤后3周以后出现症状,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具有包膜的血肿。血肿增大缓慢,一般在2~3周后,由于脑的直接受压和颅内压增高两种原因出现临床症状。多数头部外伤轻微,部分外伤史缺乏。早期临床表现症状轻微,血肿达到一定量后症状迅速加重。临床上在经影像检查确诊之前,易误诊为颅内肿瘤、缺血或出血性急性脑血管病,常需要CT或MRI确诊。
二、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病因
1.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发生原因,绝大多数都有轻微头部外伤史。关于出血的原因与老年性脑萎缩后颅内空间相对增大有关。尤以老年人额前或枕后着力时,脑组织在颅腔内的移动度较大,最易撕破自大脑表面汇入上矢状窦的桥静脉,其次静脉窦、蛛网膜粒或硬膜下肿瘤受损出血,血液积聚于硬脑膜下腔,引起硬脑膜内层炎性反应形成包膜,新生包膜产生组织活化物质进入血肿腔,使局部纤维蛋白溶解过多,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升高,后者的抗血凝作用,使血肿腔内失去凝血功能,导致包膜新生的毛细血管不断出血及血浆渗出,从而使血肿扩大。
2.小儿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双侧居多,常因产伤引起,产后颅内损伤者较少,一般6个月以内的小儿发生率最高,此后逐渐减少。不过外伤并非惟一原因,观察到营养不良、坏血症、颅内外炎症的儿童,甚至严重脱水的婴幼儿,亦可发生该病。
主治医师彭小江
王剑虹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周波
主治医师
中医神经内科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胡震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