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李刚

焦虑抑郁及其应对

焦虑抑郁及其应对

1.什么是焦虑

【焦虑】指向未来,是对未来的【担忧和恐惧】,担心未来的事情,某些困境,是自己无法解决的,甚至可能造成更大麻烦的,这时候自体(self)的稳定感受到了威胁,体验到某种强度的连续崩解感,由此而产生了一种惶惶不安的感觉。

在这种焦虑状态下,我们倾向于让自己做各种事情,寻找各种刺激。但是这些刺激会让我们越来越焦虑,在这个过程里我们又继发性的体验着自体受损,而这个自体受损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酝酿抑郁。

2.什么是抑郁

【抑郁】指向过去,往往指的是我们在当下的情境中体验着和过去创伤有关的心理脆弱,它们以一种经验上的同质性唤起了人的无力、无解、无价值感、无意义感等,是一个人沦陷在自己有效防御机制崩溃后,那个曾经被剥夺一空的现实自我中,是一种习得性无助。

抑郁状态下,我们倾向于什么都不做,就好像做了也没用,甚至没有力量再去做。比如说长时间在床上躺着,长时间宅着,仿佛做任何事情都要消耗能量。抑郁并不是没有感觉,抑郁很痛苦,抑郁的痛苦在于你不能为这种痛苦做什么。

3.焦虑的产生机制

一般来讲,当自体受到威胁后,一个人首先会产生焦虑,焦虑是为了传递一种信号,让一个人进入防御状态,这时候其实考验的是一个人的防御功能。

如果一个人拥有高级的防御系统,那么他很有可能会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比如制定新的人生规划,比如拼命的投入到工作中,比如说去阅读一些“干货”书籍。也就是说,虽然看起来做了很多有价值的事情,但是就是没有去面对和处理那件产生焦虑的事情,原发的事件已经被暂时的掩盖。

不过由于这种防御可以产生很多的继发性获益,所以它可以维持在一个稳定而持久的状态。比如说工作优秀获得胜任感,学习知识获得智识上的满足,这些都间接地滋养了自体,所以这种防御体系不会轻易崩溃,但是焦虑源也不会因此消失。这种防御需要高密度的进行,【由于继发性获益,越是高密度,越让自己感觉到自己离那个原发焦虑越远】,甚至有时候好像“事情真的过去了”。

这时候,一个人往往会进入一种“停不下来”的状态,因为停下来一大堆坏处,而忙起来一大堆好处,对比太明显了。

如果一个人的防御系统比较原始,就会采用一种饮鸩止渴的方式,这种方式往往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即时性的抵消问题所带来的痛苦体验。比如说物质滥用,吸烟酗酒暴饮暴食,比如说性欲化性倒错自慰成瘾。如同一个小孩在没有食物的时候吃手指,吃手指并不能真正的解决饥饿,只是可以暂时延缓等待食物出现的痛苦。所以说,我们看一个人的心理年龄在哪个阶段,只需要看他的自体失去【稳定感】后会采用怎样的防御方式。

原始的防御不能化解问题,只是为了暂时不去注意问题带来的焦虑体验。且由于缺少【次发性获益】,会让自体能量进入一种入不敷出的状态。这种防御方式,实际上付出了更多的代价,因为它以一种过度防御的形式加速了防御的崩溃。

就像一个口渴的人拼命的喝海水,就像一个在流沙中拼命挣扎的人,虽然动机看起来是在自保,而产生的实际结果是在加剧能量的消耗速度,让人更快的走向崩溃。

所以,真正让一个人崩溃的恰恰不是外界事件本身,而是由此产生的一连串无效行为。在这种无效行为中,继发性的又会体验到一种持续的自体受损,一种无能感,无力感,一种一无是处的挫败感。而【抑郁】就酝酿在这个过程里。

4.抑郁的产生机制

一个人进入抑郁状态一般有两种可能性:

