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页
  • 详情介绍
  • 患者评价
  • 问诊记录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病,肝胆肿瘤的综合治疗等
暂无
肝胆外科科普文章
  • 生活中导致尖锐湿疣的复发率极高,正如一些患者不注意清洁,关于尖锐湿疣疾病的常识并不清楚,一些患者还认为尖锐湿疣疾病在治疗后就没什么了,不必在意太多,可不见得,正是患者这种心理,直接导致尖锐湿疣再次复发: 尖锐湿疣复发率那么高是因为什么? 再感染,夫妻一方治好了,而另一方却是亚临床感染或病毒携带者,通过性生活又可被传染,形成乒乓球式的传染,导致反反复复。 传统的疗法,如冷冻、激光、电灼、手术、外用药等,仅能去除肉眼所见的疣体,不能解除亚临床感染和 HPV 病毒的携带,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或是受外因烟、酒刺激后,潜伏的病毒就会变成肉眼能见的疣组织。 免疫力低下也是导致尖锐湿疣复发原因,比如说妊娠、艾滋病病毒感染等其他免疫力低下性疾病,都可能导致尖锐湿疣复发。 尖锐湿疣的复发几率要看病情的程度,一般根据病情的程度,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复发率,但是复发率会比较高,只要在做完治疗后的三个月内不出现复发,一年后没有复发,那么很少就会再次复发的,所以大家在这一年之内要抓紧预防,洁身自好,不要乱性生活,也不要把自己平时的衣服和别人的一同清洗。

  • 一、看看医生如何诊断早泄!诱发早泄的病因十分复杂。以前由于检测技术的缺陷,一般医院的医生往往只能做前列腺液、B超常规检查或凭经验诊断病因就开出处方,以致疗效不佳。或者经过所谓高科技:皮层神经、骶髓神经、海绵体反射、盆底肌功能等专业检测,给你诊断治疗,这些都是不可取的。作为早泄的诊断最终要的莫过于详细病史的采集(包块性生活史、性频率、勃起次数、勃起硬度等)和体格检查。通过规范的诊断,只有找对病因,根据不同分型疗效才能保证!早泄诊断评分表(PEDT评分)也是一个非常好的评估工具。二、大多数早泄患者可以生育早泄也是部分男性朋友难以启齿的常见问题,部分患者甚至由此而患上心身疾病。早泄指的是射精发生在阴茎进入阴道之前,或进入阴道内时间较短发生射精,射精往往发生在夫妇双方性满足前。早泄同样属性功能障碍的范畴。严重的早泄患者,在接触女方身体之前就出现射精的则会导致不育,绝大多数早泄的患者并不影响生育。三、早泄,能要孩子就不用治疗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孩子是人生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所以夫妻的性生活也是需要更多的关注!那么如何治疗呢?首先,我们认为早泄病人的心理辅导是特别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我们见到的早泄病人都有一些性格特点,他们内向、敏感,最要命的是悲观性格。大多数男性可能刚开始过性生活表现都不好,因为缺乏经验、也不习惯,其中大多数人是可以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达到正常的。而有一部分人长期不适应,就会形成早泄。我们要帮这部分病人进行性格分析,帮助其尽量适应、克服这种心情。其次,夫妻教育也很重要。有时,早泄跟妻子也有很大的关系。有些女同志性格保守,怕疼、放不开、扭扭捏捏,这些是造成或加重男性早泄的因素。我们碰到这样的情况,也要进行分析,解开女性的思想包袱,让夫妻达到和谐的情况。如果早泄病程很短,比如就是半年以内出现的,早诊断、早治疗,经过规律服药的话,有50—60的可能达到治愈。如果病程超过五年以上,再想连根去除,就很难。这时我们要进行终生维持治疗或长期维持治疗。

