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工作中,经常会有家属问道:“我们家人三代都没有得过精神病,我小孩大学毕业工作后就得了精神分裂症;上学时突然像变了一个人,经常自言自语,脾气暴躁......”。有的人说是教养不当才得病,也有的人说中邪了,请神婆驱下魔就会好起来。可是我们认真思考,真的是这样吗?好端端的一个人为什么会得病呢?难道真的是我们教育、鬼神的问题吗?
就目前来说,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尚不清楚,这是一个世界性的医学难题。对精神分裂症的研究,主要从生物学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入手。
在生物学方面,遗传因素最容易被患者家属所注意。精神分裂症是有遗传倾向的疾病,与患者血缘关系越近、亲属中患病的人数越多,则患病的风险度越大。学者通过家谱调查发现,家族中有精神病史的,其精神病的发病率比普通人群高 6 倍;父母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其子女发病率比正常人的子女高几十倍。然而精神分裂症并不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所谓遗传性疾病,其遗传方式和遗传物质(基因)都十分明确,如色盲、白化病,而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方式并不清楚。精神分裂症不是遗传性疾病的另一个理由是,有相当一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没有家族史。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家庭、社会环境因素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促进作用并不是发病所必需的。其实精神分裂症和心脏病、肾脏病相似,不是想得就得上的,想躲就能躲过去。如果孩子患的是心脏病、肾脏病,也许家属就不会这么追根溯源。由于精神分裂症表现为思维和行为方面的异常,许多人认为患者有思想问题,有人会对患者进行一些道德评价。作为父母也难免从众,下意识地对自己做出一些反省。和其他患者一样,精神分裂症患者所需要的也是同情、照顾和支持。作为家属没必要为疾病发生做无谓的责难和自责。
附录:精神分裂症发病的素质应激模式( stress-diathesis mode)
精神分裂症确切的病因学模式不明,而素质应激模式则为大多数学者认可。该模式认为,精神分裂症是由于个体的易感素质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易患性因素可概括为四个方面
1、遗传易感素质 由多个基因控制,暂时尚无法改变。
2、神经发育易感素质 可以通过产前、产后保健及各种治疗来减少。
3、生活应激易患性 可通过帮助高危个体应付应激、获得自信和自尊,提高生活技能等措施来降低。
4、躯体易患性 如脑外伤、物质滥用、中毒等,这些因素也可通过适当的方式来减少。
如个体具有遗传和/或神经发育的易感素质,又遇到生活应激和/或躯体等易感因素,就极有可能发病。
文章 症状的自我管理
黄嘉威
主管护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文章 焦虑症状
黄嘉威
主管护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文章 季节是否影响疾病复发?
黄嘉威
主管护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