一种是立即性的。这种往往是由于强烈的冲击性事件瞬间的摧毁了结构性的防御系统(由防御性夸大所维持),当这种结构溃散消失时,一直以来遮蔽着的那部分创伤自体就会被直接体验到,进而直接体验到了起源学上那个自恋发展失败的自己,陷入一种无价值,无意义,无希望的状态。比如说失恋分手,生意失败,灾难变故等。

另一种就是慢性进入,这是由于【防御性的夸大自体】在无效防御的损耗中不断的承受着损伤,温水煮青蛙般的让自己不知不觉就【坠入虚无】。

抑郁不是【防御失效】的结果,恰恰是由于糟糕的【防御行为】消耗光了【防御结构的维持能量】。

也许这部分存在进化上的缺陷,焦虑情绪本质上服务于古老的战斗----逃跑反应,而现代人的焦虑是无处可逃的,它不是一个可以在一时间就避开的猛兽。当这种焦虑信号无法解除的时候,精神装置也就会慢慢干涸,抑郁是一种心理上的【习得性无助】。

5.抑郁焦虑的应对

当压力之下,焦虑袭来之际,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对这种情绪做出强烈反应,而是先“止损”,就是立即停止糟糕的【防御行为】。

从理论上来讲,停止防御,会让一个人更快的崩溃。恰好相反的是,在事实层面,当痛苦出现时,不立刻做出某种【习惯性的防御】,勇敢的面对压力,同时努力在这个位置寻找【外部资源和心理支持】,付诸应对行动,就能够有效缓解和应对压力,缓解焦虑,回归现实感和控制感,真正干掉压力的缘起或者具备足够应对的能力,从而,让心能保持足够的力量,自体不至于崩解,避免习得性无助,避免一个人一次次坠入深度的抑郁,一步步的践行和坚持,直至回归正常的生活……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软瘾及其疗愈