  • 作者:胡大一    来源:胡大一大夫公众号导  语希波克拉底说,“不要在病人身上做得过多”,要学会明智地选择,优化治疗方案。看到一位病人已经七八十岁了,虽然有心血管病,但毫无症状,你觉得他真的需要做支架吗?一个医生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他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喊停”。我做心血管病医生已经四十几年了。刚做医生的那些年,全年见到的心肌梗死病人可能也就四五十个,而且绝大多数是老年人。可是做了十几二十年之后,我发现手里的病人变得越来越年轻。自己的技术好了,科技发展了,但病人怎么好像越治越“糟”了呢?现在好多医生,最大的成就感是来自于用支架把病人的血管打开,挽救一个个濒临死亡的生命。我母亲说,做医生是一项需要情感投入的事业有的病人,35岁第一次放支架,放完就把所有药物都停了,没有人提醒他应该怎么做。10年过去了,他又在同样的位置出现了血栓,医生赶紧又加上支架抢救回来。如此循环,我们很多人不是在“等待发病”,就是在“等待复发”。那么,让我们再看看芬兰这个国家。芬兰有一位帕斯卡医生,也是做心血管病的。上世纪70年代,帕斯卡医生不做临床,而转去做了预防。他选择了芬兰一个心血管病发病率最高的省份做示范并推广至全国。通过改变自然和社会环境,影响并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11年后,芬兰的冠心病死亡率下降80,总死亡率下降50。我们看到,预防,绝不是乌托邦,是可以做到的。我们做医生的成就感,不应该仅仅来自于今天抢救了多少病人,而是我能够在怎样的程度上减少公众的发病几率。我曾亲身经历了SARS(非典)。大家知道,那时一个家庭里如果有一人染病,可能所有人都会遭殃。不仅如此,他有没有到过其他城市,接触过什么人,可能都特别关键。所以,疾病不单单是某个病灶、病毒的问题,还是个社会问题。你可能会说这是个个例,那么我们今天运动减少、城市污染、生活压力、垃圾食品……是不是都和心脏病、糖尿病甚至癌症相关呢?而且发病机制更是复杂。我母亲(注:2013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著名医生胡佩兰)曾经说过,做医生是一项需要情感投入的行业。什么意思呢?治病要看病情,还要看心情,要和他唠唠家常,他的什么事都要知道一点,久而久之,病人就变成了朋友。我建议年轻的医生都要学一点心理学,一方面有助于交流;另一方面,心理症状有的时候会表现在躯体上。医学最核心的有三个问题现在医学的提法很多,循证医学、精准医学、转化医学……但我觉得这个行业最核心的有三个问题,第一个是价值体系,第二是医学的目的,第三是社会责任感。一名医生对某个决策的价值判断来自于他对病人的同理心和责任心。希波克拉底说,“不要在病人身上做得过多”,要学会明智地选择,优化治疗方案。看到一位病人已经七八十岁了,虽然有心血管病,但毫无症状,你觉得他真的需要做支架吗?一个医生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他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喊停”——你在手术中打开胸腔,啊,似乎和预想得完全不一样,短暂时间内找不到对的答案。这个时候,你是否宁愿承认自己的失败,关上胸腔,以免造成不能挽回的后果呢?没错,医学的最高目标是“救死扶伤”。但现实是,我们只是“有时在治愈”。从小,大家笃信的是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但使用知识的地方要对,不要孤注一掷地放在疾病的最后阶段,反而应该通过研究,获得某种疾病的致病证据,写成指南来培训医生。同时,把这样的健康知识传播开来,群防群治。只有公众参与到自己的健康管理中来,才能把知识转化成行为,把知识转化成提高公众健康的力量。现在,我们的整个医疗体系是一个被动式、碎片化、断裂的医疗服务链,医院和医生的执业模式是坐堂行医,等着病人来,而且很多来的人已经是病程的中后期了,这个阶段往往更需要很大的经济投入,而且每次病情的复发,疗效都会更差。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当前医学所经历的迷失,有时不在于手段,而在于目的。所以我想再强调一遍预防的重要性。近几年,我们常说医疗机会的公平性、健康权益的公平性。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公平?控烟,治污,为公众作健康宣讲……让所有公民都能享有疾病预防的环境。而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相关机构理应承担主要的牵头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医生就可以免责。我自己做了几十年的健康教育。其实,真正做好健康教育是非常深的学问,你得懂科学,还得能把科学说得很通俗、有趣味、有实效,而且要处处坚守公益。