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吴舟桥

北医人 | 吴舟桥:我把医学科普唱给你听

北医人 | 吴舟桥:我把医学科普唱给你听

写得了文章、组得了乐队、出得了书..吴舟桥已然成为一名全能型医学科普达人。多年来,他一直在思考如何利用新的媒体形式,扩大自己科普内容的影响力“如果不把拗口的医学术语翻译成人话这些知识永远只能躺在图书馆里。

看到改变的力量

2018年11月17日,吴舟桥新书《医路如荷:我在荷兰当医生》举行读者见面会,知名营养师、营养科普大V顾中一,果壳网、在行创始人姬十三到场倾情站台。说起吴舟桥的科普缘分,还要追溯到八年前。
2010年,北医学生自发组织了一个小团体,编译一些著名的医学期刊(如《新英A: T (%u (3138格兰》《柳叶刀》)的科学文章,在医疗圈、科普圈受到了欢迎。这成为吴舟桥科普之路的起点。
实习过程中,吴舟桥发现,病人遇到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共性:因为没管住嘴导致肠术后应该怎么吃..他意识到,老百姓更加需要大量的科普。此后,吴舟桥逐渐从大众的科普,开始系统性地写一些关于健康的科普内容。
2011年,吴舟桥开始以林竹萧萧”的笔名在果壳网发布科普专栏《给老婆的一封备孕指商》用书信的形式,以一名未来的医。孕指南》用书信的形式,以一名未来的医备孕指南,回答了诸如产检、怀孕准备、奋学指南,回答诸如产检、怀孕准备、生男生女、孕期补充营养、产后恢复等备主男主义、期补元言养、广后恢复等声:“太甜了”好贴心”看完都想结婚/怀孕了”又专业又温柔”。
吴舟桥常说“造谣动动嘴,辟谣跑断腿”。写一篇知识量比较大的科普文章,背后的工作量不亚于写一篇医学综述。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微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吴舟桥也开始利用这个平台发布科普文章。《喝酒脸红,是不是酒量更大?》在微博上被大V转发之后,转发量达到了十几万,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喝酒脸红是因种改变让吴舟桥感受到了做科普的成就感和快乐。
把疾病唱给你听
作为科普作家,吴舟桥一直在思考:什么上做过不同尝试,发现情感类的故事加上相应的医学知识,会产生很好的传播效一支以宣扬科普为目的的乐队。
2014年,吴舟桥和他的几个医学博士朋友一起创立了“青光眼”乐队,并在其中担当鼓手。《急闭青》、《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心肌梗死》.一系列以疾病为名的歌曲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青光眼”乐队是一支非常佛系的乐队,由
于医生的工作性质,排练的时候人凑不齐、发单曲的频率也不固定,乐队成立四年多,共出了13首医学主题的原创作品《良性前列腺增生》,4000多次播放量,乐队为《腰间盘突出症》这首歌拍的有90多万次的播放量;乐队参加奇葩大会的那一集获得了近五千万的播放量,再次让吴舟桥认识到了现代流媒体的传播力
量。
乐队的自我介绍中有这样几句话:共同靡之音,我们希望借助我们的音乐传达更多的健康理念。有一种民谣,叫做科普小清新;有一种共识,叫做原来你也有这病;有一种温暖,叫做向前看吧,生活还有希望。对于乐队成员来说,是否出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传播医学知识、传递正确的对待疾病的态度。
虽然歌曲无法像科普文章那样,把相关知识讲得全面、具体,但歌曲自身形式生动、易于传唱的特点,使其传播力更强。阅读一篇几干字的科普文章不是一件易事,但一首歌如果好听,人们不仅会反复听,还可能传唱。乐队的目标就是通过音乐的形式,吸引大家关注某种疾病。”相关的知识大家可以在网络上自行搜索,我们并不一定要成为内容的供给者,而是作为内容的引导者
青光眼乐队里有首歌叫《巨蟹座》