1、定义特点定义: 软瘾指的是强迫性、反复性的小习惯、行为,也指反复性的情绪,满足表面的情绪释放,让人不自觉沉迷其中。 特点:游离于爱与痛边缘。 2、症状表现 根据美国临床心理学领域享有盛名的赖特学院(the Wright Institute)的一项调查,91%的美国人患有软瘾,其中拖延、过度看电视在调查中名列榜首。而网络相关的各种强迫性动作如频繁地查看邮件、登陆微博,虽看似微不足道,并且是否构成心理疾患尚存争议,但是世界各地相继成立了治疗网络成瘾的机构或中心。 此外美国斯坦福大学一项研究声称1/8的美国人在网络使用方面存在问题,其心理症状表现为戒断不能、渴望更多的上网时间,忽略家人朋友、不上网时情绪低落、敏感易怒,生理上则表现出眼睛疲劳、睡眠不足以及腕管综合症。 3、专家分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Judith Wright最先用“软瘾”来描述这种情况,“这些习惯好像没什么危害,一旦我们过度沉溺其软瘾中,在获取短暂的快乐之后,它更多地是在榨取我们的时间、精力,麻痹真实的情感,使我们远离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软瘾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任何行为,Judith Wright认为,每个种族每个年龄段的人们都难逃软瘾的羁绊。 我们常常听人自称“打牌有瘾”、“运动上瘾”,很多球迷在比赛期间通宵喝彩,像看看电视、逛逛商场、喝杯咖啡、玩会儿游戏、打打麻将,这些正常的爱好或行为都是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从事这些事情放松身心、缓解压力、调节情绪,并且也不需要花太多代价,即使对某个事情有特殊的喜爱或者偏好,也无可厚非,只要给自己带来的利益大于危害,就不算软瘾。“显然,软瘾和爱好是不可能混淆的。” Judith Wright解释说,如果活动中你感觉到愉快、有活力,那你可能是在学习、在成长,或者在清除不良情绪,在调整自我,这是爱好或激情的体现。而一旦某个行为习惯给正常生活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头晕脑胀还无法控制自己停下来,那就是有问题的迹象了。 4、结果影响药物成瘾常常造成严重的身体伤害,甚至导致直接死亡,软瘾不会那么严重,但是“它们同样会危害身体健康、人际关系、经济甚至工作,”Judith Wright强调说:“软瘾不会让肌体死亡,但,陷入软瘾的人也没有真实地活在当下。”在她看来,无论是过度沉溺某种行为,还是出于逃避压力而长久地陷入不良情绪中,“软瘾让人远离了更健康的活动,也妨害个人的社交关系。” 实际上,以电脑为例,大部分人可能体会过长时间坐在电脑面前的感受:眼睛酸涩、颈椎僵直、肩膀疼痛、皮肤干燥等,“不止如此,我还常常因为上网而忽略和父母、朋友联系,也因为上网而停止了健身运动。”小敏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因为太多地沉溺于上网闲逛,她错过了原本可以更加丰富的业余生活。而邻居张女士由于频繁而不能节制地购物陷入了财政危机,“信用卡都亮过几次红灯了,和丈夫、同事的关系却每况愈下。” 调查也表明,上瘾者的生活满意度非常低。“过度沉迷于这些不良习惯中让人远离真实的情感、生活,”美国网络成瘾中心的研究人员David Greenfield解释说,“这些事情消耗时间,吞噬精力,让人情感变得淡薄甚至麻木。