年轻医生要有这样的观念,就是要为健康服务业出力,要有建设“健康4S店”的意识。什么意思呢?像对待车一样地对待公众。没有生病、没有具体需求的时候,要能实施个性化的服务,根据每个人分析他的社会行为方式,提供运动、饮食等建议,让他们少得病,晚得病;对已经患病的人群,要追踪管理,帮助他康复,并且预防复发。这样一个主动服务的“健康4S店”,还要能培养教育患者的家属,发挥他们自我管理健康的主动性和能力。对于医学,结果最重要我常常觉得,做很多事,只有懂得背后的哲学道理才能成事,医学更是如此。比如共性和个性,事物之间存在的普遍联系等,这些都是最朴素的哲学思想。你看,我们在学校读的医书都是共性的,但在实际中,老百姓来看病可都是个性的,每个人都不一样。有的人发病在胸部,有的在咽喉,有的还会跑到腹部。此外我们在门诊,病人来来往往,我们常常只能根据第一面来进行诊断。但疾病之复杂,初次印象和描述很容易片面,所以我们要经过长期的追踪,有时要长达3年、5年甚至更久以后,才能看出病情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规律是什么。正因为忽视了随访和追踪,我们曾经出现过很多误诊。比如患者出现胸疼、呼吸困难,就一定是左心衰竭,或者心绞痛吗?这是有待商榷的。我想说的是,对很多学科来说,结果相对于过程更重要。而对于医学,结果很重要,但作为医生要想提高医术,必须还要重视过程。很多医生曾医治过许多病人,但全都只是量的积累,没有质的飞越,这说明他并不善于观察和联想。医学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会出现很多的综合征,即一个人症状上会有很多表现,但实际是由某一个特定疾病引起的。但是,也许碍于科技的发展,也许是一些别的因素产生了干扰,你在某个时间点就是查不出确切的病因。比如我们现在说的预激综合征,它是医学团队经过了几十年的病例追踪和调研,从开始的联想到推测再到证实,现在已经能做到对其进行无创开刀治疗了。因此,做临床医生,不要死读书,要像个侦察员一样,依靠实践,敢于联想。遇到病例,不要熟视无睹,要留下资料勤于回访,捕捉细节。从“手中无剑,心中无剑”到“手中有剑,心中有剑”最后,我想借用“华山论剑”的桥段,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一路走来的感想。我记得自己刚从医学院毕业时的状态,可以用“手中无剑,心中无剑”来形容。那时候,医疗超声不会做,腔镜不会做,技术方面乏善可陈;而对科研、对创新、对医学的理解也都几乎是空白的。后来,会看病了,也掌握了很多技术;但是学术思想方面还是很弱,所以叫“手中有剑,心中无剑”。第三个阶段呢,不但技术上越来越得心应手,也有更多的时间去做学术和创新,这时是“手中有剑,心中有剑”。而最近这些年,我产生了很多对医学的反思,想我们现代医学未来该怎么发展、怎样创新;反而手上对具体的开刀、用药有了节制。所以,这可以叫“手中无剑,心中有剑”。或许到未来,我还会再进入另外一个境界,皓月当空,风平浪静,即“手中无剑,心中无剑”。但对于所有的年轻人来说,前面几个阶段能够有担当,肯努力,才能抵达最后海阔天空的境地。我祝福大家。

  • 生活中导致尖锐湿疣的复发率极高,正如一些患者不注意清洁,关于尖锐湿疣疾病的常识并不清楚,一些患者还认为尖锐湿疣疾病在治疗后就没什么了,不必在意太多,可不见得,正是患者这种心理,直接导致尖锐湿疣再次复发: 尖锐湿疣复发率那么高是因为什么? 再感染,夫妻一方治好了,而另一方却是亚临床感染或病毒携带者,通过性生活又可被传染,形成乒乓球式的传染,导致反反复复。 传统的疗法,如冷冻、激光、电灼、手术、外用药等,仅能去除肉眼所见的疣体,不能解除亚临床感染和 HPV 病毒的携带,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或是受外因烟、酒刺激后,潜伏的病毒就会变成肉眼能见的疣组织。 免疫力低下也是导致尖锐湿疣复发原因,比如说妊娠、艾滋病病毒感染等其他免疫力低下性疾病,都可能导致尖锐湿疣复发。 尖锐湿疣的复发几率要看病情的程度,一般根据病情的程度,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复发率,但是复发率会比较高,只要在做完治疗后的三个月内不出现复发,一年后没有复发,那么很少就会再次复发的,所以大家在这一年之内要抓紧预防,洁身自好,不要乱性生活,也不要把自己平时的衣服和别人的一同清洗。