(《CANCER》),在英文里巨蟹座和癌症是同一个词。最后几句歌词是这样的:“来吧,让我们享受春天的莺歌燕舞;来吧,让我们享受夏日的美妙夜晚,来看秋天的黄叶飘落就像我遇见你,冬天一起看雪飘在我们的院子。”这首歌并不是告诉大家症是什么、如何防治,而是想传递给癌症患者一种希望和态度——我们是可以和癌症和平共处的,得了癌症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终结,我们还是可以和心爱的人一起享受生命中的每一次春夏秋冬,希望借此引起癌症患者和家属的情感共鸣。

不断打磨写作功底

不同的科普作者有各自的写作风格:科学松鼠会的游识文字温馨,给人感觉如沐春风;果壳网的Ent思路清晰,能把复杂的事情抽丝剥草地讲出来:微博大V”科学家种太阳”的文章敏锐、聪明..说到自己的风格,吴舟桥用了两个词“湿暖”、“乐观”。

科研写作的训练使吴舟桥具备了清晰的思路和有条理的写作方式:大量的阅读则帮和有的与作方式,大重的阅以则希我看别人的文字时,会分析这句话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比如我读东野圭吾的小说,会思考他为什么描述这个人抓了一下后脑勺,或者顶了一下眼镜。”

吴舟桥善于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写作,在他的电脑里有个文件夹叫做“随想”,手机里也有专门的备忘录,零碎地记录着他机里也有专门的各忘录,零碎地记录着他随时想到的一段话、一件事。等到有了相对完整的时间,吴舟桥再将这些整理成就是这样写成的。

吴舟桥赴欧洲留学时,深入荷兰医疗体系的视角,记录下发达国家的医疗和社会福利制度下的所见、所闻、所感、吴舟桥把这本书定位为医学人文类的科普书籍,书中还原了荷兰医疗现状,对比了中荷的医疗制度,澄清了许多人对于西方医疗的误

对于吴舟桥来说,编辑对他的成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大众媒体的编辑会帮助他找到有意思的选题,抓住读者面提出很有建没性的修改意见。“我非常感谢合作过的几位编辑,他们作为非医学专业的读者,会告诉我哪个地方专业词汇太多了、能量密度太大了,从而帮助我把文章写得更加通俗易懂。”

说话也要投其所好

作为一名科普作家,吴舟桥很关注同行的作品,“一方面对他们的科普内容感兴趣,另一方面也对他们的科普形式和技巧感兴趣。在这方面,吴舟桥始终保持着好奇心,不断弃实着自己的能力。“原来只能写自己长的领域或者想要表达的车只能与自己擅长的领域或者想要表达的东西,但是经过训练之后,会更在意如何把内容用读者想听的方式表达出来。”

面对不同的读者群,吴舟桥会采用不同的语言风格,如果读者是每天拾着菜篮子去菜市场买菜的大爷大妈。吴舟桥会采用打比方的形式,把科学家比作一个爱八卦的隔壁阿姨,在聊天中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针对长们的朋发圈这一群谣的“审灭区”,吴舟桥也有自己的一套办法,其核心还是用他们最习惯的方式跟他们交流。“一些谣言也是利用了他们的恐惧心理,辟谣的时候也是这样。比如他们迷信什么土方子,我就从科学的角度跟他们分享这个有哪些副作用。”

不要成为一个知识的填鸭者,而是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让科学的知识得多数人是不迷信的,当某种行为和某个效果能够建立起对应关系的时候,他们才会相信。因此,如果他们发现你给的操作能得到更好的效果,就会慢慢地接受。”

回归专业领域的科普

沟通不畅是导致医患关系的原因之一,科普教会吴舟桥如何讲故事。怎样把复杂的事情讲得通俗品懂,这一点,也反过来有助于促进现实中的医黑沟通。吴舟桥会有意识地在与患者的沟通中尽量避免复杂的专业术语,更多地采用简单的词汇,运用信息。

