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简称HPV)是一种嗜上皮性病毒,有高度的特异性,长期以来,已知HPV可引起人类良性的肿瘤和疣,如生长在生殖器官附近皮肤和粘膜上的人类寻常疣、尖锐湿疣以及生长在粘膜上的乳头状瘤。HPV是一种DNA病毒。它原是多瘤空泡病毒科的一员,1999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取消多瘤空泡病毒科,代之以乳头瘤病毒科,因此,HPV便归属此门下。
HPV是一种性传播微生物。它能通过皮肤或黏膜的微小损伤,进入接触者的皮肤黏膜,HPV刺激表皮基底细胞,产生分裂,使表皮产生增殖性损害。在1954年,HPV便被证实是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之一,与泌尿生殖系尖锐湿疣有关,并具有传染性。此外,HPV还可通过母亲与婴儿间的亲密接触,而发生病毒的母婴传播。生活中,极少数的病例还可能因接触带有HPV的生活用品而感染,如内裤、浴盆或浴巾。医学研究表明,诸多因素可影响HPV的感染。比如,30岁以后的妇女HPV感染率低。丈夫阴茎若有HPV,可使妻子宫颈感染HPV的危险增加9倍。甚至男性性伴侣的数量,也与妇女HPV的感染相关。在只有单一男性性伴侣的妇女中,宫颈和外阴HPV检出率仅为17%—21%;而在有5个以上男性伴侣的妇女中,HPV感染率竟高达69%—83%。国际癌症研究协会研究表明,男性行包皮环切术后,不但自身HPV感染率会下降14%,还能降低其女性性伴侣宫颈癌的危险性。在使用避孕工具是否能降低HPV感染上,还没有一致认同的意见。PV引起宫颈癌的机制复杂。病毒DNA与宿主染色体的整合,HPV E6、E7蛋白的异常表达,以及癌基因、端粒酶等都参与其中
HPV感染有高危型和低危型。所谓的高危型就是说这种人比较容易导致宫颈癌。如果感染的是低危型的HPV,将来可能导致宫颈癌前病变,或者尖锐湿疣这一类病变的可能性比较大,导致癌的可能性相对小一些。根据致病力强弱,HPV被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两种,“是否能致癌”是危险度大小的主要标志。国际癌症研究协会(IARC)资料表明,13种低危型HPV主要引起生殖道、肛门周围皮肤等湿疣类病和低度子宫颈上皮内瘤变;15种高危型HPV,尤其是16和18型,主要导致高度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的发生。
感染HPV后并不立即发病,潜伏期长短不定,一般1~8个月,常为3~4个月。由于HPV在温暖潮湿环境中易生存增殖,故生殖器是最易感染的部位,通常在阴茎冠状沟、龟头、包皮、系带、尿道口、大小阴唇、阴蒂、阴道前庭、阴道、宫颈、会阴、肛周等处,偶可见于直肠或生殖器以外部位。初起时为小而柔软的淡红色疣状丘疹,逐渐增大、增多,表面凹凸不平,呈乳头、菜花或鸡冠样;有时融合成大的团块,表面粗糙,呈白、红或污灰色。在妊娠、严重肝脏疾病和自身免疫功能低下时,可迅速生长,明显增大。可破溃、渗出、继发感染。早期无自觉症状或有轻微痒感,晚期可有压迫感、白带增多、摩擦出血。肛周和直肠内尖锐湿疣可有疼痛和里急后重。此病病程不定,可于几个月自然消退,但也有持续多年不消退。
HPV感染至今没有特效药,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治疗主要是提高肌体的免疫力,抵抗力。从西医的治疗角度来讲,也就是用增加局部抵抗力。比如用干扰素这一类药物。中医也是通过中医药的辅助实施进行治疗。HPV没有专门的药物治疗,事实上,并没有针对病毒的治疗药物,干扰素等都是改善免疫不是直接对应病毒的,HPV容易扩散但HPV不等于癌症,尤其血液中有HPV抗体只表明曾经感染HPV,子宫颈等分泌或脱落物中找到HPV的情况下大多数人在一或两年内自愈。性病一般认为是性接触传染,或接触性病患者的分泌物(包括汗)传染,并不通过空气传染,这是因为人的抵抗力是有限的,太强的入侵可能抗不住,不代表所有的病毒都能致病,俗称“椰菜花”的性病疣是HPV感染引起的,女性可能在发生疣之后患上子宫颈癌,三步,感染HPV自愈或发展成疣或隐伏长期感染增加子宫颈癌发病的可能性,所以建议感染HPV的患者应每年检查HPV和癌细胞,以便早期治疗子宫颈癌。毕竟除了生命之外,女性也希望保有正常的功能,早治,损伤小,完全可以不影响生活。同时还应指出,并不是性生活-感染HPV-子宫颈癌这一种子宫颈癌的病因,未婚女子同样可能患子宫颈癌,当然机率会小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