  • 一、看看医生如何诊断早泄!诱发早泄的病因十分复杂。以前由于检测技术的缺陷,一般医院的医生往往只能做前列腺液、B超常规检查或凭经验诊断病因就开出处方,以致疗效不佳。或者经过所谓高科技:皮层神经、骶髓神经、海绵体反射、盆底肌功能等专业检测,给你诊断治疗,这些都是不可取的。作为早泄的诊断最终要的莫过于详细病史的采集(包块性生活史、性频率、勃起次数、勃起硬度等)和体格检查。通过规范的诊断,只有找对病因,根据不同分型疗效才能保证!早泄诊断评分表(PEDT评分)也是一个非常好的评估工具。二、大多数早泄患者可以生育早泄也是部分男性朋友难以启齿的常见问题,部分患者甚至由此而患上心身疾病。早泄指的是射精发生在阴茎进入阴道之前,或进入阴道内时间较短发生射精,射精往往发生在夫妇双方性满足前。早泄同样属性功能障碍的范畴。严重的早泄患者,在接触女方身体之前就出现射精的则会导致不育,绝大多数早泄的患者并不影响生育。三、早泄,能要孩子就不用治疗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孩子是人生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所以夫妻的性生活也是需要更多的关注!那么如何治疗呢?首先,我们认为早泄病人的心理辅导是特别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我们见到的早泄病人都有一些性格特点,他们内向、敏感,最要命的是悲观性格。大多数男性可能刚开始过性生活表现都不好,因为缺乏经验、也不习惯,其中大多数人是可以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达到正常的。而有一部分人长期不适应,就会形成早泄。我们要帮这部分病人进行性格分析,帮助其尽量适应、克服这种心情。其次,夫妻教育也很重要。有时,早泄跟妻子也有很大的关系。有些女同志性格保守,怕疼、放不开、扭扭捏捏,这些是造成或加重男性早泄的因素。我们碰到这样的情况,也要进行分析,解开女性的思想包袱,让夫妻达到和谐的情况。如果早泄病程很短,比如就是半年以内出现的,早诊断、早治疗,经过规律服药的话,有50—60的可能达到治愈。如果病程超过五年以上,再想连根去除,就很难。这时我们要进行终生维持治疗或长期维持治疗。

  • 作者:胡大一    来源:胡大一大夫公众号导  语希波克拉底说,“不要在病人身上做得过多”,要学会明智地选择,优化治疗方案。看到一位病人已经七八十岁了,虽然有心血管病,但毫无症状,你觉得他真的需要做支架吗?一个医生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他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喊停”。我做心血管病医生已经四十几年了。刚做医生的那些年,全年见到的心肌梗死病人可能也就四五十个,而且绝大多数是老年人。可是做了十几二十年之后,我发现手里的病人变得越来越年轻。自己的技术好了,科技发展了,但病人怎么好像越治越“糟”了呢?现在好多医生,最大的成就感是来自于用支架把病人的血管打开,挽救一个个濒临死亡的生命。我母亲说,做医生是一项需要情感投入的事业有的病人,35岁第一次放支架,放完就把所有药物都停了,没有人提醒他应该怎么做。10年过去了,他又在同样的位置出现了血栓,医生赶紧又加上支架抢救回来。如此循环,我们很多人不是在“等待发病”,就是在“等待复发”。那么,让我们再看看芬兰这个国家。芬兰有一位帕斯卡医生,也是做心血管病的。上世纪70年代,帕斯卡医生不做临床,而转去做了预防。他选择了芬兰一个心血管病发病率最高的省份做示范并推广至全国。通过改变自然和社会环境,影响并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11年后,芬兰的冠心病死亡率下降80,总死亡率下降50。我们看到,预防,绝不是乌托邦,是可以做到的。我们做医生的成就感,不应该仅仅来自于今天抢救了多少病人,而是我能够在怎样的程度上减少公众的发病几率。我曾亲身经历了SARS(非典)。大家知道,那时一个家庭里如果有一人染病,可能所有人都会遭殃。不仅如此,他有没有到过其他城市,接触过什么人,可能都特别关键。所以,疾病不单单是某个病灶、病毒的问题,还是个社会问题。你可能会说这是个个例,那么我们今天运动减少、城市污染、生活压力、垃圾食品……是不是都和心脏病、糖尿病甚至癌症相关呢?而且发病机制更是复杂。我母亲(注:2013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著名医生胡佩兰)曾经说过,做医生是一项需要情感投入的行业。