当前,吴舟桥更多地把精力回归到了专业范围内的科普。”我大概在2014、2015年关注和外科手术、肿瘤相关的话题。这种专业的科普不仅权威性更强,做起来更来,有更强的针对性。“把一些需要在医院里做的工作,通过科普在院前就完成院里做的工作,通过科普在院前就完成

科普的媒体从《东方早报》、杂志,到果声网,科学松完会、博、微信!科的形式从文字到音乐、视频:科普的内容从系统性的知识科普、内容科普到针对热点的科普,吴舟桥经历了科普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在其中不断寻找着适合自己的科普之路。

“一开始我是去找谣言,但是一方面谣言实在太多了,另一方面你说的话题读者可能并不关心,所以现在是谁(谣言)找上门来我就揍他一顿,而不是到处找吞。谈到对未来的想法,吴舟桥说:“将来如果有好的契机,我可能会去拍个抖音之类的,分享一些跟生命科学相关的内容。”

对于吴舟桥来说关于科普的探索和思考,一直在路上。

文/《北医人》记者韩娜来源/《北医人》第75期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化疗、免疫治疗相关注意事项。

0.化疗这个称呼对么? 其实对于胃肠肿瘤,现在单用化疗这个称呼已经不够准确了,因为越来越多其他类型的药物,也常常被使用。当然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等,统称为“药物治疗”更加合适。但不少患者、家属还是习惯以“化疗”这一称呼。 1.什么样的患者需要药物治疗? 对于胃肠道恶性肿瘤而言,如果要概括来说的话,那么对于大多数【非早期肿瘤患者都会经历】药物治疗。有些在术前,有些在术后。医学上我们还会细分,术前分为新辅助、转化;术后分为辅助等,还有一二三线、姑息等,但这些...都只是称呼。 2.什么叫化疗周期? 根据不同的用药方案,每2周或3周循环用药,我们就常把这些方案称为“两周方案”或“三周方案”。对于患者而言,其实比较好记,就是如果按时化疗,那么这次周几化疗,下次还是周几。例如这个周期是周一,下周期按时化疗还是周一。之所以把化疗周期按周来分,主要是因为——方便。 3.怎么选择药物? 病理是决定药物选择的主要标准。每种不同的瘤种,会有病理检测,这是选择药物前提。因此很多患者会发现到了肿瘤医院第一件事情就是病理会诊,或是完善病理。此外,还会结合患者一般情况、用药方式等来综合选择,但这些方面都是微调。 4.如何监测毒副作用? 每周抽血,不硬撑。很多骨髓毒副作用其实患者没有感觉,因此我们会常规每周抽血。结合胃肠常用的方案,我会建议患者有不舒服第一时间停口服化疗药然后再咨询主管医生。当然,因为很多肿瘤专科医院没有急诊,因此如果在外地或者院外不舒服需要急救,务必第一时间就近诊疗,万不能等着主管医生通过手机、微信等下达指令。 5.如何评价疗效? 对于胃癌的术前药物治疗,主要的评价疗效的手段是CT。结直肠癌包括CT、MR等多种模式用得更多。当然,针对不同部位,可能还会选择其他评效模式,听医生安排就行。很多时候增强CT等检查预约时间长,预约还有些技巧可以提高效率。今后分享。