最终阻碍上瘾者实现更高的生活目标。” 5、成瘾原因某种程度上类似于药物成瘾,人们倾向于追求成瘾行为所带来的特殊快感,或者解除生理、心理上的痛苦。这在专业上叫心理渴求。多数情况下许多人是在借此逃避某些东西,或者排遣内心的情绪困扰。” 例如,当人们在工作上遇到了严重的困难,会感觉烦躁、有压力甚至痛苦,这时候去看一些喜欢的电影当然会体验到快乐放松,并暂时忘记现实生活中棘手的问题,以后再遇到困难、麻烦,他会再去寻求电影,这样很容易形成依赖,也就是上瘾了。 类似地,有人长时间上网聊天,可能因为现实中的人际关系不理想,有人沉迷于游戏可能是对周围环境不满,也可能因为缺少明确的职业目标而内心空虚。贪食也是极为常见的情况,很多人表示在郁闷的时候更喜欢吃东西,达到难以控制的程度。 一项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上的研究认为,人类的强迫进食可能是为了避免负面情绪和焦虑。就像有些酒徒借酒消愁,软瘾者可能是在“借瘾消愁”。 女性更容易购物上瘾,尤其在抑郁、焦虑、疲惫的时候更容易疯狂购物。朋友张女士深有感触地表示赞同,“每次和老公吵架、与同事闹矛盾后就直奔商场,自己心情不好也去商场,每次都买回很多没有用的东西,明知自己用不上,还是想买,就觉得花钱才爽!买回去又后悔、自责……” 对此,舒尔曼盗窃和消费成瘾症医疗中心的人员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女性在亲密关系或同事关系中缺乏控制感,她们通过购物不仅缓解或者宣泄不良情绪,而且在购物过程中她们的唯一目标就是找到自己想要的物品,这能让她们感受到极大的控制感,暂时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因为从中获得了舒服、愉快的体验,这种行为就很容易再次出现,并“上瘾”成为她们处理困境的手段。 6、戒除方法戒除软瘾要经常自我反省,下一次长时间坐在电视机前或很冲动的奔向商场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这是不是过度了?这有没有干扰自己的生活?出现了什么事情,是什么激发了这种沉溺的行为,进而搞清楚自己真正的需求。 下定决心去改正,但不要直接剥夺内心的需求。当你烦躁的时候、想要轻松一下的时候,不要总是上网搜寻八卦、灌水或偷菜,选择一些其他活动来替代想要摆脱的软瘾,比如练习一会儿瑜伽、去户外走走。聂晶建议,“选择自己喜欢的、能带来良好感觉、让自己恢复能量的活动。” 急于求成可能会适得其反,不妨逐渐地减少软瘾行为。 戒除网瘾的专家建议适量减少上网时间,比如定一个闹钟,规定自己每次上网不超过30分钟,那么闹钟一响就立即关机,然后出去散步或约朋友小聚,总之远离电脑。 “如果你在拖延或回避困难,不妨制定更加清晰的规划。”任务过于宏大容易增长人的倦怠心理,拖延和回避的倾向也越大;任务越具体、可操作性越强越能有效执行。 聂晶举例说,看一本书,规定一个具体的数字,比如10页,那就在看完10页之前不要放下书去尝试其他东西。 “悦纳自己,接受自己的行为方式。”咨询师解释说,每个人都需要休息、放松。也许你喜欢先沉溺于某些事情中,积攒够了能力,蓄势待发,那么就相信自己的能力和行为方式,不要因为拖延而自责或否定自我。 建立与亲人、朋友之间的密切联系。如果在与他人的沟通中给予并感受更多的关心和爱,让生活充满更多有意义的事情,软瘾的吸引力自然就微弱了,正如Judith Wright所说的:“生活充满了更丰富的节目,自然就不需要软瘾来填补空虚和空白了。”