什么意思呢?治病要看病情,还要看心情,要和他唠唠家常,他的什么事都要知道一点,久而久之,病人就变成了朋友。我建议年轻的医生都要学一点心理学,一方面有助于交流;另一方面,心理症状有的时候会表现在躯体上。医学最核心的有三个问题现在医学的提法很多,循证医学、精准医学、转化医学……但我觉得这个行业最核心的有三个问题,第一个是价值体系,第二是医学的目的,第三是社会责任感。一名医生对某个决策的价值判断来自于他对病人的同理心和责任心。希波克拉底说,“不要在病人身上做得过多”,要学会明智地选择,优化治疗方案。看到一位病人已经七八十岁了,虽然有心血管病,但毫无症状,你觉得他真的需要做支架吗?一个医生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他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喊停”——你在手术中打开胸腔,啊,似乎和预想得完全不一样,短暂时间内找不到对的答案。这个时候,你是否宁愿承认自己的失败,关上胸腔,以免造成不能挽回的后果呢?没错,医学的最高目标是“救死扶伤”。但现实是,我们只是“有时在治愈”。从小,大家笃信的是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但使用知识的地方要对,不要孤注一掷地放在疾病的最后阶段,反而应该通过研究,获得某种疾病的致病证据,写成指南来培训医生。同时,把这样的健康知识传播开来,群防群治。只有公众参与到自己的健康管理中来,才能把知识转化成行为,把知识转化成提高公众健康的力量。现在,我们的整个医疗体系是一个被动式、碎片化、断裂的医疗服务链,医院和医生的执业模式是坐堂行医,等着病人来,而且很多来的人已经是病程的中后期了,这个阶段往往更需要很大的经济投入,而且每次病情的复发,疗效都会更差。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当前医学所经历的迷失,有时不在于手段,而在于目的。所以我想再强调一遍预防的重要性。近几年,我们常说医疗机会的公平性、健康权益的公平性。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公平?控烟,治污,为公众作健康宣讲……让所有公民都能享有疾病预防的环境。而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相关机构理应承担主要的牵头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医生就可以免责。我自己做了几十年的健康教育。其实,真正做好健康教育是非常深的学问,你得懂科学,还得能把科学说得很通俗、有趣味、有实效,而且要处处坚守公益。年轻医生要有这样的观念,就是要为健康服务业出力,要有建设“健康4S店”的意识。什么意思呢?像对待车一样地对待公众。没有生病、没有具体需求的时候,要能实施个性化的服务,根据每个人分析他的社会行为方式,提供运动、饮食等建议,让他们少得病,晚得病;对已经患病的人群,要追踪管理,帮助他康复,并且预防复发。这样一个主动服务的“健康4S店”,还要能培养教育患者的家属,发挥他们自我管理健康的主动性和能力。对于医学,结果最重要我常常觉得,做很多事,只有懂得背后的哲学道理才能成事,医学更是如此。比如共性和个性,事物之间存在的普遍联系等,这些都是最朴素的哲学思想。你看,我们在学校读的医书都是共性的,但在实际中,老百姓来看病可都是个性的,每个人都不一样。有的人发病在胸部,有的在咽喉,有的还会跑到腹部。此外我们在门诊,病人来来往往,我们常常只能根据第一面来进行诊断。但疾病之复杂,初次印象和描述很容易片面,所以我们要经过长期的追踪,有时要长达3年、5年甚至更久以后,才能看出病情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规律是什么。正因为忽视了随访和追踪,我们曾经出现过很多误诊。比如患者出现胸疼、呼吸困难,就一定是左心衰竭,或者心绞痛吗?这是有待商榷的。我想说的是,对很多学科来说,结果相对于过程更重要。而对于医学,结果很重要,但作为医生要想提高医术,必须还要重视过程。很多医生曾医治过许多病人,但全都只是量的积累,没有质的飞越,这说明他并不善于观察和联想。医学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会出现很多的综合征,即一个人症状上会有很多表现,但实际是由某一个特定疾病引起的。