吴舟桥

副主任医师

北京肿瘤医院

198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北医人 | 吴舟桥:我把医学科普唱给你听

写得了文章、组得了乐队、出得了书..吴舟桥已然成为一名全能型医学科普达人。多年来,他一直在思考如何利用新的媒体形式,扩大自己科普内容的影响力“如果不把拗口的医学术语翻译成人话这些知识永远只能躺在图书馆里。 看到改变的力量 2018年11月17日,吴舟桥新书《医路如荷:我在荷兰当医生》举行读者见面会,知名营养师、营养科普大V顾中一,果壳网、在行创始人姬十三到场倾情站台。说起吴舟桥的科普缘分,还要追溯到八年前。 2010年,北医学生自发组织了一个小团体,编译一些著名的医学期刊(如《新英A: T (%u (3138格兰》《柳叶刀》)的科学文章,在医疗圈、科普圈受到了欢迎。这成为吴舟桥科普之路的起点。 实习过程中,吴舟桥发现,病人遇到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共性:因为没管住嘴导致肠术后应该怎么吃..他意识到,老百姓更加需要大量的科普。此后,吴舟桥逐渐从大众的科普,开始系统性地写一些关于健康的科普内容。 2011年,吴舟桥开始以林竹萧萧”的笔名在果壳网发布科普专栏《给老婆的一封备孕指商》用书信的形式,以一名未来的医。孕指南》用书信的形式,以一名未来的医备孕指南,回答了诸如产检、怀孕准备、奋学指南,回答诸如产检、怀孕准备、生男生女、孕期补充营养、产后恢复等备主男主义、期补元言养、广后恢复等声:“太甜了”好贴心”看完都想结婚/怀孕了”又专业又温柔”。 吴舟桥常说“造谣动动嘴,辟谣跑断腿”。写一篇知识量比较大的科普文章,背后的工作量不亚于写一篇医学综述。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微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吴舟桥也开始利用这个平台发布科普文章。《喝酒脸红,是不是酒量更大?》在微博上被大V转发之后,转发量达到了十几万,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喝酒脸红是因种改变让吴舟桥感受到了做科普的成就感和快乐。 把疾病唱给你听 作为科普作家,吴舟桥一直在思考:什么上做过不同尝试,发现情感类的故事加上相应的医学知识,会产生很好的传播效一支以宣扬科普为目的的乐队。 2014年,吴舟桥和他的几个医学博士朋友一起创立了“青光眼”乐队,并在其中担当鼓手。《急闭青》、《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心肌梗死》.一系列以疾病为名的歌曲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青光眼”乐队是一支非常佛系的乐队,由 于医生的工作性质,排练的时候人凑不齐、发单曲的频率也不固定,乐队成立四年多,共出了13首医学主题的原创作品《良性前列腺增生》,4000多次播放量,乐队为《腰间盘突出症》这首歌拍的有90多万次的播放量;乐队参加奇葩大会的那一集获得了近五千万的播放量,再次让吴舟桥认识到了现代流媒体的传播力 量。 乐队的自我介绍中有这样几句话:共同靡之音,我们希望借助我们的音乐传达更多的健康理念。有一种民谣,叫做科普小清新;有一种共识,叫做原来你也有这病;有一种温暖,叫做向前看吧,生活还有希望。对于乐队成员来说,是否出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传播医学知识、传递正确的对待疾病的态度。 虽然歌曲无法像科普文章那样,把相关知识讲得全面、具体,但歌曲自身形式生动、易于传唱的特点,使其传播力更强。阅读一篇几干字的科普文章不是一件易事,但一首歌如果好听,人们不仅会反复听,还可能传唱。乐队的目标就是通过音乐的形式,吸引大家关注某种疾病。”相关的知识大家可以在网络上自行搜索,我们并不一定要成为内容的供给者,而是作为内容的引导者 青光眼乐队里有首歌叫《巨蟹座》 (《CANCER》),在英文里巨蟹座和癌症是同一个词。最后几句歌词是这样的:“来吧,让我们享受春天的莺歌燕舞;来吧,让我们享受夏日的美妙夜晚,来看秋天的黄叶飘落就像我遇见你,冬天一起看雪飘在我们的院子。”