李刚

二级心理咨询师

京东健康心理咨询团队

656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焦虑抑郁及其应对

1.什么是焦虑 【焦虑】指向未来,是对未来的【担忧和恐惧】,担心未来的事情,某些困境,是自己无法解决的,甚至可能造成更大麻烦的,这时候自体(self)的稳定感受到了威胁,体验到某种强度的连续崩解感,由此而产生了一种惶惶不安的感觉。 在这种焦虑状态下,我们倾向于让自己做各种事情,寻找各种刺激。但是这些刺激会让我们越来越焦虑,在这个过程里我们又继发性的体验着自体受损,而这个自体受损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酝酿抑郁。 2.什么是抑郁 【抑郁】指向过去,往往指的是我们在当下的情境中体验着和过去创伤有关的心理脆弱,它们以一种经验上的同质性唤起了人的无力、无解、无价值感、无意义感等,是一个人沦陷在自己有效防御机制崩溃后,那个曾经被剥夺一空的现实自我中,是一种习得性无助。 抑郁状态下,我们倾向于什么都不做,就好像做了也没用,甚至没有力量再去做。比如说长时间在床上躺着,长时间宅着,仿佛做任何事情都要消耗能量。抑郁并不是没有感觉,抑郁很痛苦,抑郁的痛苦在于你不能为这种痛苦做什么。 3.焦虑的产生机制 一般来讲,当自体受到威胁后,一个人首先会产生焦虑,焦虑是为了传递一种信号,让一个人进入防御状态,这时候其实考验的是一个人的防御功能。 如果一个人拥有高级的防御系统,那么他很有可能会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比如制定新的人生规划,比如拼命的投入到工作中,比如说去阅读一些“干货”书籍。也就是说,虽然看起来做了很多有价值的事情,但是就是没有去面对和处理那件产生焦虑的事情,原发的事件已经被暂时的掩盖。 不过由于这种防御可以产生很多的继发性获益,所以它可以维持在一个稳定而持久的状态。比如说工作优秀获得胜任感,学习知识获得智识上的满足,这些都间接地滋养了自体,所以这种防御体系不会轻易崩溃,但是焦虑源也不会因此消失。这种防御需要高密度的进行,【由于继发性获益,越是高密度,越让自己感觉到自己离那个原发焦虑越远】,甚至有时候好像“事情真的过去了”。 这时候,一个人往往会进入一种“停不下来”的状态,因为停下来一大堆坏处,而忙起来一大堆好处,对比太明显了。 如果一个人的防御系统比较原始,就会采用一种饮鸩止渴的方式,这种方式往往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即时性的抵消问题所带来的痛苦体验。比如说物质滥用,吸烟酗酒暴饮暴食,比如说性欲化性倒错自慰成瘾。如同一个小孩在没有食物的时候吃手指,吃手指并不能真正的解决饥饿,只是可以暂时延缓等待食物出现的痛苦。所以说,我们看一个人的心理年龄在哪个阶段,只需要看他的自体失去【稳定感】后会采用怎样的防御方式。 原始的防御不能化解问题,只是为了暂时不去注意问题带来的焦虑体验。且由于缺少【次发性获益】,会让自体能量进入一种入不敷出的状态。这种防御方式,实际上付出了更多的代价,因为它以一种过度防御的形式加速了防御的崩溃。 就像一个口渴的人拼命的喝海水,就像一个在流沙中拼命挣扎的人,虽然动机看起来是在自保,而产生的实际结果是在加剧能量的消耗速度,让人更快的走向崩溃。 所以,真正让一个人崩溃的恰恰不是外界事件本身,而是由此产生的一连串无效行为。在这种无效行为中,继发性的又会体验到一种持续的自体受损,一种无能感,无力感,一种一无是处的挫败感。而【抑郁】就酝酿在这个过程里。 4.抑郁的产生机制 一个人进入抑郁状态一般有两种可能性: 一种是立即性的。这种往往是由于强烈的冲击性事件瞬间的摧毁了结构性的防御系统(由防御性夸大所维持),当这种结构溃散消失时,一直以来遮蔽着的那部分创伤自体就会被直接体验到,进而直接体验到了起源学上那个自恋发展失败的自己,陷入一种无价值,无意义,无希望的状态。比如说失恋分手,生意失败,灾难变故等。 另一种就是慢性进入,这是由于【防御性的夸大自体】在无效防御的损耗中不断的承受着损伤,温水煮青蛙般的让自己不知不觉就【坠入虚无】。 抑郁不是【防御失效】的结果,恰恰是由于糟糕的【防御行为】消耗光了【防御结构的维持能量】。 也许这部分存在进化上的缺陷,焦虑情绪本质上服务于古老的战斗----逃跑反应,而现代人的焦虑是无处可逃的,它不是一个可以在一时间就避开的猛兽。当这种焦虑信号无法解除的时候,精神装置也就会慢慢干涸,抑郁是一种心理上的【习得性无助】。 5.抑郁焦虑的应对 当压力之下,焦虑袭来之际,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对这种情绪做出强烈反应,而是先“止损”,就是立即停止糟糕的【防御行为】。 从理论上来讲,停止防御,会让一个人更快的崩溃。恰好相反的是,在事实层面,当痛苦出现时,不立刻做出某种【习惯性的防御】,勇敢的面对压力,同时努力在这个位置寻找【外部资源和心理支持】,付诸应对行动,就能够有效缓解和应对压力,缓解焦虑,回归现实感和控制感,真正干掉压力的缘起或者具备足够应对的能力,从而,让心能保持足够的力量,自体不至于崩解,避免习得性无助,避免一个人一次次坠入深度的抑郁,一步步的践行和坚持,直至回归正常的生活……