但是,也许碍于科技的发展,也许是一些别的因素产生了干扰,你在某个时间点就是查不出确切的病因。比如我们现在说的预激综合征,它是医学团队经过了几十年的病例追踪和调研,从开始的联想到推测再到证实,现在已经能做到对其进行无创开刀治疗了。因此,做临床医生,不要死读书,要像个侦察员一样,依靠实践,敢于联想。遇到病例,不要熟视无睹,要留下资料勤于回访,捕捉细节。从“手中无剑,心中无剑”到“手中有剑,心中有剑”最后,我想借用“华山论剑”的桥段,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一路走来的感想。我记得自己刚从医学院毕业时的状态,可以用“手中无剑,心中无剑”来形容。那时候,医疗超声不会做,腔镜不会做,技术方面乏善可陈;而对科研、对创新、对医学的理解也都几乎是空白的。后来,会看病了,也掌握了很多技术;但是学术思想方面还是很弱,所以叫“手中有剑,心中无剑”。第三个阶段呢,不但技术上越来越得心应手,也有更多的时间去做学术和创新,这时是“手中有剑,心中有剑”。而最近这些年,我产生了很多对医学的反思,想我们现代医学未来该怎么发展、怎样创新;反而手上对具体的开刀、用药有了节制。所以,这可以叫“手中无剑,心中有剑”。或许到未来,我还会再进入另外一个境界,皓月当空,风平浪静,即“手中无剑,心中无剑”。但对于所有的年轻人来说,前面几个阶段能够有担当,肯努力,才能抵达最后海阔天空的境地。我祝福大家。

  • 第一,这种疾病带给患者的健康困扰是不容忽视的,很多风湿病人都会陷入极大的健康危机难以解脱。风湿的发病率很高,而且有很高的致残率,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活动和健康。患者瘫痪在床会给家庭带来很多负担,需要有不少的劳力来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 第二,风湿的发病会给患者的家庭带来无法抹灭的痛苦折磨,这是因为风湿的治疗过程漫长,患者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很多健康的家庭支离破碎,一些贫困地区的风湿病患者更是欠下大量债务,给整个家庭带来阴霾。 第三,患者在发病期间如果不能有效的遏制病情,那么就会导致生命危险的降临。专家指出该病还会损害内脏重要器官而危及患者生命,有一定的死亡率。风湿病反复发作后会引起病变如心脏受到损坏,病从出现心慌、气短、消瘦、多汗等,形成风湿性心脏病。 想必现在大家都非常了解和认识风湿病的表现,希望大家在生活中能够积极的发现,一旦出现类似于和上述的发病症状,最好到正规医院进行详细的检查,以待做好更好的确诊这样起到积极对症实治的有效效果。

  • 尖锐湿疣怎么治疗完全能治好呢,尖锐湿疣的治疗方法虽然有很多,但是现在仍然是以传统的治疗方法为主,那就是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又分为中医治疗和西医治疗,只要治疗方法得当,都是可以取得好的治疗效果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尖锐湿疣的治疗办法都有哪些吧。 激光、电灼、冷冻等物理疗法常见的治疗方法,但这些治疗方法只能祛除肉眼所见的疣体,即不能清除 HPV 病毒,亦不能解决亚临床感染及治疗后残留的病毒,所以复发率很高,且往往留下疤痕,而干扰素,白介素等抗病毒的药物也仅是暂时抑制病毒的复制,不能把体内病毒杀灭及清除干净,因此停药就复发。反反复复,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及经济负担。 尖锐湿疣怎么治疗? 冷冻治疗:用冷冻的方法可使尖锐湿疣内结冰,形成组织局部的高度水肿,从而破坏疣体。冷冻治疗好处是局部不留痕迹,治好率约百分之七十左右。适用于疣体不太大或不太广泛的病人。该方法病人比较痛苦,且复发率较高。可进行 1~2 次治疗,间隔时间为 1 周。微波治疗:它是利用微波的高频震动,使疣体内部水分蒸发,坏死脱落。特点是疣体破坏完全.不易复发。缺点是疣体破坏的创而恢复较慢,容易继发感染。适用于体积较大、孤立、散在的疣。治疗同时要注意远离包皮系带.以免损伤包皮系带。 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方面,中医的治疗效果比较好。中医治疗以清疣散为主,中医外治,采用清热利湿的中药配方祛除湿热邪毒以治疗疾病,另一方面调理全身气血增强免疫功能以防治疾病复发。西药治疗尖锐湿疣针对疣体下药,有些药物会具有明显的毒副作用,而且容易复发。