这首歌并不是告诉大家症是什么、如何防治,而是想传递给癌症患者一种希望和态度——我们是可以和癌症和平共处的,得了癌症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终结,我们还是可以和心爱的人一起享受生命中的每一次春夏秋冬,希望借此引起癌症患者和家属的情感共鸣。 不断打磨写作功底 不同的科普作者有各自的写作风格:科学松鼠会的游识文字温馨,给人感觉如沐春风;果壳网的Ent思路清晰,能把复杂的事情抽丝剥草地讲出来:微博大V”科学家种太阳”的文章敏锐、聪明..说到自己的风格,吴舟桥用了两个词“湿暖”、“乐观”。 科研写作的训练使吴舟桥具备了清晰的思路和有条理的写作方式:大量的阅读则帮和有的与作方式,大重的阅以则希我看别人的文字时,会分析这句话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比如我读东野圭吾的小说,会思考他为什么描述这个人抓了一下后脑勺,或者顶了一下眼镜。” 吴舟桥善于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写作,在他的电脑里有个文件夹叫做“随想”,手机里也有专门的备忘录,零碎地记录着他机里也有专门的各忘录,零碎地记录着他随时想到的一段话、一件事。等到有了相对完整的时间,吴舟桥再将这些整理成就是这样写成的。 吴舟桥赴欧洲留学时,深入荷兰医疗体系的视角,记录下发达国家的医疗和社会福利制度下的所见、所闻、所感、吴舟桥把这本书定位为医学人文类的科普书籍,书中还原了荷兰医疗现状,对比了中荷的医疗制度,澄清了许多人对于西方医疗的误 对于吴舟桥来说,编辑对他的成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大众媒体的编辑会帮助他找到有意思的选题,抓住读者面提出很有建没性的修改意见。“我非常感谢合作过的几位编辑,他们作为非医学专业的读者,会告诉我哪个地方专业词汇太多了、能量密度太大了,从而帮助我把文章写得更加通俗易懂。” 说话也要投其所好 作为一名科普作家,吴舟桥很关注同行的作品,“一方面对他们的科普内容感兴趣,另一方面也对他们的科普形式和技巧感兴趣。在这方面,吴舟桥始终保持着好奇心,不断弃实着自己的能力。“原来只能写自己长的领域或者想要表达的车只能与自己擅长的领域或者想要表达的东西,但是经过训练之后,会更在意如何把内容用读者想听的方式表达出来。” 面对不同的读者群,吴舟桥会采用不同的语言风格,如果读者是每天拾着菜篮子去菜市场买菜的大爷大妈。吴舟桥会采用打比方的形式,把科学家比作一个爱八卦的隔壁阿姨,在聊天中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针对长们的朋发圈这一群谣的“审灭区”,吴舟桥也有自己的一套办法,其核心还是用他们最习惯的方式跟他们交流。“一些谣言也是利用了他们的恐惧心理,辟谣的时候也是这样。比如他们迷信什么土方子,我就从科学的角度跟他们分享这个有哪些副作用。” 不要成为一个知识的填鸭者,而是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让科学的知识得多数人是不迷信的,当某种行为和某个效果能够建立起对应关系的时候,他们才会相信。因此,如果他们发现你给的操作能得到更好的效果,就会慢慢地接受。” 回归专业领域的科普 沟通不畅是导致医患关系的原因之一,科普教会吴舟桥如何讲故事。怎样把复杂的事情讲得通俗品懂,这一点,也反过来有助于促进现实中的医黑沟通。吴舟桥会有意识地在与患者的沟通中尽量避免复杂的专业术语,更多地采用简单的词汇,运用信息。 当前,吴舟桥更多地把精力回归到了专业范围内的科普。”我大概在2014、2015年关注和外科手术、肿瘤相关的话题。这种专业的科普不仅权威性更强,做起来更来,有更强的针对性。“把一些需要在医院里做的工作,通过科普在院前就完成院里做的工作,通过科普在院前就完成 科普的媒体从《东方早报》、杂志,到果声网,科学松完会、博、微信!科的形式从文字到音乐、视频:科普的内容从系统性的知识科普、内容科普到针对热点的科普,吴舟桥经历了科普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在其中不断寻找着适合自己的科普之路。 “一开始我是去找谣言,但是一方面谣言实在太多了,另一方面你说的话题读者可能并不关心,所以现在是谁(谣言)找上门来我就揍他一顿,而不是到处找吞。谈到对未来的想法,吴舟桥说:“将来如果有好的契机,我可能会去拍个抖音之类的,分享一些跟生命科学相关的内容。” 对于吴舟桥来说关于科普的探索和思考,一直在路上。 文/《北医人》记者韩娜来源/《北医人》第75期