李刚

二级心理咨询师

京东健康心理咨询团队

655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如何释放负性情绪

美国著名的精神神经免疫学科学家甘蒂丝·柏特(Candice Pert)曾提供了一个科学上的研究突破,她发现那些包含情绪的分子分布在人体全身,而不只是传统老派科学家的观点,那些包含情绪的分子只存在头脑里。这项科学上的突破,让我们理解到情绪储存在全身各处。 这些承载情绪的分子储存了我们一生所有的经验。过去卡住的感觉与情绪,无论我们的头脑记得与否,都会保留在这些细胞里,创造了我们的潜意识。因为这些情绪分子/细胞在我们的全身,身体就是我们的潜意识。 我们的身体储存了所有过去的经验持续影响和反应在我们身体上,就如同一部计算机记录了我们所有的过往体验。尤其是那些让我们难过、痛苦、不堪的经历或创伤。 例如:强暴的恐惧、暴力的惊吓、失亲的悲哀、失业的焦虑、被遗弃的慌张,这些负面的经验特别会被我们压抑到潜意识里。 我们以为忘记了,其实身体记住了。我们的身体非常聪明,它时常会自动把我们无法忍受的经历忘掉,其实没有真正忘掉,这些经验都深藏在我们的记忆库里,这个库就是我们的身体。 了解到这一事实,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刺激我们的身体,例如:透过深呼吸、动作或按摩会触及我们的情绪,或是我们的感官体验由音乐、味道、食物、触碰、观看会刺激过去的一些记忆。 我们压抑的潜意识情绪如果没有释放掉,会累积在身体里,成为紧绷、酸痛以及其他气阻塞的现象,长久时间下来会变成内伤,产生消极心理影响身体健康与细胞病变,就是心理学上说的情绪躯体化。 我们的身体是有智慧的,它能够自动地排除负面情绪累积在中央神经系统里失调的能量。 可是,人类从古代社会到现在,渐渐远离聆听大地母亲与我们身体的智慧,愈来愈偏向用头脑与逻辑过生活,在乎我们外在的形象而非内在的直觉。 当我们不抗拒、不压抑任何负面情绪,而去聆听我们身体会如何带领我们释放这些情绪,就能够自然地把它排掉。 如果我们愿意进入身体去感觉过去某个经历或创伤带给我们的感觉,观察身体里起伏震荡的能量,跟着这个颠簸的能量震动我们的身体,发出体内的声音,身体就会自动让这股能量释放到底。最后,中央神经系统就可以回到一个协调平衡的状态。 如何及时把这些负面情绪释放清理呢? 我们可以一个练习,透过肢体与声音获得平衡。 找一个让你有安全感、能够独处、不会被打扰的地方。 选择放一些让你能够进入心里内在的音乐,不用考虑太多,按照你的直觉选择当下你想听的音乐,没有音乐也可以。 身体站着,把眼睛闭起来,双手放在腹部,吐气的时候让腹部扁下去,吸气的时候让腹部膨胀,运用腹部呼吸。记得呼吸得越深,越容易把潜意识的感觉带上来。 继续呼吸,同时观照你的专注力比较被身体哪个不舒服的地方吸引,例如:紧绷的胃部、郁闷的胸口、绷紧的腿、沉重的头、疼痛的肩膀。 加强呼吸到这个不舒服的地方,用更深地吸气去触碰它、感觉它。眼睛保持闭着,让身体那个地方发出它的声音。刚开始可以做得夸张一点,让内在的感觉加倍透过声音与操作表达出来,记得要放下你的自尊与任何自我批判。头脑只是见证者,让身体的直觉带动你。你可以跳、叫、骂、哭、抖、甩、摧、踢,尽情释放自己的情绪就好。 非理性地让动作毫无保留做到底,不管你在做什么,都要保持深呼吸与对身体的觉察力。动到你发现里面有舒服、轻松、平静的感觉,能量变得很顺畅、身体全然打开放松。 当你感觉到这些正面能量时,坐在一个舒服的位置,脊椎保持垂直,肩稍微往后,让胸口保持敞开。眼睛闭着,继续深呼吸,从腹部开始膨胀,以轻松又敏锐的心观照体内这些舒服的感觉。这些舒服的感觉在哪儿?造成什么样的心情与情绪? 当你完成这一系列的动作,身体就会自然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轻盈,重回并享受你与身体和谐相处的关系,并感恩你的身体与内在所有的能量和资源带给你的美好体验。 信任自己的身体,调动人体自愈力,你有多爱自己的身体,身体就有多爱你。因为,身体知道答案。 2023 年了,新的一年,记得好好照顾自己,顺祝安康顺遂快乐幸福!

李刚

二级心理咨询师

京东健康心理咨询团队

663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