  • 原创:小脉 医脉通心内频道 导语: 上周末小编参加一年一度的长城会,无意间听到胡大一教授的两段话,被深深打动。好内容绝不好意思独享,整理在此与各位朋友,尤其是年轻的朋友分享。 10 月31日上午,胡大一教授在长城会“CNAHA@GW-ICC:郑宗锷教授荣誉讲座”专场讲话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非常浮躁、非常功利的社会,年轻一代可能只看到学科在蓬勃发展,而对学科的历史并不了解。不知道那个年代我们的技术、硬件是怎么样的,没有现在这么好的导管室,当时的保护设施也都非常非常差。在那个年代,大家讲的更多的是理想、精神、情怀、奉献。也正是由于那时的理想主义,让一些难以实现,甚至大家都觉得不能实现的事情,最后变成了现实。 今天的设备、技术都很好的条件下,我们更应该重视理想、精神、情怀。马长生教授也说过,这几年技术忙忙碌碌,关键就是从来不谈理想。白岩松先生讲,我们大家都在拼命的路上奔跑,从来不去想想我们为什么出发。 回望我自己这么多年走过的路,也不是事事都愉快,但是我可以清楚的告诉大家,每一步往前走,我都知道自己为什么出发。所以我就坚持走路,非常坚定,不受任何人的干预和影响,因为我知道为什么出发! 10 月31日下午,胡大一教授在长城会“心脏康复监测评估技术”专场作报告 以下为报告节选: 昨天晚上我和一位美国专家坐一块聊天,他说他问过美国的年轻医生,你是为什么工作?美国医生回答说,为了工资工作。美国专家评价说,这样的回答很实在。 对的,为工资工作,本身没错。 问题是,做支架越多,工资越多?还是做支架越少、病人住院越少,发的工资越多? 如果我们的付费机制、激励政策不改,只是靠理想、靠精神,对雷锋可以,对每个人不行。我们必须让更多的钱来支持付费机制走向康复走向预防,才能使更合理的成本得到更大的健康收入。 现在我讲,为什么预防和康复会迎来春天?我们看国家政策的走向。“三股活水”是推动目前医疗卫生改革,也是推动我们预防、康复事业,甚至是医疗产业的最大动力。 * 民营资本投入:公立医院产权不明,讲毛收入;民营资本一定是要挣钱的,重效率。 * 医生多点职业:放活医生全盘走活,卡死医生全盘都死。 * 互联网+ 当然这里面还有很多的可运用资源,比如二级医院非常踊跃但没有病人,怎么转向4S店?还有体检中心、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特色,能不能更多转向预防、康复管理? 国务院颁发了系列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关于老年医养结合的文件,给大家介绍促进康复体制结合,加强体育运动指导,推广运动处方,发挥体育锻炼的疾病防治和健康促进方面的积极作用,大力发展运动学、康复学,积极研发运动康复技术,鼓励社会资本开办体质鉴定和运动康复,这都是国务院、中央政府的一些非常重要的意见。 今年长城会的主题就是“弥合裂痕”,只要方向明确,机制模式逐渐清晰,政策到位,合力清楚,历经曲折后,曙光一定会出现。 我讲的心脏康复二级预防,是一个整合的模式,它架起了健康教育和行为改变的桥梁,把碎片化的医疗服务模式转为覆盖社会链全程的系列化医疗保健体系,将把生活方式治疗纳入到医疗服务的教育和医保支付范围,也融入医生的职业行为,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医学模式转型,也是重塑医学目的、价值体系,推动医学回归人文、回归临床、回归基本、推动医患关系和谐的落脚点,将推动社会医学模式落地。 我们都是医生,我们要改变社会,必须善用两个物理学的原理,这是我们长城会26年来一直在寻找的。 一是找到杠杆原理的支点。政府可以从面、从宏观、从大局上来做,我们一定从点上做,从一点来撬动全局。 二是大家合力,走平行四边形。政府、企业、公立医院、民营资本、医生,不可能让所有人采用“相加”的方式都走一条路!必然有一些不同的利益,不同的角度。在这个过程中,大家要走的是平行四边形,只要不落道就是我们的朋友,就是我们统一战线的对象。 但这里我强调一点,形成合力的过程需要多力的机制,你肯定不能说大家都是做奉献的。在保护全民健康、给民众给患者带来真正实惠的大前提下,大力保强项,使各方都能参与进来,才能做到“我参与,我奉献,我分享,我快乐”,才能可持续发展。 为什么当年大家都跟着毛爷爷闹革命?我想那时候很多人根本没有共产主义理想,绝大部分的农民想法很现实,就是要分粮,要过“30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所以你让大家跟你干,必须要看到东西才能做。 而今天我要做康复,立足要做的更长一点。 我觉得任何事情在0变成1的时候,最重要不是物质,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理想、精神、情怀和奉献。 只要大家努力,早晚面包会有的,总归大家为了人民健康奋斗,你想没有收获不大可能,所以我们总要做一点事情。