吴舟桥

副主任医师

北京肿瘤医院

204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胃肠道术后住院期间如何恢复饮食。

我的大部分患者都是胃肠道手术的,手术后如何恢复饮食是大家最关心的。今天先说说手术之后住院期间怎么恢复饮食(肠内营养)。 关键词:循序渐进、少食多餐。八个字几乎涵盖了住院期间饮食恢复的精髓。而很多的小点,我们稍微展开一下: 1.开始吃喝的时间往往比患者及家属想得要早!不难想象大家会觉得做完胃的手术后,胃、肠被切了(哪怕只是一部分),也得好几天不能吃喝。确实在十几年前、几十年前,医院里确实如此。而近些年来随着外科学领域发展,医生们越来越发现让患者尽早吃喝能够帮助患者胃肠道功能尽快恢复,减少肠粘连、肠麻痹等。因此手术后尽快恢复经口进食,在国内外也越来越被大家接受。我们在实践中往往术后第一天会让患者少量喝水润润嗓子,有些小的手术之后1天甚至会让患者就开始喝不少水了。而如果后续判断吻合口比较安全的话,会在后续几天逐步增加饮水量。哪怕手术大、带着胃管的患者,我们也会鼓励适当喝点水,因为其实喝下去之后胃管负压就吸走了,也不用担心对吻合口的刺激。肠道手术后饮食恢复往往比胃还要更快一点。 2.果汁、电解质饮料都是不错的术后饮品。很多病人其实怕喝果汁、饮料,因为里面“添加剂”多。但其实手术后往往因为身体内缺能量(糖分)、缺电解质,因此喝一些无渣果汁、电解质饮料能够在“喝水”同时很好补充能量和离子,一举多得。我经常跟患者打比方我们输液里面一些复方电解质xxx注射液跟咱们喝的运动电解质饮料成分差不太多(其实味道都差不多),如果能喝了,自然就不用输液了,饮食也就逐步恢复了。而且我个人会推荐喝一些含糖量高的饮料(糖尿病患者除外),这样能很好补充能量消耗。 3.饮食种类过度循序渐进。一般从清水开始,慢慢过度到饮料、其他清流食、流食、半流食。这里出现了很多新鲜名词,如果在我们科住过院的患者大家肯定能从墙壁海报上看到各种类型饮食的具体种类。这里不过多叙述,将来找机会再详细展开。 4.饮食总量过度循序渐进。从术后第一天开始稍微喝点水润嗓子,到后续每天根据恢复情况,我们会让患者逐步增加饮食的总量。我们甚至会让患者家属帮助记录每天患者吃了什么东西,总共吃了多少,以便更好判断第二天该让患者吃什么,吃多少。例如每天增加200-300ml,其实过不了几天,就会发现肠内吃喝进去的能量就慢慢能够满足患者的需求了。根据每个患者情况不同(主要是体重,也包括其他一些指标),我们会判断当满足一定总量、一定能量总和时,患者就能出院了。 5.少食多餐,每顿的量几乎不增加。尽管总量每天都会增加,但实际上每次让患者吃喝的量,在住院期间变化不食50-100ml(根据情况有时也会更多),有时候我们让患者把一碗烂面条分成2-3次吃,目的都是一样的:少食多餐,不增加胃肠道负担,这点对于胃术后患者尤为重要。进食量的增加是通过进食次数的增加来实现的,而不是把每顿吃的量提高。 今天先说这些住院期间的饮食恢复,下次分享一下出院患者的饮食恢复以及食物的选择。

吴舟桥

副主任医师

北京肿瘤医院

202 人阅读
查看详情