  • 来源:公众号 胡大一大夫慢病防控工作任重道远,决非一朝一夕之事。还是毛主席讲的,对这类事业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我接任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预防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工作后,明确认识到,未来的舞台要大,起点和水准要高。要搭建大舞台,需要解放思想,走出狭隘。第一,不能只做运动康复,而要5个处方,对患者要全面全程管理、服务和关爱;第二,要把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整合化一,减少疾病和急性事件复发,减少再住院率是心脏康复的初级目标;第三,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的机制模式成型了,完全适用于尚未患病或发生急性事件的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血脂异常和烟草依赖的高危人群,也完全适用于快速增长的老龄人群主动医养结合需求。第四,要心肺肾三个重要脏器康复整合,不要在一家医院分别建不同科室的康复机构,而应把整合而又有分工的脏器与肢体康复体系建设好。第五,重视中西医结合,充分发挥祖国医药的整体观念和上医治未病、辨证施治的哲学思想体系,重视并发挥针灸、按摩、太极拳、中药等技术特色与优势。所谓高起点,是指虽然我们起步睌,但不要重复发达国家半个多世纪心脏康复的老路,避免他们经历过的弯路和失误。我一直在呼吁,我们的学会、杂志、学术会议和培训项目的命名一定是预防和康复,而不仅仅是康复。国际上,发达国家早就这么做了。五个处方综合管理和随访机制以及中西医结合的全面全程服务模式的设计就体现了高起点。中国心脏康复这一波大发展正好赶上穿戴设备、远程医疗和“互联网+”的大好机遇。这也是我们一下就站在了高起点上。这既是机遇,又是幸运。高水平的关键是创新学术体系建设和科研工作,要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数据库,做好数据收集、整理、评估、发表的共赢机制。我参与,我奉献,我分享,我快乐。同时重视生活方式、代谢免疫、遗传基因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生活方式对慢病防控和康复的影响研究,重视预防康复设备(包括运动评估、实操设备)的研发创新与国产化,穿戴式设备的研发创新等。体系、机制与模式创新是最重要的创新。我们要克服千难万险,坚定不移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又能对世界有示范作用的慢病预防康复之路,是我们这代中国康复人的机遇与责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凡此大而艰巨之事业,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在全局处劣势情况下,寻找容易突破的薄弱环节,发动最迫切想改变自己的那些群众,与我们一起搞变革。这也就是为什么2016年我们中国心脏康复发动成立“过好支架人生俱乐部”的原因。时不我待,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为慢病防控和健康中国努力奋斗!《总编随笔》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

扫码关注医生

关注邹珊珊医生,方便随时提问

邹珊珊
邹珊珊
副主任医师

已认证

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医院 肝胆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